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是个什么典型,他的教育意义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3:23
当年的大寨支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走集体经济道路,向荒山要粮。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残酷现实,用最原始的工具造梯田修水利,几年间彻底改变了大寨长期吃返销粮的局面,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论自然条件大寨比小岗要差得很多。但是大寨党支部及陈永贵和郭凤莲等一班人,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为人民服务”,基础支部也起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坚强领导作用。  
    相反,小岗村也有一个支部,他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下面的文章:[毛泽东的最后遗产——《重访小岗村》有感]给出了答案。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发展到集体的粪(肥,粮食的粮食)10余年没人管没人挑。全村人集体外出讨饭。(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在小岗村还任重道远。)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要分田分地了,倒是来了精神,村干部集体按手印(其实也是虚假报道有文为证,参见下文:恽仁祥:小岗村典型的树起是一场浮夸风)。  

    社会主义也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好,应该宣传什么、鼓励什么、发扬什么、给后代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应该考虑的大事。即使是现在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论大小型企业,成功的经验之中,最为有效的管理经验就是“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何谓“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说白了还不是一个集体主义精神,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把极端个人主义放在首位,那是一种倒退,是向动物倒退。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论,在研究人类进步历史方面是正确的。但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要不怎么叫“构建和谐社会”?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私有经济,分田到户利用了人的自私自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生产有点作用,但是要做大要抵御自然灾害和国际竞争就必须走集体化、集团化、社会化的道路,这些都离不开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如今中国农业粮油棉产量的提高也不是由于“土地承包的结果。解放前以及中国古代、近代从来没有施行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集体所有制,都是私有制和个体经营,那么应该有“极大的动力”来发展生产吧。事实是怎样呢?中国的粮食问题在解放前一直是最成问题的问题。即使有粮食,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农和雇农也没有粮食吃,路有冻死骨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因此,解放后毛主席提出:发展农业以粮为纲,发展工业以钢为纲的号召。  
    实行粮票制也是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后为了保证全民的基本生存权、在物质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  
    中国农业形势的基本好转还得益于石油和科技的贡献。没有石油就没有化工,也没有化肥、农药和农膜。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在没有大庆、任丘、胜利等一系列油田的时候,我国的农业要快速发展是艰难的。农业科学研究的积累也为改革开放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把农业的发展归功于“土地承包”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正确的,有发展眼光的。但是农业的出路最终还得发展集体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模化、集约化”。  
    现在的华西村、南街村的经济比小岗要好百倍。小岗村的领导也去参观过,曾经想恢复集体经济,但是阻力很大。  
    毛主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有错误就不怕别人批判指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央视2007年有一期《重访小岗村》,说到,“到了凤阳不到小岗村遗憾,到了小岗村更遗憾”。“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墙体剥落,电视看不到,自来水不通,道路失修,行路困难,下雨就根本走不通”。这是时任小岗村书记,安徽省下派小岗村的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对2007年的小岗村的现状,对分田单干28年后小岗村现状的描述。  
  这位书记还说,而28年来,“外界先后给他们援助了小学扩建,自来水,有线电视,道路硬化等项目”。  
  如果能够像当年说大寨一样,说一下28年来“外界”“援助”小岗村多少钞票,值多少钞票,比说“等项目”,更清楚明了,感动人心。  
  分田单干28年后的小岗村,赫然名列安徽省“相对比较落后,组织比较涣散”的基层村落组织行列中。电视说,“1998年的以后,上级先后下派多名干部担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小岗村新一任支部书记,安徽省财政厅的下派干部走马上任”,至今在任。待遇优良,规格够高。看来小岗村的未来是好?是孬?要和安徽省财政厅,和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的政绩直接联系。小岗村再搞不好,要拿省财政厅是问了。安徽省有几个省财政厅?  
