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关注:第二届“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6:02
军工里有:吴希明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宋殿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辛万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
          荣毅超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常 山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黄国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谢良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
相关网址:http://www.sasac.gov.cn/10djc/10djc.htm
内有相关资料,包括联系电话。军工里有:吴希明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宋殿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辛万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
          荣毅超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常 山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黄国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谢良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
相关网址:http://www.sasac.gov.cn/10djc/10djc.htm
内有相关资料,包括联系电话。
吴希明 "1998年吴希明同志担任某重点型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协助型号总师进行重点型号研制的技术协调、组织和管理"

"十九年来,吴希明同志先后参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几乎所有直升机机种的设计工作"

什么意思泥?
辛万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
完成了弹道导弹攻击航空母舰的概念论证工作,提出并论证了导弹武器系统多学科优化及演示验证技术
后又担任型号副总师,估计是巨浪-2。
详细情况在海军论坛。
荣毅超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兼四项国家高新工程行政总指挥。够忙的,高新工程里空空导弹有四个。
38岁,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荣毅超兼四项国家高新工程行政总指挥。质量管理工作,创造三个全国第一。一是建立了适应空空导弹研制、具有过程控制特点的产品质保体系;二是组织建设了率先通过国军标产品认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探测器生产线;三是某型号导弹靶试失利后,他查找故障定位准确,纠正措施正确,取得了设计定型五发五中的好成绩。在生产管理中,率先实施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推行全成本核算,实现由传统管理到规范、科学管理;由跨年度交付到当年装配、当年交付、当年完成军检例试发运的突破;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突破。技改中,提出了“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五项重点”的技改顶层规划,争取到了十多亿元的技改经费。建成了三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导弹生产线、七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虚拟样机设计、仿真系统,缩短了研制周期,促进了“杀手锏”任务的完成。规划宏伟蓝图,冲刺世界先进水平。荣毅超致力于开拓创新,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努力推进结构调整、精化分立、分业经营。二是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深化人事分配改革。三是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四是注重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五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市场营销。使研究院成为产品多品种系列化,能为海、陆、空、二炮四大军兵种提供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综合性高科技研发基地。

  荣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二等功。

第二届“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推荐人选申报表

姓名        荣毅超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南阳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硕士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出生年月日        64.09.15       
职务职称        院长、研究员        企业 名称        中航一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联系电话        0379-3386118        身份证号码        410303640915053       
参加工作时间        84.07        中央企业累计工龄        19年       
个 人 简 历         学习: 1980.09~1984.07  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1984.10~1985.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国人员英语进修班学习 1996.10~1997.01  参加集团公司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8.05~2002.7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硕士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1999.03~1999.04  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大中型国有企业领导工商管理培训班 1999.09~2000.02  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工作: 1984.08~1991.12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八号办、理化室工作 (1987.01~1987.05   担任翻译赴美采购八号工程设备) (1988.05~1990.02   借调到国外担任翻译) 1991.12~1994.02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理化室副主任、主任 1994.02~1997.02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质保部副部长、部长 1997.02~1999.01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任生产部 部长 1999.01~2002.11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 2002.11~至今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理事会理事长        
主 要 事 迹 及 贡 献        荣毅超现任中航一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和四项国家高新工程现场行政总指挥,他热爱祖国,情系空空导弹事业发展,成绩卓著: 1.从事质量工作,创造三个全国第一。一是建立了适应空空导弹多品种小批量、研制带交付、多型号并举、研制与生产高度交叉的特点的具有过程控制特点的产品质保体系;二是组织建设了率先通过国军标产品认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探测器生产线;三是某型号导弹靶试失利后,他顶着压力,排查严格,故障定位准确,纠正措施正确,取得了设计定型五发五中的好成绩,实现了当年定型,当年批量交付部队,创造了中国重大装备研制史上的第一。  2.从事生产工作,取得三个重大突破。建立了适应空空导弹研究院特点的生产管理模型,率先实施了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全面推行了全成本核算,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规范、科学管理的突破;实现了跨年度交付到当年装配、当年交付、当年完成军检例试发运的突破;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突破。  3.负责技改工作,奠定事业腾飞的基础。他提出了“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五项重点”的技改顶层规划,为研究院争取到十多亿元的技改经费。统筹规划,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浪费,目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的三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导弹生产线,确保了新型空空导弹当年设计定型,当年批量交付,实现了空空导弹研制史上的历史性突破。建成的七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虚拟样机设计、仿真系统,缩短了研制周期,促进了“杀手锏”任务的完成。 4.胸怀航空报国之志,冲刺世界先进水平。他确定了高科技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提出了“三步走”的宏伟目标:2005年全面完成“杀手锏”装备,为抑制“台独”做好武器准备;2010年赶上美国现役装备水平,完成第三次创业;2020年全面赶超美国先进水平。理清了空空导弹的型号发展思路:“探索新概念,预研四代后,研制第四代,改进第三代,扩大派生型”,组织实施了“结构调整,产权改革,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合作竞争,企业文化”等六大举措。 5.求真务实,确保中央军委首长密切关注的四项高新工程任务完成,五大靶试成功。一是采用国际先进的并行工程思想,建立了并行工程团队,实施了项目管理。二是强化质量管理,加强了过程控制和归零管理。三是坚持物质和精神鼓励并重,激励干部职工顽强攻关。四是坚持“两手抓”方针,严防“非典”,狠抓任务,确保高新工程完成。     6.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以结构调整、精化分立、分业经营为契机,加快建立高科技产业集团。二是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四是注重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和人才战略。五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市场营销。取得了九弹通用地面测试设备竞标一次成功,开辟了陆军、二炮等军品市场,使研究院成为产品多品种系列化,能为海、陆、空、二炮四大军兵种提供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综合性高科技研发基地。        
所获 奖励 情况        1994.2   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 1994.11  在某型号导弹国产化研制中荣立航空工业总公司三等功 1996年  主持的“制冷探测器贯彻国军标的组织与实施”项目被评为部级管理成果三等奖 1996年   被评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1998.10  负责的“某型号弹和QW-1红外探测器制造技术”被航空工业总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主持的“企业连续质量改进的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项目被评为部级管理成果二等奖 2000年   主持的“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管理现代化的探索”项目被评为部级管理成果二等奖 2000.9    负责的“MRP-Ⅱ在多种小批量生产中的应用”项目被评为河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 2002     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先进个人 2002.12  在导弹系统研制中荣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二等功       
何时何地参加过何种政治经济学术和社会团体        1998.3   当选洛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中国物理协会河南省电镜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航空协会西北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基层 党组 织意见          (盖章) 2003年7月  日       
中央企业党委(党组)意见          (盖章) 2003年7月  日       
被推荐 人签字          2003年7月  日       
评审委员会意见                 

       赤子心,情系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发展
孺子志,意在祖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荣毅超事迹材料

