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看五四:模糊的五四神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29:23
‧許知遠 2009/05/05  
整個大學時代,我經常向別人說起新文化運動,說起五四精神,卻從未試圖真正理解這一切,談論它們更像是一種對此刻環境的否定,你看,那是個自由寬容、百家爭鳴的年代,那也是個學生能夠表現自己力量,改變國家命運的年代。  


1970年冬天,唐德剛訪問臺灣,林語堂請他吃飯。唐按時抵達酒店,店內喧嘩嘈雜,他問衣冠楚楚的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裡?」「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總招待一臉茫然,大聲反問道。

在唐德剛的所作的《胡適口述自傳》的序言裏,我讀到這個插曲。歷史如此健忘,不用一代人的功夫,曾經的聲名顯赫就變得無人問津,那些生動的情節,就變成了定式的僵化。


大約28年後,我在北大電教報告廳看到了唐德剛,他正在做一場關於胡適的演講。我忘記了演說的內容,只記得一個70多歲的身材短小的老人,滑稽可愛,在臺上手舞足蹈,普通話中帶著濃重的安徽口音,經常說「兄弟」。尤爲難忘的是,他提到好幾次「胡適對我說」。


走出報告廳後,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顫動。那是個初夏的下午,道路兩旁的楊樹枝葉茂盛,烈日下的馬路上是斑駁的樹影,陽光與陰影交錯,仿佛是歷史的明與暗。胡適?是那個27歲就名揚天下的胡適嗎?他和他同處一室,握手、交談、吃飯、罵娘……


那一年是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偌大的校園被裝飾成一個遊樂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被不斷的提及。我們這些學生,也早已習慣將胡適、陳獨秀、魯迅這些名字、蔡元培的「相容並包」辦學原則挂在嘴邊。老北大已經變成一個神話,新文化運動是神話的序幕,而五四運動則是高潮部分。至於這神話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這些神話中的人物是何種模樣、又有著怎樣的內心,甚至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間內在的關係是什麼,則沒人清楚,有的只是模模糊糊的一團。


我們住在燕園裏,它是斯徒雷登的遺産,與沙灘紅樓沒有淵源,記憶被割裂了。入學的第一天,輔導老師帶著我們參觀28樓後面的銅雕,兩個海獅模樣的動物扭曲著身體,頭頂上是個圓球。這兩條海獅是S與D的變形,正是「科學(Science)」與「民主(Democracy)」之意,它是新文化運動的嘹亮口號,激勵了幾代青年人的成長。不過此刻,銅雕獲得了新含義,調皮的學生給予它新含義——「科學、民主頂個球」。


真實的悲哀、歷史的嘲弄在笑聲中被掩蓋了——將近一個世紀後,當初的期望沒有實現。不僅如此,它們的含義也在口號聲中抽象化了,你很難再去理解它們曾經的情緒與力量,它們如何讓一代人熱血沸騰,認定自己找到了拯救中國的要義。那些名字、那些理念、那些運動,既獲得了不朽,也迅速腐朽了——它只是存在於歷史中,與現實的我們難有關聯。


吳虞是誰?那位曾被喻爲「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如今沈睡在歷史的煙塵裏,他的故居被改裝成了麻將館。蔡元培是誰?人們似乎只記得他再造了北大,但至於怎麼再造的,卻是一團模糊,只記得了「相容並包」這句口號。胡適又是誰?記得15年前讀高中時,我以博學多聞在班裏著稱,一次逛書店時,同桌的女生指著一本書上面問我「胡適是誰」,「著名的反動文人」,我想也沒想的說,在一本充滿階級鬥爭思想的文學史裏,我讀到過他的簡介。而大名鼎鼎的陳獨秀,我壓根就沒有讀過他的任何東西,他的知識份子色彩總是讓位於他的政治角色——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但很可惜,他似乎是脫離了黨,變成了巨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吞噬他的一切。至於最著名的魯迅,他肯定早就把我們的胃口倒壞了,課本裏選了太多他的課文,他的頭銜又太多太偉大,「話說三遍如爛草」,再沒有比不斷重復強調他的重要性,更容易摧毀一個作家的了。倘若我們此刻去北京的餐廳吃飯,恐怕除去魯迅以外,所有人都要被更加衣冠楚楚的招待問上一句:「他是哪家公司的」。




