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回应贱卖论 建行高层首披引资内幕(22楼最新更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3:03
]]
期权设置的由来

  范一飞回忆,在当时的条件下,签订期权协议对双方都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入国际一流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形成股权多元化的格局,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当时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之一。

  从大股东汇金公司和建行方面来讲,首先要找到真正能够提供战略协助的机构投资者;其次一定要让它发挥市场领头羊的作用,保证建行股票发行成功;第三还要使其做出长期承诺,而不是像私募基金一样上市后就套利退出。

  所以才有这样一个三阶段三种价格的交易结构,即IPO前以净资产1.15倍购买总股本的9%;IPO时出资5亿美元按发行价带头买股;IPO后再以IPO发行价加利息率购买另外部分使其持股总量达到H股的19.9%。

  美国银行是在不知道IPO价格能定在什么水平上的时候承诺要出5亿美元,这对保证建行成功发行非常重要,淡马锡及其他机构也作了类似承诺,这是建行敢于两次调高发行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期权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双方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给市场以更大信心。

  从美银当时的情况来讲,它一方面对建行有信心,愿意投资建行;另一方面也有疑问,因此不愿意一次过多地把钱投资于建行。

  其结果是,期权协议既能够满足美银的要求,更能够满足建行的要求。

  现在看来,美银是赚钱了。范一飞认为,美银赚钱有其市场因素的合理性:一是时间价值,二是投资的风险补偿,三是美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投入所创造的价值。此外,美银承诺在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回避,并全力协助建行实施海外战略。

  成功发行内情

  虽然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建行增强了投资者对建行的信心,但是直到上市时很多投资者对于建行的疑虑仍然没有消除。

  建行上市路演时,特别安排了美国银行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亲自出席投资人大会,请他们现身说法,说明投资建行是明智而有利的。即便如此,有不少投资人依然对建行充满疑惑,“看我们跟看骗子一样,拿我们当贼一样审问。那个滋味不好受啊!”范一飞说。

  “一路行来,我们的主要任务似乎不是去推介建行有多好,更主要是回答投资者的质疑,告诉他我们这套招股说明书,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告是真的,不是假的。”谈到这儿,范一飞回忆起在苏格兰路演时,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盘问半天之后对他说:“年轻人,你能不能把手放在你的胸前说一句话,说你这些都是真的。”

  虽然那么多投资者对建行将信将疑,甚至有人不屑一顾,建行决策层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发行价。预路演之后在香港提了一次价,到了爱丁堡的时候又提了一次价,最后在纽约的时候,跟承销商拍桌子摔板凳,争取就高限定价,IPO价格最终确定为2.35港元,市净率为1.96倍。

  定价后的第二天范一飞从纽约飞回北京,他碰到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说建行的IPO价格定低了,反过来都问是不是定得太高了。不少人担心建行定价这么高,跌破了发行价,影响后面的其他国有银行上市怎么办啊!

  建行路演期间,恒生指数累计下跌6.6%,但建行仍一次一次逆市提价,什么原因?范一飞说:“当时我们就算过,每提高一分钱,就可以为国家多拿6亿多港元回来。为什么敢不断提价?一方面我们路演很成功;另一方面,我们有战略投资者,包括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承诺和支持。”

  范一飞最后披露,建行上市10天之内,股价基本上没有怎么动,有一天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投入大量资金护盘,被业界评论为“护盘很辛苦”。据说淡马锡当时也投下巨资大量买入建行股票,对护盘功不可没,而自己后来也赚了不少钱。
许小年、谢国忠、建行、中行、交行贱卖的幕后黑手、将世界级金矿送给外国人的卖国贼、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贱卖的卖国贼......

我们的ZF对他们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呢?
算了吧. 一个银行引进外资可以理解,所有银行(除了农行)都必须引起外资,这种一刀切的白痴政策必然引发问题。何况是国家出资剥离不良资产之后,老外爽都来不及。你真当老外是活雷锋啊。

如果真的有心搞好,就应当先拿两个银行试点,一个引进外资,一个引进内资,其它银行内部加强管理。
]]
1.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2.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403亿),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3.兴业银行: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出资27亿,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370亿。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等于全部送给了三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610亿。

  4.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3.48亿股,目前股价已达35.8元,投资增殖10倍,按照深发展20亿多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1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又有什么意义?

