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张鼓峰事件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44:54
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徐州会战结束时,日军大本营就已经拟定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把驻台湾的波田支队编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让该支队在海军配合下从镇江乘船溯长江往西进攻,第十一军主力5个师团向九江和黄梅集结,第二军4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在合肥、舒城一带集结。命令要求各部于1938年6月底前集结完毕并发起对武汉外围中国军队的总攻,于8月占领武汉,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但是因为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件事情推迟了这个计划的执行,这也就是中国军队统帅部一直没有判明日军进攻态势和意图的根本原因。
  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有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它身边经过,人称张鼓峰。从朝鲜罗津至黑龙江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婷婷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沙俄与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强行从中国割了出去。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但是外国人为了争夺张鼓峰却又一次拚得个你死我活。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干了。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日军正准备进攻武汉,各路日军正作频繁调动,难以大规模地与苏军冲突。大本营只好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内阁指示日本驻苏大使重光癸与苏联进行调解。苏联明确表态,不可能从张鼓峰撤军。重光癸的外交斡旋陷入了僵局。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而使战火引向东北,从而影响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华中战局,大本营命令驻朝鲜日军完成此项任务。
  驻朝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于7月份出击,在猛烈的炮火和部份装甲车、飞机的配合下,经3天的战斗就夺回了这个地方,并把苏军赶到了乌苏里斯克,日军大获全胜。裕仁天皇还没有来得及为日军颁发勋章,8月1日,苏联远东军区两个甲种师2万余人在远东第一集团军苏可洛夫将军指挥下,配属近百门火炮、200多辆坦克、上百架新式“咔秋沙”飞机,开始对日军反击。
  苏军敞开门户,把不可一世的日军放入到乌苏里斯克草原。日军原来还有点担心苏军不容易对付,但是苏军在皇军面前同样节节败退。这让日军兴奋无比,苏联人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可是8月1日这一天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日军突然被天上由远而近的滚雷般的轰鸣声惊醒了。还没有等惊慌失措的日军进入阵地,呼啸而至的机群倾吐下了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和机关枪子弹,远处怒吼着的炮口,喷出了一道道的火光,硝烟和烈火吞噬着日军阵地。轰炸和炮击刚一过去,一幅让日军永远不会忘记的恐怖场面出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百余辆苏军坦克轰鸣着,排成数百米宽的钢铁洪流,以决战姿势向日军阵地碾压过来。坦克发动机喷出的浓烟如同天边卷来的乌云,履带卷过的草原跟着发动机的轰鸣在抖动。坦克炮和机关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沉重的履带在日军工事上压来压去。尽管大和武士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其中不乏有全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勇士,但全都无济于事。苏军以绝对的优势把日本人的狂妄抛进了图们江。
  战斗仅仅持续了5天,一个师团的日军就如同一缕轻烟般烟消云散了。坂垣陆相奏请裕仁天皇,防止苏联进一步进攻,往张鼓峰调派军队,却遭到了比他小近20岁的天皇的训斥。天皇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华中的战局,他不愿意与苏联扩大争端而陷于被动。毕竟欺软怕硬是日本人的本性。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1日与苏联签字,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
  8月12日,莫斯科塔斯社宣布了这样的消息:“苏联红军远东第一集团军歼灭入侵日军8000余人,击落飞机24架,击毁坦克47辆。苏联红军决心捍卫苏维埃领土的完整……”
