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未来的战争中,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2:03:04
未来的战争中,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转贴>

http://360.bolaa.com/forum/viewtopic_5646001.html

世界新军事变革已推进到重组新型军队的阶段。在这一大浪淘沙、迅猛无情的“洗牌”中,新的军兵种不断诞生,同时所有传统军兵种也都将接受脱胎换骨的进化洗礼,适者生,不适者死。当年热兵器时代来临,就彻底消灭了曾经主宰战争近千年的骑兵。今天战争已演进到信息化时代,谁将成为下一批牺牲者?
鉴往可以知来。在对伞降型空降兵的战史作了全面回顾与反思后,笔者得出“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的结论。凑巧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德沃尔关于《空降兵的明天:生存还是毁灭?》的研究报告,也与笔者几无二致地得出“空降兵以及空降突击战术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失败的创新,战后空降力量已成为国家军事力量中无效组成部分”的结论。不同的是,马克·德沃尔以其所掌握的资料,重点解答了这样一支“无效的军事力量”为何还在当今大国中得以存在,而笔者却将思路指向了如何将这样一支历史和现实中“无效的军事力量”改造成“21世纪的骑兵”。
一、空降兵是机械化时代浪漫想像的产物,16战4胜的实践结果,证明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
由于参战国、兵力数量和兵器技术(主要是大炮和线膛枪)的势均力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打成了公牛抵角式的阵地战。一个又一个战役成为“绞肉机”,大量吞噬军人生命,但却与战事无补。战争后期,随着坦克、飞机大量出现在战场,从空中和正面强行突破对方防线,成为双方不约而同的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成为从热兵器时代向机械化时代的转折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法,谁最早悟到门道,谁就最先看到胜利的微笑。为了在新的军事时代抢占先机,各军事列强都在新军事理论和新型武器生产方面快马加鞭推陈出新。作为一个军事时代创新的产物,空降兵应运而生。一战后期,美国空军先驱米切尔上校就建议将1个步兵师空降至德军防线后方的梅斯,配合正面部队突破,合围、歼灭德军主力。该建议虽未实施,但以空降部队侧翼或敌后包抄敌重兵集团的作战思想,在一战后的西方国家军队开始流行。苏联军事理论家在独立研究后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苏联红军1935年“大纵深作战条令”指出:“在正面部队突破的同时,伞兵应当空降至敌深远后方以完成对敌人的彻底击溃。”只有德国对空降兵的认识比较另类,德军空降兵司令斯图登特将军认为,空降兵应作为独立兵种瘫痪和摧毁敌军作战能力。
这两种观点,作为空降兵战术经典,相继出现在随后展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在参加“二战”的 8个主力国家美、苏、德、日、中、英、法、意中,1个国家采用了装甲闪击等新型作战理论,2个国家采取战略轰炸,3个国家在花费了更多时间或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相继接受了航母作战的新理论。但对于空降兵及其作战原则,当时几乎所有世界大国军队都取得了共识,并在1928-1940年间陆续组建了空降兵。这是传统战争思维惯性影响的结果:在以陆军为战争主力的时代,各国都希望空降兵能在战争之初发挥决定性作用。整个“二战”中,几乎所有进攻计划都会考虑使用空降兵,并在绝大部分重要战役中事实上使用了空降兵。然而,令许多军事家沮丧的是,这些空降作战要么是得不偿失的惨胜,要么是充满血腥的惨败,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成功。具体而言,“二战”的欧洲战场可以称得上战役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发生了16次,其中只有4次可以视为“成功”,其中2次是德军以战略突袭方式对付弱小和中立国家,2次是“二战”后期英美盟军对已经落花流水的德军的空降作战。
