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剑第一旅:第1个常规战术导弹旅“神剑”亮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38:29
神剑第一旅:第1个常规战术导弹旅“神剑”亮相!
  [url=][/url]陈大桂成为导弹部队技术能手
  2009年02月06日 07:15  解放军报
  英雄铸就的魂
  2009年1月,戈壁寒冬,苍茫四野。
  “点火——”随着震天撼地的巨响,两枚新型导弹携雷裹电直刺苍穹,烈焰在天地间划出两道亮丽的彩虹……
  这壮美的画面,大桂却再也无法看见了!旅参谋长施湘阳动情地说:“这两枚导弹就是大桂亲自测试的!”
  翻看大桂7年的军旅履历,“6个第一”格外引人注目:在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被评定为“一级技术能手”,第一个当上测试指挥长,第一个荣立三等功,第一个达到“百次操作无误”……“他满脑子都是作战训练的事儿。”营长胡祖勇不假思索地概括出大桂的特点。
  从中国战略导弹高等学府毕业前夕,陈大桂主动申请到被称作“神剑第一旅”的某新型导弹旅。学员队队长张俊川知道,那是“导弹司令”杨业功带过的精锐之师,荣立过集体一等功,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大桂申请去那里,是想做一名真正的军人!”
  导弹专业深奥繁杂,陈大桂到部队后利用点滴时间通读了20多本专业教材,记下6本学习笔记、5万多字的训练日志。
  到部队一年,大桂就熟练掌握了10多个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参加全旅技术能手等级评定,理论答辩、故障判修、操作指挥样样优秀,被评定为“测试专业一级技术能手”,当上测试操作指挥长,在全旅37名同期毕业大学生干部中拿了个“头彩”。
  7月的戈壁,骄阳似火。某新型导弹实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在最后的导弹武器系统综合测试中,陈大桂发现测试参数出现短暂的2秒钟异常:“停!”身为现场指挥,他当即中止操作。
  再次测试,异常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劝陈大桂:刚才可能是操作失误所致,耽误了发射你可是要负责任的!
  陈大桂仔细翻阅操作记录,没有发现任何错误。“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突然,他记起一位专家前几天曾提到过武器型号与测试软件的兼容性,当即输入几组检验数据,一回车:“找到了!”测试软件果然存在设计缺陷。如果不排除,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陈大桂立刻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情况。
  专家们立即赶来,检查后发现测试软件竟是老版本,马上对软件进行升级。事后,有位专家在旅领导面前竖起大拇指:“你们这个排长,敢担大责任,了不起!”
  从2005年7月至2008年4月,大桂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8次参加重大训练演习任务,经他指挥测试的数十枚战斗弹,发射成功率100%;由他编写的3本8万多字的某新型导弹测试规程,被第二炮兵定为训练教材……


----------------------------------------------------------------------------------------------------------------
中国战略导弹“神剑第一旅”揭密