  苏军占领张鼓峰的理由在于《中俄瑗珲条约》俄文本的边界在张鼓峰的南面,日方所持中文本中的边界则在张鼓峰的北边。两本都是正本,这里面的差异是怎么发生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张鼓峰事件推持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表。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徐州会战结束时,日军大本营就已经拟定了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把驻台湾的波田支队编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作战序列,让该支队在海军配合下从镇江乘船溯长江往西进攻,第十一军主力5个师团向九江和黄梅集结,第二军4个师团和一个旅团在合肥、舒城一带集结。命令要求各部于1938年6月底前集结完毕并发起对武汉外围中国军队的总攻,于8月占领武汉,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但是因为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件事情推迟了这个计划的执行,这也就是中国军队统帅部一直没有判明日军进攻态势和意图的根本原因。
  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有一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图们江从它身边经过,人称张鼓峰。从朝鲜罗津至黑龙江珲春的铁路也从山下经过,山的东边有一个当地人称为长湖的小湖泊。这里冬天长达8个月,就是说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覆盖着冰雪,但到了4月份以后,小湖就成了黑天鹅和丹顶鹤的家园。这一带长满了婷婷玉立的东北美人松,而从小湖往东则是无边的草原。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沙俄与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把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强行从中国割了出去。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但是外国人为了争夺张鼓峰却又一次拚得个你死我活。
  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人不干了。日本人认为,苏军占据张鼓峰等于拥有了可以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日军正准备进攻武汉,各路日军正作频繁调动,难以大规模地与苏军冲突。大本营只好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内阁指示日本驻苏大使重光癸与苏联进行调解。苏联明确表态,不可能从张鼓峰撤军。重光癸的外交斡旋陷入了僵局。日军大本营痛下决心:夺回张鼓峰。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而使战火引向东北,从而影响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华中战局,大本营命令驻朝鲜日军完成此项任务。
  驻朝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于7月份出击,在猛烈的炮火和部份装甲车、飞机的配合下,经3天的战斗就夺回了这个地方,并把苏军赶到了乌苏里斯克,日军大获全胜。裕仁天皇还没有来得及为日军颁发勋章,8月1日,苏联远东军区两个甲种师2万余人在远东第一集团军苏可洛夫将军指挥下,配属近百门火炮、200多辆坦克、上百架新式“咔秋沙”飞机,开始对日军反击。
  苏军敞开门户,把不可一世的日军放入到乌苏里斯克草原。日军原来还有点担心苏军不容易对付,但是苏军在皇军面前同样节节败退。这让日军兴奋无比,苏联人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可是8月1日这一天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日军突然被天上由远而近的滚雷般的轰鸣声惊醒了。还没有等惊慌失措的日军进入阵地,呼啸而至的机群倾吐下了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和机关枪子弹,远处怒吼着的炮口,喷出了一道道的火光,硝烟和烈火吞噬着日军阵地。轰炸和炮击刚一过去,一幅让日军永远不会忘记的恐怖场面出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百余辆苏军坦克轰鸣着,排成数百米宽的钢铁洪流,以决战姿势向日军阵地碾压过来。坦克发动机喷出的浓烟如同天边卷来的乌云,履带卷过的草原跟着发动机的轰鸣在抖动。坦克炮和机关枪把日军阵地打成一片火海,沉重的履带在日军工事上压来压去。尽管大和武士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其中不乏有全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勇士,但全都无济于事。苏军以绝对的优势把日本人的狂妄抛进了图们江。
  战斗仅仅持续了5天,一个师团的日军就如同一缕轻烟般烟消云散了。坂垣陆相奏请裕仁天皇,防止苏联进一步进攻,往张鼓峰调派军队,却遭到了比他小近20岁的天皇的训斥。天皇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华中的战局,他不愿意与苏联扩大争端而陷于被动。毕竟欺软怕硬是日本人的本性。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1日与苏联签字,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
  8月12日,莫斯科塔斯社宣布了这样的消息:“苏联红军远东第一集团军歼灭入侵日军8000余人,击落飞机24架,击毁坦克47辆。苏联红军决心捍卫苏维埃领土的完整……”
  苏军占领张鼓峰的理由在于《中俄瑗珲条约》俄文本的边界在张鼓峰的南面,日方所持中文本中的边界则在张鼓峰的北边。两本都是正本,这里面的差异是怎么发生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张鼓峰事件推持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表。
失败的试探