在1998年初夏的那一瞬間,唐德剛似乎建立起這種聯繫。那個胡適離我並不遠,他的餘溫仍在。短暫的恍惚感很快就過去了。整個大學時代,我經常向別人說起新文化運動,說起五四精神,卻從未試圖真正理解這一切,談論它們更像是一種對此刻環境的否定,你看,那是個自由寬容、百家爭鳴的年代,那也是個學生能夠表現自己力量,改變國家命運的年代。我抒情化的理解這一切,誇張他們精神的純粹性,似乎是對現實生活下意識的報復——這思想日漸沈悶與狹隘、知識份子日趨邊緣化的年代啊。


一年前,我無意中閱讀到陳獨秀的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它寫作於1914年11月,正是袁世凱復辟的高潮前夕。那也是中國社會一個價值混亂的時刻。1911年辛亥革命、共和制帶來的希望,早已讓位於一種巨大的失落。宋教仁被刺、國會解散,袁世凱的個人野心,正讓歷史倒流。政治腐爛又導致了社會的衰敗,道德系統迅速崩潰,大多數個人在這種轉變中無所適從。外來壓力又無時不在加強,伴隨著歐洲捲入一戰,日本加速了對中國的侵蝕,一種愛國情緒在中國社會興起。正是此刻,陳獨秀提出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個人不應盲目捲入愛國的熱忱中,被國家的需要吞噬個人,而應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國家是否以保護其中的國民爲目的,只有以人民利益爲中心的國家,才是值得愛與奮力支援的。讀到這篇文章時,正是「愛國」再度成爲時髦之時,新一代青年在MSN上加滿紅星的簽名,大聲辱駡著家樂福超市……個人消失了,只是彙集成一個集體,愛國的內涵也消失了,只變成了一種口號式的情緒。


接著,我又開始閱讀胡適、魯迅、蔡元培,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九十年前寫就的文章,似乎正是爲此刻中國而作。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國民性的弊端、對傳統的態度、個人的解放、教育的目的……這些命題都曾被如此廣泛的討論過。白話文的發展仍不算成熟,這些夾在新舊世界間的人物使用的半白半文的修辭,經常重復、繁冗、急躁、簡單化,但是他們的洞察力卻經常是驚人的。倘若將華盛頓、傑斐迅、亞當斯、佛蘭克林視作美國的建國之父,那他們則是中國現代思想的奠基一代。倘若將因德雷福斯案件而團聚在一起、突顯力量的法國知識份子視作現代知識份子的緣起,那麼他們在1919年的表現,則是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崛起的標誌。


好奇心引誘我去重讀他們的作品,也試著瞭解那段歷史。它隨即變成了一場沒完沒了的追尋。倘若要瞭解他們這一代人,就必須瞭解晚清到民國艱巨的轉變,必須要瞭解比他們年長一代的康有爲、梁啓超一代的思想變化,再瞭解比更年長一代的曾國藩、張之洞、鄭觀應們的內心轉變……正是這三代人,逐次目睹著中國從中央帝國的位置墜入了被瓜分的境地。第一代人相信,是我們的軍事技術不行,第二代人則說只有改變政治制度才行,但到了第三代,在之前的嘗試都失敗之後,開始認定是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問題,必須重新洗刷一切,才能創造出新的國家與民族,他們必須開啓人們長期被蒙蔽的頭腦,讓他們能獨立思考,尤其是青年人,他們是未來。


