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秋风宝剑孤臣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04:08
秋风宝剑孤臣泪


姜  鸣


踏  访


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想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之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三开间的享堂正门,只有柱子和山墙,南北侧既无墙垣、更无门窗,一片凄凉的景象。享堂所在的四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因为前些年做过钢厂幼儿园,侥幸地保留下建筑的基本轮廓。

享堂院子里,栽有两株广玉兰。广玉兰是南方树种,在安徽本不多见。但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向淮军参战有功大员赏赐了一批广玉兰,得赏者又把树木送回老家栽种,使得合肥一带保存了好些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眼前的广玉兰,一株略小,是后来补种的;另一株长得高大参天,正是当年御赐的原物。
院子里,荒芜的杂草中,还横卧着两块截断的李鸿章神道碑。

冬日的上午,阴霾的天空没有阳光,我的心也像灰色的天空,沉甸甸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鸿章临终的场景。

临  终


李鸿章病逝于1901年11月7日,此时,距他代表清政府,同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11国签订《辛丑条约》,恰好三个月。

签约前两天,李鸿章得了感冒,鼻塞声重,精神困倦。他是扶病前往西班牙公使馆签约的。从当时拍摄的照片看,他呈现出风烛残年的衰颓景象。持续一年极为艰难和屈辱的议和谈判,完全摧毁了他的健康。而签约之后,与俄国谈判从东三省撤退俄军的方案久拖不能定局,更使他焦虑万分。

10月30日,李鸿章去俄国使馆谈判,回来后病情加重。当夜,李鸿章胃部血管破裂,咳血半盂,色紫黑,有大血块。急请德国、美国大夫治疗,安排药剂和鸡汤、牛奶、米汤、锅巴粥等流质食物。
根据身边幕僚记录,11月1日,病人胃部感觉渐舒,能靠床坐,睡眠也安静。

5日,病情似乎更有好转。早上起床后,幕僚感到病人精神清爽。白天所谈,皆是公事时事。话多了,吐字有点不太清楚,精神也有些恍惚。事后想来,这正是回光返照的症状。晚间,李鸿章吃了少量梨汁、藕汁。半夜中感到他喉中有痰,呼吸带喘。

6日早晨,病情忽然转重。当他的老部下,直隶布政使周馥闻讯赶到贤良寺的时候,李鸿章已身着殓衣,处在呼之能应口不能语的弥留状态。延至7日中午,两目炯炯,瞠视不瞑。

周馥哭喊着:“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
李鸿章的嘴唇忽然喃喃翕动,欲语泪流。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阖上。

墓  地


十六个月后,李鸿章被安葬于安徽合肥东乡夏小影。

夏小影就是现在的大兴集。这一带安葬着宋代名臣包拯和朱元璋部下大将张得胜,待到李家墓地落成,当地就有了“一里三公”的说法,三座墓地处在一平方华里之内。

这是李鸿章生前认可的墓地。1892年,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去世后,他在给儿子经方的家信中,曾谈到对生后葬事的安排:

夏小影生塘,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做坟工匠至彼处堪开塘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此次伯父书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惟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蚊,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信中提到的大伯,为李鸿章大哥,时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而从信的内容看出,李鸿章不太迷信风水,这同他请西医看病一样,在当时的官场,是很罕见的脾气。

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1958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人们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老人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

同年,全民大炼钢铁,合肥钢厂兴建起来了。钢厂就把挖掘一空的李鸿章墓地划进厂区。

遗  言


临终前,李鸿章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向他,并通过他,与沪上官、商圈内的朋友诀别。这封遗书,去年首次披露。遗书中写道:

四十年来百战身,

几回此地息封尘;

经营庶富羞言我,

纽握机权耻授人。

尽一分心酬圣主,

收方寸效作贤臣;

诸君努力艰难日,

莫误龙华会里人。


鸿章又拈句柬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意。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

李鸿章是从上海起家的,临终时想起海上旧友并不令人意外。年轻时,李鸿章曾是个科场得意的才子,24岁就考中进士,又拜在父亲李文安的同年曾国藩门下做弟子,讲求义理之学。假如没有太平军起义,没有西方列强入侵,在平庸的咸丰朝,他只能逐日到衙门画卯,在京寓的四合院里读书吟诗;或者外放出去做父母官,在漫漫的宦海生涯中积累履历。只要瞻前顾后,不犯过失,内外打点,建立奥援,到了晚年,攀爬到权力金字塔阶梯中最高几层也是有可能的。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人物何至成百上千?他们死后,朝廷照例“交国史馆立传”,然后就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列传中,再也无人理会了。

