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贱卖论 建行高层首披引资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16:03
李利明

  2008年6月5日,美国银行与汇金公司完成了股份交割,以每股约2.42元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H股。有关建行 “贱卖”的指责再次开始出现。

  6月4日,曾受国有股东汇金公司委托参与战略引资工作的建行副行长范一飞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首次向媒体详披建行股改引资的来龙去脉以回应“贱卖论”。

  第一次联姻失败

  范一飞披露,建行早先曾与美国某国际大银行接触,商谈了近一年时间,但该集团一直在投资入股建行问题上举棋不定。终于在2004年11月的一天,该集团当时的董事长带领一班高管出现在建行总部大楼21层的外宾会见厅。在发言中,该董事长首先称这是 “历史性的一天”,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同意出资5亿美元,以每股1元的价格参股建行;同时,该银行还承诺在建行上市后行使期权,继续按照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建行;此外,会在建行现在或将来比较赚钱的一些领域,包括按揭贷款、公司业务、信用卡等,与建行成立合资公司。

  听到这些内容,不是主角的范一飞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建行当时的主要领导:“我可以讲几句吗?”获得同意之后,他说:“今天我听到你们讲这些,我都怀疑是不是听错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是决不会接受的!”会谈不欢而散。该董事长离开时交待了两个人,与建行继续谈判。这是他来建行的唯一成果。

  2005年3月16日,建行前任董事长刚因个人原因辞职,该银行的两位高管就来到建行。建行行长常振明和范一飞接待。他们一开始就兴师问罪,说建行太不像话,内部出了这么大事也不通知他们,他们是看报纸才知道。然后挥舞着手中的两张纸说:“你们不是一直要我们出具投资的意向承诺吗?有,但是不能给你们,我们现在对建行更加不放心了,必须对建行进行全面调查!”并且提出了一大堆调查的清单和理由,很多调查内容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当时我正要拍案而起,是常行长一把把我拽住了。”当时的情形范一飞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在和美银签署协议之前,建行先后接触了20多家外国投资者,差不多把所有有可能成为战略投资者的机构都找遍了,不仅是银行,也包括保险公司和投行,但是这些机构都缺乏对建行的信心,最终错失了投资建行的机会。

  寻找发起人的曲折路

  并不仅仅是外国投资者对于参股建行没有信心,国内投资者同样如此。根据《公司法》,需要五家以上的发起人才能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获得注资完成财务重组之后,建行在寻找发起人上也是费尽周折。

  当时,建行找了一些长期的老客户,希望他们入股,结果有的公司管理层答应了,但到了董事会被否决了;有的公司管理层答应了,但到了主管部门被否定了。范一飞曾经被组织部门派往长江电力(14.65,0.00,0.00%,吧)挂职一年,担任总经理助理。长江电力最初同意出资30亿元参股建行,但是在长电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一天李总(指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兼长江电力公司董事长李永安)给我打电话,说你能不能过来跟同志们再说明一下。我一听坏了,当时我的腿伤还没有完全康复,是拄着拐杖去宜昌的。用PPT给总公司党委的同志汇报建行的情况。最后我拍着胸脯说:在座的都是我的老领导,我用人格跟你们担保,这笔钱投下去,不敢保证说能挣多少钱,但是我想这笔投资起码是安全的。”范一飞对于其间的细节还记得十分清楚。长江电力最后终于同意作为建行的发起人,但是把投资金额从30亿元减成了20亿元。

  就在建行召开发起人大会的前一天晚上,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另一家公司还在犹豫,差一点导致第二天就要召开的建行股份发起人大会开不成。有些股东虽然勉强来了,但信心不足,并且在建行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时表露出对于投资能否收回的担心。

  踏破铁鞋无觅处

  引进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对于建行的确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还是费了很大的周折。

  2005年3月17日,就在前述某国际大银行的高管离去的第二天,时任建行重组办主任庞秀生告诉范一飞:“美国银行(以前译作美洲银行)一位相当级别的管理者要来建行,你是不是见一下。”到见面时一交流,范一飞发现他们好像和以往的投资者不一样,很有诚意,条件也不那么苛刻,起码没有硬性要求把建行的核心业务拿出来和他们另外合作成立公司,而以前的投资者差不多都有这个意图。第一轮谈判开局良好。

  大约10天之后,范一飞又飞赴美国,在美银总部进行第二轮谈判。

  第一天没什么进展,第二天开始才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谈判,第三天,到了下午快下班了谈判还是没有什么突破。

