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被严重误读的经济学家厉以宁2009年01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05:12
何刚

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在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里,厉以宁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完整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述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或者反过来说,厉以宁有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印证了邓小平的改革总体思路是科学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

厉以宁作为有学术创见的经济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他的学术研究进展,并没有因声名日盛而减弱,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正在进行的中央电视台2008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将经济学家厉以宁列为候选人,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一候选却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看看新浪网的留言,对厉以宁的批评和质疑声音很多,这与同时大量鲜明支持他的留言,形成巨大反差。

这让我颇为惊讶。因为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记得在2001年初,央视将吴敬琏评为2000经济年度人物时,公众和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赞美和支持。我想,这既因为“吴市场”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也因为当时吴敬琏的股市赌场论,揭示了一个真相,反映了弱势投资者的呼声,所以被称为经济学界的良心。

与吴敬琏当年赢得的喝彩相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厉以宁这位因“厉股份”之名,同样对中国改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经济学界泰斗级人物,却再度暴露在争议的聚光灯下,在我看来,这其中的质疑倾向是有问题的,为何形成这样的争议,更值得深究。

那些对厉以宁的质疑声音,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0年吴敬琏提出股市赌场论时,厉以宁就有意无意卷入了一场在媒体推动下的公开论战,包括他在内的五位学者,与吴敬琏在媒体上就股市发展与规范问题针锋相对。那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界一场标杆性的争论,许多人也从那时起确信,厉以宁和吴敬琏是不和的。而此后7年时间里,两人的确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直到2008年初的北大光华论坛,因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这两位知名经济学家,才再度引人注目地同台演讲。一位媒体同行因此感叹,这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呵。

这些坊间流传的说法,只能是参考,并不太靠得住。在我看来,吴、厉两位大家之间,其实并无所谓的学术恩仇。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有所谓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也部分出于一些旁人的挑拨或离间,而非两人根本价值观或利益上的大冲突。当然,也不能否认,两位经济学家各有粉丝,门下高足都颇为了得,因此他们的一些观点差异,容易被人为放大。

我在此无意对比吴、厉两位前辈的是非高下,更愿意探讨和分析:厉以宁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影响因何而生?这种影响力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应当被质疑?

今天的人们,多数知道“厉股份”的名号,这个当年颇有贬义的代称,已经被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明晰与制度变迁所证明,成为厉以宁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突出贡献。仅从这点上说,厉以宁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就是名至实归,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央视将他列为候选,更是尊重历史的审慎做法。对此,我们不必有什么疑问,而更应当以历史眼光,认可厉以宁在股份制改革上的重要推动作用。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第二阶段改革时,究竟应当从哪里着手,曾有两方面主张,一是先启动价格改革,破除双轨制;二是先启动股价制改革,明晰产权。今天来看,应当说两者都重要,而后者尤其关键。但当时的决策者,选择了更容易进行的价格改革,而不愿轻易碰触复杂、敏感的股份制改革。

结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股份制改革被逼到前台,不得不仓促进行,造成了最初阶段股份制改革的混乱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许多红帽子民企的产权也是纠纷不断。这应当说是当初决策没有及早采纳厉以宁等人建议而引发的改革成本。因为产权不明析,激励机制不到位,包括烟王褚时健在内一大批企业家,在位时冒险乱伸手谋私利,说到底,都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启动过晚有关。而今天像杨元庆、马明哲、唐骏等一大批千万级、亿万级年薪的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合法利益,也正得益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的基本到位。
仅从这一点上说,厉以宁当年有关股份制改革的研究和建议,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的地位,应当没有什么争议,这样的人如果再不入选经济年度人物,恐怕是央视和公众的遗憾。按我初步的理解,建立市场经济,一定要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否则市场环境无法维持,创造创新动力不足,很容易沦为只有市场之名,而无市场之实的低效率经济体。

与此相关的深入研究,就是厉以宁更重要的学术贡献:集自己研究之大成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厉以宁在西方学界的非均衡理论基础之上,注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针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起点,他提出“以平衡为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为必然达到和必须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

有关这一理论的专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时,就被列为影响中国改革进程最重要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足见学界对此的普遍性认同。甚至还有学者认为,他是少数真正懂得中国经济现实,进行了比较完整学术研究且卓有成效的经济学家,是最具实力的角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这同样是因为他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根据经济学界比较成定论的评述,他从中国目前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经济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体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有投资与经营自主权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

