关于一些老雷达的数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9:49
我只是个搬运工而已,原网址是:http://www.dahua17.cn/dahua17_Article_119129.html
大家可以去看看
文章里面的数据都比较老,不算泄密了,但比较搞笑的是,偶们在80年代中后期,大批上马了机载SAR的研制(光是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就有3、4种),性能还很接近,属于典型的重复建设,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
----------------------------------------------------------------------------------------------------
几种国产机载雷达简介

<DIV>JL-10A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脉冲多普勒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代
工作状态空对空和空对地功能</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
重复频率 HPRF,MPRF,LPRF
天线形式 平板隙缝阵
探测距离 上视 59.3km; 下视 53.7km (5m2目标)
MTBF   70小时
LRU   6个</DIV><DIV>简要说明
已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飞行。</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8
CWI
名  称 雷达照射器
体  制 连续波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时间 1980年年代
装备机种 用于中国不同作战飞机
配用武器 雷达半主动空对空导弹
工作状态用于对雷达制导半主动导弹的制导</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
平均功率 200W
输入功率 3.6kVA (AC400Hz)  
230W (DC)
重  量 40kg
体  积 0.035m3
冷  却 液体沸腾冷却
简要说明
年产量可达30-50台,共有CWI-A、CWI-B、CWI-C和CWI-D等多种型别用于不同类型的飞机。</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8
698
名  称 机载侧视雷达
体  制 相参动目标检测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机种 中国海军
工作状态海上搜索</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I/J
天线形式 隙缝阵馈电双反射
探测距离 舰船 60km;对潜艇潜望镜 17km
重  量 230kg</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7
204
名  称 机载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长虹机器厂
研制时间 1960年代
装备时间 1979
装备机种 J-8I
配用武器 机炮、PL-2、PL-5
工作状态空对空搜索、跟踪,地图测绘、空对地测距</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波段
天  线 卡塞格伦天线
探测范围 方位±38°俯仰2行,-12°到 +24°
重  量 145kg (带电缆与机架)</DIV><DIV>参考资料
1.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7
645
名  称 改进型截击瞄准雷达
体  制 脉冲波形、单脉冲角跟踪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联合研制
研制时间 1964年5月~1967年
装备机种 F-5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
现  状已退役,由SL-2取代</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10km
探测范围 方位±60°,俯仰+26°到-14°
截获距离 4km
跟踪范围 ±13°30′
其他性能参数同Scan Can (РП-5)雷达。
简要说明
  1964年,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将苏制РП-5雷达的圆锥扫描角跟踪体制改进为三通道单脉冲角跟踪体制。新雷达于1967年研制成功并改装了部分F-5已装备的雷达。后为半导体化的射 雷2雷达所替代。
  645雷达仍沿用РП-5雷达的小型电子管电路。瞄准天线、接收机这二个分机更换为单脉冲体制所需的新分机。РП-5雷达的其他部分仅作了少量相应的更改。新的瞄准天线采用双面多模喇叭馈电,倒置卡塞格伦反射系统,45°极化扭转反射面控制波束角度。新的接收机为经典三路单脉冲接收机,和差信号相位检波。相位不一致小于20°,幅度不一致小于1分贝。改进后的雷达提高了探测性能,并具备了抗倒相干扰能力。
317/317甲
名  称 多功能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三厘米(317)/二厘米(317甲)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66~1979年
装备时间 1977年
装备机种 A-5鱼雷机(317)
配用武器 航炮、航空鱼雷
工作状态空空搜索、跟踪,地形测绘,空地测距,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20、60km
搜索角度 方位±45°;俯仰+20°、-38°
搜索方式 大区90°×10°;小区14°×10°
距离截获
跟踪范围 0.65~18km
测角精度 均方根误差5千分
适用高度 150~17000m
工作频率 9370±30MHz (甲型15000±2.5%MHz)
发射功率 峰值50kW(甲型70kW)
脉冲重复频率 800Hz电源同步
脉冲宽度 1μs(甲型0.75μs)
波束宽度 水平波束3.4°;垂直波束5.8°
天线增益 30.5dB,水平极化(和路)
接 收 机
噪声系数 11dB (甲型7dB)
中频频率 30MHz (甲型60MHz)
中频带宽 2.5MHz
显示图形 偏心P型,跟踪符号显示
电  源 AC:115V、400Hz、单相1000VA,三相700VA
   DC:28V、100W
重  量 120kg(不计电缆和变流机)</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317雷达具有空空搜索与跟踪,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雷达由16个分机和一些联接、控制、显示附件组成。其主要分机如下。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天线,反射面变形产生余割平方波束。接收前端和前置中放各三路均安装在天线背后。交流电机驱动,速率陀螺角速度反馈。
  2.发射机
  采用磁调制器、磁控管产生微波能量。定时信号由电源同步。
  3.接收机