但倘若你不理解中國在這時期發生的政治、經濟變化,你也難以理解他們。正是中央極權的崩潰,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才爲知識份子創造出思想的自由,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正是因爲近代出版業的繁榮,才是報紙、雜誌成爲公共舞臺的中央,既爲知識份子提供了表演的舞臺,也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援。正是學堂的大批出現,培養了數量衆多的學生,才使得學生運動成爲可能。


倘若將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的創刊視作文化拯救一代興起的標誌,那麼1919年5月4日的街頭行動,則標誌這個階段的終結。4年的蜜月時光後,那一小群才華橫溢的人物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圍的同舟共濟的氣氛,讓位於分裂。通過文化來改造中國的設想,看起來太緩慢了,一些人想要採取更直接的行動,所以需要更嚴密的組織;僅僅對著一小群知識份子說話的魅力不夠了,一些人想要尋找更廣闊的聽衆。中國面臨的問題太多了,挑戰太急迫了,這些啓蒙者們不能像他們18世紀的歐洲先輩那樣,在沙龍了、在書籍裏、在談話中,從容優雅的討論他們的觀念,讓這一切更清晰、更深入。他們被催促著要行動。


於是,在5月4日的激情和權力最巔峰的時刻,這場思想上的運動也耗盡了它的生命力,準備褪色與暗淡了。那些曾經的年輕人,熱情地、投入地、也經常急躁地試圖理解和改變自己生活的世界,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經常犯錯誤。也正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當初的思想與行動中,獲取靈感和鼓舞,支援我們繼續他們未竟 的事業,並爲下一代留下新的遺産。


從歷史的僵化定義中,還原那一代人,體驗他們內心的衝突與轉變、希望與失落、成就與局限,理解他們生活的時代與社會。這種探索,不僅將豐富我們對於中國的理解,也可能爲我們此刻道路帶來新的光亮。這或許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許知遠 2009/05/05  
整個大學時代,我經常向別人說起新文化運動,說起五四精神,卻從未試圖真正理解這一切,談論它們更像是一種對此刻環境的否定,你看,那是個自由寬容、百家爭鳴的年代,那也是個學生能夠表現自己力量,改變國家命運的年代。  


1970年冬天,唐德剛訪問臺灣,林語堂請他吃飯。唐按時抵達酒店,店內喧嘩嘈雜,他問衣冠楚楚的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裡?」「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總招待一臉茫然,大聲反問道。

在唐德剛的所作的《胡適口述自傳》的序言裏,我讀到這個插曲。歷史如此健忘,不用一代人的功夫,曾經的聲名顯赫就變得無人問津,那些生動的情節,就變成了定式的僵化。


大約28年後,我在北大電教報告廳看到了唐德剛,他正在做一場關於胡適的演講。我忘記了演說的內容,只記得一個70多歲的身材短小的老人,滑稽可愛,在臺上手舞足蹈,普通話中帶著濃重的安徽口音,經常說「兄弟」。尤爲難忘的是,他提到好幾次「胡適對我說」。


走出報告廳後,我內心有一種莫名的顫動。那是個初夏的下午,道路兩旁的楊樹枝葉茂盛,烈日下的馬路上是斑駁的樹影,陽光與陰影交錯,仿佛是歷史的明與暗。胡適?是那個27歲就名揚天下的胡適嗎?他和他同處一室,握手、交談、吃飯、罵娘……


那一年是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偌大的校園被裝飾成一個遊樂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被不斷的提及。我們這些學生,也早已習慣將胡適、陳獨秀、魯迅這些名字、蔡元培的「相容並包」辦學原則挂在嘴邊。老北大已經變成一個神話,新文化運動是神話的序幕,而五四運動則是高潮部分。至於這神話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這些神話中的人物是何種模樣、又有著怎樣的內心,甚至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間內在的關係是什麼,則沒人清楚,有的只是模模糊糊的一團。


