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0:52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派军队登陆并攻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为了夺回马岛,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经过74天的激战,最终夺取了战争胜利。

在马岛战争中,在海上尤其是远洋的海空战和岛屿争夺战中,后勤补给十分重要。英国特混舰队远离本土13000公里,所以一切作战物资和民生物资以及必要的支援设备全部由舰队自行携带。主要依靠庞大的辅助舰和商船队的进行伴随保障及补给。

英军的后勤补给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庞大的商船队是英国特混舰队的海上生命线。

英国政府在战前就充分贯彻了1978年北约组织关于紧急时征用300艘船只的决议。这是英国国防部能在马岛粮期征用商船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战局的进展,英国征用或租用商船的数目不断增长,共计56艘商船,约66.6万吨,这些船里包括油轮、破冰船、运兵船、修理船、医院船、弹药运输船、淡水补给船、被服补给船、食品储藏船等。其中主要有运兵船4艘,约14.1万吨;油船21艘,约31万吨;另有舰队辅助船16艘,约14.5万吨。支援船只共计72艘,约81.1万吨,与特混舰队战舰46艘,约19万吨相比,舰船数量是1.6:1,吨位是4.2:1。特别突出的是,舰队的油料保障充分,21艘商用油船外,还有舰队油船8艘,约7万吨,共计有29艘油船,约38万吨来保障40艘水面战舰的作战需要。油船数量与水面战舰吨位比大约是2:1。

这些被征用的商船总共运送了十万吨各类物资(换算成周转量为十三亿吨公里)、九千名人员、九十五架飞机上前线。虽然在战争中,作战物资(弹药、油料、食品、轮胎)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数字,但英军后勤系统仍基本满足了前线需求。

二、        战前动员计划周密,战时组织协调水平高。

由于英国战前就制订了征用商船的计划预案,英国国防部通过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与在英国海运总会登记注册的船主们密切协作,定期修订这些计划。平时就已经根据船只性能特点而准备了相应的改装图纸。所以这一次凡征用的商船均能就近卸货,及时改装。根据协议,英国政府共向商船船主支付了5500万英镑的征用费。

为了使商船适应战争的需要,许多商船由特文波特、朴次茅斯、查塔姆和罗赛斯的海军造船厂在短短的48小时内完成改装。英国政府为此花了上千万英镑改装费。主要的改装项目包括为19艘商船安装直升机平台;为所有商船加装海上补给装置;增加军用通信、领航和密码设备;加装船用制水装置,增加床辅,以及在一些船上安装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

所有被征用的商船仍由原来的船员驾驶,但每艘征用的商船上都派去了一个后家舰队辅助船队的人员小组。当商船船员进入作战危险区域后,政府给每人每天增加15%的工资。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者和军人一样受功和奖赏。商船被击沉者,由政府负责赔偿。

被征用的商船接到命令后行动很快。有的商船还在世界各地舴,一接到征用命令就立即妥善安排好原来的商务,立即开赴战场。被征用的商船大都在两周左右已经到了南大西洋前线,没有和平时期的严密组织和训练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运兵,英军征调了英国当时最现代化和最化豪华的邮轮,67000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以及45000吨的“堪培拉”号。仅此二船,就可以运兵5000人,把第二批后续登陆部队全部运上了前线。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正满载游客向地中海驶去,但政府一声令下,旅客自觉地在中途下船,保证了运兵的需要。

4月7日,“堪培拉”号运兵船载着突击2000余人出航,在经过英吉利海峡时边航渡边作最后的舱面,仅仅花了5天就成功地将直升机停机坪改装完毕。

为了运送航空技术装备,使用了经过改装的“大西洋运送者”号、“大西洋堤道”号和“天文学家”号集装箱船,船上先后装载了20架“海鹞”式和“鹞”式GR3型飞机,以及8架直升机。