然而,李鸿章生逢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化时代,他注定要成为重要人物。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各项交涉,签订了许多条约。在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打开的时候,中国社会也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使得他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直至一百多年后,人们依然在反思李鸿章当年的种种往事。

名  节


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和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最为屈辱的城下之盟。但细细分析,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对前者,多是夹杂着对李鸿章军事和外交失败的严厉批评;而对后者,却认为李鸿章替朝廷解决了一场巨大的国运危机。所以,维新思想家严复给李鸿章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使当时尽用其谋,

知成效必不当此;

设晚节无以自是,

则士论又当何如?


挽联的上联,是惋惜李鸿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的各项改革未能真正得到实施。下联则说,倘若李鸿章不从广东奉诏赴京,谈判议和,知识分子们又要批评他为了自己的名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了。这个区别,后世的人几乎很少体察。

李鸿章和他当时的同事们,在签订两个条约的时候,其实都考虑过身后的名声。

早在李鸿章马关议和期间,英国公使欧格讷就注意到,北京的“大臣们不准备承担给李鸿章指示的责任,而是坚持必须让李鸿章特使采取主动,而大臣们将批准他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到了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又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据议和使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披露,李“对此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把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亲属身上”。他给儿子去电,说“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汝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理衙门去电,称经方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智不清,断难胜此巨任。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方迅速前往,毋许畏难辞避。倘因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翁同和在日记中记载:“面奉谕旨,总署致李鸿章电信一件,为李经方事也。”淡淡的语气背后,隐含了多少诡谲的政海波澜?

在离开广州,北上与各国时节开展议和谈判前,他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说罢涕泪长流。此时,他完全知道自己是在为不可为之事。惟有北京人在期盼他欢迎他,等待他了结残局。著名戏曲作家齐如山先生回忆说:“他来的那两天,北京所有的人,可以说是狂欢”。

功  罪


如今,世间已无李鸿章。今天的合肥人,也不再简单地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了。

前些年,合肥城区改造,动工的街坊涉及到李鸿章故居。经过有关人士多方呼吁,早已残破不企的故居终于保存下来,并修建成陈列馆供人参观。脚下这块李鸿章墓地,也将由故居陈列馆主持修复。

陈列馆里,有一件带着长长血迹的黄马褂,这是复制品。上了年纪的人记得,在从前李鸿章的祠堂里,保存着李鸿章马关谈判遇刺时的原件血衣。

陈列馆里,还陈列着当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学生亲拟的考题:问: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往来营生起见。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

当人们读着这道意味深长的题目时,似乎感受到李鸿章思索的目光正端详着自己。

无疑,李鸿章是清末官场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但在处理外患逼迫的复杂局面时,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悲剧人物,甚至被视为民族罪人。这是他能力不济,还是中国的国运不济?经验告诉我们,国际交往中,依凭的是实力而不是口号,讲究的是审时度势折冲樽俎而不是激情冲动肆意行事。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并导致死亡。李鸿章内心抱着“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的主旨,最后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令人感慨良多。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他的结论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一百年来,学术界对李鸿章做了无数研究,但总体把握和评价,却没有超出梁任公的识见。现在重读梁氏所写《李鸿章——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历史学家是否感到汗颜?秋风宝剑孤臣泪

姜  鸣

踏  访

驱车出合肥城区,向东行驶不久,就到了东乡大兴集。在合肥钢厂的围墙边,朋友叫开了关闭着的铁门,带我走进一个荒芜的院落。没有想到,在高大的烟囱和轧钢车间厂房之旁,就是我想探访的李鸿章墓地。

三开间的享堂正门,只有柱子和山墙,南北侧既无墙垣、更无门窗,一片凄凉的景象。享堂所在的四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因为前些年做过钢厂幼儿园,侥幸地保留下建筑的基本轮廓。

享堂院子里,栽有两株广玉兰。广玉兰是南方树种,在安徽本不多见。但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向淮军参战有功大员赏赐了一批广玉兰,得赏者又把树木送回老家栽种,使得合肥一带保存了好些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眼前的广玉兰,一株略小,是后来补种的;另一株长得高大参天,正是当年御赐的原物。
院子里,荒芜的杂草中,还横卧着两块截断的李鸿章神道碑。

