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常规潜艇 战术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1:57
说起常规潜艇的经典战法,大名鼎鼎的“狼群战术”肯定是绕不开的。尽管声名远播,但恐怕少有人清楚,“狼群战术”其实是与“护航体制”并行发展的,甚至可以说,是早期的护航体制催生了“狼群战术”,而我们的话题也正由此展开……
                                                                                  数学家的战争
      一战中,德国刚开始搞“无限制潜艇战”的时候,“狼”不成群。“羊”也不成群,双方都没有太多战术意识。那时的状况就如同在足球场上撒上一把芝麻,然后放群蚂蚁吃芝麻,应该说碰上的概率还是挺高的,而且碰上就能吃掉。结果,仅1917年协约国就损失商船2566艘,总吨位达573吨。
     很快,这个问题被英国数学家发现,并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将芝麻集中起来。既然偌大足球场上只有一堆芝麻,遭遇蚂蚁的概率自然降低。而且就算被一两只蚂蚁凑巧碰上,吃上两粒也就啃不动了。于是,在这套“芝麻抱团”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早期的护航体制。
      对手悄然变招,德国方面依然懵懂不知。他们潜艇照常出航,却一次次无功而返,用当时德国一位艇长的话讲,“海面上突然变得空荡荡”。这个谜底直到一站结束,双方作战资料公开后才被揭开。德国人不甘失败,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准备复仇,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纳粹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这位曾蹲过英国大牢的潜艇指挥官,提出了“吨位战”理论,并据此发展出令人生畏的“狼群战术”。“狼群战术”同样是个数学问题。邓尼茨认为:潜艇作战的核心在于提高攻击概率,其中有2点因素尤为关键:1.发现目标的概率有多大;2.锁定目标后能吃掉多少。换言之,如果目标化零为整,想要增加发现概率,就必须蚂蚁多。同时,一只蚂蚁胃口太小这就需要把信息发出去,让尽可能多的蚂蚁赶过来“有福同享”,这就是“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甫一投入实战,很快给盟军的海上运输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遏制德军潜艇的袭击,盟军调拨大量作战飞机参与护航。表面看起来,双方在大西洋鏖战,但实际上,此番较量仍是一场数学家的战争。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项工作——在大西洋海图上“圈”点,每个点代表一艘被潜艇击沉的舰船。当盟军发现某个区域点很密,就会向这里投入更多反潜艇力量;而德国人看到某个区域点数急剧下降,则要琢磨开发新的“捕猎”海域。于是,双方作战范围不断扩大,从北海一直延伸到盟军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德潜艇最后被迫退缩在大西洋中间一条约800公里宽的狭长海域内活动。但就连这块空白区域,后来也被盟军大量护航舰母填满。而盟军船只与德军潜艇的损失比,二战初期为11∶1,最高峰值达22∶1,此后逐年下降,到1943年已变为4∶1。
     时至今日,“狼群战术”可不像二战时期那么好使了。这首先是因为潜艇不再敢轻易浮出水面了,通信条件被破坏。虽然瞬发技术的出现使潜艇可以在极短时间把发现目标的信息快速发出,但接收环节仍很麻烦。目前,对潜通信的有效手段只有长波通信,但即使是长波信号,穿透海水的极限深度也只有60米,稳定接收一般多在10米左右,而却长波传输数据率极低,一条百十来字的短信,接收时间长达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这无疑会使潜艇暴露危险大增;其次高速航行条件被破坏。现代反潜属全天候作战,潜艇在想借助夜幕掩护实施水面高速机动已无可能,即使获取了目标信息,也无法通过高速机动集中兵力;再次,战术价值降低。随着武器性能提高,特别是线岛鱼雷的出现,常规潜艇的单艇作战效能,已从早期只能啃掉1-2艘敌船,发展到可对7-8艘敌方目标实施攻击,相当于1条艇顶过去四五条,如此一来,自然没必要冒着被敌方潜兵“一勺烩”的危险群起攻之。更何况,在今天常见的局部战争中没哪个国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去发动一场“无限制潜艇战”。
