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一“剑”十招,御“风”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8:4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透过十项措施来扩大内部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风暴环球肆虐之际,这项四万亿元人民币的“御风”措施,不但有助避免中国经济增长跌破百分之八的警戒线,也缓和风暴的破坏力……


举措:一“剑”十招,招招触根本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影响:击“石”于核心,而力度尽现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调整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氛围中,中国政府的这项政策调整符合市场预期。此次政策调整释放出以下几方面的强烈信息,将引起广泛关注并为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第一,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彻底转型。中国政府9日同时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政策出台比较及时,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虽然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今年年中,中共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现在来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已基本达到,CPI已连续五个月回落,且预计会继续下行趋势。因此,此时出台以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是非常及时。

    第三,投资拉动依然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出台的投资拉动举措有向民生方面倾斜的特点。十项措施中多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有关。

    第四,此次出台的措施将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举措,这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此次出台的措施将扩大投资与拉动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

    纵观这些举措,每一项都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块“石头”,而这十项举措无一不对着“石头”的核心发力,尽管这种力度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呈现,但放长远看,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特点:危机关头,直奔GDP主题
    针对这十项举措,会议特别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由此可见,当此国内外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危机关头,国家已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CDP,具体特点表现在:

    第一,出手迅速。市场原来预期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是在经济工作会议以后。不断决策果断,执行也迅速,调控水平提高。提前一个多月说明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加大,也说明形势严峻。

    第二,力度很大。两年之内政府将投资4万亿,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政府的2万亿投资。这个意味着仅这项投资,2009年和2010年的名义GDP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平均7.5%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匡算的结果,真实的增长会更高。今年第四季度增加1000亿投资,加上提前安排的灾后重建200亿,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这对今年名义GDP将贡献近1.7%。对实际GDP的贡献也将超过1.5%。

    第三,平衡。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与过去有所不同,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消费增长之间有明确的分配,努力集投资、消费和保合理出口水平的总需求合力拉动经济增长。特别兼顾刺激增长的近期目标与经济增长模式转移的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第四,政策改变预期。新政策的直接结果,将改变对2008年经济大幅下滑的担心。也将改变2009年,2010年低于8%的经济增长预期。2008保8%的经济增长已经比较确定。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水平或许将再次冲到9%-10%——如果一些外部环境改善可能更高。

    第五,财政政策调控为主。发债的方式更合理。政府先借钱拉动经济,财政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支付发出国债。

关键:民生工程,首要仍在“三农”
    细看这十项措施,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投资的重点在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尤其着重于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对世界的金融危机有所反应,但是这种反应最好的表现就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而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就是要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就在“三农”。而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中有八条就涉及“三农”。“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不仅因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农民还是我国十三亿人口的大多数。

    从消费上说,八亿农民的庞大消费群体必然会带来内需的增加。一个最简单例子的就是一个农户家一个盆子破了,有钱就会换新的,增加一个盆的消费,商家能多卖一个盆,厂家就多生产一个盆,就多一个盆的收入,工人就可以从中多一个盆的工资,也就多一个盆的消费。同时,各行业也能从中获取一杯羹。如果没钱补一补就能接着用,那就没有这个盆的旅行过程,产生不了这许多周转,没有周转就没有内需,就没有了发展。但是如何来促进农民消费呢?必须保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一方面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没钱,就不会再添置新的生活用品,不再新建改建房屋,不会再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也就不会产生内需。另一方面必须保证农民有消费需求。现在许多涉农产品价格过高,而农产品价格过低,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想种田了,必然带来涉农产品的滞销和农民收入的降低,如此如何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呢?同时,许多消费品显得不合适宜,不对老百姓胃口,那么农民也不会把钱花在买一堆用不上的物品上!

