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信贷虚火:未来投放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2009年05月06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3:55
天量信贷虚火:未来投放如何影响实体经济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 10:00  《财经网》
  天量信贷未遭遇刹车信号,趋势将怎样延续,并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温秀 方会磊 吴莹

  4.58万亿元——2008年倾其一年完成的信贷增量,在2009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此信贷增长速度亦令人瞠目;更为人注目的是,从政策层面,这一态势并无刹车的动向。

  信贷的疯狂增长是缓解通缩压力、提振经济的良药,还是埋下通胀风险、侵蚀金融体系的毒药?为了完成诸多宏伟目标,未来的信贷投放还会增加到何种程度?又将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把虚火。”一位国际投行分析师断定。

  “现在盖棺定论,为时尚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最近一次的信贷吹风会上表示。

  信贷竞赛

  4月的前20天,一些大型银行的新增贷款余额出现了负增长。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高层认为,今年4月的贷款投放不会超过2月。但是,和2月一样,这也许只是各家银行在刚刚结束的3月信贷竞赛后,停下来的一次喘息。

  一季度天量信贷的高潮,就发生在季度的最后两天。

  就在这两天,1月创下1.62万亿元的信贷天量记录被戏剧性地刷新,3月信贷增量冲上了1.89万亿元。

  银行间信贷互换数据显示,建设银行(4.50,0.00,0.00%)(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下称建行),在3月末的最后两天封住了信贷投放的阀门,工商银行(4.20,-0.01,-0.24%)(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农业银行(下称农行)、中国银行(3.53,-0.02,-0.56%)(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却发起了季末冲锋,月末两日平均投放贷款近900亿元,其中投放最多的一家高达1200亿元。

  “在3月最后两天里,建行为了防止基层行因考量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而突击放贷,在审贷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所以,最后两天信贷投放极少。”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这样解释建行被“赶超”的原因。

  但另一家大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对此不以为然。他辩解称,在一季度信贷竞赛中,每家大行都未能免俗,只不过有早有晚,“我们是被迫跟随。这是个恶性、无序竞争的时代。”

  历史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巨头实际上占据了全行业贷款的50%以上,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但寡头之间,谁也不愿、不敢在这个关键时候让出市场份额。信贷投放后的经济刺激效果,是不是能使得经济复苏?这显然是一个难以预卜的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哪怕要冒风险。更不用说,四大行的领军人物至今仍有副部级的行政级别,支持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责无旁贷。

  事实上,四大行中,建行在年初贷款受基础设施项目储备较多等因素,贷款发放较猛,一直领先于同业。1月时其他银行票据占比颇高,甚至超过30%,但建行只有18%的票据。

  但到了3月,原本显得比较谨慎犹疑的工行迎头赶上,新增贷款近3100亿元,农行则延续了较猛的势头,新增贷款亦达工行水平;中行新增贷款2260亿元;建行则相对最少,为1700亿元。

  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有在一季度多放贷的习惯,但今年的情况则很难套用这个原因来解释。

  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透露,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对基层行的投放行为影响不容忽视。他介绍,除北京等个别城市,多数地方政府都对当地的银行业分支机构有考核指标,包含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市场份额等,还会定期通报,表现突出者有奖,银行因此面临一定的压力。

  但来自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一位高管则称,今年以来,总行多次找分行开会,要求放贷,“这种声音比来自地方上的要求还要强烈”。

  银行界人士一直对银行信贷竞相冲高有一种解释,认为部分企业和银行担心信贷政策突变。比如,会不会因为一季度信贷太宽松,货币当局要进行从紧的调控,甚至使用去年初的规模控制法来限制信贷,因此纷纷通过抢规模的方式,提前把本该分数年投放的贷款一步到位。

  但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国务院还是货币政策当局,这次都对巨量信贷出笼表现得十分平静和宽容。

  不踩刹车

  4月22日,央行召集主要银行分管信贷的高管开会。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易纲在会上表态,从2008年11月以来,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他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

  一位与会者转述易纲在信贷会上的话:“现在看信贷快速增长利大于弊,但究竟是稳定器还是放大器,要由时间来检验。”