1938年7月(第一届近卫内阁)上旬,苏军进入山岭地带。这时正是日军攻打汉口的前夕,为了避免与苏联的冲突,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采取不诉诸武力的方针。
  关东军从2月起着手准备对苏作战,并提出所用战费最好从中国事变费中支出。在此之前,还命令参谋迁政情等人前往现场视察,同时将其强硬主张上报大本营和朝鲜军。这是因为关东军在干岔子事件中信心大增。陆军自中国事变以后,以战线扩大为借口,要求支付庞大的临时军费,以建立装备完善的51个师团。四年半期间,军费已增加到6万亿日元以上,其中一半消耗于中国战场,其余用在以后的扩充军备,包括对苏作战的费用。
  大本营的外交谈判方针是要求苏联撤军。为预防万一,又命令靠近这一地区的朝鲜军第19师团(尾高中将)出动。该师团常驻朝鲜北部,其使命是准备对付苏联,而不是对中国作战。
  但是,大本营突然改变方针,企图试探苏联约态度,即打算耍弄危险把戏。大本营认为,“在这样狭窄的地带,无法出动大批军队,因而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即使整个师团覆灭也无关紧要,这正是向苏联显示日本实力的大好时机。”然而,倒霉的只有士兵及其家属。
  海军反对陆军的做法,认为汉口登陆作战需要大批军舰护卫,以保证武器和兵员的运输,因此要避免同对手玩弄危险的游戏。陆军置之不理,执意打一场有限战争,即只动员一个师团,而又不向苏联境内追击。陆军大臣板垣和参谋总长闲院官都表示赞同。
  闲院宫对天皇说:“必须以武力夺取那个有争议的地区。”同时还提醒说:“陛下如不批难,当然不能行动。”而宫内大臣汤浅却对天皇说:“从大局来看,目前不应同苏联交战。”天皇问道:“即使我不同意,他们仍要独断专行,怎么办?”汤浅回答;“这样就无法控制陆军。若引起战争,不知日本的命运将会如何,实在令人担忧。”天皇说:“大概不到这种地步,陆军是不会醒悟的。”摆出一副旁观者的姿态。天皇是陆军大元帅,眼看着部下将国家拖入危险的境地,却仍任其胡作非为。作为大元帅,应该说这是极不负责的。元老西园寺对秘书原田谈道:“陛下的看法似乎很不对头。对陛下来说,眼下需要的是坚决不予批准。万一对苏联使用武力而引起战争的话,近卫(首相)最好辞职。”(《西园寺公和政局》第7卷第50页)
  板垣和闲院宫为获取天皇批准而进宫。宇佐美侍从武官长传达天皇的旨意说:“如为奏请使用武力而来,我则毫无赞同之意。”后经再三请求;天皇才接见了他们,并问道:“你们同有关的大臣协商得怎么样?”板垣回答:“外务大臣(宇垣)和海军大臣(米内)都赞成。”实际上,在此之前天皇已得知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是“反对使用武力”的。因此,天皇大为震怒,正言厉色地说:“陆军的做法太不傻话。满洲事变时在柳条沟也好,后来在卢沟桥也好,完全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在当地独断专行。作为朕的军队,竟然屡次采取不应有的卑劣手段。今后没有联的命令,不能动一兵一卒。”(《西园寺公和政局》第7卷第5l页)
  据外务大臣字垣的记载,在他奏请和平处理这一事件的第二天,闲院宫上安天皇,请求批准向苏联边境派兵。天皇看到奏折后扣压下来。没有批复闲院官。奏折的内容是,命令朝鲜军师团和关东军的两三个师团驻防于“满洲国”东部边境。在奏折末尾的“备考”中奏明:“有关今后这些部队的调动,请委任参谋总长负责。”如果天皇就这样批准奏折,那么,按照“备考”的要求,对苏作战等重要权限将交给参谋总长,统帅权也将由参谋本部掌握,从而剥夺了天皇的权限。这样重大的事情竟未写入正文,而放在“备考”之中,显然是想用障眼法骗取批准。事后,宇垣感动地说:“陛下不予批准,真是英明。”军队企图夺取天皇的统帅权,策动大规模战争,而天皇处事谨镇,没有勿忙批准,这一点是引人注目的。
  大本营命令日军从冲突地区撤退,而师团长尾高率领部分士兵固守不动,打算依据《军队内务令》独断专行。
  7月29日,10名苏军士兵到张鼓蜂以北两公里处构筑工事,尾高下令进攻,苏军坦克随即出动。尾高不向大本营报告,擅自命令佐藤联队出击,攻占山岭地带,完全违背了天皇的旨意。可是,天皇听到参谋次长多田骏的报告后,一反常态地命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望前线将士坚守边界,切忌越轨行动!”(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正纯:《同苏联远东军的决战》,见理性特集《昭和秘史》)也就是说,天皇高兴地承认事态的发展,向多田表示满意日军的行动。“事巳至此,无可奈何”,这是天皇自满洲事变以来的一贯态度,因为事态的发展有利于日军。天皇既然违背了自己的方针,那么不管胜败,都无意恢复原状。如果事情进展顺利。虽道各国反对,但只要不使用武力,天皇就心满意足了。这种态度助长了陆军的气焰,也养成不重视天皇的习惯。
  由于上述原因,大本营承认了尾高的独断。战斗进入第二阶段,苏军开始炮击,从8月2日起,又以坦克、重炮进行反击。日军按照大本营的命令,未向苏联境内推进,全力坚守防线,伤亡惨重。危险把戏的灾难落到了士兵的头上。6日,苏联出动两个师大举反攻,日军伤亡超过1400人。这是战败后公布的数字,陆军发表的数字比这个少得多;军部惯用的伎俩是夸大敌方的损失,缩小自己的损失,以便蒙骗国民.
  大本营甚至预感到整个师团将要覆灭,决定调关东军主力进驻“苏满边境”,牵制苏联。可是,这时正在中国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无力扩大对苏作战。大本营最终放弃原来的打算,并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在这一事件中,日军对于苏军的方针即“如果国土遭到侵犯,将不断投入大量兵力”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还取得经验,如果自己一方不投入大量兵力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若以儿戏般的兵力挑起战争,那就绝对不能取胜,而且损伤定会惨重。但是,实际上日军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通过交战地区的停战谈判,日军将坚守过的山岭地带交还苏联,然后撤退。早知如此,当初不打岂不更好。应该说,为死守这一地带而白白死撑的士兵是最悲惨的。
  (摘自《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
上百架新式“咔秋沙”飞机
这是啥?