阵地伏击
     既然“狼群战术”不灵了,常规潜艇还能有什么样的战法去战胜对手呢?这就要讲到目前潜艇常用的3种战术——阵地伏击、区域游猎和引导截击。
     顾名思义,阵地伏击,指在敌舰船活动海区预先部署潜艇兵力伏击目标的战术,它是常规潜艇大规模投入实战后所运用的第一种战术。
    一战爆发后,英军在欧陆战场上所需武器弹药及后勤给养物资,几乎全靠本国船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运送,比利时奥斯坦德港由此成为协约国的海运补给枢纽。为切断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的联系,德海军派潜艇秘密进入英吉利海峡设置伏击阵地。1914年9月20日,德U-9号艇在英国至比利时一带海域设伏袭击。短短1小时内,这艘排水量仅数百吨的德潜艇,竟击沉了皇家海军3艘12000多吨的装甲巡洋舰,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
    当然,阵地伏击并非让潜艇趴在水下不动,后者通常会以较低的巡航速度缓慢航行,如此既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机动,安全性也有保证。打个比方,阵地伏击就像野生食肉动物划地盘,一山不容二虎,同一区域内不能同时安排2艘己方潜艇。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敌我识别的难题,只要在我的一亩三分地,碰上目标就可以打。
     那么,一艘常规潜艇采用阵地伏击战术能够控制多大海域呢?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演算一下,看看潜艇采用这种战术时的拦截正面有多大?假设潜艇巡航速度4节,鱼雷攻击距离3万米,声呐探测距离30海里,探测夹角60度(等边直角三角形),目标船以20节航行,需1.5小时通过声呐探测范围。那么潜艇的区域折返距离≤4×1.5÷2=3(海里)≈5.56(海里),考虑到潜艇不能等到目标船驶到鱼雷的有效射程边缘再发起攻击,因此这个范围还要缩短小些,这里可大致定为5公里,那么潜艇的拦截正面宽度为:5+30×2=65(公里)。
区域游猎
    区域游猎,则是在阵地伏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乍看起来,采用这一战术后潜艇能够在相对开阔的海区内,以游猎的方式自由作战,其活动范围比阵地伏击时大得多。然而实际上,考虑到航速、水下巡航时间、暴露率等综合因素,就常规艇而言,其游猎范围往往比伏击阵地也大不了多少。
     如果你真想扩大游猎区域的话,就必须做出一个两难抉择:要么降低隐蔽程度,要么降低截杀概率。也就是说,作战区域扩大后,如果目标通过游猎区域时,潜艇可能发现不了目标,或者发现了也追不上,截击概率随之降低。而如果提高游猎航速,虽然可以提高攻击概率,但潜艇的水下巡航时间肯定大大缩短,同时暴露率也会直线上升,反倒得不偿失。
      因此,真正适合采用区域游猎方式的并非常规潜艇,而是核潜艇,由于无动力匮乏之虞,后者的游猎范围就很大了。例如1982年马岛海战中,英国核潜艇击沉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就属于典型的区域游猎,而事先英军压根不知道会碰上这个目标,足见其活动区域之广。
引导截击
      所谓引导截击,就是利用水面舰艇、飞机、潜艇,甚至空间卫星等侦察平台,在发现并测定目标诸元和航向后,引导潜艇以最在效、最便捷的方式对目标实现截击。实际上,“狼群战术”就属于早期的引导截击。
      相比前两种战术,引导截击风险性明显增大,但它却是针对具体目标的主要战法。而作为一种包含主动进攻思想的潜艇战术,引导截击可是对付水面大型舰艇编队的看家本领,不过要对付航母就另当别论坛了。
     打航母,选择区域游猎和阵地伏击显然攻击概率很低。那么,利用常规潜艇以引导截击方式攻击航母,胜算又有多大呢?我们不妨也来推演一番。
     实施引导截击,首先必须算出一个有效攻击阵位,这是一个呈V字的图形。因为潜艇跑不快,落到航母后面肯定赶不上,而正横方向上,除非在潜艇武器射程内,否则也不行。换言之,只有当潜艇处在航母正前方的V型扇面内,才有可能拦截到目标。而这个扇面的大小,同样与潜艇航速有关。假如航母和潜艇都以8节速度跑,再加上武器射程,这个扇面就可以很大,也就意味着潜艇的攻击概率提高。但正常情况下,航母要比潜艇快得多,如果前者以20节跑,而潜艇哪怕用10节向攻击区域挺进,还是会差出一半的距离,两者将越拉越远,扇面夹角也随之内缩。
     更何况,航速并非唯一的制约因素,我们还必须考虑潜艇的持续航行能力。如果航程过远,常规潜艇是没法一口气坚持下来的,而一旦被发现,对方航母只要改变航向主就万事大吉。
