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试射97步枪~(此文解答了不少关于95的常见责难,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16:31
最近有個機緣,讓我終於有機會試打和簡單分解了國產97式步槍。97式是國內列裝95式步槍的.223口徑(5.56毫米)外貿版本。溫哥華的利華槍械有限公司(Lever Arms Service Ltd.)把它引進到加拿大民用槍市場已經有快一年的時間,我在射擊俱樂部裡面有時也會看到它的蹤影,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它。上個星期,我在和利華槍械的老板——叢建國先生談論國產槍械的時候,他問我打過97式沒有。我說:還沒打過。他說:想不想試試?

  這一段閑聊的結果,就是我得以在利華槍店職員Jeremy的陪同下,在第二天到靶場試打這把國產無托步槍。在此之前我還沒接觸過無托結構的步槍,所以我特意准備了大半天時間:上午試槍,下午回到店裡分解、擦槍。這樣我可以盡量全面地去體驗它,並從使用者的角度把它與AR-15這樣的西方步槍作一下比較。希望這次試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無托步槍用起來到底和傳統布局步槍有什麼區別?”

  第二天上午,我來到利華槍店。Jeremy看到我來了,馬上從櫥窗裡面把陳列的97式步槍取出來。

  “前天有人把原來放這的陳列槍買走了,”他說,“這把是我昨天剛從倉庫裡面拿出來的。油脂還沒清除呢。也不知道歸零了沒有。”

  我說:“太好了,正好看看全新出廠狀態的槍是怎樣的。”

  陳列槍旁邊還有一個可以安裝在提把上的原廠快拆光學瞄具。原來,97式的塑料提把後端連接照門的一段是專門設計的鋼制鏡座。它是形狀像一個 “串”字形的短小軌道,和西方流行的皮卡丁尼導軌完全不同。原廠的光瞄尺寸較小,外殼光亮,物鏡口徑很小。為了能夠把槍塞進短而窄小的槍包內,瞄鏡不能留在槍上。我們又把它卸了下來。

  Jeremy拿過一塊抹布和Breakfree槍油,把槍分解,擦去槍機上殘存的防鏽油脂,抹上槍油。我還沒看清楚槍的幾個主要部件的樣子,他已經麻利地把槍重新組裝起來了。“Let’s go.”他說。

  在去靶場的路上,我向Jeremy了解97和97A兩種國產步槍一年來在加拿大的銷售情況。他告訴我說97式大概已經賣了250多支,97A大概100多支。買的人大多數是海外華人,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加拿大的本地顧客。

  到了靶場,我們把槍取出來,擺在桌上。97的槍身大部分被塑料覆蓋,拿在手裡基本上碰不到金屬。再加上長度短(74.4釐米,而美軍的M16全長是97.2釐米長),重量輕(3.4公斤,M16空槍重量接近4公斤),給人一點“玩具槍”的感覺。塑料部件表面處理成黑色磨砂亞光,手感平整舒服,也算得上精致美觀。但是前面手握的塑料護木似乎有點松弛和綿軟,但是並不影響操作和射擊。據說這是為了通過國家的低溫測試而有意降低塑料厚度和硬度的結果。

  97式外觀和95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前面造型古怪的“小握把”,簡潔的扳機護圈讓槍的線條顯得更精煉,這個改變我是非常贊同的。槍外部的金屬部件有兩大塊——頂著肩膀的下機匣(裡面有擊發組件和彈匣倉),和前面的槍管與槍口裝置。下機匣是鋁合金鍛造而成,黑色陽極處理,但是表面不太平滑。機匣後面竟然體貼地安裝了1釐米多厚的橡膠減震墊,令人感動。彈匣插口上面印有巨大的序列號。槍管由於是小口徑,顯得比較纖細。槍口裝置是流行的“鳥籠”形式。

  從外觀來說,這把97式給人的感覺算是不錯。整槍如果和以色列的Tavor比當然不夠“酷”,但仍屬簡潔大方;塑料部件沒有什麼問題;金屬部件(鋼和鋁合金)的表面處理不夠精致,仍舊有一點粗糙的感覺,但是不算很礙眼。

  裝子彈的時候,我看到原槍配的是北約規格的30發彈匣(國內95式采用聚合物彈匣,可惜外貿版本上看不到),但令我驚奇的是:彈匣不是鋁合金的,而是全鋼材料制造,拿在手裡有沉甸甸的感覺。鋼的彈匣雖然比鋁合金的更牢固,但存在重量重和會生鏽的問題,因此美國的彈匣制造廠商到現在還是采用鋁合金為主。美軍M-16彈匣的設計本意是用一次就拋棄,所以彈匣的結構並沒有太重視耐用性。但是這種浪費的觀念在我國估計不會被人接受。

  把槍拿起來,抵肩。持槍的感覺讓人覺得有點不習慣。第一個是這把97式對於我來說偏短。後面的減震膠墊如果能夠加厚2~3釐米左右,抵肩的姿勢會更加自然和牢固。雖然我明白這是根據中國軍人的普遍身材所設計的,但是如果後面的減震墊可拆卸和提供厚、薄兩種來配合個人的需求豈不是更好?不過,這也許只是我被AR-15的六位置可伸縮槍托給寵壞了,適應能力下降了。

  第二個不習慣是彈匣井的位置。彈匣插在握把的後面,使換彈匣的動作有點別扭。97步槍使用北約彈匣,並把彈匣鎖定方式改成了M-16的直插式鎖定。令我煩惱的是:拔彈匣的動作非常困難——彈匣解鎖鈕竟然在彈匣的右後方,離兩只手的距離都很遠。我覺得97式換彈匣有兩個辦法:

  方法一:左手經過右手下面,繞過彈匣,在腋窩靠外的位置摸索到彈匣解脫鈕,左手食指按下去,待空彈匣掉落後左手再取新彈匣插入。這樣所有動作都靠左手來完成,過程中阻礙較多,速度較慢。

  方法二:左手保持托著槍的護木,右手離開握把,往後摸索到彈匣解脫鈕,然後按下去,讓彈匣跌落。然後右手恢復握槍,左手取新彈匣插入。這個動作難度較低,速度應該稍快。

第三個不習慣則是大問題。97式的保險/快慢機設在一個非常不方便的位置:靠近抵肩“槍托”的左下邊。快慢機是一個圓圈,有四檔可以選擇:S(保險),1(單發),3(三發點射),A(全自動)。要撥動快慢機的話,槍托必須離肩,眼睛必須離開瞄准具,才有可能完成保險和不同發射模式之間的切換。這樣不但速度慢,而且無法用手指快速觸摸檢查,更有忙中出錯的可能性。這麼尷尬的保險設置,原因似乎是遷就機匣所在位置的原因,但是令人感覺這個犧牲實在太大了一點。