  由脉冲三路信号分别通过中频放大器,然后检出视频信号与角误差信号。自动频率控制分机控制天线分机 上的速调管。
  4.电子同步放大器
  包括接收机增益控制、距离跟踪、扫掠面处理,以及各种显示信号的产生等视频处理电路。
  5.角跟踪及电子放大器
  包括天线搜索信号的产生、驱动信号放大、跟踪误差信号及反馈信号等低频处理电路。
  6.横滚计算机
  采用机电装置根据陀螺信号修正天线方位和俯仰驱动指令,在飞机有俯仰与横滚转动时,保持搜索区域的 空间稳定。
7.显示器
采用直观存储管同时显示搜索状态偏心P型和标线,或在跟踪状态显示跟踪诸符号和标线。</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1966年3月开始参考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1970年夏试制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A-5鱼雷攻击机。现已停产并退出服役。
  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该雷达工作在二厘米波段,电路晶体管化。增大发射功率,降低了噪声系数,降低了电源消耗。不包括电 缆的全机重量不大于90千克。
251、252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长风机器厂、南海机械厂
装备机种Y-7、Y-8</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峰值功率70kW
探测距离 278km
重  量 130kg
耗  电1.5kW</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251雷达它是苏联的РПСН-2AM一类雷达的仿制品。采用电子管电路、抛物面天线、单色显示器。发射功率大,耗电量大,体积大、重量大,可靠性低,维修不便。相当于美国50年代的产品。
  252航行雷达 它是251的改进设计型号、装备Y-8飞机。其主要改进有两方面:一是改电子管电路为晶体管电路,实现了晶体管化;二是改抛物面天线为平板缝阵天线。结果使其性能、可靠性、体积、重量、耗电等 均获得一定改进。
205
名  称 多普勒导航雷达
体  制 连续波、四波束
波  段 Ku
研制单位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5~1987年
装备机种 A-5Ⅱ、B-5
工作状态 地速和偏流测量
现  状小批试生产,1988年装机</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天 线 平面驻波阵列天线、收发分离
发 射 机
功  率 2±0.5W
发射频率 13300±20MHz
工作高度 0~15000m
地速范围 69.4~500m/s (250~1800km/h)
偏 流 角
范  围 ±25°
姿态范围 (陆地或二级以上海浪的洋面上)
     5000m高度:俯仰角±45°,横滚角±10°或
         俯仰角±10°,横滚角±50°
     10000m高度:俯仰角±8°,横滚角±35°
地速精度 ±2% (2σ,陆地)
偏 流 角
精  度 ±1°(2σ,陆地)
MTBF   174h (估算)
电  源 AC:108~118.5V、380~420Hz单相、250W
       36V、380~420Hz三相、30W
       DC:24.7~30V、30W
体  积 0.062m3
重  量30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共有四个分机。
  1.高频分机
  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发射机用双腔速调管KZ-105。微波信号经PIN波束开关馈入发射天线,交叉成对辐射出去。接收机用零中频接收机,输出多普勒频谱信号。
  2.频率跟踪器
  对收到的四个多普勒频谱进行跟踪,输出四路四倍频的多普勒频率的正脉冲信号。
  3.模拟计算机
  对多普勒频率进行交流变换并作模拟运算和坐标变换(由航姿系统引入飞机的俯仰角和横滚角),进行地速、偏流角的模拟运算。
  4.控制指示器
对雷达进行工作控制,同时显示飞行时的地速和偏流角。</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是目前国内自行研制成功的最先进的多普勒导航雷达。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和材料。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应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飞机的地速和偏流角。同时可输出模拟的地速和偏流角信号供其他系统使用。
205 多普勒导航雷达的天线采用和差技术。发射天线依次发射前左和后右、前右和后左两对波束。接收天线分为前向接收和后向接收。接收机接收回波信号并与来自发射通道的本振信号混频,并进行低频放大。用两个接收机就能获得四个独立的多普勒频谱。发射机用的高压电源采用非气密式,以减少体积和重量。
  频率跟踪器采用等待式搜索电路,从而减少了信号搜索时间,获得快速跟踪的能力。由于输出脉冲频率量,使得雷达可与电子计算机方便地交联,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导航信息,如经纬度、待飞距离、地速、偏流角、航向、风速、风向等信息。
  模拟计算机用任意三个多普勒信号就能计算出地速和偏流角,并具有自我判别功能,当判别出频率跟踪器给出的频率不正常时,能自动给出重新搜索的信号,使频率跟踪器进入搜索状态。
  控制指示器直观地用数码轮显示地速,并用指针指示偏流角。“记忆灯”同时作为人工重搜违章罚款控制。当飞行员对指示的地速或偏流角有怀疑时,可按下“记忆灯”,使雷达进入搜索状态,从而可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跟踪。在海面上空飞行时,可把控制开关置于“海洋”挡,获得地速提高2%(可调整)的海洋修正能力。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可应用于各种中、高速的客货机和轰炸机,亦可用于A-5飞机及某些大型的导弹。
  1975年开始该雷达的关键技术研究。1977年9月正式开始型号研制。1979年9月在An-12飞机上进行原理样机的空中试验,证明原理可行。但因低频干扰严重,不能给出正确的地速和偏流角。经试验改进,1981年5月在Y-8飞机上进行第二次空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82年初开始三台性能样机的研制。1984年4月在Y-8飞机上进行空中性能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底在A-5Ⅰ型飞机上进行适应性空中试验。1985年底进行试用,也取得成功。接着,在Y-8飞机上进行精度鉴定试验;在A-5飞机上进行高频机,频率跟踪器两分机与多普勒领航轰炸系统的交联鉴定试验。1987年下半年,该雷达通过鉴定后被批准定型。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已有一台安装于B-5YS飞机上,进行有关的空中试验。另一台安装在A-5Ⅰ型飞机上作多普勒雷达――平显导航火控系统的空中试验。目前已小批生产,1988年将有二台装备A-5Ⅱ型飞机。
YQC-2
名  称 机载侧视雷达
体  制 准相干,脉冲压缩,真实孔径与合成孔径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航天部二院二十五所
