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能坐上代司令位置,必有独到处,没有陈,粟更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6:55
首先,粟裕同志是在华东地区,这个特殊战场成长起来的的一代名将,是我们党自己造就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如果,粟裕同志当年跟着主力红军长征了,他的聪明才智,同样能够得到发挥,但是,那就不是现在的粟裕,更不是代表整个华东部队的粟裕了。

这就是说,我所说的粟裕,不仅仅指他个人,而是指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粟裕最能代表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第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东战场;第二,华东部队的所有变革与重大胜利都与他密切相关。“同时,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野,即二野工作。当然,陈总在政治工作上辅助邓小平同志,在军事工作上辅助刘司令员,都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在解决、促进高层团结方面,功不可没!”

“粟司令率领我们创造了哪些奇迹呢?[B]首先是1944年12月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进,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共歼顽军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B]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中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B]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B]。这就是7、8月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众,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以来,第一次歼敌5万人以上。

[B]“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B]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在正司令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战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队伍中,这种特殊的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告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一战全歼敌3个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歼敌5.6万余人,奏捷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代价之小,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特别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孟良崮,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整编师,震撼了国内外,连毛泽东在一年后还对粟裕说,没想到华东部队敢打七十四师,而且全歼七十四师!

“[B]第四,刘邓大军进击中原,我们最早认识到,全国的主战场即将由山东转移中原[/B]。因此,粟司令向陈总提出了三点建议。当时我由于工作调动,到野司报到,在门口正好听到粟司令向陈总提出三点建议。也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形成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共同经略中原战略进态势。听到二位首长胸怀全局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因为,经略中原是逐鹿中原、控制全局的前奏与关键。

“[B]第五,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B]’‘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士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的建议。也就是粟司令1948年1月22日的子养电,即《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这里我用了‘我们’二字,是说,粟司令的这些想法先后七次在会上讲过,也先后多次征求过华野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张震和我也被多次叫去商量过。这份电报,凝结了粟司令的智慧和心血,也代表了我们华野全体将士的意见。这份电报有两大功劳,一是统一建军思想,二是明确了推翻蒋家王朝的作战方针,即‘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正如刘伯承老元帅所说:‘这个功劳,永垂青史。’

“[B]第六,1948年5月,粟司令以代司令、代政委、代党委书记的名义,全面主持华野工作以后,首战豫东[/B](6月17日至7月6日),歼敌9万余众。这是敌我双方主力,在中原地区,第一次大会战,是我军首次在关内攻克省会,再创了全国战场歼敌的新记录,并创造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数十万人的大兵团,忽集忽分,攻城打援的成功战例。连林彪都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B]第七,及时建议‘攻济打援’,成功解放济南[/B]。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拟令山东兵团于攻克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分兵北援。’粟裕7月16日电报军委:‘以许谭(即山东兵团)现有的实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事实上,山东兵团连续苦战,极需休整补充,当时的实力,单单攻济也不够,于是建议整个华野部队‘争取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仅仅八天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等数十名敌军将领,歼敌十余万。

“[B]第八,济南战役尚未结束,就向中央军委建议进行大决战——淮海战役。[/B]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建议并命名的。而且通过这个战役,实现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这个全局性战略目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我军总兵力明显少于是敌人的大决战,又是歼敌最多的大决战,共歼敌55.6万,其中44.3万是粟司令直接指挥我们华野歼灭的。我华东部队总共还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解放军的一半。
“淮海战役,斯大林说‘奇迹,真是奇迹!’美国人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研究的课题,称之为‘淮学’。

[B]“第九,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者38次,其中粟司令指挥我们华东部队打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共23次,其中粟司令指挥我们打的有8次;解放战争中第一年共歼敌112万人,其中43.4万余人,是我华东部队打的。[/B]毛主席称赞我们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歼敌807万其中245万是我们华东部队歼灭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点六,是全军最多的。“我们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建议也是最多的,列全军之首……

[B]“最后,我谈谈上海战役[/B]。它是‘宁沪杭战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6月2日,我与宋时轮司令员指挥的九兵团,即东路军,解放了崇明岛,使历时45天的‘宁沪杭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11个军、46个师,约43万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划江而治’以卷土重来的阴谋,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南京、杭州等代表性城市,都是我们三野解放的,我们三野歼敌28万余人,占百分之六十五。
“解放上海之战,所以被称之为人间奇迹,是因为在攻克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战例中,打得这么激烈,歼敌又这么多,特别是城市又保持得这么好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当然是人间奇迹!”
  周恩来说:“解放上海,是毛主席亲自交给粟裕同志的任务。明确要求既要解放上海,又必须保全城市。这好比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老鼠,又不准损坏瓷器。谈何容易啊!然而,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硬是解放了上海,保全了上海,了不起啊!”粟裕自己说得较为平淡:“这次战役,在上海外围,特别是吴淞口地区,打得十分激烈,用的时间也较长。但在市区打得并不激烈,用的时间也较短。这样,既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市区也没遭受大的破坏。这正是战前我们期望的最佳结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7 2:37:05编辑过]
首先,粟裕同志是在华东地区,这个特殊战场成长起来的的一代名将,是我们党自己造就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如果,粟裕同志当年跟着主力红军长征了,他的聪明才智,同样能够得到发挥,但是,那就不是现在的粟裕,更不是代表整个华东部队的粟裕了。

这就是说,我所说的粟裕,不仅仅指他个人,而是指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粟裕最能代表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第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东战场;第二,华东部队的所有变革与重大胜利都与他密切相关。“同时,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野,即二野工作。当然,陈总在政治工作上辅助邓小平同志,在军事工作上辅助刘司令员,都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在解决、促进高层团结方面,功不可没!”

