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说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3:07:55
  [B]编者按:2005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睿智,他们果敢。他们洞察民生,他们影响国计。他们利用自身的地位、学识、权力和影响力,在推动中国深入变革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于是,他们被《第一财经日报》推选为“2005年度思想者”。作为一份致力于成为有思想、有洞见的新主流报纸,我们坚持摒弃浮华,选择与思想者同行,做有思想的新闻。2006年,我们依然将不断期待、不断接近所有有思想的人。[/B]



  本报记者陈黛发自北京



  无论是官员、学者、学生还是记者,大家都喜欢尊称他为“吴老”。2001年的“两会”因为有吴敬琏与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和韩志国等五位经济学家的“过招”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同年,他抛出的“股市赌场论”一石激起千层浪;2004年,吴敬琏与郎咸平关于国企改革时是否有“国退民进”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更是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产权辩论;2005年,吴敬琏再次呼吁,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可以说,作为中国经济学届泰斗级人物,吴敬琏一直处在经济学界的风口浪尖。



  “主流经济学家到底惹谁了?”



  2005年10月份,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他更言“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两个月后,吴敬琏在面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询问时疾呼:“主流经济学家到底惹谁了?凭什么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改革,扰乱了市场化的方向,造成了各种灾难?我认为这个判断根本上是不对的。”



  丁学良将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丁学良说。



  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地定义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是哪些人,只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吴敬琏必然属于主流经济学家的一员。以至于在记者询问时,吴敬琏要反过来质问记者:“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难道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就算吗?”



  显然,在吴敬琏看来,常常在媒体上露脸、夸夸其谈的专家并不等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却滥竽充数的是南郭先生。可是,从丁学良教授的“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到梁小民教授说的“中国没有讲真话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家屡屡遭到质疑的时候,吴敬琏也感到困惑了。



  因为在吴敬琏眼中,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崛起以及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些被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是和在中国潜心研究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贡献分不开的。



  “如果说主流经济学家是指那些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重要作用和影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者的话,那么,全世界都承认2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主流经济学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他们却反而成了‘王八蛋’了,这是怎么回事?”吴敬琏大声疾呼。



  不久前有一个活动,由15家财经传媒老总从32名中国经济学家中选出他们心目中认同度最高的人,吴敬琏以13票登上榜首。可以说,他又一次在经济学家与公众和传媒的博弈中胜出。



  旗帜鲜明反对“贱卖论”



  上海《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是由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和母亲邓季惺创办经营的,有着执业律师资格和生意头脑的母亲邓季惺,把最初只有一个不到十人的编辑部、甚至没有自己的印刷设备的《新民报》改组为一个经营管理严整有序的股份有限公司,《新民报》也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系。



  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母亲卓越的经商本领并没有让吴敬琏成为商人,反倒是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让吴敬琏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他曾经说过他更喜欢工科,只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怕身体支持不下而改学经济学。



  在复旦上大学时,吴敬琏参加了几个社团,其中一个就是古典音乐欣赏。他回忆起当年搞活动的时候,每个人发一个油印的歌谱,很快地熟悉了旋律和主题,由此他喜欢上了莫扎特的音乐,这个爱好伴随了他几十年。



  每次有吴敬琏参加的会议场合,他总是人气最旺的嘉宾,对于记者的围追堵截,他早已习惯,而每次也都会尽量停下脚步,解答记者的问题。尽管喜爱音乐,他也不能接受媒体对他像对待歌星一样的蜂拥现象。



  “经济学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况且,经济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不能像歌星那样炒作,我不喜欢这样。大家关注经济学家没错,这是因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但关注的方式不能和关注歌星一样。”吴敬琏坦诚地对本报记者说。



  “做事情要踏实。”这是吴敬琏的原则。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让吴敬琏反感学术界的“忽悠”氛围,以至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此前纷纷扰扰的国有银行“贱卖论”,他直言不讳地说:“别再忽悠银行‘贱卖论’了。”



  “忽悠”一词体现了吴老的幽默,而针对他反对的方面,他往往都是一针见血。“建行的上市已经充分证明了‘贱卖论’的不成立。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到国有银行,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贱卖不贱卖,市场早有评价。”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贱卖论”,认为这也许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历有关,所以在涉及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煽动起民族情绪。“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对鼓噪‘贱卖论’的人,要警惕。”