研制时间 1983~1986年
工作状态 空地测绘</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最大作用距离大于20km
工作方式 垂直旁视
使用高度 最高6000m
地面取图
宽  度 合成孔径10km;真实孔径大于3km
地 面 分
辨  力 合成孔径15m×15m
     真实孔径100m×100m
天  线 孔径3m (扇形波束),增益31dB,
     波束宽度0.7°(方位)×16°(俯仰),
     水平极化
发 射 机 行波管放大,峰值功率1kW
接 收 机 噪声系数≤4.5dB (有场放)
相干体制 三频综准相干体制
脉 冲 压 缩 比 200
信号处理 合成孔径用简易光学处理及数字预处理,真实孔径用数字实时处理
显  示 图象TV显示
可靠性MTBF=50h</DIV><DIV>简要说明</DIV><DIV>YQC-2机载侧视雷达采用准相干体制可同时录取真实孔径和合成孔径信息,是采用运动扫描的侧视雷达系统,可产生连续条带状的雷达图象。在雷达工作时,从包络视放输出真实孔径雷达信息,经数字处理后形成的真实孔径图象进行实时的TV显示。从双向视放输出录取合成孔径信息,经数字预处理后可进行计算机处理成象,并可进行光学处理成象。
  该雷达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准相干体制实现合成孔径成象。同时兼有真实孔径成象能力。
  2.采用大时宽积脉冲压缩、低噪声场放、高效率上变频器、高速A/D变换技术。
  3.实现了真实孔径雷达图象的实时数字处理及移动式TV显示。
  4.实现了合成孔径数字预处理及光学处理成象。
  5.具有相干雷达系统信号自检能力。
MRAIR-1
名  称 真实孔径侧视成象雷达
体  制 真实孔径、脉冲波形
波  段 八厘米
研制单位 华东化工学院
研制时间 1985年5月~1986年1月
工作状态 机上成象
现  状应用阶段</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波长8.15mm
成象宽度 8km
适用高度 4000m
天线型式 赋形波束的水平、垂直极化天线
天线有效
长  度 2.5m,增益32dB
波束宽度 水平0.2°;垂直25°
脉冲重复
频  率 6KHz,3KHz
脉冲宽度 0.05μs,0.1μs
发射机峰
值 功 率 40kW
接 收 机
灵 敏 度 -88dBmW
中频频率 60MHz
中频带宽 20MHz
记录方式 飞点扫描记录仪、磁带记录仪
电  源 AC:115V、400Hz、1kW
总 重 量 200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五个部分组成,除天线安装在飞机机身下方外,其他部分安装在机舱内。
  1.天线
  采用遮挡板式隙缝赋形波束天线,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安装在同一天线支架上,天线俯角可变。
  2.发射机
  采用刚性调制脉冲磁控管发射机。两套独立的发射机安装在一个机箱内,提供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微波功率。
  3.接收机
  采用固态本振源、集成前端、线性中放和对数视放,两套独立的接收机分别联接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
  4.控制系统
  产生雷达定时控制信号。
  5.记录设备
  用飞点扫描记录仪将视频信号记录在黑白胶片上成为雷达成象的负片。雷达视频信号还可记录在磁带记录仪上。</DIV><DIV> 简要说明</DIV><DIV> 1985年5月开始研制,年底研制成功。1986年初开始在太原地区作空中试验。1987年8 月起为淮河水利委员会和安徽地矿局进行了5000平方公里面积的雷达遥感调查。</DIV><DIV>参考资料< /DIV><DIV>MillimeterWave Real Aperture Side-looking Imaging Radar System,《1987年香港亚洲电子学会议论文集》,P.636.
JL-7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晶体管化
波  段 二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1~1987年
装备机种 F-7 Ⅲ
配用武器 航炮、空-空导弹、航空炸弹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空地测距
现  状正在小批生产</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范围空中飞机目标最大距离30km
方位角范围 ±45°
跟踪范围 距离大于15km,角度±45°
使用高度 最低700m
天  线 增益30dB,波束宽度3.4°(方位)×5.6°(俯仰),水平极化
发 射 机 磁控管峰值功率75kW
接 收 机 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噪声系数6.5dB(和路),中频60MHz
测 距 器 双积分式,精度15m(350~2000m范围)
显  示 存储管显示,B型与跟踪符号
电  源 AC:115V、400Hz、10A
       DC:27V、10A
体  积 0.23m3
重  量 115kg (带电缆)
可 靠 性MTBF=50h</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18个组合组成,分为三大单元安装在飞机头部、雷达舱和座舱内。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馈源。方位与俯仰两轴交流电机驱动。搜索空域稳定。
  2.发射机
  高效同轴磁控管产生微波功率,固态磁脉冲调制器。
  3.接收机
  由自动频率控制(AFC)器保证混频。中频60兆赫,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
  4.数字信号检测器
  是数字自适应第一门限滑窗检测器,使雷达识别系数改善1.5分贝。
  5.电子控制放大器
  产生天线搜索信号,在陀螺信号控制下稳定搜索空域,驱动天线对目标进行角度跟踪。
  6.测距器
  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的回波自动跟踪并输出距离数据。
  7.显示波形产生器和显示器
产生显示所需波形并在直观存储管上显示。</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JL- 7机载火控雷达是在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317甲的基础上,针对F-7Ⅲ飞机的具体要求研制的。它的空空工作方式包括B型搜索显示、人工截获目标、配合敌我识别,光学瞄准或平视仪瞄准,尾追攻击目标。空地工作方式包括测定目标斜距,配合光学瞄准攻击地面目标。具有五种抗干扰措施。
  为便于维护修理,检查和隔离雷达故障,雷达具有可与外场检查仪联接的自检系统。组合与电缆均可快速拆卸。电路已采用集成电路,结构轻巧、体积小,适于在各种歼击机、强击机上安装。
  该雷达已经过各种地面试验、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与其他系统的交联试验、空中试验,已经设计定型,并小批生产。</DIV><DIV>参考资料</DIV><DIV>“AirborneJL-7 Fire Control Radar”, CATIC样本,1985.5.