  這個時候,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為什麼不把彈匣解脫鈕和保險/快慢機安裝在扳機的上方,讓人的右手不必離開握把就可以方便地操作?這到底是設計上忽略了人機工學的疏忽,還是技術上不可能?是不是無托槍就必須把控制鈕留在後面?這些問題我打算留到分解的時候尋找答案。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無托的97式的操作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與很多人對95式提出的批評不同的是,我覺得這把槍的瞄准姿勢出乎意料地舒服。在此之前,我常聽到人說95式的“瞄准基線過高”,說提把上的瞄具比槍管高得太多。也許真是這樣,但是我很喜歡這個高度的瞄具:我可以用自然的貼腮姿勢來瞄准,並保持頭部的端正。其實,這個瞄具的高度和安裝了ACOG 或者AIMPOINT的M-16類似。槍上面有三個翻轉覘孔供選擇,我選了一個中間大小的。覘孔的形狀與我習慣的圓形覘孔不一樣:外面是一個“凸”字形,中間是圓圈,視線虛化以後上面仍然殘存一塊黑色,並使兩邊的邊沿近似看不見。由於形狀比較不規則,給確認中點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覺得這種“凸”字覘孔不如簡單的圓形覘孔那麼自然和准確。

  翻轉覘孔的高低左右竟然完全不可調整。提把上面沒有找到任何瞄具調整的機構。看來所有瞄具的調整都必須通過調整前准星來進行。

  開始打第一槍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另一個驚喜:97式的扳機手感竟然非常好——扳機力不大,而最重要的是扣扳機的過程中可以均勻用力,半途沒有突然變大的阻力,完全可以做到“無意擊發”。這樣對提高准確性是非常有好處的。可以說,這個扳機的手感不僅比我想像中的好,而且和我打過的幾種美國槍比都不差。

  由於是5.56毫米的小口徑槍彈,加上復進簧的延遲作用,槍的後坐力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過槍的後半部在每槍打響的同時都發出彈簧擠壓的“嗡嗡”聲音,聽起來很有趣。

  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這把97有“半個空倉掛機”。我知道95是沒有空倉掛機的。這把97在彈匣內的最後一發子彈打出以後,提把下面的拉機柄就自動停在後面。插入一個新彈匣,把拉機柄後拉,然後松手,就可以把子彈推上膛。為什麼說“半個”呢?就是槍身上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動推出以頂住槍機、並且可以按壓解鎖的機構。所以在這把槍上,要實現槍機留在後面的唯一方法是讓它停在一個空彈匣後面,解除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後拉槍機一次。看來,97式這個外貿版本由於使用北約彈匣,沒有了國內的塑料彈匣的品質困擾,具備了實現空倉掛機的條件,但是在結構和功能上卻仍然受到95式設計的制約。

  由於槍是剛從箱子裡面取出來的,尚未歸零,所以我在25米、50米和100米分別放置了靶紙。紙靶的尺寸是10×10英寸,就是直徑25.4釐米的圓形。至於彈藥,我選用了本地比較常見的American Eagle“鷹牌”全金屬被甲的.223 Rem彈藥。彈頭重量是55格令。我們采用坐姿,把槍架在沙包上,每次打5發子彈,然後換靶。先在25米確保上靶以後,再推進到50米距離。但是由於公共靶場的換靶周期限制,我們最終發現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隨槍的光學瞄具裝上和歸零來測試100米的精確射擊。這算是這次留下的一個大遺憾。

  50米的射擊結果是:用覘孔瞄具,5發的彈著點基本上可以控制在3英寸以內。這個結果和我用AR-15的覘孔瞄具打同樣距離的結果差不多。我知道這是典型的“槍比人打得准”的情況。希望下次我可以有機會試試裝光學瞄具的100米射擊。

  隨後,我們把槍帶回利華槍店。我借用了他們的修槍房的工作台,把槍進行分解,順便擦槍。打完別人的槍後幫忙擦槍,就如同到人家家裡吃飯後幫忙洗碗,是很有風度的行為。

  再次把槍拿起來,第一步就是拿掉彈匣,拉開槍機,扭頭到槍的後面確認槍膛已經清空。每次在靶場打過的槍,回來以後一定要再次清槍以確認安全。這一步非常重要。

  這時我突然發現握把下面有個蓋子。把蓋子打開,裡面露出一個黑色的小塑料盒子。有趣!把盒子抽出來,打開盒蓋,我發現裡面有一套擦槍的通條、刷子,以及一些小銷子之類的零件。雖然那個多節通條的實用性不大,但是這個盒子還可以用來裝電池或者其它任何小件的東西(譬如備用擊針或者備用槍機)。這真是非常體貼的設計,和美國Magpull公司的MIAD多用途握把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解的第一步,是從左到右把機匣尾部的大銷子推出來。銷子出來以後,機匣上面有拋殼窗的塑料罩被彈簧推開,露出裡面的擊發組件。這套擊發組件非常獨特:敲打槍機後面的擊針尾端的並不是常見的旋轉擊錘,而是一個由壓縮長條彈簧提供動力的、前後移動的長方形敲擊頭。

  敲擊頭的正下方就是快慢機、阻鐵、以及扳機連杆的後端。而看得到的外部扳機遠遠地在槍的前面,通過連杆與後面的擊發組件相連。扣扳機的時候,連杆帶動阻鐵把敲擊頭釋放。敲擊頭在彈簧的壓力下向前敲打槍機尾端的擊針,擊發槍膛裡面的彈藥,然後被後坐的槍機座重新推往後面。如果是半自動模式,敲擊頭就在後退時被阻鐵擋住。如果是全自動模式,敲擊頭就沒有任何阻擋,自動再往前運動,再次敲打擊針,這樣循環往復。這種前後移動的敲擊式擊錘的最大優點是扳機行程的用力比較均勻,沒有旋轉擊錘造成的那種先松後緊的手感。這看來也是我在射擊時感覺到的較好的扳機手感的原因。

  把敲擊頭和它的彈簧、導杆往後拿掉,就看到槍機座的後段,以及裡面插著的復進簧。97式的槍機座在槍管上面和槍管平行,看上去像根圓管,而且長度很長,從後面的彈匣井上面一直延伸到前面提把的前端,並有一個半圓形的拉機柄向上伸出來。一般傳統布局的步槍,包括以前的81式或者美國的AR-15,槍機座並不需要做得這麼長。但是在無托槍上,由於操作手柄在前面,槍機座不得不這樣做。

槍機座也可以很容易地沿著機匣頂部的軌道往後取出。這時就可以看到槍機座下面“掛”著的槍機了。97式的槍機和95式的一樣,脫胎於俄制AK系列的雙凸起槍機,但屬於改進版本,共有三個凸起鎖定塊。槍機上很顯眼的就是一個巨大的抽殼鉤,尺寸比AR-15系列的抽殼鉤幾乎粗大一倍。另外,與AR-15 系列步槍的另一個明顯區別就是95/97式的槍機上不設拋殼挺,而是采用開一條縱向槽的做法,讓固定在機匣上的拋殼挺可以滑進來,碰撞彈殼底部和槍機後坐的時候,彈殼右邊被抽殼鉤拉著,左邊倒撞在固定的拋殼挺上,被撞出拋殼口外。與這種做法不同的AR-15,槍機裡面內置彈簧頂針式的拋殼挺。這兩種做法各有優劣。槍機上不設拋殼挺的好處是拋殼利用槍機後坐的力量完成,可以確保拋殼動作的可靠。但缺點就是這種槍如果不做大的結構性改變的話,很難改成左邊拋殼的左撇子版本。而內置拋殼挺的槍機設計就可以簡單地通過更換槍機,甚至只是簡單地把槍機掉轉方向,就可以改變拋殼方向。不過,估計我國的武器設計人員也沒有這種打算。