  5.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将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现在近14元,净赚56亿多人民币。目前已被德国银行控股,500亿落入对方手中。目前德国人对华夏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6.中国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汇丰)持股交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现在市价超过10港元,净赚近800多亿,07年国内A股发行上市又赚取500多亿,合计将近1400亿,10倍回报。

  7.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亿美元购买建行9%和5.1%的股权。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亿股计算,2家净赚1300多亿港币。

  8.浦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目前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的数倍。


----------------------------------------------------
在这些银行股上市前,国内市场,香港市场上市前,纷纷和美国等签订大批转让股权的合同,谁都知道,上市后,尤其在国内上市后,会带来大笔的资产增值,国内投资者更不会关心上市前的股东里有没有什么美国银行。

在这些里,简单相加,让渡的利益就是万亿!

如果国内没钱,那么怎么会高价发行?如果国内有钱,那么为什么净资产价格让渡股权和董事会名额?
1)建行(各大银行均包括)为什么一定要外资参股?是缺钱么?既然缺钱,05年的中国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入股中国第二,亚州最赚钱银行的恐怕不在少数。
2)为什么一定要美资,找完花旗找美洲,似乎非老美不可?能不能调查一下参与谈判的人,有多少人的子女亲属在美国或美资机构里?
3)等着更高价格进来的机构很多,为什么条件似乎为美洲度身定做?淡马锡愿意更高的价格,入更多的股份,甚至被否决,那些期权条款的价格甚至达不到最初淡马锡的入股价格?
4)为什么美洲银行不出真金白银直接一手钱,一手货,却弄了个两面保护的条款?既能扩大美洲银行的收益,还能减低未来可能的损失,还排除了别人的进入购买(25%外资的限制),这样的卖国和约还有什么借口?

5)一个管理6万多亿资产,但净资产仅2千多亿的银行,难道其估值的基础就是2千亿?笑话,如果哪一年偶尔亏损了,是不是就一分不值?
6)作了婊子还能如此立牌坊?欺负国人物能保护自己的资产莫此为甚!
]]
多谢多谢,还是新官上任爽啊,终于拿到了点bonus:$ :$
原帖由 简单看看 于 2008-6-16 01:15 发表
必须建立重大国有资产的股权转让和外资入股问题上,经人民代表大会专设 产业资本和财经委员会投票通过。

否则,我们辛苦建立的重要金融,产业都可能被人为了不得而知的些微利益,而以冠冕堂皇的名目让渡出去。

...


当年<物权法>的大辩论上,有人就要求国有资产最终控制权应当在人大,结果最终还是定在国务院.定在国务院的含义,按我的理解,就是国有资产不属于人民,而属于ZF.

这样以来,如果ZF要卖某个企业,不需要征得人大,人民的同意,也不需要向人大或者人民负责.
我还以为怎么个反驳法呢,只说和美洲银行的艰难谈判说服力不太大.
把和其他想入股建行的机构的报价,谈判过程摆出来才有说服力.
卖给国外的股权,最终在什么地方上市流通?
原帖由 hhh8899 于 2008-6-14 19:30 发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4日 15:51 经济观察报

据说美国国会相关委员会也把美银高管叫到华盛顿,质询为什么要投资中国的银行。

看看人家国会,真的“管得宽”。;P 国内要是也有“管闲事”的就好了。
]]
]]
]]
我强忍住自己想骂人的欲望,一个如此简单的逻辑,这帮卖国贼始终在胡搅蛮缠。

4倍市盈率发给美国佬
8倍市盈率发给香港人
32倍市盈率发给国人

这前后的时间跨度不过两年,证监会,这就是你审核通过的!国内投行们,这是你们给的报价!这就是你们大力发展的机构,你们口口声声稳定市场的力量,你们证监会大力发展机构的成果!

跑到美国上市的时候,像个孙子
跑到香港上市的时候,象个作错事的畏畏缩缩孩子
跑回国内,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强盗

这每一记耳光,打得到底是国内中小投资者脸上,还是证监会和国内机构,国内发审委的脸上?

求求你们了,那个你们准备融资的中国建筑,那个准备4,50倍市盈率发行的,国务院特批的,成立不到半年的(规则需3年),求求你们拿到国外,去按照这个价格发行!如果你们能这样发出去,我立刻悬头于红绿灯上!食言我是王八!

谁在祸害中国的资本市场?
原帖由 简单看看 于 2008-6-17 04:23 发表
我强忍住自己想骂人的欲望,一个如此简单的逻辑,这帮卖国贼始终在胡搅蛮缠。

4倍市盈率发给美国佬
8倍市盈率发给香港人
32倍市盈率发给国人

这前后的时间跨度不过两年,证监会,这就是你审核通过的!国内投 ...

