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29技术和应用分析原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1:38
МИГ-29
苏联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装备的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专门为前线歼击航空兵所发展的第三代(俄标第四代)全天候超音速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开露面之后,马上就以其先进的气动布局和完善的机载设备,在苏联空军内部和国际航空界都获得了广泛的称赞。看过МИГ-29在航空展上所进行的精彩表演和有幸驾驶过МИГ-29战斗机的西方飞行员,无一例外的都将МИГ-29战斗机看作是一个非常难以对付的可怕对手。МИГ-29战斗机在大批量装备苏联空军战斗机部队之后,又作为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代表而出口到南斯拉夫、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继续着苏联米格设计局由МИГ-15战斗机开始所创造的辉煌。
苏联的解体使庞大的苏联军队瞬间成为了历史,在近15年里所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曾经被各国空军寄予厚望的МИГ-29战斗机却创造了一个长败不胜的尴尬战绩。如果说使用МИГ-29战斗机的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空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是被装备质量和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空军所击败,那么МИГ-29在低技术含量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斗中被СУ-27所压倒,也可以证明МИГ-29在实际战斗中确实存在有很大的技术缺陷。作为苏联解体前装备前线航空兵的最新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在平时所表现出的技术成就和实际战斗中的低劣表现,能否证明МИГ-29战斗机只不过是苏联航空工业所制造出的一个神话呢?
现代化作战飞机在战争中是作为整个作战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所发展的战斗机都必须要符合这个国家本身的军事技术水平和战术使用条件,МИГ-29战斗机到底是一个吹嘘出来的神话还是生不逢时,只有通过对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目的和实际战斗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确定。
苏联军队是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最为强大的对手,苏联空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就一直是西方国家空军指挥员的噩梦,数量庞大的苏联空军作战飞机部队一直是苏联整体作战系统的核心之一。苏联兵器的发展从旧俄罗斯时期就一直坚持着简单、坚固和便宜的设计思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大规模战争的要求使苏联完全继承了旧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发展思想,空前绝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发展适合大规模消耗战用装备的思想达到了顶峰,而冷战中几乎要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西方世界的苏联军队,则更是将世界大战级的大规模战争作为军队建设和装备发展的核心思想。
苏联空军的前线战斗机一直是以容易掌握,能够大量生产和大量装备,可以在激烈的大规模消耗战中不断补充为设计基础的,МИГ-15、МИГ-17、МИГ-19和МИГ-21这一系列战斗机的发展和装备,是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同时,依照简单、廉价设计思想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军事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着装备设计和战术使用条件,现代化空战由昼间近距离格斗向全天候迎头拦截和整体对抗的发展,使苏联空军不得不开始装备设备完善又比较复杂的МИГ-23战斗机来适应技术变化的影响。F-16战斗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装备使苏联空军决策单位感受到了深切的威胁,高性能的F-15战斗机和同样性能出色又能够大量装备的F-16战斗机的先后装备,使苏联空军在质量上处于劣势的同时又存在失去数量优势的危险,苏联空军一直坚持的简单、轻巧型的前线战斗机设计思想越来越不能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设备完善的МИГ-23战斗机是苏联前线战斗机由简单、容易生产的消耗品向高性能作战兵器转变的开始,而苏联空军为了对抗西方国家装备的F-15、F-16和幻影2000战斗机而发展的МИГ-29战斗机,则是苏联空军一直坚持的前线战斗机思想彻底改变的起点。
苏联前线战斗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变的越来越复杂,МИГ-29更是使苏联空军战斗机的复杂程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苏联空军虽然面对军事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不断的完善飞机的设备和武器,但是苏联对于前线战斗机的设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苏联军队始终坚持的大规模全面战争的战略思想,使苏联空军所发展的新型战斗机同样必须符合全面消耗战的要求。苏联航空工业面对苏联空军的战术要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采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法,那就是为МИГ-29战斗机配备尽可能完善和系统的航空电子设备与武器系统,但是在飞机的结构设计和动力、材料、工艺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简单、便宜、容易生产与掌握的原则。 
МИГ-29前线战斗机和СУ-27重型远程战斗机基本上是同时提出的技术要求,这两种飞机在气动布局上都大量采用了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在气动设计上都采用了翼身一体化的整体升力构型,吊舱式双发动机和机身外侧的双垂尾,以及中等后掠角的悬臂式中单翼,СУ-27战斗机的气动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过大幅度的改进,而МИГ-29战斗机则更多了保持了原有的基础气动设计特点。МИГ-29战斗机是一种作为МИГ-23战斗机替代型号的单座双发动机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战斗机与МИГ-23相比除了作战半径由1100千米下降到500千米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技术性能都比МИГ-23战斗机有明显的提高。МИГ-29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中可以执行防空拦截、护航、空中优势和战术侦察等多种任务,并且在携带炸弹和火箭的情况下还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МИГ-29战斗机采用了带有较宽厚的机翼前缘边条的中等后掠角机翼,机身和机翼的下表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升力构型,机身中央翼部分所产生的升力可以达到飞机总升力的40%。单纯从升力性能的角度来看,МИГ-29的设计标准要超过美国的F-16和F-18战斗机。МИГ-29战斗机的两台发动机分别采用短舱的形式与进气道形成一个整体安装在机身的下表面,双垂尾和大面积的水平尾翼赋予了МИГ-29很好的稳定性和飞行控制能力。
苏联/俄罗斯虽然在МИГ-29原型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型号,但是目前装备数量最大和参加实际战斗的基本都是早期生产的МИГ-29战斗机,МИГ-29基本型战斗机虽然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苏联空军,但是这个型号的大部分技术数据和机载系统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МИГ-29战斗机的尺寸数据是机长17.32米(含空速管), 16.28米(不含空速管),翼展11.36米,机翼面积38.0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角为42度。机高4.73米,尾翼展7.78米,主轮距3.10米,前主轮距3.67米。 МИГ-29战斗机(单座型МИГ-29)使用空重10900千克,最大外挂武器载荷2000千克,机内载油量4200升,最大载油量7300~7900升。正常起飞重量147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480千克。 МИГ-29战斗机的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为2450千米/小时(M2.3),低空最大速度为1480千米/小时,着陆速度26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为305米/秒。从МИГ-29战斗机的尺寸规格和基本技术数据来看,МИГ-29在整体上与美国海军的F/A-18战斗机相当,在飞行性能上也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所发展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标准,满足了苏联空军在战斗机综合性能上与西方国家同型号战斗机对抗的要求。
МИГ-29战斗机的机身采用了常规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因为在机体寿命上受到苏联材料技术和成本要求的限制,МИГ-29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只达到了2500个飞行小时,而首次翻修的时间也只有800飞行小时,这些标准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生产的战斗机存在有比较明显的差距。МИГ-29战斗机虽然具有维护简单和可靠性高的特点,但是因为总寿命和翻修时间较短的影响,МИГ-29战斗机每飞行小时所分摊的使用成本和维护工作量较高,这对于引进МИГ-29战斗机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苏联军队计划中的进攻作战是以集中大量远程打击武器削弱对手战斗力为核心手段的,对方的机场也就成为了苏联战术火箭部队和战术空军攻击机的重点打击目标。苏联空军认为密集的远程火力打击可以破坏绝大多数固定的空军基地,而自己的空军基地同样也会成为对手的打击目标,不具备野战机场使用能力的战术飞机在基地被破坏后也就失去了实际的作战价值。1941年6月德国空军进攻苏联初期所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对苏联空军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次战役的惨痛教训使苏联空军对自己机场的安全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感,将作战飞机疏散配置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成为了苏联空军一贯坚持的原则。另外一方面,因为苏联陆军的机械化兵团作战突破速度非常快,伴随地面部队进攻而向前转场的苏联空军作战飞机部队不一定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机场,这样就使苏联空军不得不依靠野战机场来保证飞机向前转场,始终保持对地面冲击的兵团进行空中掩护的要求。