...............................................................
来源:海峡之声网
  
  东海斩浪砺神剑,南海深处听惊雷,北国密林闪霹雳,天安门前驭巨龙。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某旅曾走过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历程,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神剑第一旅”。
  超常上下破惯性优秀者胜出
  新世纪初年,一个新出台的干部调整方案把“第一旅”上下搅得沸沸扬扬。
  这个搅动全旅的方案主要内容很简单:让12名只有上尉军衔的副营职干部走上营长、科长岗位。
  有“上”必有“下”,简单的方案蕴含着敏感问题,尤其是需要“下”的同志没有一人犯过错误或受过处分,而且大多参加过重大军事演习,立过功。然而,按照该旅“会带兵、能打仗、技术精”的硬杠杠一卡,他们只能“下”。第一次碰上这种事,有人想不通,甚至公开“叫板”:我又没犯错误,凭什么让我下?
  “上”的更是引起一片震动。12个预提的营长、科长,大多不满30岁,有的比自己的前任小近10岁。于是,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我当连长时,他刚大学毕业,凭啥跑得这么快?”有的则担心这样做会提了几个人,打击了一大片。
  旅党委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按说,预提的这12个人,论学历都是本科毕业;论能力,军事干部都是工程师、技术能手,政工干部也能军政岗位互换,称得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巨大的阻力就来自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论资排辈的思维惯性。平庸者靠这个惯性谋得好处,而优秀者往往在这种惯性中被磨去锐气。不破除这种思维惯性,优秀人才何以能脱颖而出?旅党委如期将方案上报,得到上级党委批准。
  这批年轻干部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一营营长施湘阳带领5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刻苦攻关,很快搞出了某新型导弹仿真模拟训练器材,使部队训练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六营营长查显发上任当年,就使这个全旅闻名的后进单位,在二炮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现场会上崭露头角,一跃跨进二级发射营行列。
  科技素质壮群胆发明捷报传
  这年初春,一批新装备运到该旅,准备交付使用,厂家、军代表、部队三家联合对其开箱检查。操作中,战士赵长宝仅凭听到的一丝细小的“杂音”,就断定该装备某核心部件存在问题。在场的专家们不信,要求当场进行测试。结果,经过数百组数据对证,证实了小赵的判断正确,厂方只得将百万余元的装备返厂修理。
  常与该旅合作的航天专家们,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对这支队伍的变化感受也最深。以往,导弹由专家研制好后,部队只管使用,一些官兵对手中的武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提什么建议。如今,官兵们不仅能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还能与专家们就武器性能、改进等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话。
  某型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复杂,造价昂贵。一方面,为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官兵需要反复实践;另一方面,因武器使用寿命有限,不允许在实装上操练过多。为此,该旅决定自行研制该装备模拟训练系统。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了第一套常规导弹部队“模拟训练系统”。这套系统从部队占领阵地,到指挥操作、实施发射,均可以在模拟器材上进行,还具有故障设置、操作监控、考核评判等功能。官兵们不出营院、不到阵地、不动实装,即可实施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训练。
  安全发火机构是武器装备上的一个核心部件,使用寿命非常短,部队每操作一次,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仅此一项,每年要消耗近百万元。战士王兴国提出研制安全发火机构等效器的建议后,旅领导不但专门给他腾出科研用房,提供专项科研经费,还指派一名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几名大学生协助他。
  王兴国不负众望,很快研制出完全可以替代原装的模拟器材,其造价不足千元,可操作次数却比原装增加了50倍。王兴国因发明有功,被破格提干。
  为使部队实现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目标,在某新型武器还未定型列装前,一批年轻的大学生干部凭着满腔热忱和一股钻劲,虚心向参加试验的航天部专家、军代表以及厂家的工人师傅们请教,提前掌握了该武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与原装完全一致的仿真系统,使部队超前训练得以实施。
  练兵围着战场转岂可怕风险
  翻开该旅历史,我们一眼就看到了那段“走麦城”的经历:旅里组织紧急拉动,出发的信号弹升空之后,铁甲巨龙没走多远,装备就开始趴窝,按规定时间到达集结地域的,还不到全部主战装备的三分之二。
  问题出在哪里?论装备维护,台台装备都擦得溜光锃亮。可就是这“溜光锃亮”掩盖了装备使用性能的检查,结果把装备保养成了绣花枕头。为了让这支带轮子的部队随时拉得出、走得动、联得上,旅里决定:每月的装备维护周,将所有带轮子的装备都拉出去,在动中检验部队。
  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次拉动演练,车队还未跑出20公里,一辆大型导弹发射车就滑入稻田,险些倾覆。官兵们惊出一身冷汗,以为险情会让旅领导收心罢手。谁知第二天晚上,旅里照样向部队下达了继续拉动的命令。
  “训练场上怕担风险,战场上就可能掉脑袋”。正是凭着这种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但没有在风险面前退缩,反而将拉动距离由原来的50公里增至100公里,且不断变换方向,专门找蜿蜒起伏、凹凸不平的路段跑。终使部队的战备水平达到全军最高标准:即,不经临战训练,不经人员装备补充,就可完成作战任务。
  10载磨砺,这支年轻的导弹劲旅羽翼渐丰,成为共和国的拳头部队。


