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的追求是大海(时代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9:54
——追记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上)
2008年07月03日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8年2月8日,一位传奇老人溘然长逝。
  临终前,老人嘱咐儿子代她交了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上仅剩下85.46元。而她一生捐献的钱物,价值超过300万元。
  病重期间,她只要看见医护人员走进病房,就会努力坐起来,或者招招手。医护人员离开时,她总是说:“辛苦了!”“把你们累坏了!”
  因肺纤维化合并感染,她无法说话,只能用笔告诉工作人员,每天给她读报。1月20日,胡 锦 涛总书记看望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报道发表后,她反复听了三遍,直到深度昏迷。
  这位老人身世显赫,却鲜为人知。她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83个春秋,她见证了新旧中国的沧桑巨变,最终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生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于党、一切献给党,就是她的人生写照。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她生前最爱唱的歌曲。她像一朵浪花,来自大海,归于大海。她是大海的赤子,一生一世,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
  五十岁的新党员
  在冯理达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1947年8月,她和父母站在美国旧金山的海滩上,眺望着远方。
  浩瀚的海洋,隔不断游子对祖国的思念。1948年8月,冯玉祥夫妇准备远渡重洋,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与丈夫罗元铮作出去留选择。那时,冯理达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
  从父亲率兵张家口抗日,到举家赴泰山赋闲,再到远走美国“考察水利”,在随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冯理达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这个政党的纲领和主张深深吸引。于是,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跟着父母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在大西洋的波涛中,“胜利”号轮船起航了。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灾难悄然降临。1948年9月1日,当轮船航行至苏联黑海时,船舱突然失火,冯玉祥和小女儿不幸遇难。李德全带着冯理达及其弟妹回国。
  “黑海事件”的生离死别,成为冯理达一生永远的痛,也成为她的人生新起点。
  回国后,她越来越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学习期间,她第一次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获得了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为了消灭这种传染病,冯理达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一时间,冯理达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她的讲课教材被编成专著——《中国针灸学》。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她和母亲都受到了冲击。不久,母亲病逝,她也失去了工作。1973年,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住院医生。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
  1975年12月23日,是冯理达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26年的苦苦追求,她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闻此消息,她喜极而泣。那一年,她已经50岁。
  有人问:年过半百,为什么还是痴心不改?冯理达说:“我父亲从辛亥革命时就开始探索中国的前途,经历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才看清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蒙受的耻辱。当年,父亲为了追随共产党,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母亲在62岁高龄时加入了共产党;弟弟妹妹也先后成了共产党员。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永远跟党走是我人生的最终选择。”
  冯理达对党的感情,真挚而深沉。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震动。作为第一代留苏学者,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没有上班,这是她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后来,她总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言辞恳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后,她逐字逐句阅读新党章,并用毛笔小楷一遍遍地抄录,装订成精美的礼品书赠送朋友。面对惊讶的目光,她说:“读八遍不如抄一遍。抄写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党章,也是敦促自己践行党章。”
  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
  冯理达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法国人的画像——免疫学创始人巴斯德。画面上,巴斯德神情专注,观察着试管中的标本。那是她最敬重的科学家之一。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简陋的条件,挡不住她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桌子,她就找来废弃的木料自己动手搭台子;没有电子显微镜,她就带着医学标本到其他单位做实验;没有防护服,她就冒着辐射的危险,开展放射免疫研究;没有工人,她就亲自洗试管和器皿,手上的皮都泡脱了。