2002年在西北某基地,某新型国产空空导弹进行定型靶试,取得了五发五中的辉煌成绩。这在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国外也是罕见。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世界上能够研制具有抗干扰、数字化空空导弹的少数几个国家的行列。研制生产该导弹的就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发展与批量生产的科研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荣毅超就是现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
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表明,制空权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空空导弹在夺取制空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缺少先进空空导弹武器装备的战机,只能是被动挨打的和平鸽,因此作为未来空战的主角,空空导弹的地位和作用已显得越来越突出。作为我国最大的科研院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肩负着为海、陆、空、二炮四大军兵种提供高精尖武器装备、确保“台海”问题按中央部署解决的重任,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都曾先后亲临研究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荣毅超,男,研究员,1964年出生,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直接参加国家某重点工程建设至今。由于其工作业绩突出,1993年1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1996年当选为洛阳市和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被推荐为洛阳市政协委员,1999年任命为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7月获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学位。2002年12月任命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和四项国家高新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先后获科技及管理成果14项,其中省部级成果5项;先后有11篇论文在国家及省、市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奖,先后三次立功获奖。
一、矢志国防,甘为空空导弹事业奉献青春
荣毅超生长在军人家庭,从小受到正规的思想理论教育,养成了他事事争先,追求进步的性格特点。凡是与荣毅超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发奋努力、孜孜以求的意志和品质,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做到出类拔萃,并能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分析他能得以快速成长的经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能够做到“位卑不忘忧国忧”。中学时期就下决心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在报考大学志愿时,特别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下决心要为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奋斗终身。由于他思想觉悟高,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工作几年后,年仅27岁的荣毅超就当上了研究院的理化室主任。当时研究院的理化室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单位。生性要强、不太“安分”的他,以清晰的思路,大胆管理,开拓创新: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工作规范;二是加强职工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三是组织开展理化认证工作,顺利通过航空工业部的检查验收,创造理化品牌,提高空空导弹研究院理化检测技术在行业的地位。一时间,他的政绩被职工群众传为美谈。
1988年,小荣被借聘到一国外建设项目担任外语翻译。一天,他们遇到一位傲慢的德国工程师用外语辱骂正在身着工作服与工人一起劳动的小荣和中方经理为“蠢猪”,小荣立即用娴熟的外语斥责了那位德国人,使他不得不向我方人员作了道歉。经过中方员工的团结奋战,电厂建设以优质工程胜过了日本公司,使原来轻视中国公司的外国人也不得不向中国人伸出了“大拇指”。但这件事却给小荣留下了深刻的反思: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当国内许多青年科技人才纷纷出国留学、下海经商时,他毅然谢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按时返回他决心为之奋斗终身的空空导弹研究院。
1991年底,空空导弹研制急需的“易切削马氏体不锈钢”出现轴心晶间裂纹,承担研制这一钢材的协作单位经过长期艰苦技术攻关,感到无力解决,准备放弃研制。院里派荣毅超去协助他们进行技术攻关。他日以继夜地翻阅研究了大量的国外资料,依靠自己多年研究积累的知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经实验验证,攻克了难题,填补了我国金属材料的一项空白,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急需。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而且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担任团支部书记,该团支部被评为洛阳市优秀团支部,本人被评为优秀团干部;他担任金属组组长,该组被评为“五好班组”;他担任QC组长,被评为原航空工业部和洛阳市的优秀QC小组;他担任理化室主任,该室率先通过航空工业总公司的理化认证,成为全院的先进单位。正是这种不厌事小而不为的扎实作风奠定了他快速成长的基础。
2、        追求卓越,3、        为空空导弹发展创造累累一流业绩
了解小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永不言败,争当第一的人,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创造出一流业绩,以实践他“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座右铭。
(1)        从事质量管理工作,(2)        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
1986年起荣毅超开始工作在质量战线上,他刻苦学习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知识,很快获英国摩迪质量审核员资格,成为质量认证专家。他依据空空导弹研究院科研生产一体化、多型号并举和科研带批量生产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了独具特色具有“过程控制”特点的产品保证体系,1995年率先在国内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受到原国防科工委的通报表扬, 十几年来确保了空空导弹在部队使用接近100%开箱合格率,国家一权威机构评价说:你们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能与国际先进接轨的第一个质保体系。这是在荣毅超主持下创造的第一个全国第一。
第二个全国第一,是某型空空导弹定型靶试取得五发五中的优异成绩。当年靶试成功,当年设计定型,当年批量交付部队。该型号是空空导弹研究院自主设计的第一种具有抗干扰能力的数字化空空导弹,也是计算机软件在空空导弹上的首次应用。因缺乏软件控制经验,出现了一位设计人员擅改软件赋值错误的问题,造成定型靶试首次失利。作为主管质量的副院长他迎难而上,顶着压力,鼓舞型号线人员士气;严肃认真,确定了“恢复靶试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目标,不抱侥幸心理,力主邀请国内及院内软件专家集体会诊,还查出除赋值错误以外的问题十余处,经过修改、验证排除了故障,实现了恢复靶试五发五中的优异成绩。当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荣毅超同志却想得更远,如何将软件管理的经验应用到下一代空空导弹,避免重蹈覆辙,加快研制进展。
该型号总设计师金先仲在总结取得五发五中成功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可靠的质量保证和技改设备的及时到位是取得这次成功的牢固基础。荣毅超作为主管技改和质量的副院长兼总质量师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型号也成为在诸多高新工程中立项最晚,定型装备部队最早,研制周期最短的武器装备,在性能、研制周期、靶试结果等方面都堪称全国第一。为此,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表彰,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海军都发来了贺电。
获得的第三个全国第一,是空空导弹研究院红外探测器生产线率先通过国军标产品认证。这是航空工业系统第一条通过认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这样的生产线全世界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有,是我国工程化实力最强、质量最稳定可靠的生产线,不但满足了空空导弹需要,而且为航空航天系统及陆、海、空军武器装备服务。
在荣毅超任部长期间,质保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其亲自策划、组织实施的“连续质量改进”课题还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二等管理成果奖。
(二)从事生产管理,当年就获得三个突破
1997年荣毅超被任命为院长助理兼生产部长,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岗位。经过深入调研,很快就摸透了生产系统的情况,重点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建立了“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使空空导弹研究院形成了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的“灵捷”制造系统,初步具有了与国际先进接轨的水平。该系统也分别获得了河南省和航空工业部管理成果一等奖,该软件被确定为国家863 CIMS领域目标产品,已在全国工业企业普遍推广。
二是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进一步改变了军工生产大手大脚忽视成本的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益。实施了按利润分配奖金的办法,加大了质量考核权重,调动了干部职工强化质量、节约成本的积极性。
三是加快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由于采取了这三大举措,使生产系统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到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突破。二是实现了经济效益上的突破。第一年就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且超产4000万元,降低生产成本2000万元,创历史最高交付产值。三是空空导弹生产周期缩短了3-4个月,实现了由跨年度交付到均衡生产的突破。这三个突破实现了新型导弹当年设计定型,当年批产交付(以往需要2-3年)。特别是导弹发射装置做到了当年装配、当年交付、当年完成军检例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负责四大高新工程技改,奠定空空导弹发展基础
2000年初,刚刚从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毕业回院的荣毅超被分工负责空空导弹研究院四大高新工程的技改工作。四大高新工程都是关系国家重大国防战略计划实施的关键项目,技改能否及时筹划、实施到位又直接关系到四大高新工程能否按节点完成。
在认真思考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家对军工企业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和空空导弹长远发展的需求等内容的基础上,荣毅超提炼出了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五项重点”的技改工作总思路。三个结合,即:高新工程技改和2020年前空空导弹战略规划相结合,既有实用性又有前瞻性;技改与国防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纠正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性建设的弊端;技改与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体制转换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奠定持续发展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实施,初步建成了建设一个网络化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一个融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过程控制”质量体系。打破了型号与型号之间的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等,奠定了空空导弹研究院科研设计、制造、试验手段的基本格局。目前,国防科工委、中航第一集团公司将他的技改规划和思路作为一种范本供各单位参考。
四大高新工程都是国防建设急需重点项目,都是先研制立项,后申请技改,技改相对滞后,定型带批量生产的特殊项目。如何在技改滞后的情况下保证研制对设备的需求,保证定型后马上投入批产是一大难题。为此,荣毅超提出了“自筹资金提前启动长周期项目;利用研保设备打通试制线;利用批产技改实现生产纲领”的原则,硬是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建成和改造了投资五亿多元的三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网络集成和智能生产;完成了七个重点实验室急用试验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满足了高新工程试验和批量生产的急需。特别是三条生产线的建设多次受到国防科工委领导的表扬,也得到了型号线上科研生产人员的高度赞扬。
三、殚精竭虑,冲刺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底,年仅38岁的荣毅超升任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职务,并担任四大高新工程的现场总指挥。面对国际强权政治肆虐,台独势力猖獗,高新工程技术攻关任务艰巨,保证节点异常困难,中央领导异常关注的形势,荣毅超将压力变动力,以完成四大高新工程为己任,以不负党和上级的重托为使命。战略规划,制定目标,绘制蓝图,追赶先进,努力实践“航空报国”的理念,他集中精力主要抓了三件大事。
(一)贯彻十六大精神,绘制宏伟蓝图,冲刺世界先进
他紧紧依靠党委,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理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报国,强院富民”的使命,制定了三步走宏伟目标,即:2005年完成四大高新工程;2010年,完成第三次创业,达到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2020年使我国的空空导弹研制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理清了“探索新概念,预研四代后,研制第四代,改进第三代,扩大派生型”的型号发展思路。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又提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具体的发展战略举措。一是以结构调整,精化分立,分业经营为契机,加快建立高科技产业集团;二是以产权多元化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三是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四是注重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使研究院在军品、民品方面始终站在市场前沿;五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六是人才制胜战略,聘请国内有关方面的院士、专家组成了顾问委员会,聘请院内已退休的老专家组成了咨询委员会,采用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专家到院工作,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办法,稳定内部人才,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等,并计划到2010年形成以院士、专家为领军人物,博士、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硕士、高工为骨干的高素质科技队伍;七是建立终身学习机制,鼓励员工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全面发展等。  
(二)求真务实,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五大靶试成功。
在《恐怖的海峡》一书中,美国兰德公司作了一个分析,没有中远距空空导弹,大陆对台湾空战的胜率只有30%。空空导弹研究院承担的高新工程都是中央领导十分关注,军队急需,关系国家主权完整,关系我国在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武器装备,都是“跨代”研制的高精尖项目,其难度、周期都是超越常规的。为此,荣毅超同志与领导班子把确保四项高新工程的五大靶试成功作为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当务之急。提出了“完成五大靶试,实现十亿总值”的年度目标,制定了五大措施:一是优化型号研制队伍,组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科技骨干型号间交叉任职,设计、生产、工艺、质量和物资供应“五位一体”的并行工程攻关团队;二是实施了具有我国军工研制特色的项目管理体制,强化技术与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和权责结合,避免了技术、行政两条线指挥交叉相互扯皮现象,疏通了指挥渠道;三是建立了型号研制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了奖惩,设立了500万元的五大靶试奖励基金,采取物质、精神、事业三位一体的激励措施,激励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搞好科研攻关,确保五大靶试成功;四是加强了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质量评审,把一切质量问题消除在地面实验之中;五是坚持“两手抓方针”,采取得力措施严防“非典”侵入,使干部职工集中精力完成高新工程任务。
(三)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建立了院投资决策中心,实体为利润中心,基层为成本中心的三级核算体系,加强了企业化管理;二是实施精化分立,分业经营,采取产权改革,带资分流、身份转换等改革措施,逐步实现民品、三产与军品主业的分立,使军品主业轻装上阵,冲刺国际先进;三是改革人事分配机制,在实施岗位工资的基础上,加大专项奖励力度等措施,积极探索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提高科技、管理骨干收入,尽快与人才社会价值接轨,使研究院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以上三大措施,从精神、事业和政策待遇等方面为完成高新工程任务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证和服务,使干部职工把完成高新工程任务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把航空人的使命、责任和个人价值实现融合为一个整体。正是有了荣毅超这样以“航空报国”为己任的领导干部,从而激发了干部职工为高新工程刻苦攻关的拼搏精神和自觉的奉献意识,撑起了高新工程的大厦。有理由相信,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将向着国际先进的目标快速攀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与辉煌。
从事卫星遥感军事应用研究的赵英俊