神剑第一旅:第1个常规战术导弹旅“神剑”亮相!  [url=][/url]陈大桂成为导弹部队技术能手
  2009年02月06日 07:15  解放军报
  英雄铸就的魂
  2009年1月,戈壁寒冬,苍茫四野。
  “点火——”随着震天撼地的巨响,两枚新型导弹携雷裹电直刺苍穹,烈焰在天地间划出两道亮丽的彩虹……
  这壮美的画面,大桂却再也无法看见了!旅参谋长施湘阳动情地说:“这两枚导弹就是大桂亲自测试的!”
  翻看大桂7年的军旅履历,“6个第一”格外引人注目:在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被评定为“一级技术能手”,第一个当上测试指挥长,第一个荣立三等功,第一个达到“百次操作无误”……“他满脑子都是作战训练的事儿。”营长胡祖勇不假思索地概括出大桂的特点。
  从中国战略导弹高等学府毕业前夕,陈大桂主动申请到被称作“神剑第一旅”的某新型导弹旅。学员队队长张俊川知道,那是“导弹司令”杨业功带过的精锐之师,荣立过集体一等功,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大桂申请去那里,是想做一名真正的军人!”
  导弹专业深奥繁杂,陈大桂到部队后利用点滴时间通读了20多本专业教材,记下6本学习笔记、5万多字的训练日志。
  到部队一年,大桂就熟练掌握了10多个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参加全旅技术能手等级评定,理论答辩、故障判修、操作指挥样样优秀,被评定为“测试专业一级技术能手”,当上测试操作指挥长,在全旅37名同期毕业大学生干部中拿了个“头彩”。
  7月的戈壁,骄阳似火。某新型导弹实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在最后的导弹武器系统综合测试中,陈大桂发现测试参数出现短暂的2秒钟异常:“停!”身为现场指挥,他当即中止操作。
  再次测试,异常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劝陈大桂:刚才可能是操作失误所致,耽误了发射你可是要负责任的!
  陈大桂仔细翻阅操作记录,没有发现任何错误。“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突然,他记起一位专家前几天曾提到过武器型号与测试软件的兼容性,当即输入几组检验数据,一回车:“找到了!”测试软件果然存在设计缺陷。如果不排除,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陈大桂立刻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情况。
  专家们立即赶来,检查后发现测试软件竟是老版本,马上对软件进行升级。事后,有位专家在旅领导面前竖起大拇指:“你们这个排长,敢担大责任,了不起!”
  从2005年7月至2008年4月,大桂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8次参加重大训练演习任务,经他指挥测试的数十枚战斗弹,发射成功率100%;由他编写的3本8万多字的某新型导弹测试规程,被第二炮兵定为训练教材……


----------------------------------------------------------------------------------------------------------------
中国战略导弹“神剑第一旅”揭密