“粟司令率领我们创造了哪些奇迹呢?[B]首先是1944年12月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进,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共歼顽军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B]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中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B]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B]。这就是7、8月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众,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以来,第一次歼敌5万人以上。

[B]“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B]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在正司令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战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队伍中,这种特殊的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告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一战全歼敌3个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歼敌5.6万余人,奏捷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代价之小,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特别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孟良崮,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整编师,震撼了国内外,连毛泽东在一年后还对粟裕说,没想到华东部队敢打七十四师,而且全歼七十四师!

“[B]第四,刘邓大军进击中原,我们最早认识到,全国的主战场即将由山东转移中原[/B]。因此,粟司令向陈总提出了三点建议。当时我由于工作调动,到野司报到,在门口正好听到粟司令向陈总提出三点建议。也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形成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共同经略中原战略进态势。听到二位首长胸怀全局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因为,经略中原是逐鹿中原、控制全局的前奏与关键。

“[B]第五,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B]’‘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士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的建议。也就是粟司令1948年1月22日的子养电,即《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这里我用了‘我们’二字,是说,粟司令的这些想法先后七次在会上讲过,也先后多次征求过华野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张震和我也被多次叫去商量过。这份电报,凝结了粟司令的智慧和心血,也代表了我们华野全体将士的意见。这份电报有两大功劳,一是统一建军思想,二是明确了推翻蒋家王朝的作战方针,即‘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正如刘伯承老元帅所说:‘这个功劳,永垂青史。’

“[B]第六,1948年5月,粟司令以代司令、代政委、代党委书记的名义,全面主持华野工作以后,首战豫东[/B](6月17日至7月6日),歼敌9万余众。这是敌我双方主力,在中原地区,第一次大会战,是我军首次在关内攻克省会,再创了全国战场歼敌的新记录,并创造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数十万人的大兵团,忽集忽分,攻城打援的成功战例。连林彪都说:‘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B]第七,及时建议‘攻济打援’,成功解放济南[/B]。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拟令山东兵团于攻克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分兵北援。’粟裕7月16日电报军委:‘以许谭(即山东兵团)现有的实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事实上,山东兵团连续苦战,极需休整补充,当时的实力,单单攻济也不够,于是建议整个华野部队‘争取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仅仅八天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等数十名敌军将领,歼敌十余万。

“[B]第八,济南战役尚未结束,就向中央军委建议进行大决战——淮海战役。[/B]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建议并命名的。而且通过这个战役,实现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这个全局性战略目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我军总兵力明显少于是敌人的大决战,又是歼敌最多的大决战,共歼敌55.6万,其中44.3万是粟司令直接指挥我们华野歼灭的。我华东部队总共还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解放军的一半。
“淮海战役,斯大林说‘奇迹,真是奇迹!’美国人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研究的课题,称之为‘淮学’。

[B]“第九,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者38次,其中粟司令指挥我们华东部队打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共23次,其中粟司令指挥我们打的有8次;解放战争中第一年共歼敌112万人,其中43.4万余人,是我华东部队打的。[/B]毛主席称赞我们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歼敌807万其中245万是我们华东部队歼灭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点六,是全军最多的。“我们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建议也是最多的,列全军之首……

[B]“最后,我谈谈上海战役[/B]。它是‘宁沪杭战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6月2日,我与宋时轮司令员指挥的九兵团,即东路军,解放了崇明岛,使历时45天的‘宁沪杭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11个军、46个师,约43万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划江而治’以卷土重来的阴谋,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南京、杭州等代表性城市,都是我们三野解放的,我们三野歼敌28万余人,占百分之六十五。
“解放上海之战,所以被称之为人间奇迹,是因为在攻克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战例中,打得这么激烈,歼敌又这么多,特别是城市又保持得这么好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当然是人间奇迹!”
  周恩来说:“解放上海,是毛主席亲自交给粟裕同志的任务。明确要求既要解放上海,又必须保全城市。这好比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老鼠,又不准损坏瓷器。谈何容易啊!然而,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硬是解放了上海,保全了上海,了不起啊!”粟裕自己说得较为平淡:“这次战役,在上海外围,特别是吴淞口地区,打得十分激烈,用的时间也较长。但在市区打得并不激烈,用的时间也较短。这样,既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而市区也没遭受大的破坏。这正是战前我们期望的最佳结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7 2:37:05编辑过]
被神化的陈毅对待粟裕的真实面目[转帖]

陈毅要求“淡化粟裕”,并让粟裕“吃屎”的事可是广为人知了。另,有的网友说了下面的事:会议组织者称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赶走陈毅。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就不在黄花塘,由于苏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吃了亏,日伪便能集中全力扑向粟裕所领导的苏中地区。因此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打仗有一千余次,平均一天要打三仗。粟裕是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之后,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知道黄花塘曾发生一场“整陈毅”事件。但是,扩大会议的组织者仍不放过粟裕,认为粟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了饶漱石。
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叶飞批斗粟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恩怨”。而上面的恩怨明显是陈毅的“专利”。所以我想,这里所说的“会议组织者”是陈毅。

陈饶有不共戴天之仇,除上面的“黄花塘事件”外,再一件就是1948年5月陈毅被排挤出三野,可名之为“城南庄事件”。这里面有刘少奇和饶漱石捣鬼。刘饶对陈毅的评价都不高,都是主张把陈毅调走的。
饶漱石曾表扬粟裕是模范布尔什维克,在工作中也全力支持粟裕。
刘少奇则说过:“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

