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为歼十战机排查了靶试屡试不“成”症结[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2:20:19
<P>李鸿为歼十战机排查了靶试屡试不“成”症结 </P>
<P>来源:http://news3.xinhuanet.com/mil/2004-05/24/content_1487163.htm</P> 新华网 ( 2004-05-24 13:51:5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本稿查看评论
<P>    至今,李鸿仍然保持着她16年来基本不变的习惯——随身携带记录工具:前几年是笔记本,如今是手提电脑。“坚持,源自对职业的热爱。”李鸿说话简短而紧凑。
<P>    刚刚知道自己被评为今年的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李鸿匆匆从酒泉赶赴北京领奖。还没来得及准备开会的资料,她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拜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们。
<P>    像以往一样,她耐心地向素昧平生的教授们请教,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对我来说,学习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是工作的一部分,而我无非是想把工作做好。”她说。
<P>    37岁的李鸿,现在是空军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训练区一站副站长,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
<P>    过去的16年,李鸿获得了基地上下这样的评价,“从一个普通的试验一线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空军机载武器试验总体专业最年轻的专家”。
<P>    1995年5月,空军试验训练基地准备开展靶场仿真试验项目的研究,李鸿和战友为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P>    那时,李鸿从一份材料上了解到,美国空空导弹鉴定数据80%来自仿真技术,而中国在这项技术上还没起步。“我们单位不是科研院所,搞这样的研究项目,难度可想而知。”直到现在,李鸿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P>    那一年,李鸿的小孩才3岁,她只好在孩子睡觉后加班加点搞科研。最紧张的时候,李鸿曾连续6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日夜加班,长期在电脑视屏前工作,李鸿患上了严重的角膜炎,视力从1.5下降到0.3。
<P>    3个月后,李鸿和她的战友们终于拿出了评审方案。
<P>    评审工作开始了,由于经费少,作为主讲的她还担任了会务工作。当评审会主持人宣布由她做主讲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谁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刚才还在倒水的服务员”竟然是当天会议的主讲,而她的演讲也赢得了在场所有专家的一致好评,方案评审一次性通过。
<P>    之后经过3年的外协和调研,靶场仿真工程终于在基地建立,在1998年的某新型空空导弹的试验中牛刀小试,大获成功。凭借这一项目,李鸿等人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P>    在李鸿的世界里,“勤奋”二字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正是长年累月的“搜集知识”,使她成长为该领域真正的专家。
<P>    李鸿的习惯,其实早在1990年在上海航天局学习的时候,就被该局的教授们观察到了。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个小姑娘身上总有一些“不同寻常”的非物质元素:她总是在一些未被公开的技术上绞尽脑汁。白天,在办公室、实验室,一个挨一个地查资料,不让带的就抄,不让抄的就背,不懂的就问,不管被问的人愿不愿意搭理。晚上,就在招待所里琢磨。
<P>    如今的李鸿显示出了厚积薄发的实力。2002年底的歼十飞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她帮助排查了靶试屡试不“成”的症结。在发生在不久前的一次导弹批检中,她找到了某批次型号导弹之所以“不合格”的问题所在,使该导弹在去与留、弃用还是改进的问题上,获得喜剧性的“重生”命运。
<P>    今天,在外界看来,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鸿在自己的职业上似乎永远没有激情消退的一天。“喜欢,就去做。”她说。(童光来)</P><P>李鸿为歼十战机排查了靶试屡试不“成”症结 </P>
<P>来源:http://news3.xinhuanet.com/mil/2004-05/24/content_1487163.htm</P> 新华网 ( 2004-05-24 13:51:5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本稿查看评论
<P>    至今,李鸿仍然保持着她16年来基本不变的习惯——随身携带记录工具:前几年是笔记本,如今是手提电脑。“坚持,源自对职业的热爱。”李鸿说话简短而紧凑。
<P>    刚刚知道自己被评为今年的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李鸿匆匆从酒泉赶赴北京领奖。还没来得及准备开会的资料,她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拜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们。
<P>    像以往一样,她耐心地向素昧平生的教授们请教,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对我来说,学习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是工作的一部分,而我无非是想把工作做好。”她说。
<P>    37岁的李鸿,现在是空军试验训练基地第一试验训练区一站副站长,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
<P>    过去的16年,李鸿获得了基地上下这样的评价,“从一个普通的试验一线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空军机载武器试验总体专业最年轻的专家”。
<P>    1995年5月,空军试验训练基地准备开展靶场仿真试验项目的研究,李鸿和战友为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P>    那时,李鸿从一份材料上了解到,美国空空导弹鉴定数据80%来自仿真技术,而中国在这项技术上还没起步。“我们单位不是科研院所,搞这样的研究项目,难度可想而知。”直到现在,李鸿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P>    那一年,李鸿的小孩才3岁,她只好在孩子睡觉后加班加点搞科研。最紧张的时候,李鸿曾连续6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日夜加班,长期在电脑视屏前工作,李鸿患上了严重的角膜炎,视力从1.5下降到0.3。
<P>    3个月后,李鸿和她的战友们终于拿出了评审方案。
<P>    评审工作开始了,由于经费少,作为主讲的她还担任了会务工作。当评审会主持人宣布由她做主讲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谁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刚才还在倒水的服务员”竟然是当天会议的主讲,而她的演讲也赢得了在场所有专家的一致好评,方案评审一次性通过。
<P>    之后经过3年的外协和调研,靶场仿真工程终于在基地建立,在1998年的某新型空空导弹的试验中牛刀小试,大获成功。凭借这一项目,李鸿等人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P>    在李鸿的世界里,“勤奋”二字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正是长年累月的“搜集知识”,使她成长为该领域真正的专家。
<P>    李鸿的习惯,其实早在1990年在上海航天局学习的时候,就被该局的教授们观察到了。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个小姑娘身上总有一些“不同寻常”的非物质元素:她总是在一些未被公开的技术上绞尽脑汁。白天,在办公室、实验室,一个挨一个地查资料,不让带的就抄,不让抄的就背,不懂的就问,不管被问的人愿不愿意搭理。晚上,就在招待所里琢磨。
<P>    如今的李鸿显示出了厚积薄发的实力。2002年底的歼十飞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她帮助排查了靶试屡试不“成”的症结。在发生在不久前的一次导弹批检中,她找到了某批次型号导弹之所以“不合格”的问题所在,使该导弹在去与留、弃用还是改进的问题上,获得喜剧性的“重生”命运。
<P>    今天,在外界看来,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鸿在自己的职业上似乎永远没有激情消退的一天。“喜欢,就去做。”她说。(童光来)</P>
敬爱的李大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注意身体,可不要又出一个中青年现象。[em08][em08]
<P>我原来叫龙霸天际的,现在不能登陆了!!!!</P><P>======在 2004-5-25 10:25:06 您来信中写道:======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全体管理人员欢迎您的到来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系统管理员。如有任何使用上的问题请查看论坛帮助。感谢您注册本系统,让我们一起来建设这个网上家园!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