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见闻:老人挥砍刀将孙儿送上直升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07:53
南方都市报
 5月15日,本报记者从都江堰出发,乘船抵达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然后下船步行,于中午抵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通往映秀的山路上,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山崩塌石,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在映秀镇,废墟中可见到尸体、哀哭者、为了祭奠而燃烧的衣服,也能见到挣扎求存、不离不弃、乐观豁达与坚忍执着。

  场景一 就像徒手格斗,战士狠狠一拽,一名男子栽进岷江,狼狈地爬上河岸。“打得好!”有人开始鼓掌。重新登船的,是一个腰椎骨折的男孩,和一名头部受伤的老妪。他们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这是5月15日,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逃难灾民聚集的地方。

  场景二 “是男人就把衣服脱下来!”一个小伙子高喊。他接过救生衣,几乎要和响应者拥抱,尽管其中很多人看起来并不情愿。另一边,妇女儿童单独成列,在重伤者之后,他们优先登船。

  场景三 隶属国家电网的映电公司组织起包船,身着蓝色制服的员工拉起人墙。冲锋舟⒍埃桓隼瞎と颂嵝讯煽谖渚澳忝堑绯е卸樱裨诙蠢锩妫拮釉诤熬让薄?/p>

  场景四 秩序之外,也有人崩溃。一个穿红白条文短袖的年轻人,奋力把书包抛向空中,退出排队等候的队伍,雨伞、干粮、手电撒了一地。和其他地震灾民一样,他徒步穿越5公里的山路,求生的欲望在渡口塞车。

  场景五 如果在这里立个木桩,上面一定会贴满告示,例如:“爸爸,我已经离开映秀,请到都江堰找我”。可是河滩上只有几根被连根拔起的枯树,中间已被烧成灰烬,它们被饥寒交迫的灾民用来生火取暖。一个少妇挨个打听丈夫的下落,得知爱人平安后,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毫无疑问,在大山深处,残垣断壁之下,一定埋藏着令人心碎的故事。

  “山羊路”通往映秀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人们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原有道路已被山体滑坡毁损,此前连续降雨又使这条“山羊路”变得泥泞不堪。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一个人稍有不慎,一串人都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难以想象,那些抱着冲击钻、液压剪,背着发报机、行军锅的战士,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段里程。一支来自济南军区、佩戴“铁军”臂章的士兵突然奔跑起来,老兵判断说:先头已经到达映秀,部队正在收拢。

  来自广东中山三院的一支医疗队不得不扔掉一床棉被、一顶帐篷。一位医生抱怨说:“为什么医疗队的物资不能组织空投?”另一位医生表示:“我回去后要写篇文章,反思国家医疗系统内应急救援体制。”

  意外出现在距离镇区还有1里路的地方。一颗篮球大小的岩石滚落,距离一位来自上海的消防战士不过三步之遥。

  抬头望去,前方不远处的山崖上,悬着一辆越野车,再往下看,一个身着红毛衣的死者躺在草丛中,尸首分离,已经发臭,于是路人个个自危。

  山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地,那里原本计划用作开发区,现在画了三个圈,成为直升机野外机场。再往后,是搬迁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教学楼断成两半,其中一部分从5层下坐成4层,搭在另外一半大楼上。

  她总是说“走开”

  12岁的黄思雨半截小腿永远留在废墟中,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能够成功接近她

  在映秀,此次地震的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小学和幼儿园。

  除了旗杆、瓦砾、破碎变形的小孩尸体,映秀小学什么都没有留下。校长独自躺在弥漫着亡灵气息的操场中央,看起来像死了一样。

  几乎是和记者5月15日中午抵达映秀镇的同一时间,救援部队宣告停止搜救,仪器显示,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一名红衣男子面对已是废墟的教学楼,孤独地呼喊着小孩的名字。在他身后,孩子的衣服烈焰滚滚。这是当地的风俗。

  一个名叫“朱群学”的老人,固执地守在瓦砾边。她要找到孙儿,即使是尸体,也要用衣服包回家。“今后我死了,他好陪我,”老人喃喃自语。

  同样是映秀小学的学生,黄思雨活了下来。这个12岁的小姑娘,被预制板砸断了左腿。她努力抽身,以致皮肉彻底分离,半截小腿永远留在了废墟当中。

  现在她躺在成都华西医院,病房谢绝打扰。“余震、风雨,还有闪光灯,都会让她烦躁”,负责看护她的志愿者、重庆姑娘但文静挡在门口,拒绝采访的态度,像保护奥运火炬一样坚决。

  在这里,小孩的惨叫声从每天早晨10点持续到中午12点,那是医生给他们换药的时间。记者尚未获得截肢小孩的统计数字,但一名身着白大褂的志愿者叹息,“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

  心理干预试图进行,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成功接近过黄思雨。她总是说,“走开”。

  “不抛弃!不放弃!”