为了弥补扫雷力量的不足,5艘1000吨级的英国远洋拖网渔船被迅速地改装成扫雷艇,并用海军人员替换全部船员。

三、        远洋作战中有无中间补给基地关系重大。

阿森松岛是圣赫勒拿岛的附属岛屿,位于南纬7度,西经17度附近,地处英国和马岛之间,其距离英国和马岛的距离分别为5120公里和5600公里,战争刚开始,美国就将阿森松岛基地完全交给英国使用。该基地成为了英国特混舰队海空补给的中间站。在战争期间,英国舰队补给船均在此装货,各军用物资和油料均通过海运和空运输送到这里。然后再把这些补给品由这个中间基地运送到作战区域。突击部队在此休整,有的商船(如抢修打捞船)在此进行改装。

魏德威克空军基地位于该岛的西南部,机场跑道长4048米,宽81米,可供巨型飞机起降。美军还根据1962年协议把所租用的基地供英军使用,并向英国空军提供了约150万加仑的航空燃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军后勤的压力。在战争期间,它成为英国皇家空军活动的中心,使用率从平时的每周4次猛增至每天数百次起降。

阿森松岛是南大西洋中的通信枢纽。除了空军基地里的全球高频航路站和雷达追踪站外,还建有一座卫星跟踪站和大型通信中继设施。事实上,它在战争期间已经成为伦敦和特混舰队以及英国空军部队之间的重要通信枢纽。

四、        临时改装加油机,满足战场急需。

英军开始时空中加油机配备数量很少,只是为了轰炸斯坦利怕大型轰炸机能从距离马岛5600公里的阿森松岛起飞执行任务的需要,重点保障轰炸机的空中加油需要。

战争进行中,由于英国两艘轻型航母所载的“海鹞”数量极为有限,有效滞空时间不足,不足以为整个舰队提供严密而不间断的空中保护,从而导致英国军舰频频受损。为了延长“海鹞”的有效滞空时间,弥补其数量不足的缺陷,迫切需要大量的空中加油机。

由于战前准备的空中加油机数量不,因此英国国内紧急动员了一些兵工厂24小时边疆工作,将“胜利者”和“火神”两种中型战略轰炸机,以及C130中型运输机被应急改装为空中加油机。

五、        空运是重要的应急运输手段。

海军虽然有运输量的优点,但船速慢,耗时较长。由于军需急用,有些人员和物资靠船运来不及了,英军动员了大批运输机,没有空中加油设备的临时改装,经过数次空中加,将5600名作战人员和7500吨军需物资从英国本土空运到阿森松岛,然后再用船运到前线,这与全程用船运相比,节省了一半时间。

军需物资由轮船运到马岛登陆点后,主要靠直升机转运到前线。在这次战争中,英军7种型号(海王、威赛克斯、大山猫、小羚羊、黄蜂、侦察兵、支努干),近200架直升机执行各种任务。英军每个士兵平均负重55公斤,一万地面部队也不过550吨。因为路况太差,汽车行动不便,大量的物资是靠直升机运到前线的。虽然英军直升机损失较大,但还是及时向前线提供了急需的物资,尤其是及时使重型装备越过泥炭沼泽和不毛之地,极大地增强了部队机动性。

在战争期间,直升机飞行员每人平均飞行270小时,相当于正常时期全年的飞行时数。

在攻占肯特山制高点的激战中,直升机源源不断地空运弹药和军需品,保证每门105毫米榴弹炮有充足的炮弹(每门炮每天需要消耗4吨弹药)。直升机为此彻夜运送弹药。到战斗结束时,每门炮平均仅剩下六发炮弹。但是,作为后勤保障,完全满足了需要。

在战斗最激烈时,英军士兵在严寒中每天能吃到两顿热饭,并能穿上新的御寒服装。这对于鼓舞士气和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        战争中后勤保障物资必须品种齐全配套,数量充足

英后勤的各种标准数据平时就已经研究得十分周密妥当。战时只需根据作战地区的不同,部队的配置和战争的特种需要加上备份,就可一项不漏地,很快计算出实际需求量。从指定的军队仓库或指定的民间公司、工厂、商店、仓库提货,向作战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物资。

在战争期间,英国军事工业迅速地完成了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的转化,成百个大大小小的民间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英特混舰队的保障工作。

