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白话圣旨 朱元璋推广户口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6:09
元末明初,农民大起义扫荡神州,在金戈铁马之中杀出一个皇位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平民:朱元璋。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一上台,就想要了解一下天下还剩下多少人口归他管着,于是,酝酿起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在那兵荒马乱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乱,早就流离失所了,一下子到哪去统计人口啊?朱元璋想了个“原报抄籍”的办法,他利用元朝留下的旧有户口版籍,让陆续归顺于他的地区所有漏户、脱户之人,均各赴所在官司自首,按元朝旧有版籍册籍抄报,不得擅自变动,造成混乱。

  然后,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再下推广由陈灌所创的户贴,史载:“明初,宁国知府陈灌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所谓户贴,就是明代的户口本。

  朱元璋的推广用的可是历代帝王闻所未闻的白话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道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

  这圣旨读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隐藏着的是杀气腾腾。朱元璋先让相关部门把这个户口本本制作好,然后再把他那支闲着没事的大军调去派核对户口,他可是声明了“要是核对不上,核对不上的,如果是百姓隐瞒的就抓去治罪充军,如果是官员隐瞒的,那就不好意思了,砍头!”下这么严厉的命令来推广户口本,可以说是相当的强力了。

  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户贴制被雷厉风行的推广出去。只不过,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为有着诸如“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则”等先天缺陷,户贴制被黄册制度取代了。户帖因失去实际作用而废止,遂逐渐被世人淡漠以致遗弃。到了明中后期,户帖原件已十分难得,学者偶尔发现便视为珍宝。迄今传世的明洪武户帖只有两三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收藏的这件是其中时间最早、保存质量最好的一件。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月  日

  深字伍佰拾号(此行字自上至下存左半,意在“勘合”)元末明初,农民大起义扫荡神州,在金戈铁马之中杀出一个皇位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平民:朱元璋。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一上台,就想要了解一下天下还剩下多少人口归他管着,于是,酝酿起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在那兵荒马乱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乱,早就流离失所了,一下子到哪去统计人口啊?朱元璋想了个“原报抄籍”的办法,他利用元朝留下的旧有户口版籍,让陆续归顺于他的地区所有漏户、脱户之人,均各赴所在官司自首,按元朝旧有版籍册籍抄报,不得擅自变动,造成混乱。

  然后,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再下推广由陈灌所创的户贴,史载:“明初,宁国知府陈灌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所谓户贴,就是明代的户口本。

  朱元璋的推广用的可是历代帝王闻所未闻的白话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道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

  这圣旨读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隐藏着的是杀气腾腾。朱元璋先让相关部门把这个户口本本制作好,然后再把他那支闲着没事的大军调去派核对户口,他可是声明了“要是核对不上,核对不上的,如果是百姓隐瞒的就抓去治罪充军,如果是官员隐瞒的,那就不好意思了,砍头!”下这么严厉的命令来推广户口本,可以说是相当的强力了。

  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户贴制被雷厉风行的推广出去。只不过,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为有着诸如“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则”等先天缺陷,户贴制被黄册制度取代了。户帖因失去实际作用而废止,遂逐渐被世人淡漠以致遗弃。到了明中后期,户帖原件已十分难得,学者偶尔发现便视为珍宝。迄今传世的明洪武户帖只有两三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收藏的这件是其中时间最早、保存质量最好的一件。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

  洪武四年月  日

  深字伍佰拾号(此行字自上至下存左半,意在“勘合”)
朱元璋还是开明的,没有制作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当然也就没有暂住证了.
  朱元璋制作了“匠籍”,规定工匠后人不得该行,这是比较暂住证更加侵犯人权的规定。
比QING朝的政策民主开明多了。
朱洪武是个人才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5-30 10:34 发表
朱元璋还是开明的,没有制作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当然也就没有暂住证了.


知道黄册和鱼鳞图册制度么。

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在明朝同样存在。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5-30 12:59 发表


知道黄册和鱼鳞图册制度么。

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在明朝同样存在。

一等公的帖子题目你给改一下吧
有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那么难吗?
从国学网转几段文字过来:

1,以上遗存黄册文书中所载“民籍”、“匠籍”等,即是当时各户之户籍。必须指出的是,黄册所载“户籍”与现代所谓“户籍”,二者涵义大不相同。现代户籍,主要表示其户口所在地,而黄册中的户籍,既不是表示人户的贯址,也不是表示人户所从事的职业,而是指人户著于官府册籍上的应役种类。其大的类别有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盐户)等。就其划分原则来说,与人户所从事的各种职业不无关系,但最终是以明王朝的需要为准,是由官府佥定的,实质上是一种配户当差制。“籍”与差役紧密相联,籍乃是指官府所佥定的赋役册籍。黄册上所著各种户籍,并非职业之不同,实为役种的划分。黄册户籍乃是人户当差服役的首要根据。

2,《诸司职掌》载: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县,攒造黄册,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仍令复业。赋役黄册配户当差制的基本特征是,人户皆以籍为定,役皆永充。即一旦被定为某种户籍,则世代相承,永当此役,不可改变。并以法律形式被固定下来。“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所谓人户以籍为定,有两重涵义。一是所定户籍不准变乱,不准避重就轻。如军籍、匠籍若变为民籍,即是变乱户籍,皆属违法。二是役皆永充,世代相承,不许变动。“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其实,其他各色人户的户籍,亦均以洪武黄册所载为准,不许更改,也是一种永充性质。明史》载:“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当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绝对。在明朝长达270余年的历史中,亦可见到一些诸如军籍改为民籍的事例,然而,稍做考察则不难发现,其或因为官至尚书,或由于皇帝开恩,或因与皇族联姻等等,多属特殊情况,这些事例并不能说明不存在“役皆永充”的原则。
还有军户,也是世袭的。
军户 匠户等等专业户~ 都是袭承蒙元的制度吧 朱明初期中国蒙古化是很严重的 一些那个时代绘画中的服饰蒙古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