综观这些败战,其共性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难以准确搜集敌纵深空降场的情报。战争条件下,要想准确掌握敌方各种情报,以使己方空降兵避开危险,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德军在克里特岛、苏军在第聂伯河、盟军在阿纳姆的大规模空降战役中,都因为情报失误,使空降兵羊入虎口。
二是变幻莫测的风向和导航偏差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战中所有重要的空降行动,都因为气象和导航问题导致重大损失或失败。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7300多伞兵,只有5000名完成了集结;号称空降战史上计划最周密的诺曼底战役空降,因为风向和导航偏差对战役的影响也不次于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英军第9伞兵营630多名伞兵只有150人降到目标附近;第8伞兵营600名官兵只有180人完成集结。风向和偏航导致的散布,使英军第六空降师在着陆前就失去了60%的兵力。美、英指挥员事后总结说,空降过程中所谓的指挥控制是不存在的。
三是空降部队火力不足难以独立作战。受载运平台限制,二战中空降兵所能携带的重武器不能超过7吨,这意味着空降兵不能装备中型坦克或口径80毫米以上火炮。因此当空降兵遭遇敌方装甲部队时,只能使用轻武器“以卵击石”。 1943年9月25日第聂伯河空降战役,由于苏军伞兵缺乏装甲和反坦克炮、掘壕工具,着陆后受到德军火炮和坦克猛烈打击,却无力还手,空降下来4575名伞兵,24小时内就伤亡2400人。
“二战”最大规模的阿纳姆空降战役,虽明显地克服了运输工具不足、组织凌乱等技术和组织环节方面的缺点,但却犯下和德军克里特岛同样的战略错误:赋予空降兵过大的战役任务。如英第1空降师的空降纵深100余公里,正面作战部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空降地域与空降兵会合,致使其不得不孤军奋战,以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对德军的重型装甲部队,最后不支,6000余人被俘。很多年以后,蒙哥马利还为此痛心不已。
四是空降兵高度倚赖却又难以做到“突然性”。空降兵本质就是一支飞行的轻型步兵,无法拥有重型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只有在突然性得以保持的前提下,空降兵跨越平面障碍的快速机动能力,才能弥补其脆弱的攻坚能力和自身防护。这就是德军在战争初期一系列小规模空降作战取得成功的原因。而克里特岛和阿纳姆空降战役的失败,无不是由于计划泄露,致使对方采取有效反空降措施,招致惨重损失。但计划保密只是保证突然性的前提之一,要真正做到出其不意还需要作战行动的快速性。
 “二战”中两次成功的空降战役,都是意图保密和发挥空降兵行动快速性的典范。诺曼底战役中,盟军一直对德军实施着战略欺骗,以假空降调虎离山,掩护真正的空降行动绕过隆美尔精心构筑的“大西洋壁垒”。莱茵河空降战役时,盟军集中了足够数量的运输机、滑翔机,3小时内完成空降,并集中降落在8×10公里的地区内,且空降时机选择在正面部队渡河开始后6小时,当天即与正面部队会合。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场绝无仅有的成功的空降战役,都是在二战后期盟军占有压倒性战略优势,德军四面楚歌的理想条件下发生的。德军作战意志基本丧失,兵力捉襟见肘,难以组织有效的对空防御和地面防御。此时此刻的空降胜利,其经验并不具有普适性。 
五是技术准备层面上的极端庞杂性,使具体实施困难重重。这是空降兵的天生弱点。空降兵之所以不能作为战略兵种,空降战役之难以保持突然性和快速性的关键原因就在这里。所有7次失败的空降战役中都存在这方面的严重问题。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中,因为油料奇缺,导致攻击日期推迟;而由于运输工具不足,导致首次空降兵力不足和接送第二攻击波时的凌乱。一些在战斗中负伤的飞机纷纷坠毁,而另一些飞机因燃料即将耗尽而不顾一切迫降,让简易机场一片狼籍,致使再次起飞时间比预定晚了3小时。就在这3小时里,一直按原计划等在空降场上的德军战斗机和轰炸机返航了。德军第二攻击波只能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单独实施空降,结果遭到英国空军痛击。
