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药缘何频现 药品招投标如何中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0:34
揭秘!假药缘何频现 药品招投标如何中标
www.39.net  2009-6-10  39健康网  郎成林
  知道基本药物的中标药物是怎么选出来的么?药品集中招标对药物治疗的评选采用感官评价法,“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二、三十个专家用一、两天的时间对数万个品种进行质量评价,还要给出不同的评分,只有中国的专家才会有这样的水平。

  上期话题:混乱的药品体系下不可能建成基本药物制度

  新医改提出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将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将规范药品流通。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那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就真的可以降低费用么?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能出来是否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呢?重庆市政协委员被誉为“民间医改第一人”“2008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刘群先生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

  招投标:一条走不通的医改路

  “1997年医改以来,我国医疗改革中最中药的一个措施就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所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就是以一个省为单位,对所有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进行管理,所有药品生产商,经营商都要通过一个招标代理机构把药品放到医院里去。

  药品招标中评定药品质量的方式又是招标中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医学专家就坐在一起,两天之内,对投标的几千几万种药品进行评定。评定中没有专业的精密仪器,而只是简单的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睛看。为什么假药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原因!齐齐哈尔假药量菌甲素、华源药业的欣弗事件,都是中标的药物,而且他们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市场价。是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只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就可以摸出药品的好坏,辨出药品的真伪么?答案不得而知。

  药品集中招标带来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寻租,官商勾结,每次招标,全国大小药厂的老总都要大包小包的提着公关所需要的费用,与招标代理机构尽享“洽谈”。招标代理机构的利益跟中标的结果息息相关,中标药品价格越高,招标代理机构的利润分成也越高。”

  惊人的药品招标费用

  据笔者了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00年起在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规范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遏制药价“虚高”、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然而,这一本意打造“阳光工程”的举措实施几年来,争议颇多、问题频发,在个别地方甚至演变成“腐败工程”。目前全国各地的药品招标,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个省一个样,有的是省级统一招标,有的是分散到各地市招标,有的按系统招,有的一年搞一次招标,有的一年多次。现行的招标手续繁琐、工作量巨大,很多企业不得不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应付。首先是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大量文件和材料,包括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生产批件、GSP达标证书、GMP认证证书、产品说明书、药检报告等,为准备这些材料,公司每年都要用坏几台复印机和打印机。在具体的药品招标中,一个产品的招标费用各地不一样,一般为二三百元,10个产品就是两三千元。还要拉关系请吃饭,“联络”感情。这样下来,搞一次招标,至少要花几万元。而且这种招标,在各地重复上演。一些地方以招标名义,巧立名目乱收费。按有关规定,投标企业只需花一两百元买份标书即可,但是各地各行一套。比如,投标企业预交数万元的保证金,中标企业要交纳风险金,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杂费,如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场租费等。毋庸置疑,以上费用最终都会通过“虚高”的药价而转嫁给患者。由于大量管理机构的介入,导致“公关”环节陡增,招标办、卫生部门、评标委员会成员等全被列入“公关”对象。每个“菩萨”都要“上香”,每个环节都少不了“金钱开路”。这些“公关”费用都成了药品的不良成本。当然,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变相由患者“埋单”。你中你的标,医院药价依然“暗箱操作” 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项从良好愿望出发的改革,就这样走向了反面。

  在采访中刘群先生还指出,药品招投标收费项目繁多,有评审费、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进门费、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场租费、磁盘费、网上招标培训费等合计多达十数项。在北京,中介机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入网,中小企业需交3万元入网费,大企业入网费高达12万元。按北京800家药品生产企业计算,若全部投标,仅入网费一项中介结构最低即可进账2400万元。其他地方,如甘肃药企每投标1个品种大约须向中介机构交200元费用,5000个品种费用就达100万元。此相关的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2004年-2005年杭州民生药业在全国各地招标费用已超过1亿元,华北制药平均每年花在招标上的费用约为2000万元,东盛集团每年用于招标费用也有几千万元,而山东新华制药市场部一个部门,仅标书费(15万元)、特快专递(9万元)、差旅费(25万元)3项,每个月就要花销近50万元。卫生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称,由于不堪重负,华北制药现在开始由生产改为大量出口青霉素原料。 除了这些费用,中介机构还将对药企的每个中标品种收取交易金额5‰的手续费。