苏联军队是一支以进攻为基本战术手段的攻击性武装力量,而苏联空军则是苏联攻势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跟随地面部队前进还是提高飞机战场生存性的因素出发,苏联前线战斗机无一不将野战机场使用的能力作为一个技术重点来看待。МИГ-29战斗机非常强调在前线急造野战机场使用的能力,而且在飞机的具体设计上将这个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МИГ-29战斗机为了可以在未经铺筑的野战机场上使用,在飞机上设置了一套由进气道挡板和边条上的辅助进气门组成的进气系统,МИГ-29战斗机的主进气道在发动机启动后就被挡板封闭,发动机工作所需要的空气则由机身两侧边条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道提供,主进气道直到飞机主轮离开地面后才会打开,这个复杂的进气系统使发动机不会因为吸入跑道上的异物而受到破坏,МИГ-29战斗机即使在压实的土质跑道上起飞也不会给飞机的发动机造成什么麻烦。МИГ-29采用这种复杂的进气系统不但增加了结构重量和系统复杂程度,而且还降低了飞机的内部载油量和作战半径,但是对于苏联标准的前线战斗机来说,用这样的代价换来可靠的机动部署和机场适应能力是值得的,而且МИГ-29的这套系统要比СУ-27的格删网式进气道防异物系统更加简单和经济,但是对于引进МИГ-29战斗机担负防空任务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个措施却在对性能造成了很大影响的同时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价值。
高性能的航空动力装置使МИГ-29战斗机具备了很高的整机推重比,可以说先进的发动机是МИГ-29获得良好飞行性能的基础。МИГ-29战斗机采用了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设计的РД-33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РД33发动机全备重量为1254千克,发动机全备质量时的推重比达到了6.62,是苏联为战斗机所发展的发动机中性能较为出色的一个型号。РД-33发动机的不加力推力为5040千克(50千牛),加力推力可以达到8340千克(81.8千牛),使МИГ-29战斗机在空战中可以达到超过1.1的整机推重比。РД-33发动机采用了模拟式电子与机械液压组合式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喘振余度和较大的工作适应范围,能够保证在МИГ-29战斗机从230千米/小时到2450千米/小时的整个飞行速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在МИГ-29战斗机进行大迎角飞行和尾冲机动动作过程中正常工作。РД33发动机的整体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都比较出色,但是受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使用环境要求的影响,整机的寿命相对同类型的西方发动机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总寿命为1500小时的РД33发动机的首翻期只有350~400小时,在工作条件恶劣的多沙、高湿等条件下甚至使用200小时后就需要翻修,发动机寿命不足的问题对于МИГ-29的出口也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有限的内部载油量和大推力的发动机使МИГ-29战斗机的航程较短,МИГ-29的机体内部载油量只有4200升, 0.23的机体内部载油系数只与苏联早期前线战斗机相当。МИГ-29战斗机在高空巡航时的油耗大约在2千克/千米,而在1000米的低空油耗则增加到7千克/千米,МИГ-29依靠机身内部燃料执行低空作战任务的最大航程为710千米,在有利高度执行作战任务的航程也只有1430千米,在挂载1具1500升副油箱时的最大航程为2100千米,挂载1具1500升和2具800升副油箱(也可改用1100升大容量副油箱)的转场航程也只能够达到2900千米。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紧急防空拦截作战时从发动机开车到爬升至12000米就需要消耗掉620千克的燃料,如果再扣除返场着陆和预备用燃料约380千克,那么МИГ-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半径只是略为超过典型的短腿МИГ-21战斗机。航程不足的问题一直是МИГ-29战斗机所面对的重要技术缺陷,也是米格设计局在МИГ-29后期改进中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因为МИГ-29战斗机整体结构设计上所存在的限制,提高МИГ-29航程和作战半径的技术改进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个问题也是МИГ-29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技术发展潜力更大的СУ-27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与西方同规格战斗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问题却不会对苏联空军的战术使用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主要依靠地面指挥引导作战的苏联战斗机与使用预警机指挥的美国战斗机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苏联战斗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进行大空域范围上的作战行动,以争夺制空权和为战术攻击机护航为主要任务的苏联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己方战线向敌方纵深300千米的范围之内。苏联地面指挥系统通过搜索雷达来掌握空情信息,并且采用加密数据链或直接语音的方式对苏联战斗机进行指挥和引导,这个作战形式使苏联战斗机要发挥全部的战斗力就必须始终处在地面指挥引导站的观测范围之内,即使是作战半径号称超过1000千米的МИГ-23战斗机,在实际作战中的作战半径也只有不到400千米。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时的300~550千米作战半径,已经足以完成苏联空军赋予前线战斗机所需要完成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对于为СУ-24和ТУ-22M这类远程攻击机护航的任务,则可以交由在A-50指挥下的СУ-27重型战斗机来完成。
МИГ-29战斗机航程不足的问题对于拥有МИГ-31和СУ-27这类远程战斗机的苏联来说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将引进的МИГ-29战斗机作为主要的防空战斗机的国家来说,有限的航程无疑要对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МИГ-29战斗机的出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不理想的重要原因。МИГ-29战斗机是按照苏联前线战斗机标准设计的机型,飞机在设计上就基本没有考虑用МИГ-29去执行长时间战区巡逻的任务要求,而主要是在地面引导系统的指挥下执行指定的作战任务。如果不考虑苏联空军特殊战术使用要求而评价飞机的航程的话,那么很难对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问题给与一个合理和客观的评价。
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
МИГ-29战斗机装有一套以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激光综合的光电雷达和头盔显示器组成的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的主要探测装置是NO-93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НО-93火控雷达跟踪目标的极限角度为垂直方向+60度~-38度,水平方向为±67度,雷达的信息由机载Ц100.02-06计算机进行处理。НО-93火控雷达在对空作战时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且引导机载空空导弹对其中的1个目标进行打击。НО-93雷达也是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所装备的,第一种具备较为完善的下视搜索能力的机载火控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的跟踪距离为75千米,对飞行为高度6500米并处于低空地面背景中的目标的探测距离为迎头65千米,尾后36千米。
ОЭПрНК-29光电瞄准导航综合系统是МИГ-29战斗机较有特色的目标探测系统,ОЭПрНК-29系统中的ОЭПС-29光电瞄准系统由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与Щ-ЗУМ自主式头盔瞄准器组成。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中的红外传感器可以发现15千米距离上的空中目标,与红外传感器平行安装的激光测距器的作用距离为6千米,红外系统的探测范围为方位角±30度或±15度,垂直方向的高低角为±15度。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红外探测器的波长为8~12微米,搜索周期宽角时为3秒,窄角时为2秒,最大跟踪速率为30度/秒。Щ-ЗУМ自主式头盔瞄准器可以向机载红外格斗导弹提供НО-93火控雷达和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所获得的目标位置信息,同时还向飞行员提供武器系统的状态和导弹发射准备情况,各种信息用符号的形式显示在头盔瞄准器的显示镜片上。Щ-ЗУМ头盔瞄准器的作用范围为水平方向±60度,俯仰方向为+60度~-14度,头盔瞄准器可以通过机载计算机将雷达、红外传感器和格斗导弹的导引头保持同步,头盔瞄准器的相对角度通过平视显示器两侧的光学定位系统确定。采用红外探测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可以通过地面指挥中心保密数据链的引导,在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隐蔽对目标发起攻击。МИГ-29如果在目标后半球可以采用红外导引头的P-27T导弹进行远距离攻击,红外传感器的目标位置信息也可以为雷达制导的P-27P导弹的中段惯性系统装定初始目标信息。
МИГ-29战斗机装有机载ЦВМ100.02-02数字式计算机,统一显示系统为СКИ-31-Э2,平视显示器为ИЛС-31。导航系统采用了СН-29组合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包括Ц-050垂直和航向信息综合系统,А-323近距导航台和СВС-П-72-3-2И大气数据计算机,МИГ-29战斗机采用自主导航的准备时间为15分钟,加速准备时间为3分钟,系统误差为±8千米/小时。无线电导航系统包括АРК-19全罗盘、А-037无线电高度表、А-611指点标接收机、Р-862短波电台。机载设备中还包括一台可以提供50条语音提示信息的“金刚石”-УП装置。МИГ-29战斗机的电子作战系统包括СРО-3应答机、СРЭ-15雷达询问机、Л006ЛМ雷达告警接收机、СУВП-29无源 投放控制系统和可以投掷60枚无源干扰弹的2套БВП-30-26М组合消极干扰弹投放器。МИГ-29战斗机还安装有一套“爱克兰”-О3МЭ型内部检测和告警联合系统和У3Л型飞行参数记录仪