JD-08
名  称 真实孔径成象雷达
体  制 脉冲波形,晶体管、集成混合电路
波  段 八毫米
研制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研制时间 1984年10月~1987年5月
工作状态 侧视成象
现  状通过鉴定,实际试用</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频率36.8GHz
最大成象
斜  距 12km
最大成象
幅  宽 大于8km
距离分辨率 20m
方位分辨率 7.9m/km、4.4m/km
适用高度 3500m
天线型式 金属透镜/单弯曲反射体两种
天线长度 1.8m/1.08m
波束宽度 水平0.31°/0.54°,俯仰28°
脉冲功率 大于30kW
脉冲重复频率 2kHz、1kHz
脉冲宽度 0.06±0.01μs、0.1±0.01μs
噪声系数 小于10dB
中频频率 70±3MHz
中频带宽 30±5MHz、20±3MHz
视放带宽 20MHz
纪录方式 光纤管胶片、磁带两种
显示方式监视器或电视机</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摄影仪、实时显示仪、压缩记录器、记录器及电源等八个部分组成。
1.天线
  采用两种形式的赋形波束天线,一种单弯曲反射体天线,一种金属透镜天线。金属透镜天线制造、调整简便、重量轻,但天线效率降低,增益较低。
  2.接收发射机
  采用刚性调制磁控管发射机,超外差接收机。接收机具有对数特性,并有STC电路。
  3.雷达摄影仪
  采用光纤管和力矩电机胶片传动机构。光纤管光点直径为70μm,分辨力可达14线/毫米。灰度等级16级。胶片宽度为190mm。由力矩电机、测速发电机和直流放大器组成无级调速伺服系统,走带均匀。
  4.实时图象显示仪
  采用数字图象处理与存储,以电视制式在监视器上显示地形图象。视频信号经高速A/D转换后脉冲展宽120 倍,以7bit数据输出。以Z-80cpu进行控制。图象帧存储器采用512×512像素方阵,存储量为256K字节。图象刷新有每帧1秒和5秒两种。图象可以控制滚动,左右翻转,向左或向右移动。</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本雷达是真实孔径的高分辨力机载侧视雷达。1984年底国家科委新技术局以“六五”攻关项目下达“八毫米真实孔径成象雷达系统的研究”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承担总体与大部硬件研制工作。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为合作单位,研制宽带雷达记录仪。1986年8月完成整机调试,并在山西太原民航工业服务公司的“双水獭”飞机上进行了首次空中试验。1987年上半年在上海地区利用该公司的里-2飞机进行第二次空中试验。 1987年7、8月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永定河防洪遥感图象实时监测作业。
HAL-3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6月~1985年2月
装备时间 1988年
装备机种 Y-7H
工作状态 气象探测,地图测绘
现  状批生产</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对大工业城市240km
     对IL-18飞机15km
地速偏流 偏流测定范围±30°
     偏流算术平均误差1°30′
     地速均方根误差3%
适用高度 8000~10000m
发射功率 50kW
电源消耗 800W
整机重量 73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天线、收发机、控制器、伺服器、领航员显示器、驾驶员显示器、电源附加器等七个分机组成。</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该雷达原为Y-10型客机研制,编号256航行雷达。1980年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空中试验,1985年3 月设计定型后定名HAL-3型航行雷达,为Y-7H军用运输机配套。上海航空公司已用该雷达替代美国雷达,投入商业运营。
  该雷达除地面测绘、探测气象之外,兼有测量偏流、地速的功能。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重量、组合数较老产品减少40%,耗电减少50%。可用于民航干线或支线飞机、直升飞机、军用运输机。
CASSAR-44
名  称 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体  制 合成孔径,脉冲压缩,四图象通道,四线极化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4~1987年
装备机种 Cessna Citation S/Ⅱ
工作状态 空地测绘,实时数据传输
现  状制成雷达系统样机,进行了空中试验和鉴定</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频率三厘米波段
作用距离及测绘带宽度
  4401型的两种工作方式:
   A方式-最大45km,测绘带宽30km
   B方式-最大55km,测绘带宽30km
  4402型的四种工作方式:
   A方式-最大50km,测绘带宽35km
   B方式-最大60km,测绘带宽35km
   C方式-最大95km,测绘带宽35km
   D方式-最大105km,测绘带宽35km
适用高度 通常在3000~12000m之间
图象分辨率 10m×10m
极  化 HH、VV、HV、VH四种
天  线 方位波束宽1.25°,增益29dB
发射功率 峰值32kW,平均100W
脉冲宽度 发射脉宽2μs,脉压后50ns
接收机噪声系统 5dB
接收机中频 75MHz
接收机视频带宽 15MHz
纪录方式 5in飞点扫描管,数据胶片宽度9.5in
图象灰度32级</DIV><DIV>分机概况</DIV><DIV>整个系统包括下列五个部分:
  一、 机载雷达系统
  二、 实时数据传输地面站
  三、 地面光学相关器
  四、 数据胶片分析仪
  五、 雷达图象判读器
  雷达样机由11个分机组成:天线、平台、馈线双工器、发射机、接收机、记录器、光学处理器、运动补偿系统、定时器、整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电源。其中,天线、平台和馈线双工器安装在飞机机身外部的天线罩内。其他部分均安装在飞机密封客舱内。
  1.天线
  采用两个由单极化隙缝波导馈电的反射器组成。两幅相同天线各向一侧。
  2.平台
  系方位、俯仰、横滚、天线与平台相对俯角变化的四轴稳定平台。前三轴用惯导信号控制,第四轴按航线高度用手控机电调整。
  3.馈线双工器
  具有两高频通道双工功能。用电信号手控侧视方向与极化转换开关。双程总损耗小于6分贝。
  4.发射机
  采用主振功率放大链。信号脉冲宽度2微秒,带宽大于30兆赫。
  5.接收机
  脉冲压缩40倍,旁瓣电平低于25分贝。动态范围80分贝,自动增益控制范围60分贝。
6.显示与记录器
  四通道双阴极射线管显示。屏幕光点直径小于20微米,线长度80.8、98毫米。扫描非线性1%,动态范围25分贝,用四通道胶片记录相机记录,胶片容量60米。
  7.光学处理器
  是用胶片成象的斜平面光学处理器。输出图象动态范围50分贝,在75%时间内距离向几何失真不大于1%。
  8.运动补偿装置
  调整接收信号的相位,补偿实际天线与理想的合成孔径天线位置间的偏移。最大可补偿斜距速度为3米/秒,最大横向加速度为0.25g,最大横向位移20米。
  9.惯性导航仪
  用LTN-72惯导仪提供运动补偿用的速度、经纬度和偏流角信号,同时用打印机记录。
  10.定时器
