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蒋介石怎会被改名叫常凯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0:55
学界的浮躁之风又一次“吹”远了常识,这次“吹”得够远

    “费尔班德”、“林T·C”、“赫萨”,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实对应的都是学术圈名人: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人家明明大名鼎鼎,为啥给换了个叫读者摸不着头脑的称呼?因为他们或是老外,或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入乡随俗取了洋名,翻译者“有眼不识泰山”,随手就硬生生“音译”了,而这样的错译居然出现在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最近,一篇署名“高山杉”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它把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几十处名字谬误公之于众。其中最荒唐不过的,当属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

    “常凯申”们是如何“漏网而出”的?公众一片哗然,又一次重重触及学术风气这根敏感的神经。

    出版方:出错章节是仓促赶就

    高山杉的批评文章中写道,仅以第三章(第80-95页)为例,就能挑出这么些荒唐的错误,“是不是太不珍惜清华大学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招牌了?”

    记者昨日通过中央编译出版社找到了该书的责编陈琼女士,她并不感到意外:“前几天,作者王奇就告诉我书出问题了,网上的各种批评我也看到了。”

    陈琼告诉记者,这本书原本只有前两章,即第一章“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第二章“俄国(包括苏联)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后来王奇的同事建议加一章“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这样全书的内容会因为有第三方观点而更完整。结果就在这第三章共15页里出错了,由于时间很紧,误译了引用资料当中用韦氏拼音标注的中国人名。

    出版社则没有校对这15页的内容。“当时我觉得清华的牌子那么硬,王奇的学养也很好,仓促之间没有深究……”陈琼的声音中流露出不安与忧郁,她承认自己不懂俄语,“但这本书引用自俄语的部分,是由我社的专业俄语校对检校过的”。

书作者:婉拒采访正专心勘误

    身处风暴中心的书作者王奇副教授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记者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资队伍网页上看到,今年45岁的王奇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留学,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任教期间,她曾获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2000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荣誉。2000年,王奇晋升为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副秘书长等。她著有20万字的《二战后中苏(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主编过《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等学术著作。

    然而遗憾发生了。先前的一切看起来堪称学术佳话,如今变为万分尴尬。据知情人透露,王奇现正在“紧急回炉”,将“高山杉”等指出的人名和史料谬误搜集起来,细细核对,最终给读者一个准确的订正本。

只要用心查查工具书就能免错

    犹记得2001年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从他老人家口中吐出来的是“Peking”这个韦氏拼音单词,曾让不少中国人愣了千分之几秒后才开始欢呼。

    “韦氏拼音在我国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国外流传甚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介绍说,“韦氏拼音”的创始人T·F·威妥玛是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在华期间,他根据北京读音制订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

    比如孙中山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用客家话发音的“孙逸仙”三个字的字音,即SunYat-sen,如今缺乏这方面学术常识的人看了就不知道是谁。当时一些在华传教士的中文发音受到各地方言影响,因此他们著作中用韦氏拼音标注的中国人名、地名,往往偏差很大,容易造成误解。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韦氏拼音;国际标准化组织则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但仍有一些外国学者习惯用韦氏拼音,而在涉华历史文献中,用韦氏拼音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更比比皆是。

    然而,韦氏拼音并非“鬼门关”,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告诉记者,通过查阅韦氏拼音与汉语拼音对照表,以及俄汉译名辞典、英汉译名辞典等工具书,完全可以避免犯错。

    “现在的学风浮躁!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都能把自己导师的名字写错,蒋介石变成‘常凯申’又有什么稀奇呢?”刘文飞无奈地幽了一默,他的表情,希望对学界不仅是苦涩的嘲笑,也是警示!(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 北京6月8日专电)学界的浮躁之风又一次“吹”远了常识,这次“吹”得够远

    “费尔班德”、“林T·C”、“赫萨”,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实对应的都是学术圈名人: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人家明明大名鼎鼎,为啥给换了个叫读者摸不着头脑的称呼?因为他们或是老外,或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入乡随俗取了洋名,翻译者“有眼不识泰山”,随手就硬生生“音译”了,而这样的错译居然出现在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最近,一篇署名“高山杉”的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它把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几十处名字谬误公之于众。其中最荒唐不过的,当属蒋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

    “常凯申”们是如何“漏网而出”的?公众一片哗然,又一次重重触及学术风气这根敏感的神经。

    出版方:出错章节是仓促赶就

    高山杉的批评文章中写道,仅以第三章(第80-95页)为例,就能挑出这么些荒唐的错误,“是不是太不珍惜清华大学和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招牌了?”

