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口语体圣旨(流氓习气很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19:21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四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孳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月日

 部
《洪武四年祁门汪寄佛户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一卷第二五页。

==================================================================
这道圣旨在载入《明实录》时被改得文皱皱的,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流氓神韵:Q :Q :P :P
辛亥,核民数,给以户帖。先是,上谕中书省臣曰:“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于是,户部制户籍、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类为籍册以进。著为令。
《明太祖实录》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辛亥条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四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孳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月日

 部
《洪武四年祁门汪寄佛户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一卷第二五页。

==================================================================
这道圣旨在载入《明实录》时被改得文皱皱的,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流氓神韵:Q :Q :P :P
辛亥,核民数,给以户帖。先是,上谕中书省臣曰:“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于是,户部制户籍、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类为籍册以进。著为令。
《明太祖实录》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辛亥条
明太祖起自布衣,没念过多少书,完全可以理解嘛。但人家毕竟是开国雄主,又岂是读书人比得了的?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16 11:11 发表
明太祖起自布衣,没念过多少书,完全可以理解嘛。但人家毕竟是开国雄主,又岂是读书人比得了的?

动不动就是捉来做军:Q :Q
白话哦,蛮有意思的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8-7-16 12:15 发表
白话哦,蛮有意思的

本来就一大流氓,手底下的秀才给改得文皱皱的,失去了神韵:Q :Q :Q
普天下的流氓应该感到自豪啊!“看!连皇帝也都象咱一样!”流氓们如是滴说;P
还有刘邦,也是不拘泥框格的
原帖由 woyeye 于 2008-7-16 12:58 发表
普天下的流氓应该感到自豪啊!“看!连皇帝也都象咱一样!”流氓们如是滴说;P

哪个皇帝不流氓,只不过能当上皇帝的流氓那是大大地少
按照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的确如此。
唯有真英雄方能本色啊!洪武皇帝岂是酸儒能比?!:victory:
据说本来就是大流氓;P
流氓? 小时候生活贫苦 或要过饭 到LZ嘴里就成流氓了?
古时候口语就是这样的, "文言文"是书面语.
明清小说里不也这样说话,他们都是流氓了?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8-7-16 16:24 发表
流氓? 小时候生活贫苦 或要过饭 到LZ嘴里就成流氓了?
古时候口语就是这样的, "文言文"是书面语.
明清小说里不也这样说话,他们都是流氓了?

我是说那个动不动就“拿来做军”,透出一股流氓气;P ;P
怪不得明朝要灭亡,军人地位低下自朱元璋就开始了,有问题有毛病的人捉来做军,真得很无聊!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7-16 17:11 发表
怪不得明朝要灭亡,军人地位低下自朱元璋就开始了,有问题有毛病的人捉来做军,真得很无聊!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D :D
军人地位低下,自宋就是了,捉来做军,可以等同于劳改了吧
晕 收编流民充军 很早就开始这么做的
还什么军人地位 呵呵 共军还收编土匪呢 军官和士兵是有区别的, 所谓军人地位 在古代 恐怕要看军官的吧
原帖由 songgong 于 2008-7-16 19:28 发表
晕 收编流民充军 很早就开始这么做的
还什么军人地位 呵呵 共军还收编土匪呢 军官和士兵是有区别的, 所谓军人地位 在古代 恐怕要看军官的吧

明代军官地位不高,当然文官地位也高不到哪去,因为都给压在太监下边了:P :$
呵呵,可以再把洪秀全的圣旨拿出来看看!那更是叫人喷饭!
原帖由 百年等待 于 2008-7-16 20:48 发表
呵呵,可以再把洪秀全的圣旨拿出来看看!那更是叫人喷饭!

天父诗大概是最搞笑的
:D 朱元璋这家伙是个愤青。  


    比起历史上人们公认的唐宗、宋祖,还有到处有人歌功颂德的康熙、乾隆,朱元璋这家伙头上的光环可弱了很多。甚至很多读书人不屑之,鄙视之,称之一农民。
   
    不过,朱愤青这个人做的事情和大多数皇帝不一样。醉眼观去,很多地方,还值得玩味。   

    这愤青所说的最愤的一句话,流传至今。贴切,生动,在酒徒醉眼中,比很多专家、学者的经济学论文,对中华文明贡献都大。   

    这句话是他对一群即将履任的官员们说的,说这话时,大明王朝的贪官已经被他杀过一批又一批,因为他过于袒护小民,已经有“忠直”之臣事先劝告过了,问他,“老大,您不能老护着那些乡巴佬,您应该想想谁和您一块治理这个国家”。   

