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权争夺的三大焦点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02:48
中日海权争夺的三大焦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 桂仁报道 1400年中日海权争夺史,时至今日,仍然还有三个焦点引人注目。
焦点之一:台湾

 出生在台湾的丁茹3年前第一次来到大陆,最惊讶的是满街的“哈日族”。她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台湾也受到了很大的日本文化影响。早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丁茹一直关注日台关系这一研究主题。即使是工作有所变化,从公务员又回到了研究生,她仍然感到,台湾会在中日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文化上,中国大陆和日本对台湾的影响都是深刻的。

任何了解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一页,当时在北京会试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拚死搏斗。

丁茹翻开资料告诉记者,从小自己就接受教育,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而中国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及至上世纪20和30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是席卷南北。单是在1907年至1915年,台湾岛内共发生了十几次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抗日活动。丁茹印象最深的时北埔起义,尽管规模不算大,时间也不长,但有高山族人民群众参加,是汉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联合的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经过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国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到那个时候,台湾、澎湖才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虽然摆脱了日本的统治,但直至今日,日本仍有人觊觎台湾,并把台湾视为“日本的生命线”。日本许多政治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仍然值得中国警惕。


焦点之二:海洋划界

“中日之间存在争议的海域,有三个浙江省那么大。”许森安老人指着家中珍藏的一张地图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在这张一人多高的地图上,许老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仔细地用不同颜色标出中日各自认为应该在本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海域。许森安老人作为高级工程师,曾多年在有关政府部门从事海洋划界的政策研究。他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多张地图。这些地图和许老一道见证着中日海洋划界争端的历史。

由于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当时的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而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我方范围,里外里差了三个浙江省。

中方一直主张,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被中日之间的冲绳海槽切断,理应以此作为中日之间海洋的分界处。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2500米深度是切断大陆架的标准,而日本70年代公布的资料就已证明,冲绳海槽的深度已达2940米。国际社会对此有先例,1969年国际法院在有关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书中写道:“被80—100海里的海槽同挪威海岸分隔开来的北海大陆架区域在任何自然意义上都不能说是毗连该国海岸的,也不能认为是其自然延伸。”也就是说尽管挪威海槽靠近挪威一边,但该海槽以西仍属于英国自然延伸的范围。许老认为,挪威与英国之间水深200到650米的挪威海槽尚且如此,中日之间存在着的2500米以上的冲绳海槽,依此划界更有道理。

与其他焦点相比,海洋划界争端在中日海权之争中似乎很难于瞬间掀起狂风巨浪,而是一个在“一二十年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漫长的“拉锯”,许老的头发也由黑变白。许老一直认为,我们在70年代初中日建交时就应该明确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搁置:“毕竟与现在比起来,那时解决要容易得多。”

焦点之三:钓鱼岛

无论是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法还是地形地貌,日本提出的海洋划界理由都很难成立。而众所周知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连有些日本学者也自知理亏。许老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日本教授讲,钓鱼岛处于日本实际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具有时效性。许老当即在会场上反驳: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存在时效,并将每一个历史阶段为什么说日本不构成时效的原因一一列举,竟让这位日本学者哑口无言。从那以后,性格直率的许老得出一条经验:一定要据理力争,毕竟道理在我们这边。
既然理亏,为什么日本还要拼命争夺呢?一言以蔽之:海底蕴藏的石油资源。目前处于中日争议地区,已经探明有石油资源的地区主要有两大块,一部分在“西湖凹陷”地区;一部分在钓鱼岛群岛附近。1974年1月,日本与韩国签署了所谓“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该项协定在东海海域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日本和韩国的所谓“共同开发区”,但日本始终没什么收获。在得知中国在该共同开发区附近钻出石油以后,日本石油公团于1988年6月3日到8日访华时,也提出与中国建立“共同开发区”。“日本人当时这一举动有双重含义,一是意图在石油资源方面与中国分一杯羹;二是由于这一开发区正好跨越‘中间线’,如果中国接受这一建议,等于变相承认了日本的‘中间线’原则。”许老至今还保留着流产的所谓“日中共同开发区”方位图。
历史总归留有遗憾,但现在的人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许老认为,目前打破“久拖不决”的状态未必对中国有利。因为毕竟“拖”的状态并不影响着我们对该海域资源的开采;而打破“拖”的状态反而可能使我国东部沿海面临“岛链封锁”的困境。中日海权争夺的三大焦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 桂仁报道 1400年中日海权争夺史,时至今日,仍然还有三个焦点引人注目。
焦点之一:台湾