  医院14元,药店才1元

  在采访中刘群先生痛心的说,按理说,为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招标品种原则上应选择低价、大包装量的药品,而药品招标的结果明显“事与愿违”。例如同为“沈阳同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胃溃疡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的胃铋治(又名复方铝酸铋片),在烟台太平医药有限公司药店里的销售价是每盒50片,零售价2.6元,平均每片只有约5分钱;而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同一企业生产的胃铋治,在包装“缩水”为每盒24片的同时,中标的价格却飞涨到16.98元,每片折合0.71元。一片胃铋治中标价竟然是市场零售价的14倍! 药品招投标并没有实现最初预想的功能,通过该制度不仅没有有效地控制住药品质量,而且价格还在不断攀升。例如2006年,烟台市55家医疗机构举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血塞通”作为一种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常用药,中标价为每盒19.17元,是云南特安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在当地一医药商城,同一生产厂家生产、一模一样的“血塞通”仅卖7元钱。同样在这家医药商城,藿香正气水,医药商城卖1.5元,中标价则是4.2元;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尼美舒利,零售价9.5元,中标价竟为16.74元;常用的抗生素头孢克洛胶囊药店里卖8.5元,中标价则达16元。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让人痛心不已。

  药品招投标应造福病人 不该是行业利益再分配

  而最让人痛心的还是在集中招标不能避免高价的同时,腐败同样不可避免。2001年到2003年,郑筱蓃在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擅自批准降低焕发文号的审批标准,许多不应换发文号或应撤销批准文号的药品获得了文号,其中6种药品竟然还是假药。其在职期间利用权利进行权钱交易,多为收受药企贿赂,致使国家药品监督严重失序,给公众用药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后被判处死刑。

  刘群先生表示,实行招投标来,药价不降反升、药品中标即死、新药审批过多过烂、药业利润被盘剥、中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整体低下、恶性竞争依旧存在、医药商业贿赂并无减少、药品招标暗箱操作依旧存在、医院追逐高价药等等客观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基于这种事实,药品招投标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由于多了一个环节参与分配,并相应地衍生了一些权钱交易集中招标之路根本行不通,更无法解决药品价格下降的问题,相反,还会造成便宜的药越来越贵,高价药价格更高。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很多,仅仅生产青霉素的就有几百家。这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药品中标,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状态下,价格之战就会愈演愈烈,以至于许多药品价格太低,药厂根本不生产,医院不采购,老百姓也用不上。而真正中标的药品,要么是独家生产的,要么是两三家联合生产。这些企业全部联合起来,哄抬合资企业、进口企业的要价。这也就是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群说,药品招投标应造福于病人,不是行业利益再分配。本来政策出台的初衷是规范药品的流通秩序,并降低药价、保证药品的质量,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对医院的补偿问题,该制度运行不久,就遭到了医生、医院的率先制抵,于是便出现了开处方收取回扣、低价药中标即死的现象,迫使医药企业的药品定价高走,并开始玩起一药多名的游戏。揭秘!假药缘何频现 药品招投标如何中标
www.39.net  2009-6-10  39健康网  郎成林
  知道基本药物的中标药物是怎么选出来的么?药品集中招标对药物治疗的评选采用感官评价法,“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二、三十个专家用一、两天的时间对数万个品种进行质量评价,还要给出不同的评分,只有中国的专家才会有这样的水平。

  上期话题:混乱的药品体系下不可能建成基本药物制度

  新医改提出我国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将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将规范药品流通。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那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对医保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配送就真的可以降低费用么?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能出来是否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呢?重庆市政协委员被誉为“民间医改第一人”“2008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刘群先生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

  招投标:一条走不通的医改路

  “1997年医改以来,我国医疗改革中最中药的一个措施就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所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就是以一个省为单位,对所有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进行管理,所有药品生产商,经营商都要通过一个招标代理机构把药品放到医院里去。

  药品招标中评定药品质量的方式又是招标中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医学专家就坐在一起,两天之内,对投标的几千几万种药品进行评定。评定中没有专业的精密仪器,而只是简单的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睛看。为什么假药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原因!齐齐哈尔假药量菌甲素、华源药业的欣弗事件,都是中标的药物,而且他们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市场价。是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只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就可以摸出药品的好坏,辨出药品的真伪么?答案不得而知。

  药品集中招标带来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寻租,官商勾结,每次招标,全国大小药厂的老总都要大包小包的提着公关所需要的费用,与招标代理机构尽享“洽谈”。招标代理机构的利益跟中标的结果息息相关,中标药品价格越高,招标代理机构的利润分成也越高。”