  美银的谈判代表是后来担任建行董事的格利高里·科尔,是个特别有经验的并购高手。范一飞说:“他很强硬,一到关键时候就重复他的口头禅‘IamwhatIam!’(我就这样了!)表示绝不让步。每一次让步前,科尔就说这一条做不了主,需要去楼上请示董事长兼CEO刘易斯,在得到认可之后回来继续谈。几次下来对方发脾气了,说谈了半天都是他们在让步,哪有这么谈判的?!我跟他讲道理,装作不行就走人。我的确买了第二天的飞机票,而且暗示他们我不是回国,而是去纽约找别人接着谈。我当时的确已经约好了另一家银行的CEO。”

  第三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依然十分艰难。经常在凌晨三四点破裂,第二天或第三天再恢复。有一个插曲可以说明。按照双方谈判的进程,原本计划在4月30日举行MOU(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的。时间到了,应邀前来见证的贵宾,包括银监会、央行、财政部等部门的领导也都到场了。但双方仍因为汇率问题争执不下,贵宾们空等了一两个小时后离去。这一天终究没有签成约。

  双方的谈判虽然很艰难,几次濒临破裂边缘,最终还是在6月份达成了协议。

  与如今因为美银“有战略眼光”而饱受称赞形成对比的是,美银与建行签了协议以后,在美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协议一签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在批评美银,说美银投资建行无异于“进入了一个大赌场”。

  据说美国国会相关委员会也把美银高管叫到华盛顿,质询为什么要投资中国的银行。

  那一段时间,只要美国的报纸上有关于中国银行(4.19,-0.01,-0.24%,吧)业,包括建行的负面报道,美银内部总有人把相关报道送给美银的董事长兼CEO刘易斯,刘易斯然后再转给首席谈判代表科尔,终于有一天科尔受不了了,找到刘易斯说:“这个交易我们到底做还是不做?如果愿意做这个交易,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搞了!”

  此言不虚,因为当时还没有交割,美国人还有机会推翻协议,范一飞说。

期权设置的由来

  范一飞回忆,在当时的条件下,签订期权协议对双方都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入国际一流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形成股权多元化的格局,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当时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之一。

  从大股东汇金公司和建行方面来讲,首先要找到真正能够提供战略协助的机构投资者;其次一定要让它发挥市场领头羊的作用,保证建行股票发行成功;第三还要使其做出长期承诺,而不是像私募基金一样上市后就套利退出。

  所以才有这样一个三阶段三种价格的交易结构,即IPO前以净资产1.15倍购买总股本的9%;IPO时出资5亿美元按发行价带头买股;IPO后再以IPO发行价加利息率购买另外部分使其持股总量达到H股的19.9%。

  美国银行是在不知道IPO价格能定在什么水平上的时候承诺要出5亿美元,这对保证建行成功发行非常重要,淡马锡及其他机构也作了类似承诺,这是建行敢于两次调高发行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期权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双方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给市场以更大信心。

  从美银当时的情况来讲,它一方面对建行有信心,愿意投资建行;另一方面也有疑问,因此不愿意一次过多地把钱投资于建行。

  其结果是,期权协议既能够满足美银的要求,更能够满足建行的要求。

  现在看来,美银是赚钱了。范一飞认为,美银赚钱有其市场因素的合理性:一是时间价值,二是投资的风险补偿,三是美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投入所创造的价值。此外,美银承诺在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回避,并全力协助建行实施海外战略。

  成功发行内情

  虽然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建行增强了投资者对建行的信心,但是直到上市时很多投资者对于建行的疑虑仍然没有消除。

  建行上市路演时,特别安排了美国银行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亲自出席投资人大会,请他们现身说法,说明投资建行是明智而有利的。即便如此,有不少投资人依然对建行充满疑惑,“看我们跟看骗子一样,拿我们当贼一样审问。那个滋味不好受啊!”范一飞说。

  “一路行来,我们的主要任务似乎不是去推介建行有多好,更主要是回答投资者的质疑,告诉他我们这套招股说明书,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告是真的,不是假的。”谈到这儿,范一飞回忆起在苏格兰路演时,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盘问半天之后对他说:“年轻人,你能不能把手放在你的胸前说一句话,说你这些都是真的。”

  虽然那么多投资者对建行将信将疑,甚至有人不屑一顾,建行决策层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发行价。预路演之后在香港提了一次价,到了爱丁堡的时候又提了一次价,最后在纽约的时候,跟承销商拍桌子摔板凳,争取就高限定价,IPO价格最终确定为2.35港元,市净率为1.96倍。

  定价后的第二天范一飞从纽约飞回北京,他碰到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说建行的IPO价格定低了,反过来都问是不是定得太高了。不少人担心建行定价这么高,跌破了发行价,影响后面的其他国有银行上市怎么办啊!