     因此,对艇长来说,当接到岸指或其他平台传来的目标诸元时,你首先要做个计算,看用几节速度跑才能拦截到目标,同时还要综合多种因素来权衡利弊。比方说这个目标很重要,上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吃掉,那就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再顾忌安全性,穷追猛打就是了。同时,还可以使用多条艇一齐出击,层层拦截。当然,如此“豁出破头撞金钟”无异于自杀式攻击。如果该目标是航母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参战的潜艇都处在舰载航空兵攻击范围之内。所以说,常规艇打航母,是件成功率极低、风险却很大的事情。     
不过,这类活计要是交给核潜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前者可以撒开丫子跑而不必在乎暴露自己。这是因为在各种反潜手段中,效率最高的航母反潜所依赖的并非声响而是雷达。无论直升机吊放声呐还是固定翼飞机投掷浮标,其实都覆盖不了多大海域,更多时候它们还得靠雷达,而雷达针对的就是水面情况。因此,哪怕核潜艇水下航行噪音再高,也比浮上来安全得多。相比之下,常规潜艇定时上浮充电,只要冒点头,通气管掀起的浪花就可能产生很强的雷达反射信号,暴露的危险始终存在。     或许有人会提出,何不在潜艇引导截击时,出动其他兵力掩护呢?而这就涉及到一个战术协同的问题了。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己方掌握战区制空权,但真那样的话,还要潜艇干什么?航空兵直接攻击不就得了?所以这里就要有一个配合,因为常规潜艇在水下跑,一段时间后必须上浮充电,而为了确保安全,就需要在某一特定时段,由己方航空兵夺取充电海域的局部制空权。但即便有了航空兵帮忙,也不能说常规潜艇就具备了与敌航母对阵的资格。别忘了,后者的舰载机也不是吃素的!所以说,常规艇引导截击战术的实际运用极为复杂,必须考虑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充分调动包括空、潜、舰、岸乃至天基平台在内的诸兵种、多手段对敌实施联合打击,而绝不可一相情愿地将潜艇当成能独闯虎穴的“孤胆英雄”。
      令人头疼的“三三制”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讲的3种战术只是潜艇作战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潜艇的完整作战过程通常包括:航渡、伏击或游猎、攻击、返航,甚至更大范畴来讲,还有人员岸上休整及舰艇的保养维修。而这些归为一点,所讨论的就是潜艇的“作战效率问题”。
    说起来,常规潜艇很可怜。真正远海作战,它能够用于攻击的时间非常短,大量时间耗在途中和船务上。对此,国际潜艇界有个通行的说法——三分之一作战、三分之一航渡、三分之一休整维修。短时间的局部战争情况还好些,但如果长期作战的话,就算你的海军有10来条艇,看起来阵容豪华,但真正打起战来能维持在战区作战的潜艇却寥寥无几。而且这三分之一只是个约数,作战海域离你的基地越远,你在战区的潜艇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在二战时期,大家都拼命踅摸前出的潜艇基地。当时,日本就曾在中国西沙群岛搞过潜艇基地,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补给码头,但其战略价值却不可小觑。
     很多军迷都关心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的问题,而这与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又有何关联呢?只要简单算一算,大家就会明白了。
     假设常规潜艇自持力为40天,平均航渡速度6节,若作战海域在距大陆约600海里的第一岛链外,则该艇的航渡时间为600×2÷7÷24≈8.3天,战区巡航时间为40-80.3=31.7天。如果作战海域延伸至1700海里外的第二岛链,航渡时间就会延长到24天,战区巡航时间骤降至16天。也就是说,如果有10艘潜艇,减去30%进坞维修的数量,在600海里外的海域作战,实际在战区保有的潜艇数量不过只有五六艘;如果要在1700海里外的海域作战,战区保有的潜艇数还不到3艘。在这里,我们使用的航渡距离还是按照直线计算的,如果加上曲折航行,战区巡航时间还要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要实现在第二岛链外有效作战,必须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常规潜艇部队,同时构建可靠的前出基地,才真正具备可行性。(编辑:刁炜)




