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二说《南京南京》:请铭记每一张脸上的血和泪 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4:09
[影评]二说《南京南京》:请铭记每一张脸上的血和泪  文/有肉吃跟着你



1937年的冬天,全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是当时中国的南京。在洪水猛兽似的侵略者破城而入之后,不堪一击的守军被俘虏后的枪杀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高喊:“中国不会亡!”,麦田一般的平民在机关枪的扫射下呈波浪状逐片倒下,大街上废墟堆积如山,裸女尸横街头……

鬼子们冲进救护所,把伤兵一个个击毙于残破病床之上!

鬼子们冲进集中营,把女人一个个糟蹋于光天化日之下!

鬼子们来了,他们在属于我们的、平展的土地上挖出巨大的坑,把普通的市民成群地活埋,还在上面意犹未尽地将土踩实!

鬼子们来了,他们从难民营勒索出数百名女子来供士兵们发泄兽欲,三天三夜,进去的是一个个挺拔的身躯,出来的却是一具具赤裸的尸体!

一个弱女子被长久蹂躏后,神智模糊,吟唱戏曲,一个鬼子把她扯过去就是一枪!

一个小孩子想要去救妈妈,两个鬼子不由分说,冲过去抓起她一把就扔到了窗外!

这一切,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雕刻出一尊真实得令人揪心的历史塑像!

这一切,既存在于七十年前的欲火的城池中,也存在于走出影院后每一个观众那尚未石化的心灵里。

我们先辈的磨难,我们同袍的疼痛,我们历史的伤痕,都是我们的磨难,我们的疼痛,我们的伤痕!

我们先辈、我们同袍、我们历史所流下的血和泪,是我们今天每一个良知犹存的人的血和泪!



                 二

很多人难过,很多人抱怨,很多人咒骂。表面上这些人的反映来自于电影本身的刺激,深层上来自我们心灵的真相。这些声音,远不止爱国或者反日那么简单与直接,也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头英雄主义的习惯性呐喊。

几个日本兵发现上千难民,而且其中还有守军残部,结果几个日本兵就镇压住了场面,直至大部队赶来。质疑者说,这么多人怎么不把几个人给灭了,何况还有士兵和枪。这看似有理的期盼具有实际的合理性吗?败兵投降以求生,无可厚非,至于百姓——在今天,对于公交上的小偷都置若罔闻的广大百姓,你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七十年的民众在鬼子的枪前去拼命?而且是在不知道鬼子将要屠城的前提下?

鬼子们的恶行数不胜数,罪孽滔天,无数的“爱国愤青”与“反日好汉”又将破口大骂了。要知道,民族主义分子最容易成为两样东西,一个是炮弹,一个是炮灰,而他们的怒吼却总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单纯。不是说,我们对于鬼子们的罪行可以淡然漠视与忽略不计,也不是说我们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可以掉以轻心与放松警惕,而是说,关注战争本身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毁灭性,并不应该局限地限制于某场战役的直接参与者。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多如牛毛,战时的惨烈,战后的残暴,也不是凤毛麟角!战争扭曲人性,并不因民族与国家而有所区别!

以上的思考关乎影片主题的设置,而关于《南京》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主题的模糊。本片能见故事,能见人物,能见情绪,却不见核心的主题。作者要突出士兵的抵抗以及对死的无畏,想突出妓女虽然身份低微但却有高尚之人格,想突出姜老师的舍身救人与宁死不屈,想突出唐先生由明哲保身到视死如归的反抗,想突出角川被战争彻底摧毁了生存的期盼,然而,核心主题是什么?若概括性地解释为战争对人的摧毁,那么结尾处就应该让小豆的笑一直笑到哭泣,眼泪要落下来,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光明的伪希望的尾巴!

尽管我们的文艺曾有过“主题先行”的混蛋理论,但实际上,主题确实影响着全片的气质与棱角。我们说《辛德勒的名单》是关于救赎生命,《无极》是关乎人生选择,但本片的主题,既不具有明确的立场,也不具有核心价值标准,更不具有单一的核心母题,只是单纯地多元化地呈现与还原历史,并且想表达的思想又多线并行,于是才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主题的模糊,无疑断绝了本片通往经典作品之路,但并妨碍它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主题的模糊,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普通观众看后谈论最多的就是“感觉”与“某场戏”如何如何。作为电影产品,这或许是种理想的效果,但作为电影艺术,这恐怕是个不小的遗憾。



              三

关于《南京》想要表现出的东西,其实简单,就是灾难中的每一个人,当然,其中包括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美与丑,以及善与恶。

细心的观众可以留意到,导演在片中大量运用了人物的脸部特写镜头,将来发行DVD的时候,专业的研究者可以统计一下具体的镜头数目。导演的用意明显,就是再现每个人在灾难中的真实形态,因为,他们的疼痛就是我们的疼痛,这些无法磨灭的疼痛,理应牢牢地印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干麻木的心中!