为达成保密和突然性,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中的第二次作战,确定夜间进行。为减少地面火力杀伤,指挥员临时决定跳伞高度由计划的600米改为1200米。在这样的高度,大风以外成了危险的敌人,空降兵成了随风飘扬的“柳絮”,漫天飞舞。更由于苏军规定空降与给被围部队空投补给都是“点燃篝火”这一相同的陆空识别信号,当时夜间寒冷,苏军游击队和德军都凭借篝火取暖,因此战场上到处是篝火,运输机难辨真伪。加之德军还特意点燃篝火以迷惑苏机,致使苏军前后6个夜间伞降的七千多人,绝大多数没有集合起来;空投的1500多件作战物资也基本上没有找到。
六是战术层面上的协同问题突出。空降战役,参战军兵种众多,协同十分困难却又攸关生死成败。作为苏军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的维亚济马空降战役,除运输工具严重不足,其他保障不力以外,还暴露出编制上的很多问题:如空降兵隶属于方面军统辖,而空降战役的计划却由空降兵司令部制订,造成战略战术的脱节。指挥方面问题更严重:空降兵司令部指挥所设在卡卢加,而负责空中输送、空中支援的空军司令部指挥所却位于莫斯科;指挥空降兵地面战斗行动的方面军指挥所又在另一个地方。造成空降兵与航空兵、空降兵与地面部队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协同。
盟军在西西里岛空降战役中,70%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是己方部队造成的。英军空降兵由于临时改变计划,未及通报给海军,结果机群在飞越己方舰队上空时,被误认为敌机遭到射击;美军空降编队在飞过己方舰队时,也像英军一样遭到“友好射击”。强大的炮火把毫无戒备的机群打得七零八落,被击落23架,击伤37架,还有6架迷航返回,剩下的70架队形散乱,乱降一气。当美军伞兵惊魂未定地着陆时,突然又遭到自己登陆部队的猛烈射击。2000人的队伍最终到达目的地只有400余人,4/5的兵力都在自相残杀中报销了。由于严重误击,导致士气沮丧,美军空降兵只好撤离前线休整。
空降战役远比地面战役复杂得多,战前充分的准备对达成战役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几乎每一场空降战役的实施者都有着必须的制海权、制空权的前提;众多的兵员和装备需要众多的运输机,众多的运输机又需要众多的机场和众多的其他航空兵力和海军以及地面部队的支援保障。这是一个不断裂变的大链条……还有航路、空降场的战术选择,陆、海、空各军兵种的协同,天气因素……但是,在对抗激烈的战场上,要做到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充分准备”谈何容易?
七是空降兵“孤注一掷”,没有二次机动性。对于伞降部队来说,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自投罗网,因此必须具有独立的指挥和生存能力。但在其他军兵种支援不力的情况下,作为一支成建制的大目标部队,且火力又相对薄弱,在敌人重重包围中其生存能力能坚持多久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上述因素合起来,注定了二战中大多数重大空降作战行动的失败,也暴露出一些大国在战略认识和指导层面上,对空降兵战役作用估计过高的问题。德军空降兵曾经在荷兰之战中遭受重创。这是一次勉强能够称得上是战役的作战。此战证明防御者可以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有能力对已经着陆的空降部队进行重大杀伤。但是,由于战事发展迅速,经验教训或不易看清楚或来不及总结,德军空降部队创建者、第11航空军军长斯图登特中将,仍然提出只使用空降部队夺取克里特岛的主张,想以此来证明空降部队不仅仅能进行战术意义的突袭,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兵种。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从彰显空军地位的政治动机出发,竟然报请希特勒批准。此战,德军参战空降(含机降步兵)兵力2.5万人,却伤亡1.4万人;参战运输机600架,损失179架。德军唯一的空降师损失达四分之三。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这是德军空降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大错误,希特勒从此战中认为“伞兵时代已经过去”。基于这一思想,德国没有及时补充扩建其空降兵部队,以后德军再也没有实施过大规模空降作战,大批空降部队只作为一般步兵投入使用。