  为各部分提供定时信号,稳定度10-3。
  11.电源
除机上交直流电源外,提供±12伏直流电源。</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自1979年进行第一次合成孔径原理样机空中试验以来,1980年的性能样机、1983年单通道单极化成象样机、1984年样机的应用试验先后共进行过四次空中试验,拍摄了许多较清晰的雷达图片。分辨率由最初的30米×30米提高到1987年夏的多通道多极化雷达样机在空中试验中所获得的10米×10 米。
多通道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样机能进行实时的空地数据传输,在地面作成象处理,可获得四种极化的高分辨率图象。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图象我只是个搬运工而已,原网址是:http://www.dahua17.cn/dahua17_Article_119129.html
大家可以去看看
文章里面的数据都比较老,不算泄密了,但比较搞笑的是,偶们在80年代中后期,大批上马了机载SAR的研制(光是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就有3、4种),性能还很接近,属于典型的重复建设,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
----------------------------------------------------------------------------------------------------
几种国产机载雷达简介

<DIV>JL-10A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脉冲多普勒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代
工作状态空对空和空对地功能</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
重复频率 HPRF,MPRF,LPRF
天线形式 平板隙缝阵
探测距离 上视 59.3km; 下视 53.7km (5m2目标)
MTBF   70小时
LRU   6个</DIV><DIV>简要说明
已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飞行。</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8
CWI
名  称 雷达照射器
体  制 连续波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时间 1980年年代
装备机种 用于中国不同作战飞机
配用武器 雷达半主动空对空导弹
工作状态用于对雷达制导半主动导弹的制导</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
平均功率 200W
输入功率 3.6kVA (AC400Hz)  
230W (DC)
重  量 40kg
体  积 0.035m3
冷  却 液体沸腾冷却
简要说明
年产量可达30-50台,共有CWI-A、CWI-B、CWI-C和CWI-D等多种型别用于不同类型的飞机。</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8
698
名  称 机载侧视雷达
体  制 相参动目标检测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机种 中国海军
工作状态海上搜索</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I/J
天线形式 隙缝阵馈电双反射
探测距离 舰船 60km;对潜艇潜望镜 17km
重  量 230kg</DIV><DIV>参考资料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7
204
名  称 机载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长虹机器厂
研制时间 1960年代
装备时间 1979
装备机种 J-8I
配用武器 机炮、PL-2、PL-5
工作状态空对空搜索、跟踪,地图测绘、空对地测距</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频 率 I/J波段
天  线 卡塞格伦天线
探测范围 方位±38°俯仰2行,-12°到 +24°
重  量 145kg (带电缆与机架)</DIV><DIV>参考资料
1. Jane's Avionics 1998-1999 p.107
645
名  称 改进型截击瞄准雷达
体  制 脉冲波形、单脉冲角跟踪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联合研制
研制时间 1964年5月~1967年
装备机种 F-5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
现  状已退役,由SL-2取代</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10km
探测范围 方位±60°,俯仰+26°到-14°
截获距离 4km
跟踪范围 ±13°30′
其他性能参数同Scan Can (РП-5)雷达。
简要说明
  1964年,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将苏制РП-5雷达的圆锥扫描角跟踪体制改进为三通道单脉冲角跟踪体制。新雷达于1967年研制成功并改装了部分F-5已装备的雷达。后为半导体化的射 雷2雷达所替代。
  645雷达仍沿用РП-5雷达的小型电子管电路。瞄准天线、接收机这二个分机更换为单脉冲体制所需的新分机。РП-5雷达的其他部分仅作了少量相应的更改。新的瞄准天线采用双面多模喇叭馈电,倒置卡塞格伦反射系统,45°极化扭转反射面控制波束角度。新的接收机为经典三路单脉冲接收机,和差信号相位检波。相位不一致小于20°,幅度不一致小于1分贝。改进后的雷达提高了探测性能,并具备了抗倒相干扰能力。
317/317甲
名  称 多功能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三厘米(317)/二厘米(317甲)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66~1979年
装备时间 1977年
装备机种 A-5鱼雷机(317)
配用武器 航炮、航空鱼雷
工作状态空空搜索、跟踪,地形测绘,空地测距,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20、60km
搜索角度 方位±45°;俯仰+20°、-38°
搜索方式 大区90°×10°;小区14°×10°
距离截获
跟踪范围 0.65~18km
测角精度 均方根误差5千分
适用高度 150~17000m
工作频率 9370±30MHz (甲型15000±2.5%MHz)
发射功率 峰值50kW(甲型70kW)
脉冲重复频率 800Hz电源同步
脉冲宽度 1μs(甲型0.75μs)
波束宽度 水平波束3.4°;垂直波束5.8°
天线增益 30.5dB,水平极化(和路)
接 收 机
噪声系数 11dB (甲型7dB)
中频频率 30MHz (甲型60MHz)
中频带宽 2.5MHz
显示图形 偏心P型,跟踪符号显示
电  源 AC:115V、400Hz、单相1000VA,三相700VA
   DC:28V、100W