这也没法子的事!肥水怎么能流到老百姓头上!等他们把国家分完了,就差不多了!
不懂金融,对建行是否贱卖看看舆论还会有什么其他评论和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 00:54 中国经济周刊

  谈佳隆

  一家成立于75年前的香港家族式银行——永隆银行(Wing Lung Bank,0096.HK)似乎正越来越受到海内外金融机构的垂涎。

  今年3月中旬,永隆银行董事长伍步高(Michael Wu)宣布他和他的家族愿意出售永隆银行53.1%的家族股份。紧随其后,多家港媒报出中国工商银行(5.18,0.10,1.97%,吧)(1398.HK)、中国建设银行(6.21,-0.02,-0.32%,吧)(0939.HK)、招商银行(24.22,0.90,3.86%,吧)(3968.HK)、交通银行(7.84,0.15,1.95%,吧)(3328.HK)、澳大利亚澳新银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td.,ANZ.AU)等多家金融机构加入竞争之列的消息。

  在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香港,一家小银行的股权为何如此炙手可热?

  其实早在2007年8月,市场上就出现“建行将全面收购永隆”的传言。《中国经济周刊》发现,在长达8个月的“传言期”内,永隆银行的股价已由2007年8月的72港元附近暴涨接近100%,4月11日更是触及纪录高点145港元。

  截止到2007年年底,永隆银行的总资产为930.48亿港元,净利润为13.72亿港元,资本充足率为14.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3%。

  最终售价可能3倍于市净率

  3月31日,香港市场传出消息称,有关伍氏洽售永隆银行股权一事,包括数家中资银行在内的竞购者已入围最后一轮竞价,出价均在该行每股账面价值(又称每股净值,或每股净资产)3倍以上。

  根据永隆银行2007财年大约53港元的每股账面价值计算,3倍账面价值相当于每股出价159港元。

  市场预测,最终夺标者可能以超出3倍市净率(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香港称为“市账率”)的价格收购永隆的股份。

  《中国经济周刊》从多方了解到,在今年4月之前第一轮报价角逐中,中资银行的出价都未超出3倍市净率,这不仅包括此前呼声最高的招商银行,也包括从2007年8月就传出收购永隆意向的建设银行。

  3月28日,招商银行行长办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虽然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积极争取,但整个谈判过程的难度的确要比我们想像的大很多。”

  在永隆发出售出股份邀约之后,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中了解到,不少人认为这几家中方银行中,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对其自身发展的意义最大。

  自2002年,招行在香港成立分行之后,香港一直被其视为拓展国际化业务的“桥头堡”。 截至2007年底,香港分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港币187亿元。而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中资银行相比,招行在地域优势和新产品开拓上走在前列。

  例如,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凭借深港一体化趋势愈加频繁,招行为往来于香港和内地的个人客户提供“两地一卡通”产品。该卡兼有香港借记卡和内地借记卡的优点,用户可享受两地招行网点之间网上汇款实时到账服务。

  “但是长期以来,在港网点不足一直是招行在港进一步发展业务的‘瓶颈’,因此收购一家香港本地银行,对其拓展在港零售业务很有必要,”一位香港资深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而永隆在香港拥有35家分支机构,确实显得很诱人。”

  在2007年报说明会上,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高调表态:招行2008年将推进国际化策略,目前正在物色海外及国内的收购对象。但以目前记者综合了解情况分析,由于出价未达到3倍市净率,在永隆争夺战中,招行已在第一轮竞标中出局。

  与招行命运相同的是建行。4月11日,在香港举行的建行2007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行长张建国表示:“由于估值偏高,(建行)没有进入对永隆银行的第二轮竞标。”

  在解释何谓“估值偏高”的问题上,张建国称,3倍账面价值的出价对于一家香港银行来说相对较高。

  业内人士认为,由此可以推断“3倍账面价值”报价是永隆第一轮竞标的硬指标。

  于是,在第二轮竞标中,只剩下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澳新银行三家。而截至《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稿时,永隆争夺战正处于白热化的最终遴选阶段,但市场对于谁将为高溢价埋单的分歧正逐步缩小,伴随着交行可能淡出,工商银行与澳新银行很有可能将于本月30日作出最后提价。
知名投行纷纷调低永隆评级

  伴随着永隆争夺战进入最后阶段,永隆银行53.1%股份归属问题也将逐步明朗。但记者却发现永隆争夺战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现象十分反常。

  其一,今年3月之前,永隆银行方面极力否认出售传言;其二,3月之后,在股价不断攀高的情况下,国际投行唱空颇多,并均在调降永隆评级。

  永隆银行成立于1933年,由伍宜孙创立,后于1980年在香港上市。在其后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永隆以十年一个跨越的方式向外拓展业务。