   34岁,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共党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赵英俊同志近年来,主要从事卫星遥感军事应用研究,负责和参加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遥感技术目标识别工作中,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对“目标”的类型、状态、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等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曾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表扬。

  在铀资源勘查技术研究中,他负责开发了光-能谱集成技术,先后在安徽庐枞盆地、满洲里灵泉盆地和诸广地区开展应用研究工作,在岩性识别和地质填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了利用光-能谱综合技术提取蚀变矿物信息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优势。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跟踪国际遥感研究前沿,在高光谱数据和雷达数据以及多种数据的融合处理和地质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广西苗儿山地区的高光谱数据处理及铀资源调查和在东准噶尔地区利用雷达数据和TM数据铀资源勘查中都取得了好的成果。2001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一、个人简历
  赵英俊同志,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核原料与核电子应用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2002年9月毕业,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航测遥感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研究生导师。

二、主要事迹
  赵英俊同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近年来,他主要从事卫星遥感军事应用研究,负责和参加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多项卫星遥感技术应用项目的负责人。他科研思路清晰,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注意不断跟踪国际遥感研究前沿,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先后负责和完成了六项国防预研课题,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级高工,在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今年又走上了中心领导岗位。他能够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热心公益事业,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团结同志。

  1992年-1995年间,利用光-能谱集成技术,先后在安徽庐枞盆地、满洲里灵泉盆地和诸广地区开展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利用光-能谱集成技术形成的新类型图像,既包含有光谱信息,又包含有能谱信息,在地质填图和岩性识别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成功地开发了利用光-能谱综合技术提取蚀变矿物信息的方法。

  1996年,在“卫星遥感技术试验研究”课题中,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研究目标区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地利用卫星图像对该地区历年的目标进行了识别和定位;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与航空遥感数据的融合技术,模拟了国外侦察卫星对某些目标物的侦察能力。该成果作为国防科技重大项目——“961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国家重大科技进步3等奖、核工业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

  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跟踪国际遥感研究前沿,在高光谱数据和雷达数据以及多种数据的融合处理和地质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1997年,在广西苗儿山地区的高光谱数据处理及铀资源调查中,将噪音干扰严重的图像处理成高清晰度的图像,并成功地提取了含铀硅化带的高光谱信息;在东准噶尔地区,利用雷达数据和TM数据进行融合,识别出隐伏构造的信息,对今后雷达数据在地质和资源勘查中、深部信息的提取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

  1998年,他利用遥感图像目标识别与分析技术,在事发后的短时间内,及时判定了事发目标的位置与范围,分析了其平面部署及设施状况;该项目成果为中央军委首长和总装领导及时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提供了翔实、形象的图像分析资料,得到中央首长的高度评价。经专家评审,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该课题获2000年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2等奖。

  在“利用卫星图像对某些目标物调查的示范研究”中,利用遥感图像分析技术识别出一些设施的布局、类型及相互关系和运行状态等;开发的提取植被、水体等专题信息的方法技术,能评估出国外遥感卫星对一些设施的探知能力。同时,通过航空照片模拟技术和航空与卫星图像的融合技术,模拟了国外卫星对同类设施的侦察能力,为卫星遥感技术今后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做出示范。该成果在2000年的“531”卫星遥感应用学术讨论会和2001年“青年学者专业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获得优秀论文奖。

  2002年,赵英俊同志被聘请某技术专业组专家。承担《目标识别遥感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和《铀资源遥感快速勘查新技术研究》两项科研任务,他带领课题组,勤奋工作,加班加点,团结协作,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课题成果向上级有关首长、专家汇报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被认为是该领域 2002年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的“亮点”。2003年他被评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首届学科带头人之一。

三、获奖情况
2001年获得“1996—2000年预研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称号;
2003年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直属单位首届“十杰青年”称号;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2项;
1999年获国防科技奖3等奖1项;
2000年获国防科技奖2等奖1项;
2000年获国防科技奖3等奖1项;
2001年北京市科协第六届优秀论文2等奖;
2002年青年学者专业研讨会优秀论文3等奖;

发表论文21篇,并与他人合写了“卫星遥感目标识别技术”专著一本;

2002年,作为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等刊物发表论文3篇;

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每年的青年成果交流中曾多次获得青年成果交流1等奖;

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在2002年被评为集团公司联合分会先进工会小组,同时他本人荣获院先进个人称号。

四、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某技术专业组专家;    中国图形图象学会理事;    《世界核地质科学》杂志编委会委员。
703所的常山。

注意这一段:  常山在齿轮修形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舰船齿轮修形技术的空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应用于某导弹驱逐舰柴-燃联合动力主齿轮减速装置研制。研制的大功率自动同步离合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已在我国舰用CODOG装置中得到的应用。