重  量 120kg(不计电缆和变流机)</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317雷达具有空空搜索与跟踪,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雷达由16个分机和一些联接、控制、显示附件组成。其主要分机如下。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天线,反射面变形产生余割平方波束。接收前端和前置中放各三路均安装在天线背后。交流电机驱动,速率陀螺角速度反馈。
  2.发射机
  采用磁调制器、磁控管产生微波能量。定时信号由电源同步。
  3.接收机
  由脉冲三路信号分别通过中频放大器,然后检出视频信号与角误差信号。自动频率控制分机控制天线分机 上的速调管。
  4.电子同步放大器
  包括接收机增益控制、距离跟踪、扫掠面处理,以及各种显示信号的产生等视频处理电路。
  5.角跟踪及电子放大器
  包括天线搜索信号的产生、驱动信号放大、跟踪误差信号及反馈信号等低频处理电路。
  6.横滚计算机
  采用机电装置根据陀螺信号修正天线方位和俯仰驱动指令,在飞机有俯仰与横滚转动时,保持搜索区域的 空间稳定。
7.显示器
采用直观存储管同时显示搜索状态偏心P型和标线,或在跟踪状态显示跟踪诸符号和标线。</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1966年3月开始参考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1970年夏试制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A-5鱼雷攻击机。现已停产并退出服役。
  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该雷达工作在二厘米波段,电路晶体管化。增大发射功率,降低了噪声系数,降低了电源消耗。不包括电 缆的全机重量不大于90千克。
251、252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长风机器厂、南海机械厂
装备机种Y-7、Y-8</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峰值功率70kW
探测距离 278km
重  量 130kg
耗  电1.5kW</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251雷达它是苏联的РПСН-2AM一类雷达的仿制品。采用电子管电路、抛物面天线、单色显示器。发射功率大,耗电量大,体积大、重量大,可靠性低,维修不便。相当于美国50年代的产品。
  252航行雷达 它是251的改进设计型号、装备Y-8飞机。其主要改进有两方面:一是改电子管电路为晶体管电路,实现了晶体管化;二是改抛物面天线为平板缝阵天线。结果使其性能、可靠性、体积、重量、耗电等 均获得一定改进。
205
名  称 多普勒导航雷达
体  制 连续波、四波束
波  段 Ku
研制单位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5~1987年
装备机种 A-5Ⅱ、B-5
工作状态 地速和偏流测量
现  状小批试生产,1988年装机</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天 线 平面驻波阵列天线、收发分离
发 射 机
功  率 2±0.5W
发射频率 13300±20MHz
工作高度 0~15000m
地速范围 69.4~500m/s (250~1800km/h)
偏 流 角
范  围 ±25°
姿态范围 (陆地或二级以上海浪的洋面上)
     5000m高度:俯仰角±45°,横滚角±10°或
         俯仰角±10°,横滚角±50°
     10000m高度:俯仰角±8°,横滚角±35°
地速精度 ±2% (2σ,陆地)
偏 流 角
精  度 ±1°(2σ,陆地)
MTBF   174h (估算)
电  源 AC:108~118.5V、380~420Hz单相、250W
       36V、380~420Hz三相、30W
       DC:24.7~30V、30W
体  积 0.062m3
重  量30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共有四个分机。
  1.高频分机
  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发射机用双腔速调管KZ-105。微波信号经PIN波束开关馈入发射天线,交叉成对辐射出去。接收机用零中频接收机,输出多普勒频谱信号。
  2.频率跟踪器
  对收到的四个多普勒频谱进行跟踪,输出四路四倍频的多普勒频率的正脉冲信号。
  3.模拟计算机
  对多普勒频率进行交流变换并作模拟运算和坐标变换(由航姿系统引入飞机的俯仰角和横滚角),进行地速、偏流角的模拟运算。
  4.控制指示器
对雷达进行工作控制,同时显示飞行时的地速和偏流角。</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是目前国内自行研制成功的最先进的多普勒导航雷达。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和材料。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应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飞机的地速和偏流角。同时可输出模拟的地速和偏流角信号供其他系统使用。
205 多普勒导航雷达的天线采用和差技术。发射天线依次发射前左和后右、前右和后左两对波束。接收天线分为前向接收和后向接收。接收机接收回波信号并与来自发射通道的本振信号混频,并进行低频放大。用两个接收机就能获得四个独立的多普勒频谱。发射机用的高压电源采用非气密式,以减少体积和重量。
  频率跟踪器采用等待式搜索电路,从而减少了信号搜索时间,获得快速跟踪的能力。由于输出脉冲频率量,使得雷达可与电子计算机方便地交联,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导航信息,如经纬度、待飞距离、地速、偏流角、航向、风速、风向等信息。
  模拟计算机用任意三个多普勒信号就能计算出地速和偏流角,并具有自我判别功能,当判别出频率跟踪器给出的频率不正常时,能自动给出重新搜索的信号,使频率跟踪器进入搜索状态。
  控制指示器直观地用数码轮显示地速,并用指针指示偏流角。“记忆灯”同时作为人工重搜违章罚款控制。当飞行员对指示的地速或偏流角有怀疑时,可按下“记忆灯”,使雷达进入搜索状态,从而可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跟踪。在海面上空飞行时,可把控制开关置于“海洋”挡,获得地速提高2%(可调整)的海洋修正能力。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可应用于各种中、高速的客货机和轰炸机,亦可用于A-5飞机及某些大型的导弹。
  1975年开始该雷达的关键技术研究。1977年9月正式开始型号研制。1979年9月在An-12飞机上进行原理样机的空中试验,证明原理可行。但因低频干扰严重,不能给出正确的地速和偏流角。经试验改进,1981年5月在Y-8飞机上进行第二次空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82年初开始三台性能样机的研制。1984年4月在Y-8飞机上进行空中性能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底在A-5Ⅰ型飞机上进行适应性空中试验。1985年底进行试用,也取得成功。接着,在Y-8飞机上进行精度鉴定试验;在A-5飞机上进行高频机,频率跟踪器两分机与多普勒领航轰炸系统的交联鉴定试验。1987年下半年,该雷达通过鉴定后被批准定型。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已有一台安装于B-5YS飞机上,进行有关的空中试验。另一台安装在A-5Ⅰ型飞机上作多普勒雷达――平显导航火控系统的空中试验。目前已小批生产,1988年将有二台装备A-5Ⅱ型飞机。