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非均衡的,多种价格体系、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在同时运行。比如,企业所有权属性复杂,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际上处于非均衡状况,为此要通过股份制等产权改革,从非均衡逐步转向均衡。

同时,中国广大,各地区资源占有、发展机遇和增长效率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失衡的区域、产业和阶层结构下,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资源占有较好的地区、产业和人群,率先获得发展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效率。而要保证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产业和人群,带动那些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人群,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从而避免一切只靠市场的局限性,也才能引导中国经济从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很有道理,也极具启发性?而这其中的道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否表达过?对,就是伟人那几句重要的话: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而中国30年来一直在同时做两件事:既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又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的策略和手段。

注意一下时间,厉以宁比较完整地提出他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在此之前,他的有关研究和论述已经非常多了,这些研究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而是直达决策高层,事实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政策建议。

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里,厉以宁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完整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或者反过来说,厉以宁有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印证了邓小平的改革总体思路是科学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

回顾30年来的中国改革路径,我们不得不说,厉以宁把握了其中核心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影响。今天的许多政策思路,或多或少与他当年的学术研究有关。包括缩小贫富差距,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放弃宏观调控等,无不闪烁着他的学术思想。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神化厉以宁,而只是想提醒,他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学术思想和现实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历史性贡献无可否认,作为改革开放30年之际的年度人物候选,无可厚非。如果我们否认这些历史,等于是在否认我们曾经、并将继续坚持的改革思路。

然而,我相信许多人仍然不能被我说服,仍然会继续质疑厉以宁的贡献和价值。特别是他是否是特殊利益群体的代言人,他的家族是否有特别的利益掌控,尤其是他曾被外界断章取义的一些所谓语录,更容易被不明真相的人认定是富人和权贵的代言者。而最近两年来,他的两位学生,先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更为批评厉以宁的人提供了新的口实,认定他是属于上层、远离大众的权贵经济学家。这真是让人感叹的严重误读。

记得在2001年,吴敬琏接受央视美女主持沈冰采访时曾说,他喜欢肖邦的钢琴曲,因为这些乐章里充满激情和灵动之气,但是他特别强调,作为一名经济学教授,在工作中却不能有那么多激情,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更需要的是足够的理性和冷静。

在我看来,吴敬琏的这些话同样适用于厉以宁,也是厉以宁作为经济学家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学者的双重写照。厉以宁是不多的喜欢写旧体诗词的经济学家,诗言志,他的许多诗作,充满激情和想象,也饱含哲理与沉思。但是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厉以宁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恰恰是基于现实、面对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思考和政策建议。

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我相信他看重效率优先,并深信30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是首先要有足够的速度和增量,而不是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再摆开架势求发展。这样的心态和思路,你尽可以提出质疑,但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其高度的现实合理性。今天的中国改革,当然造成了较大贫富差距,但的确又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或多或少受益于改革。这是一个大前提,对此也否认,是不客观的。

厉以宁显然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他也更清楚,如果只是打着公平优先的旗号,不仅容易失去当前的效率,事实上更会造成长久的低速徘徊,结果就是造成看起来更公平的局面,实际上失去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良机,从而长久处于低效率之中。而低效率就是对所有人最大的不公平,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潮,不能重现。

细究一下,厉以宁这样的思想基础,在我看来,恐怕来源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实际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可能会一直做一个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高校里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是他主编的。

即使在因主张股份制改革而声名大振之后,他仍然抽时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研究。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本《资本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应当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对于西方经济和社会制度最扎实的独立学术研究专著。仅此一例,足以说明厉以宁作为有学术创见的经济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他的学术研究进展,并没有因声名日盛而减弱,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2008年11月22日,厉以宁刚过了78周岁生日。作为经历了中国在20世纪最重大变动的一代经济学家,他的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应当得到恰当的承认。值此特别年份,在中央电视台评选2008经济年度人物的最后时刻,我祝福他能够入选。

2009年01月16日 11:17央视网何刚

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在中国当代的经济学家里,厉以宁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完整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述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或者反过来说,厉以宁有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印证了邓小平的改革总体思路是科学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