  建行路演期间,恒生指数累计下跌6.6%,但建行仍一次一次逆市提价,什么原因?范一飞说:“当时我们就算过,每提高一分钱,就可以为国家多拿6亿多港元回来。为什么敢不断提价?一方面我们路演很成功;另一方面,我们有战略投资者,包括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承诺和支持。”

  范一飞最后披露,建行上市10天之内,股价基本上没有怎么动,有一天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投入大量资金护盘,被业界评论为“护盘很辛苦”。据说淡马锡当时也投下巨资大量买入建行股票,对护盘功不可没,而自己后来也赚了不少钱。李利明

  2008年6月5日,美国银行与汇金公司完成了股份交割,以每股约2.42元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H股。有关建行 “贱卖”的指责再次开始出现。

  6月4日,曾受国有股东汇金公司委托参与战略引资工作的建行副行长范一飞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首次向媒体详披建行股改引资的来龙去脉以回应“贱卖论”。

  第一次联姻失败

  范一飞披露,建行早先曾与美国某国际大银行接触,商谈了近一年时间,但该集团一直在投资入股建行问题上举棋不定。终于在2004年11月的一天,该集团当时的董事长带领一班高管出现在建行总部大楼21层的外宾会见厅。在发言中,该董事长首先称这是 “历史性的一天”,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同意出资5亿美元,以每股1元的价格参股建行;同时,该银行还承诺在建行上市后行使期权,继续按照每股1元的价格入股建行;此外,会在建行现在或将来比较赚钱的一些领域,包括按揭贷款、公司业务、信用卡等,与建行成立合资公司。

  听到这些内容,不是主角的范一飞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建行当时的主要领导:“我可以讲几句吗?”获得同意之后,他说:“今天我听到你们讲这些,我都怀疑是不是听错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是决不会接受的!”会谈不欢而散。该董事长离开时交待了两个人,与建行继续谈判。这是他来建行的唯一成果。

  2005年3月16日,建行前任董事长刚因个人原因辞职,该银行的两位高管就来到建行。建行行长常振明和范一飞接待。他们一开始就兴师问罪,说建行太不像话,内部出了这么大事也不通知他们,他们是看报纸才知道。然后挥舞着手中的两张纸说:“你们不是一直要我们出具投资的意向承诺吗?有,但是不能给你们,我们现在对建行更加不放心了,必须对建行进行全面调查!”并且提出了一大堆调查的清单和理由,很多调查内容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当时我正要拍案而起,是常行长一把把我拽住了。”当时的情形范一飞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在和美银签署协议之前,建行先后接触了20多家外国投资者,差不多把所有有可能成为战略投资者的机构都找遍了,不仅是银行,也包括保险公司和投行,但是这些机构都缺乏对建行的信心,最终错失了投资建行的机会。

  寻找发起人的曲折路

  并不仅仅是外国投资者对于参股建行没有信心,国内投资者同样如此。根据《公司法》,需要五家以上的发起人才能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获得注资完成财务重组之后,建行在寻找发起人上也是费尽周折。

  当时,建行找了一些长期的老客户,希望他们入股,结果有的公司管理层答应了,但到了董事会被否决了;有的公司管理层答应了,但到了主管部门被否定了。范一飞曾经被组织部门派往长江电力(14.65,0.00,0.00%,吧)挂职一年,担任总经理助理。长江电力最初同意出资30亿元参股建行,但是在长电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一天李总(指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兼长江电力公司董事长李永安)给我打电话,说你能不能过来跟同志们再说明一下。我一听坏了,当时我的腿伤还没有完全康复,是拄着拐杖去宜昌的。用PPT给总公司党委的同志汇报建行的情况。最后我拍着胸脯说:在座的都是我的老领导,我用人格跟你们担保,这笔钱投下去,不敢保证说能挣多少钱,但是我想这笔投资起码是安全的。”范一飞对于其间的细节还记得十分清楚。长江电力最后终于同意作为建行的发起人,但是把投资金额从30亿元减成了20亿元。

  就在建行召开发起人大会的前一天晚上,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另一家公司还在犹豫,差一点导致第二天就要召开的建行股份发起人大会开不成。有些股东虽然勉强来了,但信心不足,并且在建行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时表露出对于投资能否收回的担心。

  踏破铁鞋无觅处

  引进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对于建行的确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还是费了很大的周折。

  2005年3月17日,就在前述某国际大银行的高管离去的第二天,时任建行重组办主任庞秀生告诉范一飞:“美国银行(以前译作美洲银行)一位相当级别的管理者要来建行,你是不是见一下。”到见面时一交流,范一飞发现他们好像和以往的投资者不一样,很有诚意,条件也不那么苛刻,起码没有硬性要求把建行的核心业务拿出来和他们另外合作成立公司,而以前的投资者差不多都有这个意图。第一轮谈判开局良好。

