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如何走出中国网络民主的初级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5:55:49
南方日报:如何走出中国网络民主的初级阶段?

--------------------------------------------------------------------------------

2008年07月0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在胡 锦 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后,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得到了一次积极的回应。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8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61.7%的公众认为政府重视与民众的沟通与交往,这次总书记与网民的交流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实践”。本次民调还显示,56.8%的公众认为这次交流“开了历史先河”,说明中央对网络民意的前所未有的重视;52.4%的公众认为在这次交流之后,中国网络会更有活力,网民社会参与意识会更强。

  

  互联网在民间社会的勃兴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但中国网络会不会更有活力,网民社会参与意识会不会更强,尚不能下断语。互联网毕竟只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生活;互联网也毕竟只是人们表达意见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全部的渠道;互联网的管理毕竟还是和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会遭遇一些现实中的暗流。这就好比我们似乎熟稔的网络民主一样,核心词应该是民主,而不是网络。在网络民主这个政治话语体系中,网络是为民主服务的,网络可以是民主的载体,却不能是民主的根本。换言之,不是参与了网络发言就实现了网络民主,网络民主归根结底也是属于民主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民主的基本要素而自成一派。

  报道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2.3亿,这股力量从最初的懵懂已经蜕变为今日的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各种问题和灾难出现的时候,总会听到网民们发出的声音,其中不乏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等公共事件里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但网友们的进步是不是已经完成了对网络初级阶段的跨越?是否已经完成了向网络公民的转变?在互联网上,理性的声音是否盖过了那些所谓的网络暴力、民粹主义?

  确实不好下断语。互联网在中国是在一点一滴地进步,但这个进步并没有一飞冲天,互联网的江湖依然复杂无比,依然鱼龙混杂,有时也泥沙俱下。作为一个较易采集信息的渠道,互联网所展现的民意也是多样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民意呢?如果依据民意来施政,依据哪方面的民意呢?这是通向网络民主的一个大问题,如果选择性听民意,那么也就会出现依据喜好选择性施政和执法的现象了,这却是和民主不搭界的。通向网络民主的第二个问题是,网络是个具有匿名性质的发言场,如果有人或者有组织刻意协调人手进行针对性发言和引导,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民意是否具有客观公正性?如果不具备客观公正性,不符合公共利益,政府是否要依此调整具体施政方略?通向网络民主的第三大问题是,如何判断网络民意的公共利益属性,判断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判断,判断本身的民主执行力如何?

  从这些问题出发,中国的网络民主事业不过刚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已。作为民主形式的一种,网络民主在中国的民主事业中已经“出席”了,这当然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代议制民主国家,网络议政平台的搭建可以为中国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新的议政渠道。但民主从来不是完美的,它只是迄今为止最不坏的形式,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形式。因此,即便对于网络民主本身而言,也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警惕民主的走样,从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事业的发展。(周虎城)南方日报:如何走出中国网络民主的初级阶段?

--------------------------------------------------------------------------------

2008年07月01日  来源:南方日报  

--------------------------------------------------------------------------------


  在胡 锦 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后,基于网络的民意表达得到了一次积极的回应。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8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61.7%的公众认为政府重视与民众的沟通与交往,这次总书记与网民的交流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实践”。本次民调还显示,56.8%的公众认为这次交流“开了历史先河”,说明中央对网络民意的前所未有的重视;52.4%的公众认为在这次交流之后,中国网络会更有活力,网民社会参与意识会更强。

  

  互联网在民间社会的勃兴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但中国网络会不会更有活力,网民社会参与意识会不会更强,尚不能下断语。互联网毕竟只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生活;互联网也毕竟只是人们表达意见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全部的渠道;互联网的管理毕竟还是和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会遭遇一些现实中的暗流。这就好比我们似乎熟稔的网络民主一样,核心词应该是民主,而不是网络。在网络民主这个政治话语体系中,网络是为民主服务的,网络可以是民主的载体,却不能是民主的根本。换言之,不是参与了网络发言就实现了网络民主,网络民主归根结底也是属于民主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民主的基本要素而自成一派。

  报道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2.3亿,这股力量从最初的懵懂已经蜕变为今日的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各种问题和灾难出现的时候,总会听到网民们发出的声音,其中不乏华南虎事件、厦门PX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等公共事件里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但网友们的进步是不是已经完成了对网络初级阶段的跨越?是否已经完成了向网络公民的转变?在互联网上,理性的声音是否盖过了那些所谓的网络暴力、民粹主义?