注意文中的黑体字,这才是本文揭示的重点——所以说航空反潜的效率再高也比不过以潜反潜说起常规潜艇的经典战法,大名鼎鼎的“狼群战术”肯定是绕不开的。尽管声名远播,但恐怕少有人清楚,“狼群战术”其实是与“护航体制”并行发展的,甚至可以说,是早期的护航体制催生了“狼群战术”,而我们的话题也正由此展开……
                                                                                  数学家的战争
      一战中,德国刚开始搞“无限制潜艇战”的时候,“狼”不成群。“羊”也不成群,双方都没有太多战术意识。那时的状况就如同在足球场上撒上一把芝麻,然后放群蚂蚁吃芝麻,应该说碰上的概率还是挺高的,而且碰上就能吃掉。结果,仅1917年协约国就损失商船2566艘,总吨位达573吨。
     很快,这个问题被英国数学家发现,并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将芝麻集中起来。既然偌大足球场上只有一堆芝麻,遭遇蚂蚁的概率自然降低。而且就算被一两只蚂蚁凑巧碰上,吃上两粒也就啃不动了。于是,在这套“芝麻抱团”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早期的护航体制。
      对手悄然变招,德国方面依然懵懂不知。他们潜艇照常出航,却一次次无功而返,用当时德国一位艇长的话讲,“海面上突然变得空荡荡”。这个谜底直到一站结束,双方作战资料公开后才被揭开。德国人不甘失败,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准备复仇,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纳粹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这位曾蹲过英国大牢的潜艇指挥官,提出了“吨位战”理论,并据此发展出令人生畏的“狼群战术”。“狼群战术”同样是个数学问题。邓尼茨认为:潜艇作战的核心在于提高攻击概率,其中有2点因素尤为关键:1.发现目标的概率有多大;2.锁定目标后能吃掉多少。换言之,如果目标化零为整,想要增加发现概率,就必须蚂蚁多。同时,一只蚂蚁胃口太小这就需要把信息发出去,让尽可能多的蚂蚁赶过来“有福同享”,这就是“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甫一投入实战,很快给盟军的海上运输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遏制德军潜艇的袭击,盟军调拨大量作战飞机参与护航。表面看起来,双方在大西洋鏖战,但实际上,此番较量仍是一场数学家的战争。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项工作——在大西洋海图上“圈”点,每个点代表一艘被潜艇击沉的舰船。当盟军发现某个区域点很密,就会向这里投入更多反潜艇力量;而德国人看到某个区域点数急剧下降,则要琢磨开发新的“捕猎”海域。于是,双方作战范围不断扩大,从北海一直延伸到盟军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德潜艇最后被迫退缩在大西洋中间一条约800公里宽的狭长海域内活动。但就连这块空白区域,后来也被盟军大量护航舰母填满。而盟军船只与德军潜艇的损失比,二战初期为11∶1,最高峰值达22∶1,此后逐年下降,到1943年已变为4∶1。
     时至今日,“狼群战术”可不像二战时期那么好使了。这首先是因为潜艇不再敢轻易浮出水面了,通信条件被破坏。虽然瞬发技术的出现使潜艇可以在极短时间把发现目标的信息快速发出,但接收环节仍很麻烦。目前,对潜通信的有效手段只有长波通信,但即使是长波信号,穿透海水的极限深度也只有60米,稳定接收一般多在10米左右,而却长波传输数据率极低,一条百十来字的短信,接收时间长达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这无疑会使潜艇暴露危险大增;其次高速航行条件被破坏。现代反潜属全天候作战,潜艇在想借助夜幕掩护实施水面高速机动已无可能,即使获取了目标信息,也无法通过高速机动集中兵力;再次,战术价值降低。随着武器性能提高,特别是线岛鱼雷的出现,常规潜艇的单艇作战效能,已从早期只能啃掉1-2艘敌船,发展到可对7-8艘敌方目标实施攻击,相当于1条艇顶过去四五条,如此一来,自然没必要冒着被敌方潜兵“一勺烩”的危险群起攻之。更何况,在今天常见的局部战争中没哪个国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去发动一场“无限制潜艇战”。
阵地伏击
     既然“狼群战术”不灵了,常规潜艇还能有什么样的战法去战胜对手呢?这就要讲到目前潜艇常用的3种战术——阵地伏击、区域游猎和引导截击。