  簡單分解的最後一步,就是槍身前面的上下兩大塊塑料部件分開。這兩塊塑料部件采用上下對扣的方式,以確保不會與槍機座和槍管接觸。要把它們分開,要先拔出握把後面的一個大銷子。(全槍分解總共只需要拔兩個銷子,這是第二個,夠簡單吧?)這樣,前護木、扳機、握把作為一個整體就可以拆下來了。槍管終於展現在我的面前。

  現在可以看到前面扳機的結構了。令我驚訝的是,前面的扳機竟然非常簡單:一個小彈簧,一個轉軸,後面拖著那根長長的片狀拉杆。扣動扳機使轉軸轉動,扳機上半部就如同一個小杠杆,向前扳動拉杆,帶動後面的阻鐵。也是由於無托的結構,使操作機構前移,迫使設計師采用長度很長的拉杆。讓我有點擔心的就是:分解的時候,扳機轉軸和拉杆是完全分開的。重新組合槍的時候,務必要小心地把扳機拉杆和扳機轉軸扣好。如果安裝發生錯位的話,就有可能發生對著敵人扣扳機,槍卻打不響的糟糕情況。假如我是設計師,我會盡量讓整個扳機組件保持成一個整體,避免這樣中間可以分離的布局。

  塑料槍身的上半邊,包括提把,接著就可以直接取下來了。露出來的是短短的氣動頂杆,以及長長的槍機座導杆。圓管形的槍機座就是套著彈簧和這根導杆前後運動的。另外,前准星根部那裡有一個斜斜的導氣調節裝置。

  到了這裡,簡單分解算是大功告成。不算彈匣和握把裡面的配件的話,全槍分成九大件。和傳統布局的步槍相比,這把槍外形短小精悍,但是除了槍機以外,它的內部零件的長度大多比傳統步槍的長許多。這使我重新想起在靶場上的疑問:為什麼在95/97式步槍上,保險、快慢機以及彈匣解脫鈕這些重要的控制組件都被安排在遠離握槍手的後方?難道設計師沒有想過實際使用上的困難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這把97式使用中最大的遺憾。現在看來,這些不便的根源就是無托步槍這種特殊的結構。

  對於傳統結構的步槍,機匣就在握槍手的上面,所有的操作機構都可以方便地直接在機匣上安排位置,直接帶動機匣裡面的零件動作,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是對於無托槍來說,這成了大問題。由於握槍手遠離裝載著重要擊發部件的機匣,結果就是所有的手動控制機構都遠離握槍手。這就使槍械設計師面臨著兩個左右為難的選擇:一是仍舊把操作控制機構安裝在機匣上,迫使用槍的人尷尬地伸手去後面摸索;二是通過各式不同的連杆、拉杆、頂杆,把操作機構的界面延長到前面握槍手的附近。這大大改善了人機工程,但是也同時增加了零件數量,槍的重量,以及出現故障的機率。這是我國追求簡潔、高可靠性的槍械制造傳統所不能接受的。

  從97來觀察,槍的各個主要操作控制組件中,扳機通過采用長拉杆,拉機柄通過做成圓管狀並加以延長,都保證了握槍手的使用方便。但是保險/ 快慢機、彈匣解脫按鈕則被迫留在了後面。本來步槍還應該有空倉掛機的鎖定/解脫按鈕。如果95/97式保留空倉掛機的話,這個按鈕估計也會被迫留在後面。可惜無論是95式還是97式都干脆省略了這個重要的部件。

  這些妥協的結果就是:95/97無托步槍保證了動作可靠,同時價格低廉(據說出廠價每支5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以色列的無托Tavor步槍把快慢機裝在握把上方,握槍手的拇指直接可以操作。這樣的設計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Tavor的單價超過1000美元,零售價更達到2500美元左右。

  那麼,無托步槍在努力克服這個結構性的矛盾,甚至不惜影響關鍵的操作速度和方便性的同時,換來的好處是什麼?我只能想到一個:在保持槍管長度的前提下,槍身總長度可以縮短大約一個槍托的長度。這可以說是無托步槍唯一的優點。我的感覺是,這個縮短槍身總長度的方法帶來的副作用很大,犧牲太多,不值得。況且縮短槍身長度還有其它的許多方法來達成,譬如伸縮槍托、折疊槍托等。

  但無論如何,我這次試用的外貿版本97式步槍給了我一個了解國內新型步槍的機會。而且,試打過程中槍沒有出現任何故障,准確性也比較理想。這給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希望以後中國的軍工企業早日擺脫僵化的運營模式,走向國際市場,使各種國產槍械設計更優秀、更合理、更美觀、更大量地進入世界民用槍市場,帶給我們多種高性價比的選擇。(來源:《現代兵器》雜志第8期 )最近有個機緣,讓我終於有機會試打和簡單分解了國產97式步槍。97式是國內列裝95式步槍的.223口徑(5.56毫米)外貿版本。溫哥華的利華槍械有限公司(Lever Arms Service Ltd.)把它引進到加拿大民用槍市場已經有快一年的時間,我在射擊俱樂部裡面有時也會看到它的蹤影,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它。上個星期,我在和利華槍械的老板——叢建國先生談論國產槍械的時候,他問我打過97式沒有。我說:還沒打過。他說:想不想試試?

  這一段閑聊的結果,就是我得以在利華槍店職員Jeremy的陪同下,在第二天到靶場試打這把國產無托步槍。在此之前我還沒接觸過無托結構的步槍,所以我特意准備了大半天時間:上午試槍,下午回到店裡分解、擦槍。這樣我可以盡量全面地去體驗它,並從使用者的角度把它與AR-15這樣的西方步槍作一下比較。希望這次試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無托步槍用起來到底和傳統布局步槍有什麼區別?”

  第二天上午,我來到利華槍店。Jeremy看到我來了,馬上從櫥窗裡面把陳列的97式步槍取出來。

  “前天有人把原來放這的陳列槍買走了,”他說,“這把是我昨天剛從倉庫裡面拿出來的。油脂還沒清除呢。也不知道歸零了沒有。”

  我說:“太好了,正好看看全新出廠狀態的槍是怎樣的。”

  陳列槍旁邊還有一個可以安裝在提把上的原廠快拆光學瞄具。原來,97式的塑料提把後端連接照門的一段是專門設計的鋼制鏡座。它是形狀像一個 “串”字形的短小軌道,和西方流行的皮卡丁尼導軌完全不同。原廠的光瞄尺寸較小,外殼光亮,物鏡口徑很小。為了能夠把槍塞進短而窄小的槍包內,瞄鏡不能留在槍上。我們又把它卸了下來。

  Jeremy拿過一塊抹布和Breakfree槍油,把槍分解,擦去槍機上殘存的防鏽油脂,抹上槍油。我還沒看清楚槍的幾個主要部件的樣子,他已經麻利地把槍重新組裝起來了。“Let’s go.”他說。

  在去靶場的路上,我向Jeremy了解97和97A兩種國產步槍一年來在加拿大的銷售情況。他告訴我說97式大概已經賣了250多支,97A大概100多支。買的人大多數是海外華人,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加拿大的本地顧客。