...............................................................
来源:海峡之声网
    东海斩浪砺神剑,南海深处听惊雷,北国密林闪霹雳,天安门前驭巨龙。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某旅曾走过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历程,3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神剑第一旅”。  超常上下破惯性优秀者胜出  新世纪初年,一个新出台的干部调整方案把“第一旅”上下搅得沸沸扬扬。  这个搅动全旅的方案主要内容很简单:让12名只有上尉军衔的副营职干部走上营长、科长岗位。  有“上”必有“下”,简单的方案蕴含着敏感问题,尤其是需要“下”的同志没有一人犯过错误或受过处分,而且大多参加过重大军事演习,立过功。然而,按照该旅“会带兵、能打仗、技术精”的硬杠杠一卡,他们只能“下”。第一次碰上这种事,有人想不通,甚至公开“叫板”:我又没犯错误,凭什么让我下?  “上”的更是引起一片震动。12个预提的营长、科长,大多不满30岁,有的比自己的前任小近10岁。于是,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我当连长时,他刚大学毕业,凭啥跑得这么快?”有的则担心这样做会提了几个人,打击了一大片。  旅党委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按说,预提的这12个人,论学历都是本科毕业;论能力,军事干部都是工程师、技术能手,政工干部也能军政岗位互换,称得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巨大的阻力就来自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论资排辈的思维惯性。平庸者靠这个惯性谋得好处,而优秀者往往在这种惯性中被磨去锐气。不破除这种思维惯性,优秀人才何以能脱颖而出?旅党委如期将方案上报,得到上级党委批准。  这批年轻干部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一营营长施湘阳带领5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刻苦攻关,很快搞出了某新型导弹仿真模拟训练器材,使部队训练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六营营长查显发上任当年,就使这个全旅闻名的后进单位,在二炮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现场会上崭露头角,一跃跨进二级发射营行列。  科技素质壮群胆发明捷报传  这年初春,一批新装备运到该旅,准备交付使用,厂家、军代表、部队三家联合对其开箱检查。操作中,战士赵长宝仅凭听到的一丝细小的“杂音”,就断定该装备某核心部件存在问题。在场的专家们不信,要求当场进行测试。结果,经过数百组数据对证,证实了小赵的判断正确,厂方只得将百万余元的装备返厂修理。  常与该旅合作的航天专家们,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对这支队伍的变化感受也最深。以往,导弹由专家研制好后,部队只管使用,一些官兵对手中的武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提什么建议。如今,官兵们不仅能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还能与专家们就武器性能、改进等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话。
  某型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复杂,造价昂贵。一方面,为了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官兵需要反复实践;另一方面,因武器使用寿命有限,不允许在实装上操练过多。为此,该旅决定自行研制该装备模拟训练系统。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了第一套常规导弹部队“模拟训练系统”。这套系统从部队占领阵地,到指挥操作、实施发射,均可以在模拟器材上进行,还具有故障设置、操作监控、考核评判等功能。官兵们不出营院、不到阵地、不动实装,即可实施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训练。  安全发火机构是武器装备上的一个核心部件,使用寿命非常短,部队每操作一次,都要付出很大代价。仅此一项,每年要消耗近百万元。战士王兴国提出研制安全发火机构等效器的建议后,旅领导不但专门给他腾出科研用房,提供专项科研经费,还指派一名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几名大学生协助他。  王兴国不负众望,很快研制出完全可以替代原装的模拟器材,其造价不足千元,可操作次数却比原装增加了50倍。王兴国因发明有功,被破格提干。  为使部队实现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目标,在某新型武器还未定型列装前,一批年轻的大学生干部凭着满腔热忱和一股钻劲,虚心向参加试验的航天部专家、军代表以及厂家的工人师傅们请教,提前掌握了该武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与原装完全一致的仿真系统,使部队超前训练得以实施。  练兵围着战场转岂可怕风险  翻开该旅历史,我们一眼就看到了那段“走麦城”的经历:旅里组织紧急拉动,出发的信号弹升空之后,铁甲巨龙没走多远,装备就开始趴窝,按规定时间到达集结地域的,还不到全部主战装备的三分之二。  问题出在哪里?论装备维护,台台装备都擦得溜光锃亮。可就是这“溜光锃亮”掩盖了装备使用性能的检查,结果把装备保养成了绣花枕头。为了让这支带轮子的部队随时拉得出、走得动、联得上,旅里决定:每月的装备维护周,将所有带轮子的装备都拉出去,在动中检验部队。  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次拉动演练,车队还未跑出20公里,一辆大型导弹发射车就滑入稻田,险些倾覆。官兵们惊出一身冷汗,以为险情会让旅领导收心罢手。谁知第二天晚上,旅里照样向部队下达了继续拉动的命令。  “训练场上怕担风险,战场上就可能掉脑袋”。正是凭着这种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但没有在风险面前退缩,反而将拉动距离由原来的50公里增至100公里,且不断变换方向,专门找蜿蜒起伏、凹凸不平的路段跑。终使部队的战备水平达到全军最高标准:即,不经临战训练,不经人员装备补充,就可完成作战任务。  10载磨砺,这支年轻的导弹劲旅羽翼渐丰,成为共和国的拳头部队。


这个新闻我也看了
那个人的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