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一航“十大风云人物”、一航成都所副所长桑建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2:52:38
记中国一航“十大风云人物”、一航成都所副所长桑建华





  平时在研究所里,我经常会碰到桑副所长,每次他都很和蔼地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感觉非常亲切,丝毫没有架子。每当有工作需要请示或协调时,他总会耐心地听完情况说明,然后非常认真细致地进行处理,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虽然我与桑副所长接触不多,但从这些细微的小事中就能感受到他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谦虚质朴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航成都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和党委委员的桑建华,1982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和预研工作。从技术员、组长、副主任、主任,直至现在的副总师、副所长,二十多年来,桑建华以“认真工作、诚实做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飞机总体设计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用出色的业绩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肯定和赞许。


  不把压力当压力,事情才能做成

  “实践出真知。”桑建华深谙其中道理,因此他常常深入基层了解、解决实际问题。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歼十飞机样机协调阶段。歼十飞机是全新的研制型号,必然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图纸上的遗留问题以及协调时飞机上反映出的新问题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技术难度大,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很大。时任协调组组长的桑建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全组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协调处理问题中。炎炎夏日里,在热得像蒸笼一样的样机库里,桑建华和同志们一起不分昼夜,苦攻关,破难题,用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终于使歼十样机研制这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任务按计划节点圆满完成。

  当过知青、下过乡、吃过苦的桑建华,不在乎条件的艰苦,不惧怕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只要按时守住了型号任务的节点,只要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那些在书本上绝对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他就会感到异常满足。就这样,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创新中,桑建华在工作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工作中,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经验都值得认真地总结思考。错误的吸取教训,正确的就继续坚持,同时还要结合实践不断加以科学的完善、改进,这样开展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更有成效。”他经常这样告诉身边的同志。

  当被问到当时面临重重压力如何能毅然挑起重担时,桑建华笑着摇摇头,“没得选择啊!困难已经在那儿了,来自方方面面,可以说真的非常多,但国家下达的硬指标硬任务也摆在那里,那是国家交给你的任务,不去完成是绝不可能的。与其消极地抱怨,还不如积极地行动起来,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压力不是也没了么?”

  是啊,不把压力当压力,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知难而上,用拼搏赢得成长

  桑建华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的火,工作就是火种,问题、难关就是源源不绝的燃料。1991年底,他负责重新进行发动机整体安装方案设计。这个项目,一航成都所从70年代起就已经做了很多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能够进入工程实施。桑建华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参研人员一道,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和修改,在国内首次验证了发动机整体安装设计方案,使得拆装发动机必须先卸下机翼、拖开后机身的做法成为历史,同时把安装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飞机的维修性。此项目在歼十飞机中的应用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总装备部和空军的评审,并荣获中航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歼十飞机研制总装进入关键时期,桑建华每天清晨都要乘半小时车到试制现场跟产,在整整一年时间里,代表设计部门解决专业之间的协调、制造的零件超差等现场问题。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试制现场随处可见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在桑建华不知疲惫地辛勤工作中,问题在一个个减少,成果逐渐显现——首次在原型机研制中大量采用CAD/CAE/CAM等先进技术,协调解决了多个飞机气动力、重量、结构、强度相矛盾的技术问题;首次在国内新研飞机上大量采用数控弯管技术,有效缩短了研制周期,大大提高了系统、设备的安装精度和效率;尤其在飞机发动机多次被多余物损坏的情况下,桑建华再次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迅速组织攻关组集智攻关,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为歼十飞机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桑建华处理问题认真细致、及时有效,现场的工人、领导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来解决。而他也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熟悉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总结了很多心得,收获颇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积勃发,其芒立现

