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伯克舰与170舰谁的隐身性能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58:02
美军伯克舰与170舰谁的隐身性能好?美军伯克舰与170舰谁的隐身性能好?
美军伯克
肯定是170
隐身性能?可能是TG的170要好点~~~~~~~[:a6:] [:a6:]
伯克I,与伯克II,区别在哪里?:o
伯克I好像没直升机机库
170舰的舰楼和舰体采用内倾整体化的设计,且舰楼低矮,隐形效果优于伯克.
170从外形上就比伯克小一圈吧
原帖由 兄友弟悌雍正帝 于 2009-1-22 14:08 发表
伯克I好像没直升机机库

以前看过,后来忘了,好像伯克II宙斯盾后2片雷达调整了高度位置

和170、171比,伯克是款老舰
170好:victory:
原帖由 九星 于 2009-1-22 13:08 发表
美军伯克

睁着眼说瞎话
都不是隐身舰,现在雷达的眼神贼亮,50吨的小渔船都没跑,:o :o :o :o
都不好,反射面积5000平米和1000平米差距不大
只从外表不好判断
都不是纯粹隐身舰,在雷达屏幕上都是半斤八两的玩意,伯克吨位大,它还会大些。
不过据说有种说法,对于太大的军舰,搞隐身外形不但无效,反而影响其他性能。
搞到DDG1000那样才能叫隐身
还有涂料的关系呢?
涂料也做不到成数量级的缩小RCS
同意楼上的说法.不过性能还是最重要的.
都不是很好
同一个量级的,并不存在谁领先多少,不用整体隐身设计,单靠内倾不能解决大问题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
舰艇隐身性的好坏是确保舰艇在海战中先敌发现、先发制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条件。水面舰艇隐身技术是指各国海军为使其水面舰艇在暴露状态下不易被敌方发现所研制和应用的技术。

一、        舰艇隐身性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海战中,物理场探测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战斗效能越来越高,为了对付这种现实的威胁,各国海军正在加紧发展舰艇隐身技术,它通过改变自身物理场,以降低被敌发现和被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的概率。

舰艇隐身技术萌发于雷达发明之后。在二战中,雷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对付它,由此而产生了隐身技术。德国最先在其潜艇上采用了隐身技术,在潜艇的通气管和潜望镜上使用了吸波材料,以达到反雷达探测的目的。此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隐身技术的研究。迄今为止,各国都纷纷研制各种隐身舰艇,如美国的"海幽灵"隐身试验舰,法国的拉菲特级护卫舰,以色列的萨尔5小型护卫舰等。特别是瑞典在斯米格号隐身试验船的基础上开发了YS-2000全隐身攻击舰,现正在设计和建造,不久的将来,该国将建成世界上第一支全部由隐身舰艇组成的舰队。这些隐身舰艇的问世,标志着舰艇隐身技术日益成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海战将是一场“无”战舰的战场。

二、        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
提高舰艇的隐蔽性,就是要降低辐射噪声、可见光、磁场、水压场和温度场等舰艇的物理场。目前的舰艇隐身技术主要集中在雷达波隐身、声隐身、红外隐身、电子特性隐身四个方面。另外随着能够探测舰艇电磁特性的水雷传感器研制的不断开展,降低舰艇的电磁特性也将逐渐成为舰艇隐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1、雷达波隐身
雷达探测是一种靠雷达照射目标物体后,接受反射回波来感知目标的探测方法。因此,如何减少物体的回波是这一技术的关键。传统的舰艇由于笔直、规则的外形,大面积的平面,板与板之间的直角连接等形状和结构对雷达波产生强烈的反射,从而增大了雷达反射截面,增强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着眼点就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减小雷达探测范围。

隐身技术方法有很多,大体上有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涂料;改进舰体及上层建筑;控制甲板移动物体等。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是消耗雷达照射波的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改变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以诱惑来袭导弹攻击舰艇的非重要部位。采用雷达吸波材料是减少舰艇雷达反射截面的最简单措施,这种隐身是比较彻底的,但其技术难度较大,经济性差,国外在这方面投入很高。舰艇的外形设计对降低雷达散射面积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改变外形,使雷达照射波改变方向散射空间来减少回波的强度,从而起到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目的。诸如对军舰舷侧采用倾斜形设计,避免与水面相互垂直使照射面进行异向反射,以减小回波的反射能量;上层建筑四周及相邻连接处避免直角,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防止产生波的尖角绕射;外露面积尽量减小等。另外,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为其具体形状的函数。舰上移动的人员和装备,都是雷达的反射体,应加以控制。如舰员尽量在甲板内活动,严格控制舰载机的飞行时间等。

