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兵”,六百人击退两万日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7:55
笔者去年读到的《“中国宪兵”,六百人击退两万日军》一文与抗战历史档案、抗战史料中有关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的记载大有出入,严重失实。作者署名“谢海云”或“文史”,姑以“文史”先生称之。该文先后刊登于《文史春秋》、《海内与海外》等多家刊物,又被《作家文摘报》等多家报纸及网络上反复转载,以至于有年轻人疑惑地向笔者发问:“当年国民党宪兵部队当真那么神勇无敌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日本鬼子怎么攻城几天就得了手,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笔者认为写作历史纪实文章应忠于史实,断断不可胡编乱造,贻笑大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质疑于“文史”先生。
  “中国宪兵”当真以六百人之众击退两万日军吗?
  这里,不妨看看作者“文史”的一段原文是怎样描写的:
  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防守一段25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行一步。日本人自己后来都有描述,说:“‘三八大盖’在对方铺天盖地的弹雨中简直就成了一根烧火棍。”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好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
  “文史”的这些叙述令不了解抗战历史又缺乏军事常识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后热血沸腾,感到过瘾、解恨。正因此,笔者感到有责任撰文细细澄清史实真相。
  “文史”说,“中国宪兵”是由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勃洛姆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代号“中国宪兵”,于1934年在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阅兵大典上现身,令“日本大使脸色苍白”。又称阅兵后,日本特务情报机关就接到土肥原贤二(其实当时他是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长,并不在南京)从南京发来的密电,称“中国宪兵极其强大”。其实,“文史”先生恐怕连抗战初国民党宪兵的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
  当年宪兵共有8个团,其中宪兵3团长驻北平,而驻扎于南京的是宪兵一团(团长张镇又兼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及以刘炜为团长的宪兵5团。宪兵部队确实参与了悲壮激烈的南京保卫战,而且宪兵副司令兼南京代市长萧山令还在城破之日的撤退途中中弹牺牲。但这两个团宪兵主要承担的是维持城内秩序与安全任务。其中有一个营在龙潭一带抗击日军,归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另有一个营的宪兵于12月11日奉萧山令之令押送军火开赴中华门外雨花台,并留下增援守军,但仅参战一天便死伤过半,所把守的隆昌寺失守。第二天中午雨花台阵地全线失守。
  此役,守卫战略要地雨花台一线的是孙元良的88师、守卫光华门、红毛山、通济门一线的是87师(师长王敬久兼72军军长)和守卫下关和幕府山的36师(师长宋希廉兼78军军长),这3个师才是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出的国军精锐部队,一律为德国陆军装备,火力配备强,官兵给养足,各师还配置有两个野战山炮营。在“八·一三”淞沪大战中,这3个师担任作战主力,予敌以重创,己损也严重,撤至南京后补充的万余新兵后战力便大不如前。在光华门至雨花台一线的南京保卫战的3天血战中,尽管官兵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且多次与日寇拼刺刀,但仍抵挡不了有飞机、重炮、坦克支援的凶恶的日军。结果,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团长程智等70余名指挥官英勇牺牲,万余官兵伤亡,残余近万官兵在日军破城后被迫放弃抵抗,大都遭日军屠杀,逃过江生还的官兵不足千人。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至为沉重惨痛的一页!
  文中的谬误何其明显何其多
  “文史”先生在文中称:“南京保卫战中守卫雨花台的是张治中的第五军”云云,这便是一错——张治中根本与南京保卫战无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际,张治中奉蒋介石之令率领第五军开赴上海,支援蔡廷锴、蒋光鼐的十九路军,与日寇血战经月。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被召回南京,出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八·一三”战火燃起,张治中主动请战,出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坐镇上海南翔镇再次指挥87师、88师等5个师,主动出击日寇。因多次在战略指挥上与刚愎自用、并不太懂军事战略的蒋介石产生矛盾,张遂于9月23日辞职回家乡巢湖养病,后改任大本营管理部长,又于11月初出任湖南省主席。可见南京保卫战中,张治中早就不是第五军军长了。“文史”先生居然在文中向壁虚构,张冠李戴,实不严肃!