冬日的上午,阴霾的天空没有阳光,我的心也像灰色的天空,沉甸甸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鸿章临终的场景。

临  终

李鸿章病逝于1901年11月7日,此时,距他代表清政府,同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11国签订《辛丑条约》,恰好三个月。

签约前两天,李鸿章得了感冒,鼻塞声重,精神困倦。他是扶病前往西班牙公使馆签约的。从当时拍摄的照片看,他呈现出风烛残年的衰颓景象。持续一年极为艰难和屈辱的议和谈判,完全摧毁了他的健康。而签约之后,与俄国谈判从东三省撤退俄军的方案久拖不能定局,更使他焦虑万分。

10月30日,李鸿章去俄国使馆谈判,回来后病情加重。当夜,李鸿章胃部血管破裂,咳血半盂,色紫黑,有大血块。急请德国、美国大夫治疗,安排药剂和鸡汤、牛奶、米汤、锅巴粥等流质食物。
根据身边幕僚记录,11月1日,病人胃部感觉渐舒,能靠床坐,睡眠也安静。

5日,病情似乎更有好转。早上起床后,幕僚感到病人精神清爽。白天所谈,皆是公事时事。话多了,吐字有点不太清楚,精神也有些恍惚。事后想来,这正是回光返照的症状。晚间,李鸿章吃了少量梨汁、藕汁。半夜中感到他喉中有痰,呼吸带喘。

6日早晨,病情忽然转重。当他的老部下,直隶布政使周馥闻讯赶到贤良寺的时候,李鸿章已身着殓衣,处在呼之能应口不能语的弥留状态。延至7日中午,两目炯炯,瞠视不瞑。

周馥哭喊着:“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
李鸿章的嘴唇忽然喃喃翕动,欲语泪流。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阖上。

墓  地

十六个月后,李鸿章被安葬于安徽合肥东乡夏小影。

夏小影就是现在的大兴集。这一带安葬着宋代名臣包拯和朱元璋部下大将张得胜,待到李家墓地落成,当地就有了“一里三公”的说法,三座墓地处在一平方华里之内。

这是李鸿章生前认可的墓地。1892年,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去世后,他在给儿子经方的家信中,曾谈到对生后葬事的安排:

夏小影生塘,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做坟工匠至彼处堪开塘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此次伯父书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惟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蚊,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信中提到的大伯,为李鸿章大哥,时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而从信的内容看出,李鸿章不太迷信风水,这同他请西医看病一样,在当时的官场,是很罕见的脾气。

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1958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人们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老人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

同年,全民大炼钢铁,合肥钢厂兴建起来了。钢厂就把挖掘一空的李鸿章墓地划进厂区。

遗  言

临终前,李鸿章曾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向他,并通过他,与沪上官、商圈内的朋友诀别。这封遗书,去年首次披露。遗书中写道:

四十年来百战身,
几回此地息封尘;
经营庶富羞言我,
纽握机权耻授人。
尽一分心酬圣主,
收方寸效作贤臣;
诸君努力艰难日,
莫误龙华会里人。

鸿章又拈句柬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意。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

李鸿章是从上海起家的,临终时想起海上旧友并不令人意外。年轻时,李鸿章曾是个科场得意的才子,24岁就考中进士,又拜在父亲李文安的同年曾国藩门下做弟子,讲求义理之学。假如没有太平军起义,没有西方列强入侵,在平庸的咸丰朝,他只能逐日到衙门画卯,在京寓的四合院里读书吟诗;或者外放出去做父母官,在漫漫的宦海生涯中积累履历。只要瞻前顾后,不犯过失,内外打点,建立奥援,到了晚年,攀爬到权力金字塔阶梯中最高几层也是有可能的。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人物何至成百上千?他们死后,朝廷照例“交国史馆立传”,然后就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列传中,再也无人理会了。

然而,李鸿章生逢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化时代,他注定要成为重要人物。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各项交涉,签订了许多条约。在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打开的时候,中国社会也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的深渊。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使得他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直至一百多年后,人们依然在反思李鸿章当年的种种往事。

名  节

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和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最为屈辱的城下之盟。但细细分析,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对前者,多是夹杂着对李鸿章军事和外交失败的严厉批评;而对后者,却认为李鸿章替朝廷解决了一场巨大的国运危机。所以,维新思想家严复给李鸿章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使当时尽用其谋,
知成效必不当此;
设晚节无以自是,
则士论又当何如?