  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直升机机舱

  邓名伟的爷爷,希望孙儿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未来。

  5月15日中午,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顶着旋翼的强风,爬向直升机。他怀抱里,是出生只有20天的小孩。由于母亲没有奶水,小生命全靠矿泉水为继,医生开了张条子:“尽快送走”。

  然而直升机飞走了,老人绝望得以头抢地,旁观者无不动容。

  散落在停机坪周围的其他病人家属也躁动起来。这里空旷无依,太阳暴晒,“一旦落雨,病人咋办?”一个抚摸着丈夫伤腿的女人说。

  又一架直升机降落时,人们远远看到,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机舱。

  管理者没有为难这个叫嚣着“和你们拼命”的老头儿。几分钟后,这家人背起竹篓上路,去往直升机降落的地方。

  第二天,朱群学的执著也得到了回报。早晨6点,她爬上废墟,摸到一群叠在一起的孩子。第一个冰冷,第二个仍然冰冷,但她断定,那就是她的孙子,而且身体保持完整。接下去,她感觉到体温,一个小女孩呼救的声音传出来。

  愤怒而又兴奋的家长陆续赶来。一个名叫刘顺秋的农妇差点跌到。此前,她曾挨个掀开覆尸的竹席,看到他们大都高举双臂、抱在头上。一个及时逃脱的男孩反映说:地震时,老师曾让他们抱头趴下。

  下午5点半左右,小女孩出来了。刘顺秋看到她熟悉的黄色上衣,大叫一声女儿的名字。“妈妈”,担架上的女孩跟着叫起来。

  对于生命探测仪的追问,目前还没有答案。也许是一个巧合,这一天,四川新闻媒体纷纷引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座右铭打出文章标题———“不抛弃!不放弃!”南方都市报
 5月15日,本报记者从都江堰出发,乘船抵达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然后下船步行,于中午抵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通往映秀的山路上,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山崩塌石,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在映秀镇,废墟中可见到尸体、哀哭者、为了祭奠而燃烧的衣服,也能见到挣扎求存、不离不弃、乐观豁达与坚忍执着。

  场景一 就像徒手格斗,战士狠狠一拽,一名男子栽进岷江,狼狈地爬上河岸。“打得好!”有人开始鼓掌。重新登船的,是一个腰椎骨折的男孩,和一名头部受伤的老妪。他们躺在担架上,奄奄一息。这是5月15日,阿坝铝厂下的临时渡口,逃难灾民聚集的地方。

  场景二 “是男人就把衣服脱下来!”一个小伙子高喊。他接过救生衣,几乎要和响应者拥抱,尽管其中很多人看起来并不情愿。另一边,妇女儿童单独成列,在重伤者之后,他们优先登船。

  场景三 隶属国家电网的映电公司组织起包船,身着蓝色制服的员工拉起人墙。冲锋舟⒍埃桓隼瞎と颂嵝讯煽谖渚澳忝堑绯е卸樱裨诙蠢锩妫拮釉诤熬让薄?/p>

  场景四 秩序之外,也有人崩溃。一个穿红白条文短袖的年轻人,奋力把书包抛向空中,退出排队等候的队伍,雨伞、干粮、手电撒了一地。和其他地震灾民一样,他徒步穿越5公里的山路,求生的欲望在渡口塞车。

  场景五 如果在这里立个木桩,上面一定会贴满告示,例如:“爸爸,我已经离开映秀,请到都江堰找我”。可是河滩上只有几根被连根拔起的枯树,中间已被烧成灰烬,它们被饥寒交迫的灾民用来生火取暖。一个少妇挨个打听丈夫的下落,得知爱人平安后,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毫无疑问,在大山深处,残垣断壁之下,一定埋藏着令人心碎的故事。

  “山羊路”通往映秀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人们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

  告别渡口,接下来的路程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原有道路已被山体滑坡毁损,此前连续降雨又使这条“山羊路”变得泥泞不堪。灾民、士兵、医生、记者,在乱石堆之间爬上爬下,一个人稍有不慎,一串人都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难以想象,那些抱着冲击钻、液压剪,背着发报机、行军锅的战士,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段里程。一支来自济南军区、佩戴“铁军”臂章的士兵突然奔跑起来,老兵判断说:先头已经到达映秀,部队正在收拢。