  28年前,小岗村是不是“相对比较落后”?家家户户,年年出外讨饭,大约即可以说明一切。  
  是不是“组织比较涣散”?电视中,当年小岗村生产队干部,中国农村改革分田单干第一人是这样说的:改革前,“小岗村牛房周围堆积的牛粪,十几年没有人挑过一挑”。如果不是小岗村改革分田单干带头人亲口这么说,所有人即使打死也不会相信。  
  因此,28年前,小岗村18户社员赌咒发誓,立下生死书,如果村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被抓,社员给干部送牢饭;被杀,社员养干部孩子到十八岁。有人存疑,认为悖论。  
  宁愿讨饭,连养家糊口这样平常的生产劳动都不肯团结出力,任牛粪堆积十几年也没有人愿意挑一挑施到田地里的社员,不可能冒风险团结起来为坐牢被杀的人送饭,养孩子。  
  特别是坐牢被杀的,是没有一点点能力和威信,十几年,连一挑牛粪,自己不挑,也不知道指挥社员去挑,也指挥不动社员去挑的人。  
  28年,几乎是一代人。央视《重访小岗村》,半个多小时的节目,没有采访一个当年生产队的普通社员,是为缺憾。让分田单干的带头人回忆当年分田单干的辉煌,也让当年分田单干的受益人说说28年前哪一刻,说说28年来这一切,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了解指导新的农村改革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如果说小岗村的干部当年为了社员的利益甘心坐牢杀头,可钦可佩;那么小岗村的社员愿意冒死支持干部,则是可歌可泣。在中国找几个为集体利益慷慨赴义,孤独作战的孤胆英雄不难,难得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奉献牺牲。有如此团结坚定愿意牺牲的这么可歌可泣的小岗村的社员集体,什么困难都好克服。“人心齐,泰山移”,“干群一条心,顽土变成金”。而有如此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小岗村社员集体,小岗村生产怎么会一塌糊涂,会几乎全村常年外出讨饭呢?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如果十几年时间,集体牛房周围牛粪堆积,所有小岗村的干部、社员从来不挑一挑下到地里去是真的。如此干部,如此社员,“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年年讨饭,家家讨饭,一点不奇怪。  
  曾经农村待过,牛房是打扫的干干净净,牛是喂的肥肥壮壮。牛是生产队,是社员的宝贝;粪是庄稼人的宝贝,是田地庄稼的宝贝。就是社员家中的猪粪垃圾草木灰,大人小孩也主动挑到生产队的肥料堆去,每挑猪粪草木灰都另外记工分,和平时劳动工分一样,年终从生产队收成中分红。  
  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是农村最忙最苦最累的时节,全体社员都是起早贪黑忙碌在地里田间,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社员们都明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三里半”。只有忙苦累,才有饭吃,才不要讨饭。所以,农忙时节,生产队集体办伙食,午饭也送到田间地头吃。半上午,半下午时段还送点心,吃饱好干活。  
  而像这样农忙时节饭送到地头,年年如此的农家平常景象,在小岗村却成了改革单干后才有的新气象,成了改革分田后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成就功劳的表现,至今还在怀念歌颂。匪夷所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曾经待过的农村,大队、生产队干部,干活是走在头里的,村里从来没有讨饭的事情发生。没灾没难,守着好好的土地讨饭,即使值得回忆,也不值得夸耀。  
  28年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都过去了。28年后的今天,小岗村面临是继续单干,还是共同经营,集中生产的抉择。  
  当年的改革带头人反对“土地入股,搞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风险共担,秋后算帐,年终分红”的方案。反对理由很简单:这样做是又回到当年生产队的集体体制。  
  于是,实行第二套方案:村民土地出租,每亩土地每年租金500元。如此虽说无奈,也确实是一种旱涝保收的好办法,至少过去地主老财也这样干过。不回到生产队,就回到地主去,地主也是人当的,农民也可以过过地主瘾。  
  猜想也只能这个无奈的办法了。从行路困难,路都不通猜想,当年如果还有一点农田道路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28年后也所剩无几了。人心散了,关系各家各户生产生活的集体公益事情,没人组织牵头,也不会有人响应参加。再不请人来“集约”,接下来就是土地荒芜放弃。而所谓“集约”,无非是把分散单干的土地出租给别人,让别人再集中种植经营罢了。  
  有开发商企业主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一定年限不开发,就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法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使用权,不耕种,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法规约束?这是临时想到的题外话,不必当真。  
  当年分田到户搞单干,打的是土地的主意;如今出租土地收租金,或者土地入股等分红,打的还是土地的主意。  
  改革没有回头路。农民离开土地,放弃土地,才真正的没有回头路。在建起厂房车间,住宅宿舍,楼台馆所的土地上,想回头再种庄稼,回头再当农民,门都没有。农民告别土地,就子子孙孙永远告别了。  
  永别了,土地。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农民,农村,农业;消灭了土地,也就消灭了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先消灭农民,其他迎刃而解,一劳永逸。  
  在小岗村改革分田带头人的家里,有大大小小伟人的相片,主人很引以为自豪。没有看到毛泽东的相片。毛泽东不在乎相片。毛泽东行走存在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毛泽东和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紧密相连。  
  小岗村的所有“辉煌,困惑,求索和折腾”,始终都离不开的土地,是毛泽东的遗产。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小岗村每一户村民都有的土地。那么,当年要分田到户单干,就没有田可分,没有田可单干;如今要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就没有土地可出租,没有土地可入股。  
  如今小岗村每家农户,或自家耕种,或出租,或入股的土地,是毛泽东留下的最后遗产,也是小岗村村民最后的固定资本。村民好自为之,好心人好自为之。  
  有人说生产队的土地不是农民自己的,不是农民自己的怎么可以分田到户呢?城镇居民市民,可以分百货大楼、工厂车间、铁轨井架、集装箱货轮吗?可以分颐和园草坪、广场地板、人行道树吗?  