  虽然在总体设计方面已经成绩斐然,但桑建华依然不满足,他开始孜孜不倦地在其他新领域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1994年开始,桑建华就参与了国防重大预研某项关键新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不仅要从基础的知识学起,还要结合重点型号的实际情况,着重应用在工程上。为了尽快熟悉新技术的理论知识,桑建华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查阅大量资料。大半年的时间里,桑建华披星戴月,把1米多高的资料、文献反复研究了数遍,为此项新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持续多年的新技术研究中,大家眼里的桑建华,既有运筹帷幄的领导风范,又有身先士卒的表率精神。同时,他对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技术方案、试验方案还是研究报告,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技术问题,哪怕是一句不合适的表述方式、一个不合适的标点符号都力求完美,并且率先垂范,严以律己。严师出高徒,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一支技术实力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成效显著的研究团队诞生了。这支团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轮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试验、论证,终于得到丰厚的回报——取得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外同类飞机2000年的先进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缩短了一半!自2004年开始,这些研究成果在歼十飞机上逐一进行演示验证,并在2007年全面完成鉴定验收,使飞机的作战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得到了空军、总装备部等部门的一致肯定,并将演示验证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到歼十飞机的后续研制工作中。  在新机技术方案评估中,桑建华带领着他的团队顽强攻关,将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部倾注在技术方案中,这份倾注了他们全部心血与智慧的专项研究成果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肯定和认可,并且以领先的方案、无可争议的数据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事业凝聚,与使命同行

  十年磨砺苦,功到自然成。桑建华用出色的业绩向国家、向党、向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诠释出当代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本色。杰出的成就也为他带来了诸多的荣誉。迄今为止,桑建华先后荣立部级二等功四次,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当选中国一航 “十大风云人物”等等。面对一大堆荣誉证书,面对纷至沓来的耀眼光环,桑建华还是那么谦逊平和,他说,飞机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成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取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对于主管总体设计的副总师来说,能够科学合理地将各专业之间的工作协调起来,使各专业的要求都能够实现,这才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高肯定和最大奖赏。

  这就是祖国的航空人。因为对祖国蓝天事业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的责任心、使命感,让他为事业挥洒血汗,奉献青春,投入生命的活力而无怨无悔;而事业也给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满足,带来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他的人生,与使命同行。记中国一航“十大风云人物”、一航成都所副所长桑建华





  平时在研究所里,我经常会碰到桑副所长,每次他都很和蔼地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感觉非常亲切,丝毫没有架子。每当有工作需要请示或协调时,他总会耐心地听完情况说明,然后非常认真细致地进行处理,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虽然我与桑副所长接触不多,但从这些细微的小事中就能感受到他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谦虚质朴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航成都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和党委委员的桑建华,1982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和预研工作。从技术员、组长、副主任、主任,直至现在的副总师、副所长,二十多年来,桑建华以“认真工作、诚实做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飞机总体设计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用出色的业绩赢得了行业内外的肯定和赞许。


  不把压力当压力,事情才能做成

  “实践出真知。”桑建华深谙其中道理,因此他常常深入基层了解、解决实际问题。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歼十飞机样机协调阶段。歼十飞机是全新的研制型号,必然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图纸上的遗留问题以及协调时飞机上反映出的新问题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技术难度大,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很大。时任协调组组长的桑建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全组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协调处理问题中。炎炎夏日里,在热得像蒸笼一样的样机库里,桑建华和同志们一起不分昼夜,苦攻关,破难题,用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终于使歼十样机研制这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任务按计划节点圆满完成。

  当过知青、下过乡、吃过苦的桑建华,不在乎条件的艰苦,不惧怕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只要按时守住了型号任务的节点,只要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那些在书本上绝对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他就会感到异常满足。就这样,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创新中,桑建华在工作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工作中,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经验都值得认真地总结思考。错误的吸取教训,正确的就继续坚持,同时还要结合实践不断加以科学的完善、改进,这样开展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更有成效。”他经常这样告诉身边的同志。

  当被问到当时面临重重压力如何能毅然挑起重担时,桑建华笑着摇摇头,“没得选择啊!困难已经在那儿了,来自方方面面,可以说真的非常多,但国家下达的硬指标硬任务也摆在那里,那是国家交给你的任务,不去完成是绝不可能的。与其消极地抱怨,还不如积极地行动起来,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压力不是也没了么?”