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赤壁》结尾时周瑜的那句“我们都输了。”

我们的民族惯于偏好最终的结果,忽视过程的代价。我们常常好大喜功,而避忌入不敷出的成本。“斗、争、赢”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隐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传密码里!我们惯于崇拜“胜利”,而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法则对于丛林化生存的中国人来说是铁硬的真理,而“不分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功利化策略更是人们的指路明灯、生存手册与葵花宝典!而在这样的语境里,被扬弃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对于他人的“爱”。

这种爱在《南京南京》里,即明显,又隐蔽。明显的是角川的自尽与百合子的以身殉职。战争是无情的,战争给士兵的希望就是战斗的胜利,之后的事,战争不管。可角川偏偏是个用心去生活的人,他在最需要心灵慰藉时,百合子给了他需要的一切,所以他出来就说百合子是他妻子,所以百合子过世,他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全部灰飞烟灭!隐蔽的是,片尾的祭礼一幕,起初的感觉十分震撼,难以名状,觉得是因为带有巫术意味的“形式”的力量。后来才发觉,原来日本鬼子在祭奠他们的死者,尽管他们是罪恶的直接缔造者,但对于生命本身的敬意,依然动人!这不是刻意地在模糊是非黑白,也不是狡黠地逃避责问批判,而是对战争本身的逼问与正视,而是对人类本身的感叹与悲悯!

在那烽烟滚滚,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之外,每一张脸上的血和泪,不因为任何差异,都应该被我们所深深铭记!

因为,你的心与我的心是一样的,都会因为真实的疼痛而变得滚烫![影评]二说《南京南京》:请铭记每一张脸上的血和泪  文/有肉吃跟着你



1937年的冬天,全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是当时中国的南京。在洪水猛兽似的侵略者破城而入之后,不堪一击的守军被俘虏后的枪杀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高喊:“中国不会亡!”,麦田一般的平民在机关枪的扫射下呈波浪状逐片倒下,大街上废墟堆积如山,裸女尸横街头……

鬼子们冲进救护所,把伤兵一个个击毙于残破病床之上!

鬼子们冲进集中营,把女人一个个糟蹋于光天化日之下!

鬼子们来了,他们在属于我们的、平展的土地上挖出巨大的坑,把普通的市民成群地活埋,还在上面意犹未尽地将土踩实!

鬼子们来了,他们从难民营勒索出数百名女子来供士兵们发泄兽欲,三天三夜,进去的是一个个挺拔的身躯,出来的却是一具具赤裸的尸体!

一个弱女子被长久蹂躏后,神智模糊,吟唱戏曲,一个鬼子把她扯过去就是一枪!

一个小孩子想要去救妈妈,两个鬼子不由分说,冲过去抓起她一把就扔到了窗外!

这一切,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我们的面前为我们雕刻出一尊真实得令人揪心的历史塑像!

这一切,既存在于七十年前的欲火的城池中,也存在于走出影院后每一个观众那尚未石化的心灵里。

我们先辈的磨难,我们同袍的疼痛,我们历史的伤痕,都是我们的磨难,我们的疼痛,我们的伤痕!

我们先辈、我们同袍、我们历史所流下的血和泪,是我们今天每一个良知犹存的人的血和泪!



                 二

很多人难过,很多人抱怨,很多人咒骂。表面上这些人的反映来自于电影本身的刺激,深层上来自我们心灵的真相。这些声音,远不止爱国或者反日那么简单与直接,也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头英雄主义的习惯性呐喊。

几个日本兵发现上千难民,而且其中还有守军残部,结果几个日本兵就镇压住了场面,直至大部队赶来。质疑者说,这么多人怎么不把几个人给灭了,何况还有士兵和枪。这看似有理的期盼具有实际的合理性吗?败兵投降以求生,无可厚非,至于百姓——在今天,对于公交上的小偷都置若罔闻的广大百姓,你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七十年的民众在鬼子的枪前去拼命?而且是在不知道鬼子将要屠城的前提下?