我們住在燕園裏,它是斯徒雷登的遺産,與沙灘紅樓沒有淵源,記憶被割裂了。入學的第一天,輔導老師帶著我們參觀28樓後面的銅雕,兩個海獅模樣的動物扭曲著身體,頭頂上是個圓球。這兩條海獅是S與D的變形,正是「科學(Science)」與「民主(Democracy)」之意,它是新文化運動的嘹亮口號,激勵了幾代青年人的成長。不過此刻,銅雕獲得了新含義,調皮的學生給予它新含義——「科學、民主頂個球」。


真實的悲哀、歷史的嘲弄在笑聲中被掩蓋了——將近一個世紀後,當初的期望沒有實現。不僅如此,它們的含義也在口號聲中抽象化了,你很難再去理解它們曾經的情緒與力量,它們如何讓一代人熱血沸騰,認定自己找到了拯救中國的要義。那些名字、那些理念、那些運動,既獲得了不朽,也迅速腐朽了——它只是存在於歷史中,與現實的我們難有關聯。


吳虞是誰?那位曾被喻爲「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如今沈睡在歷史的煙塵裏,他的故居被改裝成了麻將館。蔡元培是誰?人們似乎只記得他再造了北大,但至於怎麼再造的,卻是一團模糊,只記得了「相容並包」這句口號。胡適又是誰?記得15年前讀高中時,我以博學多聞在班裏著稱,一次逛書店時,同桌的女生指著一本書上面問我「胡適是誰」,「著名的反動文人」,我想也沒想的說,在一本充滿階級鬥爭思想的文學史裏,我讀到過他的簡介。而大名鼎鼎的陳獨秀,我壓根就沒有讀過他的任何東西,他的知識份子色彩總是讓位於他的政治角色——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但很可惜,他似乎是脫離了黨,變成了巨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吞噬他的一切。至於最著名的魯迅,他肯定早就把我們的胃口倒壞了,課本裏選了太多他的課文,他的頭銜又太多太偉大,「話說三遍如爛草」,再沒有比不斷重復強調他的重要性,更容易摧毀一個作家的了。倘若我們此刻去北京的餐廳吃飯,恐怕除去魯迅以外,所有人都要被更加衣冠楚楚的招待問上一句:「他是哪家公司的」。




在1998年初夏的那一瞬間,唐德剛似乎建立起這種聯繫。那個胡適離我並不遠,他的餘溫仍在。短暫的恍惚感很快就過去了。整個大學時代,我經常向別人說起新文化運動,說起五四精神,卻從未試圖真正理解這一切,談論它們更像是一種對此刻環境的否定,你看,那是個自由寬容、百家爭鳴的年代,那也是個學生能夠表現自己力量,改變國家命運的年代。我抒情化的理解這一切,誇張他們精神的純粹性,似乎是對現實生活下意識的報復——這思想日漸沈悶與狹隘、知識份子日趨邊緣化的年代啊。


一年前,我無意中閱讀到陳獨秀的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它寫作於1914年11月,正是袁世凱復辟的高潮前夕。那也是中國社會一個價值混亂的時刻。1911年辛亥革命、共和制帶來的希望,早已讓位於一種巨大的失落。宋教仁被刺、國會解散,袁世凱的個人野心,正讓歷史倒流。政治腐爛又導致了社會的衰敗,道德系統迅速崩潰,大多數個人在這種轉變中無所適從。外來壓力又無時不在加強,伴隨著歐洲捲入一戰,日本加速了對中國的侵蝕,一種愛國情緒在中國社會興起。正是此刻,陳獨秀提出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個人不應盲目捲入愛國的熱忱中,被國家的需要吞噬個人,而應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國家是否以保護其中的國民爲目的,只有以人民利益爲中心的國家,才是值得愛與奮力支援的。讀到這篇文章時,正是「愛國」再度成爲時髦之時,新一代青年在MSN上加滿紅星的簽名,大聲辱駡著家樂福超市……個人消失了,只是彙集成一個集體,愛國的內涵也消失了,只變成了一種口號式的情緒。