    很难推测,朱元璋此时是什么心情。是对逼得自己起义的官僚系统妥协,还是继续愤下去。老愤青举起送行酒杯,说了一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翻译一下,就是,“官老爷们,上任的时候,先想想到底谁养活了谁!”。   

    中国自古以来,向来官是父母,民是灰孙子。就连亡了国的商朝贵族,都以“不食周粟”为忠。   

    说实话,用酒徒醉眼来看,不食周粟这事情,有点儿他妈的矫情。庄稼是地里长的,百姓播种收割的,与商朝周朝没关系。   

    不过这也说明了自周朝那时候起,中国的哲学家们就没弄明白一件事情,到底谁养活了谁。是父母官和他们的主子万岁爷养活了百姓,还是百姓养活了父母官和万岁爷。   

    远的不说,近的,就在那个不远的邻国,好像还唱着,某某太阳,哺育了全国百姓的歌词。   

    要说,这帮扯蛋的,和帮忙扯蛋的,真不要脸。连几百年前的朱愤青都不如。朱愤青没读过几天书,还知道,是老百姓打的粮食,喂养了他的官员。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人恨不得给自己立生祠,把如何养育了人民的功绩表白一番。   

    用朱愤青的话,就是,他们没弄清谁养活了谁的关系。在其位,谋其政。你吃了老百姓的粮食,自然该给百姓办事。否则,要你这官儿做什么!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仅此语,可令人千百年后,向朱愤青举杯,说一声,佩服。   
     
    有些人读的书很少,却喜欢装学富五车。有些人收入很低,却喜欢装富豪。有些人酒量很差,就像酒徒这样半瓶啤酒就倒,却喜欢装能喝。有些人子女在海外出手就是上百万,却喜欢做报告反腐败。   

    朱元璋这个大愤青在位置上,做了一件非常不给自己面子,也不给大伙面子的事。就是修家谱。   

    本来么,帝王将相,按中国传统,不是踏着彩云而生,也应该是名门之后。否则,让追随你的那些人,面子往哪里摆。   

    可朱愤青偏偏不认这个理。他修家谱的时候,有好心人引经据典,分析了他的所有亲属,得出一条科学结论,朱元璋是朱熹的后人。   

    这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当时没有DNA分析,不像现在,能把陕西某个村的百姓,分析出古罗马基因来,让他们在血统上“高贵”一头。光凭着在文章,典籍里翻,得出这个结果,非常不容易。   

    按道理,老朱至少要发人家一个科技进步奖,或最佳马屁奖才对。谁知道,家谱草案放到老朱手里,朱愤青一翻白眼,说了句,“扯淡,我他妈的连自己爷爷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还他妈的是朱熹的后代。朱熹的后代能穷到买不起墓地么!”   

    当时的教授们一下子傻了,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有人就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老大,您说,这该怎么写!”   

    怎么写,朱家家谱从我这一代开始写。   

     
    人,能赢得尊敬的不是其血脉,而是其行为和成就。   

     
    朱愤青不糊涂,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亲自把自己的家世,写了出来。   

    小时候穷,没钱吃饭。他都写了进去。老爹死了,没地方埋,是别人施舍的墓地,他也写了进去。还有当和尚,要饭的故事。   

    既没有高贵的血脉,也没有斩白蛇的传奇。字里行间透漏一条信息,我老朱造反,是元朝那帮混蛋逼的。我老朱的儿子和属下,不能再当混蛋。
虽然后来很多文人,编了很多朱元璋想认朱熹为祖先,被朱熹家族拒绝的故事,借此衬托朱熹后人的高贵。但故事归故事,如果老朱成心篡改家谱,朱熹家族那小样,敢说不字么。  
  
朱元璋的身世,刻在他的墓碑上。提醒着他的后人,有这么一个愤青的存在。  

小时候吃不起饭的朱元璋,对官僚阶层,有刻骨的仇恨。如果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肯定是个愤青,认为把某位置以上的官员挨个枪毙,没有一个冤枉的。两个中毙一个,肯定有人漏网。  

于是,掌握了权力的朱愤青,时时刻刻警醒着逼得他造了反的官僚阶层。甚至不惜剥贪官的皮来示警。  

朱元璋恨贪官刮地皮,所以立法剥贪官的皮。并且把贪官的皮添上草,竖立在其曾经工作的衙门口,以儆效尤。可往往前人的皮未干,后人已经又因贪污而锒铛入狱。老朱杀人杀了十几年,杀得开科举选拔新官都来不及补充,有些倦了,就总结了一句:“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其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出自吴思先生的考证,在此,向吴思先生表示敬意。酒徒在拙作《明》中,擅自替吴思先生安排了个角色,吴思焓。一半是酒徒敬重的吴焓先生,另一半是吴思先生。两个敢说实话的读书人)。  