YQC-2
名  称 机载侧视雷达
体  制 准相干,脉冲压缩,真实孔径与合成孔径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航天部二院二十五所
研制时间 1983~1986年
工作状态 空地测绘</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最大作用距离大于20km
工作方式 垂直旁视
使用高度 最高6000m
地面取图
宽  度 合成孔径10km;真实孔径大于3km
地 面 分
辨  力 合成孔径15m×15m
     真实孔径100m×100m
天  线 孔径3m (扇形波束),增益31dB,
     波束宽度0.7°(方位)×16°(俯仰),
     水平极化
发 射 机 行波管放大,峰值功率1kW
接 收 机 噪声系数≤4.5dB (有场放)
相干体制 三频综准相干体制
脉 冲 压 缩 比 200
信号处理 合成孔径用简易光学处理及数字预处理,真实孔径用数字实时处理
显  示 图象TV显示
可靠性MTBF=50h</DIV><DIV>简要说明</DIV><DIV>YQC-2机载侧视雷达采用准相干体制可同时录取真实孔径和合成孔径信息,是采用运动扫描的侧视雷达系统,可产生连续条带状的雷达图象。在雷达工作时,从包络视放输出真实孔径雷达信息,经数字处理后形成的真实孔径图象进行实时的TV显示。从双向视放输出录取合成孔径信息,经数字预处理后可进行计算机处理成象,并可进行光学处理成象。
  该雷达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准相干体制实现合成孔径成象。同时兼有真实孔径成象能力。
  2.采用大时宽积脉冲压缩、低噪声场放、高效率上变频器、高速A/D变换技术。
  3.实现了真实孔径雷达图象的实时数字处理及移动式TV显示。
  4.实现了合成孔径数字预处理及光学处理成象。
  5.具有相干雷达系统信号自检能力。
MRAIR-1
名  称 真实孔径侧视成象雷达
体  制 真实孔径、脉冲波形
波  段 八厘米
研制单位 华东化工学院
研制时间 1985年5月~1986年1月
工作状态 机上成象
现  状应用阶段</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波长8.15mm
成象宽度 8km
适用高度 4000m
天线型式 赋形波束的水平、垂直极化天线
天线有效
长  度 2.5m,增益32dB
波束宽度 水平0.2°;垂直25°
脉冲重复
频  率 6KHz,3KHz
脉冲宽度 0.05μs,0.1μs
发射机峰
值 功 率 40kW
接 收 机
灵 敏 度 -88dBmW
中频频率 60MHz
中频带宽 20MHz
记录方式 飞点扫描记录仪、磁带记录仪
电  源 AC:115V、400Hz、1kW
总 重 量 200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五个部分组成,除天线安装在飞机机身下方外,其他部分安装在机舱内。
  1.天线
  采用遮挡板式隙缝赋形波束天线,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安装在同一天线支架上,天线俯角可变。
  2.发射机
  采用刚性调制脉冲磁控管发射机。两套独立的发射机安装在一个机箱内,提供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微波功率。
  3.接收机
  采用固态本振源、集成前端、线性中放和对数视放,两套独立的接收机分别联接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付天线。
  4.控制系统
  产生雷达定时控制信号。
  5.记录设备
  用飞点扫描记录仪将视频信号记录在黑白胶片上成为雷达成象的负片。雷达视频信号还可记录在磁带记录仪上。</DIV><DIV> 简要说明</DIV><DIV> 1985年5月开始研制,年底研制成功。1986年初开始在太原地区作空中试验。1987年8 月起为淮河水利委员会和安徽地矿局进行了5000平方公里面积的雷达遥感调查。</DIV><DIV>参考资料< /DIV><DIV>MillimeterWave Real Aperture Side-looking Imaging Radar System,《1987年香港亚洲电子学会议论文集》,P.636.
JL-7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晶体管化
波  段 二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1~1987年
装备机种 F-7 Ⅲ
配用武器 航炮、空-空导弹、航空炸弹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空地测距
现  状正在小批生产</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范围空中飞机目标最大距离30km
方位角范围 ±45°
跟踪范围 距离大于15km,角度±45°
使用高度 最低700m
天  线 增益30dB,波束宽度3.4°(方位)×5.6°(俯仰),水平极化
发 射 机 磁控管峰值功率75kW
接 收 机 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噪声系数6.5dB(和路),中频60MHz
测 距 器 双积分式,精度15m(350~2000m范围)
显  示 存储管显示,B型与跟踪符号
电  源 AC:115V、400Hz、10A
       DC:27V、10A
体  积 0.23m3
重  量 115kg (带电缆)
可 靠 性MTBF=50h</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18个组合组成,分为三大单元安装在飞机头部、雷达舱和座舱内。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馈源。方位与俯仰两轴交流电机驱动。搜索空域稳定。
  2.发射机
  高效同轴磁控管产生微波功率,固态磁脉冲调制器。
  3.接收机
  由自动频率控制(AFC)器保证混频。中频60兆赫,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
  4.数字信号检测器
  是数字自适应第一门限滑窗检测器,使雷达识别系数改善1.5分贝。
  5.电子控制放大器
  产生天线搜索信号,在陀螺信号控制下稳定搜索空域,驱动天线对目标进行角度跟踪。
  6.测距器
  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的回波自动跟踪并输出距离数据。
  7.显示波形产生器和显示器
产生显示所需波形并在直观存储管上显示。</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JL- 7机载火控雷达是在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317甲的基础上,针对F-7Ⅲ飞机的具体要求研制的。它的空空工作方式包括B型搜索显示、人工截获目标、配合敌我识别,光学瞄准或平视仪瞄准,尾追攻击目标。空地工作方式包括测定目标斜距,配合光学瞄准攻击地面目标。具有五种抗干扰措施。
  为便于维护修理,检查和隔离雷达故障,雷达具有可与外场检查仪联接的自检系统。组合与电缆均可快速拆卸。电路已采用集成电路,结构轻巧、体积小,适于在各种歼击机、强击机上安装。
  该雷达已经过各种地面试验、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与其他系统的交联试验、空中试验,已经设计定型,并小批生产。</DIV><DIV>参考资料</DIV><DIV>“AirborneJL-7 Fire Control Radar”, CATIC样本,1985.5.