(2)国外雷达波隐身的设计原则
“角度压缩”原则 即牺牲某些角度如两舷侧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值,而在其它角度,最低限度地进行RCS缩减。这样既有利于总体设计,也便于隐身技术的实施。以此原则设计的舰艇只是在某些主散射方向上存在较大的RCS值,因此使敌难于探测、跟踪,有利于本舰电子对抗的实施。

“外形为主、材料为辅”原则  目前吸波材料吸波性能有限,适用频带窄、环境适应性差、价格昂贵。国外普遍采用外形隐身技术,只有在外形隐身难以实施或需要加强隐身效果时,才采用涂覆吸波材料的方法。

(3)各国海军采用的关键技术  在舰艇雷达波隐身技术方面,国外海军始终坚持大力抓基础研究和试验手段建设。在基础理论方面,根据电磁场原理,相继开发了雷达波散射的估算、仿真系统,已完成了由简单型体的RCS定性估算到全船RCS仿真的定量分析这一质的飞跃。吸波材料虽然只是雷达波隐身技术的辅助手段,但国外海军仍在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吸波材料已从最早的铁氧体材料,发展到纳米材料和生物型材料。由于吸波材料的局限性,目前国外海军普遍在舰艇外形上大做文章。主要的技术措施有:船体外倾、上层建筑大平面倾斜(7°以上)及整合、避免凹腔和角反射、减少耦合、驾驶室采用金属膜玻璃、严格工艺控制(提高外板和平板的表面平整度)等措施。

2、声隐身
声隐身技术起步较早、技术手段丰富、成熟,各个国家在这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隐身技术方法
舰艇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向空中和水下传播,极易被敌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声探测系统发现。声隐身的主要措施有:
降低机械噪声。使用新型推进装置(电力传动),舰上主辅机使用各类减振器;使用隔绝噪声和振动的箱装体;在舰体表面采用消声瓦或涂覆吸音涂层;机舱周围使用气幕降噪技术。
降低螺旋桨的直径,减小其转速,使其盘面处伴流均匀分布,增加桨叶数,增大桨叶倾斜和改进桨叶剖面。螺旋桨的空泡是水面舰艇最重要的噪声源,目前抑制这一噪声源的有效途径是螺旋桨通气技术。

(2)声隐身中使用的高新技术
在舰艇的设计、建造中,除采用优化船体外形、控制舰载设备振动噪声指标、对主要设备实施隔振和隔声处理、对管道进行弹性支撑和挠性连接等传统的措施外,近年来,国外海军还使用了许多高新技术:

气幕降噪技术  该技术是西方国家海军较为推崇的一种用来提高水面舰艇(特别是反潜舰艇)水下声隐蔽性的高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在舰壳水下部分和螺旋桨部位向水中喷射压缩空气,从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气幕来有效屏蔽、衰减和散射舰艇的水下宽频带辐射噪声。该技术可大幅度地降低舰艇水下辐射噪声(6-10dB)和本舰声纳平台的自噪声(3-5dB),改变水下辐射噪声特征,衰减敌主动声纳信号的反射。由于该技术降噪效果显著、造价低廉,因而广受各国海军青睐,美国除航空母舰外的护卫舰以上所有舰艇都装有气幕降噪系统。

浮筏技术  浮筏技术是多台机组共用公共基座(即浮筏)的单层隔振或多层隔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布置空间和稳定性方面的限制,通常使用双层隔振。由于浮筏隔振装置具有显著的隔振、隔冲击性能,大幅度地降低了结构噪声向船体和水下的辐射,因此各国海军对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美、俄、英、法、德、意等国的舰艇动力设备均广泛采用了浮筏技术。

大侧斜螺旋桨和泵喷技术  舰艇在高速航行工况下,螺旋桨噪声是最主要的噪声源,而一旦螺旋桨产生空泡,空泡噪声即成为螺旋桨最强烈的噪声源。螺旋桨空化后的噪声比空化前要提高10-30dB。因此,国外对螺旋桨噪声的抑制主要集中在推迟空泡的发生上。国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舰艇尾部非均匀流场中采用大侧斜螺旋桨可在效率基本不降低的前提下延迟空泡发生,大幅度降低脉动压力和减小船尾振动。80年代以来,随着大侧斜螺旋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部分新造水面舰艇都使用了大侧斜桨。