这时陈毅被调走,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过: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后来打完渡江战役,陈毅遂向中央提出率三野“入川”,二野留华东。表面上的说法是“二野以前吃的苦太多,这次就照顾一下二野,让他们留在繁华的华东吧”,实际上是为自己打算,避开饶漱石。

虽然粟裕“二让司令”,但陈毅是决不会“感恩戴德”的。因为粟裕再“让”,也是陈被调走的受益者,这一事实无法改变。甚至就算粟裕坚决主张“留下陈毅”而毛泽东最终同意,陈毅仍然会是恨粟裕的。因为陈毅如果写个战役计划,事先未与粟裕商量过,在毛那里就通不过,这一事实也无法改变。二淮失守后,陈粟会师,陈毅曾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写电报,结果中央不放心,竟然来电询问陈毅是否跟粟裕商量过,待陈毅回电说“与粟商量过了”,中央才复电“计划很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流凸于岸,流必湍之”。只要粟裕强过陈毅,只要中央重用粟裕,那么无论粟裕怎么“二让司令”,怎么尊重“陈军长”,怨恨都是无法避免的。要避免,只有一个办法:把陈毅压下去。一名人才,只有把庸才压下去才能永除后患。否则,无论你是如何的“谦让”,如何的“尊重”,都是治标不治本,都是无济于事的。

粟裕在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显得过于忠厚了:在我党内部,真正的生存法则是“做不成朋友,就做敌人”。既然陈粟矛盾无法化解,那就别再步步退让,相反,应该直接把他压下去。
一如林彪对陈光的毫不留情一样:将二人昔日的情谊丢个干干净净!为此不惜采用批斗的手法,陈光也成为我军史上的一个冤案。林彪并非如林派所说,解放后才做政客的,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就如同毛不是解放后才“权术太重、独裁专制、瞎指挥”一样。解放前后的林彪,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就如同解放前后的毛泽东并无本质差别一样。
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军事是很难做“纯粹的军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里的“枯骨”不光包括敌人的,也包括我内部于己不利之人。
古人讲:骐骥之局促,不如驽马之安 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虽有尧、舜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哑之指挥。
这也算是“厚黑学”吧!林彪是此间高手。而粟裕在“陈粟裂痕”无法修复的条件下,仍然“二让司令”,实是养虎为患、自取灭亡之举。这与以前与张鼎丞的互相谦让是有本质区分的,当时的谦让令二人更加友好。
其实这不是“智商”问题,并不是说“粟裕对于自己这样做会留下后患”毫无思想准备。而是说“性格即命运”。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件时,所做出的反应不同。

-----------------
附:陈毅在1958的表演

1、对于粟裕以前的战功,自然也是能抹则抹。若干军史出版物把解放战争中明明是粟裕提的重要建议和他指挥的重大军事行动,笼而统之地改写成“华东野战军”、“华野首长”。解放战争中粟裕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代理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职务,有些正式出版物根本不提。1958年原华东军区和华野的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和“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也就是说,粟裕指挥的,曾经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七战七捷”,由于粟裕有了“错误”,也就被从历史上抹去了。
2、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批判,做了多次检查均不能过关,在被威胁如果再不检讨过关就要按敌我矛盾处理的情况下,粟裕屈服了,被迫把别人扣到他头上的屎(比如资产阶级野心家)都统统含着眼泪吃下去。陈毅看到此情此景,居然大声叫好:“粟裕同志勇敢吃屎的态度很好。以前我对粟裕同志不肯吃屎的态度很不满意。现在他已经当着大家的面吃屎了,我表示欢迎。我现在对粟裕同志没有意见了”。
挺粟老师   2004-05-06 21:33:40   

--------------------------------------------------------------------------------

林派的“代表论”:
陈毅当代军长,可以“代表新四军”;粟裕当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相当于陈毅与刘少奇之和,却不能“代表华东野战军”。而“下下棋、摆摆龙门阵”的将军当然可以代表华东野战军了。

陈毅指挥一二百人的游击队,是南方八省游击队中实力最弱的一股之一,却可以“代表南方八省游击队”。吸引到国民党主力18军的挺进师400人当然不可以代表了,拥有1200人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游击队当然更不可以代表了。
陈毅离开粟裕的战斗[转帖]
1946年7月中旬,陈毅率山东野战军7师、8师、韦国清2纵及华中野战军之9纵,共5万人南下作战。
7月27日,朝阳集战斗,歼敌5千。1946年8月,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在淮北泗县战斗中失利,伤亡较大,士气受挫。8师士兵报怨:上级老说要集中兵力,临到打时却要敌人两个打我们一个!
后来,陈毅给8师写了一封信:“由于三月来战争,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实为朝阳集后连败),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线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痛苦。与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因而生长失望情绪,因而对领导不满。”
后来陈毅还说:“我要批评你们的是,八师还不够全面,你们只会打胜仗,不会打败仗。可是,你们不要听偏了,以为我陈毅在鼓励你们打败仗,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们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磨炼,把部队锻炼得更坚强。打了胜仗,骄傲了,那很危险。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骄傲是政治上落后的表现。打了败仗,气要了,这也危险,那是灭自己的志气,长敌人的威风。”

淮北失利的同时,华中的粟谭主力却在一个半月中七战七捷,歼灭了国民党6个整旅共5.3万人,严重挫折了敌人锐气,振奋了解放区民心士气,并成为中共中央得出”蒋军必败“判断的实践根据之一。
9月6日,中央来电:我们准备派徐向前同志来鲁,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之责。
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陈毅当然明白中央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故在第二天起连电表示欢迎徐向前来鲁主持。但是等了20多天,徐向前没有来。而陈毅对战局的焦虑有增无减。
9月19日,淮阴失守,22日,淮安也被攻占。
而粟裕部被国民党讥为“驰援二淮而不及者。”
此役,新四军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撤出华中战略要点淮阴,使作战回旋余地更小,交通、财政上困难增重,群众也加深了动摇心理,使整个华中的局势愈趋严重。
两淮的失守,就华东战场总的形势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淮阴是在未能成建制地歼敌的情况下仓促撤出的,因而对华中战局和部队、群众的情绪,对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转移,都有一定的影响。