  惊人的药品招标费用

  据笔者了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00年起在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规范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遏制药价“虚高”、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然而,这一本意打造“阳光工程”的举措实施几年来,争议颇多、问题频发,在个别地方甚至演变成“腐败工程”。目前全国各地的药品招标,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个省一个样,有的是省级统一招标,有的是分散到各地市招标,有的按系统招,有的一年搞一次招标,有的一年多次。现行的招标手续繁琐、工作量巨大,很多企业不得不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应付。首先是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大量文件和材料,包括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生产批件、GSP达标证书、GMP认证证书、产品说明书、药检报告等,为准备这些材料,公司每年都要用坏几台复印机和打印机。在具体的药品招标中,一个产品的招标费用各地不一样,一般为二三百元,10个产品就是两三千元。还要拉关系请吃饭,“联络”感情。这样下来,搞一次招标,至少要花几万元。而且这种招标,在各地重复上演。一些地方以招标名义,巧立名目乱收费。按有关规定,投标企业只需花一两百元买份标书即可,但是各地各行一套。比如,投标企业预交数万元的保证金,中标企业要交纳风险金,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杂费,如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场租费等。毋庸置疑,以上费用最终都会通过“虚高”的药价而转嫁给患者。由于大量管理机构的介入,导致“公关”环节陡增,招标办、卫生部门、评标委员会成员等全被列入“公关”对象。每个“菩萨”都要“上香”,每个环节都少不了“金钱开路”。这些“公关”费用都成了药品的不良成本。当然,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变相由患者“埋单”。你中你的标,医院药价依然“暗箱操作” 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项从良好愿望出发的改革,就这样走向了反面。

  在采访中刘群先生还指出,药品招投标收费项目繁多,有评审费、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进门费、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中标服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场租费、磁盘费、网上招标培训费等合计多达十数项。在北京,中介机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入网,中小企业需交3万元入网费,大企业入网费高达12万元。按北京800家药品生产企业计算,若全部投标,仅入网费一项中介结构最低即可进账2400万元。其他地方,如甘肃药企每投标1个品种大约须向中介机构交200元费用,5000个品种费用就达100万元。此相关的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2004年-2005年杭州民生药业在全国各地招标费用已超过1亿元,华北制药平均每年花在招标上的费用约为2000万元,东盛集团每年用于招标费用也有几千万元,而山东新华制药市场部一个部门,仅标书费(15万元)、特快专递(9万元)、差旅费(25万元)3项,每个月就要花销近50万元。卫生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称,由于不堪重负,华北制药现在开始由生产改为大量出口青霉素原料。 除了这些费用,中介机构还将对药企的每个中标品种收取交易金额5‰的手续费。

  医院14元,药店才1元

  在采访中刘群先生痛心的说,按理说,为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招标品种原则上应选择低价、大包装量的药品,而药品招标的结果明显“事与愿违”。例如同为“沈阳同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胃溃疡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的胃铋治(又名复方铝酸铋片),在烟台太平医药有限公司药店里的销售价是每盒50片,零售价2.6元,平均每片只有约5分钱;而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同一企业生产的胃铋治,在包装“缩水”为每盒24片的同时,中标的价格却飞涨到16.98元,每片折合0.71元。一片胃铋治中标价竟然是市场零售价的14倍! 药品招投标并没有实现最初预想的功能,通过该制度不仅没有有效地控制住药品质量,而且价格还在不断攀升。例如2006年,烟台市55家医疗机构举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血塞通”作为一种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常用药,中标价为每盒19.17元,是云南特安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在当地一医药商城,同一生产厂家生产、一模一样的“血塞通”仅卖7元钱。同样在这家医药商城,藿香正气水,医药商城卖1.5元,中标价则是4.2元;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尼美舒利,零售价9.5元,中标价竟为16.74元;常用的抗生素头孢克洛胶囊药店里卖8.5元,中标价则达16元。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让人痛心不已。

  药品招投标应造福病人 不该是行业利益再分配

  而最让人痛心的还是在集中招标不能避免高价的同时,腐败同样不可避免。2001年到2003年,郑筱蓃在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擅自批准降低焕发文号的审批标准,许多不应换发文号或应撤销批准文号的药品获得了文号,其中6种药品竟然还是假药。其在职期间利用权利进行权钱交易,多为收受药企贿赂,致使国家药品监督严重失序,给公众用药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后被判处死刑。

