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中国人的同情心与西方不同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0:06:25
德国媒体:中国人的同情心与西方不同吗?
2009年01月17日 08:54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在中国发生事故时,显然很少有人会自发救助。一名挎着菜篮子的妇女被一辆小客车撞倒在地,她头上流血,轻声呻吟。15名过路人围着她,睁大眼睛观看,无动于衷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难道中国人都冷酷无情吗?

当然不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年轻人对老人尤其对亲戚的责任感显然大得多。在现代中国城市中也是这样,一旦父母有困难,甚至那些看上去前卫、不羁的年轻人,也会突然变得很有责任意识。这时有很多事要靠自己打理,例如中国医院大多只提供医疗和住宿,其他所有一切都要靠病人的亲戚和自己来操办。

中国人对远房亲戚也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仍然会按“亲戚模式”来思考,而西方人的亲戚观念早已被淡化。中国大城市之所以没有贫民窟,是因为新到的民工都可以在先到的家乡“亲戚”那里找到立足之处。

那么,中国人只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才有同情心,而西方人的同情心更多针对陌生人吗?四川特大地震后,全中国民众对灾区的大力支援,正好与这样的结论相反。这首先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同情,明显超过对一名非中国人的同情。这种对本民族的纽带情结和责任感,远远大于西方人。

除了官方宣传直接发挥的作用外,中国人拥有的数千年共同历史,也形成了独特力量。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那根看不见的、连接个人与民族间的红线更短。所以四川特大地震在中国更多牵涉到的是民族,而非个人。由于整个民族的根基受到震撼,所以人们更紧密地站在一起。

如果我们观察中国人一方面对民族,另一方面对家庭的纽带情结,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处“真空地带”。对处于这一中间地带的人群,中国人并没有引人注目的同情心。兴旺发展的中国竞争激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看来,中国人的警世格言是:在一个一切从头开始,13亿人相互竞争的时代,一些人的同情心已被“畏惧掉队”的心理排挤,没有人愿意为一名陌生人承担风险。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同情心更具有达尔文“进化论”的特色。(作者 Frank Siren 译者 古雷 德国《时代周报》)德国媒体:中国人的同情心与西方不同吗?
2009年01月17日 08:54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在中国发生事故时,显然很少有人会自发救助。一名挎着菜篮子的妇女被一辆小客车撞倒在地,她头上流血,轻声呻吟。15名过路人围着她,睁大眼睛观看,无动于衷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难道中国人都冷酷无情吗?

当然不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年轻人对老人尤其对亲戚的责任感显然大得多。在现代中国城市中也是这样,一旦父母有困难,甚至那些看上去前卫、不羁的年轻人,也会突然变得很有责任意识。这时有很多事要靠自己打理,例如中国医院大多只提供医疗和住宿,其他所有一切都要靠病人的亲戚和自己来操办。

中国人对远房亲戚也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仍然会按“亲戚模式”来思考,而西方人的亲戚观念早已被淡化。中国大城市之所以没有贫民窟,是因为新到的民工都可以在先到的家乡“亲戚”那里找到立足之处。

那么,中国人只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才有同情心,而西方人的同情心更多针对陌生人吗?四川特大地震后,全中国民众对灾区的大力支援,正好与这样的结论相反。这首先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同情,明显超过对一名非中国人的同情。这种对本民族的纽带情结和责任感,远远大于西方人。

除了官方宣传直接发挥的作用外,中国人拥有的数千年共同历史,也形成了独特力量。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那根看不见的、连接个人与民族间的红线更短。所以四川特大地震在中国更多牵涉到的是民族,而非个人。由于整个民族的根基受到震撼,所以人们更紧密地站在一起。

如果我们观察中国人一方面对民族,另一方面对家庭的纽带情结,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处“真空地带”。对处于这一中间地带的人群,中国人并没有引人注目的同情心。兴旺发展的中国竞争激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看来,中国人的警世格言是:在一个一切从头开始,13亿人相互竞争的时代,一些人的同情心已被“畏惧掉队”的心理排挤,没有人愿意为一名陌生人承担风险。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同情心更具有达尔文“进化论”的特色。(作者 Frank Siren 译者 古雷 德国《时代周报》)
我已经要吐得不行了,看问题找原因原来靠“想”啊!!!;P :Q
这篇文章说得不错。
]]
还得考虑法律的原因,参考南京老太事件
我觉的这事旁人马上报警并且记住撞人的车牌就差不多 真要帮上什么忙估计是不行的  如果上去帮忙了 被撞人中途死了  家属硬要说本来好好的 被你一弄就死了要你负责任 那就麻烦大了
原帖由 mpmpmp 于 2009-1-17 10:01 发表
我已经要吐得不行了,看问题找原因原来靠“想”啊!!!;P :Q

你有毛病啊
这篇文章是很难得的具有洞察力的比较符合实际的西方报道
尤其是最后一段,讲的非常好
最后一句,很有内涵,比你们列举什么老太的事件丰富严密多了
因为他把这高度的总结为“风险”,作者是站在理论的高度,而不是讲一些通俗的繁琐的事件
这叫升华
老是说什么法律法律。。。
难道这不是一种“风险”?
但风险却不止是法律层面。。
——这就可见措辞和思维的差距,这个作者了得
主要是南京老太事件的巨大影响。
没有大的风险,仅仅是一定的可预料的付出多数人还是愿意的,比如给灾区捐款什么的,掏一些钱,在熟人圈子里面,敢黑吃的以后就混不下去了,风险也不大。
有人爱吃酸的,忍不住要吐,知道传出去不好,但忍不住。说笑一下,不要动气。

鲁迅说:(20年代时)中国城市里面如果有人发病倒地,或从车上摔下来,只有看的人,没有人上去帮助(原意非原文)。所以这也不是一天两天,清代洋人来华就有这种感觉,当时的官员回答,(中国人)别人死火,大家是不关心的。

所以我们有“老吾老,幼吾幼”一说,凡是弘扬什么,就说明缺失什么。中国儿童是小皇帝,但是仅仅是爹妈爷奶的小皇帝,绝不是社会的小皇帝,绝不是公共场合的小皇帝,带孩子出去自求多福,出点什么群体时间,从孩子身上踩过去的男人不会少。在家里是气管炎,但是会对别的女人非常粗鲁,会在飞机上就会把空姐推退下去摔成重伤。在中国,男人是自家的男人,不是社会的,成年人是自家孩子的成年人,不是社会的。

重大事件中,如非典,水灾,地震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社会性,也许平时是深藏不露的,但还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正是应该大力弘扬的,要激发出中国人的社会性,不要永远都是在中国,只有居民,没有公民;只有男子,没有男子汉;只有大人,没有成人
地震、洪水都是天灾,没办法拉你上法院:')
说的挺有道理的,算是比较了解中国人了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
原帖由 来而往 于 2009-1-17 11:54 发表
地震、洪水都是天灾,没办法拉你上法院:')

责任问题导致见义勇为的尴尬,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1)有关责任和避险法律缺失,且用法成本过高
(2)中国现在的社会文化缺乏道德底线,可以随意突破,所以一些被救助者内心出现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