     顾名思义,阵地伏击,指在敌舰船活动海区预先部署潜艇兵力伏击目标的战术,它是常规潜艇大规模投入实战后所运用的第一种战术。
    一战爆发后,英军在欧陆战场上所需武器弹药及后勤给养物资,几乎全靠本国船队横渡英吉利海峡运送,比利时奥斯坦德港由此成为协约国的海运补给枢纽。为切断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的联系,德海军派潜艇秘密进入英吉利海峡设置伏击阵地。1914年9月20日,德U-9号艇在英国至比利时一带海域设伏袭击。短短1小时内,这艘排水量仅数百吨的德潜艇,竟击沉了皇家海军3艘12000多吨的装甲巡洋舰,创造了海战史上的奇迹。
    当然,阵地伏击并非让潜艇趴在水下不动,后者通常会以较低的巡航速度缓慢航行,如此既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机动,安全性也有保证。打个比方,阵地伏击就像野生食肉动物划地盘,一山不容二虎,同一区域内不能同时安排2艘己方潜艇。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敌我识别的难题,只要在我的一亩三分地,碰上目标就可以打。
     那么,一艘常规潜艇采用阵地伏击战术能够控制多大海域呢?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演算一下,看看潜艇采用这种战术时的拦截正面有多大?假设潜艇巡航速度4节,鱼雷攻击距离3万米,声呐探测距离30海里,探测夹角60度(等边直角三角形),目标船以20节航行,需1.5小时通过声呐探测范围。那么潜艇的区域折返距离≤4×1.5÷2=3(海里)≈5.56(海里),考虑到潜艇不能等到目标船驶到鱼雷的有效射程边缘再发起攻击,因此这个范围还要缩短小些,这里可大致定为5公里,那么潜艇的拦截正面宽度为:5+30×2=65(公里)。
区域游猎
    区域游猎,则是在阵地伏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乍看起来,采用这一战术后潜艇能够在相对开阔的海区内,以游猎的方式自由作战,其活动范围比阵地伏击时大得多。然而实际上,考虑到航速、水下巡航时间、暴露率等综合因素,就常规艇而言,其游猎范围往往比伏击阵地也大不了多少。
     如果你真想扩大游猎区域的话,就必须做出一个两难抉择:要么降低隐蔽程度,要么降低截杀概率。也就是说,作战区域扩大后,如果目标通过游猎区域时,潜艇可能发现不了目标,或者发现了也追不上,截击概率随之降低。而如果提高游猎航速,虽然可以提高攻击概率,但潜艇的水下巡航时间肯定大大缩短,同时暴露率也会直线上升,反倒得不偿失。
      因此,真正适合采用区域游猎方式的并非常规潜艇,而是核潜艇,由于无动力匮乏之虞,后者的游猎范围就很大了。例如1982年马岛海战中,英国核潜艇击沉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就属于典型的区域游猎,而事先英军压根不知道会碰上这个目标,足见其活动区域之广。
引导截击
      所谓引导截击,就是利用水面舰艇、飞机、潜艇,甚至空间卫星等侦察平台,在发现并测定目标诸元和航向后,引导潜艇以最在效、最便捷的方式对目标实现截击。实际上,“狼群战术”就属于早期的引导截击。
      相比前两种战术,引导截击风险性明显增大,但它却是针对具体目标的主要战法。而作为一种包含主动进攻思想的潜艇战术,引导截击可是对付水面大型舰艇编队的看家本领,不过要对付航母就另当别论坛了。
     打航母,选择区域游猎和阵地伏击显然攻击概率很低。那么,利用常规潜艇以引导截击方式攻击航母,胜算又有多大呢?我们不妨也来推演一番。
     实施引导截击,首先必须算出一个有效攻击阵位,这是一个呈V字的图形。因为潜艇跑不快,落到航母后面肯定赶不上,而正横方向上,除非在潜艇武器射程内,否则也不行。换言之,只有当潜艇处在航母正前方的V型扇面内,才有可能拦截到目标。而这个扇面的大小,同样与潜艇航速有关。假如航母和潜艇都以8节速度跑,再加上武器射程,这个扇面就可以很大,也就意味着潜艇的攻击概率提高。但正常情况下,航母要比潜艇快得多,如果前者以20节跑,而潜艇哪怕用10节向攻击区域挺进,还是会差出一半的距离,两者将越拉越远,扇面夹角也随之内缩。
     更何况,航速并非唯一的制约因素,我们还必须考虑潜艇的持续航行能力。如果航程过远,常规潜艇是没法一口气坚持下来的,而一旦被发现,对方航母只要改变航向主就万事大吉。
     因此,对艇长来说,当接到岸指或其他平台传来的目标诸元时,你首先要做个计算,看用几节速度跑才能拦截到目标,同时还要综合多种因素来权衡利弊。比方说这个目标很重要,上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吃掉,那就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再顾忌安全性,穷追猛打就是了。同时,还可以使用多条艇一齐出击,层层拦截。当然,如此“豁出破头撞金钟”无异于自杀式攻击。如果该目标是航母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参战的潜艇都处在舰载航空兵攻击范围之内。所以说,常规艇打航母,是件成功率极低、风险却很大的事情。     