  说土地是毛泽东在小岗村留下的最后遗产,指得是物质遗产。毛泽东还留下有比土地更宝贵的遗产。这可以在小岗村改革的另一位带头人说话中找到,“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关键在领导”。  
  “关键在领导”,这简直就是在重复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不知不觉地在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其中一位带头人的言语中生动地重现,复活。  
  而“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是在重复缅怀毛泽东把土地从地主老财手中夺来交给千千万万农民的时候,还交给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的四字真经——“组织起来”。  
  毛泽东的“干部是决定因素”和“组织起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当年的大寨支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走集体经济道路,向荒山要粮。面对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残酷现实,用最原始的工具造梯田修水利,几年间彻底改变了大寨长期吃返销粮的局面,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论自然条件大寨比小岗要差得很多。但是大寨党支部及陈永贵和郭凤莲等一班人,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为人民服务”,基础支部也起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坚强领导作用。  
    相反,小岗村也有一个支部,他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下面的文章:[毛泽东的最后遗产——《重访小岗村》有感]给出了答案。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发展到集体的粪(肥,粮食的粮食)10余年没人管没人挑。全村人集体外出讨饭。(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在小岗村还任重道远。)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要分田分地了,倒是来了精神,村干部集体按手印(其实也是虚假报道有文为证,参见下文:恽仁祥:小岗村典型的树起是一场浮夸风)。  

    社会主义也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好,应该宣传什么、鼓励什么、发扬什么、给后代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应该考虑的大事。即使是现在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论大小型企业,成功的经验之中,最为有效的管理经验就是“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何谓“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说白了还不是一个集体主义精神,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把极端个人主义放在首位,那是一种倒退,是向动物倒退。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论,在研究人类进步历史方面是正确的。但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要不怎么叫“构建和谐社会”?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私有经济,分田到户利用了人的自私自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生产有点作用,但是要做大要抵御自然灾害和国际竞争就必须走集体化、集团化、社会化的道路,这些都离不开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如今中国农业粮油棉产量的提高也不是由于“土地承包的结果。解放前以及中国古代、近代从来没有施行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集体所有制,都是私有制和个体经营,那么应该有“极大的动力”来发展生产吧。事实是怎样呢?中国的粮食问题在解放前一直是最成问题的问题。即使有粮食,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农和雇农也没有粮食吃,路有冻死骨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因此,解放后毛主席提出:发展农业以粮为纲,发展工业以钢为纲的号召。  
    实行粮票制也是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后为了保证全民的基本生存权、在物质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  
    中国农业形势的基本好转还得益于石油和科技的贡献。没有石油就没有化工,也没有化肥、农药和农膜。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在没有大庆、任丘、胜利等一系列油田的时候,我国的农业要快速发展是艰难的。农业科学研究的积累也为改革开放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把农业的发展归功于“土地承包”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正确的,有发展眼光的。但是农业的出路最终还得发展集体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模化、集约化”。  
    现在的华西村、南街村的经济比小岗要好百倍。小岗村的领导也去参观过,曾经想恢复集体经济,但是阻力很大。  
    毛主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有错误就不怕别人批判指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央视2007年有一期《重访小岗村》,说到,“到了凤阳不到小岗村遗憾,到了小岗村更遗憾”。“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墙体剥落,电视看不到,自来水不通,道路失修,行路困难,下雨就根本走不通”。这是时任小岗村书记,安徽省下派小岗村的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对2007年的小岗村的现状,对分田单干28年后小岗村现状的描述。  
  这位书记还说,而28年来,“外界先后给他们援助了小学扩建,自来水,有线电视,道路硬化等项目”。  
  如果能够像当年说大寨一样,说一下28年来“外界”“援助”小岗村多少钞票,值多少钞票,比说“等项目”,更清楚明了,感动人心。  
  分田单干28年后的小岗村,赫然名列安徽省“相对比较落后,组织比较涣散”的基层村落组织行列中。电视说,“1998年的以后,上级先后下派多名干部担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小岗村新一任支部书记,安徽省财政厅的下派干部走马上任”,至今在任。待遇优良,规格够高。看来小岗村的未来是好?是孬?要和安徽省财政厅,和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的政绩直接联系。小岗村再搞不好,要拿省财政厅是问了。安徽省有几个省财政厅?  