英国特混舰队每天仅仅为了保障270000人的吃饭就需要60吨食品。食品的保障工作由约30个公司负责。各种战斗口粮集中到南安普敦附近的英国海军仓库,并按一人、三人和十人份粮的三种规格预先包装好。给养中主要为罐头食品,牛肉干、羊肉末、土豆粉、大米、蔬菜和苹果脯等。当然还有食盐、火柴和餐巾纸。

由50个公司负责提供服装和其他纺织品。虽然英军常在挪威北部和格陵兰这种寒区进行演习,但其冬衣储备量仍不能满足参战军人的需求。因此开战后需要向民间企业发出紧急订货单。

这些民间企业修订生产计划,加班加点地工作,保障了前线士兵的衣食无忧,为维持士气和战斗力,为蠃得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        卫勤系统快速高效

由于直升机和医院船的广泛运用,以及使用VC10型飞机将重伤员迅速空运回英国本土,英军伤员在6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正因为如此,伤员的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十以下。

我国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威胁,相比当年英国要严重得多。我国的海上力量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虽然发展迅猛,但和我们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未来可能的海战战场相比,各方面的能力还显得不足。尤其是后勤保障这一块。我军由陆军起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这三场战争中,我们对后勤的理解和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是有相当差距的。抗美援朝战争让我军真正体会到了后勤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对战斗力的制约程度。正是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让我军的后勤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各方面的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后勤领域,已经开始了三军联勤试点,军队保障社会化试点,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战样式的改变,对于后勤的要求更高了。而我军未来面对的渡海登陆作战又是人类战争形态上最为复杂的作战样式,对后勤的要求极高。结合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经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以外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        完善大联勤体制

几十年来,我军形成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后勤格局。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未得到优化和有效配置,层次过多,周转效率不高。近些年虽然开始了大联勤和生活保障社会化试点,但多年积弊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了,任重而道远。

二、        充分完善动员计划

英军的经验证明,平时周详计划,战时能省却大麻烦。在未来的渡海登陆战中,运输工具是否够用是一个关系成败的大问题。由于军费和技术的限制,我军平时不可能维持庞大的两栖船队,战时必须要动员大量的民船加以补充。因此,平时就应该着手编制动员计划和改装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远洋运输船队发展迅猛,在战时,这是一支举足轻重的运输力量。我们在建造民船时,就应该根据船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战时改装计划。改装图纸应作为随船文件保管。这样,战时动员号令一下,就可以拿出图纸实施相应的改装,省却临时抱佛脚的麻烦。

对于船员,我们应该平时就加强预备役训练。海军官兵在退伍安置时应尽可能向远洋商船队倾斜,一来专业相对对口,二来起到了贮存骨干的作用,专业技能不至于退化,平战转化迅速。

对于数量极为庞大的渔船,我们可以在休渔期内组织渔民分片编组,进行动员演练,甚至参加实弹演习,暴露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战时,我们的联勤不仅要做到各军兵种的联勤,而且要把动员起来的民间力量也统合在内。这就需要我们战前周密计划,战时统一管理,调配,这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在平时就应该做相应的准备。

三、        完善前进基地建设

与英国不同,我军在战时将无法得到外军提供的直接帮助,一切都得依靠自己。渡海登陆战作战样式复杂,后勤保障任务极为艰巨,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前进基地建设。许多物资平时就可以预先贮藏,靠前配置。

和英军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前进基地离战区不会很远,仍处在对方火力打击范围内。因此加强对前进基地的防护切不可掉以轻心。

四、        大力加强空中运输力量

马岛的经验证明,空中运输,尤其是直升机空运,对于应急保障起到了关健性的作用。目前,我军的空中运输力量相当薄弱,尤其是直升机力量更是我们的弱项。这次汶川地震,举全国全军之力,才调集了百余架直升机,而且对于堰塞湖抢险至关重要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全国仅有一架。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的空中运输力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