  该文又说“鉴于因为没有蒋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中国宪兵,这支部队……唐生智(为临危授命的守城军总司令)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安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且不论两营轻武器装备的宪兵是否可能在连天炮火的激战中接替下88师万余官兵的各阵地防务,单就易安华身份来说就又搞错了。国民党军宪兵部队不设旅级,司令部以下只设团、营、连编制,其时易安华乃87师259旅旅长。他在淞沪战场率部作战立有战功,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当月12日在雨花台西峰石子岗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他与宪兵部队实在搭不上边。
  最令人哑然失笑的是,“文史”先生在文中煞有介事地称:“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师团长梅村是蒋介石在东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获得了蒋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蒋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
  蒋介石在日本只读过初级预备军校性质的振武学校,而日军中佐以上军官均须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或士官学校,蒋介石怎么与梅村师团长成了“同班同学”?笔者查了几十种有关蒋介石生平传记和年谱的书,均未见到“东京比武失宝刀”之类的记载。抗战档案史料也都明白记载着:1937年12月初进攻军事重镇雨花台的日军主力,是谷寿夫中将指挥的精锐凶悍的第六师团,又有助攻的16师团两个联队及伪满洲国军于芷山旅共2.6万余兵力,经3天激战后攻入中华门。谷寿夫师团进城后,城南地区至少七八万军民惨遭该师团屠戮。1947年谷寿夫被中国军事法庭引渡回南京,经公审后被押往雨花台枪决。“文史”先生为何置确凿无疑的史实于不顾,隐去谷寿夫这个噬血恶魔的名字及部队番号,却生造出一个梅村师团呢?况且《中国抗日战争史》《民国档案1937-1938年卷宗》及日本近年部分解密的《帝国陆军东亚作战档案》等史料均明确记载着,1937年12月初分3路围攻南京的日军为隶属于华中派遣军(总司令为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兼13军军长为柳川平之助中将)的第六师团、第九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六师团及第五师团之一个旅团,共9万兵力,师团长分别为:谷寿夫、牛岛之胜、稻叶五郎、中岛今朝吾,哪有一个叫什么“梅村”的?“文史”先生的写作态度太不严肃。
  编造一个“悲剧结尾”为自圆其说?
  “文史”先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梦中遭轰炸,几乎全军覆没”中,煞有介事的写道:“……战斗结束后,兴奋的唐生智连忙电话向蒋介石报功,蒋介石得知梅村战败,宝刀复得时大喜。但是得知中国宪兵参战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将唐生智狠狠责骂,并再次下令,没有自己的手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调动中国宪兵。于是在最高层的压力下,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宪兵部队,不得不撤离雨花台,回到营房驻地。然而,正是这个决定使得日本谍报机关得知了中国宪兵的驻地位置。当天深夜,日本空军出动飞机50多架,对中国宪兵的驻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大部分战士猝不及防,就在睡梦中被炸死,侥幸逃出者仅200人……几乎全部覆灭了。”
  其实,在可歌可泣的南京保卫战中,压根儿就没发生过“六百中国宪兵在雨花台击退两万日军”的所谓战役,更无从谈起“文史”先生杜撰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结局”。据日军大本营记载,1937年2月10日,日酋松井石根下令对南京发起总攻时只出动日机3批各为6架参战(并无出动50余架飞机轰炸城区营房的记载),对中山门、紫金山、遗族学校一线阵地及光华门、雨花台一线中国守军进行轰炸扫射,且在幕府山以东空中遭到自南昌飞过来的苏军空军志愿飞行队的阻击,被击落两架飞机。仅此而已!
  在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数万中国抗日将士,包括萧山令和他指挥的参战宪兵部队、警察部队的悲壮事迹将永远载入中国抗战史册。他们和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30余万同胞将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追念。今人的撰文回忆再不要因一时的不负责任“惊动”或“为难”了他们,更不能以讹传讹贻误了后代。
  ■ 王炳毅
  ◆原文
  在1934年国民政府的阅兵大典上,有一支神奇的部队突然走过了各国公使的视线,这是一支大约有四千人的队伍,却是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式冲锋枪。凡是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当这支部队向委员长致意的时候,具当时的国民政府秘书邵则明多年后回忆:“当时,英国大使面容惊愕,日本大使面色苍白,德国大使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这是我们德国人训练出的军队。美国大使叹服的说,这是中国两支最好的部队之一,德国大使不服气的反问,在中国还有哪一支部队还可以与他们抗衡?美国大使感慨的说,只有一支,那就是成吉思汗的部队。”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于1933年邀请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代号中国宪兵!