 出生在台湾的丁茹3年前第一次来到大陆,最惊讶的是满街的“哈日族”。她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台湾也受到了很大的日本文化影响。早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丁茹一直关注日台关系这一研究主题。即使是工作有所变化,从公务员又回到了研究生,她仍然感到,台湾会在中日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文化上,中国大陆和日本对台湾的影响都是深刻的。

任何了解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一页,当时在北京会试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拚死搏斗。

丁茹翻开资料告诉记者,从小自己就接受教育,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而中国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及至上世纪20和30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是席卷南北。单是在1907年至1915年,台湾岛内共发生了十几次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抗日活动。丁茹印象最深的时北埔起义,尽管规模不算大,时间也不长,但有高山族人民群众参加,是汉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联合的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经过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国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到那个时候,台湾、澎湖才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虽然摆脱了日本的统治,但直至今日,日本仍有人觊觎台湾,并把台湾视为“日本的生命线”。日本许多政治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仍然值得中国警惕。


焦点之二:海洋划界

“中日之间存在争议的海域,有三个浙江省那么大。”许森安老人指着家中珍藏的一张地图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在这张一人多高的地图上,许老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仔细地用不同颜色标出中日各自认为应该在本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海域。许森安老人作为高级工程师,曾多年在有关政府部门从事海洋划界的政策研究。他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多张地图。这些地图和许老一道见证着中日海洋划界争端的历史。

由于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当时的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而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我方范围,里外里差了三个浙江省。

中方一直主张,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被中日之间的冲绳海槽切断,理应以此作为中日之间海洋的分界处。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2500米深度是切断大陆架的标准,而日本70年代公布的资料就已证明,冲绳海槽的深度已达2940米。国际社会对此有先例,1969年国际法院在有关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书中写道:“被80—100海里的海槽同挪威海岸分隔开来的北海大陆架区域在任何自然意义上都不能说是毗连该国海岸的,也不能认为是其自然延伸。”也就是说尽管挪威海槽靠近挪威一边,但该海槽以西仍属于英国自然延伸的范围。许老认为,挪威与英国之间水深200到650米的挪威海槽尚且如此,中日之间存在着的2500米以上的冲绳海槽,依此划界更有道理。

与其他焦点相比,海洋划界争端在中日海权之争中似乎很难于瞬间掀起狂风巨浪,而是一个在“一二十年都很难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漫长的“拉锯”,许老的头发也由黑变白。许老一直认为,我们在70年代初中日建交时就应该明确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搁置:“毕竟与现在比起来,那时解决要容易得多。”

焦点之三:钓鱼岛

无论是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法还是地形地貌,日本提出的海洋划界理由都很难成立。而众所周知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连有些日本学者也自知理亏。许老清楚地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日本教授讲,钓鱼岛处于日本实际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具有时效性。许老当即在会场上反驳: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存在时效,并将每一个历史阶段为什么说日本不构成时效的原因一一列举,竟让这位日本学者哑口无言。从那以后,性格直率的许老得出一条经验:一定要据理力争,毕竟道理在我们这边。
既然理亏,为什么日本还要拼命争夺呢?一言以蔽之:海底蕴藏的石油资源。目前处于中日争议地区,已经探明有石油资源的地区主要有两大块,一部分在“西湖凹陷”地区;一部分在钓鱼岛群岛附近。1974年1月,日本与韩国签署了所谓“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该项协定在东海海域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日本和韩国的所谓“共同开发区”,但日本始终没什么收获。在得知中国在该共同开发区附近钻出石油以后,日本石油公团于1988年6月3日到8日访华时,也提出与中国建立“共同开发区”。“日本人当时这一举动有双重含义,一是意图在石油资源方面与中国分一杯羹;二是由于这一开发区正好跨越‘中间线’,如果中国接受这一建议,等于变相承认了日本的‘中间线’原则。”许老至今还保留着流产的所谓“日中共同开发区”方位图。
历史总归留有遗憾,但现在的人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许老认为,目前打破“久拖不决”的状态未必对中国有利。因为毕竟“拖”的状态并不影响着我们对该海域资源的开采;而打破“拖”的状态反而可能使我国东部沿海面临“岛链封锁”的困境。
[em09]中国人[em08]
怎么才这么点争端???
强烈抗议这种保守主义的退却作风~~~
应该还有冲绳问题!!!
就是日本的北方四岛,我们就是以调停身份,也要插一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