固定翼飞机还相对好办,战时可以征召民用运输机来解决部分问题。但直升机民间保有量极少,战时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从中远期看,寄托在国产新型中型,大型直升机的研制成功上,从近期看,尤其是从应付突发情况的角度来看,外购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从外购的可能性,经济性,后勤配套体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将是我们主要,甚至是唯一可靠的外购渠道。为了解决零配件供应,提高后勤保障的自主率,可以考虑引进俄制直升机的维修线甚至组装线,以满足我军的急需。

五、        加强医疗方仓的生产储备,构建伤员后送快速通道

医疗方仓的出现,解决了前沿野战医院开设的大问题。“世昌”号国防动员舰加载医疗方仓后,就变成了一艘医疗船。渡海登陆作战,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作战人员的大量伤亡。医疗方仓的出现,解决了平时医疗船少,战时需求量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平时生产、贮存大量医疗方仓,战时根据需要,将医疗方仓安装在合适的民船上,满足前线急需。

这次汶川地震,我国史无前例地开行了医疗专机和医疗专列,将灾区重伤员紧急转运至全国,减轻灾区医疗压力,动员全国力量投入医疗救治工作中去。可以说,这是战时伤员快速后送体系的一次预演。我们要好好总结经验,完善预案,为未来渡海登陆战的卫勤保障做好准备。



2008年6月3日

参考书目:
《战争与后勤》
《从马岛之战看现代战争》
《世界海战史》
《外国对英阿马岛之战的评述》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派军队登陆并攻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为了夺回马岛,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经过74天的激战,最终夺取了战争胜利。

在马岛战争中,在海上尤其是远洋的海空战和岛屿争夺战中,后勤补给十分重要。英国特混舰队远离本土13000公里,所以一切作战物资和民生物资以及必要的支援设备全部由舰队自行携带。主要依靠庞大的辅助舰和商船队的进行伴随保障及补给。

英军的后勤补给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庞大的商船队是英国特混舰队的海上生命线。

英国政府在战前就充分贯彻了1978年北约组织关于紧急时征用300艘船只的决议。这是英国国防部能在马岛粮期征用商船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战局的进展,英国征用或租用商船的数目不断增长,共计56艘商船,约66.6万吨,这些船里包括油轮、破冰船、运兵船、修理船、医院船、弹药运输船、淡水补给船、被服补给船、食品储藏船等。其中主要有运兵船4艘,约14.1万吨;油船21艘,约31万吨;另有舰队辅助船16艘,约14.5万吨。支援船只共计72艘,约81.1万吨,与特混舰队战舰46艘,约19万吨相比,舰船数量是1.6:1,吨位是4.2:1。特别突出的是,舰队的油料保障充分,21艘商用油船外,还有舰队油船8艘,约7万吨,共计有29艘油船,约38万吨来保障40艘水面战舰的作战需要。油船数量与水面战舰吨位比大约是2:1。

这些被征用的商船总共运送了十万吨各类物资(换算成周转量为十三亿吨公里)、九千名人员、九十五架飞机上前线。虽然在战争中,作战物资(弹药、油料、食品、轮胎)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数字,但英军后勤系统仍基本满足了前线需求。

二、        战前动员计划周密,战时组织协调水平高。

由于英国战前就制订了征用商船的计划预案,英国国防部通过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与在英国海运总会登记注册的船主们密切协作,定期修订这些计划。平时就已经根据船只性能特点而准备了相应的改装图纸。所以这一次凡征用的商船均能就近卸货,及时改装。根据协议,英国政府共向商船船主支付了5500万英镑的征用费。

为了使商船适应战争的需要,许多商船由特文波特、朴次茅斯、查塔姆和罗赛斯的海军造船厂在短短的48小时内完成改装。英国政府为此花了上千万英镑改装费。主要的改装项目包括为19艘商船安装直升机平台;为所有商船加装海上补给装置;增加军用通信、领航和密码设备;加装船用制水装置,增加床辅,以及在一些船上安装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

所有被征用的商船仍由原来的船员驾驶,但每艘征用的商船上都派去了一个后家舰队辅助船队的人员小组。当商船船员进入作战危险区域后,政府给每人每天增加15%的工资。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者和军人一样受功和奖赏。商船被击沉者,由政府负责赔偿。