  据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于1946年交代,1934年国民政府国庆阅兵后仅三十分钟,日本情报机关就接到了土肥源从南京发来的密电,上面只有一句话:中国宪兵现身南京,战斗力极其强大。
  中国宪兵的前身,大体可以上溯到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的“铁军”,随着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蒋介石于1927年开始了对全国200万军队的选拔工作,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组成了一支8000人左右的卫队。卫队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以一挡百。1933年,随着国民政府与德国法西斯的关系日益密切,应将介石希特勒秘密派遣纳粹冲锋队王牌教官勃罗姆来华,进行中国宪兵的秘密训练工作,在勃罗姆的严格训练下,又有近4000士兵遭到淘汰。至此,中国宪兵正式形成。在德国教官近乎法西斯手段的严酷训练和几乎先进到牙齿的德式武装装备下,他们如虎添翼,终于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最为精锐的部队。
  据传闻,在将介石围剿红军行动最为艰苦的时候,国民政府不止一次动过调动中国宪兵进攻苏区的念头,只是将介石担心伤亡过大,得不偿失,才使这项决定终于搁浅。不过,在第五次围剿的初期,中国宪兵确实已经受命开赴了江西地区,只是因为苏区的迅速失陷,才使得他们没有派上用场。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江南战场上,中日双方几乎集中了最精锐的兵力。中国宪兵也受命开赴前线。唐生智曾建议将中国宪兵组成小分队,通过空投的方式打入日军的后方,破坏日军的主要军事基地,这个高明的建议反而遭到了将介石的训斥。将介石担心这支价值连城的军队如果有任何损失,都是挖心之痛。于是,在这种保存实力的思路下,中国宪兵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始终在南京原地待命,充当了抗战的看客。
  杀敌的机会终于来了,随着上海等地的陷落。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将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是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随着上海等地的陷落。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将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是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留在了南京。随后,唐生智率领十万南京守军与日军展开了巷战,中国宪兵却还在营房处于待命状态,因为没有将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是无权调动这支部队的。
  战况越来越紧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及其部队被日军包围在雨花台。这支抗战的英雄部队伤亡惨重,甚至连张治中的警卫队也伤亡怠尽。为了拯救第五军,唐生智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安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
  此时,日军已经几乎完全消灭了第五军,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注:日本在二战中一共拥有六个甲种师团,两支作为关东军守备东北,后被苏联红军消灭,两支留守日本国内,后于1940年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另外两支就是被中国人所熟悉的梅村师团和“皇军之花”板垣师团,始终投放在中国战场,并与国共多支军队交手,是侵划战争中日军的骨干力量)师团长梅村是将介石在东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缴获了将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将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然而,也正是这位梅村师团长,在雨花台争夺战中,最终成就了中国宪兵的赫赫威名。
  当两个营的中国宪兵与第五军在雨花台接防完毕的时候,梅村洋洋自得的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浪潮,他得意的认为他面队的只是一批疲弱不堪的第五军战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雨花台响起了德式冲锋枪的怒吼,大吃一惊的梅村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在二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惶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真正的对手来了。”
