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HAARP之类的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2:06
请教老大们HAARP的进展  和其它地球物理武器的进展

我英文不是很好      在外文网站上看不快
再有象HAARP的官网和NASA之类上也没有多少实质内容请教老大们HAARP的进展  和其它地球物理武器的进展

我英文不是很好      在外文网站上看不快
再有象HAARP的官网和NASA之类上也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
这些以前零散的大致看过
你发的这个算是比较全的     先谢过
年初雪灾被提起过:o
嗯...

记得在若干年前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段话:非典是某西方大国的实验室制造出的生物武器,卡特里娜飓风是某东亚大国实施的反击...
卡特里娜飓风是俄毛干的吧,那时候东亚某大国还没设备。
这个帖子的前半部分是我多年前在超大发的一个帖子,这个帖子的完整版本还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www.chqz.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9)
HAARP目前公开讨论的用途,也就是差不多为美国官方所证实的用途有:

(1)ELF波发射器,美国一直在探索通过操纵电离层发射ELF波的方法,目前的方法太麻烦。关于ELF波的基本请参看我的另外一篇帖子(http://www.fyjs.cn/bbs/simple/index.php?t51778.html)翻译自挪威的一篇文章。
(2)太空武器的用途,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清除高空核爆炸之后的带电粒子,可以保护己方的卫星。这个在《科学美国人》讨论过,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形成粒子墙,摧毁对方的卫星。

通过扰动电离层/发射ELF波来干扰天气,这个目前还都是非官方的说法。中国也要在南极建立类似的“电离层加热器”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7-8 18:31 发表
我有一个连接是简单介绍,不过没有详细的进展,这东西太机密了

http://bbs.godeyes.cn/Announce/A ... ID=203&ID=64328
取自美国海军实验室等离子分部的文章,懒得翻译了

D-region --- 电离层D区,电离层最靠近地面的部分,高度大概30~60英里。

------------------------------------------
Simulations of ELF radiation generated by heating the high-latitude D- region
H.L. Rowland, Beam Physics Branch, Plasma Physics Division,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Washington, D.C.

By modulating the ambient current flowing in the ionosphere, e.g., the auroral electrojet, it is possible to generate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F) and very low frequency (VLF) radiation. This ionospheric modification technique can provide such waves for probing both the Earth and the ionosphere- magnetosphere. The modification occurs in the lower D-region and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mbient conditions in one of the least diagnosed regions of the ionosphere.

The electrojet is modulated by using a high frequency heater (a few MHZ) with the power modulated at the desired ELF/VLF frequency to heat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s in the lower D-region. Figure 1a shows a sketch of the heater and heated region. The heated region is typically at 75 km (though this depends upon the carrier frequency) and can be 30 km in diameter and a few km thick. Viewed from above (see Figure 1b) the heated region is a roughly circular patch. The smoothness of the heated region depends upon the antenna radiation pattern as well as D-region conditions. The heating increases the electron-neutral collision rate which changes the conductivities. Since on ELF time scales the ambient electric field is constant, modulating the conductivity produces a current modulated at the same frequency. At these altitudes the conductivity change is predominantly in the Hall conductivity. If the ambient electric field, E, is in 眣 direction, a time varying current perturbation is generated, j, in the 眡 direction (Fig. 1b). The time varying current launches waves both up and dow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 the simulations shown here, we start with a time-varying current and study the downward propagating waves and how they couple into the Earth-ionospheric wave guide.

Animations

The animations show 5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ame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uses a time-varying current perturbation (1 kHz) in the D-region at 75 km. The current is in the magnetic east-west directio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vertical. The simulation box is 1800 by 1800 by 120 km. Isosurfaces are shown for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horizontal magnetic field ABSB and of 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ABSEZ. Also shown is the east-west magnetic field in the near-field BX1 and in the far-field BX2. Since the field amplitude falls off with distance, BX1 uses a order-of-magnitude larger isosurface value than BX2 to emphasize the field close to the site. The north- south magnetic field is shown in BY1 and BY2. These plots look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absolute value plots where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rfaces were shown. Also BX and BY do have a different orientation of the their radiation patterns. The direction of the radi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total horizontal field shown in ABSB and by 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shown in ABSEZ. The radiation pattern in the earth-ionosphere waveguide is a combination of a linear dipole antenna and a right-hand circular antenna. At ELF frequencies because of low D-region absorption the dipole is dominant. The dipole radiates in the magnetic east-west direction.