  搞病毒实验需要无菌操作间,可当时的医院不具备条件。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地方: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日夜苦干,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经过艰苦创业,免疫室拥有了病毒细胞室、免疫实验室、血液流变室、电子显微镜室、动物实验室和免疫研究门诊等6个部门,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个小小窗口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冯理达率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的思想,把免疫学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并创立了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免疫物理学、部队免疫学等,为丰富世界免疫学作出贡献。她创造性地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进行机体免疫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受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冯理达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开始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1999年,她出版了第一册《健康健美长寿学》,阐述了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健康是国家财富”等理念。近年来,她共出版《健康健美长寿学》6册,总计200万字。
  晚年,冯理达经常奔走在工厂、社区、农村、部队,不知疲倦地传播健康知识,被誉为“健康使者”。针对中国的“银发浪潮”和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她强调防病重于治病,提倡弘扬中医文化,提高人群免疫功能。她说:“人要有存储健康的意识,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再富也是贫穷的。”近10年来,她在国内授课上千次,听众达数十万人,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任何宴请。
  2007年11月的一天,北京突然降温,雪花飘飞。冯理达应邀给退休老干部做一场健康讲座。由于天气不好,很多老人都没到场,她也因感冒不停地咳嗽。主持人建议取消讲座,她却说:“今天只要有一个人听我的课,我就应该讲下去,这是对人的尊重!”她的课不仅绘声绘色,还有现场示范动作,会场上掌声不断。谁也不知道,那时,她的肺部感染已经很重了。
  关注民生的“老大姐”
  冯理达一家与政协颇有渊源。母亲李德全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丈夫罗元铮既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连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被尊称为“老大姐”。
  1989年,冯理达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日记里写道:“政协,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为了反对独裁政治,我父亲在美国联合爱国人士,要求民主,但他没能亲眼看到他的愿望变成现实。直到1949年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才有了真正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历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多党的力量合在一起,实行民主政治时,我们就有力量,国家就兴旺,过去我们合力反对独裁,现在我们一起振兴中华。”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冯理达永远是记者追逐的“焦点”。这并不是因为她特殊的家庭背景,而是因为她每次的讲话都有血有肉,充满感情。
  “人民安乐版图全”,这是冯玉祥将军的诗句,也是冯理达的心愿。2005年,政协委员讨论《反分裂国家法》时,她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从父亲爱国的历史讲起,义正辞严地批评“台独”。政协小组会发言一般很少有人鼓掌,但她的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
  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曾寄语台湾同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证明,繁荣发展总是与统一相伴,战乱衰败总是与分裂相随。一道台湾海峡,割不断骨肉亲情,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不会答应两岸分裂,骨肉分离。”
  每次会见海外朋友时,她总是不忘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方面是不如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一名台湾退役军官访问祖国大陆,临走时动情地说:“你很爱国,你讲的这些事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炎黄子孙的血脉都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众,是冯理达提案的重要内容。她常常说:“我是党的女儿,人民的女儿,老百姓的女儿。”
  近年来,她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4年初,她前往北京郊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调研。她挨家挨户地走访,目睹了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学、农民工学校师资缺乏的景象,深感痛心。于是,她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快,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1998年,北京抗癌乐园负责人找到冯理达,请她参加成立5周年活动。从那时起,冯理达就和癌症患者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经常捐款捐物,宣讲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乐观地生活。得知北京抗癌乐园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点,她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并递交了提案。2005年,北京市政府拨款120万元,在海淀区颐园居小区购置了一套145平方米的住房。从此,北京抗癌乐园的病友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冯理达就像一朵深情的浪花,历经风雨沧桑,永远追求着大海、眷恋着大海……——追记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上)
2008年07月03日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8年2月8日,一位传奇老人溘然长逝。
  临终前,老人嘱咐儿子代她交了1万元党费。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上仅剩下85.46元。而她一生捐献的钱物,价值超过300万元。
  病重期间,她只要看见医护人员走进病房,就会努力坐起来,或者招招手。医护人员离开时,她总是说:“辛苦了!”“把你们累坏了!”