  到了靶場,我們把槍取出來,擺在桌上。97的槍身大部分被塑料覆蓋,拿在手裡基本上碰不到金屬。再加上長度短(74.4釐米,而美軍的M16全長是97.2釐米長),重量輕(3.4公斤,M16空槍重量接近4公斤),給人一點“玩具槍”的感覺。塑料部件表面處理成黑色磨砂亞光,手感平整舒服,也算得上精致美觀。但是前面手握的塑料護木似乎有點松弛和綿軟,但是並不影響操作和射擊。據說這是為了通過國家的低溫測試而有意降低塑料厚度和硬度的結果。

  97式外觀和95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前面造型古怪的“小握把”,簡潔的扳機護圈讓槍的線條顯得更精煉,這個改變我是非常贊同的。槍外部的金屬部件有兩大塊——頂著肩膀的下機匣(裡面有擊發組件和彈匣倉),和前面的槍管與槍口裝置。下機匣是鋁合金鍛造而成,黑色陽極處理,但是表面不太平滑。機匣後面竟然體貼地安裝了1釐米多厚的橡膠減震墊,令人感動。彈匣插口上面印有巨大的序列號。槍管由於是小口徑,顯得比較纖細。槍口裝置是流行的“鳥籠”形式。

  從外觀來說,這把97式給人的感覺算是不錯。整槍如果和以色列的Tavor比當然不夠“酷”,但仍屬簡潔大方;塑料部件沒有什麼問題;金屬部件(鋼和鋁合金)的表面處理不夠精致,仍舊有一點粗糙的感覺,但是不算很礙眼。

  裝子彈的時候,我看到原槍配的是北約規格的30發彈匣(國內95式采用聚合物彈匣,可惜外貿版本上看不到),但令我驚奇的是:彈匣不是鋁合金的,而是全鋼材料制造,拿在手裡有沉甸甸的感覺。鋼的彈匣雖然比鋁合金的更牢固,但存在重量重和會生鏽的問題,因此美國的彈匣制造廠商到現在還是采用鋁合金為主。美軍M-16彈匣的設計本意是用一次就拋棄,所以彈匣的結構並沒有太重視耐用性。但是這種浪費的觀念在我國估計不會被人接受。

  把槍拿起來,抵肩。持槍的感覺讓人覺得有點不習慣。第一個是這把97式對於我來說偏短。後面的減震膠墊如果能夠加厚2~3釐米左右,抵肩的姿勢會更加自然和牢固。雖然我明白這是根據中國軍人的普遍身材所設計的,但是如果後面的減震墊可拆卸和提供厚、薄兩種來配合個人的需求豈不是更好?不過,這也許只是我被AR-15的六位置可伸縮槍托給寵壞了,適應能力下降了。

  第二個不習慣是彈匣井的位置。彈匣插在握把的後面,使換彈匣的動作有點別扭。97步槍使用北約彈匣,並把彈匣鎖定方式改成了M-16的直插式鎖定。令我煩惱的是:拔彈匣的動作非常困難——彈匣解鎖鈕竟然在彈匣的右後方,離兩只手的距離都很遠。我覺得97式換彈匣有兩個辦法:

  方法一:左手經過右手下面,繞過彈匣,在腋窩靠外的位置摸索到彈匣解脫鈕,左手食指按下去,待空彈匣掉落後左手再取新彈匣插入。這樣所有動作都靠左手來完成,過程中阻礙較多,速度較慢。

  方法二:左手保持托著槍的護木,右手離開握把,往後摸索到彈匣解脫鈕,然後按下去,讓彈匣跌落。然後右手恢復握槍,左手取新彈匣插入。這個動作難度較低,速度應該稍快。

第三個不習慣則是大問題。97式的保險/快慢機設在一個非常不方便的位置:靠近抵肩“槍托”的左下邊。快慢機是一個圓圈,有四檔可以選擇:S(保險),1(單發),3(三發點射),A(全自動)。要撥動快慢機的話,槍托必須離肩,眼睛必須離開瞄准具,才有可能完成保險和不同發射模式之間的切換。這樣不但速度慢,而且無法用手指快速觸摸檢查,更有忙中出錯的可能性。這麼尷尬的保險設置,原因似乎是遷就機匣所在位置的原因,但是令人感覺這個犧牲實在太大了一點。

  這個時候,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為什麼不把彈匣解脫鈕和保險/快慢機安裝在扳機的上方,讓人的右手不必離開握把就可以方便地操作?這到底是設計上忽略了人機工學的疏忽,還是技術上不可能?是不是無托槍就必須把控制鈕留在後面?這些問題我打算留到分解的時候尋找答案。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無托的97式的操作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與很多人對95式提出的批評不同的是,我覺得這把槍的瞄准姿勢出乎意料地舒服。在此之前,我常聽到人說95式的“瞄准基線過高”,說提把上的瞄具比槍管高得太多。也許真是這樣,但是我很喜歡這個高度的瞄具:我可以用自然的貼腮姿勢來瞄准,並保持頭部的端正。其實,這個瞄具的高度和安裝了ACOG 或者AIMPOINT的M-16類似。槍上面有三個翻轉覘孔供選擇,我選了一個中間大小的。覘孔的形狀與我習慣的圓形覘孔不一樣:外面是一個“凸”字形,中間是圓圈,視線虛化以後上面仍然殘存一塊黑色,並使兩邊的邊沿近似看不見。由於形狀比較不規則,給確認中點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覺得這種“凸”字覘孔不如簡單的圓形覘孔那麼自然和准確。

  翻轉覘孔的高低左右竟然完全不可調整。提把上面沒有找到任何瞄具調整的機構。看來所有瞄具的調整都必須通過調整前准星來進行。

  開始打第一槍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另一個驚喜:97式的扳機手感竟然非常好——扳機力不大,而最重要的是扣扳機的過程中可以均勻用力,半途沒有突然變大的阻力,完全可以做到“無意擊發”。這樣對提高准確性是非常有好處的。可以說,這個扳機的手感不僅比我想像中的好,而且和我打過的幾種美國槍比都不差。

  由於是5.56毫米的小口徑槍彈,加上復進簧的延遲作用,槍的後坐力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過槍的後半部在每槍打響的同時都發出彈簧擠壓的“嗡嗡”聲音,聽起來很有趣。

  另一個有趣的現像是:這把97有“半個空倉掛機”。我知道95是沒有空倉掛機的。這把97在彈匣內的最後一發子彈打出以後,提把下面的拉機柄就自動停在後面。插入一個新彈匣,把拉機柄後拉,然後松手,就可以把子彈推上膛。為什麼說“半個”呢?就是槍身上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動推出以頂住槍機、並且可以按壓解鎖的機構。所以在這把槍上,要實現槍機留在後面的唯一方法是讓它停在一個空彈匣後面,解除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後拉槍機一次。看來,97式這個外貿版本由於使用北約彈匣,沒有了國內的塑料彈匣的品質困擾,具備了實現空倉掛機的條件,但是在結構和功能上卻仍然受到95式設計的制約。