  普及9年义务教育不能再等了



  呼吁大家警惕忽悠银行“贱卖论”的人,不由让人回忆起在2001年吴敬琏发表了著名的“股市赌场论”,并形成了经济学界关于股市的大争论。之后,中国股市进入了4年多的漫长熊市,投资者对吴敬琏有各种指责。那一次,吴敬琏也发出了“警惕”的呼声。



  吴敬琏是引用了捷克诗人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一句诗来回应人们的误解的:“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名字总是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而对百姓的关注,使他总是会及时地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



  去年11月份,哈尔滨惊爆55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事件,一时间众说纷纭,在中央有关部门陆续介入事件调查后,事件的真相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在接受本报记者记者采访时,吴敬琏除了对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表示了忧虑外,更是直指天价医疗费“行同诈骗”。



  吴敬琏眼中,医疗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需要靠一套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正在进行的普通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是各国都做过了试验的。”



  吴敬琏直言不讳地说:“550万元医疗费,因为数字庞大而容易看得出问题来,可是老百姓如果花了5万元怎么办?谁来判断这个医疗费是否高了?老百姓又如何知道哪个药是否有效,哪个药的成本是多少?”



  吴敬琏呼吁贫困弱势群体的医疗费应该由政府解决。除了医疗,吴敬琏还为老百姓的教育,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感到忧虑。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项任务不能再等那么久了,这么一点钱,少盖点楼,少修建几个场所就够了。”



  已经75岁高龄的吴敬琏,自言自己常常是在“强打精神”,因为长期的胃病和睡眠中呼吸暂停等情况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健康。而他仍然时常活跃于对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活跃于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百姓利益的献计献策中。这背后,是他坚强的精神在起作用。[B]编者按:2005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睿智,他们果敢。他们洞察民生,他们影响国计。他们利用自身的地位、学识、权力和影响力,在推动中国深入变革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于是,他们被《第一财经日报》推选为“2005年度思想者”。作为一份致力于成为有思想、有洞见的新主流报纸,我们坚持摒弃浮华,选择与思想者同行,做有思想的新闻。2006年,我们依然将不断期待、不断接近所有有思想的人。[/B]



  本报记者陈黛发自北京



  无论是官员、学者、学生还是记者,大家都喜欢尊称他为“吴老”。2001年的“两会”因为有吴敬琏与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和韩志国等五位经济学家的“过招”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同年,他抛出的“股市赌场论”一石激起千层浪;2004年,吴敬琏与郎咸平关于国企改革时是否有“国退民进”的侵吞国有资产行为,更是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产权辩论;2005年,吴敬琏再次呼吁,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可以说,作为中国经济学届泰斗级人物,吴敬琏一直处在经济学界的风口浪尖。



  “主流经济学家到底惹谁了?”



  2005年10月份,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他更言“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两个月后,吴敬琏在面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询问时疾呼:“主流经济学家到底惹谁了?凭什么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改革,扰乱了市场化的方向,造成了各种灾难?我认为这个判断根本上是不对的。”



  丁学良将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丁学良说。



  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地定义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是哪些人,只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吴敬琏必然属于主流经济学家的一员。以至于在记者询问时,吴敬琏要反过来质问记者:“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难道常在媒体上露脸的就算吗?”



  显然,在吴敬琏看来,常常在媒体上露脸、夸夸其谈的专家并不等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却滥竽充数的是南郭先生。可是,从丁学良教授的“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到梁小民教授说的“中国没有讲真话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家屡屡遭到质疑的时候,吴敬琏也感到困惑了。



  因为在吴敬琏眼中,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崛起以及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些被全世界瞩目的成就,是和在中国潜心研究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贡献分不开的。



  “如果说主流经济学家是指那些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重要作用和影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学者的话,那么,全世界都承认2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主流经济学家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他们却反而成了‘王八蛋’了,这是怎么回事?”吴敬琏大声疾呼。



  不久前有一个活动,由15家财经传媒老总从32名中国经济学家中选出他们心目中认同度最高的人,吴敬琏以13票登上榜首。可以说,他又一次在经济学家与公众和传媒的博弈中胜出。