   38岁,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

  常山将斜齿渐开线齿轮的三维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和载荷积分方程求解不确定等难题作为突破口,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努力,攻克了技术关键性难题,完成了FORTRAN源语句达一万余条齿轮弹性变形的计算机程序。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各一项。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研究学者,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婉拒国外导师延期建议,难能可贵的是,那时正在北京SARS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按期回国。

  常山在齿轮修形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舰船齿轮修形技术的空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应用于某导弹驱逐舰柴-燃联合动力主齿轮减速装置研制。研制的大功率自动同步离合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已在我国舰用CODOG装置中得到的应用。
他主持和参加国防重点科研课题和型号项目7项、并担任某新型导弹驱逐舰主汽轮齿轮机组和某新型导弹护卫舰并车齿轮箱研制的副主任设计师。

  研究成果曾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荣获第七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常山同志事迹材料  

  常山,男,1965年6月生。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工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

  90年3月从哈工大硕士毕业,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03研究所传动室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舰船主动力传动装置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设计工作。经过这十年的努力,常山同志由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由助工成长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国防重点课题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专业组长、室主任助理、室副主任、某重点型号项目主汽轮齿轮机组和某导弹护卫舰并车主减速器的副主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从中可以看出,常山同志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业务技术方面,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高。

  近几年来,常山同志在科研、教学和型号研制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研究方向有:齿轮承载能力、齿轮修形、齿轮动力学、齿轮箱动态设计、齿轮装置和传动元件的振动模态分析和试验研究等。由于驱逐舰、核潜艇、航母等舰用大功率主减速齿轮传动装置采用多种动力联合或交替驱动,如柴—燃交替、柴—柴、燃—燃、蒸—燃联合动力等,因此舰用传动齿轮兼有高速、重载、振动和噪声指标要求高、功率分支及多机并车结构等特点,代表了我国齿轮设计技术的领先水平。研制成功的新型主减速器在已交付海军服役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被誉为“神州第一舰”)上运行很好,受到专家和上级领导的称赞。常山同志主持和参加完成国防“八五”重点科研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1项。他主持完成的国防重点科研课题“船用齿轮变形和修形及减振降噪技术研究”,通过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的鉴定。齿轮修形技术是国内外齿轮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在齿轮设计和制造中能否采用该项技术是评定一个国家或企业齿轮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提高齿轮承载能力、降低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推广应用到电力、交通、石油化工、冶金等民用领域,是设计和制造具有国际水平, 能替代进口的齿轮装置所必需的综合性关键技术,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课题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舰船齿轮修形技术的空白、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应用于某导弹驱逐舰柴--燃联合动力主齿轮减速装置研制。参加研制成功的大功率自动同步离合器满足了舰船高速大功率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使用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将在CODOG、CODAG、COGOG、COGAG、COSAG 等联合动力装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两项成果都荣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和第七获奖人)。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综合运用振动理论、齿轮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及现代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对齿轮扭转振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轮齿修形参数和轮齿误差对齿轮动载系数的影响。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二级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和分析模型,编制了多级齿轮传动系统动态响应计算程序。对齿轮箱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模态研究,完善了齿轮箱的动态设计方法。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船用透平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模态研究”,1999年7月常山博士后出站评审时,评审委员们一致认为常山博士两年来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工作出色,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同意出站。根据常山同志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一致认为已具备研究员任职资格条件,推荐他进行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

  为了提高学术和技术水平,先后到比利时、美国和英国等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先进技术、设计策略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及学术交流,并及时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管理工作中。主持和参加“九五”重点科研课题“齿轮箱最佳结构设计、低噪声设计及测量技术和可靠性研究”、“传动部件CAD数据库研究”等4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生4名,协助指导博士生2名。在多个学术和团体任职: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青工委委员、《热能动力工程》杂志编委、黑龙江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青联常委等。担任某型导弹驱逐舰后续舰主汽轮齿轮机组研制的副主任设计师,担任某新型导弹护卫舰并车齿轮箱装备和研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常山同志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勇于技术创新,为国家争了光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做出突出贡献。下面以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1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97年,常山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时,有5个在北京和在上海国外独资公司高薪征聘,而且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已同意接受他做博士后,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毅然选择进入中国舰船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实施点在哈尔滨的第703研究所。1999年,常山的博士论文被哈工大学位评定委员会评为首届哈工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时,已博士后出站的常山博士在技术上和学术上均有长足的进步,加上国家对博士后流动给予的优惠政策,他所的选择余地就更大了。然而常山认为,现在国家对海军装备研制增加了大量的经费投入,大功率齿轮传动装置技术等多项综合型高技术含量的任务得到重点支持,作为年轻的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是自己事业难遇发展机会。十万年薪、百平方米的住房和生活的城市对于一个有理想和想成就事业的青年人来讲是不应该过分看重的,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既然国防事业需要我,给了我良好的机会,我就能做成事,像老一辈国防人一样,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研究学者,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婉拒国外导师延期建议,按期回国。难能可贵的是,那时正值是中国北京SARS疫情的最严重的时候,他和家人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战胜“非典”的信心。

2 凡是都应该多想想别人
  2000年底,海军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有关部门对167舰的各项重点装备技术鉴定和成果鉴定。对于167舰主动力的汽轮齿轮机组来说,该项目由5项技术突破和创新,主齿轮箱占3项。在进行鉴定的项目中,主汽轮齿轮机组是技术进步点最多、技术难度最大、工作量大、涉及人员最多,且最有机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然而,该项目研制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技术负责人也有较大的变动。常山同志对项目的研制也做了不少技术工作,他用了一年的时间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减速器和主推力轴承座的受载变形和应力进行了分析,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齿轮软硬搭配及齿轮修形设计是重要的创新技术之一,在这方面他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工作。作为现任的技术负责人,常山同志积极组织并参与编写鉴定材料。在确定人员名单时,他没有将自己的名字列在其中。常山同志说:1)科技人员是最重视成果获奖了,这关系到职称晋升、工资等多个方面;2)项目老的技术负责人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们对项目所做的贡献是很大的,干了一辈子技术工作,得一个国家奖是对他们工作的承认;3)获奖人员名额十分有限,不能将项目的新老负责人都写上,否则其他的技术骨干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我虽是项目负责人,但技术创新的贡献与其他同志比差不多,不列入也不用遗憾。167舰主汽轮齿轮机组项目顺利通过海军装备部组织的技术和成果鉴定,并报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报名单中虽没有常山的名字,但常山同志却得到了老技术专家和年轻技术人员的信任和好评。该项目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勤奋学习,勇于技术创新
  1998年,113舰计划出海训练,在备航时,左齿轮箱突然损坏。国内有关专家和德国RENK公司专家共同鉴定,113舰左齿轮箱损坏严重,已不能使用,泵用大齿轮和三个小齿轮及轴带滑油泵必须换新,对其余齿轮需进一步拆检,对损坏的附件进行修换。113舰左主齿轮箱发生重大故障后,海军首长和机关非常重视,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听取汇报、提出要求。113舰齿轮箱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国内没有修理经验,有关制造工艺、数据未向国内提供。德方提出的吊起Ⅱ级大齿轮更换泵用大齿轮方案,不但牵连工程大、周期长、费用高,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对舰艇总体性能造成不利后果。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常山的博士导师徐振忠研究员的领导下,703所的技术人员共同提出了哈夫齿轮方案,常山博士在哈夫齿轮的结构设计、齿轮啮合刚度及承载理论分析和多种方案对比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双哈夫齿轮创新技术及其应用做出了贡献。

(1)双哈夫齿轮技术是一项重大创新
  双哈夫齿轮构思新颖,将四个半圆形齿圈运用特殊定位结构精确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齿轮,其性能和整体齿轮相当,成功地解决了齿轮拼装结构刚度、连接强度、组装定位、基准精度、变形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是一项重大创新。经查新,在世界上属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机械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双哈夫齿轮的独特结构,使整体盘状齿轮常规的轴向套装方法改为径向分块安装,它特别适用于在有限空间内无需拆卸大型基体件而对其盘状齿轮进行更换的维修工程。