  由於槍是剛從箱子裡面取出來的,尚未歸零,所以我在25米、50米和100米分別放置了靶紙。紙靶的尺寸是10×10英寸,就是直徑25.4釐米的圓形。至於彈藥,我選用了本地比較常見的American Eagle“鷹牌”全金屬被甲的.223 Rem彈藥。彈頭重量是55格令。我們采用坐姿,把槍架在沙包上,每次打5發子彈,然後換靶。先在25米確保上靶以後,再推進到50米距離。但是由於公共靶場的換靶周期限制,我們最終發現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隨槍的光學瞄具裝上和歸零來測試100米的精確射擊。這算是這次留下的一個大遺憾。

  50米的射擊結果是:用覘孔瞄具,5發的彈著點基本上可以控制在3英寸以內。這個結果和我用AR-15的覘孔瞄具打同樣距離的結果差不多。我知道這是典型的“槍比人打得准”的情況。希望下次我可以有機會試試裝光學瞄具的100米射擊。

  隨後,我們把槍帶回利華槍店。我借用了他們的修槍房的工作台,把槍進行分解,順便擦槍。打完別人的槍後幫忙擦槍,就如同到人家家裡吃飯後幫忙洗碗,是很有風度的行為。

  再次把槍拿起來,第一步就是拿掉彈匣,拉開槍機,扭頭到槍的後面確認槍膛已經清空。每次在靶場打過的槍,回來以後一定要再次清槍以確認安全。這一步非常重要。

  這時我突然發現握把下面有個蓋子。把蓋子打開,裡面露出一個黑色的小塑料盒子。有趣!把盒子抽出來,打開盒蓋,我發現裡面有一套擦槍的通條、刷子,以及一些小銷子之類的零件。雖然那個多節通條的實用性不大,但是這個盒子還可以用來裝電池或者其它任何小件的東西(譬如備用擊針或者備用槍機)。這真是非常體貼的設計,和美國Magpull公司的MIAD多用途握把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解的第一步,是從左到右把機匣尾部的大銷子推出來。銷子出來以後,機匣上面有拋殼窗的塑料罩被彈簧推開,露出裡面的擊發組件。這套擊發組件非常獨特:敲打槍機後面的擊針尾端的並不是常見的旋轉擊錘,而是一個由壓縮長條彈簧提供動力的、前後移動的長方形敲擊頭。

  敲擊頭的正下方就是快慢機、阻鐵、以及扳機連杆的後端。而看得到的外部扳機遠遠地在槍的前面,通過連杆與後面的擊發組件相連。扣扳機的時候,連杆帶動阻鐵把敲擊頭釋放。敲擊頭在彈簧的壓力下向前敲打槍機尾端的擊針,擊發槍膛裡面的彈藥,然後被後坐的槍機座重新推往後面。如果是半自動模式,敲擊頭就在後退時被阻鐵擋住。如果是全自動模式,敲擊頭就沒有任何阻擋,自動再往前運動,再次敲打擊針,這樣循環往復。這種前後移動的敲擊式擊錘的最大優點是扳機行程的用力比較均勻,沒有旋轉擊錘造成的那種先松後緊的手感。這看來也是我在射擊時感覺到的較好的扳機手感的原因。

  把敲擊頭和它的彈簧、導杆往後拿掉,就看到槍機座的後段,以及裡面插著的復進簧。97式的槍機座在槍管上面和槍管平行,看上去像根圓管,而且長度很長,從後面的彈匣井上面一直延伸到前面提把的前端,並有一個半圓形的拉機柄向上伸出來。一般傳統布局的步槍,包括以前的81式或者美國的AR-15,槍機座並不需要做得這麼長。但是在無托槍上,由於操作手柄在前面,槍機座不得不這樣做。

槍機座也可以很容易地沿著機匣頂部的軌道往後取出。這時就可以看到槍機座下面“掛”著的槍機了。97式的槍機和95式的一樣,脫胎於俄制AK系列的雙凸起槍機,但屬於改進版本,共有三個凸起鎖定塊。槍機上很顯眼的就是一個巨大的抽殼鉤,尺寸比AR-15系列的抽殼鉤幾乎粗大一倍。另外,與AR-15 系列步槍的另一個明顯區別就是95/97式的槍機上不設拋殼挺,而是采用開一條縱向槽的做法,讓固定在機匣上的拋殼挺可以滑進來,碰撞彈殼底部和槍機後坐的時候,彈殼右邊被抽殼鉤拉著,左邊倒撞在固定的拋殼挺上,被撞出拋殼口外。與這種做法不同的AR-15,槍機裡面內置彈簧頂針式的拋殼挺。這兩種做法各有優劣。槍機上不設拋殼挺的好處是拋殼利用槍機後坐的力量完成,可以確保拋殼動作的可靠。但缺點就是這種槍如果不做大的結構性改變的話,很難改成左邊拋殼的左撇子版本。而內置拋殼挺的槍機設計就可以簡單地通過更換槍機,甚至只是簡單地把槍機掉轉方向,就可以改變拋殼方向。不過,估計我國的武器設計人員也沒有這種打算。

  簡單分解的最後一步,就是槍身前面的上下兩大塊塑料部件分開。這兩塊塑料部件采用上下對扣的方式,以確保不會與槍機座和槍管接觸。要把它們分開,要先拔出握把後面的一個大銷子。(全槍分解總共只需要拔兩個銷子,這是第二個,夠簡單吧?)這樣,前護木、扳機、握把作為一個整體就可以拆下來了。槍管終於展現在我的面前。

  現在可以看到前面扳機的結構了。令我驚訝的是,前面的扳機竟然非常簡單:一個小彈簧,一個轉軸,後面拖著那根長長的片狀拉杆。扣動扳機使轉軸轉動,扳機上半部就如同一個小杠杆,向前扳動拉杆,帶動後面的阻鐵。也是由於無托的結構,使操作機構前移,迫使設計師采用長度很長的拉杆。讓我有點擔心的就是:分解的時候,扳機轉軸和拉杆是完全分開的。重新組合槍的時候,務必要小心地把扳機拉杆和扳機轉軸扣好。如果安裝發生錯位的話,就有可能發生對著敵人扣扳機,槍卻打不響的糟糕情況。假如我是設計師,我會盡量讓整個扳機組件保持成一個整體,避免這樣中間可以分離的布局。

  塑料槍身的上半邊,包括提把,接著就可以直接取下來了。露出來的是短短的氣動頂杆,以及長長的槍機座導杆。圓管形的槍機座就是套著彈簧和這根導杆前後運動的。另外,前准星根部那裡有一個斜斜的導氣調節裝置。

  到了這裡,簡單分解算是大功告成。不算彈匣和握把裡面的配件的話,全槍分成九大件。和傳統布局的步槍相比,這把槍外形短小精悍,但是除了槍機以外,它的內部零件的長度大多比傳統步槍的長許多。這使我重新想起在靶場上的疑問:為什麼在95/97式步槍上,保險、快慢機以及彈匣解脫鈕這些重要的控制組件都被安排在遠離握槍手的後方?難道設計師沒有想過實際使用上的困難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這把97式使用中最大的遺憾。現在看來,這些不便的根源就是無托步槍這種特殊的結構。