两个帝国主义主子带着两条狗在中国领土上的新一轮日俄战争
原帖由 灯塔看守 于 2008-9-1 09:21 发表
上百架新式“咔秋沙”飞机
这是啥?

喀秋莎无人驾驶自杀飞机:D
以为斯大林治下的苏维埃政府和沙皇、和满清、和国民政府一个熊样,兴冲冲去结果被海扁一顿。:Q
此次战役及以后的哈拉哈河战役让日军大本营对北进彻底死了心,转而南下。在莫斯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斯大林才敢于从远东抽调二十几个精锐的步兵师西援首都,从而扭转了西线的颓势。
            一、张鼓峰附近的边界线
  
    张鼓峰和沙草峰  
   张鼓峰位于图们江口上游二十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高地。

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的波谢特平原。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遥望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
    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二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
    所谓张鼓峰事件就是日苏双方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地进行决死战斗的事件。
    按苏方地图,张鼓峰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沙草峰为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当然是固有名词,含义是湖对面的高地。这里所说的湖,指位于两个高地东侧的哈桑湖(长池)。苏联把张鼓峰事件叫做“哈桑湖附近的战斗”是起名于这个湖的。而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意思是没有名字的高地,也就是无名高地。
    张鼓峰附近的国境线 
   满洲国认为张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领土,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1886年珲春界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山麓。
   2、按照1909年游珲春边务处员同驻洋馆坪中国军队共同绘制的地图,边界线通过位于张鼓峰东侧的长池(哈桑湖)以东地区,走向是由南到北。
    3、1911年由俄国参谋部调查并绘制的地图,缩尺八万四千分之一,边境线和上述“2”中的边境线相同。
    4、再有1915---1920年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发行的地图中,边境线是通过比上述”1“中的边境线略为偏东的地方。
    然而苏方却不提由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而主张按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通过哈桑湖西侧,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最后,满洲国方面主张边境线在张鼓峰东侧,因此张鼓峰属于满洲国领土,而苏联方面则坚持主张边境线是通过张鼓峰山顶的。
    日本陆军当局把保卫满洲国珲春县的任务交给了朝鲜军(司令部设在京城(汉城))。这是由于考虑到该县毗邻朝鲜这一地理因素。然而朝鲜军司令部自从1936年3月起就采取了”不向边界不明确的地区派遣兵力“的方针,没有向张鼓峰、沙草峰地区派一兵一卒。
    从朝鲜军对苏军动向长期监视的结果看,苏军方面也没向张鼓峰山顶派遣兵力。
   
          二、在张鼓峰和沙草峰出现苏联兵
  
    波谢特国境警备队长的建议 
   留希科夫政治大将是从第五十九国境警备队(总部设在谢波特)管辖的正面逃越国境进入满洲的。留希科夫逃跑事件发生后,这个国境警备队长被撤职了。
    1938年7月7日,关东军特种情报机关获悉,新任命的第五十九国境警备队队长向哈巴罗夫斯克上司发了一封电报,建议:务必向香山洞西侧高地部署兵力。香山洞(张鼓峰东北约十二公里)西侧高地,据我们分析是指位于边境线上的前楼山。
    关东军认为,在电报中提出的上述意见,是留希科夫逃亡后苏方重新调整部署的一个前兆。于是关东军把上述电报通报给朝鲜军、珲春驻军以及珲春特务机关,由这几个部门共同监视张鼓峰地区的苏军活动。
    苏军在张鼓峰构筑阵地  
   果然不出所料,7月9日这天,在张鼓峰山顶就出现了十几名苏联兵,他们在山顶西侧即满洲国一侧的山坡上开始构筑阵地。到7月11日下午,人数已达四十名左右。
