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误读《纽约时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9:52:07
谁在误读《纽约时报》?
2008年05月09日 11:10晶报

郭敬明上了《纽约时报》,有人high有人恼。如果这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倒也没什么可说的。问题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价值紊乱的征状。

这件事情,个中就存在不少误读之处。报道称郭敬明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是引起许多人不爽的原因。但我看了一下,人家这篇报道乃以《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这样的话,其限定条件也就十分明显——这是在商业的、大众的意义上作出的一个“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不由分说、一棍子打死的评判者,可以先行退场了。因为在这时候,你不仅不能拿郭敬明和鲁迅比——这在时间条件上就不构成对比,也不能和任何从事所谓“严肃写作”的当代作家比,因为他们干的根本不是一类活儿,也形成不了直接的对比关系。

而部分评论对《纽约时报》的误读,更多是建立在误读郭敬明的基础上。一些人往往搞不清畅销书写作和小众写作(也可以称作严肃写作、经典写作)的区别,也没搞懂消费文化、偶像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区别。也因如此,这些人不仅不能客观看待“郭敬明现象”,更搞不明白《纽约时报》这则报道的具体语境。而实际上,如果从消费文化的角度,以郭敬明当下的人气,《纽约时报》的说法至少不是无稽之谈。

不过,这还不是关键问题。更值得探析的是,对于《纽约时报》的报道,国内某些舆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紊乱状况。

说老实话,这不过是一则普通报道,至多仅仅代表一家外国报纸的说法。但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除了普遍的愤懑,还有人将这篇报道解读成“明褒暗贬”,本意在于“以超然的姿态在贬低中国作家的形象”,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挑衅,提醒看清“文章深处的险恶用心”。这些态度,要么是非常在乎“外人”对我们的看法,要么总以为人家挖空心思就想诋毁中国人,大抵又都是走极端的价值取向。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人对国外报道的看法,大抵也是如此——并非遵循事实本身,而是凭一己喜恶妄加论断。比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就鼓吹这是中国影响力提高的表现,或者西方对中国的认可云云,这份刊物自然也成了世界权威刊物;一旦在同样封面上出现不那么受人认可的人物——比如章子怡,这份刊物又立即变成低级刊物,是在犯傻。就这样,那些国外媒体有时候成了权威象征,有时候又沦为心怀叵测的“敌对势力”。而事实上,人家不过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价值理念行事,即便存在误解和隔膜,却未必真有那么多的“险恶用心”。

《纽约时报》这次报道郭敬明,或许存在偏颇之处,甚至可能真的是在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却远远谈不上“妖魔化”,反倒是那些大加贬斥者,不无“妖魔化”倾向。而这种“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的心态,比之人家对我们可能存在的误读,还要可怕。
谁在误读《纽约时报》?
2008年05月09日 11:10晶报

郭敬明上了《纽约时报》,有人high有人恼。如果这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倒也没什么可说的。问题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价值紊乱的征状。

这件事情,个中就存在不少误读之处。报道称郭敬明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是引起许多人不爽的原因。但我看了一下,人家这篇报道乃以《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这样的话,其限定条件也就十分明显——这是在商业的、大众的意义上作出的一个“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不由分说、一棍子打死的评判者,可以先行退场了。因为在这时候,你不仅不能拿郭敬明和鲁迅比——这在时间条件上就不构成对比,也不能和任何从事所谓“严肃写作”的当代作家比,因为他们干的根本不是一类活儿,也形成不了直接的对比关系。

而部分评论对《纽约时报》的误读,更多是建立在误读郭敬明的基础上。一些人往往搞不清畅销书写作和小众写作(也可以称作严肃写作、经典写作)的区别,也没搞懂消费文化、偶像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区别。也因如此,这些人不仅不能客观看待“郭敬明现象”,更搞不明白《纽约时报》这则报道的具体语境。而实际上,如果从消费文化的角度,以郭敬明当下的人气,《纽约时报》的说法至少不是无稽之谈。

不过,这还不是关键问题。更值得探析的是,对于《纽约时报》的报道,国内某些舆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紊乱状况。

说老实话,这不过是一则普通报道,至多仅仅代表一家外国报纸的说法。但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除了普遍的愤懑,还有人将这篇报道解读成“明褒暗贬”,本意在于“以超然的姿态在贬低中国作家的形象”,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挑衅,提醒看清“文章深处的险恶用心”。这些态度,要么是非常在乎“外人”对我们的看法,要么总以为人家挖空心思就想诋毁中国人,大抵又都是走极端的价值取向。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人对国外报道的看法,大抵也是如此——并非遵循事实本身,而是凭一己喜恶妄加论断。比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就鼓吹这是中国影响力提高的表现,或者西方对中国的认可云云,这份刊物自然也成了世界权威刊物;一旦在同样封面上出现不那么受人认可的人物——比如章子怡,这份刊物又立即变成低级刊物,是在犯傻。就这样,那些国外媒体有时候成了权威象征,有时候又沦为心怀叵测的“敌对势力”。而事实上,人家不过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价值理念行事,即便存在误解和隔膜,却未必真有那么多的“险恶用心”。

《纽约时报》这次报道郭敬明,或许存在偏颇之处,甚至可能真的是在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却远远谈不上“妖魔化”,反倒是那些大加贬斥者,不无“妖魔化”倾向。而这种“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的心态,比之人家对我们可能存在的误读,还要可怕。
很好,不应该自作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