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仁英:生活不能太娇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4:08
每周都上两天班,不挑食,不喜欢人搀扶
健康时报记者杨锐

《健康时报》 ( 2008-12-15 第19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alone,atmosphere,b,w,background,birds,black-9531fde8a574d669e55724ec9fdae0f7_h.jpg


  严仁英,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终身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您身体这么好,养生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

  坐在“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仁英教授面前,记者感到很惊讶。95岁的她,精神矍铄,腰杆笔直,目光慈祥而明亮,全然没有9旬老人的龙钟之态。严教授想了想说:“别太娇气。”原来以为她对养生会有许多经验,谁知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记者有些无奈,接着问:“在保健方面,您觉得老年女性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严教授还是说:“别太娇气。”


  记者心有不甘:“听说您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在面对困境时,您是用怎样的心态渡过的?”老人家一下子就笑了:“还是别太娇气。”这一天是严仁英教授95岁生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意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为她举办了隆重的生日庆典。许多人都曾经向她讨教长寿的经验,许多人都知道她的一句口头阐“能吃能睡,没心没肺”,更通俗的翻译就是这句“别太娇气”。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严仁英被当成刘少奇插到北大医院的黑手,被撤销一切行政职务,从科主任贬为卫生员。同事回忆说“就属严大夫做卫生时的厕所最干净了”。严教授这辈子很坎坷,“别太娇气”四个字是她对人生的最大感悟。1948年,严仁英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一年。回国后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件工作竟然是给妓女检查身体。

  当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一声令下,封闭了北京的所有妓院,并严令要求所有的妓女必须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想到严仁英刚刚留洋归来,这个工作似乎有点“不上档次”,同事就找到严仁英,问她去不去,严仁英立刻说严仁英在北京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她曾下乡在此。“我当然去”。

  在她的眼里,患者就是患者,没有什么身份的差别。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医药卫生工作重点应该面向农村”的指示下,严仁英奔赴北京远郊密云县,目睹了大量让她惊心动魄的病例:用门板抬进来的产妇,身体外面挂着畸形的婴儿的胳膊,胎儿已死,产妇也奄奄一息。

  严仁英把研究的重点从临床妇产科转到了围产保健。她觉得做医生只能救一个人,而做保健却能救一群人。就在严仁英准备在围产保健领域开展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严仁英被当成刘少奇插到北大医院的黑手,被撤销一切的行政职务,严仁英也从科主任被贬为卫生员。还跟其他卫生员一块儿抬担架、搞卫生。

  后来她被下放,关进牛棚,心态依旧很好:“在牛棚里跟其他的同志互相关心,一块儿学习,并没有觉得多大的痛苦,挺一挺就过来了。”“她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这是一种荣誉。可在她看来,这个终身教授似乎就是‘终身都应该上班的教授’。”“老人家从不吃补药,也不刻意锻炼。‘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这话用在她身上最为合适。”严教授的女婿周先生说。

  对严仁英教授来说,最好的心补莫过于工作。70年代开始,她将自己从临床医疗转至围产保健,她已年近7旬。此后岁月中,她不仅在我国创立“围产医学”这门新学科,还在北大医院首创妇儿保健中心。

  如今,95岁的严仁英教授每周都有两个上午的班,周二、周五或周二、周四,两个半天,不是特别固定。她总是在上班前的一天就开始念叨上了:“明天要上班了!”显得非常兴奋。她平时8点起床,时常需要家人来唤她起床。唯独上班那天,她总是提前一小时就自己起来,洗漱完毕,吃完早饭,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着。每周都上两天班,不挑食,不喜欢人搀扶
健康时报记者杨锐

《健康时报》 ( 2008-12-15 第19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alone,atmosphere,b,w,background,birds,black-9531fde8a574d669e55724ec9fdae0f7_h.jpg

  严仁英,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终身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您身体这么好,养生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

  坐在“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仁英教授面前,记者感到很惊讶。95岁的她,精神矍铄,腰杆笔直,目光慈祥而明亮,全然没有9旬老人的龙钟之态。严教授想了想说:“别太娇气。”原来以为她对养生会有许多经验,谁知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记者有些无奈,接着问:“在保健方面,您觉得老年女性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严教授还是说:“别太娇气。”


  记者心有不甘:“听说您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在面对困境时,您是用怎样的心态渡过的?”老人家一下子就笑了:“还是别太娇气。”这一天是严仁英教授95岁生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意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为她举办了隆重的生日庆典。许多人都曾经向她讨教长寿的经验,许多人都知道她的一句口头阐“能吃能睡,没心没肺”,更通俗的翻译就是这句“别太娇气”。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严仁英被当成刘少奇插到北大医院的黑手,被撤销一切行政职务,从科主任贬为卫生员。同事回忆说“就属严大夫做卫生时的厕所最干净了”。严教授这辈子很坎坷,“别太娇气”四个字是她对人生的最大感悟。1948年,严仁英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一年。回国后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一件工作竟然是给妓女检查身体。