  因肺纤维化合并感染,她无法说话,只能用笔告诉工作人员,每天给她读报。1月20日,胡 锦 涛总书记看望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报道发表后,她反复听了三遍,直到深度昏迷。
  这位老人身世显赫,却鲜为人知。她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83个春秋,她见证了新旧中国的沧桑巨变,最终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生追随党、一生热爱党、一贯忠于党、一切献给党,就是她的人生写照。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是她生前最爱唱的歌曲。她像一朵浪花,来自大海,归于大海。她是大海的赤子,一生一世,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
  五十岁的新党员
  在冯理达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1947年8月,她和父母站在美国旧金山的海滩上,眺望着远方。
  浩瀚的海洋,隔不断游子对祖国的思念。1948年8月,冯玉祥夫妇准备远渡重洋,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与丈夫罗元铮作出去留选择。那时,冯理达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
  从父亲率兵张家口抗日,到举家赴泰山赋闲,再到远走美国“考察水利”,在随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冯理达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这个政党的纲领和主张深深吸引。于是,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跟着父母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在大西洋的波涛中,“胜利”号轮船起航了。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灾难悄然降临。1948年9月1日,当轮船航行至苏联黑海时,船舱突然失火,冯玉祥和小女儿不幸遇难。李德全带着冯理达及其弟妹回国。
  “黑海事件”的生离死别,成为冯理达一生永远的痛,也成为她的人生新起点。
  回国后,她越来越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冯理达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学习期间,她第一次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列宁格勒医学院,她获得了免疫学副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被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出版。1957年,列宁格勒白喉肆虐。为了消灭这种传染病,冯理达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一时间,冯理达成为苏联的新闻人物,她的讲课教材被编成专著——《中国针灸学》。面对苏联的挽留,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58年,冯理达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她和母亲都受到了冲击。不久,母亲病逝,她也失去了工作。1973年,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怀下,冯理达被调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住院医生。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
  1975年12月23日,是冯理达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26年的苦苦追求,她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闻此消息,她喜极而泣。那一年,她已经50岁。
  有人问:年过半百,为什么还是痴心不改?冯理达说:“我父亲从辛亥革命时就开始探索中国的前途,经历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才看清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共产党才能结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蒙受的耻辱。当年,父亲为了追随共产党,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母亲在62岁高龄时加入了共产党;弟弟妹妹也先后成了共产党员。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永远跟党走是我人生的最终选择。”
  冯理达对党的感情,真挚而深沉。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震动。作为第一代留苏学者,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没有上班,这是她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后来,她总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并言辞恳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后,她逐字逐句阅读新党章,并用毛笔小楷一遍遍地抄录,装订成精美的礼品书赠送朋友。面对惊讶的目光,她说:“读八遍不如抄一遍。抄写的过程,既是加深理解党章,也是敦促自己践行党章。”
  中国免疫学的开拓者
  冯理达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法国人的画像——免疫学创始人巴斯德。画面上,巴斯德神情专注,观察着试管中的标本。那是她最敬重的科学家之一。
  1978年,53岁的冯理达奉命创建海军总医院免疫室。一间房,两张桌,三个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然而,简陋的条件,挡不住她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桌子,她就找来废弃的木料自己动手搭台子;没有电子显微镜,她就带着医学标本到其他单位做实验;没有防护服,她就冒着辐射的危险,开展放射免疫研究;没有工人,她就亲自洗试管和器皿,手上的皮都泡脱了。
  搞病毒实验需要无菌操作间,可当时的医院不具备条件。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地方: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日夜苦干,反复实验,终于用科学方法证实了中医药对流感病毒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奖。
  经过艰苦创业,免疫室拥有了病毒细胞室、免疫实验室、血液流变室、电子显微镜室、动物实验室和免疫研究门诊等6个部门,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个小小窗口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冯理达率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免疫学学科的思想,把免疫学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并创立了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免疫物理学、部队免疫学等,为丰富世界免疫学作出贡献。她创造性地运用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进行机体免疫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受到了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冯理达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开始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1999年,她出版了第一册《健康健美长寿学》,阐述了健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健康是国家财富”等理念。近年来,她共出版《健康健美长寿学》6册,总计200万字。
  晚年,冯理达经常奔走在工厂、社区、农村、部队,不知疲倦地传播健康知识,被誉为“健康使者”。针对中国的“银发浪潮”和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她强调防病重于治病,提倡弘扬中医文化,提高人群免疫功能。她说:“人要有存储健康的意识,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再富也是贫穷的。”近10年来,她在国内授课上千次,听众达数十万人,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任何宴请。