  按照这一定调,与会人士预计,央行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不会对信贷采取“刹车”。

  第二天,央行网站全文刊发了易纲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印证了上述判断。

  易纲称,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的方面,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

  与此同时,易纲称,应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下一步信贷投放须平稳理性。

  易纲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学者出身的央行官员。他本人曾因较早地预言1998年的通货紧缩,并对当时调控政策的及时转向做出贡献,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位“海归”学者,变身为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司长,并于2007年升任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他的著作《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首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一个当时全球关注的问题,即中国货币为何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却未导致严重通胀。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并非央行的独立意见。此次易纲分析的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好处,一定程度亦可代表高层的态度。

  比起个位数的温和通胀而言,意味着企业生存困难的通货紧缩对宏观经济而言,感觉更加令人痛苦。而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通胀的压力要远远小于通缩。另外,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负责人亦分析,如果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等行业,未来将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事实上也能起到抵消通胀的作用。

  信贷快速增长对稳定资产市场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股市从去年底不到2000点开始起步,至今已经涨了600点,涨幅近30%。“现在中央觉得有点泡沫要比没有泡沫强。”一位国际投行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分析。

  加速企业存货周期调整,则希望是信贷投放刺激实体经济获得的效果。按照易纲原文,意指“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

  在“防风险”的基础上“保增长”,是去年11月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的主要基调和基本目标。不过,与防风险相比,保增长更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与国外处于“惜贷”状态的众多“僵尸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热情投放,使得市场和民众感到有些迷惑的同时,的确“未过多感到经济危机风暴之残酷”,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信心。

  更深一层的意思则在于,无论是1998年还是2003年的经济低迷期,经济刺激和振兴计划的最终结果都是等到了又一轮高速增长,如果在延缓痛苦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外需再回升,中国岂不是成功实现了熨平经济周期的调控目的?

  “银行的经营业绩与经济周期休戚相关,要控制不良贷款大幅反弹,必须防止经济过度恶化,所以支持经济发展,银行义不容辞。”不止一位国有银行高层向《财经》记者分析银行与企业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初现回暖迹象。从较为微观的层面看,今年一季度,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生产指数等在内的经济指标已呈现积极变化。其中,该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幅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分别加快4.2个和6.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由去年同期下降4.4%逆转为增长87.7%。

  但这是复苏的迹象,还是形成经济周期的W型底,意味着新一轮的经济下降通道,至今各方对此争议不绝。

  美联储理事、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W. Fisher)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信贷需求对于利率政策敏感度低很多,中国政府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信贷扩张的规模与方向,在微观层面的干预可能是可行的。但是,政府项目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问题,因此要担心的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一种暗流

  事实上,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银行业、监管当局包括货币当局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高层人士,却都对当前信贷投放的效率、效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乃至蕴藏的风险,表示了种种忧虑。

  “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固然好,但会不会扰乱了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经济低迷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优胜劣汰、结构调整。”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从更微观的层面观察就会发现,“各地在‘有保有压’政策实施过程中,‘保’有余而‘压’不足,部分地方小产能上得很快,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未得以淘汰,库存压力上升。”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如此直言。

  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中国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以上。但钢铁行业的社会库存在去年12月降至谷底后,由于开工率恢复过快,库存再次上升,今年1月至2月钢铁行业库存增幅达到86%。3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跌至97.6点,比2月上旬高点下跌10.7%。

  信贷激增无疑对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如果说1999年是信贷风险控制元年,那么今年才是对中国银行业风控水平的一次真正考验。目前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全都放松到了极点。”深谙情况的一位大行信贷管理部门人士直言。

  就在易纲讲话一周前的4月15日,银行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召开。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特别强调了要“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直言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管理弱化和不审慎行为在积聚新的风险。这次内部会议的内容很快在业内广为流传,被认为是相当中肯地分析了信贷快速投放之“弊”。

  刘明康表示,一季度信贷投放多投向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和地方投融资平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货币当局官员亦表示,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这虽然缓解了外界对过快的信贷投放将在未来形成过剩产能的担心,但这些地方项目的风险又成为新的忧虑。