    从发展上说,“三农”问题需要国家的关注和投资。从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停滞的,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投入的减少,一方面是农民“一事一议”难于达成一致,导致许多基础设施老化、废弃。如果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必然带来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减少农民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升。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了“三农”问题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要落实却还有一个过程。我们喜见这十项措施的实施,也相信国家会有更多的惠民政策来带领国人战胜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透过十项措施来扩大内部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风暴环球肆虐之际,这项四万亿元人民币的“御风”措施,不但有助避免中国经济增长跌破百分之八的警戒线,也缓和风暴的破坏力……


举措:一“剑”十招,招招触根本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影响:击“石”于核心,而力度尽现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调整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氛围中,中国政府的这项政策调整符合市场预期。此次政策调整释放出以下几方面的强烈信息,将引起广泛关注并为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第一,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彻底转型。中国政府9日同时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政策出台比较及时,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虽然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今年年中,中共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现在来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已基本达到,CPI已连续五个月回落,且预计会继续下行趋势。因此,此时出台以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是非常及时。

    第三,投资拉动依然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出台的投资拉动举措有向民生方面倾斜的特点。十项措施中多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有关。

    第四,此次出台的措施将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举措,这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此次出台的措施将扩大投资与拉动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

    纵观这些举措,每一项都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块“石头”,而这十项举措无一不对着“石头”的核心发力,尽管这种力度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呈现,但放长远看,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特点:危机关头,直奔GDP主题
    针对这十项举措,会议特别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由此可见,当此国内外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危机关头,国家已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CDP,具体特点表现在:

    第一,出手迅速。市场原来预期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是在经济工作会议以后。不断决策果断,执行也迅速,调控水平提高。提前一个多月说明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加大,也说明形势严峻。

    第二,力度很大。两年之内政府将投资4万亿,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政府的2万亿投资。这个意味着仅这项投资,2009年和2010年的名义GDP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平均7.5%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匡算的结果,真实的增长会更高。今年第四季度增加1000亿投资,加上提前安排的灾后重建200亿,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这对今年名义GDP将贡献近1.7%。对实际GDP的贡献也将超过1.5%。

    第三,平衡。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与过去有所不同,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消费增长之间有明确的分配,努力集投资、消费和保合理出口水平的总需求合力拉动经济增长。特别兼顾刺激增长的近期目标与经济增长模式转移的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第四,政策改变预期。新政策的直接结果,将改变对2008年经济大幅下滑的担心。也将改变2009年,2010年低于8%的经济增长预期。2008保8%的经济增长已经比较确定。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水平或许将再次冲到9%-10%——如果一些外部环境改善可能更高。

    第五,财政政策调控为主。发债的方式更合理。政府先借钱拉动经济,财政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支付发出国债。

关键:民生工程,首要仍在“三农”
    细看这十项措施,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投资的重点在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尤其着重于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对世界的金融危机有所反应,但是这种反应最好的表现就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而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就是要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就在“三农”。而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中有八条就涉及“三农”。“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不仅因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农民还是我国十三亿人口的大多数。

    从消费上说,八亿农民的庞大消费群体必然会带来内需的增加。一个最简单例子的就是一个农户家一个盆子破了,有钱就会换新的,增加一个盆的消费,商家能多卖一个盆,厂家就多生产一个盆,就多一个盆的收入,工人就可以从中多一个盆的工资,也就多一个盆的消费。同时,各行业也能从中获取一杯羹。如果没钱补一补就能接着用,那就没有这个盆的旅行过程,产生不了这许多周转,没有周转就没有内需,就没有了发展。但是如何来促进农民消费呢?必须保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一方面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没钱,就不会再添置新的生活用品,不再新建改建房屋,不会再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也就不会产生内需。另一方面必须保证农民有消费需求。现在许多涉农产品价格过高,而农产品价格过低,伤害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想种田了,必然带来涉农产品的滞销和农民收入的降低,如此如何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呢?同时,许多消费品显得不合适宜,不对老百姓胃口,那么农民也不会把钱花在买一堆用不上的物品上!

    从发展上说,“三农”问题需要国家的关注和投资。从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停滞的,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投入的减少,一方面是农民“一事一议”难于达成一致,导致许多基础设施老化、废弃。如果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必然带来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减少农民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升。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抓住了“三农”问题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是要落实却还有一个过程。我们喜见这十项措施的实施,也相信国家会有更多的惠民政策来带领国人战胜全球性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