  是啊,不把压力当压力,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知难而上,用拼搏赢得成长

  桑建华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的火,工作就是火种,问题、难关就是源源不绝的燃料。1991年底,他负责重新进行发动机整体安装方案设计。这个项目,一航成都所从70年代起就已经做了很多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能够进入工程实施。桑建华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参研人员一道,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和修改,在国内首次验证了发动机整体安装设计方案,使得拆装发动机必须先卸下机翼、拖开后机身的做法成为历史,同时把安装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飞机的维修性。此项目在歼十飞机中的应用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总装备部和空军的评审,并荣获中航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歼十飞机研制总装进入关键时期,桑建华每天清晨都要乘半小时车到试制现场跟产,在整整一年时间里,代表设计部门解决专业之间的协调、制造的零件超差等现场问题。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试制现场随处可见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在桑建华不知疲惫地辛勤工作中,问题在一个个减少,成果逐渐显现——首次在原型机研制中大量采用CAD/CAE/CAM等先进技术,协调解决了多个飞机气动力、重量、结构、强度相矛盾的技术问题;首次在国内新研飞机上大量采用数控弯管技术,有效缩短了研制周期,大大提高了系统、设备的安装精度和效率;尤其在飞机发动机多次被多余物损坏的情况下,桑建华再次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迅速组织攻关组集智攻关,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为歼十飞机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桑建华处理问题认真细致、及时有效,现场的工人、领导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来解决。而他也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熟悉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总结了很多心得,收获颇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积勃发,其芒立现

  虽然在总体设计方面已经成绩斐然,但桑建华依然不满足,他开始孜孜不倦地在其他新领域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1994年开始,桑建华就参与了国防重大预研某项关键新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不仅要从基础的知识学起,还要结合重点型号的实际情况,着重应用在工程上。为了尽快熟悉新技术的理论知识,桑建华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查阅大量资料。大半年的时间里,桑建华披星戴月,把1米多高的资料、文献反复研究了数遍,为此项新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持续多年的新技术研究中,大家眼里的桑建华,既有运筹帷幄的领导风范,又有身先士卒的表率精神。同时,他对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技术方案、试验方案还是研究报告,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技术问题,哪怕是一句不合适的表述方式、一个不合适的标点符号都力求完美,并且率先垂范,严以律己。严师出高徒,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一支技术实力强、工作作风严谨、工作成效显著的研究团队诞生了。这支团队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轮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试验、论证,终于得到丰厚的回报——取得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外同类飞机2000年的先进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缩短了一半!自2004年开始,这些研究成果在歼十飞机上逐一进行演示验证,并在2007年全面完成鉴定验收,使飞机的作战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得到了空军、总装备部等部门的一致肯定,并将演示验证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到歼十飞机的后续研制工作中。  在新机技术方案评估中,桑建华带领着他的团队顽强攻关,将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部倾注在技术方案中,这份倾注了他们全部心血与智慧的专项研究成果获得了专家的广泛肯定和认可,并且以领先的方案、无可争议的数据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事业凝聚,与使命同行

  十年磨砺苦,功到自然成。桑建华用出色的业绩向国家、向党、向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诠释出当代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本色。杰出的成就也为他带来了诸多的荣誉。迄今为止,桑建华先后荣立部级二等功四次,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6年当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当选中国一航 “十大风云人物”等等。面对一大堆荣誉证书,面对纷至沓来的耀眼光环,桑建华还是那么谦逊平和,他说,飞机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成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取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对于主管总体设计的副总师来说,能够科学合理地将各专业之间的工作协调起来,使各专业的要求都能够实现,这才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高肯定和最大奖赏。

  这就是祖国的航空人。因为对祖国蓝天事业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的责任心、使命感,让他为事业挥洒血汗,奉献青春,投入生命的活力而无怨无悔;而事业也给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满足,带来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他的人生,与使命同行。
文中划线部分所指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同时把安装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飞机的维修性。此项目在歼十飞机中的应用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总装备部和空军的评审,并荣获中航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TMD,直接抄MD不会呀,真是晕,K8也是这么设计的,出来还早,有啥难的?:Q
LS的真强.把大推和小推拿来比.把战斗机和教练机比.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7-24 22:16 发表
LS的真强.把大推和小推拿来比.把战斗机和教练机比.

发动机下置机匣,整体拆卸的方法,的确是抄的。
先到法国参观过幻影2000的发动机安装,后按照以色列的狮照做。
不过说抄也行,学也可。关键是要认识到别人的先进性,并且自身要有实力学会并掌握,成为自己的技术。
超七话史应该对相关问题讲的很清楚了。
更关心那个研究成果是什么
原帖由 aq0756 于 2008-7-24 20:04 发表
文中划线部分所指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会8会就是DSI近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