  如果说开始日本人只是惶恐的话,那么之后的一天时间则成为了这些所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大和武士心中永远的噩梦,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将防守一段二十五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将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上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终于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韧不拔的精神的面前。仓皇的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战斗中,梅村的那把宝刀被中国宪兵的战士缴获,梅村自己也被砍伤了胳膊,幸得部下掩护也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在武士道精神中可谓奇耻大辱),而中国宪兵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五十多名战士的尸体长眠在雨花台上。
  战斗结束后,兴奋的唐生智连忙电话向将介石报功,将介石得知梅村战败,宝刀复得时大喜。但是得知中国宪兵参战后不由勃然大怒,将唐生智狠狠责骂,并下令没有自己的手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调动中国宪兵。于是,在上层的压力下,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宪兵部队,不得不撤离雨花台,回到营房驻地。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使得日本谍报机关得知了中国宪兵的驻地位置,从而改变了中国宪兵的命运。
  当天深夜,日本空军出动轰炸机五十多架,对中国宪兵的驻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大部分战士们在睡梦中被炸死,侥幸逃出者仅二百人,这支国民政府倾注心血组建的王牌部队,就这样因为将介石的错误决定而覆灭了。
  巧合的是,第二天,将介石向唐生智发布了撤退的命令,日军趁机占领南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之后,中国宪兵剩余的二百多人被化整为零投放到了西南战场,参加了西南战场的大部分重要战役。特别是震惊中外的长沙会战中,正是由于中国宪兵小分队成功偷袭了日军的临时机场。才使得日军失去了制空权,为长沙会战消灭上万日寇奠定了基础,在1942年新五军入缅作战中,当部队被日军团团围困的时候,又是三名中国宪兵战士,凭借超强的生存能力穿越了日军的封锁,与英美部队取得联系,使新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这支部队在化整为零以后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同时他们自己也损失惨重,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只剩下五十多人,其中一半人已经因受伤而身体残疾。
  1946年,国民政府重新改组中统特务组织,这些中国宪兵的剩余人员被任命为中统教官,甚至有人在渣滓洞集中营供职。中共多名重要人物的被捕都和他们有着重要的联系,解放战争胜利后,他们的大部分逃往台湾,少部分在解放后被镇压枪毙。逃亡台湾的那一部分又很快成为了台湾特务的骨干,在解放后五十多年的两岸特工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网友的补充
  4000人的规模,全套的德式装备、德式训练,即使是普通士兵也个个是百里挑一,防守南京时以两个营的兵力顽强阻击精锐的梅村师团,每个士兵的正面防御宽度达50米之多,让日军损失惨重,日本人自己都有描述,大意是说“三八大盖在对方铺天盖地的瓢泼弹雨中简直就成了一根烧火棍”。
  不过有一点跟上面帖子不同的是,这支宪兵部队不是被轰炸而是被消耗殆尽。好像这支宪兵部队承担了主要的掩护撤退任务,文中是这样的描述的“全城的百姓和溃退下来的士兵乱哄哄的朝后涌,而宪兵部队的士兵却坐着卡车唱着军歌、雄赳赳气昂昂的逆流而上,向前方开拔”——老实说,这一段让我特别感动,眼睛都湿润了——结果是宪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200余人,还大部被何应钦派到云南去守公路。直到有一天,老蒋在重庆的一个操场训话,突遇日机空袭,众皆慌乱,唯有两名士兵临危不惧,操纵一门高炮击伤一架敌机方才解围。老蒋大加赞赏,一问,才知这两名士兵均来自他以前视为禁脔的宪兵部队,这才又想起这支昔日的王牌部队。于是这200余人被调至重庆,成为一支隶属与特务的的特种部队。
  可惜这支部队的下场很惨,或则说很悲壮,原因很简单:内部分裂了!一部分完全倒向老蒋,而另一部分人却因看不惯当时国民党(和军队)的种种做法而变的同情当时的民主运动,让戴笠十分恼火。鉴于这帮人的强大战斗力和影响,戴笠不好明除,便想出了一个极其恶毒的主意:他让一部分人于某个深夜戴上面罩去袭击另一部分人,只说被袭者是一群地下共党分子,于是惨剧发生了。双方一交手,均惊讶于对方娴熟的格斗技巧和反应,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待到发现对方居然是自己多年来生死与共的兄弟时,事实已无法挽回——搏斗均是在几秒内结束。双方除了嚎啕大哭以外唯有无法抑制的悲痛。
  经此一役,宪兵部队元气大伤,仅余四、五十人,残者还占一半。后来好像还有几个人投奔了解放区成为了解放区的警卫教官,却又在与另外余下的宪兵部队偷袭老毛的时候交上了火,王牌对王牌,下场只能有一个:同归于尽!
  至此,旧中国第一支宪兵部队,也是最后一支宪兵部队才走完了自己全部的征程……笔者去年读到的《“中国宪兵”,六百人击退两万日军》一文与抗战历史档案、抗战史料中有关1937年底的南京保卫战的记载大有出入,严重失实。作者署名“谢海云”或“文史”,姑以“文史”先生称之。该文先后刊登于《文史春秋》、《海内与海外》等多家刊物,又被《作家文摘报》等多家报纸及网络上反复转载,以至于有年轻人疑惑地向笔者发问:“当年国民党宪兵部队当真那么神勇无敌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日本鬼子怎么攻城几天就得了手,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笔者认为写作历史纪实文章应忠于史实,断断不可胡编乱造,贻笑大方!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质疑于“文史”先生。
  “中国宪兵”当真以六百人之众击退两万日军吗?