    记者昨日通过中央编译出版社找到了该书的责编陈琼女士,她并不感到意外:“前几天,作者王奇就告诉我书出问题了,网上的各种批评我也看到了。”

    陈琼告诉记者,这本书原本只有前两章,即第一章“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第二章“俄国(包括苏联)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后来王奇的同事建议加一章“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这样全书的内容会因为有第三方观点而更完整。结果就在这第三章共15页里出错了,由于时间很紧,误译了引用资料当中用韦氏拼音标注的中国人名。

    出版社则没有校对这15页的内容。“当时我觉得清华的牌子那么硬,王奇的学养也很好,仓促之间没有深究……”陈琼的声音中流露出不安与忧郁,她承认自己不懂俄语,“但这本书引用自俄语的部分,是由我社的专业俄语校对检校过的”。

书作者:婉拒采访正专心勘误

    身处风暴中心的书作者王奇副教授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记者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资队伍网页上看到,今年45岁的王奇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留学,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任教期间,她曾获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2000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荣誉。2000年,王奇晋升为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副秘书长等。她著有20万字的《二战后中苏(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主编过《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等学术著作。

    然而遗憾发生了。先前的一切看起来堪称学术佳话,如今变为万分尴尬。据知情人透露,王奇现正在“紧急回炉”,将“高山杉”等指出的人名和史料谬误搜集起来,细细核对,最终给读者一个准确的订正本。

只要用心查查工具书就能免错

    犹记得2001年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从他老人家口中吐出来的是“Peking”这个韦氏拼音单词,曾让不少中国人愣了千分之几秒后才开始欢呼。

    “韦氏拼音在我国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国外流传甚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介绍说,“韦氏拼音”的创始人T·F·威妥玛是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在华期间,他根据北京读音制订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

    比如孙中山的名字,在英文中是用客家话发音的“孙逸仙”三个字的字音,即SunYat-sen,如今缺乏这方面学术常识的人看了就不知道是谁。当时一些在华传教士的中文发音受到各地方言影响,因此他们著作中用韦氏拼音标注的中国人名、地名,往往偏差很大,容易造成误解。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韦氏拼音;国际标准化组织则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但仍有一些外国学者习惯用韦氏拼音,而在涉华历史文献中,用韦氏拼音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更比比皆是。

    然而,韦氏拼音并非“鬼门关”,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飞告诉记者,通过查阅韦氏拼音与汉语拼音对照表,以及俄汉译名辞典、英汉译名辞典等工具书,完全可以避免犯错。

    “现在的学风浮躁!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都能把自己导师的名字写错,蒋介石变成‘常凯申’又有什么稀奇呢?”刘文飞无奈地幽了一默,他的表情,希望对学界不仅是苦涩的嘲笑,也是警示!(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 北京6月8日专电)
国内的文凭或者学术头衔不少是靠抄袭和买的,出这样的笑话也不奇怪。
高山杉是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不是笔名,不用加引号。
agora 发表于 2009-6-9 17:22
高山杉是真实名字的话,文汇报这个记者写这个文章,也是自己铲自己嘴巴了。
门修斯发来贺电
韦氏拼音中杭州写成Hanchow,但是上海是哪种拼音都写成Shanghai,不过读音不同。按韦氏读音,王奇们也许会把上海译成“香海”的。
yuppppp 发表于 2009-6-9 19:23
根据音标,念成“山盖”也有可能
想起了HWAKEYE ;P
贝德勒。普耶诺夫斯基泪流满面:D:D
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又译作“伟德”),生于1818年,卒于1895年,在中国任外交官(官至驻华“公使”)43年之久。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关工作并负责对来自英国本土的海关人员进行汉语培训。先后在1859年著《寻津录》,1867年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称作“威妥玛拼音”或“威妥玛式(Wade System)”,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

