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宏观调控是一种平衡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25:20
转载

上半年经济好于预期,市场并不领情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6月份同比上涨7.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

      于此同时,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第5次全体会议,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讨论认为,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防止资产价格波动过大。

      但是,面对中国经济上半年很不错的成绩单,我们的机构投资者依然选择了沉默,甚至还在不计成本地杀跌,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周四深沪大盘高开低走、呈现缩量调整的格局,两市股指双双以小阴线报收,成交约819.82亿。从全天股指运行的态势来看,早盘上证综合指数以2747.95点大幅高开,但由于市场心态谨慎,在农业、旅游等板块走弱的拖累下震荡下行,盘中最低下探至2676.15点,报收2684.78点。深成指相应呈现缩量调整的态势。整体上,A股大盘冲高回落,成交量大幅减少,市场恐慌杀跌仍不时出现,市场心态并未因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而改善。

各方争论宏调走向,调整紧缩性货币政策成核心
      与此同时,各方也开始全面解读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含义,并纷纷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宏观调控的取向做出预测,总体来说,当前市场声音较为混杂,分歧多与共识。在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上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对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半年宏观调控该如何定调各方争论激烈。

      其中争论的核心点在于下半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改变,12日清华大学的诸多学者的探讨的结果是,中国的宏调思路应该发生转变,面对高通胀和经济下滑并存的困境,应当革新政策思维,放弃传统的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政策帮助企业化解生产成本压力,从而同时达到化解通胀压力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前主要的风险是经济下滑的风险,为保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陷入“滞胀”泥淖,应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

      而仅仅两天以后,14日,国内三大证券时报用大篇幅头条反驳了这一思想,认为当前中国防止通货膨胀是宏观调控的核心,而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紧缩性的政策,因此,下半年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应该坚持。

      此外,各方在强化税收政策的使用上意见相对比较统一,均认为,下半年应该强化财政政策的使用,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且认为当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适度积极,而昨日召开的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会议,虽然明确依然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大调控的力度,等于说是已经认可了这一点。

      但是,目前各界依然保持了谨慎的心态,而且显得异常谨慎,主要原因还是不慎明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基调是什么,而决定这个基调的,实际上就是看当局如何拿捏“保持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

把握下半年宏调基调,要站出来看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取向,如果仅仅站在国内角度来看待的话,是不够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目的在于四项“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即防止通货膨胀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前国内的诸多学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前三项,对最后一项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一目标重视度不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换一种说法是实现内外均衡,而内外不均衡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特征,如今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势头,实际上也是外部不均衡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不振所致。因此,要把握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基调,我们还需要站出来看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仍需保持理性
      站出来看问题的话,即将中国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问题,这个时候就离不开国际大的环境和背景,我们通过研究近期的国外针对中国的经济报告后认为,当前摩根斯丹利近期针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需要给予额外的注意和思考。在6月末,摩根斯丹利发布的一期名为《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报告中给我们一种从内外不均衡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宏观调控思路的看法,不过,对于这一思路和做法我们要保持一种警惕。

      该篇报告建议,应对内外不均衡应当实现人民币升值和能源价格正常化,并且在经济增长日趋放缓的背景下,货币升值相比能源价格正常化,后者为两害之中的轻者。货币升值和能源价格正常化最终均能帮助解决经济中潜在的不平衡。而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改革措施在这两方面双管齐下。其认为,在将来的日子里,国内能源价格的放松管制和正常化将很有可能被赋予较汇率升值更高的重要性。这似乎是现实强迫中国做出的选择,而并非主动的政策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能源价格正常化将在未来12个月之内,取代货币升值成为中国平衡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

      不过,与人民币升值倾向抑制通胀不同,能源价格正常化会导致通胀。因此,未来经济政策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成功抑制通胀预期,在支持增长和防止第二轮“成本推动型”通胀效应之间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尽管非对称加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其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因为这样做将会在各银行的盈利前景和资产质量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压缩银行的净息差(NIMs)。

      也许,我们依然记得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刚刚结束之际,发改委突然之间就宣布上调国内油电煤气价格的做法,此次上调虽然各方之前早有预期,但是宣布之前却无丝毫征兆,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中美战略对话刚刚结束就来这么一招?这里面是否蕴含着新的调控思路?