被征用的商船接到命令后行动很快。有的商船还在世界各地舴,一接到征用命令就立即妥善安排好原来的商务,立即开赴战场。被征用的商船大都在两周左右已经到了南大西洋前线,没有和平时期的严密组织和训练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运兵,英军征调了英国当时最现代化和最化豪华的邮轮,67000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以及45000吨的“堪培拉”号。仅此二船,就可以运兵5000人,把第二批后续登陆部队全部运上了前线。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正满载游客向地中海驶去,但政府一声令下,旅客自觉地在中途下船,保证了运兵的需要。

4月7日,“堪培拉”号运兵船载着突击2000余人出航,在经过英吉利海峡时边航渡边作最后的舱面,仅仅花了5天就成功地将直升机停机坪改装完毕。

为了运送航空技术装备,使用了经过改装的“大西洋运送者”号、“大西洋堤道”号和“天文学家”号集装箱船,船上先后装载了20架“海鹞”式和“鹞”式GR3型飞机,以及8架直升机。

为了弥补扫雷力量的不足,5艘1000吨级的英国远洋拖网渔船被迅速地改装成扫雷艇,并用海军人员替换全部船员。

三、        远洋作战中有无中间补给基地关系重大。

阿森松岛是圣赫勒拿岛的附属岛屿,位于南纬7度,西经17度附近,地处英国和马岛之间,其距离英国和马岛的距离分别为5120公里和5600公里,战争刚开始,美国就将阿森松岛基地完全交给英国使用。该基地成为了英国特混舰队海空补给的中间站。在战争期间,英国舰队补给船均在此装货,各军用物资和油料均通过海运和空运输送到这里。然后再把这些补给品由这个中间基地运送到作战区域。突击部队在此休整,有的商船(如抢修打捞船)在此进行改装。

魏德威克空军基地位于该岛的西南部,机场跑道长4048米,宽81米,可供巨型飞机起降。美军还根据1962年协议把所租用的基地供英军使用,并向英国空军提供了约150万加仑的航空燃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军后勤的压力。在战争期间,它成为英国皇家空军活动的中心,使用率从平时的每周4次猛增至每天数百次起降。

阿森松岛是南大西洋中的通信枢纽。除了空军基地里的全球高频航路站和雷达追踪站外,还建有一座卫星跟踪站和大型通信中继设施。事实上,它在战争期间已经成为伦敦和特混舰队以及英国空军部队之间的重要通信枢纽。

四、        临时改装加油机,满足战场急需。

英军开始时空中加油机配备数量很少,只是为了轰炸斯坦利怕大型轰炸机能从距离马岛5600公里的阿森松岛起飞执行任务的需要,重点保障轰炸机的空中加油需要。

战争进行中,由于英国两艘轻型航母所载的“海鹞”数量极为有限,有效滞空时间不足,不足以为整个舰队提供严密而不间断的空中保护,从而导致英国军舰频频受损。为了延长“海鹞”的有效滞空时间,弥补其数量不足的缺陷,迫切需要大量的空中加油机。

由于战前准备的空中加油机数量不,因此英国国内紧急动员了一些兵工厂24小时边疆工作,将“胜利者”和“火神”两种中型战略轰炸机,以及C130中型运输机被应急改装为空中加油机。

五、        空运是重要的应急运输手段。

海军虽然有运输量的优点,但船速慢,耗时较长。由于军需急用,有些人员和物资靠船运来不及了,英军动员了大批运输机,没有空中加油设备的临时改装,经过数次空中加,将5600名作战人员和7500吨军需物资从英国本土空运到阿森松岛,然后再用船运到前线,这与全程用船运相比,节省了一半时间。

军需物资由轮船运到马岛登陆点后,主要靠直升机转运到前线。在这次战争中,英军7种型号(海王、威赛克斯、大山猫、小羚羊、黄蜂、侦察兵、支努干),近200架直升机执行各种任务。英军每个士兵平均负重55公斤,一万地面部队也不过550吨。因为路况太差,汽车行动不便,大量的物资是靠直升机运到前线的。虽然英军直升机损失较大,但还是及时向前线提供了急需的物资,尤其是及时使重型装备越过泥炭沼泽和不毛之地,极大地增强了部队机动性。