  對於傳統結構的步槍,機匣就在握槍手的上面,所有的操作機構都可以方便地直接在機匣上安排位置,直接帶動機匣裡面的零件動作,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是對於無托槍來說,這成了大問題。由於握槍手遠離裝載著重要擊發部件的機匣,結果就是所有的手動控制機構都遠離握槍手。這就使槍械設計師面臨著兩個左右為難的選擇:一是仍舊把操作控制機構安裝在機匣上,迫使用槍的人尷尬地伸手去後面摸索;二是通過各式不同的連杆、拉杆、頂杆,把操作機構的界面延長到前面握槍手的附近。這大大改善了人機工程,但是也同時增加了零件數量,槍的重量,以及出現故障的機率。這是我國追求簡潔、高可靠性的槍械制造傳統所不能接受的。

  從97來觀察,槍的各個主要操作控制組件中,扳機通過采用長拉杆,拉機柄通過做成圓管狀並加以延長,都保證了握槍手的使用方便。但是保險/ 快慢機、彈匣解脫按鈕則被迫留在了後面。本來步槍還應該有空倉掛機的鎖定/解脫按鈕。如果95/97式保留空倉掛機的話,這個按鈕估計也會被迫留在後面。可惜無論是95式還是97式都干脆省略了這個重要的部件。

  這些妥協的結果就是:95/97無托步槍保證了動作可靠,同時價格低廉(據說出廠價每支5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以色列的無托Tavor步槍把快慢機裝在握把上方,握槍手的拇指直接可以操作。這樣的設計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Tavor的單價超過1000美元,零售價更達到2500美元左右。

  那麼,無托步槍在努力克服這個結構性的矛盾,甚至不惜影響關鍵的操作速度和方便性的同時,換來的好處是什麼?我只能想到一個:在保持槍管長度的前提下,槍身總長度可以縮短大約一個槍托的長度。這可以說是無托步槍唯一的優點。我的感覺是,這個縮短槍身總長度的方法帶來的副作用很大,犧牲太多,不值得。況且縮短槍身長度還有其它的許多方法來達成,譬如伸縮槍托、折疊槍托等。

  但無論如何,我這次試用的外貿版本97式步槍給了我一個了解國內新型步槍的機會。而且,試打過程中槍沒有出現任何故障,准確性也比較理想。這給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希望以後中國的軍工企業早日擺脫僵化的運營模式,走向國際市場,使各種國產槍械設計更優秀、更合理、更美觀、更大量地進入世界民用槍市場,帶給我們多種高性價比的選擇。(來源:《現代兵器》雜志第8期 )
97和95完全一样么?不完全一样吧
97的枪管长度是多少啊?
期待03 布枪5.56的评测(05不会是03外贸版的编号吧)
(05不会是03外贸版的编号吧)
如不幸被说中了,那05就是早死早投胎,免在世上害人:@
97那个弹匣扣已经不能用垃圾来形容了,设计师懒得真有点离谱了。所以我怀疑97根本不想卖到外国军队去,可能主要针对想玩95的民用市场。
个人感觉95要好看一些!呵呵
這些妥協的結果就是:95/97無托步槍保證了動作可靠,同時價格低廉(據說出廠價每支5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以色列的無托Tavor步槍把快慢機裝在握把上方,握槍手的拇指直接可以操作。這樣的設計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Tavor的單價超過1000美元,零售價更達到2500美元左右。
零售的Tavor有光瞄吗?不知道去掉光瞄的价格是多少?famas和aug的价格有人知道吗?
坚决反对无托步枪!!!!!!!!!!!!!!!!!!!!!!!!!!!!!!
加拿大竟让卖自动型的民用枪?!;funk
让卖,只是弹夹限定只能装10发,第一批的97可不便宜啊,卖到1499美元,1500左右就可以买把不错的AR15了。
]]
最近有个机缘,让我终于有机会试打和简单分解了国产97式步枪。97式是国内列装95式步枪的.223口径(5.56毫米)外贸版本。温哥华的利华枪械有限公司(Lever Arms Service Ltd.)把它引进到加拿大民用枪市场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我在射击俱乐部里面有时也会看到它的踪影,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它。上个星期,我在和利华枪械的老板——丛建国先生谈论国产枪械的时候,他问我打过97式没有。我说:还没打过。他说:想不想试试?

  这一段闲聊的结果,就是我得以在利华枪店职员Jeremy的陪同下,在第二天到靶场试打这把国产无托步枪。在此之前我还没接触过无托结构的步枪,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大半天时间:上午试枪,下午回到店里分解、擦枪。这样我可以尽量全面地去体验它,并从使用者的角度把它与AR-15这样的西方步枪作一下比较。希望这次试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无托步枪用起来到底和传统布局步枪有什么区别?”

  第二天上午,我来到利华枪店。Jeremy看到我来了,马上从橱窗里面把陈列的97式步枪取出来。

  “前天有人把原来放这的陈列枪买走了,”他说,“这把是我昨天刚从仓库里面拿出来的。油脂还没清除呢。也不知道归零了没有。”

  我说:“太好了,正好看看全新出厂状态的枪是怎样的。”

  陈列枪旁边还有一个可以安装在提把上的原厂快拆光学瞄具。原来,97式的塑料提把后端连接照门的一段是专门设计的钢制镜座。它是形状像一个 “串”字形的短小轨道,和西方流行的皮卡丁尼导轨完全不同。原厂的光瞄尺寸较小,外壳光亮,物镜口径很小。为了能够把枪塞进短而窄小的枪包内,瞄镜不能留在枪上。我们又把它卸了下来。

  Jeremy拿过一块抹布和Breakfree枪油,把枪分解,擦去枪机上残存的防锈油脂,抹上枪油。我还没看清楚枪的几个主要部件的样子,他已经麻利地把枪重新组装起来了。“Let’s go.”他说。

  在去靶场的路上,我向Jeremy了解97和97A两种国产步枪一年来在加拿大的销售情况。他告诉我说97式大概已经卖了250多支,97A大概100多支。买的人大多数是海外华人,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加拿大的本地顾客。

  到了靶场,我们把枪取出来,摆在桌上。97的枪身大部分被塑料覆盖,拿在手里基本上碰不到金属。再加上长度短(74.4厘米,而美军的M16全长是97.2厘米长),重量轻(3.4公斤,M16空枪重量接近4公斤),给人一点“玩具枪”的感觉。塑料部件表面处理成黑色磨砂亚光,手感平整舒服,也算得上精致美观。但是前面手握的塑料护木似乎有点松弛和绵软,但是并不影响操作和射击。据说这是为了通过国家的低温测试而有意降低塑料厚度和硬度的结果。

  97式外观和95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前面造型古怪的“小握把”,简洁的扳机护圈让枪的线条显得更精炼,这个改变我是非常赞同的。枪外部的金属部件有两大块——顶着肩膀的下机匣(里面有击发组件和弹匣仓),和前面的枪管与枪口装置。下机匣是铝合金锻造而成,黑色阳极处理,但是表面不太平滑。机匣后面竟然体贴地安装了1厘米多厚的橡胶减震垫,令人感动。弹匣插口上面印有巨大的序列号。枪管由于是小口径,显得比较纤细。枪口装置是流行的“鸟笼”形式。

  从外观来说,这把97式给人的感觉算是不错。整枪如果和以色列的Tavor比当然不够“酷”,但仍属简洁大方;塑料部件没有什么问题;金属部件(钢和铝合金)的表面处理不够精致,仍旧有一点粗糙的感觉,但是不算很碍眼。