  大约10天之后,范一飞又飞赴美国,在美银总部进行第二轮谈判。

  第一天没什么进展,第二天开始才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谈判,第三天,到了下午快下班了谈判还是没有什么突破。

  美银的谈判代表是后来担任建行董事的格利高里·科尔,是个特别有经验的并购高手。范一飞说:“他很强硬,一到关键时候就重复他的口头禅‘IamwhatIam!’(我就这样了!)表示绝不让步。每一次让步前,科尔就说这一条做不了主,需要去楼上请示董事长兼CEO刘易斯,在得到认可之后回来继续谈。几次下来对方发脾气了,说谈了半天都是他们在让步,哪有这么谈判的?!我跟他讲道理,装作不行就走人。我的确买了第二天的飞机票,而且暗示他们我不是回国,而是去纽约找别人接着谈。我当时的确已经约好了另一家银行的CEO。”

  第三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依然十分艰难。经常在凌晨三四点破裂,第二天或第三天再恢复。有一个插曲可以说明。按照双方谈判的进程,原本计划在4月30日举行MOU(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的。时间到了,应邀前来见证的贵宾,包括银监会、央行、财政部等部门的领导也都到场了。但双方仍因为汇率问题争执不下,贵宾们空等了一两个小时后离去。这一天终究没有签成约。

  双方的谈判虽然很艰难,几次濒临破裂边缘,最终还是在6月份达成了协议。

  与如今因为美银“有战略眼光”而饱受称赞形成对比的是,美银与建行签了协议以后,在美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协议一签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在批评美银,说美银投资建行无异于“进入了一个大赌场”。

  据说美国国会相关委员会也把美银高管叫到华盛顿,质询为什么要投资中国的银行。

  那一段时间,只要美国的报纸上有关于中国银行(4.19,-0.01,-0.24%,吧)业,包括建行的负面报道,美银内部总有人把相关报道送给美银的董事长兼CEO刘易斯,刘易斯然后再转给首席谈判代表科尔,终于有一天科尔受不了了,找到刘易斯说:“这个交易我们到底做还是不做?如果愿意做这个交易,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搞了!”

  此言不虚,因为当时还没有交割,美国人还有机会推翻协议,范一飞说。

期权设置的由来

  范一飞回忆,在当时的条件下,签订期权协议对双方都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入国际一流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形成股权多元化的格局,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当时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之一。

  从大股东汇金公司和建行方面来讲,首先要找到真正能够提供战略协助的机构投资者;其次一定要让它发挥市场领头羊的作用,保证建行股票发行成功;第三还要使其做出长期承诺,而不是像私募基金一样上市后就套利退出。

  所以才有这样一个三阶段三种价格的交易结构,即IPO前以净资产1.15倍购买总股本的9%;IPO时出资5亿美元按发行价带头买股;IPO后再以IPO发行价加利息率购买另外部分使其持股总量达到H股的19.9%。

  美国银行是在不知道IPO价格能定在什么水平上的时候承诺要出5亿美元,这对保证建行成功发行非常重要,淡马锡及其他机构也作了类似承诺,这是建行敢于两次调高发行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期权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双方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也给市场以更大信心。

  从美银当时的情况来讲,它一方面对建行有信心,愿意投资建行;另一方面也有疑问,因此不愿意一次过多地把钱投资于建行。

  其结果是,期权协议既能够满足美银的要求,更能够满足建行的要求。

  现在看来,美银是赚钱了。范一飞认为,美银赚钱有其市场因素的合理性:一是时间价值,二是投资的风险补偿,三是美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投入所创造的价值。此外,美银承诺在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回避,并全力协助建行实施海外战略。

  成功发行内情

  虽然美银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建行增强了投资者对建行的信心,但是直到上市时很多投资者对于建行的疑虑仍然没有消除。

  建行上市路演时,特别安排了美国银行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亲自出席投资人大会,请他们现身说法,说明投资建行是明智而有利的。即便如此,有不少投资人依然对建行充满疑惑,“看我们跟看骗子一样,拿我们当贼一样审问。那个滋味不好受啊!”范一飞说。

  “一路行来,我们的主要任务似乎不是去推介建行有多好,更主要是回答投资者的质疑,告诉他我们这套招股说明书,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告是真的,不是假的。”谈到这儿,范一飞回忆起在苏格兰路演时,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盘问半天之后对他说:“年轻人,你能不能把手放在你的胸前说一句话,说你这些都是真的。”

  虽然那么多投资者对建行将信将疑,甚至有人不屑一顾,建行决策层还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发行价。预路演之后在香港提了一次价,到了爱丁堡的时候又提了一次价,最后在纽约的时候,跟承销商拍桌子摔板凳,争取就高限定价,IPO价格最终确定为2.35港元,市净率为1.96倍。

  定价后的第二天范一飞从纽约飞回北京,他碰到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说建行的IPO价格定低了,反过来都问是不是定得太高了。不少人担心建行定价这么高,跌破了发行价,影响后面的其他国有银行上市怎么办啊!