  刘群先生表示,实行招投标来,药价不降反升、药品中标即死、新药审批过多过烂、药业利润被盘剥、中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整体低下、恶性竞争依旧存在、医药商业贿赂并无减少、药品招标暗箱操作依旧存在、医院追逐高价药等等客观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基于这种事实,药品招投标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由于多了一个环节参与分配,并相应地衍生了一些权钱交易集中招标之路根本行不通,更无法解决药品价格下降的问题,相反,还会造成便宜的药越来越贵,高价药价格更高。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很多,仅仅生产青霉素的就有几百家。这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药品中标,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状态下,价格之战就会愈演愈烈,以至于许多药品价格太低,药厂根本不生产,医院不采购,老百姓也用不上。而真正中标的药品,要么是独家生产的,要么是两三家联合生产。这些企业全部联合起来,哄抬合资企业、进口企业的要价。这也就是造成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群说,药品招投标应造福于病人,不是行业利益再分配。本来政策出台的初衷是规范药品的流通秩序,并降低药价、保证药品的质量,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对医院的补偿问题,该制度运行不久,就遭到了医生、医院的率先制抵,于是便出现了开处方收取回扣、低价药中标即死的现象,迫使医药企业的药品定价高走,并开始玩起一药多名的游戏。
药价虚高?中国的药品流通秩序是世界最混乱的

  谈起一药多名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医院昂贵的药价。同一类型的药物,在药店只是几块或者几毛,但是到了医院就是几十甚至上百。笔者曾经有一次肠胃炎去医院,医生开出的药物价格是100元,但是去药店买只有十几块钱。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都是药价虚高带来的恶果。那么真实的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对此刘群先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实践证明,21次的药品降价和六年来的药品集中招标并没有降低医疗费用,而是药品流通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越来越混乱,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刘群指出,药价与药费、药费与医疗费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药价是药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药费是医生开处方的‘杰作’,医疗费则是百姓治病费用的总和。医生过度的医疗行为,开出的大处方、大检查导致了民众看病贵。刘群述说了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小事。他的一位朋友有个六个月大的小孩生病,症状是发烧、咳嗽,去某家医院,医生给该小孩用上了抗生素的输液,还开了一大包药让带回家,花了几百元仍然未见效果。刘群建议朋友买了点低价的常用药,只用了20元,小孩当晚烧就退了,次日痊愈。据某家医院的一位医生介绍,某一种药出厂价只要4元,卖到病人手里可以一路狂涨到74元,这中间最大的受益者是医院和医生,合计可得到48.8元,大概占药价的66%。医生要的回扣一般在药品零售价的15%-30%左右。开药越多,得到的返点越大。其实,这类现象在内地已经司空见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实际上百姓不仅要为治疗自身生理上的疾病付费,还要为医药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中产生的高额成本和暴利买单,看病当然贵。

刘群认为医疗改革的不成功不是药价的问题,而是各个部门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每个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利益化,这“三化”带来了中国整个医疗改革的混乱。

  第一个混乱就是畸形的药品流通秩序。刘群指出“夸张点来说,中国的药品流通秩序是世界最混乱的。澳洲,日本的药品价格,全国都是同一的,不管哪一个药店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在中国不同的药店,同一个药物的价格都不一样,不同的医院药品的价格也不同。一药多名,一药多价,一药多规,规格、价格和名称都非常混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办法进行调整,这种混乱带来的一种结果——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第二个混乱:畸形的医疗服务秩序。医疗服务秩序的混乱直接带来了费用高居不下。比如,病人看病,该用三分钱一片的ABC,但是医生不开ABC,他开康泰克。康泰克十多元,ABC三分钱,跟十元有多大差价?不该用抗生素的时候用抗生素,不需要核磁共振的时候让病人多检查。这就是造成医疗费用严重浪费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中国之怪现状.

  刘群说“我国是全世界最滥用抗生素的国家之一,80%的住院病人都会使用抗生素,50%到60%都会使用联合的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药费占医疗费用的50%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15%——40%,相比而言我国至少浪费了10%到20%。而检查费用、检验费的收入是30%——40%左右,正常情况下,也应该比这个少一半。这种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夸张的说就是:抢钱,杀人。癌症病人是怎么死的,三分之一是真正病死的,三分之一是吓死的,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就是吃药吃死的。假如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每年是6000院,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后,至少可以降低30%到40%。如果同事医疗保障部门可以公共合理的保障,那么怎么可能再出现看病贵呢?”

  面对目前医疗改革的如此困境,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刘群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间医改”之路。一年交20元会费,在定点的8家公立医院看病的所有药费的13.6%和检查检验费的5%—20%,均可以获得现金报销;而这一报销不受当事人是否有医疗保险、是否加入新农合、是否全额公费报销等任何限制。这样的惠民行动,你愿不愿意参加?
该死的假药 啊
要严厉打击
决策者之间的矛盾,才是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