粟裕认为,即使1、6师赶到淮阴,并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战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打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但因陈毅一直严令粟裕北上,粟裕的“救驾来迟”,使陈粟之间有了裂痕,到了58年批粟,陈毅还说当年,粟裕是成心拖延北上,等74师攻陷淮阴后才到达,是成心让他陈毅出丑。

纵观7、8、9三个月的作战,粟裕部以三万多人歼敌五万多人,陈毅部以五万多人歼敌二万余人,华东其他部队歼敌万余人。这样,整个华东三个月内歼敌八万余人。其中陈毅指挥的泗县战役打成了消耗战,歼敌3000余人,泗县未能攻下。二淮保卫战打成了消耗战,歼敌1.4万人,二淮失守。
《虎啸泉城》是台湾女记者与大陆记者丛正里合作编写,这二个人,在解放战争中,一个是国 军一方的喉舌,一个是华东共 军一方的喉舌。
里面女记者说“我到现在都不清楚,济南战役的指挥者是谁?”丛正里答“粟裕”。
丛正里还跟她说,“陈毅说,‘他长期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请您注意陈毅后面这句话。”
当时女记者说,“你说的这些,不但国民党有些人不知道,就是你们自己的战史资料,也不曾详细介绍。”

根据女记者的说法,似乎可以理解为,国民党分为二种,一种是知道的,一种是不知道的。

据《三野十大虎将》,蔡仁杰问张灵甫,“师座,当今中国 军 界,可有谁是师座对手?”张答:粟裕。

另据网上所传,一篇《从来英雄多寂寞——我吊粟裕》的帖子,胡琏曾说“粟裕最谲”,假如胡琏曾说过“陈毅指挥不行”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知道粟裕实际指挥。希望“阿拉伯的劳伦斯”把胡琏这番话的出处给出来。

杜聿明知不知道?解放后,周恩来、陈毅、杜聿明曾谈话,摆出一付“陈毅指挥了淮海战役”的姿态,而陈毅也大大方方地接受。根据这番谈话,杜聿明似乎是不知道的。
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已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陈毅年谱>上卷,1995年12月,第一版,第499-500页
毛泽东对陈明仁说:“我看林 彪打仗就不如你!”当真英明!

《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
据师哲等著《在毛主席身边》一书,毛泽东曾对蒙哥马利介绍淮海战役时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毛主席看人的眼光果真是毒!

坐拥百万大军也没有震主的能力,也到不了“功高者不赏”的境界,难怪能当元帅第三。别人是韬光养霉,林 彪不用韬,本来就是二流将领,自然当得上元帅第三。才能如再升一层,想当第三可就难了。
战役指挥权是部队军事主官行使军事指挥的主要标志,也是体现军事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由该部队军事主官自然拥有。那么,我军五大野战军拥有战役指挥权的人分别是谁?他们当时的职务又是什么呢?
  西北野战军(一野):彭德怀   职务:司令员兼政委
  中原野战军(二野):刘伯承   职务: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三野):粟裕     职务:副司令员(后为代司令员、代政委)
  东北野战军(四野):林彪     职务:司令员兼政委(后为司令员)
   华北军区野战军    :聂荣臻  职务:司令员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粟裕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在正司令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粟裕最能代表我们整个华东部队。
第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东战场;
第二,华东部队的所有变革与重大胜利都与他密切相关。“同时,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野,即二野工作。当然,陈总在政治工作上辅助邓小平同志,在军事工作上辅助刘司令员,都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在解决、促进高层团结方面,功不可没!”

     -------------郭化若
没有陈,就没有粟

----------------------------------------------

此无知者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妄谈:粟裕是陈毅培养出来的。此论1994年以前贻误视听甚广,盖欺粟裕仅为大将也。若当年周恩来不强让陈毅为帅,粟裕自然名列其中,有哪位宵小会如是说?   
   粟裕1927年加入叶挺部队,军龄比陈毅长。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陈毅是半路赶上撤退的队伍,白捡个团指导员,因军队干部逃亡多,陈毅因此突出,和朱德并列了。这一段粟裕与陈毅根本无交往。
  井冈山时期,只有几个月时间粟裕是陈毅的直接部下,(陈毅为22军军长时,粟裕为下属师长,但该军很快缩编为师,由粟裕为师长。此后陈毅在地方军区挂名,与粟裕风马牛不相及。1934年10月后,两人都留南方,但远隔千里,互相独立作战。1938年新四军成立,陈毅为1支队司令,粟裕为2支队副司令,很快代张鼎丞的司令职。
  以上经历纯粹由粟裕自己的战斗创造的,与陈毅的“培养)无关!

  1939年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司令,这是2人合作共事的开始。到皖南事变止,这是2人最亲密的时候,因粟裕的黄桥战役使陈毅名声大震,1941年事变后被任命为代军长,可以说粟裕培养了陈毅!粟裕为1师师长,可是自己真刀实枪干出来的,与陈毅有何关系,难道陈毅教会粟裕打仗?笑话!

  1943年陈毅去了延安休息,1946 年直接去了山东,粟裕在苏中直接对敌,陈毅培养了他什么?