  建行路演期间,恒生指数累计下跌6.6%,但建行仍一次一次逆市提价,什么原因?范一飞说:“当时我们就算过,每提高一分钱,就可以为国家多拿6亿多港元回来。为什么敢不断提价?一方面我们路演很成功;另一方面,我们有战略投资者,包括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承诺和支持。”

  范一飞最后披露,建行上市10天之内,股价基本上没有怎么动,有一天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投入大量资金护盘,被业界评论为“护盘很辛苦”。据说淡马锡当时也投下巨资大量买入建行股票,对护盘功不可没,而自己后来也赚了不少钱。
有点想借美国银行的牌子上市IPO的感觉
  最近这事情很热……
对国家安全肯定会有影响的吧!
美银也是运气。如果上市就遇到次债,估计就是巨额亏损。
所谓的引入国际一流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导致了一次次贱卖.外国人利用了我们的这种心理来一次次压低价格.这种方法对改善公司管理根本没有帮助,你觉得别人对小孩教育的好,那怎么不请人来给你孩子当半个爹妈?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专电 近日美国银行以每股约2.42港元的行权价格增持60亿股建行H股是否存在“贱卖”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行情,股吧)新闻发言人席德炎14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以现有高股价为依据的“贱卖论”是对市场运作的严重误解,与美国银行的期权安排符合建行的战略利益。

推荐阅读
政府鼓励基金入市 3000点下方基金疯狂抄底蓝筹 中央:防金融风险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评估全面展开 三大传奇散户纵论沪指2时代操作 基金仓位逼近历史常态值下限 严介和:今明两年房价都会降 越南金融危机真相调查 证监会前副主席王益被双规始末   以现有高股价为依据的“贱卖论”是对市场运作的严重误解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7日发布公告,美国银行将以每股约港币2.42元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设银行H股,计划于2008年6月5日完成相关的股份交割。6月4日,建行H股股价为6.78港元。

  席德炎表示,以建行的高股价为依据的“贱卖论”将行权价与目前的市场价对立起来,简单生硬地进行对比,显然违反市场的内在本性,是对市场运作的严重误解。上市后股价表现越好,其与IPO时的差价越大,似乎拿到IPO价格的投资者得到的便宜越大,有人还称之为“无风险套利”。按照这种这种观点的逻辑,国有银行上市后股价不涨,就没有差价,国有资产就不会流失;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国有资产还会有净收益,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据介绍,自上市到今年6月5日,建行股价累计涨幅为190%,这次行权公告后的一段时间里,建行股价继续上升,市场总体反应正面,席德炎表示,这说明海内外的投资者认为这个安排是积极的,有利于建行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权安排是有利于建行战略利益的创新

  “建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最有利于建行的条件下引入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席德炎说,在此基础上,建行设计了特殊的交易结构,其中之一就是期权安排。“期权安排的谈判及达成是在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是公正、公平、公开的”。

  根据协议,在IPO以后,美国银行按公开发行价格加一个逐年累进的利率,拥有从汇金公司购买股份的期权,其最终持有建行的股份可达19.9%。为保护国家利益,协议规定行权价最低不能低于净资产的1.2倍。此外,协议对美国银行持股占比、锁定期和行权都作了严格的限制。例如,此次增持的60亿股,未经建行书面同意,美国银行在2011年8月29日前不得转让。

  席德炎表示,期权安排是有利于建行战略利益实事求是的创新。从价格方面来看,期权安排有利于规避风险。事实证明,它有力地推动了建行IPO的高位定价,也是建行股价走高的支柱之一;从建行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在期权安排激励下,美国银行和建行更紧密地成为战略伙伴,其利益与建行的长期发展、价值提升保持一致,期权安排还激励美国银行向建行全面转移经验和技术。

  据悉,自入股建行以来,美国银行每年派出50位以上的业务和管理专家到建行进行战略协助,现已累计完成28个协助型项目、42个经验分享和培训项目。建行在美国银行战略协助下,实现了7358家零售网点功能转型,占零售网点总数约55%;2006年8月,美国银行在有买家出价为净资产2-3倍的情况下,以净资产1.35倍的价格将美银亚洲出售给建行,帮助建行搭建起在港澳发展零售业务的平台。