  装子弹的时候,我看到原枪配的是北约规格的30发弹匣(国内95式采用聚合物弹匣,可惜外贸版本上看不到),但令我惊奇的是:弹匣不是铝合金的,而是全钢材料制造,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感觉。钢的弹匣虽然比铝合金的更牢固,但存在重量重和会生锈的问题,因此美国的弹匣制造厂商到现在还是采用铝合金为主。美军M-16弹匣的设计本意是用一次就抛弃,所以弹匣的结构并没有太重视耐用性。但是这种浪费的观念在我国估计不会被人接受。

  把枪拿起来,抵肩。持枪的感觉让人觉得有点不习惯。第一个是这把97式对于我来说偏短。后面的减震胶垫如果能够加厚2~3厘米左右,抵肩的姿势会更加自然和牢固。虽然我明白这是根据中国军人的普遍身材所设计的,但是如果后面的减震垫可拆卸和提供厚、薄两种来配合个人的需求岂不是更好?不过,这也许只是我被AR-15的六位置可伸缩枪托给宠坏了,适应能力下降了。

  第二个不习惯是弹匣井的位置。弹匣插在握把的后面,使换弹匣的动作有点别扭。97步枪使用北约弹匣,并把弹匣锁定方式改成了M-16的直插式锁定。令我烦恼的是:拔弹匣的动作非常困难——弹匣解锁钮竟然在弹匣的右后方,离两只手的距离都很远。我觉得97式换弹匣有两个办法:

  方法一:左手经过右手下面,绕过弹匣,在腋窝靠外的位置摸索到弹匣解脱钮,左手食指按下去,待空弹匣掉落后左手再取新弹匣插入。这样所有动作都靠左手来完成,过程中阻碍较多,速度较慢。

  方法二:左手保持托着枪的护木,右手离开握把,往后摸索到弹匣解脱钮,然后按下去,让弹匣跌落。然后右手恢复握枪,左手取新弹匣插入。这个动作难度较低,速度应该稍快。

第三个不习惯则是大问题。97式的保险/快慢机设在一个非常不方便的位置:靠近抵肩“枪托”的左下边。快慢机是一个圆圈,有四档可以选择:S(保险),1(单发),3(三发点射),A(全自动)。要拨动快慢机的话,枪托必须离肩,眼睛必须离开瞄准具,才有可能完成保险和不同发射模式之间的切换。这样不但速度慢,而且无法用手指快速触摸检查,更有忙中出错的可能性。这么尴尬的保险设置,原因似乎是迁就机匣所在位置的原因,但是令人感觉这个牺牲实在太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为什么不把弹匣解脱钮和保险/快慢机安装在扳机的上方,让人的右手不必离开握把就可以方便地操作?这到底是设计上忽略了人机工学的疏忽,还是技术上不可能?是不是无托枪就必须把控制钮留在后面?这些问题我打算留到分解的时候寻找答案。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无托的97式的操作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与很多人对95式提出的批评不同的是,我觉得这把枪的瞄准姿势出乎意料地舒服。在此之前,我常听到人说95式的“瞄准基线过高”,说提把上的瞄具比枪管高得太多。也许真是这样,但是我很喜欢这个高度的瞄具:我可以用自然的贴腮姿势来瞄准,并保持头部的端正。其实,这个瞄具的高度和安装了ACOG 或者AIMPOINT的M-16类似。枪上面有三个翻转觇孔供选择,我选了一个中间大小的。觇孔的形状与我习惯的圆形觇孔不一样:外面是一个“凸”字形,中间是圆圈,视线虚化以后上面仍然残存一块黑色,并使两边的边沿近似看不见。由于形状比较不规则,给确认中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觉得这种“凸”字觇孔不如简单的圆形觇孔那么自然和准确。

  翻转觇孔的高低左右竟然完全不可调整。提把上面没有找到任何瞄具调整的机构。看来所有瞄具的调整都必须通过调整前准星来进行。

  开始打第一枪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惊喜:97式的扳机手感竟然非常好——扳机力不大,而最重要的是扣扳机的过程中可以均匀用力,半途没有突然变大的阻力,完全可以做到“无意击发”。这样对提高准确性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说,这个扳机的手感不仅比我想象中的好,而且和我打过的几种美国枪比都不差。

  由于是5.56毫米的小口径枪弹,加上复进簧的延迟作用,枪的后坐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枪的后半部在每枪打响的同时都发出弹簧挤压的“嗡嗡”声音,听起来很有趣。

  另一个有趣的现像是:这把97有“半个空仓挂机”。我知道95是没有空仓挂机的。这把97在弹匣内的最后一发子弹打出以后,提把下面的拉机柄就自动停在后面。插入一个新弹匣,把拉机柄后拉,然后松手,就可以把子弹推上膛。为什么说“半个”呢?就是枪身上并没有一个可以主动推出以顶住枪机、并且可以按压解锁的机构。所以在这把枪上,要实现枪机留在后面的唯一方法是让它停在一个空弹匣后面,解除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后拉枪机一次。看来,97式这个外贸版本由于使用北约弹匣,没有了国内的塑料弹匣的质量困扰,具备了实现空仓挂机的条件,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却仍然受到95式设计的制约。

  由于枪是刚从箱子里面取出来的,尚未归零,所以我在25米、50米和100米分别放置了靶纸。纸靶的尺寸是10×10英寸,就是直径25.4厘米的圆形。至于弹药,我选用了本地比较常见的American Eagle“鹰牌”全金属被甲的.223 Rem弹药。弹头重量是55格令。我们采用坐姿,把枪架在沙包上,每次打5发子弹,然后换靶。先在25米确保上靶以后,再推进到50米距离。但是由于公共靶场的换靶周期限制,我们最终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把随枪的光学瞄具装上和归零来测试100米的精确射击。这算是这次留下的一个大遗憾。

  50米的射击结果是:用觇孔瞄具,5发的弹着点基本上可以控制在3英寸以内。这个结果和我用AR-15的觇孔瞄具打同样距离的结果差不多。我知道这是典型的“枪比人打得准”的情况。希望下次我可以有机会试试装光学瞄具的100米射击。

  随后,我们把枪带回利华枪店。我借用了他们的修枪房的工作台,把枪进行分解,顺便擦枪。打完别人的枪后帮忙擦枪,就如同到人家家里吃饭后帮忙洗碗,是很有风度的行为。

  再次把枪拿起来,第一步就是拿掉弹匣,拉开枪机,扭头到枪的后面确认枪膛已经清空。每次在靶场打过的枪,回来以后一定要再次清枪以确认安全。这一步非常重要。

  这时我突然发现握把下面有个盖子。把盖子打开,里面露出一个黑色的小塑料盒子。有趣!把盒子抽出来,打开盒盖,我发现里面有一套擦枪的通条、刷子,以及一些小销子之类的零件。虽然那个多节通条的实用性不大,但是这个盒子还可以用来装电池或者其它任何小件的东西(譬如备用击针或者备用枪机)。这真是非常体贴的设计,和美国Magpull公司的MIAD多用途握把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解的第一步,是从左到右把机匣尾部的大销子推出来。销子出来以后,机匣上面有抛壳窗的塑料罩被弹簧推开,露出里面的击发组件。这套击发组件非常独特:敲打枪机后面的击针尾端的并不是常见的旋转击锤,而是一个由压缩长条弹簧提供动力的、前后移动的长方形敲击头。