JD-08
名  称 真实孔径成象雷达
体  制 脉冲波形,晶体管、集成混合电路
波  段 八毫米
研制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研制时间 1984年10月~1987年5月
工作状态 侧视成象
现  状通过鉴定,实际试用</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频率36.8GHz
最大成象
斜  距 12km
最大成象
幅  宽 大于8km
距离分辨率 20m
方位分辨率 7.9m/km、4.4m/km
适用高度 3500m
天线型式 金属透镜/单弯曲反射体两种
天线长度 1.8m/1.08m
波束宽度 水平0.31°/0.54°,俯仰28°
脉冲功率 大于30kW
脉冲重复频率 2kHz、1kHz
脉冲宽度 0.06±0.01μs、0.1±0.01μs
噪声系数 小于10dB
中频频率 70±3MHz
中频带宽 30±5MHz、20±3MHz
视放带宽 20MHz
纪录方式 光纤管胶片、磁带两种
显示方式监视器或电视机</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摄影仪、实时显示仪、压缩记录器、记录器及电源等八个部分组成。
1.天线
  采用两种形式的赋形波束天线,一种单弯曲反射体天线,一种金属透镜天线。金属透镜天线制造、调整简便、重量轻,但天线效率降低,增益较低。
  2.接收发射机
  采用刚性调制磁控管发射机,超外差接收机。接收机具有对数特性,并有STC电路。
  3.雷达摄影仪
  采用光纤管和力矩电机胶片传动机构。光纤管光点直径为70μm,分辨力可达14线/毫米。灰度等级16级。胶片宽度为190mm。由力矩电机、测速发电机和直流放大器组成无级调速伺服系统,走带均匀。
  4.实时图象显示仪
  采用数字图象处理与存储,以电视制式在监视器上显示地形图象。视频信号经高速A/D转换后脉冲展宽120 倍,以7bit数据输出。以Z-80cpu进行控制。图象帧存储器采用512×512像素方阵,存储量为256K字节。图象刷新有每帧1秒和5秒两种。图象可以控制滚动,左右翻转,向左或向右移动。</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本雷达是真实孔径的高分辨力机载侧视雷达。1984年底国家科委新技术局以“六五”攻关项目下达“八毫米真实孔径成象雷达系统的研究”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承担总体与大部硬件研制工作。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为合作单位,研制宽带雷达记录仪。1986年8月完成整机调试,并在山西太原民航工业服务公司的“双水獭”飞机上进行了首次空中试验。1987年上半年在上海地区利用该公司的里-2飞机进行第二次空中试验。 1987年7、8月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永定河防洪遥感图象实时监测作业。
HAL-3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6月~1985年2月
装备时间 1988年
装备机种 Y-7H
工作状态 气象探测,地图测绘
现  状批生产</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探测距离对大工业城市240km
     对IL-18飞机15km
地速偏流 偏流测定范围±30°
     偏流算术平均误差1°30′
     地速均方根误差3%
适用高度 8000~10000m
发射功率 50kW
电源消耗 800W
整机重量 73kg</DIV><DIV>分机概况</DIV><DIV> 雷达由天线、收发机、控制器、伺服器、领航员显示器、驾驶员显示器、电源附加器等七个分机组成。</DIV><DIV>简要说明< /DIV><DIV> 该雷达原为Y-10型客机研制,编号256航行雷达。1980年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空中试验,1985年3 月设计定型后定名HAL-3型航行雷达,为Y-7H军用运输机配套。上海航空公司已用该雷达替代美国雷达,投入商业运营。
  该雷达除地面测绘、探测气象之外,兼有测量偏流、地速的功能。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重量、组合数较老产品减少40%,耗电减少50%。可用于民航干线或支线飞机、直升飞机、军用运输机。
CASSAR-44
名  称 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体  制 合成孔径,脉冲压缩,四图象通道,四线极化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4~1987年
装备机种 Cessna Citation S/Ⅱ
工作状态 空地测绘,实时数据传输
现  状制成雷达系统样机,进行了空中试验和鉴定</DIV><DIV>主要性能参数</DIV><DIV>工作频率三厘米波段
作用距离及测绘带宽度
  4401型的两种工作方式:
   A方式-最大45km,测绘带宽30km
   B方式-最大55km,测绘带宽30km
  4402型的四种工作方式:
   A方式-最大50km,测绘带宽35km
   B方式-最大60km,测绘带宽35km
   C方式-最大95km,测绘带宽35km
   D方式-最大105km,测绘带宽35km
适用高度 通常在3000~12000m之间
图象分辨率 10m×10m
极  化 HH、VV、HV、VH四种
天  线 方位波束宽1.25°,增益29dB
发射功率 峰值32kW,平均100W
脉冲宽度 发射脉宽2μs,脉压后50ns
接收机噪声系统 5dB
接收机中频 75MHz
接收机视频带宽 15MHz
纪录方式 5in飞点扫描管,数据胶片宽度9.5in
图象灰度32级</DIV><DIV>分机概况</DIV><DIV>整个系统包括下列五个部分:
  一、 机载雷达系统
  二、 实时数据传输地面站
  三、 地面光学相关器
  四、 数据胶片分析仪
  五、 雷达图象判读器
  雷达样机由11个分机组成:天线、平台、馈线双工器、发射机、接收机、记录器、光学处理器、运动补偿系统、定时器、整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电源。其中,天线、平台和馈线双工器安装在飞机机身外部的天线罩内。其他部分均安装在飞机密封客舱内。
  1.天线
  采用两个由单极化隙缝波导馈电的反射器组成。两幅相同天线各向一侧。
  2.平台
  系方位、俯仰、横滚、天线与平台相对俯角变化的四轴稳定平台。前三轴用惯导信号控制,第四轴按航线高度用手控机电调整。
  3.馈线双工器
  具有两高频通道双工功能。用电信号手控侧视方向与极化转换开关。双程总损耗小于6分贝。
  4.发射机
  采用主振功率放大链。信号脉冲宽度2微秒,带宽大于30兆赫。
  5.接收机
  脉冲压缩40倍,旁瓣电平低于25分贝。动态范围80分贝,自动增益控制范围60分贝。
6.显示与记录器
  四通道双阴极射线管显示。屏幕光点直径小于20微米,线长度80.8、98毫米。扫描非线性1%,动态范围25分贝,用四通道胶片记录相机记录,胶片容量60米。
  7.光学处理器
  是用胶片成象的斜平面光学处理器。输出图象动态范围50分贝,在75%时间内距离向几何失真不大于1%。
  8.运动补偿装置
  调整接收信号的相位,补偿实际天线与理想的合成孔径天线位置间的偏移。最大可补偿斜距速度为3米/秒,最大横向加速度为0.25g,最大横向位移20米。
  9.惯性导航仪
  用LTN-72惯导仪提供运动补偿用的速度、经纬度和偏流角信号,同时用打印机记录。
  10.定时器
  为各部分提供定时信号,稳定度10-3。
  11.电源
除机上交直流电源外,提供±12伏直流电源。</DIV><DIV>简要说明</DIV><DIV>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自1979年进行第一次合成孔径原理样机空中试验以来,1980年的性能样机、1983年单通道单极化成象样机、1984年样机的应用试验先后共进行过四次空中试验,拍摄了许多较清晰的雷达图片。分辨率由最初的30米×30米提高到1987年夏的多通道多极化雷达样机在空中试验中所获得的10米×10 米。
多通道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样机能进行实时的空地数据传输,在地面作成象处理,可获得四种极化的高分辨率图象。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图象
有配图就有意思了
对某些数据存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