挽联的上联,是惋惜李鸿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的各项改革未能真正得到实施。下联则说,倘若李鸿章不从广东奉诏赴京,谈判议和,知识分子们又要批评他为了自己的名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了。这个区别,后世的人几乎很少体察。

李鸿章和他当时的同事们,在签订两个条约的时候,其实都考虑过身后的名声。

早在李鸿章马关议和期间,英国公使欧格讷就注意到,北京的“大臣们不准备承担给李鸿章指示的责任,而是坚持必须让李鸿章特使采取主动,而大臣们将批准他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到了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又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据议和使团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披露,李“对此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把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亲属身上”。他给儿子去电,说“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汝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理衙门去电,称经方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智不清,断难胜此巨任。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方迅速前往,毋许畏难辞避。倘因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翁同和在日记中记载:“面奉谕旨,总署致李鸿章电信一件,为李经方事也。”淡淡的语气背后,隐含了多少诡谲的政海波澜?

在离开广州,北上与各国时节开展议和谈判前,他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说罢涕泪长流。此时,他完全知道自己是在为不可为之事。惟有北京人在期盼他欢迎他,等待他了结残局。著名戏曲作家齐如山先生回忆说:“他来的那两天,北京所有的人,可以说是狂欢”。

功  罪

如今,世间已无李鸿章。今天的合肥人,也不再简单地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了。

前些年,合肥城区改造,动工的街坊涉及到李鸿章故居。经过有关人士多方呼吁,早已残破不企的故居终于保存下来,并修建成陈列馆供人参观。脚下这块李鸿章墓地,也将由故居陈列馆主持修复。

陈列馆里,有一件带着长长血迹的黄马褂,这是复制品。上了年纪的人记得,在从前李鸿章的祠堂里,保存着李鸿章马关谈判遇刺时的原件血衣。

陈列馆里,还陈列着当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学生亲拟的考题:问: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往来营生起见。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

当人们读着这道意味深长的题目时,似乎感受到李鸿章思索的目光正端详着自己。

无疑,李鸿章是清末官场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但在处理外患逼迫的复杂局面时,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悲剧人物,甚至被视为民族罪人。这是他能力不济,还是中国的国运不济?经验告诉我们,国际交往中,依凭的是实力而不是口号,讲究的是审时度势折冲樽俎而不是激情冲动肆意行事。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并导致死亡。李鸿章内心抱着“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的主旨,最后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令人感慨良多。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他的结论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一百年来,学术界对李鸿章做了无数研究,但总体把握和评价,却没有超出梁任公的识见。现在重读梁氏所写《李鸿章——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历史学家是否感到汗颜?
选自《天公不语对枯棋》
^_^龙旗飘扬舰队作者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发起人……
生不逢时 不然也是一代贤臣 尽其才 展其识 毁于其遇
使当时尽用其谋,
知成效必不当此;
设晚节无以自是,
则士论又当何如?

爱国者的阴谋啊——
生才本非挽狂澜
命舛无处可偷安
倘有功战比曾左
何费楼主这多盐


还御赐广玉兰,恶心.
原帖由 Entropy 于 2008-6-27 13:18 发表
生才本非挽狂澜
命舛无处可偷安
倘有功战比曾左
何费楼主这多盐


还御赐广玉兰,恶心.

;P ;P ;P 切——老李的战功是老左能比的吗?;P ;P ;P
左宗棠最喜欢让别人去做——然后自己出来抢功劳,(西征就是抢了刘锦棠的功劳)一旦出了事情,就立马找人当替罪羊——

这就是为什么左宗棠在大清国是万人厌的原因所在——
原帖由 Entropy 于 2008-6-27 13:18 发表
生才本非挽狂澜
命舛无处可偷安
倘有功战比曾左
何费楼主这多盐


还御赐广玉兰,恶心.