(2)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国家、军队争了光
  考虑国内缺乏资料和经验,原计划邀请RENK公司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经多次协商,德方不提供有关图样资料,不承担任何技术责任,按标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没有任何优惠。113 舰左齿轮箱完全依靠国内力量修复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健全了技术资料,锻炼了修理队伍,积累了修理经验,是对海军引进装备修理攻关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国家、军队争了光。

(3)确保了113舰两项重大任务的完成
  113舰齿轮箱发生故障时,正面临着某型导弹定型试验和出访两项重大任务,齿轮箱故障直接影响这两项任务的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项任务必须由113舰承担。99年1月,海军贺鹏飞副司令员指示:113舰今年有两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海军是立下军令状的,没有退路,一定要成功。由于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双哈夫齿轮创新技术,提前11天圆满完成了齿轮箱修理任务,为113舰执行两项重大任务提供了装备保障。

(4)双哈夫齿轮创新技术应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113舰左齿轮箱修复后一年半中经1485小时的实际运行(横渡太平洋访问了美国和加拿大),性能可靠,各种技术指标均达到原设计要求,满足使用要求。113舰左齿轮箱排故修理实际共用人民币560万元。如果按德国RENK公司方案,由外国公司承修,增加的牵连工程由国内承担一部分,粗略估算,需人民币2500万元以上。因此采用双哈夫齿轮技术,由国内单位承修,节约经费2千万元左右,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2001年1月,海军装备部致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表彰我院703所在113舰左齿轮箱重大故障修理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完全依靠国内力量圆满完成了113舰齿轮箱排故修理,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办到了,外国人办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办到了,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经过十几年来的艰苦努力,常山同志依靠自己雄厚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意识,为齿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取得突出成绩:1998-200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第703研究所双文明先进工作者标兵,并荣获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四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第七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国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黄国勇是多个国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九五”军事电子预先研究项目、“十五”微电子预研项目、86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重大专项、863集成电路专项SOC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北京市科委“EEPROM IP与自动生成工具”项目等。

  38岁,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高工、视讯部经理。

  黄国勇参加的“八五”攻关项目“半导体三级系统全定制设计工具‘熊猫系统’实用化”,获国家科技进步(推广类)三等奖。截止到目前,“熊猫系统”在国内外的用户已达数十家,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他倡导在全国高校设立“EDA实验室”,开展EDA技术、IC设计的基础教育,在全国设立了包括清华、北大、哈工大、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在内的23个“华大EDA实验室”。华大电子成立之初,有一个团队流失,黄国勇临危受命,克服从软件向整机开发的巨大跨度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重新组建一个负责卫星、有线数字电视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开发、技术服务的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基本上填补了因原队伍出走而留下的空白,恢复生产。2003年3月正式推出新一版DVB机顶盒解决方案。在这短短的半年中,使公司在这个产品上的收入达4000万元。

  黄国勇是多个国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九五”军事电子预先研究项目、“十五”微电子预研项目、86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重大专项、863集成电路专项SOC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北京市科委“EEPROM IP与自动生成工具”项目等。

  黄国勇负责的“九五”项目“熊猫2000EDA系统” 获得国家四部委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黄国勇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0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称号;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第1完成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国勇同志事迹材料  

  黄国勇博士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4年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毕业后即到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简称:中国华大)工作,主要从事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研究和开发工作。历任中国华大CAD部经理、国家ICCAD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大电子)软件部经理、视讯部经理。

  黄国勇加入中国华大后就参加了“八五”攻关项目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熊猫系统”的研制与实用化工作。以国宝熊猫命名的“熊猫ICCAD系统”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上个世纪中期出现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芯片设计水平是制约半导体技术进展的瓶颈,而随着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ICCAD),及其随后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则是推动芯片设计的发动机。但在当时,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的ICCAD技术,国外对我们实行设计软件工具进口限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尤其在ICCAD技术领域。他们不但不卖给我们源程序,应用软件也要附加许多限制条件,企图制约中国集成电路发展。面对西方国家的垄断和封锁,在80年代后期,我们国家的领导决心走自力更生之路,用我们的智慧、青春和热血在跨世纪的竞争中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争得一席之地。为此,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了相关技术的攻关,熊猫ICCAD系统就是攻关的重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而且开创了一条自力更生、发展我国ICCAD技术之路。它的诞生,使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水平前进了一大步,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可以开发ICCAD大型系统软件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也迫使外国公司的ICCAD软件产品放松性能限制并大幅度降价。实用的熊猫系统的诞生和发生的连锁效应,在中国微电子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带动了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跨越式进步,进而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三业(设计、制造和封装)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这个成果曾获得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1995年1月,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签字的头一天,美国商务部长和七位专家认真翻看了“熊猫ICCAD系统”的设计文档,并观看了演示,他们对中国ICCAD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心悦诚服。第二天,中美知识产权的协议签定了,在签与不签的天平上,我们加上了一个小小的砝码。而开创这条自力更生发展我国EDA软件道路的中流砥柱,就是在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从事ICCAD技术的年轻人组成的集体——CAD部。

  黄国勇博士就是在这个系统诞生不久来到了中国华大CAD部。虽然当时熊猫系统已经有了180多万条语句,属于大型软件系统,但它还是一个科研攻关的成果,距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软件系统实用化方面仍需要作大量的工作,而且还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黄国勇当时担任了项目负责人,负责有关熊猫系统中FPGA研究开发工具的专题。做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黄国勇博士负责系统设计流程、系统集成等任务,同时还带领着一支年轻的队伍,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对FPGA这项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克服了当时国内相关资料少、得不到一手的硬件信息、没有国内自主的产品等困难,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将熊猫系统不断推向新高度。该项目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推广类)三等奖。

  在“九五”攻关中,黄国勇继续担当重任,负责开发新一代的软件工具。当时的设计趋势是电路设计向高层的系统级设计发展,系统设计和电路设计逐步融合,也就是说辅助设计软件从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ICCAD)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迈进。高层次设计,就是使硬件系统设计工程师能够像软件工程师一样,使用类似C语言的高层次语言来设计系统。作为 “基于VHDL的高层次设计系统和设计工具的开发与实用化”的负责人,黄国勇博士要管理协调五个协作单位(中国华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七个专题的攻关工作,并在其中三个专题中进行模块设计、规格定义、编程调试等实际工作。攻关成果最后在“VHDL设计开发与验证环境”中进行了集成,成为新一代“熊猫2000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荣获国家四部委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黄国勇荣获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1996年黄国勇担任了CAD部经理。此后,CAD部在黄国勇博士的带领下,不断跟踪科技发展趋势,保持我国在国际EDA领域前列地位,同时不断将阶段性开发成果迅速商品化,推向国内外市场。他们先后推出了1.0至2.2共七个版本的软件,后续的“九天”系统也成功推出了三个版本。国内外利用“熊猫系统”和“九天”设计的集成电路超过200种,规模最大的54万门。截止到目前,“熊猫系统”在国内外的用户已达数十家,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间接效益尤为可观。“熊猫系统”、“九天系统”、中国华大、黄国勇博士和其他骨干成员,不仅在国内业界有很大影响,在美国硅谷和一些国家、地区也小有名气。

  “熊猫2000系统”迄今为止仍是中国惟一商品化的EDA工具,是可与国外类似软件在市场上相争的关系重大的基础工具软件。为了扩大熊猫系统的作用,黄国勇博士倡导在全国高校设立“EDA实验室”,开展EDA技术、IC设计的基础教育,普及、推广国产EDA软件的使用,营建中国EDA产业的希望工程、基础工程。为此把“熊猫EDA系统”移植到基于PC的Linux平台上,并编写了相关的教材。这项“大学计划”不再需要昂贵的工作站和国外软件,就可以开展过去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EDA实践教学,使得EDA教学的门槛大为降低。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包括清华、北大、哈工大、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在内的23个“华大EDA实验室”。
黄国勇博士的技术过硬,敢于创新、善于管理,是多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项目包括“九五”军事电子预先研究项目、“十五”微电子预研项目、86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重大专项、863集成电路专项SOC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北京市科委“EEPROM IP与自动生成工具”项目,等等。在每一次的开发任务中,黄国勇博士的成果都得到了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需求单位的好评。