    7月15日,日本驻苏代办向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会提出照会,要求从张鼓峰迅速撤回苏军。苏联方面答复说:苏军的上述活动是在苏联领土内进行的,因而拒绝了日方的要求。接着,7月20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再次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提出要求恢复原状,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概由苏方负责。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却回答说:任何威胁都吓不倒莫斯科。
    驻北朝鲜师团出动和返回驻地  
   大本营陆军部(1937年11月成立)认为,苏联占领张鼓峰是属于非法越境,于7月16日命令朝鲜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根据形势需要,可在边境附近集中朝鲜军所属部队,但行使武力要根据另外下达的命令“。
    朝鲜军司令官立即命令第十九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司令部设在罗南)要做好随时紧急派兵的准备,动员的部队大致有四个中队,山炮炮兵两个大队,野战重炮炮兵一个大队,进一步严密戒备边界地区。
    第二天7月17日,朝鲜军司令官又对第十九师团长下达命令,要把准备出动的部队集中在图们江西岸地区,并严令,如果向图们江东岸地区(张鼓峰和沙草峰一侧)前进和行使武力,必须按另外下达的命令,不得擅自行动。第十九师团出动部队于7月19日拂晓前在兴庆、阿吾地附近集中完毕。
    7月20日,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元帅准备奏请天皇准予使用武力。但是,当他察觉获准行使武力的可能性不大时,就把上奏的计划取消了。以为必定能获准行使武力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准备的大本营陆军部决定停止使用武力,并把这个决定下达给朝鲜军司令部。在图们江西岸集结完毕的第十九师团部队,根据朝鲜军司令部的命令,决定于7月28日返回原驻地。
    波谢特地区一派繁忙  
    在此之前,从7月20日以来,在苏联境内的波谢特--诺沃基耶夫斯科耶(现在的克腊斯基诺)和诺沃基耶夫斯科耶--汗西--格雷切(水流峰以东)公路上,来往的卡车急剧增加。同时还看到一批数达三十几艘的运输船驶入波谢特湾。当时关东军认为,这可能是苏方对十九师团出动部队于7月19日完成集结的一种反应。
    当时苏联还没有铺设从西伯利亚铁路干线至波谢特地区的铁路支线,公路也只有一条从拉兹德里诺到诺沃基耶夫斯科耶的柏油路。因此,他们就靠海路从符托迪沃斯托克运送弹药、粮食等补给物资。在波谢特湾内出现一批运输船,似乎表明海路是苏联的主要补给线。当时苏联特别远东军已改编为远东方面军,布留嚇尔任司令。我参谋本部当时并没有确实地了解到上述改编时间。据战后公布的文献资料,这一改编是7月1日进行的。方面军(фронт)是作战上的一个大兵团,是由两个以上的军(армия)组成。根据战后发行的文献资料,远东方面军是由第一沿海军和独立第二军组成的。
    日苏双方发起军事行动的先后顺序是:首先,7月1日苏军方面组织了上述方面军,大约一周后将部队派到张鼓峰,尔后,日军才开始行动。至于苏军为什么在7月1日就形成了作战态势,其背景,直到战后的今天仍然不甚清楚。
    苏军也在沙草峰构筑阵地  
    7月29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发现约有十名苏军士兵在沙草峰构筑阵地。这是在苏军进兵张鼓峰二十天以后发生的。苏联这次派兵的地点却比它主张按珲春界约划定边境线更加深入到了满洲国内地。正如前面所说的,关于”向图们江东岸前进并行使武力“,第十九师团长必须接到另外下达的命令后方能实行。然而该师团长认为,苏联进兵沙草峰这一非法行径,纯属无理挑衅,因此必须把它作为与苏联进兵张鼓峰毫无相关的独立的问题来加以处理。于是他决心立即击退进入沙草峰的苏军,后果由自己负责,从而向部分队伍(两个小队(小队相当于排))下达攻击命令。同时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下令出动部队不返回驻地,并且召回了正返回驻地的部队。
    第十九师团出击部队,于同日下午三点击退了苏军。在这以后,这批部队撤至沙草峰以西地区进行监视。到下午4点30分左右,约八十名苏军又越过国境线达五百米。结果双方军队形成对峙直到入夜。
    第十九师团的第一个战报于下午5时半送到京城朝鲜军司令部。朝鲜军司令官虽感到这个既成事实是违背自己意图的。但他还是暂且肯定了师团长关于这次事件应同上次苏军进入张鼓峰一事区别处理的意见,并再一次指令该师团长无论如何要坚持不扩大事态的方针。
   三、日军夺取张鼓峰和沙草峰
  
    第十九师团长的决心  
    7月30日,师团长尾高认为:“必须趁此机会给苏军一次打击,使它尝到日本军的威力,否则难以完成切实保障边境安全的重大任务”,决心向沙草峰和张鼓峰的苏军发起进攻。促使师团长下决心的基本因素就是上述乾岔子岛事件一节中提到的以武力解决边界纠纷的思想。
    第十九师团实行进攻的步骤,首先是拿下俯瞰沙草峰的张鼓峰,然后向沙草峰发动进攻,即采取分两个阶段展开进攻的方法。第一阶段预定在7月30日夜间用一个步兵大队(大队相当于营)的兵力赶走张鼓峰的苏军部队,然后转入第二阶段,从第二天即31日拂晓起,用另外一个步兵大队对沙草峰发起进攻。