厉以宁作为有学术创见的经济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他的学术研究进展,并没有因声名日盛而减弱,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正在进行的中央电视台2008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将经济学家厉以宁列为候选人,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一候选却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看看新浪网的留言,对厉以宁的批评和质疑声音很多,这与同时大量鲜明支持他的留言,形成巨大反差。

这让我颇为惊讶。因为无论从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政策影响力上看,厉以宁都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说他是仍然健在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也不为过。从当年关注产权明晰的“厉股份”,推动并主持证券法、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到具有独创性学术地位的中国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当前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主张,厉以宁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政策影响最前沿。

记得在2001年初,央视将吴敬琏评为2000经济年度人物时,公众和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赞美和支持。我想,这既因为“吴市场”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也因为当时吴敬琏的股市赌场论,揭示了一个真相,反映了弱势投资者的呼声,所以被称为经济学界的良心。

与吴敬琏当年赢得的喝彩相比,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厉以宁这位因“厉股份”之名,同样对中国改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经济学界泰斗级人物,却再度暴露在争议的聚光灯下,在我看来,这其中的质疑倾向是有问题的,为何形成这样的争议,更值得深究。

那些对厉以宁的质疑声音,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0年吴敬琏提出股市赌场论时,厉以宁就有意无意卷入了一场在媒体推动下的公开论战,包括他在内的五位学者,与吴敬琏在媒体上就股市发展与规范问题针锋相对。那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界一场标杆性的争论,许多人也从那时起确信,厉以宁和吴敬琏是不和的。而此后7年时间里,两人的确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直到2008年初的北大光华论坛,因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这两位知名经济学家,才再度引人注目地同台演讲。一位媒体同行因此感叹,这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呵。

这些坊间流传的说法,只能是参考,并不太靠得住。在我看来,吴、厉两位大家之间,其实并无所谓的学术恩仇。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有所谓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也部分出于一些旁人的挑拨或离间,而非两人根本价值观或利益上的大冲突。当然,也不能否认,两位经济学家各有粉丝,门下高足都颇为了得,因此他们的一些观点差异,容易被人为放大。

我在此无意对比吴、厉两位前辈的是非高下,更愿意探讨和分析:厉以宁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影响因何而生?这种影响力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应当被质疑?

今天的人们,多数知道“厉股份”的名号,这个当年颇有贬义的代称,已经被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明晰与制度变迁所证明,成为厉以宁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突出贡献。仅从这点上说,厉以宁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就是名至实归,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央视将他列为候选,更是尊重历史的审慎做法。对此,我们不必有什么疑问,而更应当以历史眼光,认可厉以宁在股份制改革上的重要推动作用。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第二阶段改革时,究竟应当从哪里着手,曾有两方面主张,一是先启动价格改革,破除双轨制;二是先启动股价制改革,明晰产权。今天来看,应当说两者都重要,而后者尤其关键。但当时的决策者,选择了更容易进行的价格改革,而不愿轻易碰触复杂、敏感的股份制改革。

结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股份制改革被逼到前台,不得不仓促进行,造成了最初阶段股份制改革的混乱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许多红帽子民企的产权也是纠纷不断。这应当说是当初决策没有及早采纳厉以宁等人建议而引发的改革成本。因为产权不明析,激励机制不到位,包括烟王褚时健在内一大批企业家,在位时冒险乱伸手谋私利,说到底,都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启动过晚有关。而今天像杨元庆、马明哲、唐骏等一大批千万级、亿万级年薪的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合法利益,也正得益于股份制等产权改革的基本到位。
仅从这一点上说,厉以宁当年有关股份制改革的研究和建议,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的地位,应当没有什么争议,这样的人如果再不入选经济年度人物,恐怕是央视和公众的遗憾。按我初步的理解,建立市场经济,一定要让所有市场参与者,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公平竞争,否则市场环境无法维持,创造创新动力不足,很容易沦为只有市场之名,而无市场之实的低效率经济体。

与此相关的深入研究,就是厉以宁更重要的学术贡献:集自己研究之大成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厉以宁在西方学界的非均衡理论基础之上,注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针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起点,他提出“以平衡为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为必然达到和必须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