Because 1 kHz is below cutoff the mode in the waveguide is a TEM mode. The mode consists of a horizontal B fiel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and a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With perfect conductors, the mode is uniform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s the wave propagates in the waveguide, the top of the wave is approximately at the bottom of the ionosphere. Above the heated region, waves are also launched along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 the near-field ( BX1 and BY1) one can see the pulse being radiated downward. It strikes the ground and reflects back up to the ionosphere. Part of the energy propagates up the field lines into the ionosphere. This is the bubble seen rising up. The D-region is highly collisional and damps this wave. Looking at BX2 and BY2 one can see that the energy mainly stays in the waveguide. If one looks closely at the top of the wave in the waveguide the wave appears to be curved. The waveguide mode is coupling into the bottom of the D-region and driving a whistler mode up the field lines. The whistlers have a much lower velocity than the waveguide mode and can only propagate along the field lines. This acts to curve the top of the waves. These waves help form the bubble that propagates up the field line. Because of this, the diameter of the bubble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heated region.

Above the heated region in ABSEZ one can see a pair of coils revolving around each other. These are the currents that flow up and dow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forming the current loops associated with the waves propagating up the field lines. Finally, EZ1 is a blow-up of the high-altitude portion of 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for positive values of the electric field; the current loop is more clearly seen.

More details can be found in Rowland et al., JGR, 101, 27027, 1996 and Rowland, JGR, 104, 4319, 1999.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and, in part, by a grant of HPC time from the Do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enter at the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关于HAARP引发地震的传闻,目前来看缺乏证据,毕竟和地震比起来,这东西的功率小得可怜。
这个图应该也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室,意图还是比较明确的

(1)ELF和潜艇通信。
(2)ELF侦测对方地下结构,比如导弹发射井。
(3)带电粒子影响空间天气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4:16 发表
关于HAARP引发地震的传闻,目前来看缺乏证据,毕竟和地震比起来,这东西的功率小得可怜。

这东西好像不需要太大的功率,利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即可。
这个领域谁也说不准,非常深奥,但是我个人不认为美国目前具有这种能力。

原帖由 freder 于 2008-7-10 14:33 发表

这东西好像不需要太大的功率,利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即可。
]]
反对伪科学,任重道远
这些问题是可以讨论的,科学无禁区,我个人比较反感动辄给人扣上“伪科学”的帽子,科学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并不是某种结论。

原帖由 G6-52L 于 2008-7-10 14:51 发表
反对伪科学,任重道远
]]
如果你注意看新闻的话,你会发现温总在救灾现场从来没有说过“自然灾害”几个字,他总是说“这是一场灾难”,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当多年后真相大白时他必须对得起他所用过的字眼。
有些军事计划被妖魔化了,比如苏联的“啄木鸟”,也被怀疑为天气武器还有人怀疑是“精神控制”,其实就是一个超视距雷达而已。

--------------------------------------------------------------------------------
俄罗斯啄木鸟是前苏联臭名昭著的无线电讯号,这个讯号自1976年7月到1989年12月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在短波频段上收听到。它听起来就像是尖锐的敲击噪音,大约每秒钟重复10次,所以被冠以“俄罗斯啄木鸟”的名头。它随机的跳频干扰了正常的无线电广播、业余无线电台以及其他传输应用,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引发了数以千计的投诉。

这个干扰让世界范围内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深受其苦,并导致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研制“啄木鸟滤波器”和噪音屏蔽装置。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曾经提议了一个对抗干扰的办法,那就尝试是“阻塞”这个信号,通过发送同步的,未经调制的连续波信号,使用同样的脉冲频度来进行信号攻击。这个想法经过考虑后被废弃了,因为不现实。

1988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啄木鸟信号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脉冲重复频率为90毫秒,频率范围从7到19兆赫,带宽为0.02到0.08兆赫,典型的发送时间为7分钟,观测到了3种重复频率:10赫兹、16赫兹和20赫兹。最常见的频率为10赫兹,16赫兹和20赫兹很少出现。啄木鸟传送的脉冲带宽较宽,典型情况下为40千赫。