МИГ-29战斗机在安装有常规的机载航空电子设备之外,还有一套能够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进行保密数据/语音联系的“绿松石”Э502-20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以及与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配合的机载САУ-29-2自动控制系统。МИГ-29战斗机上所拥有的与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综合的自动控制系统,是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的重要装置,虽然因为前线战斗机不可避免的需要执行近距离格斗的作战任务,МИГ-29战斗机的无线电指令系统也就没有防空军战斗机那样面面俱到,但是采用自动指令控制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仍然可以依靠地面指挥引导系统的指令,在对空作战时依靠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大部分目标定位和操纵工作。
МИГ-29战斗机的航空电子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虽然比МИГ-23战斗机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生产的战斗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综合化和人机界面上所存在的问题,确实对МИГ-29战斗机的自主作战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苏联在设计МИГ-29战斗机时并没有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火控系统,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苏联在电子系统的综合化和自动化水平上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另外一方面的因素则是苏联空军通过采用相对较简单的系统来获得比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以在战术上付出一定的代价。
МИГ-29战斗机的机翼左侧前缘装有1门备弹150发的30毫米ГШ-301航炮,备弹量可以保证航炮进行6秒的连续射击或10~15次点射。全机共有7个外挂点,每侧机翼下的3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各种武器,而机身中线发动机短舱之间的外挂点则主要挂载容量1500升的副油箱和常规航空炸弹。МИГ-29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中主要用来执行对空作战的任务,对于对地攻击任务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机载设备也没有将对地攻击作为主要的任务要求。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时,在机翼下外挂点可以挂载6枚Р-73或Р-60M红外空空导弹,或者4枚Р-60/73红外格斗导弹和两枚Р-27R/T中距雷达/红外制导空空导弹。МИГ-29战斗机如果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也可以挂载各种圆径小于5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火箭。
МИГ-29战斗机采用俯冲投弹方式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时,理想条件下可以将炸弹投放到以目标为中心的50米半径范围之内,但是因为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缺乏对地探测的功能,所以МИГ-29战斗机基本上不具备精确打击和夜间对地攻击的能力,而苏联空军也没有对МИГ-29提出过执行全天候对地攻击的作战任务要求。对于装备有大量的СУ-25、СУ-17和МИГ-27战术攻击机的苏联空军来说,多用途战斗机所带来和好处并不明显,而将МИГ-29的作战重点集中到对空作战中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对于拥有大量作战飞机装备和专业机型的苏联空军来说,作战飞机的专业化比通用化要更便宜也更加符合苏联空军的整体作战要求。
对于МИГ-29战斗机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的看法
МИГ-29战斗机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但是根据МИГ-29战斗机的武器系统性能来看却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任务时最多可以携带6枚空对空导弹,而其中可用于中距离迎头射击的Р-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只有2枚。按照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标准对空作战方式,对付一个机动的空中目标需要同时发射2枚导弹以提高命中率,МИГ-29战斗机所携带的2发Р-27导弹在实际战斗中只是用来打击一个目标,МИГ-29在完成首次远距离攻击后就迅速接近目标以进行近距离格斗作战。
苏联的Р-27中距空对空导弹拥有安装有雷达和红外导引头的两个系列的型号,而МИГ-29战斗机一般情况下是挂载雷达和红外导引的Р-27导弹各一枚,同时发射2枚不同导引方式的导弹可以增加目标对抗的难度并提高命中率。МИГ-29战斗机无论是挂载哪一种导引头的中距空空导弹,对一个目标同时发射2枚导弹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标准操作方法。根据Р-27导弹在多次实战中的糟糕表现来看,苏联空军确定同时发射2发导弹打击一个目标是有着很强的实际意义的,毕竟2发导弹的命中率要高于1发导弹,而且在双方高速迅速接近的情况下,以МИГ-29战斗机烦琐的发射程序也很难有第二次发射Р-27导弹的机会。苏联空军庞大的兵力使其本身在装备规模上就具有优势,苏联空军在作战中完全可以通过为多机编队中的每架战斗机指定不同的攻击目标,通过整体编队的配合作战来对抗同时出现在面前的多架目标机。既然МИГ-29战斗机只是一架携带2枚中距离导弹对目标进行一次攻击的格斗型战斗机,那么有什么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使МИГ-29具备与МИГ-31一样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呢? 
МИГ-29战斗机的机动性能
苏联空军计划中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大战是全面的立体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而苏联庞大的机械化兵团在战争中就是苏联军队的利刃,而苏联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则是使这把利刃不会在刺死对手前就被“空地一体战”折断的保证。欧洲如果发生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大战就将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行动,无论是苏联空军还是西方国家的空军部队都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双方空中作战力量之间的对抗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正面交战,大规模的空战混战使近距离格斗必然会成为空战的主要形式,而МИГ-29战斗机则是专门为了适应这个战场环境所发展的机型。
通过对МИГ-29战斗机的飞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МИГ-29战斗机在各种高度上的加速性和爬升性能都比较好,俯仰角度变化率可以达到每秒30度,无外挂条件下的МИГ-29在1000米飞行高度上打开最大加力,将飞行速度从600千米/小时增加到1100千米/小时只需要不到10秒的时间。МИГ-29战斗机的在亚音速条件下的水平盘旋性能也比较出色,能够在飞行速度800千米/小时的时候在120米高度上完成9G过载的急剧盘旋,作战载荷条件下的滚转速率可以达到180度/秒(无外挂轻载时可以接近250度/秒的高标准),较高的滚转速率可以使МИГ-29在水平面上具有非常出色的敏捷性
虽然采用机械飞行控制系统对飞机的机动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因为飞行控制和平尾效率上所存在的问题,МИГ-29战斗机的最大可用升力系数要低于1.33的理论值,但是МИГ-29战斗机在高度1000米时进行时速800千米/小时的加力盘旋时,盘旋半径仍然可以控制在600~650米的范围内,在1000米和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持续盘旋角速度基本也与F-16C战斗机相当,随着高度的降低МИГ-29战斗机在盘旋角速度性能上还会有所改善,但是МИГ-29战斗机在超音速条件下的盘旋性能则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通过МИГ-29战斗机性能数据中较好的加速性和亚音速盘旋性能,可以清楚看出苏联空军重点强调的是МИГ-29战斗机执行超音速拦截和亚音速格斗空战的能力,这个技术特点比较符合苏联空军设想中的首次迎头拦射后迅速转入亚音速格斗空战的要求。МИГ-29
苏联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装备的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专门为前线歼击航空兵所发展的第三代(俄标第四代)全天候超音速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开露面之后,马上就以其先进的气动布局和完善的机载设备,在苏联空军内部和国际航空界都获得了广泛的称赞。看过МИГ-29在航空展上所进行的精彩表演和有幸驾驶过МИГ-29战斗机的西方飞行员,无一例外的都将МИГ-29战斗机看作是一个非常难以对付的可怕对手。МИГ-29战斗机在大批量装备苏联空军战斗机部队之后,又作为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代表而出口到南斯拉夫、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继续着苏联米格设计局由МИГ-15战斗机开始所创造的辉煌。
苏联的解体使庞大的苏联军队瞬间成为了历史,在近15年里所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曾经被各国空军寄予厚望的МИГ-29战斗机却创造了一个长败不胜的尴尬战绩。如果说使用МИГ-29战斗机的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空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是被装备质量和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空军所击败,那么МИГ-29在低技术含量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斗中被СУ-27所压倒,也可以证明МИГ-29在实际战斗中确实存在有很大的技术缺陷。作为苏联解体前装备前线航空兵的最新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在平时所表现出的技术成就和实际战斗中的低劣表现,能否证明МИГ-29战斗机只不过是苏联航空工业所制造出的一个神话呢?