  来自广东中山三院的一支医疗队不得不扔掉一床棉被、一顶帐篷。一位医生抱怨说:“为什么医疗队的物资不能组织空投?”另一位医生表示:“我回去后要写篇文章,反思国家医疗系统内应急救援体制。”

  意外出现在距离镇区还有1里路的地方。一颗篮球大小的岩石滚落,距离一位来自上海的消防战士不过三步之遥。

  抬头望去,前方不远处的山崖上,悬着一辆越野车,再往下看,一个身着红毛衣的死者躺在草丛中,尸首分离,已经发臭,于是路人个个自危。

  山路的尽头,是一片开阔地,那里原本计划用作开发区,现在画了三个圈,成为直升机野外机场。再往后,是搬迁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教学楼断成两半,其中一部分从5层下坐成4层,搭在另外一半大楼上。

  她总是说“走开”

  12岁的黄思雨半截小腿永远留在废墟中,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能够成功接近她

  在映秀,此次地震的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小学和幼儿园。

  除了旗杆、瓦砾、破碎变形的小孩尸体,映秀小学什么都没有留下。校长独自躺在弥漫着亡灵气息的操场中央,看起来像死了一样。

  几乎是和记者5月15日中午抵达映秀镇的同一时间,救援部队宣告停止搜救,仪器显示,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一名红衣男子面对已是废墟的教学楼,孤独地呼喊着小孩的名字。在他身后,孩子的衣服烈焰滚滚。这是当地的风俗。

  一个名叫“朱群学”的老人,固执地守在瓦砾边。她要找到孙儿,即使是尸体,也要用衣服包回家。“今后我死了,他好陪我,”老人喃喃自语。

  同样是映秀小学的学生,黄思雨活了下来。这个12岁的小姑娘,被预制板砸断了左腿。她努力抽身,以致皮肉彻底分离,半截小腿永远留在了废墟当中。

  现在她躺在成都华西医院,病房谢绝打扰。“余震、风雨,还有闪光灯,都会让她烦躁”,负责看护她的志愿者、重庆姑娘但文静挡在门口,拒绝采访的态度,像保护奥运火炬一样坚决。

  在这里,小孩的惨叫声从每天早晨10点持续到中午12点,那是医生给他们换药的时间。记者尚未获得截肢小孩的统计数字,但一名身着白大褂的志愿者叹息,“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

  心理干预试图进行,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医生成功接近过黄思雨。她总是说,“走开”。

  “不抛弃!不放弃!”

  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直升机机舱

  邓名伟的爷爷,希望孙儿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未来。

  5月15日中午,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顶着旋翼的强风,爬向直升机。他怀抱里,是出生只有20天的小孩。由于母亲没有奶水,小生命全靠矿泉水为继,医生开了张条子:“尽快送走”。

  然而直升机飞走了,老人绝望得以头抢地,旁观者无不动容。

  散落在停机坪周围的其他病人家属也躁动起来。这里空旷无依,太阳暴晒,“一旦落雨,病人咋办?”一个抚摸着丈夫伤腿的女人说。

  又一架直升机降落时,人们远远看到,一位老人挥舞着砍刀,逼退身着迷彩服的阻拦者,硬生生把婴儿塞进机舱。

  管理者没有为难这个叫嚣着“和你们拼命”的老头儿。几分钟后,这家人背起竹篓上路,去往直升机降落的地方。

  第二天,朱群学的执著也得到了回报。早晨6点,她爬上废墟,摸到一群叠在一起的孩子。第一个冰冷,第二个仍然冰冷,但她断定,那就是她的孙子,而且身体保持完整。接下去,她感觉到体温,一个小女孩呼救的声音传出来。

  愤怒而又兴奋的家长陆续赶来。一个名叫刘顺秋的农妇差点跌到。此前,她曾挨个掀开覆尸的竹席,看到他们大都高举双臂、抱在头上。一个及时逃脱的男孩反映说:地震时,老师曾让他们抱头趴下。

  下午5点半左右,小女孩出来了。刘顺秋看到她熟悉的黄色上衣,大叫一声女儿的名字。“妈妈”,担架上的女孩跟着叫起来。

  对于生命探测仪的追问,目前还没有答案。也许是一个巧合,这一天,四川新闻媒体纷纷引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座右铭打出文章标题———“不抛弃!不放弃!”
“现在哭有啥子用?”