  确实不好下断语。互联网在中国是在一点一滴地进步,但这个进步并没有一飞冲天,互联网的江湖依然复杂无比,依然鱼龙混杂,有时也泥沙俱下。作为一个较易采集信息的渠道,互联网所展现的民意也是多样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民意呢?如果依据民意来施政,依据哪方面的民意呢?这是通向网络民主的一个大问题,如果选择性听民意,那么也就会出现依据喜好选择性施政和执法的现象了,这却是和民主不搭界的。通向网络民主的第二个问题是,网络是个具有匿名性质的发言场,如果有人或者有组织刻意协调人手进行针对性发言和引导,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民意是否具有客观公正性?如果不具备客观公正性,不符合公共利益,政府是否要依此调整具体施政方略?通向网络民主的第三大问题是,如何判断网络民意的公共利益属性,判断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判断,判断本身的民主执行力如何?

  从这些问题出发,中国的网络民主事业不过刚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已。作为民主形式的一种,网络民主在中国的民主事业中已经“出席”了,这当然是进步的表现。作为代议制民主国家,网络议政平台的搭建可以为中国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新的议政渠道。但民主从来不是完美的,它只是迄今为止最不坏的形式,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形式。因此,即便对于网络民主本身而言,也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警惕民主的走样,从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事业的发展。(周虎城)
媒体评论:“网民”不过是“公民”的一张面具

--------------------------------------------------------------------------------

2008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中国新闻周刊》6月30日报道称: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锦 涛考察人民日报社时,与网友进行交流,这是以权威的身份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原文]。同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七成民众认为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新通道。

  

  在对网民表现一片叫好声中,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有许多事情,为什么在网络上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遭遇梗阻?

  网络之所以备受欢迎,有一些重要原因,比如,它让人与人之间获得了某种平等。调查表明,67.2%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在线形式“弥合了阶层地位等各种差异”,网友之间一律平等,没有沟通距离。它拉近了政府机关和普通民众的距离,57.3%公众认为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网收集民意“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它极大地为网民提供了言论空间,66.9%的公众认为网络可以使重要问题和观点迅速得到重视,65.1%的公众认为网络方便交换不同意见,61.4%的公众认为网络“最方便网民说实话”。然而,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公民不同意见的真实表达,等等,这些本都是人们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权利,是民主法治社会公民应有的常态,这些东西不应该只是在网络上才可以实现,才能为人们所拥有。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另外的情形:“官本位”盛行,普通公民和官员之间、下级官员和上级官员之间很难有真正的“平等”,上官说的话下官和普通百姓很难反驳,人与人之间事实存在着因阶层地位等各种差异和导致的沟通距离。“等、推、拖”等机关病在不少部门客观存在,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公务员人浮于事,问题积压。“彭水诗案”、“西丰警察进京拘传记者案”等典型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包括在华南虎照事件这样的热点问题面前本地媒体舆论的失语,等等,都充分说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容易,公民不同意见的真实表达仍然可能遭遇权力干扰。许多在网络上能够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民意的突出,人们对网络生活的热衷,是因为网络帮助他们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权利。这既是一种“权利的突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权利通过网络实现了;也是一种“权利的逃避”,即人们开始迷上了网络上的虚拟权利,而暂时逃避了追求现实权利不易的事实。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的繁荣、肯定网民的表现的同时,应该看到这样一种尴尬事实的存在。毕竟,互联网生活带有很大的虚拟性,网上的权利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权利,更多的公共事务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网络顶多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不仅网络上的许多权利原本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应该拥有的,而且,迄今为止,网民对这些权利的熟练运用,如不同意见的表达、议政、平等交流等等,都没有成为“洪水猛兽”。相反,这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乃至获得了总书记的肯定。这就充分说明,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拥有的这些权利,也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在网络上行得通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行得通。

  既然在网络上,网民与官员的平等交流是可行的,网民可以相对安全地表达真实意见,包括对某些权力部门不留情面地批评,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可谓为政府工作提供极好的参考,等等,那么,这一切也完全可以为现实生活中的“公民”所实践。因此,我们更需要期待的是,网络能够切实地推动现实生活中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动民主法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讲,“网民”不过是“公民”的一张面具而已。(邓清波)
在对网民表现一片叫好声中,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有许多事情,为什么在网络上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遭遇梗阻?
=====
敢问哦:D
先走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吧

经济上的问题不能解决,想逆推...
民主就是要人民当家做主,对于民主的讨论,民主可否实现暂时先扔一边

网络民主算哪家子事?在民主之前套个网络,怎么理解?谁来解释解释?超大算网络么?超大可以民主么?
要等70~80掌权再说吧:D :D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8-7-1 12:11 发表
要等70~80掌权再说吧:D :D

楼上有木有兴趣:D
想要发展进步,首先干掉斑竹;演员吵得越凶,观众越早成熟。;P ;P ;P
南方报系唯一还有点人样的是不是就剩下个南方日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