现代化作战飞机在战争中是作为整个作战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所发展的战斗机都必须要符合这个国家本身的军事技术水平和战术使用条件,МИГ-29战斗机到底是一个吹嘘出来的神话还是生不逢时,只有通过对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目的和实际战斗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确定。
苏联军队是冷战期间西方国家最为强大的对手,苏联空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就一直是西方国家空军指挥员的噩梦,数量庞大的苏联空军作战飞机部队一直是苏联整体作战系统的核心之一。苏联兵器的发展从旧俄罗斯时期就一直坚持着简单、坚固和便宜的设计思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大规模战争的要求使苏联完全继承了旧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发展思想,空前绝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发展适合大规模消耗战用装备的思想达到了顶峰,而冷战中几乎要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西方世界的苏联军队,则更是将世界大战级的大规模战争作为军队建设和装备发展的核心思想。
苏联空军的前线战斗机一直是以容易掌握,能够大量生产和大量装备,可以在激烈的大规模消耗战中不断补充为设计基础的,МИГ-15、МИГ-17、МИГ-19和МИГ-21这一系列战斗机的发展和装备,是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同时,依照简单、廉价设计思想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军事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着装备设计和战术使用条件,现代化空战由昼间近距离格斗向全天候迎头拦截和整体对抗的发展,使苏联空军不得不开始装备设备完善又比较复杂的МИГ-23战斗机来适应技术变化的影响。F-16战斗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装备使苏联空军决策单位感受到了深切的威胁,高性能的F-15战斗机和同样性能出色又能够大量装备的F-16战斗机的先后装备,使苏联空军在质量上处于劣势的同时又存在失去数量优势的危险,苏联空军一直坚持的简单、轻巧型的前线战斗机设计思想越来越不能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设备完善的МИГ-23战斗机是苏联前线战斗机由简单、容易生产的消耗品向高性能作战兵器转变的开始,而苏联空军为了对抗西方国家装备的F-15、F-16和幻影2000战斗机而发展的МИГ-29战斗机,则是苏联空军一直坚持的前线战斗机思想彻底改变的起点。
苏联前线战斗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变的越来越复杂,МИГ-29更是使苏联空军战斗机的复杂程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苏联空军虽然面对军事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不断的完善飞机的设备和武器,但是苏联对于前线战斗机的设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苏联军队始终坚持的大规模全面战争的战略思想,使苏联空军所发展的新型战斗机同样必须符合全面消耗战的要求。苏联航空工业面对苏联空军的战术要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采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法,那就是为МИГ-29战斗机配备尽可能完善和系统的航空电子设备与武器系统,但是在飞机的结构设计和动力、材料、工艺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简单、便宜、容易生产与掌握的原则。 
МИГ-29前线战斗机和СУ-27重型远程战斗机基本上是同时提出的技术要求,这两种飞机在气动布局上都大量采用了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在气动设计上都采用了翼身一体化的整体升力构型,吊舱式双发动机和机身外侧的双垂尾,以及中等后掠角的悬臂式中单翼,СУ-27战斗机的气动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过大幅度的改进,而МИГ-29战斗机则更多了保持了原有的基础气动设计特点。МИГ-29战斗机是一种作为МИГ-23战斗机替代型号的单座双发动机空中优势战斗机,МИГ-29战斗机与МИГ-23相比除了作战半径由1100千米下降到500千米之外,其他各方面的技术性能都比МИГ-23战斗机有明显的提高。МИГ-29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中可以执行防空拦截、护航、空中优势和战术侦察等多种任务,并且在携带炸弹和火箭的情况下还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МИГ-29战斗机采用了带有较宽厚的机翼前缘边条的中等后掠角机翼,机身和机翼的下表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升力构型,机身中央翼部分所产生的升力可以达到飞机总升力的40%。单纯从升力性能的角度来看,МИГ-29的设计标准要超过美国的F-16和F-18战斗机。МИГ-29战斗机的两台发动机分别采用短舱的形式与进气道形成一个整体安装在机身的下表面,双垂尾和大面积的水平尾翼赋予了МИГ-29很好的稳定性和飞行控制能力。
苏联/俄罗斯虽然在МИГ-29原型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型号,但是目前装备数量最大和参加实际战斗的基本都是早期生产的МИГ-29战斗机,МИГ-29基本型战斗机虽然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苏联空军,但是这个型号的大部分技术数据和机载系统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МИГ-29战斗机的尺寸数据是机长17.32米(含空速管), 16.28米(不含空速管),翼展11.36米,机翼面积38.0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角为42度。机高4.73米,尾翼展7.78米,主轮距3.10米,前主轮距3.67米。 МИГ-29战斗机(单座型МИГ-29)使用空重10900千克,最大外挂武器载荷2000千克,机内载油量4200升,最大载油量7300~7900升。正常起飞重量1479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480千克。 МИГ-29战斗机的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为2450千米/小时(M2.3),低空最大速度为1480千米/小时,着陆速度26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为305米/秒。从МИГ-29战斗机的尺寸规格和基本技术数据来看,МИГ-29在整体上与美国海军的F/A-18战斗机相当,在飞行性能上也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所发展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标准,满足了苏联空军在战斗机综合性能上与西方国家同型号战斗机对抗的要求。
МИГ-29战斗机的机身采用了常规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因为在机体寿命上受到苏联材料技术和成本要求的限制,МИГ-29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只达到了2500个飞行小时,而首次翻修的时间也只有800飞行小时,这些标准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生产的战斗机存在有比较明显的差距。МИГ-29战斗机虽然具有维护简单和可靠性高的特点,但是因为总寿命和翻修时间较短的影响,МИГ-29战斗机每飞行小时所分摊的使用成本和维护工作量较高,这对于引进МИГ-29战斗机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苏联军队计划中的进攻作战是以集中大量远程打击武器削弱对手战斗力为核心手段的,对方的机场也就成为了苏联战术火箭部队和战术空军攻击机的重点打击目标。苏联空军认为密集的远程火力打击可以破坏绝大多数固定的空军基地,而自己的空军基地同样也会成为对手的打击目标,不具备野战机场使用能力的战术飞机在基地被破坏后也就失去了实际的作战价值。1941年6月德国空军进攻苏联初期所进行的大规模空袭对苏联空军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次战役的惨痛教训使苏联空军对自己机场的安全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感,将作战飞机疏散配置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成为了苏联空军一贯坚持的原则。另外一方面,因为苏联陆军的机械化兵团作战突破速度非常快,伴随地面部队进攻而向前转场的苏联空军作战飞机部队不一定能够找到可以利用的机场,这样就使苏联空军不得不依靠野战机场来保证飞机向前转场,始终保持对地面冲击的兵团进行空中掩护的要求。
苏联军队是一支以进攻为基本战术手段的攻击性武装力量,而苏联空军则是苏联攻势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跟随地面部队前进还是提高飞机战场生存性的因素出发,苏联前线战斗机无一不将野战机场使用的能力作为一个技术重点来看待。МИГ-29战斗机非常强调在前线急造野战机场使用的能力,而且在飞机的具体设计上将这个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МИГ-29战斗机为了可以在未经铺筑的野战机场上使用,在飞机上设置了一套由进气道挡板和边条上的辅助进气门组成的进气系统,МИГ-29战斗机的主进气道在发动机启动后就被挡板封闭,发动机工作所需要的空气则由机身两侧边条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道提供,主进气道直到飞机主轮离开地面后才会打开,这个复杂的进气系统使发动机不会因为吸入跑道上的异物而受到破坏,МИГ-29战斗机即使在压实的土质跑道上起飞也不会给飞机的发动机造成什么麻烦。МИГ-29采用这种复杂的进气系统不但增加了结构重量和系统复杂程度,而且还降低了飞机的内部载油量和作战半径,但是对于苏联标准的前线战斗机来说,用这样的代价换来可靠的机动部署和机场适应能力是值得的,而且МИГ-29的这套系统要比СУ-27的格删网式进气道防异物系统更加简单和经济,但是对于引进МИГ-29战斗机担负防空任务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个措施却在对性能造成了很大影响的同时没有体现出任何的价值。