阿纳姆空降战役的失利,使美、英军高层认识到:空降作战是代价太高的复杂作战,空降师最好还是作为步兵使用,运输机用来进行空中补给。英军从此几乎遗忘了空降兵,而美军则开始思考伞降型空降兵的未来。
苏军将空降兵作为“战略预备队”,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多的空降兵数量——20万人。但是在仅有的两次空降战役中,其“战略预备队”连一次投送一个师的空运能力都没有。整个“二战”,苏军空中作战和地面作战都打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但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组织一次成功的空降战役。
由于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生事物,各国空降兵在“二战”中的洋相是情有可原的。但经过一次又一次血的洗礼之后,结论应该明晰了:空降战役理论是一种失败多于成功的作战指导。即使是在地面大兵团决战的时代,即使是拥有整体优势和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大规模空降行动也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是一种前提条件苛刻,而组织实施又格外复杂,结局冒险而又不确定的战役样式。运输机的机降和空投,作为一种陆军的远程快速机动手段的确充满诱惑,但作为一种战役理论,历史已经作出了无情的否定回答。未来的战争中,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转贴>

http://360.bolaa.com/forum/viewtopic_5646001.html

世界新军事变革已推进到重组新型军队的阶段。在这一大浪淘沙、迅猛无情的“洗牌”中,新的军兵种不断诞生,同时所有传统军兵种也都将接受脱胎换骨的进化洗礼,适者生,不适者死。当年热兵器时代来临,就彻底消灭了曾经主宰战争近千年的骑兵。今天战争已演进到信息化时代,谁将成为下一批牺牲者?
鉴往可以知来。在对伞降型空降兵的战史作了全面回顾与反思后,笔者得出“伞降型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的结论。凑巧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德沃尔关于《空降兵的明天:生存还是毁灭?》的研究报告,也与笔者几无二致地得出“空降兵以及空降突击战术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失败的创新,战后空降力量已成为国家军事力量中无效组成部分”的结论。不同的是,马克·德沃尔以其所掌握的资料,重点解答了这样一支“无效的军事力量”为何还在当今大国中得以存在,而笔者却将思路指向了如何将这样一支历史和现实中“无效的军事力量”改造成“21世纪的骑兵”。
一、空降兵是机械化时代浪漫想像的产物,16战4胜的实践结果,证明空降兵没有战役价值
由于参战国、兵力数量和兵器技术(主要是大炮和线膛枪)的势均力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打成了公牛抵角式的阵地战。一个又一个战役成为“绞肉机”,大量吞噬军人生命,但却与战事无补。战争后期,随着坦克、飞机大量出现在战场,从空中和正面强行突破对方防线,成为双方不约而同的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成为从热兵器时代向机械化时代的转折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法,谁最早悟到门道,谁就最先看到胜利的微笑。为了在新的军事时代抢占先机,各军事列强都在新军事理论和新型武器生产方面快马加鞭推陈出新。作为一个军事时代创新的产物,空降兵应运而生。一战后期,美国空军先驱米切尔上校就建议将1个步兵师空降至德军防线后方的梅斯,配合正面部队突破,合围、歼灭德军主力。该建议虽未实施,但以空降部队侧翼或敌后包抄敌重兵集团的作战思想,在一战后的西方国家军队开始流行。苏联军事理论家在独立研究后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苏联红军1935年“大纵深作战条令”指出:“在正面部队突破的同时,伞兵应当空降至敌深远后方以完成对敌人的彻底击溃。”只有德国对空降兵的认识比较另类,德军空降兵司令斯图登特将军认为,空降兵应作为独立兵种瘫痪和摧毁敌军作战能力。