  28年前,小岗村是不是“相对比较落后”?家家户户,年年出外讨饭,大约即可以说明一切。  
  是不是“组织比较涣散”?电视中,当年小岗村生产队干部,中国农村改革分田单干第一人是这样说的:改革前,“小岗村牛房周围堆积的牛粪,十几年没有人挑过一挑”。如果不是小岗村改革分田单干带头人亲口这么说,所有人即使打死也不会相信。  
  因此,28年前,小岗村18户社员赌咒发誓,立下生死书,如果村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被抓,社员给干部送牢饭;被杀,社员养干部孩子到十八岁。有人存疑,认为悖论。  
  宁愿讨饭,连养家糊口这样平常的生产劳动都不肯团结出力,任牛粪堆积十几年也没有人愿意挑一挑施到田地里的社员,不可能冒风险团结起来为坐牢被杀的人送饭,养孩子。  
  特别是坐牢被杀的,是没有一点点能力和威信,十几年,连一挑牛粪,自己不挑,也不知道指挥社员去挑,也指挥不动社员去挑的人。  
  28年,几乎是一代人。央视《重访小岗村》,半个多小时的节目,没有采访一个当年生产队的普通社员,是为缺憾。让分田单干的带头人回忆当年分田单干的辉煌,也让当年分田单干的受益人说说28年前哪一刻,说说28年来这一切,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了解指导新的农村改革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如果说小岗村的干部当年为了社员的利益甘心坐牢杀头,可钦可佩;那么小岗村的社员愿意冒死支持干部,则是可歌可泣。在中国找几个为集体利益慷慨赴义,孤独作战的孤胆英雄不难,难得是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奉献牺牲。有如此团结坚定愿意牺牲的这么可歌可泣的小岗村的社员集体,什么困难都好克服。“人心齐,泰山移”,“干群一条心,顽土变成金”。而有如此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小岗村社员集体,小岗村生产怎么会一塌糊涂,会几乎全村常年外出讨饭呢?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如果十几年时间,集体牛房周围牛粪堆积,所有小岗村的干部、社员从来不挑一挑下到地里去是真的。如此干部,如此社员,“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年年讨饭,家家讨饭,一点不奇怪。  
  曾经农村待过,牛房是打扫的干干净净,牛是喂的肥肥壮壮。牛是生产队,是社员的宝贝;粪是庄稼人的宝贝,是田地庄稼的宝贝。就是社员家中的猪粪垃圾草木灰,大人小孩也主动挑到生产队的肥料堆去,每挑猪粪草木灰都另外记工分,和平时劳动工分一样,年终从生产队收成中分红。  
  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是农村最忙最苦最累的时节,全体社员都是起早贪黑忙碌在地里田间,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社员们都明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三里半”。只有忙苦累,才有饭吃,才不要讨饭。所以,农忙时节,生产队集体办伙食,午饭也送到田间地头吃。半上午,半下午时段还送点心,吃饱好干活。  
  而像这样农忙时节饭送到地头,年年如此的农家平常景象,在小岗村却成了改革单干后才有的新气象,成了改革分田后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成就功劳的表现,至今还在怀念歌颂。匪夷所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曾经待过的农村,大队、生产队干部,干活是走在头里的,村里从来没有讨饭的事情发生。没灾没难,守着好好的土地讨饭,即使值得回忆,也不值得夸耀。  
  28年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都过去了。28年后的今天,小岗村面临是继续单干,还是共同经营,集中生产的抉择。  
  当年的改革带头人反对“土地入股,搞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风险共担,秋后算帐,年终分红”的方案。反对理由很简单:这样做是又回到当年生产队的集体体制。  
  于是,实行第二套方案:村民土地出租,每亩土地每年租金500元。如此虽说无奈,也确实是一种旱涝保收的好办法,至少过去地主老财也这样干过。不回到生产队,就回到地主去,地主也是人当的,农民也可以过过地主瘾。  
  猜想也只能这个无奈的办法了。从行路困难,路都不通猜想,当年如果还有一点农田道路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28年后也所剩无几了。人心散了,关系各家各户生产生活的集体公益事情,没人组织牵头,也不会有人响应参加。再不请人来“集约”,接下来就是土地荒芜放弃。而所谓“集约”,无非是把分散单干的土地出租给别人,让别人再集中种植经营罢了。  
  有开发商企业主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一定年限不开发,就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法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使用权,不耕种,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法规约束?这是临时想到的题外话,不必当真。  