  美国银行在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也承担风险

  对于随着建行股价走高,美国银行获利不断增大,建行是否对自己的价值有所低估,席德炎表示,股价走高美国银行的期权就会同步升值,如果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美国银行似乎一直在受益。实际上,美国银行当初入股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不确定性大,价格需要经历发现、调整过程,很多投资者在建行两次调高发行价格后撤回订单。上市后,建行的股价两周基本未变,收市价一度低于发行价。

  席德炎分析说,美国银行获取合理投资回报是因为它投入最早,获取了时间价值,入股后,向建行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同意竞争回避,把零售网点转移给建行,全力配合建行的海外发展战略,这使得建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实现共赢

  建行的发展为股东创造了很大价值,在多元化股权结构中,国有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如何,国有股东获利情况如何?对此,席德炎表示,建行的股价上涨后,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实现了共赢,而国有股在股权结构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因此得到的增值数额也占绝大比例,国有资产也实现了快速增值。

  据悉,上市4年来,国有股东在建行的账面净资产从1862亿元增加到3080亿元,按去年末股价计算,建行国有股权益比4年前注资时增长了5.25倍。同期建行还向国家缴税和分红合计1535亿元,仅去年建行上缴国家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国有股东的利润分红与权益增加等方面的贡献就超过800亿元。

【作者:刘琳 任芳 来源:新华网】
  顶起来继续讨论,本事是近期财经一大热点。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基本上反对的都是用政治的观点来评论经济事件的.
如果不承认存在一个庞大的卖国集团,这个问题是很难讨论下去。

主楼的那位建行的先生看起来很委屈,那么请问:

1)建行为什么一定要外资参股?是缺钱么?既然缺钱,05年的中国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入股中国第二,亚州最赚钱银行的恐怕不在少数。
2)为什么一定要美资,找完花旗找美洲,似乎非老美不可?能不能调查一下参与谈判的人,有多少人的子女亲属在美国或美资机构里?
3)等着更高价格进来的机构很多,为什么条件似乎为美洲度身定做?淡马锡愿意更高的价格,入更多的股份,甚至被否决,那些期权条款的价格甚至达不到最初淡马锡的入股价格?
4)为什么美洲银行不出真金白银直接一手钱,一手货,却弄了个两面保护的条款?既能扩大美洲银行的收益,还能减低未来可能的损失,还排除了别人的进入购买(25%外资的限制),这样的卖国和约还有什么借口?

5)一个管理6万多亿资产,但净资产仅32千多亿的银行,难道其估值的基础就是3千亿?笑话,如果哪一年偶尔亏损了,是不是就一分不值?
6)作了婊子还能如此立牌坊?欺负国人物能保护自己的资产莫此为甚!
短短3年,一个合约收到的现金不过25亿美金,却让别人的账面利润2000多亿,不谈论这本身有什么腐败,至少当事人也应该因自己不具备银行家才能,短视无能而滚蛋吧?
1.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2.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51.7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403亿),收购价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6.26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6.6倍。

  3.兴业银行: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出资27亿,以每股2.7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370亿。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等于全部送给了三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610亿。

  4.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3.5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3.48亿股,目前股价已达35.8元,投资增殖10倍,按照深发展20亿多股计算,新桥用12.18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1000亿元。而新桥集团本身就是庄家,根本不是银行,如何能改善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况且整个银行都被美国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对我国又有什么意义?

  5.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将出资26亿元人民币,购入华夏银行约5.872亿股份,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每股价格4.5元,现在近14元,净赚56亿多人民币。目前已被德国银行控股,500亿落入对方手中。目前德国人对华夏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6.中国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汇丰)持股交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现在市价超过10港元,净赚近800多亿,07年国内A股发行上市又赚取500多亿,合计将近1400亿,10倍回报。

  7.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前,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亿美元购买建行9%和5.1%的股权。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亿股计算,2家净赚1300多亿港币。

  8.浦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出资6700万美元收购浦发行4.62%的股份,超过1.8亿股,每股约2.96元,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目前浦发行股价超过38元,花旗净赚62亿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权,一旦行权将赚取62亿的数倍。


----------------------------------------------------
在这些银行股上市前,国内市场,香港市场上市前,纷纷和美国等签订大批转让股权的合同,谁都知道,上市后,尤其在国内上市后,会带来大笔的资产增值,国内投资者更不会关心上市前的股东里有没有什么美国银行。

在这些里,简单相加,让渡的利益就是万亿!