  旗帜鲜明反对“贱卖论”



  上海《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是由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和母亲邓季惺创办经营的,有着执业律师资格和生意头脑的母亲邓季惺,把最初只有一个不到十人的编辑部、甚至没有自己的印刷设备的《新民报》改组为一个经营管理严整有序的股份有限公司,《新民报》也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系。



  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母亲卓越的经商本领并没有让吴敬琏成为商人,反倒是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让吴敬琏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他曾经说过他更喜欢工科,只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怕身体支持不下而改学经济学。



  在复旦上大学时,吴敬琏参加了几个社团,其中一个就是古典音乐欣赏。他回忆起当年搞活动的时候,每个人发一个油印的歌谱,很快地熟悉了旋律和主题,由此他喜欢上了莫扎特的音乐,这个爱好伴随了他几十年。



  每次有吴敬琏参加的会议场合,他总是人气最旺的嘉宾,对于记者的围追堵截,他早已习惯,而每次也都会尽量停下脚步,解答记者的问题。尽管喜爱音乐,他也不能接受媒体对他像对待歌星一样的蜂拥现象。



  “经济学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况且,经济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不能像歌星那样炒作,我不喜欢这样。大家关注经济学家没错,这是因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但关注的方式不能和关注歌星一样。”吴敬琏坦诚地对本报记者说。



  “做事情要踏实。”这是吴敬琏的原则。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让吴敬琏反感学术界的“忽悠”氛围,以至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此前纷纷扰扰的国有银行“贱卖论”,他直言不讳地说:“别再忽悠银行‘贱卖论’了。”



  “忽悠”一词体现了吴老的幽默,而针对他反对的方面,他往往都是一针见血。“建行的上市已经充分证明了‘贱卖论’的不成立。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到国有银行,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贱卖不贱卖,市场早有评价。”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贱卖论”,认为这也许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历有关,所以在涉及这个问题上很容易煽动起民族情绪。“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对鼓噪‘贱卖论’的人,要警惕。”



  普及9年义务教育不能再等了



  呼吁大家警惕忽悠银行“贱卖论”的人,不由让人回忆起在2001年吴敬琏发表了著名的“股市赌场论”,并形成了经济学界关于股市的大争论。之后,中国股市进入了4年多的漫长熊市,投资者对吴敬琏有各种指责。那一次,吴敬琏也发出了“警惕”的呼声。



  吴敬琏是引用了捷克诗人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一句诗来回应人们的误解的:“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名字总是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而对百姓的关注,使他总是会及时地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



  去年11月份,哈尔滨惊爆55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事件,一时间众说纷纭,在中央有关部门陆续介入事件调查后,事件的真相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在接受本报记者记者采访时,吴敬琏除了对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表示了忧虑外,更是直指天价医疗费“行同诈骗”。



  吴敬琏眼中,医疗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需要靠一套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正在进行的普通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是各国都做过了试验的。”



  吴敬琏直言不讳地说:“550万元医疗费,因为数字庞大而容易看得出问题来,可是老百姓如果花了5万元怎么办?谁来判断这个医疗费是否高了?老百姓又如何知道哪个药是否有效,哪个药的成本是多少?”



  吴敬琏呼吁贫困弱势群体的医疗费应该由政府解决。除了医疗,吴敬琏还为老百姓的教育,尤其是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感到忧虑。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项任务不能再等那么久了,这么一点钱,少盖点楼,少修建几个场所就够了。”