      如果说这里面有新的调控思路的话,应该就是用能源价格回归取代人民币升值来转移通货膨胀。实际上,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正如该篇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目前国内正式人民币升值和能源价格上调双管齐下的局面,但是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已经导致了东南沿海大量的外贸出口日益艰难,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破产,如果再次实行能源价格的上调的话,那么其冲击将是全方位的,而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又都是输入型的,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无疑是再次转嫁了国际通货膨胀到国内。相比较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冲击,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是全面的,反应在各行业的将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这样以来,通货膨胀从结构性的向全面型的转变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与国内提倡使用财政政策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下半年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样,该报告提出了以管理通胀预期为目的的“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并认为是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的选择,并因此比加息(包括非对称加息)更有可能被采用。在GID计划下,政府向各家庭承诺,他们长期存款的购买力将不会因高通胀的影响而受到削弱。GID计划的关键在于提高长期定存的名义有效利率,不过实际上,GID计划将采用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来帮助管理通胀预期。但对于该计划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要政府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买单,当能源价格提高后,原本用于炼油补贴的部分,用于该计划中来补贴到长期存款中,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买单。

概括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和调控思路主要如下:
      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是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势头、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内外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下半年宏观调控对内在于寻求一种“保增长”与 “控通胀”之间的平衡,经济增长虽出现回落势头但整体处于可控范围,下半年关键在于控制通货膨胀,不过要防止通货膨胀抬头,需要重点关注PPI而不在是CPI。具体的措施报告:对内,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区别对待,对国家扶持的产行业进行贷款优惠;加大税收政策的削减力度和范围,强化转移支付,建立产业基金;对外则逐步扭转内外失衡,其核心要点在于控制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持续强硬要求美元升值,进而实现调节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转载

上半年经济好于预期,市场并不领情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6月份同比上涨7.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

      于此同时,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第5次全体会议,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讨论认为,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要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防止资产价格波动过大。

      但是,面对中国经济上半年很不错的成绩单,我们的机构投资者依然选择了沉默,甚至还在不计成本地杀跌,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周四深沪大盘高开低走、呈现缩量调整的格局,两市股指双双以小阴线报收,成交约819.82亿。从全天股指运行的态势来看,早盘上证综合指数以2747.95点大幅高开,但由于市场心态谨慎,在农业、旅游等板块走弱的拖累下震荡下行,盘中最低下探至2676.15点,报收2684.78点。深成指相应呈现缩量调整的态势。整体上,A股大盘冲高回落,成交量大幅减少,市场恐慌杀跌仍不时出现,市场心态并未因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而改善。

各方争论宏调走向,调整紧缩性货币政策成核心
      与此同时,各方也开始全面解读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的含义,并纷纷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宏观调控的取向做出预测,总体来说,当前市场声音较为混杂,分歧多与共识。在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上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对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半年宏观调控该如何定调各方争论激烈。

      其中争论的核心点在于下半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改变,12日清华大学的诸多学者的探讨的结果是,中国的宏调思路应该发生转变,面对高通胀和经济下滑并存的困境,应当革新政策思维,放弃传统的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政策帮助企业化解生产成本压力,从而同时达到化解通胀压力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前主要的风险是经济下滑的风险,为保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陷入“滞胀”泥淖,应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

      而仅仅两天以后,14日,国内三大证券时报用大篇幅头条反驳了这一思想,认为当前中国防止通货膨胀是宏观调控的核心,而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紧缩性的政策,因此,下半年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应该坚持。

      此外,各方在强化税收政策的使用上意见相对比较统一,均认为,下半年应该强化财政政策的使用,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且认为当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适度积极,而昨日召开的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会议,虽然明确依然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大调控的力度,等于说是已经认可了这一点。