高性能的航空动力装置使МИГ-29战斗机具备了很高的整机推重比,可以说先进的发动机是МИГ-29获得良好飞行性能的基础。МИГ-29战斗机采用了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设计的РД-33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РД33发动机全备重量为1254千克,发动机全备质量时的推重比达到了6.62,是苏联为战斗机所发展的发动机中性能较为出色的一个型号。РД-33发动机的不加力推力为5040千克(50千牛),加力推力可以达到8340千克(81.8千牛),使МИГ-29战斗机在空战中可以达到超过1.1的整机推重比。РД-33发动机采用了模拟式电子与机械液压组合式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喘振余度和较大的工作适应范围,能够保证在МИГ-29战斗机从230千米/小时到2450千米/小时的整个飞行速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在МИГ-29战斗机进行大迎角飞行和尾冲机动动作过程中正常工作。РД33发动机的整体技术指标和使用性能都比较出色,但是受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使用环境要求的影响,整机的寿命相对同类型的西方发动机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总寿命为1500小时的РД33发动机的首翻期只有350~400小时,在工作条件恶劣的多沙、高湿等条件下甚至使用200小时后就需要翻修,发动机寿命不足的问题对于МИГ-29的出口也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有限的内部载油量和大推力的发动机使МИГ-29战斗机的航程较短,МИГ-29的机体内部载油量只有4200升, 0.23的机体内部载油系数只与苏联早期前线战斗机相当。МИГ-29战斗机在高空巡航时的油耗大约在2千克/千米,而在1000米的低空油耗则增加到7千克/千米,МИГ-29依靠机身内部燃料执行低空作战任务的最大航程为710千米,在有利高度执行作战任务的航程也只有1430千米,在挂载1具1500升副油箱时的最大航程为2100千米,挂载1具1500升和2具800升副油箱(也可改用1100升大容量副油箱)的转场航程也只能够达到2900千米。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紧急防空拦截作战时从发动机开车到爬升至12000米就需要消耗掉620千克的燃料,如果再扣除返场着陆和预备用燃料约380千克,那么МИГ-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半径只是略为超过典型的短腿МИГ-21战斗机。航程不足的问题一直是МИГ-29战斗机所面对的重要技术缺陷,也是米格设计局在МИГ-29后期改进中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因为МИГ-29战斗机整体结构设计上所存在的限制,提高МИГ-29航程和作战半径的技术改进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个问题也是МИГ-29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技术发展潜力更大的СУ-27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与西方同规格战斗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问题却不会对苏联空军的战术使用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主要依靠地面指挥引导作战的苏联战斗机与使用预警机指挥的美国战斗机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苏联战斗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进行大空域范围上的作战行动,以争夺制空权和为战术攻击机护航为主要任务的苏联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己方战线向敌方纵深300千米的范围之内。苏联地面指挥系统通过搜索雷达来掌握空情信息,并且采用加密数据链或直接语音的方式对苏联战斗机进行指挥和引导,这个作战形式使苏联战斗机要发挥全部的战斗力就必须始终处在地面指挥引导站的观测范围之内,即使是作战半径号称超过1000千米的МИГ-23战斗机,在实际作战中的作战半径也只有不到400千米。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时的300~550千米作战半径,已经足以完成苏联空军赋予前线战斗机所需要完成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对于为СУ-24和ТУ-22M这类远程攻击机护航的任务,则可以交由在A-50指挥下的СУ-27重型战斗机来完成。
МИГ-29战斗机航程不足的问题对于拥有МИГ-31和СУ-27这类远程战斗机的苏联来说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将引进的МИГ-29战斗机作为主要的防空战斗机的国家来说,有限的航程无疑要对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МИГ-29战斗机的出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不理想的重要原因。МИГ-29战斗机是按照苏联前线战斗机标准设计的机型,飞机在设计上就基本没有考虑用МИГ-29去执行长时间战区巡逻的任务要求,而主要是在地面引导系统的指挥下执行指定的作战任务。如果不考虑苏联空军特殊战术使用要求而评价飞机的航程的话,那么很难对МИГ-29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问题给与一个合理和客观的评价。
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
МИГ-29战斗机装有一套以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激光综合的光电雷达和头盔显示器组成的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的主要探测装置是NO-93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НО-93火控雷达跟踪目标的极限角度为垂直方向+60度~-38度,水平方向为±67度,雷达的信息由机载Ц100.02-06计算机进行处理。НО-93火控雷达在对空作战时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且引导机载空空导弹对其中的1个目标进行打击。НО-93雷达也是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所装备的,第一种具备较为完善的下视搜索能力的机载火控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的跟踪距离为75千米,对飞行为高度6500米并处于低空地面背景中的目标的探测距离为迎头65千米,尾后36千米。
ОЭПрНК-29光电瞄准导航综合系统是МИГ-29战斗机较有特色的目标探测系统,ОЭПрНК-29系统中的ОЭПС-29光电瞄准系统由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与Щ-ЗУМ自主式头盔瞄准器组成。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中的红外传感器可以发现15千米距离上的空中目标,与红外传感器平行安装的激光测距器的作用距离为6千米,红外系统的探测范围为方位角±30度或±15度,垂直方向的高低角为±15度。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红外探测器的波长为8~12微米,搜索周期宽角时为3秒,窄角时为2秒,最大跟踪速率为30度/秒。Щ-ЗУМ自主式头盔瞄准器可以向机载红外格斗导弹提供НО-93火控雷达和КОЛС光学定位系统所获得的目标位置信息,同时还向飞行员提供武器系统的状态和导弹发射准备情况,各种信息用符号的形式显示在头盔瞄准器的显示镜片上。Щ-ЗУМ头盔瞄准器的作用范围为水平方向±60度,俯仰方向为+60度~-14度,头盔瞄准器可以通过机载计算机将雷达、红外传感器和格斗导弹的导引头保持同步,头盔瞄准器的相对角度通过平视显示器两侧的光学定位系统确定。采用红外探测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可以通过地面指挥中心保密数据链的引导,在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隐蔽对目标发起攻击。МИГ-29如果在目标后半球可以采用红外导引头的P-27T导弹进行远距离攻击,红外传感器的目标位置信息也可以为雷达制导的P-27P导弹的中段惯性系统装定初始目标信息。
МИГ-29战斗机装有机载ЦВМ100.02-02数字式计算机,统一显示系统为СКИ-31-Э2,平视显示器为ИЛС-31。导航系统采用了СН-29组合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包括Ц-050垂直和航向信息综合系统,А-323近距导航台和СВС-П-72-3-2И大气数据计算机,МИГ-29战斗机采用自主导航的准备时间为15分钟,加速准备时间为3分钟,系统误差为±8千米/小时。无线电导航系统包括АРК-19全罗盘、А-037无线电高度表、А-611指点标接收机、Р-862短波电台。机载设备中还包括一台可以提供50条语音提示信息的“金刚石”-УП装置。МИГ-29战斗机的电子作战系统包括СРО-3应答机、СРЭ-15雷达询问机、Л006ЛМ雷达告警接收机、СУВП-29无源 投放控制系统和可以投掷60枚无源干扰弹的2套БВП-30-26М组合消极干扰弹投放器。МИГ-29战斗机还安装有一套“爱克兰”-О3МЭ型内部检测和告警联合系统和У3Л型飞行参数记录仪
МИГ-29战斗机在安装有常规的机载航空电子设备之外,还有一套能够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进行保密数据/语音联系的“绿松石”Э502-20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以及与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配合的机载САУ-29-2自动控制系统。МИГ-29战斗机上所拥有的与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综合的自动控制系统,是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的重要装置,虽然因为前线战斗机不可避免的需要执行近距离格斗的作战任务,МИГ-29战斗机的无线电指令系统也就没有防空军战斗机那样面面俱到,但是采用自动指令控制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仍然可以依靠地面指挥引导系统的指令,在对空作战时依靠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大部分目标定位和操纵工作。
МИГ-29战斗机的航空电子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虽然比МИГ-23战斗机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与西方国家同时期所生产的战斗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综合化和人机界面上所存在的问题,确实对МИГ-29战斗机的自主作战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苏联在设计МИГ-29战斗机时并没有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火控系统,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苏联在电子系统的综合化和自动化水平上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另外一方面的因素则是苏联空军通过采用相对较简单的系统来获得比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以在战术上付出一定的代价。
МИГ-29战斗机的机翼左侧前缘装有1门备弹150发的30毫米ГШ-301航炮,备弹量可以保证航炮进行6秒的连续射击或10~15次点射。全机共有7个外挂点,每侧机翼下的3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各种武器,而机身中线发动机短舱之间的外挂点则主要挂载容量1500升的副油箱和常规航空炸弹。МИГ-29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中主要用来执行对空作战的任务,对于对地攻击任务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机载设备也没有将对地攻击作为主要的任务要求。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时,在机翼下外挂点可以挂载6枚Р-73或Р-60M红外空空导弹,或者4枚Р-60/73红外格斗导弹和两枚Р-27R/T中距雷达/红外制导空空导弹。МИГ-29战斗机如果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也可以挂载各种圆径小于5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火箭。
МИГ-29战斗机采用俯冲投弹方式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时,理想条件下可以将炸弹投放到以目标为中心的50米半径范围之内,但是因为РЛПК-29雷达瞄准综合系统缺乏对地探测的功能,所以МИГ-29战斗机基本上不具备精确打击和夜间对地攻击的能力,而苏联空军也没有对МИГ-29提出过执行全天候对地攻击的作战任务要求。对于装备有大量的СУ-25、СУ-17和МИГ-27战术攻击机的苏联空军来说,多用途战斗机所带来和好处并不明显,而将МИГ-29的作战重点集中到对空作战中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对于拥有大量作战飞机装备和专业机型的苏联空军来说,作战飞机的专业化比通用化要更便宜也更加符合苏联空军的整体作战要求。
对于МИГ-29战斗机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的看法
