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股市与GDP之间比例的失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2:58
我们对经济活动的很多现象还缺乏深刻的了解,股票总市值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其中一例。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程度与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但该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股票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增长水平,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剧烈的调整,甚至是股灾。但什么是合理的比例关系?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才是合理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应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为合理的速度,超过该速度可能会出问题。

  从近20年的历史看,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基本上就沿袭了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的规律:1993年,沪深股市流通市值达到GDP总值的2.86%,1994年和1995年就出现了一次调整,市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到2.43%和1.81%。1996年增加到4%,1997年增加到7.31%,但1998年停止了增长。从1991年到1998年间,我国股市流通市值占GDP比例大致保持了年均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来,从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依然是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才18年历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25%左右才比较合理。而2007年底,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48%,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100%!股市的“大跃进”必将带来极端的市场调整,因此出现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下跌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股市总市值与GDP之间有这样的比例关系?这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就像为什么GDP的增长速度应该以9%左右为合理的增长速度一样(超过10%则视为过热,而不足7%为疲软),这是经验数据。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体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比例究竟多少合理,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

  中国股市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在经济增长的中途出现的市场,它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能比成熟市场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股市与GDP之间也应该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超越这个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当前股市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股市的总流通市值在迅速增加,而我国金融资源的总量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加,储蓄存款的总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左右,到2007年末储蓄存款只有股市流通市值的2倍,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到2009年末股市流通市值与储蓄存款之间差不多是1比1的关系。因此,市场对大小非产生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事实一再告诉我们,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活动的各结构之间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任何领域里的“超常规”增长都将受到惩罚。

  相对我国股市的实际年龄和现状,目前的股票市值在经历了指数60%的调整后,占GDP总值的比例依然太高。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占今年预计GDP的比例依然高达70%多。而从世界股市经验看,只有当经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股票市值才有可能达到GDP的2/3左右。我国股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流通市值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如何恢复这个平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估值的角度看,我国股市的价格水平已经很接近国际成熟市场的水平,但由于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偏高,股价有可能跌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就像2007年之前我们无法想象股市会涨到6000点以上一样。

  要修正股票市场与GDP之间比例的失调,有两个途径,一是股价下跌,将市值缩水,这意味着股市将继续下跌;二是将股市冻结(将部分大小非停止流通,或将流通的时间拉长),停止新股发行,等待GDP的增加。

  无论如何,是该认真重视和研究股市规模与GDP规模之间关系的时候了。我们对经济活动的很多现象还缺乏深刻的了解,股票总市值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其中一例。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程度与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但该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股票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增长水平,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剧烈的调整,甚至是股灾。但什么是合理的比例关系?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才是合理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应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为合理的速度,超过该速度可能会出问题。

  从近20年的历史看,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基本上就沿袭了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的规律:1993年,沪深股市流通市值达到GDP总值的2.86%,1994年和1995年就出现了一次调整,市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到2.43%和1.81%。1996年增加到4%,1997年增加到7.31%,但1998年停止了增长。从1991年到1998年间,我国股市流通市值占GDP比例大致保持了年均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来,从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依然是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才18年历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25%左右才比较合理。而2007年底,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48%,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100%!股市的“大跃进”必将带来极端的市场调整,因此出现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下跌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股市总市值与GDP之间有这样的比例关系?这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就像为什么GDP的增长速度应该以9%左右为合理的增长速度一样(超过10%则视为过热,而不足7%为疲软),这是经验数据。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体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比例究竟多少合理,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

  中国股市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在经济增长的中途出现的市场,它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能比成熟市场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股市与GDP之间也应该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超越这个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当前股市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股市的总流通市值在迅速增加,而我国金融资源的总量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加,储蓄存款的总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左右,到2007年末储蓄存款只有股市流通市值的2倍,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到2009年末股市流通市值与储蓄存款之间差不多是1比1的关系。因此,市场对大小非产生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事实一再告诉我们,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活动的各结构之间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任何领域里的“超常规”增长都将受到惩罚。

  相对我国股市的实际年龄和现状,目前的股票市值在经历了指数60%的调整后,占GDP总值的比例依然太高。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占今年预计GDP的比例依然高达70%多。而从世界股市经验看,只有当经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股票市值才有可能达到GDP的2/3左右。我国股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流通市值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如何恢复这个平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估值的角度看,我国股市的价格水平已经很接近国际成熟市场的水平,但由于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偏高,股价有可能跌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就像2007年之前我们无法想象股市会涨到6000点以上一样。

  要修正股票市场与GDP之间比例的失调,有两个途径,一是股价下跌,将市值缩水,这意味着股市将继续下跌;二是将股市冻结(将部分大小非停止流通,或将流通的时间拉长),停止新股发行,等待GDP的增加。

  无论如何,是该认真重视和研究股市规模与GDP规模之间关系的时候了。
所谓比例关系,并不是金融准则而是金融规律的客观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说,比例关系的“失调”恰恰是市值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前两年赌徒们恶炒所谓“价值重估”的必然结果。如果只是针对股市与GDP的所谓比例关系来强制调整,是无异于靠拨动指针而不是踩刹车来给车子减速的荒唐之举。中国股市下跌的真正原因不是什么大小非或者市值与GDP不平衡。而是此前市值的虚高,在实体经济下滑预期下,此前靠嘴炮构筑的所谓“价值重估”体系彻底崩溃。实体经济不见起色的话,股市就很难真正企稳。市场上抛售的主力并不是大小非,大资金抛售的真正原因也不是所谓的对大小非恐慌而是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证监会却一直不敢承认,说白了根本是政治稳定的需要,政府需要稳定金融市场,转移矛盾焦点来给经济转型准备足够的时间。说白了,实体经济不好转,大小非再怎么禁都于事无补。
请问楼主GDP有几种统计口径,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就要出来讨论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关系,那不太可笑了吗?

如果讨论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关系,应当从公司和股票估价,以及收入法下的GDP来入手。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为什么只有在收入法下讨论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关系才有意义,因为支撑长期股价的是对未来利润的预期。而劳动者报酬是雇员对企业提供劳动获得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报酬,固定资本折旧是生产中使用的房屋和设备在核算期内磨损的转移价值,生产税净额是企业向政府支付的利润前的税金减政府对企业由于政策性的原因造成的亏损而给予的补贴。营业盈余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