这两种观点,作为空降兵战术经典,相继出现在随后展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在参加“二战”的 8个主力国家美、苏、德、日、中、英、法、意中,1个国家采用了装甲闪击等新型作战理论,2个国家采取战略轰炸,3个国家在花费了更多时间或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相继接受了航母作战的新理论。但对于空降兵及其作战原则,当时几乎所有世界大国军队都取得了共识,并在1928-1940年间陆续组建了空降兵。这是传统战争思维惯性影响的结果:在以陆军为战争主力的时代,各国都希望空降兵能在战争之初发挥决定性作用。整个“二战”中,几乎所有进攻计划都会考虑使用空降兵,并在绝大部分重要战役中事实上使用了空降兵。然而,令许多军事家沮丧的是,这些空降作战要么是得不偿失的惨胜,要么是充满血腥的惨败,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成功。具体而言,“二战”的欧洲战场可以称得上战役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发生了16次,其中只有4次可以视为“成功”,其中2次是德军以战略突袭方式对付弱小和中立国家,2次是“二战”后期英美盟军对已经落花流水的德军的空降作战。
综观这些败战,其共性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难以准确搜集敌纵深空降场的情报。战争条件下,要想准确掌握敌方各种情报,以使己方空降兵避开危险,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德军在克里特岛、苏军在第聂伯河、盟军在阿纳姆的大规模空降战役中,都因为情报失误,使空降兵羊入虎口。
二是变幻莫测的风向和导航偏差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战中所有重要的空降行动,都因为气象和导航问题导致重大损失或失败。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7300多伞兵,只有5000名完成了集结;号称空降战史上计划最周密的诺曼底战役空降,因为风向和导航偏差对战役的影响也不次于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英军第9伞兵营630多名伞兵只有150人降到目标附近;第8伞兵营600名官兵只有180人完成集结。风向和偏航导致的散布,使英军第六空降师在着陆前就失去了60%的兵力。美、英指挥员事后总结说,空降过程中所谓的指挥控制是不存在的。
三是空降部队火力不足难以独立作战。受载运平台限制,二战中空降兵所能携带的重武器不能超过7吨,这意味着空降兵不能装备中型坦克或口径80毫米以上火炮。因此当空降兵遭遇敌方装甲部队时,只能使用轻武器“以卵击石”。 1943年9月25日第聂伯河空降战役,由于苏军伞兵缺乏装甲和反坦克炮、掘壕工具,着陆后受到德军火炮和坦克猛烈打击,却无力还手,空降下来4575名伞兵,24小时内就伤亡2400人。
“二战”最大规模的阿纳姆空降战役,虽明显地克服了运输工具不足、组织凌乱等技术和组织环节方面的缺点,但却犯下和德军克里特岛同样的战略错误:赋予空降兵过大的战役任务。如英第1空降师的空降纵深100余公里,正面作战部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空降地域与空降兵会合,致使其不得不孤军奋战,以随身携带的轻武器对德军的重型装甲部队,最后不支,6000余人被俘。很多年以后,蒙哥马利还为此痛心不已。