;P ;P ;P 曾国藩搞不定的天津教案,老李搞定了;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搞不定的捻军,老李搞定了!即便如此,老李一直也不敢说自己胜过曾老师!倒是左宗棠在一直骂着曾国藩!至于左宗棠这个名誉自己拿而责任别人承担的老东西——在他手下干事情的人没有几个得到善终!沈葆桢、胡光庸两人的遭遇就是很好的例子!;P ;P ;P
想想为什么晚清那么多能人甘愿围在老李周围团团转而没几个人愿意理睬老左——这就是做人的人品!左宗棠的人品实在太败坏了!
作为主政者,从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国运不济难道是别人的错?:Q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6-27 15:51 发表
作为主政者,从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国运不济难道是别人的错?:Q

哪个白痴告诉你老李是主政者?老李哪天进入军机处了?;P ;P ;P
倒是左宗棠入过军机——最后被恭亲王给轰了出来!

照你的逻辑——貌似应该为国运不济负责的是左宗棠!;P ;P ;P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6-27 15:51 发表
作为主政者,从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国运不济难道是别人的错?:Q

那我又要请教了——十年浩劫又是谁的错呢?难道全都怪在四人帮和林太尉的头上吗?;P ;P ;P
这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家伙有甚么好吹的,左宗棠总算在西北根老毛子打了胜仗,保住了新疆,李鸿章除了会在外国人面前装可怜还会甚么
原帖由 Entropy 于 2008-6-27 17:24 发表
这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家伙有甚么好吹的,左宗棠总算在西北根老毛子打了胜仗,保住了新疆,李鸿章除了会在外国人面前装可怜还会甚么

;P ;P ;P 哪个白痴告诉你左宗棠去西北是和毛子打仗的?人家明明是和毛子玩亲善去的!;P ;P ;P
正月初旬接到十月初六日在山诺尓发来信函,知台驾已安抵在山诺尓,我心甚慰。有承惠赠帐房一顶、毡子一块及路上所用零碎东西、果子、葡萄酒等物,具见情谊周挚。感谢!感谢!

……贵国与我国永敦和好,天下共知,此次贵国代办军粮,尤见和好真情。
;P ;P ;P
答俄国兵部索思诺福斯齐
正月二十七日复去一信,想可接到。贵处允运古城之粮,仅到四批,与前立合约不符。所以我前次信有可办则办,如实难办,亦可少办之说。我到甘州,接晤乌史漫达迷劳伏,据称准于四月十五日解足五百万斤。
;P ;P ;P
答大俄国总理各国事务大人

大清国钦差大臣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谨复大俄罗斯管理各国事务克诺尓科伯尓买托尓里歪托贡布旺清大人,为贵国代中国采办军粮一事。上年索大人到兰州,与本爵阁大臣面商,书立合约,言明上年冬间运二百万斤到古城,今年春夏之交运足五百万斤。索大人回国后,三次来信,言在山诺尓地方粮价陡长,驮脚亦艰,采运殊非易事,本爵阁大臣以两国和好,全要彼此体谅,办事尽可通融。……现调大军由肃行,此月内齐抵古城会师进剿,立秋前后必有战事,并咨委锡大臣纶督带精骑防贼窜逸,兼护运道……贵国运粮百余万斤,已经派队迎护,经过地方,有各防营派队照料,当可无虞。
;P ;P ;P
;P ;P ;P 如果左宗棠去西北是去打毛子的!那么这些和毛子的通信只能证明一点:左宗棠在通敌叛国!;P ;P ;P
左宗棠以诸葛自命,尝署为“老亮”,一日公宴,坐中有言某事者,左诩其先见之明,大笑曰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无何,某事失机,欧斋戏易其词嘲曰:此诸葛之所以为诸也。
(诸音与猪同,文襄甚肥,材官谓其满腹燕窝鱼翅故事);P ;P ;P

左宗棠乃猪也——
《忆昔行》云:宫保左公移师征捻,余策捻必踏冰北窜,请于北山口筑围,左公不应,捻竟由此逸去,惊扰畿辅。《馈粮叹》中有云:不见官兵,乃见贼兵,官兵畏死,汝安得生,生无二三死八九,走报大营逢使酒”

江都史绳之《复程伯宇书》所云:喈乎,幸仆笔拙目短,不足准古证今,以报足下之命。不然,将历考其羁縻之失,而追录其倾覆拙钝之由,曲述其(左宗棠)遁饰之隐,屠戮之虐,搜刮罗织之苛,使九边泣血之声,千里暴骨之惨,一旦而毕呈于足下之前,亦足下之所不忍闻也。