如果国内没钱,那么怎么会高价发行?如果国内有钱,那么为什么净资产价格让渡股权和董事会名额?
如果现在在防止热钱,打击热钱获利,请问为何把这些请进来?这些明明白白的战投合法的获利呢,能控制吗?
李中堂泉下含笑矣!
经济观察家:中国银行业正在被“贱卖”?

编辑:侯立明

  2005年09月19日08:0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高峰期的时候,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一浪高过一浪。最新的消息是,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已同意出资约30亿美元,购买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根据交易安排,高盛和相关投资者可能出资18亿美元,德国保险商安联出资10亿美元,美国运通将出资2亿-3亿美元。这一交易的目标最终促使工行在2007年赴海外上市。

  但笔者认为,这一轮银行股权出售浪潮值得警惕。从目前外资收购国内银行的范围来看,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根据安邦分析师进行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中国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20%。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达50%;如果算上4家在谈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高达8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从外资角度看,以30亿美元代价来获得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并不便宜,还存在不小的风险。但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则太便宜了。以工行为例,在国内拥有2.2万个网点,控制着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入股工行,将给予外国投资者一个极大的共享影响力的机会,让它们可以分享中国金融业潜在的爆炸式增长。

  不客气地说,我们正在“出卖”整个银行业。但外资总共花了多少钱?可以说非常之少。拥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用30亿美元左右,就可以换来10%的股权。这简直会成为世界银行界的历史性事件。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还在求着把股权卖给别人。今年初,华尔街某银行一支劲头十足的团队飞往中国,考察投资中国四大银行中的两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经过一周会谈后,当这个工作小组的领队准备离开北京时,他的电话响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电话另一头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一位官员,他请这家外国投资银行考虑投资建行。

  这种事实,表明中国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渴望在海外上市前,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资金和专业技术,而且这是一种毫无顾忌的渴望。现在,这种渴望正迫使各投资银行改变它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手法。

   为什么我们在出售有影响力的银行股权时,会变得如此被动?因为外资入股没有竞争者,我们自己的政策为外资保留了巨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有很多,但都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其中。既然外资只有少数几家,外资们用着同样的语言在说话,自然他们成了被求者。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求人,变成为送股票人家还不要的局面。但如果我们能够引入国内企业,那将有可能加大国有银行的股权竞争,从而提高股权的溢价。

  如果我们再从银行的盈利情况上看看,就可以知道,赢得了大量国家注资之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已经大幅改善。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几乎没有花费任何溢价,就可以取得这10%的股权,并且可以在4年之内得到至少100%的投资回报率,这还没有考虑到未来工行上市之后的溢价。

  对于中国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定价太低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就曾指出,银行的价值主要在于网络、品牌和信用度,客户是银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中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安邦分析师同样认为,对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其巨大的网络、品牌和信用度的价值,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之上。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银行业海外上市的过程中,银行业以“低价”被出售的策略亟需调整。


-----------------------------------------------------------------------
这是各大银行开始贱卖的时候,国内清醒者的声音,可惜,没用!
原帖由 简单看看 于 2008-6-15 22:08 发表
如果不承认存在一个庞大的卖国集团,这个问题是很难讨论下去。

主楼的那位建行的先生看起来很委屈,那么请问:

1)建行为什么一定要外资参股?是缺钱么?既然缺钱,05年的中国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入股中国第二 ...



1)建行为什么一定要外资参股?是缺钱么?既然缺钱,05年的中国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入股中国第二 ... [/quote

说的太好听了,:D :D ,还"不在少数"呢,当时到处托关系都卖不出去
发行后短短几天功夫就跌破了发行价.
如果当时建行的股权真的是香饽饽的话,那为什么会跌破发行价呢,为什么还需要极力护盘以防止跌的更难看呢?
建行:国家和国有股东享受了建行增值绝大部分利益

  本报讯 记者戴磊报道 中国建设银行今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今年第一季度,建行的年化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为28.74%,净利息收益率为3.26%,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2.38%,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下降。

被过滤广告

目前,建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净利息收益率等,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业绩支撑了股价的上涨,自上市到今年6月5日为止,建行H股股价累计涨幅为190%,同期香港恒生指数上涨了68.6%。

  但这样的股价却似乎给建行惹来了麻烦??有评论指出,联系最近美国银行以2.42港元的价格行使期权增持建行H股一事,股价越高,建行“贱卖”给美国银行就越多。这样的质疑声近来此起彼伏。日前,建行召开了2007年度股东大会和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期间,建行新闻发言人席德炎接受了记者采访,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对于美国银行增持建行股份,有人以现在的高股价为依据,指责这是‘贱卖’。这是对市场运作的误解,是把因果关系和本末关系搞错了。”席德炎表示,上市后股价表现越好,其与IPO时的差价就越大,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拿到IPO价格的投资者得到的便宜就越大,但这不是无风险套利。“照这种逻辑,国有银行上市后股价最好不要涨,这样就没有差价,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国有资产还会有净收益。这种逻辑显然是讲不通的。”