    显然,只要采取上述进攻步骤,战火就要扩展到张鼓峰方面,从而违背军司令官所坚持的不扩大事件的方针。7月30日下午,尾高师团长在事先未经司令官许可的情况下,下达进攻张鼓峰及沙草峰的命令。在下令的几小时之前即上午10时,朝鲜军参谋长要求第十九师团参谋长坚持不扩大事件的方针。紧接着,下午1时45分,军司令官也向该师团长提出强烈要求,除非苏联方面发动进攻,行使武力必须按军部命令进行。
    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大本营陆军部中大多数意见认为第十九师团的行动属于独立判断,从而予以肯定或默认,相反地,把它做为独断专行而予以责难的意见却微乎其微。后来在诺门坎事件中围绕着轰炸塔木斯克问题,也发生了究竟是独立判断还是独断专行的争论。
    攻击获得成功  
    第十九师团发动的攻击较为顺利,于7月31日上午5时左右一个大队冲上张鼓峰而占领山峰阵地。另外一个大队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沙草峰发起进攻,于上午六时占领沙草峰。据参加进攻的部队报告,苏军遭受的损失如下:
    1、张鼓峰之战,苏军伤亡估计为二百名至三百名,炸毁坦克约十辆,缴获武器有速射炮二门、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六挺等。
    2、沙草峰之战,苏军伤亡估计为二百名至三百名,炸毁坦克七辆。
    日军第十九师团两个大队共战死四十五名,受伤一百三十五名。
    出乎尾高师团长所料,苏军尽管在张鼓峰和沙草峰遭到打击,但丝毫没有败退之意,相反它更加顽强地咬住不放。苏军步兵反复进攻,企图夺回阵地;炮兵猛烈轰击日军炮兵阵地。8月2日,苏军大批飞机轰炸日军前线部队,并猛烈轰炸庆兴、古邑等北朝鲜各地。尽管如此,第十九师团部队继续坚守张鼓峰至沙草峰一线。
                   
  
             四、苏军反击
  
    苏军集结兵力  
    7月31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布留赫尔命令:
    1、步兵第四十师主力向波谢特湾西部地区集结。
    2、步兵第三十二师和机械化第二旅向哈桑湖地区紧急出动。
    8月2日,布留赫尔到波谢特亲自指挥作战。然而,第二天即8月3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下令编成步兵第三十九军,任命远东方面军参谋长希特仑为军长。该步兵军主要由步兵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九师、第四十师等三个师以及机械化第二旅、第五十九国境警备队和航空队等组成。这些都是驻沿海、乌苏里两州的部队。
    8月4日,国防人民委员要求步兵第三十九军军长加紧做好作战准备,并命令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夺回张鼓峰。这样,布留赫尔元帅似乎终于被排挤出去了。
    苏军发动进攻的大体步骤  
    8月5日,步兵第三十九军军长下达进攻命令。主要内容如下:
    1、8月6日攻占张鼓峰,把敌人赶出苏联边境外。
    2、步兵第三十二师和机械化第二旅所属一个坦克营,从北面进攻沙草峰。
    3、步兵第四十师和机械化第二旅所属一个坦克营,从南面占领52高地(普雷苗特娜雅.格尔卡)。
    4 、接着,上述两个步兵师从北面和南面攻占张鼓峰。
    5、在进攻期间,步兵第三十九师和机械化第二旅所属一个坦克营,掩护全军右翼。
    历时五天的激战  8月6日,步兵第三十九军的第一线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开始进攻。在沙草峰方面,苏军部队冲到日军阵地前方约二百米处。同时,他们还出动坦克部队向52高地反复进攻。
    下午四时许,浓雾消散,苏联空军抓住有利战机,反复轰炸张鼓峰和沙草峰。据苏方公开发行的战争史料,当时苏联出动重型轰炸机超过二百架次。
    夜幕降临,苏步兵第四十师和一支部队占领了张鼓峰山顶。日军经过夜袭从山顶赶走了几乎所有的苏军。
    尾高师团第一线部队,实行了专守防御。专守防御一词,是当时日本陆军的军事用语,就是固守一地。它不同于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攻势防御是指见机转入攻势,逼迫敌人进行决战。所以,从事专守防御的日军,在敌人猛烈炮轰,坦克轮番袭击和飞机反复轰炸之下,坚守阵地,顽强战斗,是极其不易的。
    8月7日,苏军步兵第四十师对52高地发动猛烈攻击,直到中午才攻占了该高地与张鼓峰之间的日军阵地,拂晓时步兵在坦克配合下发动了进攻,但没有成功。正午刚过,步兵再次发动进攻又遭到失败。
    8月9日,大批优势的步兵在黎明前和日落时,两次向张鼓峰山顶的阵地发动猛攻。日军伤亡很大,仍然坚守住了大部分阵地。
    8月10日,苏军炮兵整天猛轰张鼓峰山顶的阵地。入夜,一部分苏军步兵突破了日军阵地的一角。
  
              五、停战
  
    停止军事行动