随着舰艇推进功率的加大,航速不断提高,有可能使螺旋桨重新产生空泡,此外螺旋桨尾流的旋转,使小部分耗散的能量转化为声能。为此,国外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低噪声推进器--泵喷推进器来取代螺旋桨推进。泵喷推进器由转子、定子和减速阻尼导管组成。转子、定子产生的噪声被导管遮蔽,转子后的定子又可减少尾流旋转能量的损失。减速型导管能够延迟转子空泡的起始,最终达到降噪的目的。最先采用这一技术的是英国新一代"特拉法尔加"级静音潜艇。目前该技术主要使用在潜艇上。

3、红外隐身

(1)隐身技术方法

自七十年代红外探测器的工作频段扩展到中远红外区以来,红外探测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仅次于雷达的中远程探测、制导手段。在现代海战中,各种水面舰艇的热辐射很容易被对方的红外探测系统发现,也容易遭到红外寻的导弹的攻击。为此,各国海军投入很大力量研究开发红外隐身技术。如降低发动机排气、排水温度,降低主机舱和烟囱温度、涂敷绝热层、采用隔热垫等。美国海军的DDG 51级舰除对红外辐射源部位进行屏蔽和绝缘外,全部排气道顶部用空气喷射器来抑制排放高温燃气,每个排气道顶部安装特殊的装置来屏蔽热管内壁。

(2)采用的主要技术

冷却--降低3-5微米(um)波段红外辐射  
燃气轮机、柴油机排放的高温废气是舰艇在3-5um波段最强烈的红外辐射源。因此国外海军的红外隐身技术研究大都是从降低排气温度、抑制红外辐射开始的。对于燃气轮机,由于排气量大、排气流速高,国外海军流行的抑制措施是采用引射技术。该技术可使该波段红外辐射降低90%以上。对柴油机排气的红外抑制,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烟道冷却和水线排气技术。其中英国在采用烟道冷却装置后,舰艇红外辐射降低60%以上。德国海军采用海水喷射装置,实施水线排气,可使排气温度从500℃降至60℃。

屏蔽--降低8-14um波段红外辐射  屏蔽方法主要有:应用红外伪装材料,改变舰艇红外辐射特征;使用隔热材料阻止舰艇舱内热源向外辐射;采用喷淋水幕(雾)技术,将舰艇"笼罩"起来,使之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降温、屏蔽的效果。如俄罗斯的"现代"级驱逐舰、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印度的"德里"级驱逐舰、英国的"海幽灵"护卫舰都采用了该技术。

(3)        控制舰艇自身的电子特性

舰载电子设备的隐身也是舰艇隐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防止对方的电子和磁性探测器探测,控制己舰的电磁辐射特征,国外海军采用的技术主要有:

完善无源侦察设备,发展联合信息收集分配系统。如采用GPS接收机完成导航,采用雷达侦察机接收侦知敌情,利用数据接收机接收联合信息分配系统的信息,获知战场态势,对目标实施攻击。

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战术,保证有源电子装备具有低频截获概率特性。当舰艇需要使用主动工作雷达和通信设备时,这些有源设备必须在技术上保证被截获概率低,在战术上保证隐蔽使用。主要措施如YS2000舰的导弹雷达采用小功率的调频连续波雷达,舰载相控阵雷达采用了大量的被截获概率低的技术。舰载通信也要采用保密措施和小暴露的使用方法,目前一些现役舰艇都有雷达通信装备的隐蔽使用规则。

降低舰上天线的雷达反射截面  雷达通信等各种无线电设备的天线是雷达反射截面的产生器。降低天线副瓣,减少天线失配反射可减少天线的散射,采用频率选择技术可衰减带外信号,采用天线升降翻转机构使天线向上升起扫描几次后就向下翻转保持隐身状态,以微带天线为主的共形天线技术也是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的一个好方法。

(4)减少舰艇的电磁特性

由于可探测舰艇电磁特性的水雷传感器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故降低舰艇电磁特性也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一个重点。舰艇的电磁特性主要有三种:静电特征,即水下电位(UEP);与腐蚀有关的磁特征;极低频电磁特征。影响舰艇静电特征及与腐蚀有关的磁特征的因素有舰艇湿表面所采用的材料及其分布;由于涂层受损而导致的艇体表面状况的改变;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

通过成功地设计舰艇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使阴极保护系统最佳化,既可为舰艇提供尚佳的保护,还不会出现明显的静电特征及与腐蚀有关的磁特征。英国的WAL公司最近研制了一新型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用的组合式WAL C3P电源和控制器系统,此系统目前正在纳入英国海军两栖登陆舰更换发展计划。