  当年分田到户搞单干,打的是土地的主意;如今出租土地收租金,或者土地入股等分红,打的还是土地的主意。  
  改革没有回头路。农民离开土地,放弃土地,才真正的没有回头路。在建起厂房车间,住宅宿舍,楼台馆所的土地上,想回头再种庄稼,回头再当农民,门都没有。农民告别土地,就子子孙孙永远告别了。  
  永别了,土地。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农民,农村,农业;消灭了土地,也就消灭了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先消灭农民,其他迎刃而解,一劳永逸。  
  在小岗村改革分田带头人的家里,有大大小小伟人的相片,主人很引以为自豪。没有看到毛泽东的相片。毛泽东不在乎相片。毛泽东行走存在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毛泽东和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紧密相连。  
  小岗村的所有“辉煌,困惑,求索和折腾”,始终都离不开的土地,是毛泽东的遗产。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小岗村每一户村民都有的土地。那么,当年要分田到户单干,就没有田可分,没有田可单干;如今要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就没有土地可出租,没有土地可入股。  
  如今小岗村每家农户,或自家耕种,或出租,或入股的土地,是毛泽东留下的最后遗产,也是小岗村村民最后的固定资本。村民好自为之,好心人好自为之。  
  有人说生产队的土地不是农民自己的,不是农民自己的怎么可以分田到户呢?城镇居民市民,可以分百货大楼、工厂车间、铁轨井架、集装箱货轮吗?可以分颐和园草坪、广场地板、人行道树吗?  
  说土地是毛泽东在小岗村留下的最后遗产,指得是物质遗产。毛泽东还留下有比土地更宝贵的遗产。这可以在小岗村改革的另一位带头人说话中找到,“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关键在领导”。  
  “关键在领导”,这简直就是在重复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不知不觉地在28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其中一位带头人的言语中生动地重现,复活。  
  而“不见的集体就干不好”,是在重复缅怀毛泽东把土地从地主老财手中夺来交给千千万万农民的时候,还交给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的四字真经——“组织起来”。  
  毛泽东的“干部是决定因素”和“组织起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欧文、卡贝等 被说成空想社会主义者
但他们都是自愿在一起的人 但最后也没能够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既然有人相信 那些有种种矛盾互斗甚至血仇的人 能够被强制在一个所谓集体里 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这个集体是最没有希望的集体, 最没有领头人的集体 是有种种矛盾甚至血仇的人必须要一起劳作一起生活的集体!!亲兄弟明算账 亲兄弟还要分家单干 何况其他人!!
在任何集体里 领头人基本上是这个集体最聪明的几个人 !!在这个集体里利益被平均分配掉!!有几个聪明人 喜欢高兴!!聪明勤劳的人 希望单干 无能好吃懒做的人希望集体干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个高明的人 能够解决这个矛盾!!
所谓的村集体 村民小组集体 本来就是高压政治下的怪胎!!先天性缺陷 后天性发育畸形!!

现在农村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公共事务都没人管 我们村有近半的村民小组 由于种种矛盾没有了村民组长!

这个集体不是你想搞,而是别人把你关进去!!
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有个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叫做“小岗悖论”。他说,小岗18个农民集体按血手印冒风险搞包产到户,这个事情在逻辑上很荒谬:假如小岗的农民真能那么团结齐心签订“生死文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在一起干活呢?他们在一起干活都要互相算计,偷懒、出工不出力,那又怎么能在这个事关坐牢的事情上那么齐心?他说“用集体主义精神去脱离一个集体”是个悖论。我说这怎么是个悖论呢?这根本就不是悖论。关键在于:人民公社是农民“集体主义”的产物吗?我当时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逻辑上无疑是成立的:把犹太人赶进奥斯维辛完全不需要他们有什么“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越各顾各越容易被赶进去。但是这些人如果要“逃离索比堡”(我们都看过那个电视剧),那倒是需要集体主义的。各顾各你能逃得出去? (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在这个集体里 人是很难逃出 要逃出就得放弃以前的财产!!