四是空降兵高度倚赖却又难以做到“突然性”。空降兵本质就是一支飞行的轻型步兵,无法拥有重型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只有在突然性得以保持的前提下,空降兵跨越平面障碍的快速机动能力,才能弥补其脆弱的攻坚能力和自身防护。这就是德军在战争初期一系列小规模空降作战取得成功的原因。而克里特岛和阿纳姆空降战役的失败,无不是由于计划泄露,致使对方采取有效反空降措施,招致惨重损失。但计划保密只是保证突然性的前提之一,要真正做到出其不意还需要作战行动的快速性。
 “二战”中两次成功的空降战役,都是意图保密和发挥空降兵行动快速性的典范。诺曼底战役中,盟军一直对德军实施着战略欺骗,以假空降调虎离山,掩护真正的空降行动绕过隆美尔精心构筑的“大西洋壁垒”。莱茵河空降战役时,盟军集中了足够数量的运输机、滑翔机,3小时内完成空降,并集中降落在8×10公里的地区内,且空降时机选择在正面部队渡河开始后6小时,当天即与正面部队会合。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场绝无仅有的成功的空降战役,都是在二战后期盟军占有压倒性战略优势,德军四面楚歌的理想条件下发生的。德军作战意志基本丧失,兵力捉襟见肘,难以组织有效的对空防御和地面防御。此时此刻的空降胜利,其经验并不具有普适性。 
五是技术准备层面上的极端庞杂性,使具体实施困难重重。这是空降兵的天生弱点。空降兵之所以不能作为战略兵种,空降战役之难以保持突然性和快速性的关键原因就在这里。所有7次失败的空降战役中都存在这方面的严重问题。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中,因为油料奇缺,导致攻击日期推迟;而由于运输工具不足,导致首次空降兵力不足和接送第二攻击波时的凌乱。一些在战斗中负伤的飞机纷纷坠毁,而另一些飞机因燃料即将耗尽而不顾一切迫降,让简易机场一片狼籍,致使再次起飞时间比预定晚了3小时。就在这3小时里,一直按原计划等在空降场上的德军战斗机和轰炸机返航了。德军第二攻击波只能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单独实施空降,结果遭到英国空军痛击。
为达成保密和突然性,苏军维亚济马空降战役中的第二次作战,确定夜间进行。为减少地面火力杀伤,指挥员临时决定跳伞高度由计划的600米改为1200米。在这样的高度,大风以外成了危险的敌人,空降兵成了随风飘扬的“柳絮”,漫天飞舞。更由于苏军规定空降与给被围部队空投补给都是“点燃篝火”这一相同的陆空识别信号,当时夜间寒冷,苏军游击队和德军都凭借篝火取暖,因此战场上到处是篝火,运输机难辨真伪。加之德军还特意点燃篝火以迷惑苏机,致使苏军前后6个夜间伞降的七千多人,绝大多数没有集合起来;空投的1500多件作战物资也基本上没有找到。
六是战术层面上的协同问题突出。空降战役,参战军兵种众多,协同十分困难却又攸关生死成败。作为苏军首次大规模空降作战的维亚济马空降战役,除运输工具严重不足,其他保障不力以外,还暴露出编制上的很多问题:如空降兵隶属于方面军统辖,而空降战役的计划却由空降兵司令部制订,造成战略战术的脱节。指挥方面问题更严重:空降兵司令部指挥所设在卡卢加,而负责空中输送、空中支援的空军司令部指挥所却位于莫斯科;指挥空降兵地面战斗行动的方面军指挥所又在另一个地方。造成空降兵与航空兵、空降兵与地面部队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协同。
盟军在西西里岛空降战役中,70%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是己方部队造成的。英军空降兵由于临时改变计划,未及通报给海军,结果机群在飞越己方舰队上空时,被误认为敌机遭到射击;美军空降编队在飞过己方舰队时,也像英军一样遭到“友好射击”。强大的炮火把毫无戒备的机群打得七零八落,被击落23架,击伤37架,还有6架迷航返回,剩下的70架队形散乱,乱降一气。当美军伞兵惊魂未定地着陆时,突然又遭到自己登陆部队的猛烈射击。2000人的队伍最终到达目的地只有400余人,4/5的兵力都在自相残杀中报销了。由于严重误击,导致士气沮丧,美军空降兵只好撤离前线休整。
空降战役远比地面战役复杂得多,战前充分的准备对达成战役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几乎每一场空降战役的实施者都有着必须的制海权、制空权的前提;众多的兵员和装备需要众多的运输机,众多的运输机又需要众多的机场和众多的其他航空兵力和海军以及地面部队的支援保障。这是一个不断裂变的大链条……还有航路、空降场的战术选择,陆、海、空各军兵种的协同,天气因素……但是,在对抗激烈的战场上,要做到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充分准备”谈何容易?