  贺兵,这个在甘肃做工程的小包工头,一直鼓励学生们坚强乐观、自谋生路

  5月15日晚上,月色朦胧。李文丽和丈夫贺兵,带领学生们准备好“最后的晚餐”。第二天,他们要从这里步行,前往百公里之外的成都。

  “我们要赶在学生还有体力的时候,把孩子们带出去。”李文丽说。

  她是漩口中学英语老师、高一5班班主任。这个班有56名学生,地震带走了其中3人。1/5的幸存者,成了“无人认领”的孩子。他们当中大部分,要么和家人失去了联系,要么已经被确认父母双亡。

  也有学生自愿和同学呆在一起。朱华、朱丽,一对双胞胎姐妹,没有跟随外公回家。“老人照顾不了她们”,李文丽说。同学则认为,“她们要和男朋友呆在一起”,不知是真是假。

  另外一个女生拒绝父亲的理由是:“担心余震的时候,爸爸照顾我,他自己跑不赢。”

  在抗灾自救的3天里,女生们负责做饭、照顾伤员。男生负责找水、找米、找柴火。贺兵,这个在甘肃做工程的小包工头,一直鼓励学生们坚强乐观、自谋生路。

  “现在哭有啥子用?哭过之后,父母能不能活过来?哭也不会有空投物资正好落在你头上”,贺兵说。

  一些学生中途离开。一个名叫贾凯的男生,临行前跪在地上和同学、老师告别:“不是我要离开你们,是家里面塌得太厉害,一定要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外界的救援让这些年轻人感动。一些士兵、志愿者的脸孔和他们一样稚嫩,却要负重几十公斤运送物资。

  也有一些事情让这些农家子弟感到刺眼,例如医疗队几个女医生,就着拇指粗的泉水流,用洗面奶洗脸,背后是灾民排队接水的长龙。

  “最后的晚餐”可谓丰富

  饭菜的原料是在废墟中找来的,随着救灾大军的进入,空中食物补给链条已经变得不堪重负

  “最后的晚餐”可谓丰富。腊肉、香肠、回锅肉,此时此地堪比平常时期成都富人在锦江宾馆(成都一家五星级饭店)吃顿大餐。

  主食是用纸杯盛好的稀饭,路过的灾民都会得到一份。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地震以来第一顿热饭。

  饭菜的原料是贺兵带着男生找来的。

  第一站,是贺兵朋友的小卖部。“朋友老婆先是不愿给,后来又说要500元”,贺兵回忆说,“‘你没有见过钱?!’我兄弟骂了老婆一句,跟着就是一耳光”。

  第二站是学校伙食团。危房中扒出面粉、大米和猪肉。

  接下来就是一些食物饮料还在、主人却逃生在外的商铺了。贺兵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人要活命!”他后来解释说。

  在映秀镇,这种行为叫做“淘”。“你说是偷也可以”,一位灾民说,“饿着也是死,咋能不冒险?”

  事实上,随着救灾大军的进入,空中食物补给链条已经变得不堪重负,如果不是当地个体户捐赠库存商品,空投和机降物资根本无法满足部队需要。而幸存者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无人值守的危房,是一个重要的食品来源。

  李红,一个经营烧烤店的个体户抱怨,回来的时候,价值万元的备料所剩无几。她想制止几个正在撬门的年轻人,对方说:“少管!没你的事!”

  一位站在废墟边清点灾情的干部沮丧地说:“我家里人也是这样才活下来,政府不好干预。”“良好的社会秩序才是道德约束的前提”,他补充道。

  他的一位同事则感叹:“如果这是一场战争,显然后勤补给跟不上,我不知道是因为这场战争太小,还是这场战争太大”。

  两百学生撤离

  师生的队伍绵延数百米,“大人死就死了,小孩是映秀的未来”,驻足送行的老百姓说

  16日早晨6点,集结号吹响。漩口中学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列队、点名。

  来自四川省登山协会的蒋峻在前方带路,这支专业的山地救援队伍,本来是要进入卧龙自然保护区。由于道路不可通行,临时改变了任务。

  近200名师生的队伍绵延数百米。“大人死就死了,小孩是映秀的未来”,驻足送行的老百姓说。

  抢险部队的工作效率很高,几处塌方已经基本清理干净。不过危险还是出现在213国道断桥处。几个飞石滚落,胡长清———一位同行的学生家长,拉着几个初中女孩左躲右闪,逃过一劫。

  胡长清的女儿此时也在队伍当中。谈到即将来临的中考,这个农民说:“我希望她好好读书,但这是后话,她的几个同学,父母都没有了。”

  用了1个半小时,近两百人的队伍抵达连接映秀和都江堰的渡口。老师们展开一面旗帜,这是写在半截窗帘布上的几个大字———“来自地震中心的学生”。

  坐在码头登船时,想起地震后的日子,高一5班一个女生感叹:“时间过得超快!”。“因为我们班不绝望!”双胞胎姐姐朱华回应说。

  快要下船时,贺兵又给学生发烟。“哪个敢接?!”旁边一个老师厉声呵斥。就在一天前,学生抽烟还被认为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得到默许。几个男生灰溜溜地藏起香烟。