在战争期间,直升机飞行员每人平均飞行270小时,相当于正常时期全年的飞行时数。

在攻占肯特山制高点的激战中,直升机源源不断地空运弹药和军需品,保证每门105毫米榴弹炮有充足的炮弹(每门炮每天需要消耗4吨弹药)。直升机为此彻夜运送弹药。到战斗结束时,每门炮平均仅剩下六发炮弹。但是,作为后勤保障,完全满足了需要。

在战斗最激烈时,英军士兵在严寒中每天能吃到两顿热饭,并能穿上新的御寒服装。这对于鼓舞士气和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        战争中后勤保障物资必须品种齐全配套,数量充足

英后勤的各种标准数据平时就已经研究得十分周密妥当。战时只需根据作战地区的不同,部队的配置和战争的特种需要加上备份,就可一项不漏地,很快计算出实际需求量。从指定的军队仓库或指定的民间公司、工厂、商店、仓库提货,向作战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物资。

在战争期间,英国军事工业迅速地完成了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的转化,成百个大大小小的民间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英特混舰队的保障工作。

英国特混舰队每天仅仅为了保障270000人的吃饭就需要60吨食品。食品的保障工作由约30个公司负责。各种战斗口粮集中到南安普敦附近的英国海军仓库,并按一人、三人和十人份粮的三种规格预先包装好。给养中主要为罐头食品,牛肉干、羊肉末、土豆粉、大米、蔬菜和苹果脯等。当然还有食盐、火柴和餐巾纸。

由50个公司负责提供服装和其他纺织品。虽然英军常在挪威北部和格陵兰这种寒区进行演习,但其冬衣储备量仍不能满足参战军人的需求。因此开战后需要向民间企业发出紧急订货单。

这些民间企业修订生产计划,加班加点地工作,保障了前线士兵的衣食无忧,为维持士气和战斗力,为蠃得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        卫勤系统快速高效

由于直升机和医院船的广泛运用,以及使用VC10型飞机将重伤员迅速空运回英国本土,英军伤员在6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正因为如此,伤员的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十以下。

我国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威胁,相比当年英国要严重得多。我国的海上力量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虽然发展迅猛,但和我们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未来可能的海战战场相比,各方面的能力还显得不足。尤其是后勤保障这一块。我军由陆军起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这三场战争中,我们对后勤的理解和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是有相当差距的。抗美援朝战争让我军真正体会到了后勤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对战斗力的制约程度。正是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让我军的后勤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各方面的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后勤领域,已经开始了三军联勤试点,军队保障社会化试点,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战样式的改变,对于后勤的要求更高了。而我军未来面对的渡海登陆作战又是人类战争形态上最为复杂的作战样式,对后勤的要求极高。结合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经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以外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        完善大联勤体制

几十年来,我军形成了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后勤格局。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未得到优化和有效配置,层次过多,周转效率不高。近些年虽然开始了大联勤和生活保障社会化试点,但多年积弊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了,任重而道远。

二、        充分完善动员计划

英军的经验证明,平时周详计划,战时能省却大麻烦。在未来的渡海登陆战中,运输工具是否够用是一个关系成败的大问题。由于军费和技术的限制,我军平时不可能维持庞大的两栖船队,战时必须要动员大量的民船加以补充。因此,平时就应该着手编制动员计划和改装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远洋运输船队发展迅猛,在战时,这是一支举足轻重的运输力量。我们在建造民船时,就应该根据船只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战时改装计划。改装图纸应作为随船文件保管。这样,战时动员号令一下,就可以拿出图纸实施相应的改装,省却临时抱佛脚的麻烦。

对于船员,我们应该平时就加强预备役训练。海军官兵在退伍安置时应尽可能向远洋商船队倾斜,一来专业相对对口,二来起到了贮存骨干的作用,专业技能不至于退化,平战转化迅速。