    部分地名、人名的威妥玛译名
    北京(北平) Peking(Peiping)
  上海 Shanghai
  天津 Tientsin
  重庆 Chungking
  河北 Hopei
  保定 Paoting
  大名 Taming
  河南 Honan
  开封 K'aifeng
  郑州 Chengchow
  安徽 Anhwei
  安庆 Anch'ing/Anking
  芜湖 Wuhu
  江苏 Kiangsu
  南京 Nanking
  苏州 Soochow
  镇江 Chinkiang
  浙江 Chekjiang
  杭州 Hangchow
  台州 Taichow
  宁波 Ningpo
  江西 Kiangsi
  赣州 Kanchow
  福建 Fukien
  福州 Foochow
  厦门 Hsiamen/Amoy
  金门 Quemoy
  台湾 Taiwan/Formosa
    台北 Taipei
  基隆 Keelung/chilung
  高雄 Kaohsiung
  广东 Kwangtung
  广州 Canton
  江门 Kiangmoon
  广西 Kwangsi
  桂林 Kweilin
  梧州 Wuchow
  香港 Hong Kong
  九龙 Kowloong
  湖北 Hupei
  汉口 Hankow
  汉阳 Hanyang
  武昌 Wuchang
  湖南 Hunan
  长沙 Ch'angsha
  常德 Changteh
  山东 Shangtung
  济南 Tsinan
  青岛 Tsingtao
  威海卫 Weihaiwei
  山西 Shansi
  太原 Taiyüan
  大同 Tatung
  陕西 Shensi
  西安 Si'an
  凤翔 Fengsiang
  黑龙江 the Amur R.
  哈尔滨 Harbin
  兴安府 Hinganfu
  吉林 Kirin
  四平街 Szepingkai
  延吉 Yenki
  辽宁 Liaoning
  沈阳 Mukden/Fengtien
  营口 Yingkow
  四川 Szechuan
  成都 Chengtu
  康定 Kangting
  贵州 Kweichow
  贵阳 Kweiyang
  云南 Yünnan
  大理 Tali
  昭通 Chaotung
  宁夏 Ningsia
  银川 Yinchuan
  甘肃 Kansu
  兰州 Lanchow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哈喇沁旗 Harqin
  巴丹吉林沙漠 Badan Jaran
  巴彦淖尔 Bayan Nur
  二连浩特 Erenhot
  新疆 Sinkiang
  乌鲁木齐 ürümqi
  和田 Hotan
  哈密 Kumul
  喀什 Kaxqar
  西藏 Tibet
  拉萨 Lhasa
  日喀则 Xigazê
  雅鲁藏布江 Yarlung Zangbo
  江孜 Gyangzêê
  青海 Tsinghai
  西宁 Sining
  格尔木 Golmud
  安东 Antung
  察哈尔 Chahar
  绥远 Suiyüan
  热河 Jehol
  西康 Sik'ang
  清华:Tsinghwa
  中华:Chunghwa
  西夏:Hsihsia
  长江/扬子江: Yangtze River
  毛泽东:Mao Tse-Tung
  周恩来:Chow En-Lai
      蒋介石:Chiang Kai-shek
lvtom 发表于 2009-6-9 18:19
桑卒发来贺电!
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又译作“伟德”),生于1818年,卒于1895年,在中国任外交官(官至驻华“公使”)43年之久。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关工作并负责对来自英国本土的海关人员进行汉语培训。先后在1859年著《寻津录》,1867年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称作“威妥玛拼音”或“威妥玛式(Wade System)”,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