  按照双方协议,IPO以后,美国银行可按公开发行价格加一个逐年累进的利率,拥有从汇金公司购买股份的期权,其最终持有建行的股份可达19.9%。席德炎说:"通过期权的安排,美国银行和建行更紧密地成为利益共同体,成为必须同舟共济的战略伙伴。主要股东目标一致:全力增加建行的价值,因为这是股东自己的利益所在。如果美国银行只有9%的股权而没有另外的期权,其利益关联度显然就小得多,也许就不足以激励它全面转移经验和技术。"

  他透露,为保护国家利益,规定行权价最低不能低于净资产的1.2倍。折现计算,美国银行入股的加权平均价格相当于建行净资产的1.7倍以上,这个价格就是当时发达国家银行股价的平均水平。此外,此次增持的60亿股,未经建行书面同意,美国银行在2011年8月29日前不得转让。

  席德炎强调,账面上美国银行赚了很多,但国家和国有股东享受了建行增值的绝大部分利益。他介绍说,上市4年来,国家在建行的账面净资产从1862亿元增加到3080亿元,按去年末股价计算,建行国有股权益比4年前注资时增长了5.25倍。同期建行还向国家缴税和分红合计1535亿元,仅去年建行上缴国家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国有股东的利润分红与权益增加等方面的贡献就超过800亿元。换句话说,建行每赚10元钱,国家可得到8.5元。

  "此外,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社会的另一种贡献就是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社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席德炎表示,近几年,建行通过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与服务,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服务亿万民众投资理财和日常金融需求等方面,成效卓著,价值创造能力国内外领先。面对这次四川大地震,建行除了捐款超过1.4亿元外,还全行动员,在第一时间把灾区的金融服务恢复起来,率先在同业中创新推出捐款汇款免费服务快速通道、信贷支持服务"绿色通道"、灾区无卡折应急取款服务、理财产品提前兑付、信用卡应急服务五项措施、信贷业务十项新举措等支持抗震救灾的特色服务,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全行的服务能力和应急能力得到了考验,员工也经受了教育和洗礼。对于近期一些地区房价大幅下滑,是否会影响建行个人住房贷款质量的问题,席德炎表示,建行对此一直非常关注,去年做过一个压力测试:如果房价下跌10%,对建行基本没有影响;如果下跌20%,有一点影响,但不大;如果下跌30%,影响会比较明显,但也不是根本性影响。

  他表示,建行的经营一贯比较审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一般在30%以上,房地产开发贷款也只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开发企业。从前年起,建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速度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如果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开发贷款加在一起,建行的房地产相关贷款规模已经不是同业第一了,有的银行已经超过了建行。

  据悉,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建行在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地区的个人住房贷款基本处于负增长状态,在房价大幅飙升之前已经开始控制贷款增长。目前建行在这些地区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额和不良率均比年初下降。
]]
;P ;P 而且不要忘了 ,国家的那部分放在汇金的权益,还有10%左右的期权等着人家美洲拿走,所以目前的3080是不是还要说个:部分尚未确定归属?
那么多年…………FQ还是没多少长进…………;P
响应委员的号召.中国建行絮絮叨叨的就一句话,贱卖有理,丝毫不提为什么国人买要花很大的价钱以比中大奖还低的概率来中建行的股票签,当然至于跌破发行价不正好从反面证明当初正是因为购买的人太多才炒的很高吗,何至于无人问禁,根子还在于建行将人民币似同草芥一般,根本不能同洋大人的美圆相比.而且建行为什么不说,当年它上市时,有许多的所谓不良资产都被人为的剥离,又注入许多的资金,其上市时的资产早已不是象他所说的那样不堪了.这样的资产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可以带来巨大收益的宝贝,可是到中国建行这里,却成了没有人要的包袱.咄咄怪事啊.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8-6-17 21:50 发表
响应委员的号召.中国建行絮絮叨叨的就一句话,贱卖有理,丝毫不提为什么国人买要花很大的价钱以比中大奖还低的概率来中建行的股票签,当然至于跌破发行价不正好从反面证明当初正是因为购买的人太多才炒的很高吗,何至于无 ...


为啥可以带来巨大收益的东西,当初那些央企个个避之不及?
我来说句大实话吧:其实是因为大家最近股票都赔了钱,所以看谁赚钱我们就眼红谁。建行就因为这个才被吵个不休。:D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