МИГ-29战斗机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但是根据МИГ-29战斗机的武器系统性能来看却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МИГ-29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任务时最多可以携带6枚空对空导弹,而其中可用于中距离迎头射击的Р-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只有2枚。按照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标准对空作战方式,对付一个机动的空中目标需要同时发射2枚导弹以提高命中率,МИГ-29战斗机所携带的2发Р-27导弹在实际战斗中只是用来打击一个目标,МИГ-29在完成首次远距离攻击后就迅速接近目标以进行近距离格斗作战。
苏联的Р-27中距空对空导弹拥有安装有雷达和红外导引头的两个系列的型号,而МИГ-29战斗机一般情况下是挂载雷达和红外导引的Р-27导弹各一枚,同时发射2枚不同导引方式的导弹可以增加目标对抗的难度并提高命中率。МИГ-29战斗机无论是挂载哪一种导引头的中距空空导弹,对一个目标同时发射2枚导弹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标准操作方法。根据Р-27导弹在多次实战中的糟糕表现来看,苏联空军确定同时发射2发导弹打击一个目标是有着很强的实际意义的,毕竟2发导弹的命中率要高于1发导弹,而且在双方高速迅速接近的情况下,以МИГ-29战斗机烦琐的发射程序也很难有第二次发射Р-27导弹的机会。苏联空军庞大的兵力使其本身在装备规模上就具有优势,苏联空军在作战中完全可以通过为多机编队中的每架战斗机指定不同的攻击目标,通过整体编队的配合作战来对抗同时出现在面前的多架目标机。既然МИГ-29战斗机只是一架携带2枚中距离导弹对目标进行一次攻击的格斗型战斗机,那么有什么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使МИГ-29具备与МИГ-31一样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呢? 
МИГ-29战斗机的机动性能
苏联空军计划中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大战是全面的立体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而苏联庞大的机械化兵团在战争中就是苏联军队的利刃,而苏联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则是使这把利刃不会在刺死对手前就被“空地一体战”折断的保证。欧洲如果发生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大战就将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行动,无论是苏联空军还是西方国家的空军部队都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双方空中作战力量之间的对抗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正面交战,大规模的空战混战使近距离格斗必然会成为空战的主要形式,而МИГ-29战斗机则是专门为了适应这个战场环境所发展的机型。
通过对МИГ-29战斗机的飞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МИГ-29战斗机在各种高度上的加速性和爬升性能都比较好,俯仰角度变化率可以达到每秒30度,无外挂条件下的МИГ-29在1000米飞行高度上打开最大加力,将飞行速度从600千米/小时增加到1100千米/小时只需要不到10秒的时间。МИГ-29战斗机的在亚音速条件下的水平盘旋性能也比较出色,能够在飞行速度800千米/小时的时候在120米高度上完成9G过载的急剧盘旋,作战载荷条件下的滚转速率可以达到180度/秒(无外挂轻载时可以接近250度/秒的高标准),较高的滚转速率可以使МИГ-29在水平面上具有非常出色的敏捷性
虽然采用机械飞行控制系统对飞机的机动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因为飞行控制和平尾效率上所存在的问题,МИГ-29战斗机的最大可用升力系数要低于1.33的理论值,但是МИГ-29战斗机在高度1000米时进行时速800千米/小时的加力盘旋时,盘旋半径仍然可以控制在600~650米的范围内,在1000米和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持续盘旋角速度基本也与F-16C战斗机相当,随着高度的降低МИГ-29战斗机在盘旋角速度性能上还会有所改善,但是МИГ-29战斗机在超音速条件下的盘旋性能则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通过МИГ-29战斗机性能数据中较好的加速性和亚音速盘旋性能,可以清楚看出苏联空军重点强调的是МИГ-29战斗机执行超音速拦截和亚音速格斗空战的能力,这个技术特点比较符合苏联空军设想中的首次迎头拦射后迅速转入亚音速格斗空战的要求。
МИГ-29采用机械液压飞行控制系统的原因
МИГ-29战斗机在飞行控制上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液压操纵系统,主要通过增稳系统来提高飞行机动性能和加强飞机在机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第三代战斗机上采用机械液压式飞行控制系统的飞机是比较少见的,而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的新型战斗机中也只有МИГ-29采用了这样的飞行控制系统。苏联在СУ-27战斗机上就已经开始采用模拟式多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这就说明苏联完全有能力为МИГ-29战斗机装备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但是苏联空军仍然在МИГ-29战斗机上坚持应用较为传统的机械液压技术。МИГ-29战斗机不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原因,从目前看来主要是受到了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苏联发展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在当时仍然不够完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维护工作。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检测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特殊的设备,而对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修理也需要系统的维护和保障设施。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维护上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主要部署在设施完备的后方机场的СУ-27战斗机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需要迅速跟随苏联地面部队前进而转场,经常要在简陋的野战机场使用的МИГ-29战斗机来说,想在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条件下完成对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检测和维修是比较困难的。其次是战斗机在设备简陋的野战机场上使用,需要受到雨、雪、尘、雾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对手的攻击破坏,机械飞行控制系统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将会比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和更容易维护。飞行控制系统存在技术问题的飞机是无法升空作战的,而在战斗中需要执行高强度大规模作战的苏联空军,完全不可能容忍因为地面维护问题而导致的低可用率。
在МИГ-29开始设计时仍然属于新技术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对于当时的苏联空军来说是不可靠和过于昂贵的技术,МИГ-29作为一种为应付大规模消耗战所准备的作战武器,高昂的成本价格无疑会削弱苏联空军的装备规模,而飞机数量不足又将直接影响到苏联空军执行作战任务时的战术应用。МИГ-29战斗机为了满足全天候拦截和空中优势的要求,已经装备了高性能的机载设备和航空动力系统,而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将会进一步削弱苏联前线战斗机一直坚持的简单、廉价和大规模装备的传统思想。СУ-27战斗机的性能毫无疑问的要明显超过МИГ-29战斗机,但是СУ-27战斗机的价格和后勤保障要求却是苏联空军所无法承受,如果苏联空军不放弃大规模全面战争的作战思想,那么对处在冷战前线的苏联空军来说,战斗机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明显的要比单机综合性能更有吸引力。МИГ-29战斗机采用的带增稳的机械液压飞行控制系统,能够在保证飞机基本飞行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可靠性,苏联空军地面勤务系统也有能力在野战机场条件下完成对飞行控制系统的检察和维护工作,而且更加便宜的采购价格也可以使苏联空军得到相当数量的新型МИГ-29战斗机。
苏联不在МИГ-29战斗机上使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是受到苏联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术条件限制的结果,当苏联科研生产单位和军队能够稳定的提供和维护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之后,为МИГ-29战斗机配备高性能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则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米格设计局在1989年开始发展的МИГ-29M战斗机,就采用了性能较好的带机械备份的多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如果不是受到苏联解体和随后的经济困难的影响,那么苏联空军从1992年以后就能够开始接收改进型的МИГ-29M战斗机,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МИГ-29M战斗机可以解决机械飞行控制系统所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МИГ-29M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也会明显的超过早期的МИГ-29战斗机。
机械液压飞行控制系统不需要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复杂电子设备,这个特点对于苏联空军来说还有着另外一个有利之处,欧洲爆发的全面战争极其有可能升级为大量使用核武器的战争,战术核武器爆炸时所形成的电磁脉冲会对精密的电子设备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西方国家装备有大量精密电子设备的作战飞机将会比苏联战斗机受到更大的影响,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西方战斗机在飞行中也更容易受到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的破坏。虽然苏联航空电子设备自动化程度差的原因主要是苏联电子工业技术水平的限制,但是对于能够设计出全自动化防空拦截系统的苏联电子工业来说,加强战斗机的电子作战系统自动化程度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苏联空军战斗机在自动化程度上远低于防空军的拦截机,在生产、维护成本和作战可靠性上的考虑确实也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苏联军队认为在欧洲爆发的大战很难完全避免使用核武器,而大量自动化的电子作战系统在核战争期间的电磁环境中将很难保证其可靠性,中国空军在早期进行的核条件下的演习中也发现,飞机的电子设备比飞机本身更容易受到核爆炸后电磁脉冲等效应的破坏。苏联空军所装备的前线战斗机需要面对严酷的核战争的环境,由开关和继电器控制的系统显然要比计算机系统更加能够经受住核战争中恶劣的战场环境。
是糟糕的人机界面还是用而不得其法?