  1946年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陈毅在山东连打败仗,更谈不上培养!
  1947年陈毅粟裕合兵,毛泽东因粟裕在抗战后期在浙江的表现及七战七捷,以及陈毅军事无能,明令粟裕负责华野的战役指挥,军事上由粟裕下决心,这与陈毅又有何关系!?

  1948年陈毅因或多或少足碍粟裕作战,毛假借名义调走陈毅,由粟裕代理华野司令,这又和陈毅的培养有何关系?1949年1月粟裕依然代理三野司令员,并一直主持三野军事工作,是毛主席知人善任的结果,与陈毅无关。


  要说粟裕是陈毅培养起来的也不无道理:因为陈毅军事的无能,以司令之职无所作为,让副司令的粟裕有了用武之地!林彪、刘伯承的副司令就没有这样的福气!
王强所著《中 央 领导同志和江苏省 委为“七战七捷”正 名》,如下:
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初期一次著名的战役。这一名称的兴 废 存 亡,竟与战役指挥者粟裕同志的境遇紧密相联,回顾往事,足以令人深省。
尽管这是已载入史册的光辉战绩,但当粟裕同志1958年受到了错误的批 判和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七战七捷”和粟裕同志的其他战功,自然也是能贬则贬,能抹则抹。不仅当时就有“七战七捷”是自我吹嘘的闲言和“七战七捷不都是胜仗”等谬论。事后,当有个县人民政府写信提及“七战七捷”与粟裕时,有人竟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当有的辞书撰写“七战七捷”条目送 审时,也被改成了“苏中战役”。在“左” 倾 流 毒 泛 滥,唯心主义 猖 獗的年代,由于粟裕有了所谓“错 误”,“七战七捷”也就被从历史 上抹 去了。
看粟裕的历史,是看中国弊端的一面镜子[转帖]
1、粟裕此人,性谦逊,实际上却是外柔内刚,在作战指挥上是“独断专行”的类型,就才能而言实际上是那种适合当正职的类型。陈外长当军界正职是典型的沐猴而冠,
60年代我党公然宣称“外行领导内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可真令陈毅乐翻了天。不过,陈毅虽然主张外行对内行的领导制,还鼓吹“无为而治”、“坐享其成,可见其自知之明还是有的,这一点比很多人强。(见《陈毅传》)
被聂称为“霸道”的林彪,据《肖克回忆录》讲,林彪以“紧跟”自居。可见,人性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不能由粟裕的谦逊,而形而上学地认为他在军事指挥上是适合当副职的类型,也不能由林彪的霸道而认为他是刚直不阿的类型。
中国有句俗话“尺蠖之曲在于伸”,就反映了人性的辩证法。表现为这种形式的人,在本质上恰恰很可能是与之相反的类型。当然贬粟大军中有不少善于上纲上线的人,不知会如何上线?

张震回忆:有的同志曾经问我:你与粟裕同志共事多年,直接协助他组织了许多重要战役,粟裕同志在作战指挥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即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制胜。
再次讲到了“机断专行”。

与粟裕相比,彭德怀1958年1月22日在总后召集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军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对于党中央的一切政策、决定和指示,都要贯彻执行,成为忠诚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


2、贬粟大军,对陈毅的不是由官职产生出来的“威望”高估了。
在他们看来,如果1946年冬真按饶漱石的建议,以粟代陈,把陈毅赶走,那么华野的胜仗就不复存在。郭化若说:““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
对于郭化若所提到的,当年的陈毅和今天的贬粟大军一样,有意不提。郭化若已明确提出,陈粟二人,分是主流,合是次流。
贬粟大军不懂得军纪的严肃性,以为孙子训练宫女是跟宫女闹着玩。诸葛亮“孙吴之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戚继光“非有赏罚,孙吴不能以为将。”曹操“明赏罚,虽有众若使一人。”吕尚“凡有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则所闻不见者,莫不阴化矣。”
上面,诸葛亮、戚断光、曹操、吕尚的话,无不显示出主将与副将的差别。那便是:主将掌着赏罚,这是军队最核心的东西。这最核心的东西掌握在陈毅手里,这么一来粟裕指挥打仗就困难了。就是戚继光所说的“非有赏罚,孙吴不能以为将。”韩信拜将时,韩信在军中的资历与粟裕在1947年1月华野整编时的资历相比,相差甚远。按贬粟大军的逻辑,韩信在指挥上应该更麻烦,“指挥不灵”的现象应该比粟裕更加严重,实际上却是恰恰相反,为什么?因为韩信得到了“军纪”、“赏罚”这为将者最核心的东西的,而粟裕没得到。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刘少奇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刘少奇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
在刘少奇和饶漱石的大力举荐下,粟裕才被毛泽东委任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当时的“二让司令”,“近忧”是没有的,因为陈毅这个绊脚石总算走掉了,以后指挥便利了。远忧却有,那便是予淮海战役后陈毅回来摘桃之口实。陈毅后来当元帅也是典型的摘桃派。即使如此,陈毅还是对48年5月粟裕未能留住自己耿耿于怀。
陈毅之所以能当上元帅,是以粟裕当不上元帅为代价的。粟裕曾提出让帅不是关键,关键是毛本来就不想让他当。为什么?一名将帅,如果你的才能如林彪一般平庸,并且善于“紧跟”,那么就可将你向上拔;如果你才能高出林彪一个档次,并且不卑不亢,那么就要将你往下拉。这就是领袖的掌权术。1955年的军衔制,是领袖掌权术的结果。
陈毅军事才能过低,但极为听话,叫往东就往东,叫往西就往西,这样的人在战争期间受重用是要坏事的,所以48年5月把他调走。陈毅一走,华野局面一新,胜仗越打越大,大别山没有完成扭转中原局势的任务,豫东战役和乘虚而入的襄樊战役就完成了。中原解放区建设大大加速。使南线的战略决战提前到来。
象陈毅这种人,战争年代在使用上要限制一下;但到了和平年代就不同了,战争一结束,鸟尽弓藏,要的是奴才,所以当元帅的是陈毅而不是粟裕。至于“陈毅资历比粟裕老所以他当元帅”,那是毛先决定让陈毅当元帅,再以此为借口。而不是先考虑到资历,然后决定让陈毅当元帅。