  这里,不妨看看作者“文史”的一段原文是怎样描写的:
  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防守一段25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行一步。日本人自己后来都有描述,说:“‘三八大盖’在对方铺天盖地的弹雨中简直就成了一根烧火棍。”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好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前,仓皇地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
  “文史”的这些叙述令不了解抗战历史又缺乏军事常识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后热血沸腾,感到过瘾、解恨。正因此,笔者感到有责任撰文细细澄清史实真相。
  “文史”说,“中国宪兵”是由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勃洛姆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代号“中国宪兵”,于1934年在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阅兵大典上现身,令“日本大使脸色苍白”。又称阅兵后,日本特务情报机关就接到土肥原贤二(其实当时他是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长,并不在南京)从南京发来的密电,称“中国宪兵极其强大”。其实,“文史”先生恐怕连抗战初国民党宪兵的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
  当年宪兵共有8个团,其中宪兵3团长驻北平,而驻扎于南京的是宪兵一团(团长张镇又兼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及以刘炜为团长的宪兵5团。宪兵部队确实参与了悲壮激烈的南京保卫战,而且宪兵副司令兼南京代市长萧山令还在城破之日的撤退途中中弹牺牲。但这两个团宪兵主要承担的是维持城内秩序与安全任务。其中有一个营在龙潭一带抗击日军,归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另有一个营的宪兵于12月11日奉萧山令之令押送军火开赴中华门外雨花台,并留下增援守军,但仅参战一天便死伤过半,所把守的隆昌寺失守。第二天中午雨花台阵地全线失守。
  此役,守卫战略要地雨花台一线的是孙元良的88师、守卫光华门、红毛山、通济门一线的是87师(师长王敬久兼72军军长)和守卫下关和幕府山的36师(师长宋希廉兼78军军长),这3个师才是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出的国军精锐部队,一律为德国陆军装备,火力配备强,官兵给养足,各师还配置有两个野战山炮营。在“八·一三”淞沪大战中,这3个师担任作战主力,予敌以重创,己损也严重,撤至南京后补充的万余新兵后战力便大不如前。在光华门至雨花台一线的南京保卫战的3天血战中,尽管官兵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且多次与日寇拼刺刀,但仍抵挡不了有飞机、重炮、坦克支援的凶恶的日军。结果,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团长程智等70余名指挥官英勇牺牲,万余官兵伤亡,残余近万官兵在日军破城后被迫放弃抵抗,大都遭日军屠杀,逃过江生还的官兵不足千人。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至为沉重惨痛的一页!
  文中的谬误何其明显何其多
  “文史”先生在文中称:“南京保卫战中守卫雨花台的是张治中的第五军”云云,这便是一错——张治中根本与南京保卫战无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际,张治中奉蒋介石之令率领第五军开赴上海,支援蔡廷锴、蒋光鼐的十九路军,与日寇血战经月。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青岛养病的张治中被召回南京,出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八·一三”战火燃起,张治中主动请战,出任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坐镇上海南翔镇再次指挥87师、88师等5个师,主动出击日寇。因多次在战略指挥上与刚愎自用、并不太懂军事战略的蒋介石产生矛盾,张遂于9月23日辞职回家乡巢湖养病,后改任大本营管理部长,又于11月初出任湖南省主席。可见南京保卫战中,张治中早就不是第五军军长了。“文史”先生居然在文中向壁虚构,张冠李戴,实不严肃!
  该文又说“鉴于因为没有蒋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中国宪兵,这支部队……唐生智(为临危授命的守城军总司令)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安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且不论两营轻武器装备的宪兵是否可能在连天炮火的激战中接替下88师万余官兵的各阵地防务,单就易安华身份来说就又搞错了。国民党军宪兵部队不设旅级,司令部以下只设团、营、连编制,其时易安华乃87师259旅旅长。他在淞沪战场率部作战立有战功,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当月12日在雨花台西峰石子岗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他与宪兵部队实在搭不上边。
  最令人哑然失笑的是,“文史”先生在文中煞有介事地称:“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师团长梅村是蒋介石在东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获得了蒋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蒋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蒋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
  蒋介石在日本只读过初级预备军校性质的振武学校,而日军中佐以上军官均须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或士官学校,蒋介石怎么与梅村师团长成了“同班同学”?笔者查了几十种有关蒋介石生平传记和年谱的书,均未见到“东京比武失宝刀”之类的记载。抗战档案史料也都明白记载着:1937年12月初进攻军事重镇雨花台的日军主力,是谷寿夫中将指挥的精锐凶悍的第六师团,又有助攻的16师团两个联队及伪满洲国军于芷山旅共2.6万余兵力,经3天激战后攻入中华门。谷寿夫师团进城后,城南地区至少七八万军民惨遭该师团屠戮。1947年谷寿夫被中国军事法庭引渡回南京,经公审后被押往雨花台枪决。“文史”先生为何置确凿无疑的史实于不顾,隐去谷寿夫这个噬血恶魔的名字及部队番号,却生造出一个梅村师团呢?况且《中国抗日战争史》《民国档案1937-1938年卷宗》及日本近年部分解密的《帝国陆军东亚作战档案》等史料均明确记载着,1937年12月初分3路围攻南京的日军为隶属于华中派遣军(总司令为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兼13军军长为柳川平之助中将)的第六师团、第九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六师团及第五师团之一个旅团,共9万兵力,师团长分别为:谷寿夫、牛岛之胜、稻叶五郎、中岛今朝吾,哪有一个叫什么“梅村”的?“文史”先生的写作态度太不严肃。
  编造一个“悲剧结尾”为自圆其说?