  2005年,永隆银行创办人伍宜孙去世后,市场一直传言伍氏家族决定出售控股权。但在2007年8月之后,在传言越传越真的情况下,永隆并未在扩张内地业务方面停下脚步。

  今年2月18日,香港永隆银行上海分行开业。在开业典礼上,永隆银行董事长伍步高不但把内地三大经济圈视为永隆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让外界感觉到其对在内地发展的前景“雄心勃勃”,还十分肯定地称“有关永隆银行被收购传闻是不正确的。”

  而此前的2月13日,永隆银行公告称,其确认目前并无任何有关收购的谈判或协议须予公开,亦不知悉有任何足以或可能影响价格的事宜须予公开。该公告否认了有关该行或被出售的传闻的准确性。

  即使到了3月17日,离爆出出售股权声明不到4天,永隆银行依然称:“并无任何有关收购或变卖的商谈或协议须予公开。”

  另一方面,与永隆方面长期否认被收购传闻,但最终被“证伪”相比,国际投行却与此同时不断唱空永隆,并调降了永隆评级。

  首先发难的是摩根大通。3月6日,摩根大通将永隆银行的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将目标价从99港元下调至90港元。

  同日,美林证券也基于“之前没有披露结构性投资工具情况、派息政策不确定”等五大利空原因,将永隆银行的评级调低。3月25日,美林证券发布报告重申永隆银行的沽售评级。报告认为,倘若交易代价相当于2007年市账率3倍,回报率只为4%,交易落实机会较低。

  4月1日,高盛发表报告称,永隆银行2007年下半年业绩令人失望,调低其2008、2009两年的盈利预测14%及3%,至每股6.16港元及7.44港元。

  是包括工商银行(5.18,0.10,1.97%,吧)在内的海内外投资者高估了永隆?还是各大国际投行低估了永隆?在目前市场上并未形成一直看法,有待事实的检验。

  或触发港资银行并购潮

  长期以来,在香港的银行业中,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控股银行恒生银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不少中小型的银行生存艰难。永隆银行2007年的年报显示,由于同业竞争激烈,令净息差(净息差=利息收入及利息开支间差额/盈利资产平均值)收窄了7 个基点,利息收入仅增加6.6%。

  香港证券分析师蔡铁康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香港市场竞争激烈,对于内资银行来说,收购一家中小型银行比开一家新银行要容易很多。而对于香港银行业来说,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下降,才让像永隆这样历史悠久的家族银行也动了出售股权的念头。”

  蔡铁康还认为:“如果永隆出售股权获得超高溢价,毫无疑问将出现连锁效应,会激发越来越多的香港中小型银行被收购的兴趣。”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另外一些香港证券分析师和国外投行也认为,如果永隆高溢价成功被内地银行收购,那么香港的东亚银行、永亨银行、大新银行、廖创兴银行均有机会在内地银行收购潮中受惠。
所谓天作孽,犹可存;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即将发生的巨大金融灾难和目前正在发生的股市灾难,的确与这种流氓文化有关。大家想想看,美国爆发战后最大的金融危机,股市下跌也不过百分之十几,可现在中国一天绝大多数股票就下跌百分之十。越南股市下跌百分之六十就被认为是震动世界的金融动荡,可中国股市同样下跌超过百分之五十,却认为十分正常。美国投资者赔钱不过十分之一,政府就全力救市,越南投资者赔钱超过一半就引起整个世界关注,而中国投资者赔钱又何止一半,去年到现在多数股票下跌超过三分之二,却没有任何人承认更无人呼吁关注中国股灾。为什么?因为美国股市和越南股市下跌是大家都赔钱,唯独中国股市下跌只有老百姓赔钱,既然只有老百姓赔钱,自然就没有人关注了。之所以只有老百姓赔钱,是因为中国同一张股票具有不同的价格,国家一个价格,企业一个价格,外国人一个价格,中国老百姓一个价格,期间相差十几倍,比如中国石油,外资购买价格是1块多人民币,中国百分之一运气好的人抽签价格是16.7元人民币,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平均购买价格是三、四十元,至于那些通过国企私有化改革到手的法人股(大小非),干脆就没花钱。银行类也是这样,兴业银行股票的外资购买价格是2元多人民币,国内百分之一老百姓抽签价格是16元,百分之九十九中国老百姓的购买价格是四、五十元。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石油股票不跌到一元钱,兴业银行股票不跌到2元钱,外国人就不会赔钱,可是一旦跌到这个价格,中国老百姓早就死了几个轮回了。本国老百姓购买本国股票的价格是外资购买价格的十几倍几十倍,这是包括非洲在内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过的现象,也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