接著,我又開始閱讀胡適、魯迅、蔡元培,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九十年前寫就的文章,似乎正是爲此刻中國而作。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國民性的弊端、對傳統的態度、個人的解放、教育的目的……這些命題都曾被如此廣泛的討論過。白話文的發展仍不算成熟,這些夾在新舊世界間的人物使用的半白半文的修辭,經常重復、繁冗、急躁、簡單化,但是他們的洞察力卻經常是驚人的。倘若將華盛頓、傑斐迅、亞當斯、佛蘭克林視作美國的建國之父,那他們則是中國現代思想的奠基一代。倘若將因德雷福斯案件而團聚在一起、突顯力量的法國知識份子視作現代知識份子的緣起,那麼他們在1919年的表現,則是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崛起的標誌。


好奇心引誘我去重讀他們的作品,也試著瞭解那段歷史。它隨即變成了一場沒完沒了的追尋。倘若要瞭解他們這一代人,就必須瞭解晚清到民國艱巨的轉變,必須要瞭解比他們年長一代的康有爲、梁啓超一代的思想變化,再瞭解比更年長一代的曾國藩、張之洞、鄭觀應們的內心轉變……正是這三代人,逐次目睹著中國從中央帝國的位置墜入了被瓜分的境地。第一代人相信,是我們的軍事技術不行,第二代人則說只有改變政治制度才行,但到了第三代,在之前的嘗試都失敗之後,開始認定是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問題,必須重新洗刷一切,才能創造出新的國家與民族,他們必須開啓人們長期被蒙蔽的頭腦,讓他們能獨立思考,尤其是青年人,他們是未來。


但倘若你不理解中國在這時期發生的政治、經濟變化,你也難以理解他們。正是中央極權的崩潰,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才爲知識份子創造出思想的自由,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正是因爲近代出版業的繁榮,才是報紙、雜誌成爲公共舞臺的中央,既爲知識份子提供了表演的舞臺,也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援。正是學堂的大批出現,培養了數量衆多的學生,才使得學生運動成爲可能。


倘若將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的創刊視作文化拯救一代興起的標誌,那麼1919年5月4日的街頭行動,則標誌這個階段的終結。4年的蜜月時光後,那一小群才華橫溢的人物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圍的同舟共濟的氣氛,讓位於分裂。通過文化來改造中國的設想,看起來太緩慢了,一些人想要採取更直接的行動,所以需要更嚴密的組織;僅僅對著一小群知識份子說話的魅力不夠了,一些人想要尋找更廣闊的聽衆。中國面臨的問題太多了,挑戰太急迫了,這些啓蒙者們不能像他們18世紀的歐洲先輩那樣,在沙龍了、在書籍裏、在談話中,從容優雅的討論他們的觀念,讓這一切更清晰、更深入。他們被催促著要行動。


於是,在5月4日的激情和權力最巔峰的時刻,這場思想上的運動也耗盡了它的生命力,準備褪色與暗淡了。那些曾經的年輕人,熱情地、投入地、也經常急躁地試圖理解和改變自己生活的世界,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經常犯錯誤。也正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當初的思想與行動中,獲取靈感和鼓舞,支援我們繼續他們未竟 的事業,並爲下一代留下新的遺産。


從歷史的僵化定義中,還原那一代人,體驗他們內心的衝突與轉變、希望與失落、成就與局限,理解他們生活的時代與社會。這種探索,不僅將豐富我們對於中國的理解,也可能爲我們此刻道路帶來新的光亮。這或許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这篇转的好啊
视角好
谢谢

跟主题无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

有没有人有什么想说的

这篇转的好啊
视角好
谢谢

跟主题无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

有没有人有什么想说的
我看5.4是变了味道
我们只有信一个神 马克思!
LS的 中国现在还有人信马克思么?如果你觉得有那我无话可说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09-5-7 16:25
这世界上有神吗?!
我再次说明:李大钊支持外蒙独立,是个彻底的王八蛋