“俄罗斯啄木鸟”竟然被发现是一个超视距雷达系统,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命名为“Steel Yard”。首个投入使用的站点临近现属于白俄罗斯的戈梅利附近,第二个站点位于西伯利亚的共青城。

使用对电离层反射敏感的短波频率,可以让苏联探测到导弹排出的废气中的离子对电离层传播特性的改变。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5:02 发表
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汶川地震是有明显规律的,在那个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其实这种怀疑很早就有,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苏联,苏联的电离层加热装置研究得更早。


所以美国从来不敢对毛子用这类武器,这也是为什么俄毛那么虚弱而美帝也不敢惹它的原因,不光是核武库。在地球物理武器研究方面,俄毛是鼻祖。而美帝对亚洲人用毁灭性武器向来不手软,日本的原子弹,伊拉克的中子弹,想都不想果断出奇,所谓规律的地震确切地说是指地核内部能量的积累过程,地震武器也不是随便就能引发的,也是需要目的地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美帝对咱们的地质情况了若指掌都归功于他们在八十年代借着“科学考察”的名义与我们自己的善良天真的科学家联手进行的“中美联合川藏考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64639.html?si=2),可以说对咱们的地质做了个全面的“CT”,痛心啊!当年初打开国门,把世界想象的幼稚的美好。而狼终归是狼。。如果你注意看新闻,你会发现wen总在救灾现场从来没有说过这是“自然灾害”,他总是在说“这是一场灾难”,因为他知道当多年后真相大白时候他必须对得起他所用过的字眼。。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5:02 发表
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汶川地震是有明显规律的,在那个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其实这种怀疑很早就有,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苏联,苏联的电离层加热装置研究得更早。

[/quote]
所以美国从来不敢对毛子用这类武器,这也是为什么俄毛那么虚弱而美帝也不敢惹它的原因,不光是核武库。在地球物理武器研究方面,俄毛是鼻祖。而美帝对亚洲人用毁灭性武器向来不手软,日本的原子弹,伊拉克的中子弹,想都不想果断出奇,所谓规律的地震确切地说是指地核内部能量的积累过程,dizhen武器也不是随便就能引发的,也是需要目的地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美帝对咱们的地质情况了若指掌都归功于他们在八十年代借着“科学考察”的名义与我们自己的善良天真的科学家联手进行的“中美联合川藏考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64639.html?si=2),可以说对咱们的地质做了个全面的“CT”,痛心啊!当年初初打开国门,把世界想象的幼稚的美好。而狼终归是狼。。如果你注意看新闻,你会发现wen总在救灾现场从来没有说过这是“自然灾害”,他总是在说“这是一场灾难”,因为他知道当多年后真相大白时候他必须对得起他所用过的字眼。。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5:02 发表
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汶川地震是有明显规律的,在那个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其实这种怀疑很早就有,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苏联,苏联的电离层加热装置研究得更早。

[/quote]
不知道为什么发不帖子,发图吧
111111111111.jpg
这叫做循环论证,属于阴谋论的范畴了,我个人并不是阴谋论者。

原帖由 freder 于 2008-7-10 15:22 发表
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5:02 发表
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汶川地震是有明显规律的,在那个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其实这种怀疑很早就有,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就有人 ...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7-10 15:44 发表
这叫做循环论证,属于阴谋论的范畴了,我个人并不是阴谋论者。


但是有的东西你在现实中根本无从找证据,我觉得把这叫做阴谋论也不太妥当,毕竟大家都在探讨各种可能性,还是不要戴帽子的好。是不
阴谋论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习惯于吧一些事件解释为阴谋,有意识的欺骗。比如美国没有登月,李小龙是被谋杀,猫王其实还活着,麦当劳其实是灭亡中国的武器等等。

我不能说这些说法是不对的,但是在没有证据前,你不好说一样东西是存在的。

原帖由 freder 于 2008-7-10 15:48 发表

但是有的东西你在现实中根本无从找证据,我觉得把这叫做阴谋论也不太妥当,毕竟大家都在探讨各种可能性,还是不要戴帽子的好。是不
还有某些人吹嘘说中国有了某种尖端武器,可以怎样怎样,如果你质疑这种武器从科学原理上说不通,在媒体和学术杂志上没有消息,和世界的科技水平不符合等等。
他们一般有两种理由:

(1)这是深奥的科学技术,超越了现有的研究水平。
(2)这是国防尖端,当然不会有消息。(我个人奇怪的是他怎么知道的?)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说得通的,但是这对于探讨问题没有意义,你用这种发式无法让别人信服。
如果美国有了气象武器和地震武器,那我可以尝试给出问题和阴谋论者的回答:

(1)如果美国有气象武器,为什么不试图消灭卡特里纳飓风,减少美国中西部的龙卷风灾害? ---   答案是美国不想暴露这个能力,美国由W.A.S.P控制,他们就是要消灭黑人。

(2)美国诱发了纹川地震,为什么不怕中国的报复? --- 这个问题怕是很难回答,我可以尝试回答。(1)中国已经报复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报复。或者说,(2)中国制造了次贷危机,而美国用地震来报复。

(3)既然有地震武器,为什么不毁灭伊朗,伊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高科技能力? --- 阴谋论者会回答,伊朗已经发生过地震了,但是这些地震对于伊朗的破坏并不大。阴谋论者可能会说(1)地震武器并不很稳定,美国正在改进中(2)美国在等待最佳的时机。
国家与国家的争斗恐怕不是阴谋论者想象得那么简单!否定阴谋论,不能代表太多太多的事实未发生!我们实际上很多事实都无法证实,只是从细枝末节中找点蛛丝马迹,做出自己的猜测!
美国年初利用HARRP天线阵干扰地球磁场来打卫星的真相(俄罗斯国家科学院)

对方干扰地球电磁场,曾经使地球短时间脱离正常轨道!如果地球一旦脱离现有轨道,将进入冰河期。这帮魔鬼看来是真要毁灭地球了?

美国年初打卫星的真相(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美国在击毁卫星的时候导致的大气“弯曲”备受俄国和中国的关注。现今在克里姆林宫散布着一种和骇人听闻的报道,报道称发生在圣地亚哥美国海军基地和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地震以及印度尼西亚发生的7.6级地震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为了摧毁他们的间谍卫星改变了地球大气。在西伯利亚的俄国研究院太阳物理学院,俄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一直在监视着美国在阿拉斯加的HAARP活动——高频率有效的极光研究方案,从那里的报告来看,美国努力想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拥有潜在灾难性的量子粒子束加速器的能力,这个加速器逐渐成熟,但是从未在实时试验中测试过。报道称美国的真正意图是建构HARRP的量子粒子束三角形,三角形的三点分布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的庞大的海军基地,以及他们在地迪戈加西亚岛环礁的秘密印度洋基地,这样一来改变了地球电离子护套的时空连续统,使得他们将形成的电磁圈送到间谍卫星运行轨道,迫使卫星终止其空间运动而被有效瞄准击毁。由于这种新的量子武器系统的复杂性,那些努力想弄清楚其中奥秘的人们仍然无法明白,这一点很正常。但是对这些新式武器潜在的巨大破坏能力却深信不疑。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Zbigniew Brzezinski曾经警告,对于主要国家领导人可以用新技术来进行秘密战争,这种战争需要的安全部队极少…应用人为改变天气的技术可以导致长时间的干旱和风暴。对于美国成功使用的他们新型量子武器系统,虽然不为人知,但是许多中国科学家已经在谴责美国用这些武器进行的试验导致了他们国家灾难性的暴风雪,为了报复中国恐吓美国,准备倾抛他们的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和俄国领导人已经对美国人提出警告反对这些试验,考虑到两国都拥有自己的量子武器系统,虽然没有测试过,但是如果美国没有关注他们所关心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武器来报复美国。有趣的是美国这次量子武器测试的时间刚好和2010年之前的最后一次月全蚀的时间吻合,这主要是美国相信在月全蚀期间月球对地球的拉力将会减小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的发生。有报道称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已经全国范围内发放给他们的所有的当地警署和消防部门空间物体侵入的紧急反应机制,报道称这次粒子武器测试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可能以地震,火山活动以及不同寻常的暴风雨的形式出现。
444444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