  为了表彰他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0年批准黄国勇博士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中国华大CAD部在黄国勇博士的带领下,连续多年获得国家企业工委、共青团中央、原电子工业部等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黄国勇博士本人获得2000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称号。

  黄国勇博士除了完成软件开发工作,在国内的主要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为了普及EDA教育,提高高校电子设计的水平,他参与了第二届(1998)、第三届(2000)、第四届(2002)“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命题并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为这项全国研究生的惟一比赛进行命题、监考、评分等。

  2002年6月,华大电子(经中国华大部分改制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黄国勇任软件部经理,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带领软件部开始基于新的图形用户界面及数据库,组织人员重新开发一套具有更高性能的电路逻辑图输入、IC版图设计及验证工具。这是华大电子与美国一家公司的合作项目,而且是以同等的水平加入国际市场,根据双方协议,华大以开发软件为主,对方以开拓北美市场为主,在合作期间,预计有至少600万美元的收入。

  华大电子成立之初,有一个团队流失,面临部门重组的难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得黄国勇博士临危受命,他克服从软件向整机开发的巨大跨度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重新组建一个负责卫星、有线数字电视接收解码器(机顶盒)开发、技术服务的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基本上填补了因原队伍出走而留下的空白,恢复生产。2003年3月正式推出新一版DVB机顶盒解决方案。在这短短的半年中,使公司在这个产品上的收入达4000万元。

  黄国勇是在华大工作多年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10年来一贯坚持对技术的追求、对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开发和组织能力,而且树立了在群众中的威信,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尊重。作为部门的负责人,他以身作则,深入技术第一线,提高了部门的整体素质,很好地协调部门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科技队伍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所取得的突出成效更为大家称道。他处处从大局出发,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使命感,为国家、为公司的需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表现出青年人积极向上、追求成功的精神。
谢良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

      这一段:预先研究项目----某尖端技术雷达的研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使他仍记忆犹新:面对日益强大的外国军事强国的压力,我国急需发展这种武器装备走中国特色的军事装备的道路,但国内尚没有开展同类技术研究,本所也没有这种专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少专家对23所能否研制成功表示怀疑,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头把它研制出来,他的决心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方案评审通过后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实物的研制,1999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成功地完成了试验,优异的技术指标打消了专家的疑虑,最终,某尖端技术雷达与同期开展研究的导弹配套成某尖端武器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型号立项并正式作为型号开始研制。这一武器系统将有效地扩大我军的防空领域,极大地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实力。

他领导研制的“神舟”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跟踪雷达在四次回收中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39岁,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谢良贵长期致力于雷达技术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一系列国内空白,其中《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作为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已被应用于某重点发展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结合工程实践在公开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他领导研制的某尖端技术雷达与同期开展研究的导弹配套成国家某尖端武器系统,将极大地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实力。他领导研制的“神舟”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跟踪雷达在四次回收中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在领导国家某重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研制的工作中,面对任务重、时间短、周期紧、难度大的情况,积极推行航天科研生产的科学管理,狠抓质量,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取得显著成效。在任所长的两年内,先后参加11次竞标,9次获得成功,合同额近3亿元。所年销售收入从3个亿跃到4.2亿。

  曾获国内雷达界的最高荣誉奖--《申仲义奖》,1993年谢良贵29岁时被评为航天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1完成人)、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均为第1完成人)、三等奖一项(第1完成人)。

谢良贵同志事迹材料  

  1983年7月,19岁的谢良贵被录取为航天工业部二院研究生,当时的学习和实验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凭着顽强的精神,整天泡在研究室,扎在书堆里,守在雷达系统旁,琢磨一份份图纸,消化一件件实物,边学边干。1986年正值国内出国潮高涨时22岁的他怀揣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谢绝了国外同学老师朋友的盛情邀请,留在二院23所(中国地面雷达中心研究所)从事雷达的研制工作,三年后因工作出色被单位推荐攻读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步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新一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使命。

厚积薄发,热血青春献雷达

  如果算上攻读硕士学位的时间,谢良贵已在航天事业奋斗了20个春秋,从技术骨干成长为我国雷达专业的领军人物。

  他把自身精深的理论素养与具体的型号研制较好地结合起来,为了探索雷达新一代技术,他选择了雷达技术的预先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预研工作的特点是技术上既有先进性又要有工程可操作性,结合这个特点他提出了多项预研的新概念和实现方法。他先后担任多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主任研究师和副总研究师,这些项目的难度和先进性又以《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为代表,这两个项目在当时都是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在《八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中,他提出了适合工程应用的算法,在《C波段自适应固态相控阵》中他结合工程应用的特点又提出了不均匀分子阵的理论和空馈有源相控阵的概念,经实验验证均获得了成功,他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已被应用于某重点发展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他主持研制的一些成果先后获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他理论功底扎实,善于用理论指导工程,又在工程上总结提高,结合工程实践在公开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赢得很高赞誉,国外的一些专家教授专门来函索要有关数据开展试验。

  在雷达技术领域,他从一个高度冲向又一个高度:1993年29岁时被评为航天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院级专家,同年获国内雷达界的最高荣誉奖--《申仲义奖》,1997年被评为部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内雷达界青年专家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宇航学会飞行试验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电子届知名学术刊物《电子学报》的编委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使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平和的性格、谦逊的人品,使他的人格魅力四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使他逐步成长为二院23所所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副院长、第二事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成为我国雷达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断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厚积薄发,使他的人生之路愈加辉煌。

笑迎挑战,少帅领军为航天
  驾御大势者,就象在奔流入海的长江大河上驾御航船。只有能够立于风口浪尖上的,斯为健者!

  谢良贵1993年任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副所长,2000年任所长,2002年任副院长。在领导岗位上,他虚怀若谷,以宽广的胸襟,继续为雷达专业建设殚精竭虑。由于管理工作表现突出,他入选了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范围。

  谢良贵所在的23所主要从事雷达、通讯、电子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制造。拥有一支1200余人的专业配套和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多人,高级工程师300多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并建有国内最先进的微波铁氧体器件生产线、微波混合集成生产线及声表面波器件(SAW)生产线;拥有先进的设计、测试手段和加工制造设备,研制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任副所长期间,他主管技术和科研生产。在主管技术工作期间,他带领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开发,其中预先研究项目----某尖端技术雷达的研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使他仍记忆犹新:面对日益强大的外国军事强国的压力,我国急需发展这种武器装备走中国特色的军事装备的道路,但国内尚没有开展同类技术研究,本所也没有这种专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少专家对23所能否研制成功表示怀疑,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头把它研制出来,他的决心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方案评审通过后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实物的研制,1999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成功地完成了试验,优异的技术指标打消了专家的疑虑,最终,某尖端技术雷达与同期开展研究的导弹配套成某尖端武器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型号立项并正式作为型号开始研制。这一武器系统将有效地扩大我军的防空领域,极大地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实力。

  2002年36岁的谢良贵被任命为所长,能否继续保持本所优势并发扬光大,他深感责任重大和担子的沉重,所长的位置也给了他发挥专业本领和管理能力的更广阔的舞台,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过程后,他尽情享受着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后的快乐。认识谢良贵的人都知道他的个性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要干得出类拔萃”,为此,常与他合作的军方送给他一个“拼命三郎”的美誉。

  为了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竞争、激励、评价、监督”机制,他主动找市场,积极在军方组织的项目竞标中参与竞争,扩大本所产品的覆盖领域。在任所长的两年内,先后参加11次竞标,9次获得成功,合同额近3亿元。为了竞标成功,他领导科研人员精心准备,从投标程序到技术指标层层把关,使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国内同行参加竞标时,一提到对手中包括二院23所,都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暗地里把23所称为“中标第一所”。

  为了使研究所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牢牢把握雷达技术制高点,他积极推行科学管理,为高技术的发展创造可靠平台。他首先从调整人才结构上下手,加强雷达总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专业研究室抽调年轻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充实到雷达研制总体队伍中,同时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进修机会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为了使现代化管理手段全面地应用在科研生产中,他大刀阔斧地完成了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在用人机制上的大胆尝试为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支队伍目前已成为科研生产中的中流砥柱。