МИГ-29战斗机飞行员在作战中的操纵动作过于繁琐,成为了针对МИГ-29等苏联战斗机空战控制思想落后的重要依据,苏联战斗机在作战控制和人机界面上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否真的严重到了明显的影响到飞机的作战使用呢?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参考一段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关于МИГ-29对空作战的操纵动作的描述,根据飞行模拟游戏软件所得到的这些理解对于单机空战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但是苏联空军为МИГ-29设计了一个自动化程度相对不高的系统,并不是因为苏联空军真正做不到让飞行员的操纵更加灵活,而是受到苏联空军对前线战斗机的使用方式的影响而决定的。通过飞行模拟游戏所得到了МИГ-29战斗机作战操纵方式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面指挥系统的作用,可以说苏联战斗机的飞行员在作战系统中只是一半的大脑,而另外一半大脑则是地面控制中心的引导员,苏联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得到地面指挥控制系统的协助,而游戏中完全无法模拟地面指挥系统对飞机所进行的引导和控制,由此也产生了苏联战斗机在作战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分段来分析网络上流传较广的这段话:“假想你正驾驶着 МИГ-29 战斗机从尾巴偷袭美帝入侵的 F-15。平显显示 IRST 找到的目标光点,请注意平显的目标光点不表示目标真的在那里,因为平显是将 IRST 搜索范围缩小到平显的范围,你要在脑中将光点的刻度换算出实际的相对位置,你才知道敌机真实的方位。”,这段话如果是在单机或小编队独立对抗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苏联空军的战斗机在实战中将不容易出现这样的被动情况。苏联前线战斗机一直是在地面指挥和引导系统的控制下作战,那么当苏联战斗机进入战区空域之后就将得到地面引导员的空情信息支持。地面指挥中心在远距离搜索雷达的情报支持下,可以对战区的空情进行大面积的监控,而苏联战斗机的飞行员在本身的传感器发现目标之前,就可以由地面引导员处得到所面对的目标的类型、相对位置、速度、高度、方向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也就是说苏联战斗机的飞行员在实战中一般不需要进行所谓的换算就可以知道目标的具体情况。
“训练告诉你这表示敌机在 10 点钟上方,于是抬头可以看到敌机即将从那里出现,敌机正好出现在你头盔瞄准器中间,可是你还不能射击,你要低头切换仪表板上的几个按钮,导弹才能开火,不幸地敌机得到预警机的通知,一个急转,等你准备好,要再抬头锁定时,F-15 已经脱离导弹的攻击范围。”МИГ-29战斗机的飞行员在本机传感器锁定目标前就能够得到足够的目标数据,这时就可以在锁定目标前就提前完成类似于飞行姿态调整、武器选择、导弹接电和启动陀螺的这些操纵动作,那么一旦预定的目标进入传感器的锁定范围后所需要进行的操作动作就已经不多了。МИГ-29用人工方式发射一发导弹时要切换11个按钮,但是在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控制下作战的МИГ-29的作战操作却远没有这样麻烦。如果驾驶МИГ-29战斗机的是一个熟练的飞行员,那么完全可以在跟踪目标机的同时完成基本的操作动作。技术熟练的飞行员根本不需要低头去寻找仪表板上的按键和开关,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在训练中可以在蒙住双眼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顺序连续准确的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动作。中国空军的飞行员可以做到依靠熟练的动作完成舱内操纵是基本的要求,苏联空军的飞行员也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对游戏玩家的难度应该是大了点)。
  “你不会屈服,МИГ-29 作了一个漂亮的高 G 转弯,F-15 又出现在你面前,然而,敌机距离太远,所以你得改用雷达导引导弹。你再低头切换好几个钮,才转到雷达火控,此时俄国的伟大工程师让你不用操心,雷达锁定、敌友识别、完成射击解算后,会自动把致命的 Р-27 导弹射出去。”苏联战斗机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导弹射击是在一个自动化作战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的,通过数据链将战斗机与地面引导系统相联系的作战指挥系统,是苏联前线航空兵有效果的执行战术任务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因为前线航空兵所使用的战斗机不可避免的要投入近距离格斗空战,所以配用于苏联空军前线战斗机的自动指挥引导系统没有防空军类似系统那样高的自动化程度,但是对于主要依靠地面引导系统指挥作战的苏联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飞行员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的空情掌握和战术应用也有着直接的帮助,但这个自动引导系统与战斗机配合作战的环境在任何一个模拟飞行的软件中都是无法实现的。
苏联战斗机在发射导弹后的飞行姿态确实比较呆板,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的空战中都出现过МИГ-29战斗机在发射导弹后,保持着呆板的飞行姿态引导导弹以至被击落的情况,由此也让很多人认为苏联战斗机的设计思想上存在错误。如果忽略了苏联战斗机在作战中要依靠地面引导系统的因素,那么苏联战斗机火力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陷确实是致命的,但是以苏联空军预计中的大规模高强度作战环境来看,这个缺陷的严重性实际上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毕竟苏联空军可以在装备数量和作战的主动权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МИГ-29设计时所面对的对手是使用AIM-7“麻雀”导弹的F-15战斗机,携带射程较大的Р-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МИГ-29只要能够比F-15战斗机抢先发射导弹(在自动化引导系统的控制下是可以达到的),那么必然会迫使F-15战斗机为规避Р-27导弹而进行大过载的摆脱机动,F-15战斗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持持续的目标锁定并发射导弹反击。
通过描述中所出现的“МИГ-29战斗机在发射导弹后,保持着呆板的飞行姿态引导导弹以至被击落”的说明,再参考塞尔维亚的МИГ-29驾驶员在科索沃战争中多次抢先完成导弹发射动作的事实,可以看出所谓繁琐的操作动作在技术熟练的飞行员控制下,并没有使МИГ-29战斗机在实战中失去先发制人的条件。西方战斗机在МИГ-29首先发射导弹后要做的并不是发射导弹与МИГ-29较量谁先被打中,而是首先采取大动作反导弹机动摆脱导弹后才采取进攻措施。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西方战斗机在反导弹规避中,生猛活泼的飞行动作很难使飞机建立起有效的反击条件,而迅速接近的双方很容易的就进入到激烈的近距离格斗作战的范围,而格斗空战正是МИГ-29的强项和西方飞行员所极力避免的作战形式。
МИГ-29在实战中要不就是失去了地面引导和情报支持而丧失了主动权(海湾战争),要不就是带半主动雷达制导的Р-27导弹去对抗使用AIM-120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美国战斗机(克索沃),МИГ-29战斗机在这两种情况下导弹发射后的飞行姿态想不呆板都不可能,但如果是挂载有Р-77的МИГ-29M战斗机,那么完成导弹发射后的МИГ-29战斗机完全可以和西方国家战斗机一样的进行大动作规避。
对МИГ-29战斗机实战表现的分析
苏联本国空军所装备的МИГ-29战斗机并没有公开投入过高强度的作战行动,反到是引进МИГ-29战斗机的多个国家在局部战争中使用过这种飞机,而МИГ-29战斗机在局部战争中的低劣表现毫无疑问的给了米格飞机的声誉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使国际军事航空界对苏联空军战斗机的整体技术发展方向产生了怀疑。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所装备的41架МИГ-29战斗机(其中6架为双座型)在战争期间被击落了6架,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前所拥有的16架МИГ-29战斗机(其中2架为双座型)在战斗中也损失了6架,厄立特里亚引进的МИГ-29战斗机中也有2架可以确认被СУ-27战斗机所击落,而参加多次局部战争的МИГ-29战斗机并没有击落过任何目标的确切记录。