  “部分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负债率极高,举债速度还在加快,但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在经济下行期财政收入锐减。目前体制条件所限,银行也很难对地方政府真实的财政情况进行评估。但过度负债的结果必然是透支未来。”前述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首先来自于项目资本金缺口风险,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到位”和“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先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经发改委立项、政府同意的项目,表示可通过搭桥贷款形式筹措资本金,甚至发改委正在筹划降低某些项目的法定资本金要求,已充分说明资本金缺口问题之严重。

  近年来地方政府多用土地作为资本金,一直存在争议。曾任央行行长的现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出席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就表示:“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收益做资本金或者担保,有些外国金融机构是把这个作为关注类贷款来看的。”

  贷款挪用也成为监管当局关注的风险点。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贷款挪用是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顽疾,这轮信贷投放中,不少基层行都承受了极大的信贷投放压力,因此流动资金贷款挪用、贷款挪作用于开具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或是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等现象,屡有发生。

  前述公司部负责人坦承,对信贷资金流向的控制从来就是个难题。他谈到了“店大欺客”的现象。即一些大企业把贷款资金集中使用,放入资金池,循环使用,使得银行对贷款的真实流向失去控制能力。换言之,若获得过多贷款的大企业如果因为经济周期的现实不愿增加资本性投资,资金几乎是“必然”地会到被流动性催高的资产市场逐利,如股市,甚至房市。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可能是,经济萎靡不振,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则被疯狂地吹大。这将是一个新的、混乱的、扭曲的局面。”一位国际投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天量信贷虚火:未来投放如何影响实体经济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 10:00  《财经网》
  天量信贷未遭遇刹车信号,趋势将怎样延续,并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温秀 方会磊 吴莹

  4.58万亿元——2008年倾其一年完成的信贷增量,在2009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此信贷增长速度亦令人瞠目;更为人注目的是,从政策层面,这一态势并无刹车的动向。

  信贷的疯狂增长是缓解通缩压力、提振经济的良药,还是埋下通胀风险、侵蚀金融体系的毒药?为了完成诸多宏伟目标,未来的信贷投放还会增加到何种程度?又将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把虚火。”一位国际投行分析师断定。

  “现在盖棺定论,为时尚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最近一次的信贷吹风会上表示。

  信贷竞赛

  4月的前20天,一些大型银行的新增贷款余额出现了负增长。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高层认为,今年4月的贷款投放不会超过2月。但是,和2月一样,这也许只是各家银行在刚刚结束的3月信贷竞赛后,停下来的一次喘息。

  一季度天量信贷的高潮,就发生在季度的最后两天。

  就在这两天,1月创下1.62万亿元的信贷天量记录被戏剧性地刷新,3月信贷增量冲上了1.89万亿元。

  银行间信贷互换数据显示,建设银行(4.50,0.00,0.00%)(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下称建行),在3月末的最后两天封住了信贷投放的阀门,工商银行(4.20,-0.01,-0.24%)(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01398,下称工行)、农业银行(下称农行)、中国银行(3.53,-0.02,-0.56%)(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却发起了季末冲锋,月末两日平均投放贷款近900亿元,其中投放最多的一家高达1200亿元。

  “在3月最后两天里,建行为了防止基层行因考量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而突击放贷,在审贷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所以,最后两天信贷投放极少。”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这样解释建行被“赶超”的原因。

  但另一家大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对此不以为然。他辩解称,在一季度信贷竞赛中,每家大行都未能免俗,只不过有早有晚,“我们是被迫跟随。这是个恶性、无序竞争的时代。”

  历史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巨头实际上占据了全行业贷款的50%以上,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但寡头之间,谁也不愿、不敢在这个关键时候让出市场份额。信贷投放后的经济刺激效果,是不是能使得经济复苏?这显然是一个难以预卜的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哪怕要冒风险。更不用说,四大行的领军人物至今仍有副部级的行政级别,支持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责无旁贷。