鬼子们的恶行数不胜数,罪孽滔天,无数的“爱国愤青”与“反日好汉”又将破口大骂了。要知道,民族主义分子最容易成为两样东西,一个是炮弹,一个是炮灰,而他们的怒吼却总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单纯。不是说,我们对于鬼子们的罪行可以淡然漠视与忽略不计,也不是说我们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可以掉以轻心与放松警惕,而是说,关注战争本身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毁灭性,并不应该局限地限制于某场战役的直接参与者。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多如牛毛,战时的惨烈,战后的残暴,也不是凤毛麟角!战争扭曲人性,并不因民族与国家而有所区别!

以上的思考关乎影片主题的设置,而关于《南京》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主题的模糊。本片能见故事,能见人物,能见情绪,却不见核心的主题。作者要突出士兵的抵抗以及对死的无畏,想突出妓女虽然身份低微但却有高尚之人格,想突出姜老师的舍身救人与宁死不屈,想突出唐先生由明哲保身到视死如归的反抗,想突出角川被战争彻底摧毁了生存的期盼,然而,核心主题是什么?若概括性地解释为战争对人的摧毁,那么结尾处就应该让小豆的笑一直笑到哭泣,眼泪要落下来,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光明的伪希望的尾巴!

尽管我们的文艺曾有过“主题先行”的混蛋理论,但实际上,主题确实影响着全片的气质与棱角。我们说《辛德勒的名单》是关于救赎生命,《无极》是关乎人生选择,但本片的主题,既不具有明确的立场,也不具有核心价值标准,更不具有单一的核心母题,只是单纯地多元化地呈现与还原历史,并且想表达的思想又多线并行,于是才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主题的模糊,无疑断绝了本片通往经典作品之路,但并妨碍它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主题的模糊,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普通观众看后谈论最多的就是“感觉”与“某场戏”如何如何。作为电影产品,这或许是种理想的效果,但作为电影艺术,这恐怕是个不小的遗憾。



              三

关于《南京》想要表现出的东西,其实简单,就是灾难中的每一个人,当然,其中包括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美与丑,以及善与恶。

细心的观众可以留意到,导演在片中大量运用了人物的脸部特写镜头,将来发行DVD的时候,专业的研究者可以统计一下具体的镜头数目。导演的用意明显,就是再现每个人在灾难中的真实形态,因为,他们的疼痛就是我们的疼痛,这些无法磨灭的疼痛,理应牢牢地印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干麻木的心中!

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赤壁》结尾时周瑜的那句“我们都输了。”

我们的民族惯于偏好最终的结果,忽视过程的代价。我们常常好大喜功,而避忌入不敷出的成本。“斗、争、赢”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隐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传密码里!我们惯于崇拜“胜利”,而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法则对于丛林化生存的中国人来说是铁硬的真理,而“不分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功利化策略更是人们的指路明灯、生存手册与葵花宝典!而在这样的语境里,被扬弃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对于他人的“爱”。

这种爱在《南京南京》里,即明显,又隐蔽。明显的是角川的自尽与百合子的以身殉职。战争是无情的,战争给士兵的希望就是战斗的胜利,之后的事,战争不管。可角川偏偏是个用心去生活的人,他在最需要心灵慰藉时,百合子给了他需要的一切,所以他出来就说百合子是他妻子,所以百合子过世,他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全部灰飞烟灭!隐蔽的是,片尾的祭礼一幕,起初的感觉十分震撼,难以名状,觉得是因为带有巫术意味的“形式”的力量。后来才发觉,原来日本鬼子在祭奠他们的死者,尽管他们是罪恶的直接缔造者,但对于生命本身的敬意,依然动人!这不是刻意地在模糊是非黑白,也不是狡黠地逃避责问批判,而是对战争本身的逼问与正视,而是对人类本身的感叹与悲悯!

在那烽烟滚滚,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之外,每一张脸上的血和泪,不因为任何差异,都应该被我们所深深铭记!

因为,你的心与我的心是一样的,都会因为真实的疼痛而变得滚烫!
感觉整个主题有点散
取名香 发表于 2009-5-1 10:09
扯吧~拿别人当弱智~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