    部分中国地名、人名威妥玛译名举例:
    北京(北平) Peking(Peiping)
  上海 Shanghai
  天津 Tientsin
  重庆 Chungking
  河北 Hopei
  保定 Paoting
  大名 Taming
  河南 Honan
  开封 K'aifeng
  卫辉 Weihwei
  安徽 Anhwei
  安庆 Anch'ing/Anking
  芜湖 Wuhu
  江苏 Kiangsu
  南京 Nanking
  苏州 Soochow
  镇江 Chinkiang
  浙江 Chekjiang
  杭州 Hangchow
  台州 Taichow
  宁波 Ningpo
  江西 Kiangsi
  赣州 Kanchow
  吉安 Ki-an
  福建 Fukien
  福州 Foochow
  厦门 Hsiamen/Amoy
  金门 Quemoy
  台湾 Taiwan/Formosa
  台北 Taipei
  基隆 Keelung/chilung
  高雄 Kaohsiung
  广东 Kwangtung
  广州 Canton
  江门 Kiangmoon
  广西 Kwangsi
  桂林 Kweilin
  梧州 Wuchow
  香港 Hong Kong
  九龙 Kowloong
  湖北 Hupei
  汉口 Hankow
  施南 Shihnan
  湖南 Hunan
  长沙 Ch'angsha
  常德 Changteh
  山东 Shangtung
  济南 Tsinan
  青岛 Tsingtao
  威海卫 Weihaiwei
  山西 Shansi
  太原 Taiyüan
  大同 Tatung
  陕西 Shensi
  西安 Si'an
  凤翔 Fengsiang
  黑龙江 the Amur R.
  哈尔滨 Harbin
  兴安府 Hinganfu
  吉林 Kirin
  四平街 Szepingkai
  延吉 Yenki
  辽宁 Liaoning
  沈阳(奉天) Mukden/Fengtien
  营口 Yingkow
  四川 Szechuan
  成都 Chengtu
  康定 Kangting
  贵州 Kweichow
  贵阳 Kweiyang
  云南 Yünnan
  大理 Tali
  昭通 Chaotung
  宁夏 Ningsia
  银川 Yinchuan
  甘肃 Kansu
  兰州 Lanchow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哈喇沁旗 Harqin
  海拉尔 Hailar
  新疆 Sinkiang
  乌鲁木齐 ürümqi
  和田 Hotan
  喀什 Kaxqar
  西藏 Tibet
  拉萨 Lhasa
  日喀则 Xigazê
  江孜 Gyangzêê
  青海 Tsinghai
  西宁 Sining
  格尔木 Golmud
  察哈尔 Chahar
  绥远 Suiyüan
  热河 Jehol
  西康 Sik'ang
  清华:Tsinghwa
  中华:Chunghwa
  长江/扬子江: Yangtze River
  毛泽东:Mao Tse-Tung
  周恩来:Chow En-Lai
      蒋介石:Jiang Kai-Shek
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韦氏拼音;
----------------
这也归联合国管?
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韦氏拼音;
----------------
这也归联合国管?
14# balmain
应该是指在联合国用,同样,繁体字也应该会被改为简体字
m_sy 发表于 2009-6-9 17:29

高山杉有个笔名“五明子”,《读书》上常见。
威妥玛拼音纯粹方便大舌头鬼佬读中文的,中国人读着确实别扭……
最有可能是她的学生翻的。今天老师们的活大部分都外包给学生了。郎选平的书就是典型例子。
萨马兰奇宣布的时候并不是说Peking,而是何振梁给他写的Beidjing,因为怕他读成
Beihing。
拉丁语系的(法国,意大利人等),和印度人,读上海的确是香盖或上盖。

萨马兰奇宣布的时候并不是说Peking,而是何振梁给他写的Beidjing,因为怕他读成
Beihing。
拉丁语系的(法国,意大利人等),和印度人,读上海的确是香盖或上盖。
造汽 发表于 2009-6-11 12:50


这是因为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的h都不发音。但是同为拉丁语系的葡萄牙语的h在词首不发音,词中的c, l, n后面的h要发音
萨马兰奇宣布的时候并不是说Peking,而是何振梁给他写的Beidjing,因为怕他读成
Beihing。
拉丁语系的(法国,意大利人等),和印度人,读上海的确是香盖或上盖。
造汽 发表于 2009-6-11 12:50


这是因为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的h都不发音。但是同为拉丁语系的葡萄牙语的h在词首不发音,词中的c, l, n后面的h要发音
最夸张的“喝”是荷兰人和阿拉伯人。XXX喝XXXXXX喝XX喝XXX。

威妥吗系统里的k,t可能是中国方言的促音,这是汉语拼音系统里没有的,
枪 开 shek,的“石”是促音,Sun Yat Sen跟 Chou yong fat的“t”
也可能是促音标。

目前的汉语拼音系统是服务于普通话的,作为人造的沟通工具,普通话在发音上
是简化了的,所以拼音系统很难完全涵盖方言,连北京话都不行。
北京老太太说“我们”怎么说?M'Men。
ei音很多方言都有,却没有字,这里只有两个“诶”和“欸”,不知道什么意思。
西方人用这种音标学汉语,一万年都发不出正确的音。早该废除
每次读WW论坛的文章看拼音总变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