    停战谈判是在日方8月4日提出建议后进行的。日方提出停战建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十九师团损失急剧增加。苏联方面尽管它的反攻获得进展,但还是接受了谈判。
    8月10日夜晚,双方就有关停战规定终于达成协议。苏联方面在这次谈判的最后阶段,干脆收回了它最初关于“日军须由8月10日晚12时的控制线后撤一公里”的主张,目的是尽快停战。苏联方面看来也陷入困境,伤亡剧增,后勤补给出现困难。
    大本营陆军部下令朝鲜军司令官,如果苏军不发动进攻,于8月11日正午停止一切射击。上午11时55分,第十九师团前线部队接到上述命令。
    另一方面,从当天早晨起,苏方炮轰张鼓峰,上午11时前后,炮轰最为激烈。后来苏军停止炮轰,日军也停止了射击。这时,还有一批日军部队坚守张鼓峰山顶上的部分阵地、52高地以及沙草峰。
    当天下午8时,召开了第一次现场停战谈判会议。第二天即12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13日又召开了第三次会议。8月13日晚,在张鼓峰东南山边,双方交换了尸体。
    在此期间,8月12日,朝鲜军司令官根据大本营陆军部的指示,命令张鼓峰、沙草峰方面的第十九师团在适当时机将其部队集中在图们江西岸。8月14日,第十九师团在指定地区集中完毕。
    双方的损失
    据朝鲜军公布,苏军损失如下:
    1、伤亡约为四千五百名。
    2、被击毁的武器:坦克九十六辆、步兵炮十六门、机枪三挺。
    3、被击落的飞机三架。
    4、日方缴获的武器:步枪一百零五支、自动步枪三支、轻机枪十六挺、重机枪六挺、车载机枪四挺、榴弹炮二门。
    在苏联公开发行的战争史书中,看不到任何有关苏军损失的记载。似乎有这样一种清乡:如果苏军受到惨重损失,那么在它出版的战史著作中,就往往不做任何记载。
    第十九师团各部队伤亡总数已达一千四百四十名(其中死亡五百二十六名)。在张鼓峰进行殊死战斗的步兵第七十五连队(连队相当于团)伤亡最多,达七百零八名(其中战死二百四十一名),就是说,该部参战官兵半数以上遭到了伤亡。据说,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参战官兵伤亡如果达到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这个部队就几乎丧失了进攻能力。对照这一先例,就可以明显看出步兵第七十五连队是何等英勇顽强了。
    在张鼓峰及沙草峰战场上,日军的兵力还不足七千,三十七门炮,没有坦克,而它的对手苏军兵力大约是二万人,约有一百门炮、坦克约有二百三十辆。也就是说,在兵力和火炮的数量上,苏军是日军的三倍,至于坦克数量苏军占绝对优势。再看一看飞机,苏军几乎每天都出动上百架次飞机协同地面战斗,而日军则按不扩大事件的方针,一架飞机也没有用过。
    划定边境线的工作遭到失败
    在停战谈判中,日苏两国就设立边境划定委员会一事,原则上达成协议。双方对该委员会组织办法又拟出了初步方案。但围绕协定书究竟采取何种形式问题,却出现了分歧。苏方主张协定书应采取条约形式,而日方认为这次事件归根到底是满苏之间的问题,如果采取条约形式,就要花费时间办理国内立法手续,因此坚决主张协定书只能采取谅解事项的形式。
    另一方面,第十九师团所属各部队很快撤出直到停战死守的战线,这等于日方从政治上完全放弃了自己对边境线的主张,苏军方面却把多数兵力继续留在战场上。8月13日以来下了几场大雨,波谢特地区各条河流洪水泛滥,以至无法把部队转移到后方去,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后来,天气恢复正常。第十九师团刚刚撤退,苏军便在日军原来死守的战线上,即从52高地经过张鼓峰到沙草峰一线上,开始构筑野战阵地。第二年即1939年,积雪融化,他们就着手修筑一批碉堡。这样,苏军就用实力完全控制了日军在实现停战时所维持的战线。
    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苏联公开发行的战争史著作中说,由于在张鼓峰方面苏军的防备不完善,并且难以集中兵力,所以日军企图乘隙迅速占领这一带,以便威胁波谢特地区。还说,如果苏军防守南部沿海地区,日军就企图首先从这里拖住苏军,然后打击克腊斯基诺(当时叫诺沃基耶夫科耶)--拉兹德里诺方面,从而达到包围并歼灭苏军的目的。
    如果苏军确实是做出了上述判断,那就必须指出,这种判断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当时日本陆军正在中国大陆准备汉口战役,它想方设法避免自己兵力在苏联方面被牵制住,只要我们看一看日军首脑部门不准第十九师团使用坦克和飞机的事实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日军参谋本部多数人认为,苏军在张鼓峰作战意图在于牵制日军的汉口战役。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苏联要拽正在准备汉口战役的日军的“后腿”。还有人认为,张鼓峰事件是由于留希科夫事件发生后,苏联要调整边防部署而引起的。现在看来,认为斯大林宁可使苏军流血牺牲也要拽日军“后腿”的看法,似乎过高地估计了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