  2007年11月的一天,北京突然降温,雪花飘飞。冯理达应邀给退休老干部做一场健康讲座。由于天气不好,很多老人都没到场,她也因感冒不停地咳嗽。主持人建议取消讲座,她却说:“今天只要有一个人听我的课,我就应该讲下去,这是对人的尊重!”她的课不仅绘声绘色,还有现场示范动作,会场上掌声不断。谁也不知道,那时,她的肺部感染已经很重了。
  关注民生的“老大姐”
  冯理达一家与政协颇有渊源。母亲李德全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丈夫罗元铮既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连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被尊称为“老大姐”。
  1989年,冯理达增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日记里写道:“政协,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为了反对独裁政治,我父亲在美国联合爱国人士,要求民主,但他没能亲眼看到他的愿望变成现实。直到1949年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才有了真正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历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见证,当我们多党的力量合在一起,实行民主政治时,我们就有力量,国家就兴旺,过去我们合力反对独裁,现在我们一起振兴中华。”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冯理达永远是记者追逐的“焦点”。这并不是因为她特殊的家庭背景,而是因为她每次的讲话都有血有肉,充满感情。
  “人民安乐版图全”,这是冯玉祥将军的诗句,也是冯理达的心愿。2005年,政协委员讨论《反分裂国家法》时,她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从父亲爱国的历史讲起,义正辞严地批评“台独”。政协小组会发言一般很少有人鼓掌,但她的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
  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曾寄语台湾同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证明,繁荣发展总是与统一相伴,战乱衰败总是与分裂相随。一道台湾海峡,割不断骨肉亲情,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不会答应两岸分裂,骨肉分离。”
  每次会见海外朋友时,她总是不忘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方面是不如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一名台湾退役军官访问祖国大陆,临走时动情地说:“你很爱国,你讲的这些事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炎黄子孙的血脉都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众,是冯理达提案的重要内容。她常常说:“我是党的女儿,人民的女儿,老百姓的女儿。”
  近年来,她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4年初,她前往北京郊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调研。她挨家挨户地走访,目睹了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学、农民工学校师资缺乏的景象,深感痛心。于是,她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快,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1998年,北京抗癌乐园负责人找到冯理达,请她参加成立5周年活动。从那时起,冯理达就和癌症患者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经常捐款捐物,宣讲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乐观地生活。得知北京抗癌乐园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点,她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并递交了提案。2005年,北京市政府拨款120万元,在海淀区颐园居小区购置了一套145平方米的住房。从此,北京抗癌乐园的病友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冯理达就像一朵深情的浪花,历经风雨沧桑,永远追求着大海、眷恋着大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常委,第七、九、十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全军知名医学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2月8日1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冯理达同志1925年11月出生,1947年参加工作,1973年3月入伍,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2月评任主任医师,1999年12月晋升为专业技术二级。曾先后兼任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顾问,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免疫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冯理达同志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她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自幼怀有真挚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报国之志。1943年高中毕业考入成都药学专科学院,翌年9月以优异成绩升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9月随父母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学习。在美期间,她坚持边学习边工作,曾担任冯玉祥将军的警卫、司机和秘书,积极协助冯玉祥将军和我党在美的一些党员及爱国民主人士,共同从事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革命斗争。1948年8月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49年9月,她作为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在校期间,她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运用针灸提高白喉免疫力,取得明显效果,获得列宁格勒科学大奖。因学习成绩优秀,免考直升为免疫学研究生,1958年获得免疫学副博士学位。

  1959年2月,冯理达同志毕业回国,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她十分珍视报效祖国的机会,在免疫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尽心尽责。她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赴灾区研究浮肿与传染病关系的医疗队负责人、国家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02传染病中央工作组副组长、赴邢台地震区研究地震及传染病关系工作组负责人、国家卫生部防治流脑工作组分组组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常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深入一线收集资料、指导传染病免疫治疗工作,给广大民众送医送药,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3年3月,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冯理达同志调入海军总医院工作,先后任传染科及临床实验科军医、免疫学研究室负责人。1983年6月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1987年2月起兼任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她积极响应建设强大人民海军伟大号召,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为部队建设服务。