不过,这类活计要是交给核潜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前者可以撒开丫子跑而不必在乎暴露自己。这是因为在各种反潜手段中,效率最高的航母反潜所依赖的并非声响而是雷达。无论直升机吊放声呐还是固定翼飞机投掷浮标,其实都覆盖不了多大海域,更多时候它们还得靠雷达,而雷达针对的就是水面情况。因此,哪怕核潜艇水下航行噪音再高,也比浮上来安全得多。相比之下,常规潜艇定时上浮充电,只要冒点头,通气管掀起的浪花就可能产生很强的雷达反射信号,暴露的危险始终存在。     或许有人会提出,何不在潜艇引导截击时,出动其他兵力掩护呢?而这就涉及到一个战术协同的问题了。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己方掌握战区制空权,但真那样的话,还要潜艇干什么?航空兵直接攻击不就得了?所以这里就要有一个配合,因为常规潜艇在水下跑,一段时间后必须上浮充电,而为了确保安全,就需要在某一特定时段,由己方航空兵夺取充电海域的局部制空权。但即便有了航空兵帮忙,也不能说常规潜艇就具备了与敌航母对阵的资格。别忘了,后者的舰载机也不是吃素的!所以说,常规艇引导截击战术的实际运用极为复杂,必须考虑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充分调动包括空、潜、舰、岸乃至天基平台在内的诸兵种、多手段对敌实施联合打击,而绝不可一相情愿地将潜艇当成能独闯虎穴的“孤胆英雄”。
      令人头疼的“三三制”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讲的3种战术只是潜艇作战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潜艇的完整作战过程通常包括:航渡、伏击或游猎、攻击、返航,甚至更大范畴来讲,还有人员岸上休整及舰艇的保养维修。而这些归为一点,所讨论的就是潜艇的“作战效率问题”。
    说起来,常规潜艇很可怜。真正远海作战,它能够用于攻击的时间非常短,大量时间耗在途中和船务上。对此,国际潜艇界有个通行的说法——三分之一作战、三分之一航渡、三分之一休整维修。短时间的局部战争情况还好些,但如果长期作战的话,就算你的海军有10来条艇,看起来阵容豪华,但真正打起战来能维持在战区作战的潜艇却寥寥无几。而且这三分之一只是个约数,作战海域离你的基地越远,你在战区的潜艇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在二战时期,大家都拼命踅摸前出的潜艇基地。当时,日本就曾在中国西沙群岛搞过潜艇基地,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补给码头,但其战略价值却不可小觑。
     很多军迷都关心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的问题,而这与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又有何关联呢?只要简单算一算,大家就会明白了。
     假设常规潜艇自持力为40天,平均航渡速度6节,若作战海域在距大陆约600海里的第一岛链外,则该艇的航渡时间为600×2÷7÷24≈8.3天,战区巡航时间为40-80.3=31.7天。如果作战海域延伸至1700海里外的第二岛链,航渡时间就会延长到24天,战区巡航时间骤降至16天。也就是说,如果有10艘潜艇,减去30%进坞维修的数量,在600海里外的海域作战,实际在战区保有的潜艇数量不过只有五六艘;如果要在1700海里外的海域作战,战区保有的潜艇数还不到3艘。在这里,我们使用的航渡距离还是按照直线计算的,如果加上曲折航行,战区巡航时间还要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要实现在第二岛链外有效作战,必须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常规潜艇部队,同时构建可靠的前出基地,才真正具备可行性。(编辑:刁炜)




注意文中的黑体字,这才是本文揭示的重点——所以说航空反潜的效率再高也比不过以潜反潜
AIP的作用貌似目有考虑进去啊
不错,好文
老大,这篇文章早就发过了:http://lt.cjdby.net/thread-1074227-1-1.html  
没出处+大字报  LZ小心版规 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