  在担任所长的两年内,从人才培养到产品领域的拓展,到处留有他工作的足迹:在他的培养下,多名人才被选送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所内军品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由10项扩展到20项,形成了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生产一代的良性格局,产品涉及空军、海军、陆军以及总装备部的众多基地的武器装备,交付70多部雷达系统产品;他领导研制的“神舟”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跟踪雷达在四次回收中均圆满完成了任务,确保了飞船的顺利回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所年销售收入从3个亿跃到4.2亿,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上去了,所里气氛好、人气旺,他也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职工之友”。

  航天产品科研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失误。他承担着国家某重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研制的领导工作,由于技术难度大,对研制周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任务重、时间短、周期紧、难度大的情况下,他积极推行航天科研生产的科学管理,实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亲自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试验场,最后终于按节点完成了任务。他狠抓质量,严上加严、细上加细,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校,谢良贵不仅专业功课学得好,还特别喜欢钻研新知识、掌握新动态,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自己跟党走的信念。2002年他被党组织选派到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18期)深造,通过一年的学习,他进一步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深刻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坚定了他军工报国的信心。

  要想在15-20年的时间里,将航天科工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需要每一个航天人的参与和努力。无数个象谢良贵一样为航天事业痴心不悔的有识之士,正在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托起航天事业一轮新的太阳!
好啊,国之重宝,理应重奖
这些人才是中国的国宝,关心他(她)们的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切切!!!
国家应该加强对军工科技工作者的各方面待遇。他们才是国之栋量啊。那些国家企业的管理者可不缺这些哦,随便贪贪就成富翁了。
注意身体!!保重!!
但军队系统推出的典型往往会言过其实,这在科技界已经人所共知。
还真有弹道导弹攻击航空母舰???
2000年 第6期
   总第248期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
No.6 2000
Sum No.248


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研究


陈海东 余梦伦 辛万青 李军辉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北京,100076)


曾庆湘

(北京特种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要 研究了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首先介绍了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系统;然后对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可以采用的导引头以及高空探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再入飞行器降弧段的制导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目标的最大逃逸范围,提出了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方案是可行的。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复合制导,机动飞行。

1 引言

    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因为再入飞行器有其他攻击手段所不具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飞行器射程远,可以在较大纵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攻击;

b)飞行器再入速度高,可以采用再入机动和再入突防等措施,因此突防能力强;

c)再入飞行器的攻击威力大,并可携带多种形式的攻击装置;

d)再入飞行器在具备主动探测和末寻的能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度。

因此,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目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但是,其制导方案与攻击固定目标的制导方案有所不同。本文将以海上舰船作为模拟攻击对象,从侦察定位系统、导引头及高空探测系统和制导规律等几方面论述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目标的制导方案。

2 目标侦察定位系统

在研究再入飞行器攻击海上慢速目标的制导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对目标实施精确的侦察和定位,这是攻击活动目标的前提条件。

目前,对海上目标进行侦察定位的主要手段有: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卫星、超视距雷达以及无人侦察机等。由于使用单一侦察手段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必须综合利用以上各种侦察手段,做到实时、准确地对目标进行监测和定位。

基于以上探测手段的侦察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


通过海洋监视卫星系统和以电子侦察、成像侦察卫星构成的其他侦察卫星系统,可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探测、识别和定位。尽管卫星侦察系统的定位精度较高,但卫星系统的实时性还较差,无法满足战时需要,因此可用于平时监测。当进入作战状态时,可将卫星系统监测到的目标位置信息通过通讯卫星传给超视距雷达系统,由其对目标进行全天候的跟踪监测,实时记录目标的运动信息。由于超视距雷达定位精度较差,因此在准备发射飞行器前仍需要由卫星系统或无人侦察机等其他手段给出目标的精确位置,不断修正超视距雷达传给作战指挥中心的目标信息。此时在发射单元中的飞行器已进行完初始诸元的装订,当最后的目标位置修正信息到达指挥中心后,立即传给发射单元,用新的信息校正诸元,并发射飞行器。



3 寻的导引头及高空探测系统

3.1末寻的导引头

与攻击地面固定目标不同,用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并要保证攻击精度,飞行器上必须带有自己的目标探测系统,即末寻的导引头,并对飞行器进行再入寻的制导。

末寻的导引头主要用于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而在再入飞行器中还没有应用,但其作用是相同的,即在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对目标进行重新搜索与定位,并按照预定的制导规律对弹道进行修正,直至命中目标。

以下结合某主被动复合雷达导引头给出一种再入制导方案。

当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到达某一高度,主动雷达开机,对目标进行搜索、截获、识别和跟踪,给出视线角、视线角速度、距离等制导信息,然后主动雷达关机,飞行器由空气舵提供控制力,按制导规律做机动飞行;当飞行器继续飞行至某一高度时,导引头以被动形式对目标进行搜索,并连续给出制导信息,直至击中目标。

再入飞行器的末寻的导

引头比常规的导引头要复杂,

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再入飞行器具有高速、高温大动态再入环境,导引头必须能够在此环境下正常工作;

b)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要满足再入飞行器制导方案的要求;

c)导引头必须具备目标识别能力,因此需要发展相应的目标识别技术;

d)必须解决导引头穿越等离子体黑障时信号的丢失问题;

e)导引头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导引头的性能指标能否满足制导要求是再入飞行器攻击活动目标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3.2高空探测系统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再入飞行器的再入机动能力是有限的。当目标逃逸区域超出飞行器的再入机动范围时,仅靠低空再入机动无法保证命中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高空弹道修正方案,即增加高空中制导段,用高空发动机修正部分弹道偏差,使再入后所需的弹道修偏量在飞行器的机动能力范围内。

要实现再入飞行器的高空机动,必须要在机动前获得新的目标位置信息。一种方案是在飞行器飞行的中段通过地面站获得修正指令;另一种方案是飞行器自身携带高空雷达探测系统,以此获得新的目标位置信息。

前一种方案是指令制导,原理简单,但技术实现难度较大;后一种方案虽然在技术上比较复杂,但却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当飞行器飞行至降弧段某高度,姿控发动机对飞行器进行调姿,使高空雷达天线尽量对准目标,然后雷达开机,此时姿控系统保持飞行器姿态的稳定,经过雷达天线的扫描、识别及数据积累,给出当时的目标位置信息,此后雷达关机,飞行器按预定的制导程序调姿,然后高空发动机点火,对高空弹道进行修正。当然,实现这种制导方案存在着很多困难,除了制导方案本身的复杂性以外,也对作为硬件基础的高空雷达探测系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4 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

4.1低空机动能力

再入飞行器的低空机动能力指的是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后所能达到的最大机动距离,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假设对再入飞行器提出以下约束条件:

a)落地速度限制在2 Ma~3 Ma;

b)落地时的弹道倾角接近垂直;

c)最大攻角和最大过载均有限制。

则再入飞行器的低空机动能力取决于以上约束条件,在设计再入制导律时就要考虑这些约束条件,通常采用带有终端约束条件的最优制导律[1,2],并对攻角和过载进行限制,还要进行减速控制,其俯冲平面内的典型再入弹道如图2所示。


   此弹道曲线是采用某再入飞行器的弹道及气动参数进行仿真得到的。给出的是俯冲平面内的弹道,再入高度从70 km算起,制导律采用的是文献[1]中的最优再入制导律。其中,A点是瞄准点,也是惯性弹道的落点;C点为飞行器发射时目标的初始位置;B点和D点分别为俯冲平面内目标向后和向前的最大逃逸点。由于减速控制和过载的限制,惯性弹道的落点没有选择在目标初始点,因为如果选择在C点,则在攻击B点时没有足够的平飞减速段,无法满足落速的要求。因此惯性弹道的落点必须选择在A点,AD为飞行器的低空最大机动距离,而BD为攻击范围。