对于数量极为庞大的渔船,我们可以在休渔期内组织渔民分片编组,进行动员演练,甚至参加实弹演习,暴露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战时,我们的联勤不仅要做到各军兵种的联勤,而且要把动员起来的民间力量也统合在内。这就需要我们战前周密计划,战时统一管理,调配,这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在平时就应该做相应的准备。

三、        完善前进基地建设

与英国不同,我军在战时将无法得到外军提供的直接帮助,一切都得依靠自己。渡海登陆战作战样式复杂,后勤保障任务极为艰巨,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前进基地建设。许多物资平时就可以预先贮藏,靠前配置。

和英军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前进基地离战区不会很远,仍处在对方火力打击范围内。因此加强对前进基地的防护切不可掉以轻心。

四、        大力加强空中运输力量

马岛的经验证明,空中运输,尤其是直升机空运,对于应急保障起到了关健性的作用。目前,我军的空中运输力量相当薄弱,尤其是直升机力量更是我们的弱项。这次汶川地震,举全国全军之力,才调集了百余架直升机,而且对于堰塞湖抢险至关重要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全国仅有一架。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的空中运输力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

固定翼飞机还相对好办,战时可以征召民用运输机来解决部分问题。但直升机民间保有量极少,战时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从中远期看,寄托在国产新型中型,大型直升机的研制成功上,从近期看,尤其是从应付突发情况的角度来看,外购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从外购的可能性,经济性,后勤配套体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将是我们主要,甚至是唯一可靠的外购渠道。为了解决零配件供应,提高后勤保障的自主率,可以考虑引进俄制直升机的维修线甚至组装线,以满足我军的急需。

五、        加强医疗方仓的生产储备,构建伤员后送快速通道

医疗方仓的出现,解决了前沿野战医院开设的大问题。“世昌”号国防动员舰加载医疗方仓后,就变成了一艘医疗船。渡海登陆作战,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作战人员的大量伤亡。医疗方仓的出现,解决了平时医疗船少,战时需求量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平时生产、贮存大量医疗方仓,战时根据需要,将医疗方仓安装在合适的民船上,满足前线急需。

这次汶川地震,我国史无前例地开行了医疗专机和医疗专列,将灾区重伤员紧急转运至全国,减轻灾区医疗压力,动员全国力量投入医疗救治工作中去。可以说,这是战时伤员快速后送体系的一次预演。我们要好好总结经验,完善预案,为未来渡海登陆战的卫勤保障做好准备。



2008年6月3日

参考书目:
《战争与后勤》
《从马岛之战看现代战争》
《世界海战史》
《外国对英阿马岛之战的评述》
兄台文章写的很棒,但我有几个地方不能认同
1,我国面对的作战环境与当年英国有较大不同,对可能被征用的民船存档和分类已及训练很有必要,相信我国有关部门多少也做了一定工作,但你提到的战时对征用民船进行改装,我认为对我国来说不太实际,因为以我国所面对的对手和国际环境来说,不太可能在开战后还给我国以机会进行这样较大规模的改装,就算能改等这一切做好恐怕仗也打的差不多了,同样若在开战前突击改装也不可取,因为那等与告诉全世界我们要动手了,我觉的这些工作要做也要在平时就不断准备,可能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准备,才能在战时拥有足够的船队并能保有一定的突然性
2,以我国目前情况,若渡海做战开始,我军不大可能还能保持足够的伤员跨海后送能力,还是尽量强化一下战地自身救援能力为妙(二三批次多少运上去一点),而将更多资源用于作战,这故然会让更多受伤将士失去更好的救援机会,但以我国目前能力也没更好办法了,只能尽可能的让他们的牺牲更有价值
还有就是这个贴要是发在海版上可能更好,狂顶一下
民船改造应该不是问题,沿海一溜的私人船厂,别说改造了,自由轮速度都可以给你造出来。演习方面,96年有渔船演习,TG后勤虽然混乱,不够系统化,好在强大的执行力能弥补很多。地震中已经显示出这种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