……甘肃僻处天西,风气朴塞,士人仅知帖括,兴兵十余年,未能有著一书以述其攻战之迹者。文襄持节西征,又极力牢笼士大夫,结其欢心,使不持异议,故竟无一人能发其骄愎粉饰之情状。盖文襄平定西域之绩略皆不彻底,肃州之战且大败,与文正殆不可并论。

“李相上《复陈海防事宜》一疏,时适文襄在关外奉召将至,恭邸及李高阳协揆以事关重大,静俟文襄至乃议之。文襄每展阅一页,因海防之事而递及西陲之事,自誉措施之妙不容口,几忘为议此折者,甚至拍案大笑,声震旁室。明日复阅一页,则复如此。枢廷诸公,始尚勉强酬答,继皆支颐欲卧,然因此散值稍晚,诸公并厌苦之,凡半月乃阅毕。恭邸恶其喧鸹,命章京藏之。

甲申之役,文襄即主战者……盖光绪初年,郭均仙通达大势,而被诟为媚外。李文忠始终持重,不欲启衅,而谤之为汉奸。文襄好为大言,自命通畅戎机。惜不及见甲午之役一试其身手也。

苏绅潘季玉观察,以地方公事特赴金陵,欲有所陈,归而告人曰:“吾初谒左相,甫寒暄数语,引及西陲之事,左相即自述西陲功绩,剌剌不能休,令人无可插话。旋骂曾文正公,语尚未畅,差弁侍者见日已午,即举茶杯置左相手中,并唱送客二字,吾乃不得不出。
翌日,左相具简招饮,方谓可乘间言地方公事矣。乃甫入座,即骂曾文正公,迄终席,言尚如泉涌。既撤席,吾又不得不出。
越数日,禀辞,左相始则骂曾文正公,继则述西陲之事,终乃兼骂合肥李相及沈文肃公。
侍者复唱送客,吾于起立时,方欲陈地方事数语,左相复引及西陲之事,吾乃疾趋而出。

庚辰幸巳间,文襄奉旨召入枢廷,文武官僚于中途进谒者,皆云左相言语甚多,大旨不外自述西陲设施之绩,及诋讥曾文正公而已,谈次不甚及他事。

既入军机,文襄奏言直隶永定等河,水患日剧,请自出相度机宜,督率旧部数营,挑浚修治。阅数月,文襄奏报河工万事,颇多铺张,并有数十年积弊一扫而空之语。

于是,清议之士渐多失望,咸谓左相之奏未免虚夸,远不逮李相节次治河之奏周详核实,意者其西陲功绩,皆不过如是乎?

;P ;P ;P 左宗棠是个什么东西一目了然也;P ;P ;P
;P 为打仗筹买军粮居然叫投敌叛国?不知道谁是白痴!哲德沙尔汗国是英国人出钱出枪支持下的叛乱武装,买俄国的粮打了胜仗就是正确的!要不你自找饿死啊?

另外什么夺了刘锦棠的功,评定新疆左宗棠怎么也是主帅、策略的制定者、主要的指挥员!

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李作为主政者之一,当然无疑!特别是李鸿章进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6-27 17:55 发表
;P 为打仗筹买军粮居然叫投敌叛国?不知道谁是白痴!哲德沙尔汗国是英国人出钱出枪支持下的叛乱武装,买俄国的粮打了胜仗就是正确的!要不你自找饿死啊?

另外什么夺了刘锦棠的功,评定新疆左宗棠怎么也是主帅、策 ...

哦——这你应该去教育教育那些还认为左宗棠去新疆是同毛子打仗的家伙们!

主帅?老左指挥过哪场战斗了?除了在兰州磨蹭他还干过什么?对了——克扣刘锦棠的军饷他倒干过——小刘一催讨,老左立刻把责任推给粮饷官——自己一点干系都没有了!
是不是作为主帅就应该把下属的功劳据为己有呢?怪不得没有人愿意在老左手下干事——功劳是他的,责任是你的——这种领导谁碰到谁倒霉!

他力主西征不过是为了和老李争粮饷而已——去他娘的维护领土完整——

怪不得沙俄人占领着依犁老左不敢让刘锦棠去收复——原来是“友军”代为收复了!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6-27 17:55 发表
;P 为打仗筹买军粮居然叫投敌叛国?不知道谁是白痴!哲德沙尔汗国是英国人出钱出枪支持下的叛乱武装,买俄国的粮打了胜仗就是正确的!要不你自找饿死啊?