  已经75岁高龄的吴敬琏,自言自己常常是在“强打精神”,因为长期的胃病和睡眠中呼吸暂停等情况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健康。而他仍然时常活跃于对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活跃于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百姓利益的献计献策中。这背后,是他坚强的精神在起作用。
<P>关键是他们说话太深奥了</P>
<P>我们小老百姓看不懂</P>
<P>国人突然发现:主流经济学家们全是一伙学术白痴,道德骗子 参与讨论<BR></P>
<P>推荐 作者:长杆烟袋 于 2005-12-18 12:00:25.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BR><BR><BR>消息来源:八阕 <a href="http://www.popyard.org/"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opyard.org | </FONT></A><BR><BR>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改革改了27年,中国人才突然发现,27年来一直把持着改革决策权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原来竟然全是一伙学术骗子!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国内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他们可以把最好的三五篇论文(无论发表或未发表)寄给国际上排名75-100名的经济系,申请副教授的职位,看一看他们能否在候选人的名单中排名前三位;或者是把他们最好的三篇文章,寄给国际上排名20-60名的学术期刊,看一看能否刊登。我非常希望有人做这样的尝试,如果有好消息,我非常愿意承认自己错了,愿意为他们庆功。<BR>”“我国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最国际化的学科,评价标准肯定是国际化的。通过对我的反驳我才了解,国内经济学界有那么多人并不知道本学科的国际学术标准!” <BR><BR>“主流经济学家”们不是开口闭口“与国际接轨”吗?他们自身的“经济学家”资格认证怎么就不“与国际接轨”了呢?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带头不执行,如此“改革”不叫诈骗叫什么? <BR><BR>如果“经济学家”的资格认证不肯“与国际接轨”,那就得按马克思主义的规矩办。那么试问谁是中国的“当代马克思”?好样的,站出来,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让大家见识见识,给中国的改革全局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统筹规划,当众立下“军令状”证明自己敢做敢当敢负责。如果没这个勇气和把握,凭什么大言不惭号称自己是“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的资格经不起理论学术的检验,那具体实践的检验又如何? <BR><BR>他们把持改革决策把持了 27年,医改医改失败,教育教育失败,房改房改失败,国企国企破产,银行银行倒帐,轿车轿车工业垮台,大型飞机大型飞机工业完蛋,“市场换技术”换得既丢了市场又没捞到技术,原来的研发能力还差不多都丢光了。整天触目惊心的消息是矿难不断、民工欠薪、环境污染、娼妓“繁荣”、假冒伪劣泛滥、尔虞我诈成风、社会诚信沦丧、贫富对立惊人,中国成了世界的“血汗工厂”。他们的“改革”只把自己和自己那一伙改成了暴发户,“改”得国家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变到负债累累,国有资产空前流失,“改”得绝大多数老百姓吃足了苦头。总之是苦了大多数,肥了一小撮。说中国不存在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危机纯粹是瞪着眼说瞎话。就这样他们还要一口咬定自己“一贯正确”,不准任何人说看不见“皇帝的新衣”。 <BR><BR>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中国的改革奇就奇在主持国策决策的、号称“经济学家”的人却从来没有经过任何国家级的资格审查。他们的“经济学家”的资格是谁封的?谁认证的?凭什么承认他们是“经济学家”?莫名其妙突如其来就冒出了一伙自封的“经济学家”到处指手画脚,而且一干就是27年!27年间,中国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领导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这伙人“千年王八万年龟”地死皮赖脸霸在台上就是不走,馊主意出了一个又一个,却从来不负半点责任。 <BR><BR>这究竟是为什么? </P>
<P><STRONG>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谁抛弃了中国?</STRONG> </P>
<HR SIZE=1>

<P><BR> </P>
<P>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P>
<P>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P>
<P>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P>
<P>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P>
<P>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P>
<P>昨天在网易商业报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P>
<P>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P>
<P>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P>
<P>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P>
<P>为什么要提拉美? </P>
<P>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P>
<P>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之。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P>
<P>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P>
<P>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P>
<P>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P>
<P>郎咸平在华工(我不知道具体是那所大学的简称)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P>
<P>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P>
<P>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P>
<P>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P>
<P>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P>
<P>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P>
<P>第一种情况: </P>
<P>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P>
<P>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P>
<P>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 </P>
<P>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P>
<P>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3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3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P>
<P>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P>
<P>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P>
<P>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nnd,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3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P>
<P>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P>
<P>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P>
<P>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P>
<P>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P>
<P>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P>
<P>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P>
<P>就是青年。 </P>
<P>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tnnd,又是教育,教育, tmd的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P>
<P>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P>
<P>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P>
<P>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P>
<P>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P>
<P>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P>
<P>再让他们主流,国家都要流到大海去了。</P>
<P><STRONG>中国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是什么</STRONG> </P>
<HR SIZE=1>