  “文史”先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梦中遭轰炸,几乎全军覆没”中,煞有介事的写道:“……战斗结束后,兴奋的唐生智连忙电话向蒋介石报功,蒋介石得知梅村战败,宝刀复得时大喜。但是得知中国宪兵参战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将唐生智狠狠责骂,并再次下令,没有自己的手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调动中国宪兵。于是在最高层的压力下,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宪兵部队,不得不撤离雨花台,回到营房驻地。然而,正是这个决定使得日本谍报机关得知了中国宪兵的驻地位置。当天深夜,日本空军出动飞机50多架,对中国宪兵的驻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大部分战士猝不及防,就在睡梦中被炸死,侥幸逃出者仅200人……几乎全部覆灭了。”
  其实,在可歌可泣的南京保卫战中,压根儿就没发生过“六百中国宪兵在雨花台击退两万日军”的所谓战役,更无从谈起“文史”先生杜撰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结局”。据日军大本营记载,1937年2月10日,日酋松井石根下令对南京发起总攻时只出动日机3批各为6架参战(并无出动50余架飞机轰炸城区营房的记载),对中山门、紫金山、遗族学校一线阵地及光华门、雨花台一线中国守军进行轰炸扫射,且在幕府山以东空中遭到自南昌飞过来的苏军空军志愿飞行队的阻击,被击落两架飞机。仅此而已!
  在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数万中国抗日将士,包括萧山令和他指挥的参战宪兵部队、警察部队的悲壮事迹将永远载入中国抗战史册。他们和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30余万同胞将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追念。今人的撰文回忆再不要因一时的不负责任“惊动”或“为难”了他们,更不能以讹传讹贻误了后代。
  ■ 王炳毅
  ◆原文
  在1934年国民政府的阅兵大典上,有一支神奇的部队突然走过了各国公使的视线,这是一支大约有四千人的队伍,却是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式冲锋枪。凡是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当这支部队向委员长致意的时候,具当时的国民政府秘书邵则明多年后回忆:“当时,英国大使面容惊愕,日本大使面色苍白,德国大使微笑着对法国大使说,这是我们德国人训练出的军队。美国大使叹服的说,这是中国两支最好的部队之一,德国大使不服气的反问,在中国还有哪一支部队还可以与他们抗衡?美国大使感慨的说,只有一支,那就是成吉思汗的部队。”
  这支神秘的部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倾尽国力秘密组建,并于1933年邀请纳粹德国特种部队教官进行训练而成的王牌特种部队——委员长特别卫队。代号中国宪兵!
  据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于1946年交代,1934年国民政府国庆阅兵后仅三十分钟,日本情报机关就接到了土肥源从南京发来的密电,上面只有一句话:中国宪兵现身南京,战斗力极其强大。
  中国宪兵的前身,大体可以上溯到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的“铁军”,随着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蒋介石于1927年开始了对全国200万军队的选拔工作,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组成了一支8000人左右的卫队。卫队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以一挡百。1933年,随着国民政府与德国法西斯的关系日益密切,应将介石希特勒秘密派遣纳粹冲锋队王牌教官勃罗姆来华,进行中国宪兵的秘密训练工作,在勃罗姆的严格训练下,又有近4000士兵遭到淘汰。至此,中国宪兵正式形成。在德国教官近乎法西斯手段的严酷训练和几乎先进到牙齿的德式武装装备下,他们如虎添翼,终于成为了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最为精锐的部队。
  据传闻,在将介石围剿红军行动最为艰苦的时候,国民政府不止一次动过调动中国宪兵进攻苏区的念头,只是将介石担心伤亡过大,得不偿失,才使这项决定终于搁浅。不过,在第五次围剿的初期,中国宪兵确实已经受命开赴了江西地区,只是因为苏区的迅速失陷,才使得他们没有派上用场。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江南战场上,中日双方几乎集中了最精锐的兵力。中国宪兵也受命开赴前线。唐生智曾建议将中国宪兵组成小分队,通过空投的方式打入日军的后方,破坏日军的主要军事基地,这个高明的建议反而遭到了将介石的训斥。将介石担心这支价值连城的军队如果有任何损失,都是挖心之痛。于是,在这种保存实力的思路下,中国宪兵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始终在南京原地待命,充当了抗战的看客。