  当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一声令下,封闭了北京的所有妓院,并严令要求所有的妓女必须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想到严仁英刚刚留洋归来,这个工作似乎有点“不上档次”,同事就找到严仁英,问她去不去,严仁英立刻说严仁英在北京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她曾下乡在此。“我当然去”。

  在她的眼里,患者就是患者,没有什么身份的差别。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医药卫生工作重点应该面向农村”的指示下,严仁英奔赴北京远郊密云县,目睹了大量让她惊心动魄的病例:用门板抬进来的产妇,身体外面挂着畸形的婴儿的胳膊,胎儿已死,产妇也奄奄一息。

  严仁英把研究的重点从临床妇产科转到了围产保健。她觉得做医生只能救一个人,而做保健却能救一群人。就在严仁英准备在围产保健领域开展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严仁英被当成刘少奇插到北大医院的黑手,被撤销一切的行政职务,严仁英也从科主任被贬为卫生员。还跟其他卫生员一块儿抬担架、搞卫生。

  后来她被下放,关进牛棚,心态依旧很好:“在牛棚里跟其他的同志互相关心,一块儿学习,并没有觉得多大的痛苦,挺一挺就过来了。”“她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这是一种荣誉。可在她看来,这个终身教授似乎就是‘终身都应该上班的教授’。”“老人家从不吃补药,也不刻意锻炼。‘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这话用在她身上最为合适。”严教授的女婿周先生说。

  对严仁英教授来说,最好的心补莫过于工作。70年代开始,她将自己从临床医疗转至围产保健,她已年近7旬。此后岁月中,她不仅在我国创立“围产医学”这门新学科,还在北大医院首创妇儿保健中心。

  如今,95岁的严仁英教授每周都有两个上午的班,周二、周五或周二、周四,两个半天,不是特别固定。她总是在上班前的一天就开始念叨上了:“明天要上班了!”显得非常兴奋。她平时8点起床,时常需要家人来唤她起床。唯独上班那天,她总是提前一小时就自己起来,洗漱完毕,吃完早饭,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着。
 十几分钟后,汽车到了,家人把她扶上车。汽车开往位于府右街的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四楼,有严老的办公室。上班后,严老通常会看看医院的文件,为医生们看看文章,或和医生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妇幼保健方面的相关课题、活动等。

  在医院里的走廊里,严仁英也不忘和小患者亲切地打招呼。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医院的婴儿室。今年奥运会期间,汽车实行单双号,一周的两天班减成了一次。


  两周后,严老就“不干了”,私下和司机商量:“我一周应上两次班,要想办法帮我恢复。”司机只得又调成一周两天。

  “工作对严教授来说,是一种享受,她觉得即便年龄大了也要做点事,不能太娇气。”周先生说,“她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这是一种荣誉。可在她看来,这个终身教授似乎就是‘终身都应该上班的教授’。”

  她从椅子站起到走出客厅,快捷、利索,记者都没反应过来,非常吃惊。周先生笑着说:“她的日常生活完全自理,不要我们过多的照顾。”自从2003年老伴王光超教授去世后,女儿和女婿就搬来和她一起住。

  严教授的饮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早餐通常就是一碗粥、一个鸡蛋和一片面包;中午多吃面食,炸酱面、包子、饺子,8个饺子、3个包子是严老的饭量;晚上以米饭为主,配几个热菜。由于严教授血糖不稳定,米面类主食吃得比较少,除蔬菜外,肉蛋类相对较多,鸡肉、鱼肉、牛肉、羊肉、猪肉等,一周之内轮着来。

  “吃的都是家常便饭,什么都吃,从不挑食。”周先生说。严教授每晚9∶30睡觉,一直能睡到第二天早上8点。11∶00到12∶00是午餐时间。下午1∶30~3∶00睡午觉。下午4∶00加一次点心:一份水果和一杯牛奶,水果通常吃甜度不高的猕猴桃之类。下午5∶00~5∶30是晚饭时间。晚上8点再加一次点心:嗑南瓜子,外加一杯酸奶。

  除了上班外,严教授不怎么出门,白天两餐之间的活动,就是在屋子里、阳台上走走。她家住在一楼,朝南的阳台很宽敞,阳台前有个小园子,家人种了很多花花草草,春夏时节,很是赏心悦目。

  采访间隙,周先生讲述严仁英教授的经历时,她始终精精神神、安安静静坐在一把皮椅上。中间只离开一次。当时,她从椅子站起到走出客厅,快捷、利索,记者都没反应过来,非常吃惊。

  周先生笑着说:“老人家总是这样的,她的日常生活完全自理,不要我们过多的去照顾她。”从下午4∶00到5∶30记者离开,严老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听记者和家人随便聊着天,不说话———家人说,她平时在家也很少说话,似乎永远想着工作。

  采访结束,记者和她合影,本想去主动握严教授的手,她却先握住记者的手。一个多小时没说几句话的她,这时却说“你的手这么凉啊!”目光中透着关切。她的慈祥来自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