<P><BR>中国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是什么 <BR>2005年12月31日 来源:潇湘晨报 <BR><BR>字体:大 中 小 <BR><BR>在谈到2006年的民政工作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责。(据新华社电)<BR><BR>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来自民间的说法是,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大消费,被认为是三大民生问题。对照来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住房。因此,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必须提纲挈领、切中肯綮,着力解决好这三大难题。<BR><BR>这三大领域所呈现的乱象确实触目惊心。在教育领域,“一人读书,全家受穷”的事例举不胜举;西部一些代课老师月薪只有40元的事实,映射出义务教育的隐痛。在医疗领域,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折射出目前的医疗体制弊端之甚。在住房领域,“居者有其屋”仍是多数市民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而某些地方的房价仍在走高,譬如在深圳,1至10月的统计数字表明,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高达13.54%。在北京,某些初衷善良的经济适用房,却摇身一变为豪华“大户型”,政府的惠民政策被某些人架空和侵吞。<BR><BR>三大难题牵动亿万人心,当然我们看到了相关人士的努力。8月29日,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公开批评一些省区政府:“不是学校在乱收费,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仗义执言的张保庆引起世人强烈共鸣,但怒斥后的收效能有多大却不敢让人乐观。从10月10日起,国家发改委第17次对药品大幅降价,然而这个降价令仍然没有撼动如山药价。“药品怎么能当馒头卖?”在“看病难,药价贵”呼声高涨时,东盛制药集团总裁陶朝辉却反其道而行之,抛出“馒头论”,坚持“药价不贵,不同意降价”。此外,某地的民工医院遭到打压,所传递的信息让人忧心。今年5月,国务院推行房产新政,一度遏制了某些地方高攀的房价,可现在一些地方的房价又有所抬升……<BR><BR>这些焦点领域是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然而,尽管相关决策部门切实履行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责,但遭遇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阳奉阴违,甚至公开叫板。按说,中央的每一项决策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何违逆不遵呢?这正缘于其狭隘的利益观。而某些利益集团在逐利本能支配下,当然不把诸如降价令的约束当回事。2005年被称作“改革攻坚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开始攻坚,因此必须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在与一些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赢取主动。<BR><BR>有媒体刊文称,尽管中国的GDP突飞猛进,国家的财政收入大有提高,但一些百姓却漠不关心,因为老百姓有时并没有感到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他们更关心的则是,GDP增长何时能惠及百姓?诚然,要回答老百姓的疑问,就要让老百姓真切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和住得上房。为此,就需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BR></P>
<STRONG>中国经济学家骇人语录大全</STRONG>
<HR SIZE=1>
<BR>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BR>两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BR>的收入多了。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 <BR>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BR><BR><BR>  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BR>,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BR>拥有轿车和别墅。 <BR><BR>  ——萧灼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BR><BR><BR>  保守地说,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BR>涨3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 <BR><BR>  ——王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常务副秘书长) <BR><BR>  说房地产炒过头,那是胡话。 <BR><BR>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BR><BR><BR>  注:欧美的百姓用收入的30%购买房产,中国百姓却要付出70%。整个2004年<BR>,内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4%,涨幅比上年提高 10.6%个百分点,其<BR>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5.2%。萧灼基并没有别墅,王建、李扬说此话时是2005年1月<BR>,不到半年,房价应声而落。 <BR><BR><BR>  国有资产怎样改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BR>怪。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BR>解了。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BR>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BR>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BR>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BR><BR>  ——厉以宁 <BR><BR><BR>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BR>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BR>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BR>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BR><BR><BR>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BR>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BR><BR><BR>  国有企业迟早要卖。既然如此,得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就没<BR>人要了。 <BR><BR>  ——樊纲(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京城四少”之一) <BR><BR><BR>  不妨把这些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BR>算他的。你如果正好当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就可以和主管部门合伙把这家工厂<BR>卖给有钱人,产权就变成私有了。 <BR><BR>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BR><BR><BR>  第一,应将属于ZF或者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平均分发给中国的人<BR>民。这些股票大约价值每人4000元人民币。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这些钱相当于<BR>三年的收入。 <BR><BR><BR>  第二,大型国有企业(比如银行、铁路、电讯、水利和采矿公司)应该尽快上<BR>市。尤其是那些拥有采矿权的公司上市时应该包含采矿权,并且地方ZF不应该把<BR>这些采矿权出让给新的公司。上市后,这些公司可能价值每人1500元人民币。这<BR>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家庭又一年的收入。 <BR><BR>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BR><BR><BR>  注:按照张、厉、樊、盛等人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BR>”、“吐唾沫论”和“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20多年来有数以万亿元计的国<BR>有资产流失,即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去7000多元,3000万出生于1940-1950年<BR>代的工人下岗。很短时间内,将近90%的中小国企实现了私有化,或者说,流进了<BR>私人腰包。而谢国忠将国有资产全民平分的做法全世界绝无先例,也不可能有。<BR><BR><BR><BR>  腐败是否有理?既然掌握公共权力进行公益决策的人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他<BR>们的权力,而改革又不能从其手中强夺,就只能通过腐败与贿赂的钱权交易的方<BR>法进行购买。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腐败<BR>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BR>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BR>革的成本费。 <BR><BR>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BR><BR><BR>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BR>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BR>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BR>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BR><BR>  ——张维迎 <BR><BR><BR>  以资产换特权,促进私有化。 我曾对中央ZF说,最好干脆给这些人一大笔钱<BR>,把这些权力买下来,叫他们以后再不要利用这些权力了。中国最上层没有什么<BR>贪污腐化,下面却有数不尽的贪污腐化。 <BR><BR>  ——张五常(香港大学教授) <BR><BR><BR>  改革初始,只有权力没有市场……前半部分:权力创造市场……金融资本阶<BR>段在性质上是资本发展的最后阶段,只差一个国际化没有完成。至此中国体制转<BR>轨的任务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前半段──以权力创造市场;中国旧体制下积累的<BR>财富基本转移完毕,中央ZF直接能够控制的资源不多了……后半部分:权力退出<BR>市场;中国改革的前一半任务就算基本完成,应该开始后一半:权力退出市场,<BR>健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BR><BR>  ——杨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BR><BR><BR>  注: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的2002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99~<BR>2001年):党政机关一把手们每年从国库里盗走GDP的14.2% ~14.9%,9875亿—12570亿<BR>元之间,是我国4亿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BR>入为2476元) ,是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640亿元的近4倍!而根据经济<BR>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严重腐败正成为中国社会不满的<BR>一个重要源头。 <BR><BR><BR>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BR>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我要<BR>为富人说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BR>他们是害了穷人。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BR>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BR>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BR><BR>  ——厉以宁 <BR><BR>  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BR><BR>  ——张维迎 <BR><BR>  农民大转移很快就可以实现。日本明治维新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可以佐证。 <BR><BR>  ——张五常 <BR><BR><BR>  “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有助于激活潜力巨大的农<BR>村消费,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农村的消费空间相当大。我国有<BR>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从具体指<BR>标看,例如一些消费品等,农村还有相当大的消费空间。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BR>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BR>同富裕。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因为<BR>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不应该有仇富心理。目前我国个税征<BR>收有很多漏洞,以至于一些富人并没有按章纳税。因此,我们要完善目前的征税<BR>体系,而不是说我们应该用征税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 <BR><BR>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BR><BR>  我国虽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甚微。 <BR><BR>  ——萧灼基 <BR><BR><BR>  注:过去20多年年均经济增长9.5%的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BR>快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国际<BR>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接近“社会动乱的边缘”。 <BR><BR><BR>  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BR>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BR><BR>  ——厉以宁 <BR><BR><BR>  历史上没有见过一个不令人反胃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往往感到爱莫能助,<BR>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拿出钱来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 <BR><BR>  ——张五常 <BR><BR><BR>  注:事实上,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BR>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体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1.4亿老年人和6000多<BR>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 <BR><BR>  中国股市健康吗?中国股市很健康,早晚冲上三千点。 <BR><BR>  ——厉以宁 <BR><BR><BR>  我不相信股市会永远低迷,上半年不涨,下半年也会涨,今年不涨,明年也<BR>会涨。 <BR><BR>  ——萧灼基 <BR><BR>中国股市的历程犹如18世纪的英国股市一样,如果在没有信托责任的社会环境下<BR>,不如关闭算了。 <BR><BR>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BR><BR><BR>  注:事实上,股指2005年1月份很不幸地跌到了1200点下,考虑03/04年的大<BR>盘股上市,实际跌破700点。 <BR><BR><BR>  经济学家应为谁说话?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商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舆论环<BR>境。前两种环境越来越好,而舆论环境已经到了1992年以来最不好的时候。最近<BR>在社会上、舆论界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之风。在这个网<BR>络时代,学者能独立于大众舆论才是最不容易的事。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讲,最<BR>难做到的不是你骂ZF、骂企业家,而是你敢不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坚持自<BR>己的观点。 <BR><BR>  ——张维迎 <BR><BR><BR>  经济学家要有勇气顶住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上面的压力,不做风派;一个<BR>是互联网的压力。 <BR><BR>  ——厉以宁 <BR><BR><BR>  我希望我的言论能够改变国家的改革方向。如果我失败的话,这不是我个人<BR>的失败,这是我们国家的失败。我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我这一次一定要成功,如<BR>果我失败的话,那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个多么大的危害。 <BR><BR>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讲座教授) <BR><BR>  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 <BR><BR>  ——樊纲 <BR><BR><BR>  注:有人把中国经济学家分十类: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BR>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BR>间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报章经济学人。 <BR><BR><BR>  教育及医疗是否应产业化?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BR>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BR>学了。比如,让穷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 <BR><BR>  ——张维迎 <BR><BR><BR>  注:从上世纪90年代医疗产业化后,中国医院收费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BR>增长,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速度4倍以上。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的一份统计报<BR>告指出,中国大概有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医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药品价格过高<BR>。而根据官方统计,中国10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 <BR><BR>  其他 <BR><BR>不管外汇储备的多或少,只要经济搞得头头是道,外汇储备是可有可无的。有谁<BR>提及美国的外汇储备是多少?只有像香港、台湾那样的小经济,或那些不成气候<BR>的大经济,才要论什么外汇储备的。要记住,一个经济搞得强劲,自己发行的钞<BR>票就是储备;搞得一塌糊涂,什么储备也保不了。关于金融方面,应该是不需要<BR>数学的,这是制度的问题。制度跟数学没有关系。你看看香港起飞的时候,20世<BR>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银行家、金融家满街都是,没一个懂得数学的。 <BR><BR>  ——张五常 <BR><BR><BR>  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BR>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1998年特大)水灾刺激了需求,拉动<BR>增长,光水毁房屋就几百万间,所以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 <FONT color=#ffffff>...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FONT><BR><BR>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京城四少”之一) <BR><BR>  治穷先治懒、治懒必须逼、逼民先逼官。 <BR><BR>  ——钟朋荣(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京城四少”之一) <BR><BR><BR>  把当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找过来,这八个国家,每一个国家建<BR>一所学院,就建在圆明园的遗址上面,形成一所联合大学!就叫做圆明园大学或<BR>叫八国联合大学。简称八国联大。 <BR><BR><BR>  ——王建国(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MBA与案例教学<BR>中心主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看了楼主文章,才知道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指的就是吴敬琏一个人,高论呀高论!《第一财经日报》是个什么报?它宣传的就是对的?
专家骗子化,骗子专家化!
<P>95年以后的经济改革成效如何?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才有发言权,企改、教改、医改、房改已经把中国改得民不聊生,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官僚、资本家、买办这些既得利益者才说改得好,“主流经济学家”主导决策权、话语权,压制大众呼声,强奸大众民意,在事实面前还敢狡辩?《第一财经日报》是个什么东西?</P>
[B]以下是引用[I]作战参谋[/I]在2006-1-4 9:26:00的发言:[/B][BR]专家骗子化,骗子专家化!

希望以后还可以发扬光大国际化
老外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哦
专家的错?媒体的错?政府的错?百姓的错?说不清,道不白。。。。。。
<P>何新谈张五常。<a href="http://www.edu.cn/20011027/3007060.s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edu.cn/20011027/3007060.shtml</A></P>
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