  杀敌的机会终于来了,随着上海等地的陷落。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将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是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随着上海等地的陷落。日军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将介石逃往武汉,也许是出于断后的考虑,他将中国宪兵留在了南京。随后,唐生智率领十万南京守军与日军展开了巷战,中国宪兵却还在营房处于待命状态,因为没有将介石的命令,任何人都是无权调动这支部队的。
  战况越来越紧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及其部队被日军包围在雨花台。这支抗战的英雄部队伤亡惨重,甚至连张治中的警卫队也伤亡怠尽。为了拯救第五军,唐生智痛下决心,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与中国宪兵旅长易安华密谋,调动了中国宪兵两个营的兵力去雨花台接防。
  此时,日军已经几乎完全消灭了第五军,攻击雨花台的是日本甲种师团梅村师团(注:日本在二战中一共拥有六个甲种师团,两支作为关东军守备东北,后被苏联红军消灭,两支留守日本国内,后于1940年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另外两支就是被中国人所熟悉的梅村师团和“皇军之花”板垣师团,始终投放在中国战场,并与国共多支军队交手,是侵划战争中日军的骨干力量)师团长梅村是将介石在东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并且曾经因为决斗胜利而缴获了将介石的家传宝刀,这件事情也是将介石青年时代的奇耻大辱。然而,也正是这位梅村师团长,在雨花台争夺战中,最终成就了中国宪兵的赫赫威名。
  当两个营的中国宪兵与第五军在雨花台接防完毕的时候,梅村洋洋自得的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浪潮,他得意的认为他面队的只是一批疲弱不堪的第五军战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雨花台响起了德式冲锋枪的怒吼,大吃一惊的梅村刹那间大脑一片空白。在二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惶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真正的对手来了。”
  如果说开始日本人只是惶恐的话,那么之后的一天时间则成为了这些所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大和武士心中永远的噩梦,两万多日军对两个营中国士兵的战斗,成为了梅村师团历史上最大的耻辱。600名中国宪兵,平均每个人将防守一段二十五米长的阵地,平均每个人要面对50名日本甲种师团士兵,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一批批日军倒在了雨花台上,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梅村师团也不愧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始终攻击不止,在最危急的时刻,梅村亲自带领敢死队,拿着当年从将介石手中赢得的宝刀,与中国宪兵在阵地上拼起了刺刀,然而中国宪兵也以硬对硬,上上枪刺与日军展开肉搏。终于,号称天下无敌的梅村师团,终于在黄昏时分倒在了中国宪兵坚韧不拔的精神的面前。仓皇的丢下上千具尸体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在拼刺刀的战斗中,梅村的那把宝刀被中国宪兵的战士缴获,梅村自己也被砍伤了胳膊,幸得部下掩护也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在武士道精神中可谓奇耻大辱),而中国宪兵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五十多名战士的尸体长眠在雨花台上。
  战斗结束后,兴奋的唐生智连忙电话向将介石报功,将介石得知梅村战败,宝刀复得时大喜。但是得知中国宪兵参战后不由勃然大怒,将唐生智狠狠责骂,并下令没有自己的手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调动中国宪兵。于是,在上层的压力下,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宪兵部队,不得不撤离雨花台,回到营房驻地。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使得日本谍报机关得知了中国宪兵的驻地位置,从而改变了中国宪兵的命运。
  当天深夜,日本空军出动轰炸机五十多架,对中国宪兵的驻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大部分战士们在睡梦中被炸死,侥幸逃出者仅二百人,这支国民政府倾注心血组建的王牌部队,就这样因为将介石的错误决定而覆灭了。
  巧合的是,第二天,将介石向唐生智发布了撤退的命令,日军趁机占领南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之后,中国宪兵剩余的二百多人被化整为零投放到了西南战场,参加了西南战场的大部分重要战役。特别是震惊中外的长沙会战中,正是由于中国宪兵小分队成功偷袭了日军的临时机场。才使得日军失去了制空权,为长沙会战消灭上万日寇奠定了基础,在1942年新五军入缅作战中,当部队被日军团团围困的时候,又是三名中国宪兵战士,凭借超强的生存能力穿越了日军的封锁,与英美部队取得联系,使新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这支部队在化整为零以后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同时他们自己也损失惨重,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只剩下五十多人,其中一半人已经因受伤而身体残疾。