她从国情出发,提出具有特色的免疫学学科建设思想,对免疫宏观学、免疫微观学、免疫康复学等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她领导建立了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创造性地以电学、力学、电动力学、电磁学等理论为指导,对机体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抗原抗体进行机体免疫方面的研究,受到钱学森等知名专家好评。她组织力量研究抗疲劳、耐严寒、抗饥饿等方面的课题,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到28个国家和地区讲学,积极促进中外医学交流,扩大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她长期致力于中国免疫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主编学术专著8部260万字,发表论文60余篇,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因在免疫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评为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世界500名人和世界2000名杰出科学家之一。

  冯理达同志对党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在民族危亡之时,她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始终把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内在需求,几十年如一日,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执着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先后撰写了上百万字的政治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还用毛笔正楷恭录十四大以来历次党章全文。她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先后1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支部书记。生前多次上交千元以上党费,还嘱咐儿子在自己去世后代交党费1万元。十七大召开后,她不顾年迈病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仔细研读大会报告,先后8次通读新党章,并坚持亲手抄录,直至晕倒被送进医院,实践了她“把一生都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冯理达同志热爱祖国、关注统一大业。她把报效祖国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几十年岁月里,满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全力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关心国计民生,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她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联系爱国民主人士和医学界人士,共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她极为关心支持祖国和平统一事业,1988年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之日起即担任常务理事,积极参加中国统促会举办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结合自己的特殊经历和深切体验,大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在接待海外来访团组和有关人士时,主动介绍祖国建设的大好形势,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她注重开展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努力沟通两岸同胞情谊,特别关心台湾青少年,对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不仅传授医学知识,还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启发他们关心祖国、热爱祖国。她为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理达同志情系人民、关心群众疾苦。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她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和疾苦放在心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20年里,她始终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和海军建设,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发展民族医药等问题,积极提出议案和建议。从医院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部队和社会各界,热心宣讲科学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她主编的《健康健美长寿学》6卷专著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她忧国忧民,每日加班加点收集疫情信息,积极为防治工作献计献策,整理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疫情资料。她积极倡导推广在农村走中西医相结合、治病防病相结合的路子,为构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积极奔走呼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冯理达同志勤勉敬业、保持优良作风。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到祖国的医学事业上,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她崇尚科学,讲求务实,对病人满腔热忱,对工作一丝不苟。她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关心部属,自觉抵制方方面面的诱惑,始终保持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她主动把在国外讲学的酬劳和受赠物品捐献给医院和灾区人民,价值达300多万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工作人员。

  冯理达同志的一生,是继承先辈遗志、不懈奋斗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一生,是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与世长辞,使我党失去了一名优秀党员,我军失去了一名优秀干部,是我国医疗卫生战线和海军建设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她坚定执着的政治信念,对党无比忠诚,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躬身践行先进性要求;学习她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献身军队和海军建设,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学习她心系人民、心系官兵的崇高品德,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和部队官兵的利益放在心上;学习她视事业重于生命的奉献精神,不断更新知识、锐意进取、自主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为加速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冯理达同志永垂不朽!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71065/125635/7438923.html
敬禮!!!
[:a15:]
美文[:a15:]
党费这个经典的桥段都没漏掉
冯玉祥将军的后人,敬礼。。。。!!!!
英雄!:handshake
向老海军致敬
向祖国的忠诚卫士致敬!
老一辈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