而在战争期间,野战军有粟裕,军区有饶漱石,难寻着落的陈毅被刘邓收留,陈毅感激之余,与刘邓结成了死党。58年刘伯承粟裕同时被批,陈毅对待二人的态度天差地远,就充分显示出刘邓当年的“给落水之人一根稻草之恩”,粟裕虽然“二让司令”,体现出对陈毅颜面的照顾,但最终未能留住陈毅在华野,陈毅终究还是离开。这令陈毅对粟裕怀恨在心。高饶事件与反教条主义是陈毅打击报复粟裕的二次机会。一次没抓住,一次抓住了。
------------------
郭化若说:“解放战争中粟裕同志的指挥环境是各个战略区领导中最差的。”从这句话说开去 --粟裕7758 2003-7-2 13:54:33[点:0] (2381字)

可以说,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只有豫东战役是对粟裕“放手使用”的,而林彪除了初上东北时以外,别的时间均“放手使用”。
中央对一个将领“不放手”,这对他领兵打仗是极为不利的。
粟裕旁边,有陈毅、谭震林、陈士榘、唐亮作“监军”,有叶飞、许世友因为粟裕“未被放手使用”而变得嚣张。结果到了淮海战役,以上6人,除了谭震林外,别的:要么象陈士榘那样,身为参谋长,竟然不在野司。要么象陈毅、唐亮、许世友、叶飞那样,不在华野军中。这帮“监军”,和“不大听指挥”的,一个个都“出去了”。正所谓“军令如山”,没有“严明的军纪”,怎么打仗?
陈士榘的工作由副手张震来做,唐亮的工作由副手钟期光来做。“统一指挥围歼黄百韬”,按说是许世友的,这下成了王建安的。一纵的指挥本来是叶飞,这下成了张翼翔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索性让他们当正手?这样在工作中不是更加顺手吗?让副手干正手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顺。人为地增加了障碍。

回答是:这种“人事调动权”,粟裕是没有的。“军权”的核心是什么?答:是“生杀大权”和“人事调动权”,而粟裕没有。他只有“实际指挥的权力”。

在淮海和渡江战役中,除去上面的“副手干正手的工作”,粟裕是不是“被毛泽东放手使用了”?不是,他在总前委仅排第四。“没了陈毅作监军,还有总前委作监军。反正我毛泽东对你粟裕就是不放手”。

如果粟裕能得到林彪的宠信,他在总前委中是肯定列第一的。因为“兵多的指挥兵少的”符合战争自身的规律。人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违反战争规律行事,只会加大获胜难度,甚至落败。可以说,粟裕能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很了不起的。而这种因“未被放手使用”而带来的困难,是国外的军史研究者所无法想象的。只有在中国的国情下,才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

象刘邓在淮海战役中,自己的全部兵力加起来也拿不下黄维,甚至西集团的刘邓部属在对黄维发起攻击中,竟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如此弱的力量,怎么能“指挥大局”呢?连自个都顾不过来,怎么可能在用兵上,“统筹安排攻黄维、阻李刘、包围杜聿明这三线的作战”呢?

大家都知道孙子训练宫女的故事吧,结果是杀了吴王的二名爱姬。这里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我要带兵,就要立威,就要有生杀大权,君王就得对我放手。我想用谁就用谁,不想用谁就不用谁”。如果不“放手”,威就没法立。没有“威”,对领兵作战极为不利。

很明显,粟裕与这个标准差距很大。所以正如郭化若所说:“解放战争中粟裕同志的指挥环境是各个战略区领导中最差的。”
对于郭化若的这句话,林彪馆的人坚决反对,为此连郭化若这名毛泽东身边的“高参”都给骂上了。反对的原因是这话凸现了粟裕胜仗的难得。

有趣的是,林馆的人一方面反对郭化若这句话,另一方面又讥讽粟裕,在指挥上常出现“指挥不动”、“威信不够”的情况。还说“让粟裕去东北,他就指挥不动这些人。”
如此双重标准,林馆中人在这一点上是很令人瞧不起的。