  事实上,四大行中,建行在年初贷款受基础设施项目储备较多等因素,贷款发放较猛,一直领先于同业。1月时其他银行票据占比颇高,甚至超过30%,但建行只有18%的票据。

  但到了3月,原本显得比较谨慎犹疑的工行迎头赶上,新增贷款近3100亿元,农行则延续了较猛的势头,新增贷款亦达工行水平;中行新增贷款2260亿元;建行则相对最少,为1700亿元。

  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有在一季度多放贷的习惯,但今年的情况则很难套用这个原因来解释。

  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透露,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对基层行的投放行为影响不容忽视。他介绍,除北京等个别城市,多数地方政府都对当地的银行业分支机构有考核指标,包含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市场份额等,还会定期通报,表现突出者有奖,银行因此面临一定的压力。

  但来自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一位高管则称,今年以来,总行多次找分行开会,要求放贷,“这种声音比来自地方上的要求还要强烈”。

  银行界人士一直对银行信贷竞相冲高有一种解释,认为部分企业和银行担心信贷政策突变。比如,会不会因为一季度信贷太宽松,货币当局要进行从紧的调控,甚至使用去年初的规模控制法来限制信贷,因此纷纷通过抢规模的方式,提前把本该分数年投放的贷款一步到位。

  但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国务院还是货币政策当局,这次都对巨量信贷出笼表现得十分平静和宽容。

  不踩刹车

  4月22日,央行召集主要银行分管信贷的高管开会。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易纲在会上表态,从2008年11月以来,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他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

  一位与会者转述易纲在信贷会上的话:“现在看信贷快速增长利大于弊,但究竟是稳定器还是放大器,要由时间来检验。”

  按照这一定调,与会人士预计,央行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不会对信贷采取“刹车”。

  第二天,央行网站全文刊发了易纲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印证了上述判断。

  易纲称,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有利的方面,一是基本打掉了通货紧缩预期;二是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三是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四是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

  与此同时,易纲称,应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下一步信贷投放须平稳理性。

  易纲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学者出身的央行官员。他本人曾因较早地预言1998年的通货紧缩,并对当时调控政策的及时转向做出贡献,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位“海归”学者,变身为央行货币政策司的司长,并于2007年升任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他的著作《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首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一个当时全球关注的问题,即中国货币为何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却未导致严重通胀。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并非央行的独立意见。此次易纲分析的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好处,一定程度亦可代表高层的态度。

  比起个位数的温和通胀而言,意味着企业生存困难的通货紧缩对宏观经济而言,感觉更加令人痛苦。而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通胀的压力要远远小于通缩。另外,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负责人亦分析,如果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等行业,未来将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事实上也能起到抵消通胀的作用。

  信贷快速增长对稳定资产市场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股市从去年底不到2000点开始起步,至今已经涨了600点,涨幅近30%。“现在中央觉得有点泡沫要比没有泡沫强。”一位国际投行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分析。

  加速企业存货周期调整,则希望是信贷投放刺激实体经济获得的效果。按照易纲原文,意指“如果企业尽快结束去库存化行为,使存货进入正常状态,将有利于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

  在“防风险”的基础上“保增长”,是去年11月以来,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的主要基调和基本目标。不过,与防风险相比,保增长更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与国外处于“惜贷”状态的众多“僵尸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热情投放,使得市场和民众感到有些迷惑的同时,的确“未过多感到经济危机风暴之残酷”,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信心。

  更深一层的意思则在于,无论是1998年还是2003年的经济低迷期,经济刺激和振兴计划的最终结果都是等到了又一轮高速增长,如果在延缓痛苦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外需再回升,中国岂不是成功实现了熨平经济周期的调控目的?

  “银行的经营业绩与经济周期休戚相关,要控制不良贷款大幅反弹,必须防止经济过度恶化,所以支持经济发展,银行义不容辞。”不止一位国有银行高层向《财经》记者分析银行与企业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初现回暖迹象。从较为微观的层面看,今年一季度,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生产指数等在内的经济指标已呈现积极变化。其中,该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幅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分别加快4.2个和6.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由去年同期下降4.4%逆转为增长87.7%。

  但这是复苏的迹象,还是形成经济周期的W型底,意味着新一轮的经济下降通道,至今各方对此争议不绝。

  美联储理事、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W. Fisher)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信贷需求对于利率政策敏感度低很多,中国政府可以非常精确地控制信贷扩张的规模与方向,在微观层面的干预可能是可行的。但是,政府项目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问题,因此要担心的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一种暗流