    第十九师团长尾高说:他们在张鼓峰和沙草峰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是为了“完成保卫边境的重任”。但他毕竟没有完成这一重任。由于第十九师团战斗力不足,停战后很快脱离了战场,苏军坚守了战线,以及国境划定委员会又宣告失败等原因,日方被迫让苏军控制了张鼓峰,占有了沙草峰。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第十九师团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人指责说,在这场战斗中,第十九师团阵亡的五百二十六名将士的血是白流的,对此,恐怕是找不到一句辩解话的。
    回顾当年,正如前面所说的,在第十九师团长进攻张鼓峰和沙草峰问题上,当时参谋本部多数人把师团长尾高的行为看着是独立判断而加以肯定或默认。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是十分清楚的,这个进攻是违背朝鲜军司令官意图的。进攻发起之后,战火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以至局势发展到师团长尾高难以应付程度。史料中还记载,他让师团参谋长向军参谋长发出申述意见的电报,“要求立即采取外交措施”。这位第十九师团长曾声称“由自己负责”,把部队开到上级禁止派兵的图们江东岸,又不经军司令官的许可,擅自决定向张鼓峰和沙草峰进攻,可是,在扩大这次事件的问题上他到底负了什么责任呢?
    然而当时陆军人事部门并没有追究第十九师团长在扩大事件中应负的重大责任,这也许是对那些“战场上的烈马”过于宽容的缘故吧。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在这之后,把这个当时被誉为“勇将”的师团长晋升为军司令。当然在这种人事制度之下,在陆军大学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着那种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的风气一直拖延下去,以后也丝毫没有改变。
  
           六、事件后的苏联远东军
  
    论功行赏
    停战两个半月以后,苏联公布了论功行赏的情况。在作战部队里,步兵第四十师获得了列宁勋章。步兵第三十二师、第五十九国境警备队获得了红旗勋章,这个勋章比列宁勋章低一级。当时我们分析步兵第四十师获得了列宁勋章,可能是由于进攻张鼓峰有关。
    高级指挥人员受勋情况:步兵第四十师师长获得列宁勋章,步兵第三十九军军长、空军司令及步兵第三十二师师长获得比列宁勋章低一级的红旗勋章。在授勋者名单中,我们没有看到布留赫尔元帅的名字。
    布留赫尔元帅被清洗
    停战一周后,8月18日,希特仑取代布留赫尔,被任命为远东方面军司令。毫无疑问,布留赫尔元帅已经倒台。后来他被叫到莫斯科中央军事会议。1938年3月,苏联成立了中央军事会议,它的任务是审查和决定苏军建设中的原则问题以及特定的问题。刚建立时,由包括布留赫尔在内的九名委员组成,主席是伏罗希洛夫。据有关布留赫尔元帅的资料记载,布留赫尔在中央军事会议上就远东方面军作战指挥问题,曾受到严厉批判。中央军事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宣布:暂且不剥夺布留赫尔元帅称号,让他到高加索的索契去休养。他在索契度过一个月的休假后,于10月下旬被捕,11月下旬被枪决。据说他的罪名是从1921年大连会议时起,就充当了日本特务。所谓大连会议,就是1921年8月下旬到1922年4月中旬,日本同远东共和国为协商日本从西伯利亚撤军及两国通商等问题在大连召开的会议。当时,布留赫尔是远东共和国的陆军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作为该共和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大连会议。
    关于布留赫尔元帅被清洗的问题,前不久逃到满洲国的留希科夫曾向日本参谋本部有关部门谈了如下情况:
    1、留希科夫被派到远东时,曾直接接到斯大林关于清洗布留赫尔元帅的秘密指令。
    2、布留赫尔看来早已觉察到有被清洗的危险,他待人处事特别谨慎,想方设法不准留希科夫靠近他。
    3、留希科夫始终未能逮捕布留赫尔元帅,而逮捕了被视为布留赫尔得力助手的空军部长拉平。对他来说,这已经尽到他全部能力。
    从留希科夫上述谈话内容看来,斯大林早在1937年前后就已经怀疑布留赫尔元帅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56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上,恢复了布留赫尔的名誉。据说斯大林对在远离莫斯科的远东地区获得很高声誉的布留赫尔疑心太重,这是布留赫尔完全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枪决的一个原因。
    远东方面军分成两个独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