图2中的AB段是为了保证攻击B点和D点时的落地速度均能满足要求而预留的距离,仿真中取AB=25km,其值随具体问题而定。图中的BC段和CD段为目标在俯冲平面内的最大逃逸半径,如果目标的逃逸半径很大,则可能无法保证攻击B点和D点的弹道均能满足落速要求,即再入飞行器的攻击半径是有限的。仿真表明,此再入飞行器的最大攻击半径为20 km,即BC=CD=20km,对应飞行器低空最大机动距离AD=AB+2BC=65km。

4.2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

为扩大攻击范围,可以增加高空机动。下面给出一种简单的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控制力的高空制导方案。

采用前面所述的高空探测系统,在其给出目标位置信息后,飞行器开始调姿,将纵轴调到与速度矢量垂直的方向,然后高空发动机点火,实现俯冲平面内高空弹道的向前和向后机动,向前机动时纵轴与速度矢量的夹角为90°,向后时为-90°。这种方案的控制方式比较简单,飞行器在俯冲平面内可进行前向和后向机动,充分利用了高空能量,但要解决的问题是:

a)如何利用飞行器在高空的前后向机动能力控制高空机动距离(指高空机动后惯性再入的弹道落点距未机动惯性弹道落点的距离),以保证再入后目标在飞行器低空机动范围内;

b)固体火箭发动机通常采用耗尽关机方式,如何在耗尽关机的条件下控制高空机动距离。

下面给出具体的制导方案和结论,推导过程从略。该方案采用开关式控制,以满足低空再入机动能力作为指标,推导出所需的高空机动能力,以及指令切换点的位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其原理如图3所示。


图3中C点仍为目标初始位置点,R为目标的最大逃逸半径,即当飞行器命中目标时目标位置与发射前装订的目标初始位置的偏差,也是飞行器采用高低空机动后需要达到的攻击区域半径。AB仍为预留的距离。此方案中的瞄准点(即非机动惯性弹道的落点)不再选择在A点,而是在E点,其中AE的长度为飞行器向后的高空机动距离,即飞行器向后进行高空机动的惯性弹道落点在A点,EF为飞行器向前的高空机动距离,AF即为飞行器前后向高空机动距离之和(机动距离均以落地点计算)。

此方案的特点是具有一个指令切换点G,即当目标位于G点之后时,飞行器向后做高空机动,其惯性弹道会落在A点;而当目标位于G点之前时,飞行器向前做高空机动,此时惯性弹道的落点会在F点。

推导后可以得出,当满足

BG=AF=R                    (1)

时,低空所需的最大机动距离最小,为

Lmax=AB+R                   (2)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a)开关控制的指令切换点G就是目标的初始位置点C;

b)要使再入后飞行器所需的机动距离最小,只需选择高空发动机的前后向机动距离之和等于目标最大逃逸半径R即可。

以上述飞行器为例,如图2所示,飞行器低空最大机动距离为

Lmax=AB+2r                     (3)

式中r——图2中的低空机动最大攻击半径BC或CD。

因此由式(2),(3)可知,增加了高空机动并采用开关式制导方案后,可将飞行器的攻击区域半径扩大一倍,即

R=2r                              (4)

下面对再入飞行器进行高低空复合制导仿真,并将目标的最大逃逸半径扩大一倍,即R=40 km,采用高低空复合制导后俯冲平面内的弹道如图4所示。由于C点是切换点,仿真中在攻击C点时高空采用向后机动。

此高空制导方案可将攻击区域半径扩大一倍,并使高低空能量达到合理分配,它采用的是具有一个指令切换点的开关控制,因此高空发动机必须工作;当然,还可采用具有两个指令切换点的开关控制,即当目标位于两个切换点之间时高空发动机不工作,这样飞行器的攻击区域半径还可增大,其切换点的位置、高空所需的能量或机动能力、以及扩大后的攻击区域半径仍可用上述方法推导。


图4俯冲平面高低空复合制导弹道



5 结束语

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首要条件是目标的初始侦察定位系统和飞行器上的目标探测系统,它们是制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制导方案的硬件基础。针对再入飞行器攻击区域的限制以及目标可能出现的大的逃逸半径,提出了高低空复合制导方案,此方案简便易行,有效增加了攻击范围,但仍需对以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a)制导所需的高空能量较大,增加了飞行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总体要求;

b)高空姿控系统能否满足要求;

c)高空制导精度能否满足再入末制导的要求;

d)高空发动机工作时易被发现,需要有效的突防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赵汉元.飞行器再入动力学和制导.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2 Kim M, Grider K V. Terminal guidance for impact attitude angle constrained flight trajector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1973,AES-9(6): 852~85

Study for the Guidance Scheme of Reentry

VehiclesAttacking slowly Moving Targets

Chen HaidongYu MenglunXin WanqingLi Junhui

(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6)

Zeng Qingxia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pecial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Devices, Beijing,10007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uidance scheme of reentry vehicles attacking slowly moving targets on the sea is studied.  First, initial reconnaissance and location systems for targets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target seeker and high altitude detector which can be used on reentry vehicles to attack the moving target are analyzed; finally, a guidance law in downward phase of reentry vehicles is studied. By considering the largest escape range of the target, a compound guidance scheme in highlow altitude is presented.  The trajectory simulation sh

ow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cheme.
官样宣传,我对这个不感兴趣。
都是国家的宝贝,政府宜优待之。
这些都是我军的精英人物,每一个人都能抵一个师。
人才难得。但愿有关部门为他们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哦,厉害
<B>以下是引用<I>光明好牛</I>在2004-5-9 14:04:00的发言:</B>
注意身体!!保重!!
好呀!!
人才啊,
第二届“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推荐人选申报表</B><p></p></B></P> <p></p></B></P>姓 名<p></p></P>吴希明<p></p></P>性 别<p></p></P>男<p></p></P>民 族<p></p></P>汉 族<p></p></P>出生地<p></p></P>福建省<p></p></P>学 历<p></p></P>大学<p></p></P>学 位<p></p></P>学士<p></p></P>政治<p></p></P>面貌<p></p></P>中共<p></p></P>党员<p></p></P>出生<p></p></P>年月日<p></p></P>1964年9月29日<p></p></P>职称<p></p></P>职务<p></p></P>总设计师<p></p></P>研究员<p></p></P>企业<p></p></P>名称<p></p></P>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六O二研究所(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p></p></P>联系<p></p></P>电话<p></p></P>0798-8465519<p></p></P>身份证号码<p></p></P>360203640929351<p></p></P>参加工作时间<p></p></P>1984年8月<p></p></P>在中央企业累计工龄<p></p></P>19年<p></p></P>个   人   简   历<p></p></P>1984年8月~1999年9月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历任设计员,副组长、组长,室副主任、主任<p></p></P>1999年9月~2001年2月  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师、某重点型号第一副总师<p></p></P>2000年1月~现在        任某重点型号常务副总师<p></p></P>2001年2月~现在        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p></p></P>2001年8月~现在        任国家863飞机基础技术主题专家<p></p></P>主       要       事       迹<p></p></P>1、在直九武装直升机的研制过程中,为前期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参与者;在型号后期则作为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工作者,发出了绝大部分的总体设计图纸,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前后分别荣获部三等功和二等功;目前该机型已小批量交付部队使用,使我军首次拥有了自行研制的武装直升机。<p></p></P>2、在直八陆军型直升机的研制过程中,为总体设计、协调的主要工作者和组织者,制定了总体方案、确定全机总体设计要求,对全机研制进行了总体协调,对全机顺利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该机型已小批交付部队使用。<p></p></P>3、在直十一型机的研制过程中,为总体前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独人首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建立了实用于型号的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后期作为总体工作的组织者之一,为该型号的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目前该机型已批量交付部队并创造了各机型出勤率最高记录。<p></p></P>4、目前主要从事某重点型号研制,负责总体方案论证和组织、协调全机的研制工作。该型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在研直升机机型之一,具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技术水平。现该型号已完成了重大节点。通过该型号的研制,我国直升机研制能力大约可提高二十年。<p></p></P><P>http://www.sasac.gov.cn/10djc/10djc_md_07_b.doc</P><P>上文是下面那个连接的,我怕有人指我鼻子说我编</P>
“泄密发布会”。[em15][em15][e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