  事实上,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银行业、监管当局包括货币当局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高层人士,却都对当前信贷投放的效率、效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乃至蕴藏的风险,表示了种种忧虑。

  “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固然好,但会不会扰乱了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经济低迷的最大贡献就是实现优胜劣汰、结构调整。”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从更微观的层面观察就会发现,“各地在‘有保有压’政策实施过程中,‘保’有余而‘压’不足,部分地方小产能上得很快,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未得以淘汰,库存压力上升。”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如此直言。

  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中国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以上。但钢铁行业的社会库存在去年12月降至谷底后,由于开工率恢复过快,库存再次上升,今年1月至2月钢铁行业库存增幅达到86%。3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跌至97.6点,比2月上旬高点下跌10.7%。

  信贷激增无疑对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如果说1999年是信贷风险控制元年,那么今年才是对中国银行业风控水平的一次真正考验。目前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全都放松到了极点。”深谙情况的一位大行信贷管理部门人士直言。

  就在易纲讲话一周前的4月15日,银行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召开。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特别强调了要“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直言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管理弱化和不审慎行为在积聚新的风险。这次内部会议的内容很快在业内广为流传,被认为是相当中肯地分析了信贷快速投放之“弊”。

  刘明康表示,一季度信贷投放多投向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和地方投融资平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货币当局官员亦表示,此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接近70%。这虽然缓解了外界对过快的信贷投放将在未来形成过剩产能的担心,但这些地方项目的风险又成为新的忧虑。

  “部分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负债率极高,举债速度还在加快,但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在经济下行期财政收入锐减。目前体制条件所限,银行也很难对地方政府真实的财政情况进行评估。但过度负债的结果必然是透支未来。”前述国有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首先来自于项目资本金缺口风险,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到位”和“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先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经发改委立项、政府同意的项目,表示可通过搭桥贷款形式筹措资本金,甚至发改委正在筹划降低某些项目的法定资本金要求,已充分说明资本金缺口问题之严重。

  近年来地方政府多用土地作为资本金,一直存在争议。曾任央行行长的现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出席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就表示:“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收益做资本金或者担保,有些外国金融机构是把这个作为关注类贷款来看的。”

  贷款挪用也成为监管当局关注的风险点。受访的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贷款挪用是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顽疾,这轮信贷投放中,不少基层行都承受了极大的信贷投放压力,因此流动资金贷款挪用、贷款挪作用于开具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或是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等现象,屡有发生。

  前述公司部负责人坦承,对信贷资金流向的控制从来就是个难题。他谈到了“店大欺客”的现象。即一些大企业把贷款资金集中使用,放入资金池,循环使用,使得银行对贷款的真实流向失去控制能力。换言之,若获得过多贷款的大企业如果因为经济周期的现实不愿增加资本性投资,资金几乎是“必然”地会到被流动性催高的资产市场逐利,如股市,甚至房市。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可能是,经济萎靡不振,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则被疯狂地吹大。这将是一个新的、混乱的、扭曲的局面。”一位国际投行中国区负责人表示。
看戏,而且还是不负责任的看戏~~
dream1977 发表于 2009-5-6 13:02


你要看谁的戏:$
老美只要不出现金融危机第二波,那银行放出去天量的信贷资金就是安全的,利润是可观的。
kodakCat 发表于 2009-5-6 15:21


按老宋和老郎的关点.9 10月是金融危机第二波开始,个人信贷危机.
温称4万不是全部!:dizzy:
tong256yi 发表于 2009-5-11 01:26

那就让财政人口继续买吧
在目前情况下,个人都是盲人摸象,看不出总体经济形势。
光荣的寒假党 发表于 2009-5-11 12:35

所以说这个时候做出的判断,无非就是动与不动

都是在赌
光荣的寒假党 发表于 2009-5-11 12:35

是阿,信息不对等。所以到头还是只有根庄一条路。
哎6岁儿童与虎搏斗,大概比彩票概率高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