七是空降兵“孤注一掷”,没有二次机动性。对于伞降部队来说,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自投罗网,因此必须具有独立的指挥和生存能力。但在其他军兵种支援不力的情况下,作为一支成建制的大目标部队,且火力又相对薄弱,在敌人重重包围中其生存能力能坚持多久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上述因素合起来,注定了二战中大多数重大空降作战行动的失败,也暴露出一些大国在战略认识和指导层面上,对空降兵战役作用估计过高的问题。德军空降兵曾经在荷兰之战中遭受重创。这是一次勉强能够称得上是战役的作战。此战证明防御者可以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有能力对已经着陆的空降部队进行重大杀伤。但是,由于战事发展迅速,经验教训或不易看清楚或来不及总结,德军空降部队创建者、第11航空军军长斯图登特中将,仍然提出只使用空降部队夺取克里特岛的主张,想以此来证明空降部队不仅仅能进行战术意义的突袭,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兵种。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从彰显空军地位的政治动机出发,竟然报请希特勒批准。此战,德军参战空降(含机降步兵)兵力2.5万人,却伤亡1.4万人;参战运输机600架,损失179架。德军唯一的空降师损失达四分之三。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这是德军空降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大错误,希特勒从此战中认为“伞兵时代已经过去”。基于这一思想,德国没有及时补充扩建其空降兵部队,以后德军再也没有实施过大规模空降作战,大批空降部队只作为一般步兵投入使用。
阿纳姆空降战役的失利,使美、英军高层认识到:空降作战是代价太高的复杂作战,空降师最好还是作为步兵使用,运输机用来进行空中补给。英军从此几乎遗忘了空降兵,而美军则开始思考伞降型空降兵的未来。
苏军将空降兵作为“战略预备队”,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多的空降兵数量——20万人。但是在仅有的两次空降战役中,其“战略预备队”连一次投送一个师的空运能力都没有。整个“二战”,苏军空中作战和地面作战都打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但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组织一次成功的空降战役。
由于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生事物,各国空降兵在“二战”中的洋相是情有可原的。但经过一次又一次血的洗礼之后,结论应该明晰了:空降战役理论是一种失败多于成功的作战指导。即使是在地面大兵团决战的时代,即使是拥有整体优势和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大规模空降行动也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是一种前提条件苛刻,而组织实施又格外复杂,结局冒险而又不确定的战役样式。运输机的机降和空投,作为一种陆军的远程快速机动手段的确充满诱惑,但作为一种战役理论,历史已经作出了无情的否定回答。
传统的由伞降插入敌后可能性不大了,因为你必须有绝对制空权。但是对己方前线快速运输、支援总是有用的。像汶川这样,其他运输手段达不到或者无法快速到达,空降就是唯一选项。
]]
现在的空降跟以前也大不相同鸟,导航技术进步鸟,降落伞的技术也同样进步鸟,如果伞降人员携带卫星定位系统并使用翼伞,降落后的散布可以非常的小。

而且美军现在也在研究采用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翼伞的空投系统。
顶楼主,窃以为伞降型空降兵主要是作为一种快速的调遣方式实施增援作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很难大规模用于进攻作战。
如果未来战争中因为伞降奇袭取得扭转战局的效果
能不能叫做战役的价值呢?

其实我还是觉得讨论可以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特别是15军的勇士已经跳了之后
讨论这个事情是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说得不对就请管理员删除吧
原帖由 zorroruirui 于 2008-5-15 15:47 发表
如果未来战争中因为伞降奇袭取得扭转战局的效果
能不能叫做战役的价值呢?

其实我还是觉得讨论可以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特别是15军的勇士已经跳了之后
讨论这个事情是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说得不对就请管理 ...

你说的意见正好与15军15名勇士的情况一样,但是,这是特种作战,不是战役规模。
通过特种作战有可能实现战役目标(美军阿富汗战争就是例子),他们的成功,并不能支持战役伞降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