宗族矛盾 家族矛盾 个人间矛盾 甚至血仇的人 要他们在一起生活可能吗!!你必须跟你血仇的人 强奸的人一起劳作 哈哈 笑话一个!!刚建立的时候 斗地主斗富农 他们和他们子女 会为这个集体服务吗!!再后来 斗四旧 斗倒的人 吃过亏的了 会为这个集体服务吗!!
越是聪明的人越被斗 这个集体怎么发展!!聪明的人 希望单干 没能力的人希望集体干
这个集体根本就没希望!!


所以土地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一个“私有”就能了结。但是要说“集体所有”那就更麻烦。我始终认为,所谓“集体”和“私有”的对立很可能是个假问题。如果要说真的有对立,我觉得“集体化”和“被集体化”倒是非常严重的对立,而且是根本性的对立。“集体化”和“被集体化”的区别远远大于所谓集体和私有的区别。什么叫“集体”?我自己干叫“单干”,大家一起干叫“集体”,其实,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情况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根本构不成对立。只要大家愿意集体一起干,在哪一个“私有制国家”会阻碍这种做法呢?就是在美国,大家真想要集体干活也没有人说不行的。我讲过,当年美国是个全球社会主义者都很喜欢的地方,多少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是跑到美国去做实验的,如欧文、卡贝等。从来没人禁止他们。如果最后搞不下去了,那是他们自己后来不能合作,自己散伙了,没有别人不让你搞的问题。
  但是,如果这个集体不是你想搞,而是别人把你关进去,那和“集体主义”是最没关系的。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奥斯维辛算不算“集体”?奥斯维辛的苦力显然不是“单干户”,他们在一起干活,但你能说它是个“集体企业”吗?如果这一大堆囚犯算“集体”的话,那么把他们关在一起需要不需要什么“集体主义”呢?当然不需要。老实说,把他们关进奥斯维辛是不需要有集体主义的,反而是这些人要逃出来需要集体主义,这些人如果各顾各,根本就逃不出来。(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顶上去!!!
太祖的人民公社有点过于超前了,当时甚至到1980年,中国的农村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效率都只是互助组的水平,但这个小岗,则是中国农民的自私,狭隘和无组织化的极端形式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8-11-3 14:34 发表
太祖的人民公社有点过于超前了,当时甚至到1980年,中国的农村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效率都只是互助组的水平,但这个小岗,则是中国农民的自私,狭隘和无组织化的极端形式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人民公社固然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一些想法,但是都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根本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如果说58年的人民公社超前,但经过后来的人民公社60条的调整,已经和当时生产力协调了。80年代根本不存在超前问题。就是在完全手工劳动阶段,人们的相互配合的生产效率也高于单干。
对,而社员的一些问题,譬如懒散,无积极性也完全属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可以加以研究以求最大程度解决。凡是无完美,而彻底否定之,则完全因为某个人为了夺权出于政治目的需要而已。
别挺毛了,人口非正常下降2000多万在华夏大地上是空前绝后,又何必再用种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来为其辩护。
其他地方的懒人懒的有个底线,就是要保障自己的肚皮不要饿着,但凤阳的懒人可以当丐帮。。
懒的没有极限。
过去记工分,,出一天工记一天的分,懒人出力少,工分自然记的少。分配也自然少。
分田后倒是懒人可以彻底懒了。
小岗村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毛抹杀的农民私有土地重新承认。当时的小岗村人冒着被关进监狱甚至杀头的危险,签下生死文书也要单干,正说明毛那套昏庸无比的什么合作化理论多么的不得人心。

连那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空想家马克思都知道搞公有制要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搞,老毛却连这点都看不透,以为公有就是先进,私有就是落后。治人老毛一流,要说治国老毛根本不入流。
人民公社是谁的主意?

大锅饭是谁的伟绩?

一堆黄泥巴
原帖由 aaasssaaa 于 2008-11-4 14:43 发表
小岗村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毛抹杀的农民私有土地重新承认。当时的小岗村人冒着被关进监狱甚至杀头的危险,签下生死文书也要单干,正说明毛那套昏庸无比的什么合作化理论多么的不得人心。

连那个连自己都 ...


党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承认“私有土地”,更没有搞“土地私有化”,你不要误导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