有关这一理论的专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时,就被列为影响中国改革进程最重要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足见学界对此的普遍性认同。甚至还有学者认为,他是少数真正懂得中国经济现实,进行了比较完整学术研究且卓有成效的经济学家,是最具实力的角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经济学家,这同样是因为他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根据经济学界比较成定论的评述,他从中国目前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经济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体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有投资与经营自主权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

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非均衡的,多种价格体系、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在同时运行。比如,企业所有权属性复杂,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际上处于非均衡状况,为此要通过股份制等产权改革,从非均衡逐步转向均衡。

同时,中国广大,各地区资源占有、发展机遇和增长效率都是不一样的,在这种失衡的区域、产业和阶层结构下,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使资源占有较好的地区、产业和人群,率先获得发展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效率。而要保证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产业和人群,带动那些落后的地区、产业和人群,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从而避免一切只靠市场的局限性,也才能引导中国经济从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很有道理,也极具启发性?而这其中的道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否表达过?对,就是伟人那几句重要的话: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而中国30年来一直在同时做两件事:既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又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的策略和手段。

注意一下时间,厉以宁比较完整地提出他的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在此之前,他的有关研究和论述已经非常多了,这些研究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而是直达决策高层,事实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政策建议。

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里,厉以宁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完整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体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或者反过来说,厉以宁有关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印证了邓小平的改革总体思路是科学的,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核心路径建议。

回顾30年来的中国改革路径,我们不得不说,厉以宁把握了其中核心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影响。今天的许多政策思路,或多或少与他当年的学术研究有关。包括缩小贫富差距,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放弃宏观调控等,无不闪烁着他的学术思想。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神化厉以宁,而只是想提醒,他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学术思想和现实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历史性贡献无可否认,作为改革开放30年之际的年度人物候选,无可厚非。如果我们否认这些历史,等于是在否认我们曾经、并将继续坚持的改革思路。

然而,我相信许多人仍然不能被我说服,仍然会继续质疑厉以宁的贡献和价值。特别是他是否是特殊利益群体的代言人,他的家族是否有特别的利益掌控,尤其是他曾被外界断章取义的一些所谓语录,更容易被不明真相的人认定是富人和权贵的代言者。而最近两年来,他的两位学生,先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更为批评厉以宁的人提供了新的口实,认定他是属于上层、远离大众的权贵经济学家。这真是让人感叹的严重误读。

记得在2001年,吴敬琏接受央视美女主持沈冰采访时曾说,他喜欢肖邦的钢琴曲,因为这些乐章里充满激情和灵动之气,但是他特别强调,作为一名经济学教授,在工作中却不能有那么多激情,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更需要的是足够的理性和冷静。

在我看来,吴敬琏的这些话同样适用于厉以宁,也是厉以宁作为经济学家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学者的双重写照。厉以宁是不多的喜欢写旧体诗词的经济学家,诗言志,他的许多诗作,充满激情和想象,也饱含哲理与沉思。但是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厉以宁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恰恰是基于现实、面对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思考和政策建议。

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我相信他看重效率优先,并深信30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是首先要有足够的速度和增量,而不是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再摆开架势求发展。这样的心态和思路,你尽可以提出质疑,但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其高度的现实合理性。今天的中国改革,当然造成了较大贫富差距,但的确又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人实际上或多或少受益于改革。这是一个大前提,对此也否认,是不客观的。

厉以宁显然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他也更清楚,如果只是打着公平优先的旗号,不仅容易失去当前的效率,事实上更会造成长久的低速徘徊,结果就是造成看起来更公平的局面,实际上失去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良机,从而长久处于低效率之中。而低效率就是对所有人最大的不公平,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潮,不能重现。

细究一下,厉以宁这样的思想基础,在我看来,恐怕来源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实际上,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可能会一直做一个优秀的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高校里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是他主编的。

即使在因主张股份制改革而声名大振之后,他仍然抽时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研究。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本《资本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应当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对于西方经济和社会制度最扎实的独立学术研究专著。仅此一例,足以说明厉以宁作为有学术创见的经济学家,绝非浪得虚名,他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他的学术研究进展,并没有因声名日盛而减弱,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2008年11月22日,厉以宁刚过了78周岁生日。作为经历了中国在20世纪最重大变动的一代经济学家,他的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应当得到恰当的承认。值此特别年份,在中央电视台评选2008经济年度人物的最后时刻,我祝福他能够入选。

2009年01月16日 11:17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