法古命官,布列华夷。这两句话说得很好,点到了关键处。朱元璋立国之始,一些有能力的读书人如李善长、宋廉、刘基等,协助大明建立了一整套符合书生们理想方式也符合理学理论的“完美”制度。当然,读书人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说这个制度是他们自创。而把这个制度归功于古人。所以,朱明王朝的制度以当时人的眼光是非常符合华夏传统的,符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这个“新儒家”们的提法。但朱元璋发现了,法古,似乎行不通。官员们的品德,因为掌握了权力之后迅速堕落。是制度决定了官员品德,还是官员品德影响了他的“完美”制度,老朱有些吃不准了。  

大概当时有一种学说认为贪污腐败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污染。这就像酒徒总把贪官都认为是日本人的后代一样,既维护了自己民族的荣誉,又给日本人抹了黑。但这个提法,朱愤青也不大相信,因为明朝的官员中,蒙古人、维吾尔人、色目人都有,并且仔细查下去,没几个干净的。  

发现老朱对制度产生了疑问。这时候,就有“专家”跳了出来。说了一番非常有趣的大道理。中国这片土地上,自古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不多,但专家却非常普及,并且专家们的道理,总是让小民们无法反驳。  

专家们给朱元璋开出的药方是,提高官员俸禄。他们认为,贪官层出不穷,是因为官俸太低廉。以当时的物价,官员的俸禄的确不高,大概是玖拾石米。所以,清廉的官员,生活肯定不会太好。海瑞吃不起肉的故事流传至今,以清廉的反证,为当时其他人的贪污行为,找到了最好的理由。  

专家们引经据典,要求朱元璋高薪养廉,但朱大愤青却不糊涂。他当过农民,要过饭,知道在明初的银价。明初的银子价格,与明代晚期,海瑞时代没有可比性。当时中原受蒙古人近百年的盘剥,地广人稀,银子价格和粮食价格都贵得离谱。玖拾石大米,折合为白银,大概是六十两银子。而当时上好的农田,每亩大概卖银一两。也就是一个县官如果不贪污,光凭工资,每年的收益是六十亩地,(县官履任不可带家属,他的伙食,按当时规定是地方报销)。  

六十亩地,对于毕生目标为“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农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这就像某些官员天天说公务员工资低廉,对于农民来说,公务员一年的工资,已经够他赚一辈子。  

专家们也知道朱愤青不好糊弄,振振有辞地解释,官员都是读书人,价值比农民高。换成我们现在高薪养廉的说法,就是官员的是精英,收入和劳动付出要成正比。  

这句话够蒙人的。记得玖拾年代,酒徒就被某专家这话蒙得一愣一愣的。结果,朱大愤青当时就打了个比方,他说:如果某掌柜的雇佣了伙计,这个伙计嫌薪水低廉。可以请辞。但薪水低,不能成为贪污的理由。  

当时,群臣无话。  

读史到此,酒徒忍不住拍案。那位提倡高薪养廉的专家如果听到朱大愤青这句话,肯定羞死。官员嫌俸禄低,好啊,辞职啊。换别人来干,想干的人多得是。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实现过民主的,大约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明朝,完备的舆论监督体制,多元化的思想,充分的言论自由,开放的心态,对平民政治权利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见的,但在明朝却是司空见惯的.这样的条件才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日看了一本书《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记事》,这本书的作者颇昏,很多观点都谬误,大部分内容都不过是重复那些对明朝贬低攻击的陈腔滥调,见解陈腐粗劣。  
  
不过这样一本书里也提供一些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作者虽然象怨妇一样对朱元璋贬低攻击(多是没有头脑的滥调),但也不得不因为这些事实而自打耳光,所以我把这本书里提到的相关内容做一下摘引和介绍(文字上,按照叙述的需要,略做改变)  
  
“朱元璋有一个世界历史上都罕见的政策:允许普通农民捉拿扰民官吏,严禁官吏下乡,这挑政策在当时确实得到相当坚决的贯彻和执行”  
    
  “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三编》的《县官求免于民》中介绍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北平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河北省乐亭县的农民赵罕晨,率领三四十个农民将一帮县里的贪官污吏擒拿起来,押送到了首都  
    
  “事情的起因是。乐亭县的主簿汪铎与县机关部门负责人一起设计了一个‘敛派徭役’。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策划一个项目,然后把该项目与全县的发展进步,人民幸福联系起来。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巧立名目,摊派敛钱。结果民怨沸腾之下,就发生了农民讲8个县机关负责人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的事件  
  
在走到离开县城四十里的地方,这位县委办公室主任——县主簿汪铎央求赵罕晨:‘我从十四岁开始苦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饶了我这一次,休坏我前程’  
    
  结果他没有被饶过,还是被送到京师,朱元璋下令将其砍掉了脑袋  
    
  还有另外一起类似的事件,同样是朱元璋通报全国加以表扬的  
  
在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续编》的《民拿下乡官吏第十八》中,朱元璋向全国通报表彰了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常熟县农民陈寿六。  
  
陈寿六率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3人捆绑了‘害民甚众’的县吏顾英,到首都告御状。结果受到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支持。朱元璋嘉奖他能干,赏了他钞票20锭(大约相当于今天1万多元人民币,免除杂泛差役三年,并通报全国予以嘉奖.
  