另外什么夺了刘锦棠的功,评定新疆左宗棠怎么也是主帅、策 ...

;P ;P ;P 老李进了总理衙门是什么时候?呆了多长时间?;P ;P ;P
总理衙门是什么性质的机构?;P ;P ;P
谁告诉你河北省省长兼北方沿海军区司令兼外交部北方司司长这个职务是主政的?
这个职务放到现在连中央政治局都进不去!
一个没有进军机处的人怎么可以被称为“主政者”呢?
原来阁下是一头糨糊啊——
;P ;P ;P 是哪个白痴告诉你: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这个职位是能参与国策制定的?又是哪个白痴告诉你进了总理衙门就能一手遮天的?;P ;P ;P
大清国的政治体制阁下到底了解多少?
[:a13:]  

非常不好意思,那个白痴不是别人,除非你认为你转贴的文章不是你的主张!

“然而,李鸿章生逢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化时代,他注定要成为重要人物。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各项交涉,签订了许多条约。”

你在顶楼转贴文章中的一段话,如果这还不算是主政者之一,那么......这句话就是白痴写的!如果这句话表明他是主政者之一,那么你是什么东西?[:a11:]
]]
在老李“主持”诸多事项的前面最好加一个“奉旨”!别头脑简单地认为主持就是主政!;P ;P ;P
那么你的意思,左宗棠去新疆打仗是“英明”的慈禧太后的主意咯?

头脑简单到认为盖章就表明主见么?廷议中这些主要的大臣说的那些话、上的那些书没用处的么?

另外你出言不逊,等着进小黑屋吧![:a16:]
]]
]]
:D 这个家伙不好玩,别理他就行了,让他抱着李中堂的牌位哭去吧.
左公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脾气太坏,坏到很多时候别人无法和他共事.....:(
这个家伙一会儿御赐,一会儿奉旨,一副奴才相,真让人受不了
塞防海防的争论给狗吃了么?这些正路这不是主政者是老百姓?:L
]]
原帖由 Entropy 于 2008-6-27 18:56 发表
:D 这个家伙不好玩,别理他就行了,让他抱着李中堂的牌位哭去吧.

;P ;P ;P 理屈词穷者最喜欢的遮羞布——接着遮你的羞处好了;P ;P ;P
原帖由 Entropy 于 2008-6-27 19:57 发表
这个家伙一会儿御赐,一会儿奉旨,一副奴才相,真让人受不了

;P ;P ;P 拿现在的眼光和道德准则来衡量过去的历史是愚蠢的!;P ;P ;P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6-27 19:34 发表
左公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脾气太坏,坏到很多时候别人无法和他共事.....:(

;P ;P ;P 还有喜欢抢功劳、推责任。;P ;P ;P
西征向英国,也就是阿古柏的后台大老板借了1000万两利息为100%的高利贷——
结果所有的骂名落到了胡雪岩的头上——而左宗棠却名利双收!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如果不深入了解过去的文化环境,就会出现偏差.但是道德标准这个东西,是一个出自人性的恒古不变的东西,因为人性不会改变。
所以楼上的小子,不要老是晃荡着教训别人。
原帖由 塞上云烟 于 2008-6-27 23:11 发表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如果不深入了解过去的文化环境,就会出现偏差.但是道德标准这个东西,是一个出自人性的恒古不变的东西,因为人性不会改变。
所以楼上的小子,不要老是晃荡着教训别人。

;P ;P ;P 那要看是谁定的“道德标准”!制定道德标准的人自己却不去遵守这个道德标准——那么这个道德标准就没有要遵守的理由!;P ;P ;P
所以教主你也不要倚老卖老!老是要求别人遵守什么道德准则,而你却可以为所欲为!
原帖由 塞上云烟 于 2008-6-27 23:11 发表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如果不深入了解过去的文化环境,就会出现偏差.但是道德标准这个东西,是一个出自人性的恒古不变的东西,因为人性不会改变。
所以楼上的小子,不要老是晃荡着教训别人。

中国近代史上把道德喊得叮当响的家伙却没有几个有用于国家和民族!这种道德准则要来做甚!;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