至于,粟裕为什么不能“被毛泽东放手使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他“十七年未见中央”了。
2、他具有独立的思想。关于军事思想,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有相当的差别。一个思想上高度独立的人,哪怕他对中央“无比忠诚”,也是令人“担心”的。
中国的国情即是如此,“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向来为人痛恨。而美国则恰恰 相反。
林彪的军事思想与毛泽东差别也不小,但在“独立性”方面,与粟裕比可就差多了。可说是毛一手“栽培”起来的。
3、他不搞权术,具有独立的人格。(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我不是说他“半点权术也无”,只是说他相对于别人而言,在权术上搞得太少了。)
一个在人格上独立的人,就象思想的独立一样,哪怕他对中央“无比忠诚”,也是令人“担心”的。
有“独立人格”的人倒霉,是中国的又一弊端。是又一个中国不如美国的地方。
在政坛上,该讲权术的时候,你不讲。你以为别人会认为你“清高”吗?你以为国家领袖会因此而对你“放心”吗?错了!别人会认为你刁买人心,欺骗世人。认为你“韬光养晦”、“胸怀大志”。
所以说,一味地“自命清高”是不可以的。该讲权术的时候,你不想讲都得讲。否则会遭人疑忌,遭人暗算。
4、他在1948年5月和1948年10月,二次反对渡江(“为了打败蒋介石”只是一个借口)。
其实在中国,将领“手握重兵”,易遭杀身之祸。假如君王要削弱你的“兵权”,你还反对,更是“自速其祸”。
你看林彪“手握重兵”是不是?可看他解放后是多么“无为”啊?“无为”也是权术的一种,你粟裕真该学一学。不过就算你粟裕用上了权术,人家是嫡系,又岂是尊驾比得了的?
如果粟裕真的渡了江,那么三野就会大大削弱,1958年那次斗争就可以避免。毛泽东对他也就“放心”了。
而二次反对渡江,毛泽东恼火之余,自然不愿对他“放手”了。(当然明地里,还是要夸一夸的。)
5、他喜欢的将领,太多的原红四方面军的人。而与原红一方面军的人就不那么“和睦”。
站在粟裕本人的角度,一则红四方面军藏龙卧虎,能人确实多。二则在毛未对他“放手”的情况下,这些人除了许大和尚情况特殊外,“后台”一般不象红一那样硬,动不动就“指挥不动”。指挥上很便利。
但站在毛泽东角度,就有“构建独立王国,发展个人势力”的嫌疑了。

总之,看解放战争尤其粟裕的历史,是看中国弊端的一面镜子。看一看这些,我们就应该想到,今天的解放军建设,应该如何改进?今天的中国文化,又该如何变革?
这才能体现出研究历史的真正价值。如果仅是为了“知道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那有什么用?

**************8
下面是“司马穰斩监军”的故事,让那些重资历、视军权军纪赏罚为无物的贬粟大军吃惊猛醒:
庄贾是景公的宠臣,向来有恃无恐,骄横惯了,根本不把穰苴放在眼里。那天,亲戚朋友都为他送行,酒喝了一阵又一阵,庄贾早把军门会齐的事忘得一千二净了。穰苴等到中午了,见庄贾还没到来,便拔掉标杆,倒掉漏水,独自召集三军,申明纪律,操练队伍。太阳都要下山了,庄贾才喝得醉醺醺地来到军营。穰苴大声问道,“监军为什么到这时才来\?1”庄贾不以为然,拱拱手说:“今日亲戚朋友为我送行,酒喝多了,所以才来晚了。”穰苴气愤地说:“当将帅的一旦受命,就不能顾家,上了战场,就得舍生忘死。现在敌人都打到我们家门上来了,人心惶惶,国君也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我担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临出征哪还有闲功夫饮酒作乐呢\?”说罢,问军法官说:“军法上对不按时到的将士该怎样处置\?”军法官回答道:“应当砍头]”庄贾听说要杀头,十分害怕,急忙叫人向齐景公求救。还没等派去求救的人回来,穰苴已经把庄贾处决了。不一会,齐景公派使者拿着符节乘车驰入军营,要求放掉庄贾。穰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随问军法官:“骑马闯入军营,该当何罪\?”军法官说:“应当砍头1”使者吓得要死。穰苴说:“国君派来的使者不能杀。但军法也不能不遵守。”说完,令武士把使者的仆人和马都砍了。同时传示三军,以明军纪。
  三天后,穰苴率军出征,生病的士兵也争先恐后,土气非常高昂。晋国的军队听说后,吓得慌忙撤退。燕国的军队也赶快退到了黄河以北。穰苴趁机挥军追击,原来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7 2:54:41编辑过]
革命前辈的回忆录有很多假话:
  
叶飞在回忆录里拼命夸大一些作战难度. 比如说自己在上海战役中只有2个军,兵力不足,实际上据考证上海战役发起前他就指挥4个军,战役中、后期则指挥5个军。

陈士榘写的《天翻地覆三年间》,描述粟裕在鲁南战役的攻枣庄战役中“病”了,于是他成了该战的实际指挥者,而另一些革命前辈回忆,当时粟裕根本没病,指挥的好好的。

王德的《华东战场参谋笔记》写二淮危急,粟裕恋战苏中打海安。实际上粟裕9月8日、10日二次提出“放弃围攻海安”,毛泽东10日同意放弃。而“华野北上”的电令是毛泽东作出的,是11日。 另外,当时负责淮阴方向防守任务的只有一个张震9纵。后来的皮定钧旅、5旅都是从苏中赶到淮阴的,由于他们走的是运河堤公路,而1、6师在海安附近,走的多水网地,因而皮旅、5旅比1、6师早到了淮阴几天,和74师打了起来。与皮定钧、成钧相比,陈毅根本不敢和张灵甫过招。 当时毛泽东命令陈毅拖延时间,等待粟裕援兵到达。但陈毅的山野不敢和74师正面冲突,老是想打7军,来个“围魏救赵”,实际上正中7军下怀,因为7军本来的任务就是拖住山野,保障74师打淮阴。
陈毅躲着74师,向张鼎丞发电说,桥没修好。让张鼎丞给他修桥,否则他就不南下。后来张鼎丞派人把桥修好了,他又说时间来不及了。到头来,陈毅的山野,用了三天时间,才南下走了三十公里。明明他的山野离淮阴近;而1、6师离淮阴远。最终,却是远方的1、6师到了淮安以东,他这近处的山野南下的路还没走到一半。
总之,陈毅是拐着弯地不碰74师,拐着弯地丢淮阴!难怪南下时,一天走不了几里。还净多推托之词。 此期间的陈毅,跟淮海战役中的川军44军军长王泽俊相似,黄百韬大骂王泽俊:老子让他去连云港,他一天走不了几里,老子让他回新安镇,他一天就跑出几百里!