如果要我在北洋、国民和今天的人民政府中选择,我强烈支持北洋政府,至少人家的安福系大将徐树狰收复了外蒙!!
我始终认为54破坏大于建设。虽然可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也就Tg捧他。
如果没有五四中国没法活下来
当然其负面的作用也不少,

如果没有五四中国没法活下来
当然其负面的作用也不少,
happywar 发表于 2009-5-7 19:46


Tg的问题在于,由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没有与时俱进,及时的放弃以前那套对和谐社会极具破坏性的学说。反倒大搞什么阶级斗争。

在野党不怕砸碎坛坛罐罐,执政党怕呀。而且只要一当执政党,难免和光同尘,社会怎么可能没有阴暗面呢???当执政党老拿着54那套,老把某些合理必然的社会分层,说成是被压迫。基本等于自己狂抽自己耳光嘛。

所以真理部真NC部也,看最近真理部某些表现,就TMD一般废柴在里面。

现在我们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了。所以嘛对54,最好淡化一点,对54那帮人也最好逐渐淡化,他们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该退场了。

在一个迫切需要传统文化复苏,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年代,老提一帮砸碎孔家店的人算怎么回事哟。偶们现在需要的是建设。
如果没有五四中国没法活下来
当然其负面的作用也不少,
happywar 发表于 2009-5-7 19:46


Tg的问题在于,由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没有与时俱进,及时的放弃以前那套对和谐社会极具破坏性的学说。反倒大搞什么阶级斗争。

在野党不怕砸碎坛坛罐罐,执政党怕呀。而且只要一当执政党,难免和光同尘,社会怎么可能没有阴暗面呢???当执政党老拿着54那套,老把某些合理必然的社会分层,说成是被压迫。基本等于自己狂抽自己耳光嘛。

所以真理部真NC部也,看最近真理部某些表现,就TMD一般废柴在里面。

现在我们的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了。所以嘛对54,最好淡化一点,对54那帮人也最好逐渐淡化,他们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该退场了。

在一个迫切需要传统文化复苏,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年代,老提一帮砸碎孔家店的人算怎么回事哟。偶们现在需要的是建设。
镇东将军 发表于 2009-5-7 17:47
孙大炮何尝不是发表过"皆可抛"之言论,如今有谁去提这些个事?


5.4里面具体追求什么目标,用什么手段去追求,闹来闹去的都是哪路的明星,造就哪些建设,留下哪些破坏。这些不说次要,也绝不是主要。因为那只不过是,只能是一段历史。

观点好 因为这是在传播实践者的说法。这样的传播不是说服人们陷入具体的法,仅止于让人们体会到求法的经历,有机会尊重那些求法的心意,了解困难的位置,期后来人在自己路上能借以纵横开阖,做好自己。

好比,做生意的人谈过去,结婚的人谈恋爱谈夫妻生活。文章尾巴的几个段落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清楚了,也澄清了一些误解。

哎- 在超大也没什么复杂的话好说
再谢一次转载:lol
copy 收藏了

5.4里面具体追求什么目标,用什么手段去追求,闹来闹去的都是哪路的明星,造就哪些建设,留下哪些破坏。这些不说次要,也绝不是主要。因为那只不过是,只能是一段历史。

观点好 因为这是在传播实践者的说法。这样的传播不是说服人们陷入具体的法,仅止于让人们体会到求法的经历,有机会尊重那些求法的心意,了解困难的位置,期后来人在自己路上能借以纵横开阖,做好自己。

好比,做生意的人谈过去,结婚的人谈恋爱谈夫妻生活。文章尾巴的几个段落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清楚了,也澄清了一些误解。

哎- 在超大也没什么复杂的话好说
再谢一次转载:lol
copy 收藏了
飘缈神龙 发表于 2009-5-7 19:28

TG从89以后也是慢慢的淡化。其实对普通百姓来说,54对他们的印象是什么?就是可以打着爱国的旗号合法的 打砸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