      但是,目前各界依然保持了谨慎的心态,而且显得异常谨慎,主要原因还是不慎明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基调是什么,而决定这个基调的,实际上就是看当局如何拿捏“保持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

把握下半年宏调基调,要站出来看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取向,如果仅仅站在国内角度来看待的话,是不够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目的在于四项“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即防止通货膨胀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前国内的诸多学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前三项,对最后一项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一目标重视度不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换一种说法是实现内外均衡,而内外不均衡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特征,如今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势头,实际上也是外部不均衡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不振所致。因此,要把握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基调,我们还需要站出来看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仍需保持理性
      站出来看问题的话,即将中国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问题,这个时候就离不开国际大的环境和背景,我们通过研究近期的国外针对中国的经济报告后认为,当前摩根斯丹利近期针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需要给予额外的注意和思考。在6月末,摩根斯丹利发布的一期名为《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报告中给我们一种从内外不均衡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宏观调控思路的看法,不过,对于这一思路和做法我们要保持一种警惕。

      该篇报告建议,应对内外不均衡应当实现人民币升值和能源价格正常化,并且在经济增长日趋放缓的背景下,货币升值相比能源价格正常化,后者为两害之中的轻者。货币升值和能源价格正常化最终均能帮助解决经济中潜在的不平衡。而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改革措施在这两方面双管齐下。其认为,在将来的日子里,国内能源价格的放松管制和正常化将很有可能被赋予较汇率升值更高的重要性。这似乎是现实强迫中国做出的选择,而并非主动的政策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能源价格正常化将在未来12个月之内,取代货币升值成为中国平衡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

      不过,与人民币升值倾向抑制通胀不同,能源价格正常化会导致通胀。因此,未来经济政策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成功抑制通胀预期,在支持增长和防止第二轮“成本推动型”通胀效应之间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尽管非对称加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其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因为这样做将会在各银行的盈利前景和资产质量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压缩银行的净息差(NIMs)。

      也许,我们依然记得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刚刚结束之际,发改委突然之间就宣布上调国内油电煤气价格的做法,此次上调虽然各方之前早有预期,但是宣布之前却无丝毫征兆,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中美战略对话刚刚结束就来这么一招?这里面是否蕴含着新的调控思路?

      如果说这里面有新的调控思路的话,应该就是用能源价格回归取代人民币升值来转移通货膨胀。实际上,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正如该篇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目前国内正式人民币升值和能源价格上调双管齐下的局面,但是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已经导致了东南沿海大量的外贸出口日益艰难,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破产,如果再次实行能源价格的上调的话,那么其冲击将是全方位的,而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又都是输入型的,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无疑是再次转嫁了国际通货膨胀到国内。相比较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冲击,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是全面的,反应在各行业的将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这样以来,通货膨胀从结构性的向全面型的转变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与国内提倡使用财政政策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下半年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样,该报告提出了以管理通胀预期为目的的“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并认为是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的选择,并因此比加息(包括非对称加息)更有可能被采用。在GID计划下,政府向各家庭承诺,他们长期存款的购买力将不会因高通胀的影响而受到削弱。GID计划的关键在于提高长期定存的名义有效利率,不过实际上,GID计划将采用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来帮助管理通胀预期。但对于该计划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要政府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买单,当能源价格提高后,原本用于炼油补贴的部分,用于该计划中来补贴到长期存款中,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买单。

概括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和调控思路主要如下:
      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是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势头、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内外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下半年宏观调控对内在于寻求一种“保增长”与 “控通胀”之间的平衡,经济增长虽出现回落势头但整体处于可控范围,下半年关键在于控制通货膨胀,不过要防止通货膨胀抬头,需要重点关注PPI而不在是CPI。具体的措施报告:对内,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区别对待,对国家扶持的产行业进行贷款优惠;加大税收政策的削减力度和范围,强化转移支付,建立产业基金;对外则逐步扭转内外失衡,其核心要点在于控制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持续强硬要求美元升值,进而实现调节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