  “在这篇旷世罕见的奇文中,朱元璋严厉警告说:若有敢于无事生非扰害陈寿六者,‘族诛’——杀全家;若有敢于捏造罪名诬陷陈寿六者,‘族诛’——杀全家,此后,陈寿六若有过失,只有朱元璋本人有权力审问他”“最后朱元璋发自内心的感叹道‘其陈寿六岂不伟哉?’——这陈寿六难道不是很了不起么?”  
    
  限于精力,对那本书中相关事实的摘录就到这里,个人以为,明代经济的繁荣,中后期,新思想新观念层出涌现,平民思想家的崛起,这和明朝开国时期朱元璋制定的一系类政策和观念是有着密切,农业的重视导致日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记得一本五十年代初版的《明代粮长制度》对这个事实作过分析和论述),对普通农民平民生命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重视又为日后明代思想家提出的百姓日用就是道奠定了基础,把官僚放置在百姓普通农民的监督之夏,而皇帝本身又受到文官的舆论监督,这又为日后明代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本身否定性的思考,把皇帝看成和大臣完全平等的同事关系而非主仆关系奠定了基础!!!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7-16 17:11 发表
怪不得明朝要灭亡,军人地位低下自朱元璋就开始了,有问题有毛病的人捉来做军,真得很无聊!





奇怪了
朱元璋那些有问题有毛病的部队,居然能把蒙古强人给赶跑了
那是因为,蒙古人更烂。

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什么样,蒙古人大概也就那样。
原帖由 Euridice 于 2008-7-16 16:07 发表
据说本来就是大流氓;P


  那比得过人家刘邦啊?限于要煮了他爹吃,他竟然能说“得分一杯羹”,这点算什么?
是不是圣旨正式颁布前都要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呀?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7-17 08:50 发表
是不是圣旨正式颁布前都要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呀?


  那是当然的,我记得还有专门的官职呢。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7-17 08:14 发表
那是因为,蒙古人更烂。

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什么样,蒙古人大概也就那样。

在大秦猛士兄的眼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只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了,烂人碰见了更烂的人了。


您没必要这么诋毁我们民族的先驱吧?
原帖由 女娲之肠 于 2008-7-17 09:27 发表

在大秦猛士兄的眼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只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了,烂人碰见了更烂的人了。
您没必要这么诋毁我们民族的先驱吧?


好烂都是相对而言,朱元璋打的也不是铁木真,就这么简单。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7-17 10:15 发表


好烂都是相对而言,朱元璋打的也不是铁木真,就这么简单。



:handshake 蒙古入主中原后,战斗力比之铁木真时代明显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猛士是说,当时的蒙古人烂得连街头地痞流氓都不如……你们别误会他了……:D :D :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7-17 10:15 发表


好烂都是相对而言,朱元璋打的也不是铁木真,就这么简单。

按照这个逻辑,铁木真打的也不是朱元璋啊,似乎也很简单啊!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7-17 08:14 发表
那是因为,蒙古人更烂。

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什么样,蒙古人大概也就那样。

大秦的意思是不是说过上了好日子或者上位者的日子
各方面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啊
那么按照这个理论,版主当久了,是该多用冰水洗洗脸了
:D
ls马甲油菜,,呵呵呵呵,,,:victory: :victory:
据说朱元璋骑兵很强, 可是问个很菜的问题, 他在江南上哪弄来的骑兵
]]
原帖由 roadrunner 于 2008-7-18 00:55 发表
据说朱元璋骑兵很强, 可是问个很菜的问题, 他在江南上哪弄来的骑兵


蒙古人也是会投降的:D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7-17 08:50 发表
是不是圣旨正式颁布前都要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呀?

唐朝时候中书舍人好像就是专管写诏书的,所以官职不高却很重要。后来这个事情是学士们干的?
不清楚古代官职变迁,但写诏书总归是有人专门管的。
说到圣旨差劲的,最糟糕的是那种真正口语但又被记录下来的,比如鲁迅在《病后杂谈》里面引用的一段永乐的口旨:
《国朝典故》云:“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劳大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旋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