  敲击头的正下方就是快慢机、阻铁、以及扳机连杆的后端。而看得到的外部扳机远远地在枪的前面,通过连杆与后面的击发组件相连。扣扳机的时候,连杆带动阻铁把敲击头释放。敲击头在弹簧的压力下向前敲打枪机尾端的击针,击发枪膛里面的弹药,然后被后坐的枪机座重新推往后面。如果是半自动模式,敲击头就在后退时被阻铁挡住。如果是全自动模式,敲击头就没有任何阻挡,自动再往前运动,再次敲打击针,这样循环往复。这种前后移动的敲击式击锤的最大优点是扳机行程的用力比较均匀,没有旋转击锤造成的那种先松后紧的手感。这看来也是我在射击时感觉到的较好的扳机手感的原因。

  把敲击头和它的弹簧、导杆往后拿掉,就看到枪机座的后段,以及里面插着的复进簧。97式的枪机座在枪管上面和枪管平行,看上去像根圆管,而且长度很长,从后面的弹匣井上面一直延伸到前面提把的前端,并有一个半圆形的拉机柄向上伸出来。一般传统布局的步枪,包括以前的81式或者美国的AR-15,枪机座并不需要做得这么长。但是在无托枪上,由于操作手柄在前面,枪机座不得不这样做。

枪机座也可以很容易地沿着机匣顶部的轨道往后取出。这时就可以看到枪机座下面“挂”着的枪机了。97式的枪机和95式的一样,脱胎于俄制AK系列的双凸起枪机,但属于改进版本,共有三个凸起锁定块。枪机上很显眼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抽壳钩,尺寸比AR-15系列的抽壳钩几乎粗大一倍。另外,与AR-15 系列步枪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95/97式的枪机上不设抛壳挺,而是采用开一条纵向槽的做法,让固定在机匣上的抛壳挺可以滑进来,碰撞弹壳底部和枪机后坐的时候,弹壳右边被抽壳钩拉着,左边倒撞在固定的抛壳挺上,被撞出抛壳口外。与这种做法不同的AR-15,枪机里面内置弹簧顶针式的抛壳挺。这两种做法各有优劣。枪机上不设抛壳挺的好处是抛壳利用枪机后坐的力量完成,可以确保抛壳动作的可靠。但缺点就是这种枪如果不做大的结构性改变的话,很难改成左边抛壳的左撇子版本。而内置抛壳挺的枪机设计就可以简单地通过更换枪机,甚至只是简单地把枪机掉转方向,就可以改变抛壳方向。不过,估计我国的武器设计人员也没有这种打算。

  简单分解的最后一步,就是枪身前面的上下两大块塑料部件分开。这两块塑料部件采用上下对扣的方式,以确保不会与枪机座和枪管接触。要把它们分开,要先拔出握把后面的一个大销子。(全枪分解总共只需要拔两个销子,这是第二个,够简单吧?)这样,前护木、扳机、握把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拆下来了。枪管终于展现在我的面前。

  现在可以看到前面扳机的结构了。令我惊讶的是,前面的扳机竟然非常简单:一个小弹簧,一个转轴,后面拖着那根长长的片状拉杆。扣动扳机使转轴转动,扳机上半部就如同一个小杠杆,向前扳动拉杆,带动后面的阻铁。也是由于无托的结构,使操作机构前移,迫使设计师采用长度很长的拉杆。让我有点担心的就是:分解的时候,扳机转轴和拉杆是完全分开的。重新组合枪的时候,务必要小心地把扳机拉杆和扳机转轴扣好。如果安装发生错位的话,就有可能发生对着敌人扣扳机,枪却打不响的糟糕情况。假如我是设计师,我会尽量让整个扳机组件保持成一个整体,避免这样中间可以分离的布局。

  塑料枪身的上半边,包括提把,接着就可以直接取下来了。露出来的是短短的气动顶杆,以及长长的枪机座导杆。圆管形的枪机座就是套着弹簧和这根导杆前后运动的。另外,前准星根部那里有一个斜斜的导气调节装置。

  到了这里,简单分解算是大功告成。不算弹匣和握把里面的配件的话,全枪分成九大件。和传统布局的步枪相比,这把枪外形短小精悍,但是除了枪机以外,它的内部零件的长度大多比传统步枪的长许多。这使我重新想起在靶场上的疑问:为什么在95/97式步枪上,保险、快慢机以及弹匣解脱钮这些重要的控制组件都被安排在远离握枪手的后方?难道设计师没有想过实际使用上的困难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把97式使用中最大的遗憾。现在看来,这些不便的根源就是无托步枪这种特殊的结构。

  对于传统结构的步枪,机匣就在握枪手的上面,所有的操作机构都可以方便地直接在机匣上安排位置,直接带动机匣里面的零件动作,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对于无托枪来说,这成了大问题。由于握枪手远离装载着重要击发部件的机匣,结果就是所有的手动控制机构都远离握枪手。这就使枪械设计师面临着两个左右为难的选择:一是仍旧把操作控制机构安装在机匣上,迫使用枪的人尴尬地伸手去后面摸索;二是通过各式不同的连杆、拉杆、顶杆,把操作机构的界面延长到前面握枪手的附近。这大大改善了人机工程,但是也同时增加了零件数量,枪的重量,以及出现故障的机率。这是我国追求简洁、高可靠性的枪械制造传统所不能接受的。

  从97来观察,枪的各个主要操作控制组件中,扳机通过采用长拉杆,拉机柄通过做成圆管状并加以延长,都保证了握枪手的使用方便。但是保险/ 快慢机、弹匣解脱按钮则被迫留在了后面。本来步枪还应该有空仓挂机的锁定/解脱按钮。如果95/97式保留空仓挂机的话,这个按钮估计也会被迫留在后面。可惜无论是95式还是97式都干脆省略了这个重要的部件。

  这些妥协的结果就是:95/97无托步枪保证了动作可靠,同时价格低廉(据说出厂价每支5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无托Tavor步枪把快慢机装在握把上方,握枪手的拇指直接可以操作。这样的设计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Tavor的单价超过1000美元,零售价更达到2500美元左右。

  那么,无托步枪在努力克服这个结构性的矛盾,甚至不惜影响关键的操作速度和方便性的同时,换来的好处是什么?我只能想到一个:在保持枪管长度的前提下,枪身总长度可以缩短大约一个枪托的长度。这可以说是无托步枪唯一的优点。我的感觉是,这个缩短枪身总长度的方法带来的副作用很大,牺牲太多,不值得。况且缩短枪身长度还有其它的许多方法来达成,譬如伸缩枪托、折迭枪托等。

  但无论如何,我这次试用的外贸版本97式步枪给了我一个了解国内新型步枪的机会。而且,试打过程中枪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准确性也比较理想。这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希望以后中国的军工企业早日摆脱僵化的运营模式,走向国际市场,使各种国产枪械设计更优秀、更合理、更美观、更大量地进入世界民用枪市场,带给我们多种高性价比的选择。(来源:《现代兵器》杂志第8期 )
M16空槍重量接近4公斤
-------------------引用楼主
M16空槍重量接近4公斤???????
是改制过的民用版吧~~~~~
M16A2~~~~我记得好像是3。9公斤吧~不是M4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