  1946年,国民政府重新改组中统特务组织,这些中国宪兵的剩余人员被任命为中统教官,甚至有人在渣滓洞集中营供职。中共多名重要人物的被捕都和他们有着重要的联系,解放战争胜利后,他们的大部分逃往台湾,少部分在解放后被镇压枪毙。逃亡台湾的那一部分又很快成为了台湾特务的骨干,在解放后五十多年的两岸特工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网友的补充
  4000人的规模,全套的德式装备、德式训练,即使是普通士兵也个个是百里挑一,防守南京时以两个营的兵力顽强阻击精锐的梅村师团,每个士兵的正面防御宽度达50米之多,让日军损失惨重,日本人自己都有描述,大意是说“三八大盖在对方铺天盖地的瓢泼弹雨中简直就成了一根烧火棍”。
  不过有一点跟上面帖子不同的是,这支宪兵部队不是被轰炸而是被消耗殆尽。好像这支宪兵部队承担了主要的掩护撤退任务,文中是这样的描述的“全城的百姓和溃退下来的士兵乱哄哄的朝后涌,而宪兵部队的士兵却坐着卡车唱着军歌、雄赳赳气昂昂的逆流而上,向前方开拔”——老实说,这一段让我特别感动,眼睛都湿润了——结果是宪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200余人,还大部被何应钦派到云南去守公路。直到有一天,老蒋在重庆的一个操场训话,突遇日机空袭,众皆慌乱,唯有两名士兵临危不惧,操纵一门高炮击伤一架敌机方才解围。老蒋大加赞赏,一问,才知这两名士兵均来自他以前视为禁脔的宪兵部队,这才又想起这支昔日的王牌部队。于是这200余人被调至重庆,成为一支隶属与特务的的特种部队。
  可惜这支部队的下场很惨,或则说很悲壮,原因很简单:内部分裂了!一部分完全倒向老蒋,而另一部分人却因看不惯当时国民党(和军队)的种种做法而变的同情当时的民主运动,让戴笠十分恼火。鉴于这帮人的强大战斗力和影响,戴笠不好明除,便想出了一个极其恶毒的主意:他让一部分人于某个深夜戴上面罩去袭击另一部分人,只说被袭者是一群地下共党分子,于是惨剧发生了。双方一交手,均惊讶于对方娴熟的格斗技巧和反应,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待到发现对方居然是自己多年来生死与共的兄弟时,事实已无法挽回——搏斗均是在几秒内结束。双方除了嚎啕大哭以外唯有无法抑制的悲痛。
  经此一役,宪兵部队元气大伤,仅余四、五十人,残者还占一半。后来好像还有几个人投奔了解放区成为了解放区的警卫教官,却又在与另外余下的宪兵部队偷袭老毛的时候交上了火,王牌对王牌,下场只能有一个:同归于尽!
  至此,旧中国第一支宪兵部队,也是最后一支宪兵部队才走完了自己全部的征程……
难得有人考证得这么详细。
为这月经贴浪费时间真的不值
]]
那文章一看就不可信~~
奇怪的是为啥有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愤青编的而是国粉编的?!
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个故事安在八路军、新四军头上,是不是就有可信度了呢?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1-23 10:06 发表
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个故事安在八路军、新四军头上,是不是就有可信度了呢?

我是PLA粉!但我也是不会相信的!
原帖由 用开水洗澡 于 2009-1-23 10:19 发表

我是PLA粉!但我也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我说怎么会联想到国粉呢?:L 逻辑上很奇怪唉!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1-23 10:03 发表
奇怪的是为啥有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愤青编的而是国粉编的?!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愤青编的。
原帖由 杀之 于 2009-1-23 12:56 发表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愤青编的。

是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编的。:D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1-23 10:03 发表
奇怪的是为啥有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愤青编的而是国粉编的?!

奇怪,人家不能这么想吗?
能不能一回事,怪不怪另一回事!:D
以国军的“强悍”战力,两万人击退600日军的可能性大得多!
两万面条国士兵可能性还大些
第一感觉是鬼扯...关键是为什么要是国粉呢.........
额..只要不是三鹿奶粉就好..
准确地说,是国粉中档次最低的“德盔师粉”编的。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1-23 10:06 发表
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个故事安在八路军、新四军头上,是不是就有可信度了呢?


同样没有,但是,共粉不大可能是会变出这种无聊的玩意出来。国粉喜欢自摸,所以那样去想不足为奇。
原帖由 元始天魔 于 2009-1-25 14:06 发表
以国军的“强悍”战力,两万人击退600日军的可能性大得多!


大部分情况下不太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