再如王德说46年华中分局批陈毅的同时,饶漱石提出“以粟代陈”,实际上当时饶漱石在北平军调处,负责东北的停战,有时还飞到沈阳监督,到了1947年才回到华东。

《许世友回忆录》里写陈毅在济南战役前作战前动员,而实际上当时陈毅在中野,根本不在华野。
往事如风。明日攻台,大将安在?
不知这个什么张雄文是什么人,仗还没打,先打起内仗来了,这么臭化一个元帅和抬高一个上将,不知是何居心,我看这种做法与王明的做法如此一辙
以下是引用rsjd在2004-5-7 16:21:00的发言:
不知这个什么张雄文是什么人,仗还没打,先打起内仗来了,这么臭化一个元帅和抬高一个上将,不知是何居心,我看这种做法与王明的做法如此一辙


  一个为不公正的历史打抱不平的人。

  恢复粟裕真实历史,展示粟裕军事奇才!
欢迎访问无冕元帅----粟裕论坛 http://www.unitedcn.com/bbs/list.asp?boardid=11
论坛上歪理、二野等人挺陈不过是借陈贬粟,以凸显林彪,其实陈毅那三板斧根本不在他们眼中。惟有日立是真诚挺陈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估计不可能是陈毅的后代,因为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为战斗之惨烈所吓倒,弈棋的心思也没有了,不自觉的说:以后再不让子孙当兵了。果然,陈毅的后代如今从政经商,就是没有搞军事的。而粟裕倒有一子依然在部队。这一方面是智力特长遗传,主要还是陈毅逃避兵役的遗言起作用。日立尚好军事,似应与陈毅家族无关。
  那么,私心揣测,此何人也?为一个日渐露出真实面目走下神坛的陈毅不顾事实遮掩呢?估计是小学看过《梅岭突围》电影,中学读过其实是陈毅解围后(据考证,绝非围中所写)从容写的《梅岭三章》,成人后知道陈毅是元帅,其余一无所知的人(也许还听过陈毅“导弹是竹竿捅下”豪言)。
  不否认陈毅南昌起义后赶上部队,在众人纷纷逃离时留在了部队。林  彪劝他离开,理由是军事干部都知道不行了,陈如此政工干部有何作为?但陈毅说的理由令人三思:我不离开,手中有枪不怕,如离开,敌人几个人即能捉住我的。(此见之于诸多官方出版物,歪理兄又会说散见于网上了)。陈留在部队,20年中没有叛变,没有被俘,没有受伤,没有牺牲等等,一切能证明他坚强不屈的英雄事迹都没有发生。如此,他没有打过大仗、胜仗,军事基本上是外行,自己承认只起政委作用,林  彪只夸粟裕打神仙仗,将陈凉在一边等等都不重要。一句话,陈毅功劳不多苦劳多,封个元帅也无所谓,想想王洪文还能当接班人,老陈当个元帅,1955年9月在毛主席面前做做小儿状等等也不要紧。三野事实的军事一把手粟裕将军无意见,我们崇敬粟裕才气人品的后人也谈不上有意见。但我们觉得有义务与责任将真实的历史告诉世人:人们常以为的百战百胜、“才兼文武此全才”的陈毅的战功是主管军事的粟裕创造的,这还是解放战争陈粟在一起11个月的事实,其余两年陈根本未到职!也就是说华野政治方面的功劳陈也丝毫没有!(到上海地方工作,饶漱石市委书记也应分陈毅这市长一半功劳,中国人习惯因后面行为否定前面功绩。过去对林  彪也如此。)
   然而,似日立等善良又浅见的人们,从善良朴实的愿望出发,从对1994年以前的官方书籍出发(官方书籍中的历史结论、观点是分不同的时段而改变的,1959--1966年正史记载彭德怀就是铁定的野心家,如果一味认为官方的结论就是对的,那还有后来的平反昭雪,恢复历史真实吗?),将小时侯心中神化的陈毅搬到现实中来,对别人任何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行为就攻击为贬低陈毅!殊不知历史真实本来如此,根本谈不上贬。如今随时间的推移,解密的档案增多,影响恢复真实历史的人物化为泥土,过去的历史人物还将接受更多的考验,所以盖棺未必论定即是如此道理。
  陈毅同志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特别是在保障粟裕同志一心专注军事方面颇有劳绩(一如东北罗荣桓同志创造“林总的重点主义”,全力保证林彪白事不管,专注打仗一样。但再好的绿叶也还是叶子,历史已经并且还将不断证明:粟裕同志才是三野真正的红花!所以1949年10月1日粟裕以三野首席代表的身份进京参加开国大典是当之无愧的!
国民党上至蒋介石下到各将领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华野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粟裕,真是失敬的很呐。看来粟副将在解放战争中真是个无名英雄啊。

国民党战史说:“陈毅(国民党不知道华野的战役指挥是粟裕)在共匪五虎将(彭林刘陈聂)中尚属二流人物”。

胡琏说:“陈毅(胡琏不知道对手是粟裕)指挥不行!”,是啊,胡琏有这个资格说嘛,粟副将可不止一次败在胡某手下了。
解放战争之中,几个战略区的应该说是各有各的作用,和战略方向!这些人都是有功之人,当然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过失。
不要挺这个人,就功都是他的,过都是人家的!!!这使我想到当年怎样神化毛,搞个人崇拜!!!
如果当年进入大别山的是华东,到战争后期,不见得会比中野强到哪里去!!!

每次胜利都是有诸多因素造成的,包裹对手的失误,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