  不过呵斥者和被呵斥者并不生气,因为这意味着,这群在灾区挣扎了3天的难民,正在接近正常的社会秩序。

  当天晚上,183名撤退学生入住成都医学院。第二天下午,解放军宣布:从都江堰通往震中映秀镇的水路、陆路交通“生命线”,全线贯通。

  又过了一天,新华社发布消息说:595名伤员被陆航团运出,映秀镇已经没有重伤员滞留。

  A28-A29版

  采写:本报记者 贺信 林劲松

  摄影:本报记者 吴峻松
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真的应该枪毙
唱反调并不代表真的良心
南都的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中国真正实现民主之日,也是此等报纸被唾弃之时
南都的风格一向如此呗。
]]
报道中的灾区比较真实
在灾区如果没有报道中的情况发生才是奇怪的事
灾难之中,人世百态。没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这是事实,但这不是主流。
求生是人的本能,我无法去谴责那些争着逃生的年青人。但我有理由去颂扬和敬佩那些在灾难中拼死救人的每一个英雄。
———“不抛弃!不放弃!”
南都好像在学王成,众DX纷纷向其开炮,可惜南都还是当不了英雄。;P
某些记者啊,人家刚挖出来正需要盖黑眼罩保护眼睛,Y的跑上去连按闪光灯,CAO!
这帮人,把新闻视为生命,生命视为新闻。
当一些人的优越感只能在别人的痛苦和灾难上体现的时候
这些人已经懦弱的不成样子
新闻报道贵在真实
无冕之王 当之无愧
再次读了一边。
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
在叙事中揭示人性。
意在字中,不在字表。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状况
感悟人生
感悟社会

不得不叹为观止
制度党的文章,肯定要吹捧制度万能,贬低道德作用啦。
不过,新奥尔良就是不重视道德,光讲社会秩序的后果。
原帖由 toptjj 于 2008-5-20 21:49 发表
再次读了一边。
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
在叙事中揭示人性。
意在字中,不在字表。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状况
感悟人生
感悟社会

不得不叹为观止

瞧这马屁拍的,我对你也是叹为观止啦!:L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8-5-20 21:58 发表

瞧这马屁拍的,我对你也是叹为观止啦!:L

彼此彼此
原帖由 兰色之伤 于 2008-5-20 19:27 发表
灾难之中,人世百态。没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这是事实,但这不是主流。
求生是人的本能,我无法去谴责那些争着逃生的年青人。但我有理由去颂扬和敬佩那些在灾难中拼死救人的每一个英雄。


客观却不失立场,说的好!:handshake :handshake
好心酸...
有些事情不是回避就能抹杀的,但是作为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候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不是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的,还要考虑社会责任
+^间^+. 10:57:30
我们还去挖人了的
冰面 10:57:41
找着几个

冰面 10:58:06
看见尸体你没有小便吧

.+^间^+. 10:58:43
去的还是轻的地方,一下午。挖了11个,1个活的,10个死的,死 的人都是肉饼,血和脑浆混在一起
冰面 10:59:11
你小子没晕倒!

.+^间^+. 10:59:53
还有不少钱了
捡了个包。里面有几万现金
冰面 11:00:07
私分了!>!<

.+^间^+. 11:00:35
没敢
有警察呢
不过,估计他们就分,拿走连记录都不做
灾区发生这些事是正常的,没有才是不正常的。媒体要做的就是将灾区的情况真实的报道出来,让民众了解真实的灾区。
:L 新闻不是这样写的,感觉有点太煽了, 过犹不及,.而且切换太快,不是好新闻.
冷静得近乎残酷的笔调……完全的西方式风格,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能说他们做错了,但是也觉得这种新闻写作方式过于残酷。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残酷的考验,如果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哪就是被逼得要用如此残酷的写作方式去写报道。
南都的自我感觉太良好了,总以为自己才代表了老百姓的良心.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5-21 12:12 发表
南都的自我感觉太良好了,总以为自己才代表了老百姓的良心.

所以我们才会读到这样的文章。:)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8-5-21 11:08 发表
冷静得近乎残酷的笔调……完全的西方式风格,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能说他们做错了,但是也觉得这种新闻写作方式过于残酷。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也是一种残酷的考验,如果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哪就是被逼得要用如此残酷的 ...



南都的这篇还好, 莫非是我看那些海外媒体太多, 承受能力变强了: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