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辩: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设置黄金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5:44:36
    “端午”之辩: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设置黄金周?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7日电(张中江)  5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二个端午假期。这个曾因韩国“端午祭”申遗而引发高度关注的中国节日,在全球防控甲型流感的今时今日,又有何种意义?此外,两会期间曾有委员建议“端午”前后设黄金周,凡此种种,都让这个节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端午,中国的?韩国的?还是世界的?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在这一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议,相关讨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对于这场争论,韩国江陵端午祭委员会委员长崔钟卨表示,“韩国端午祭同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截然不同,部分人认为韩国剽窃中国端午节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近来由于端午引发了种种不谐音符,我们将率先敞开心扉、消除误解。”
  日前出席中韩文化学术论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则在发言中就当年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事件给予了正面回应,显示了一个中国学者和非遗工作管理者的求实精神与开阔胸怀。
  田青在发言说,“2005 年11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在田青看来,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Royal Ancestral Rite and Ritual Music in Jongmyo)”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就像李奎报对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诗人心存感激一样,中国的文化人对此亦心存感激。
  田青认为,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韩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韩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从几年前国内媒体对该事件几乎“一边倒”的批判之声,到今天从国家层面将端午节列为公共假日。中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几年间已趋于宽容与理性。
  流感时期的端午
  端午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种种习俗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对于屈原的纪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以怀念屈原,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事实上,古时的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端午的食品如粽子,最初也非为投祭屈子,而是用以祭祀水神。端午的许多风俗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古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
  只是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
  有评论就认为,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需要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举例来说,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这其实是节日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卫生防疫措施。
  民俗专家郭莲纯亦表示,“端午节”的涵义其实是期望人们防御疾病,和顺健康,平安幸福的。在农耕文明时代,“祛病”成了人们最大的期望。端午邻近夏至,虽然盛夏还没来到,但持续的高温天气已让人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是各种病菌肆意繁殖、传播的时期。今年的端午期间,不妨旧俗新用,开展全民的夏季爱国卫生活动,提高人们的健康防疫意识,让端午节成为现代的“全国卫生防疫节”。
    “端午”之辩: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设置黄金周?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27日电(张中江)  5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二个端午假期。这个曾因韩国“端午祭”申遗而引发高度关注的中国节日,在全球防控甲型流感的今时今日,又有何种意义?此外,两会期间曾有委员建议“端午”前后设黄金周,凡此种种,都让这个节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端午,中国的?韩国的?还是世界的?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在这一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议,相关讨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对于这场争论,韩国江陵端午祭委员会委员长崔钟卨表示,“韩国端午祭同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截然不同,部分人认为韩国剽窃中国端午节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近来由于端午引发了种种不谐音符,我们将率先敞开心扉、消除误解。”
  日前出席中韩文化学术论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则在发言中就当年的江陵端午祭申报事件给予了正面回应,显示了一个中国学者和非遗工作管理者的求实精神与开阔胸怀。
  田青在发言说,“2005 年11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为此感到高兴。”
  在田青看来,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Royal Ancestral Rite and Ritual Music in Jongmyo)”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就像李奎报对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诗人心存感激一样,中国的文化人对此亦心存感激。
  田青认为,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韩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韩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从几年前国内媒体对该事件几乎“一边倒”的批判之声,到今天从国家层面将端午节列为公共假日。中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几年间已趋于宽容与理性。
  流感时期的端午
  端午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种种习俗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对于屈原的纪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以怀念屈原,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事实上,古时的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端午的食品如粽子,最初也非为投祭屈子,而是用以祭祀水神。端午的许多风俗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古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
  只是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
  有评论就认为,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需要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举例来说,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这其实是节日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卫生防疫措施。
  民俗专家郭莲纯亦表示,“端午节”的涵义其实是期望人们防御疾病,和顺健康,平安幸福的。在农耕文明时代,“祛病”成了人们最大的期望。端午邻近夏至,虽然盛夏还没来到,但持续的高温天气已让人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是各种病菌肆意繁殖、传播的时期。今年的端午期间,不妨旧俗新用,开展全民的夏季爱国卫生活动,提高人们的健康防疫意识,让端午节成为现代的“全国卫生防疫节”。
 关于放假:“黄金周”设在端午前后?

  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之所以逐渐升温,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国家将其列为法定假日。事实上,关于端午放假的话题一直备受民众关注。

  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结合今年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国家任务,提出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建议。政协委员何星亮则认为,传统节日的功能很多,决不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节日中蕴含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受到重视。如果要为拉动内需而恢复黄金周,不妨考虑设在端午节前后。他建议政府在每年5月28日至6月5日期间,也就是端午节前后恢复“黄金周”,兼顾“拉动内需”和“凝聚民族传统文化”。此言一出即引发网民热议。

  从传承节日文化的角度看,国家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可以使忙于工作的人们有时间体味传统民俗。但如果将旨在拉动消费的“黄金周”设在端午,是否会淡化传统节日本来的意义,各界看法不尽相同。有评论认为,硬要将黄金周设在端午节,其实是对端午节的不尊重。端午节的传统也会因为发挥了黄金周的作用而失去,或者被人遗忘。

  “粽子节”的尴尬:如何发现端午之美?

  在快速消费的现代社会,不少人对古老节日的传统所知甚少。端午节本来丰富的习俗,在今天不少人看来,就只剩下“吃粽子”了,于是有人戏称端午为“粽子节”。

  今年临近端午,各地举行的相关活动名目繁多,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虽也设置了划龙舟等种种习俗,但对于现代人的吸引力如何,能否改变端午只是“吃粽子”的习惯,尚是未知之数。

  那么,该如何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呢?

  有专家认为,我们现在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庆文化,重点就是追求“原汁原味”。但仅仅局限于没有细节的复古,不注意补充新的活力因子,又是否会导致“端午”与现代社会脱节,从而变成展品一样只可远观,却没有亲近感?

  事实上,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其中蕴含娱乐成分,可以满足当时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现代人简单重复古人的行为,很明显不可能获得同样的愉悦感。如何发掘端午使人“乐”的内涵,从而真正融入现代人生活,仍有待探讨。

  总而言之,无论怎样挖掘传统节日质朴美好的一面,最终目的都是唤起现代人失落已久的敬意,以及对于祖先和传统的尊重。做不到这一点,怎样过节都是徒具其形而已。
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端午节申遗申报表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长江日报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去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韩国“端午祭”2005年已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中国端午节再“申遗”能否成功?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不会有影响。中国端午节“申遗”有成功把握。

  据了解,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有人担心我们申报端午节在后,其成功的可能性“会不会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涂腊梅)
烦不烦啊 ,这个话题都说了块五~六年了
年年都是这个时候
呸 {:3_77:}棒子有个屁文化 泡菜都是中国传过去的      边夷贱类
棒子咋不说望京是韩国领土呢{:3_77:}
人家申报的端午祭,主要是活动,又不是节日本身。
韩国端午节不放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