伊拉克空军大部分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被公认为素质低下,甚至在作战中出现过进行机动动作的过程中触地坠毁的例子,而塞尔维亚的飞行员虽然技术熟练却与其所面对的对手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厄立特里亚从乌克兰引进了一定数量的МИГ-29战斗机,而厄立特里亚的飞行员也是由乌克兰飞行员进行训练,有的文章中认为乌克兰飞行员驾驶МИГ-29战斗机参加了作战,而有的文章则认为乌克兰飞行员并没有投入实际战斗,在战斗中驾驶МИГ-29战斗机的是厄立特里亚自己的飞行员。厄立特里亚的МИГ-29知道在与埃塞俄比亚的СУ-27所进行的空战中损失了2架飞机,但是根据驾驶СУ-27参加战斗的俄罗斯飞行员的回忆文章来看,厄立特里亚的МИГ-29战斗机在空战中也至少用导弹击伤了1架СУ-27战斗机,而且МИГ-29在与СУ-27的格斗中还曾经占据主动位置并首先发射过导弹,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厄立特里亚的МИГ-29输的也不算难看。
通过对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特点和战事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МИГ-29战斗机要发挥出战斗力必须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而МИГ-29战斗机所参加的几次失败的战斗,恰恰是使用МИГ-29战斗机的一方失去了足以支持МИГ-29战斗机作战的重要条件。
МИГ-29战斗机在苏联空军作战体系中可以得到完善的空情引导和指挥,苏联空军在冷战期间拥有数量庞大的地面引导人员。以对苏联陆军一个冲击中的坦克集团军提供防空掩护为标准,在这个空域范围内一般只能展开30架左右的МИГ-29战斗机,苏联地面指挥系统采用保密数据/语音引导系统可以对每个МИГ-29小编队提供足够的空情保障,在重点的位置上甚至可以保证地面与战斗机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引导和指挥,驾驶МИГ-29战斗机的苏联飞行员在战斗中不必担心缺乏情报的支持。 
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空军在作战中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全面压制之下,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空军不但在作战飞机的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美国强大的电子战能力也完全压制住了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的战斗机指挥引导系统。伊拉克和塞尔维亚所装备的МИГ-29战斗机在这种情况下的出击,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信息单向透明的被动态势之中,升空的МИГ-29战斗机也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空情支援,失去引导的МИГ-29战斗机等于是被蒙住双眼走上战场的战士,其最后失败的下场在起飞时就是可以预料得到的了。厄立特里亚的МИГ-29和埃塞俄比亚的СУ-27战斗机在作战中都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情报支持,两种飞机在交战前只能得到最为基本的目标信息,主要的目标搜索工作都要依靠飞机本身的传感器来完成。目标探测系统性能上远比МИГ-29先进的СУ-27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占据主动权,本身就是作为高端先进战斗机设计的СУ-27必然会在与МИГ-29的对抗中占据优势的地位。厄立特里亚的МИГ-29战斗机在作战中同样击伤过至少1架СУ-27战斗机,可见МИГ-29战斗机只要较量的条件相对公平,那么МИГ-29在与СУ-27的单机对抗中也并不是完全被动挨打。
苏联军队计划中的作战形式是多兵种立体协同的大规模战争,面对宽正面大规模冲击中的苏联地面部队的机械化兵团,北约的战斗机无论是为了掩护己方攻击机还是阻击苏联空军的战术飞机,都必须不惜代价的与苏联战斗机进行正面交战。苏联空军的МИГ-29战斗机完全有能力迫使北约集团的战斗机投入大规模的格斗空战,而北约集团的战斗机部队要完成掩护和阻止苏联军队进攻的目标,也必须正面应对苏联战斗机所提出的挑战。具有较好的亚音速机动性能的МИГ-29战斗机,在以近距离格斗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大机群混战中将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交战双方大量战斗机充斥在作战空域也会明显的削弱西方国家战斗机的远距离攻击优势。
参加海湾战争和克索沃战争中的МИГ-29战斗机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在持续几十天的空中交战中仅有6架МИГ-29被击落,也可以看出МИГ-29战斗机作战起飞架次之少。本身在信息支持上处于劣势的МИГ-29战斗机,在战场上要面对的是数量和技术都处于优势的对手,而西方国家的战斗机则可以在与МИГ-29的战斗采用灵活的战术,充分发挥在信息情报和远距离攻击能力上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可以在和МИГ-29战斗机的对抗中占据主动权。
苏联开发МИГ-29战斗机是为了适应其大规模战争的要求,МИГ-29战斗机也必须融合到苏联空军的整个作战系统中才会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МИГ-29战斗机目前所存在的航空电子设备自动化和综合化程度低、航程短、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和机体制造比较粗糙的缺陷,对于追求系统化、整体化作战,适应大规模作战中大量生产、大量使用和快速补充作战思想的苏联空军来说却并不是问题。苏联空军可以依靠多兵种、多机种的配合和大规模兵力优势来弥补单独装备的技术差距,依靠整个作战系统的效能和规模优势来压倒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苏联空军对МИГ-29战斗机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和战术条件,都是为了要满足苏联军事作战思想的要求,如果引进МИГ-29战斗机的国家无法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作战体系,那么不但МИГ-29战斗机的优势无法在实战中得以发挥,而且МИГ-29战斗机本身在设计和技术上所存在的缺陷还会在战斗中突显出来。
苏联空军支持МИГ-29战斗机作战的是复杂的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而МИГ-29战斗机上安装的“绿松石”Э502-20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和САУ-29-2自动控制系统则是将战斗机综合到自动化指挥系统中的关键。苏联空军出口的МИГ-29战斗机上并没有安装有这套重要的自动化指挥和引导系统,而引进МИГ-29战斗机的国家中也没有哪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类似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缺乏自动化指挥系统的МИГ-29战斗机等于失去了大部分的作战能力,而脱离了整个作战体系的МИГ-29也仅仅只是一种性能不错的战斗机而已。在现代化高技术作战中以МИГ-29来独立对抗占据有技术优势的整个空中作战系统,那么МИГ-29战斗机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取胜的机会。处在不对等战场环境下的МИГ-29战斗机不可能取得对抗的胜利,即使换上F-15和СУ-27战斗机也不会取得比МИГ-29更好的作战效果。现代空战已经不再是飞行员个人依靠勇气和技术所进行的骑士式的决斗,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整个作战系统之间所进行的对抗,脱离了系统支持的单独一件兵器即使具有非常好的性能也无法获得让人满意的战果。正是因为整体作战系统上的不对等而产生的效果,才使在演习中表现良好的МИГ-29战斗机在实战中一败涂地。
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航空工业技术发展上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МИГ-29战斗机本身也存在有很多不可回避的缺陷,对МИГ-29曾经的赞誉和失败后的贬低都不是客观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МИГ-29战斗机在设计上所依据的要求和战术上的使用条件,才能够真正对МИГ-29战斗机做出客观和全面的判断。МИГ-29战斗机确实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对战斗机的性能要求,但是在确认这一点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МИГ-29战斗机在设计时所处的特殊条件和要求,МИГ-29战斗机在综合性能上是能够满足上世纪80年代苏联空军的战术和技术要求的,至少在这一点上МИГ-29战斗机的设计应该说是成功的。
帖子附图:

转的中国军网
早期mig-29的雷达的确有问题,基本上还没到截获目标的距离,敌机已经发射导弹了。
缺少地面雷达的支持,就是瞎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