通过采用被动轴或主动轴接地技术可减少轴速极低频电磁特征。在被动轴接地技术中,螺旋桨与其艇体之间通过滑环和轴衬进行电路连接,可减少推进轴与艇体之间的电阻变化,减少防腐保护电流的波动,从而减少轴速极低频电磁特征。在主动轴接地技术中,为使舰艇的轴与艇体之间的电阻尽量小,采用电子部件使轴接地。目前主动轴接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可使舰艇具有接近零的轴速极低频电磁特征。被动轴接地系统由于效果差、效率低,一般用做主动轴接地系统的备用系统。

三、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海军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依托高新技术,设计建造全隐身水面舰艇,所采用的技术也将从原雷达波隐身、声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等各自为政,转变为各领域技术综合兼顾。目前各国海军着重研究的关键技术有:

1、雷达波隐身方面:

雷达波散射对消技术  即利用雷达波的矢量叠加的特性,人为产生一个与目标散射场同频率、同幅度、同极化、反相位的电磁场,两个场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对方探测雷达接收的总电磁场强度,降低其探测效能。该技术分主动对消和被动对消两种。目前各国海军正在探索之中。

吸波涂(覆)料、结构型吸波材料及吸波结构  国外海军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的吸波涂(覆)料的吸波性能、环境适应性能以及拓宽材料吸波的频段,c之同时能降低敌雷达、红外、激光、可见光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探测,此外,国外海军还在大力研制既能吸收雷达波,又能承载的复合材料以及研究由外壳和内部结构组成的具有明显吸波特性的部件结构。

2、声隐身方面

应用喷水推进、超导推进、磁流体推进等新型推进系统,取代螺旋桨推进,从而彻底消除螺旋桨水下辐射噪声。同时加大智能材料的研究力度,加紧研制高阻尼、环境适应性良好的主/被动减振隔振材料,拓展隔振吸声手段。

3、红外隐身方面

在3-5 um波段,采用磁流体、纳米级介质等来冷却动力装置的排气温度。在8-14 um波段,着重解决喷淋水幕(雾)时受天气、气候影响的问题,开发新型红外隐身材料。

4、电子设备的隐身方面

未来国外海军将更加重视电子设备的隐身,除采用遮挡、屏蔽的方法外,对特殊设备将采用特殊的方法:

广泛采用相控阵雷达,进一步简化船体外形,减少其散射面积;研究并应用低截获概率雷达。这是一种既能探测和跟踪目标,又能不被敌方截获的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常用的主要技术有:宽带高占空系数发射信号和低辐射功率发射连续波伪随机码波形;在时间、空间、频率上实现自适应功率管理;发射天线窄波束低副瓣技术;脉冲压缩和扩展频谱技术;宽频带自适应频率捷变技术;自适应天线;有源相控阵技术;雷达信号波形捷变技术等。低截获概率雷达是一种研制难度非常大的新体制雷达,它几乎集中了当代雷达的所有新技术。目前只在美国的边扫描边跟踪寂静雷达、B-2轰炸机雷达AN/APQ-181和荷兰的侦察兵雷达等有所应用,船用低截获概率雷达正处于研究中。

研制雷达的频率选择表面(FSS表面)。该表面只允许本舰雷达工作频率的电磁波通过,而阻断其他频率的电磁波通过,并通过表面倾斜散射其它入射电磁波。1997年美国海军的"斯普鲁恩斯"级的"阿瑟•雷福德"号驱逐舰装备了由FSS表面构成的先进封闭式桅杆/传感器系统(AEM/S)。

四、隐身技术的影响与发展难点

隐身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舰艇的作战生存能力,随着下个世纪全隐身舰艇和安静型潜艇的全面发展,将给海上战争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同时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探测手段和武器攻击能力的发展。吸波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差、寿命短、适用频带窄;红外隐身的效果未达到抗衡红外探测设备的程度;大侧斜螺旋桨和泵喷技术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等。
绝对是170
罗赌王这篇文章是不是在舰载武器上发表过啊?
原帖由 yankee 于 2009-1-22 20:22 发表
罗赌王这篇文章是不是在舰载武器上发表过啊?

我只是个搬运工.
另,单舰比较这性能,非常非常片面的说...


隐身设计只是为了提高对导弹的干扰成功率 在能否被探测到这个方面几乎完全没差别
综合的隐身性那肯定是伯克了。
好像伯克用到很多海影上的技术
伯克可以跟着航妈跑,离敌舰队更远,所以隐身性能更好;P
综合方面伯克应该更好,坦而言之,TG在新世纪的军舰下水前的隐身性都不错,但是一旦完成舾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