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北京现代 只有四个轮子和一电瓶由中国制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28:53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04/content_8096718.htm

在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其中就包括,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而就是这一任何人都可以脱口而出的简单道理却涵盖着对中国企业的微妙批判以及对未来的一份期盼。


    扫描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路径,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种“三段

”的运行轨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可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总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进,而第三段总是遥不可及。结果是深深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以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例,中国所能实现的开放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企及,以至于人们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很难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车工业,而即便是我们花费了如此的代价,却同样没有“引进”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汽车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的火车头”,是因为它可以带动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如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

    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但是,令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中国似乎与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无缘。

    放眼全局,我们当然可以将问题设想得并没有上述那么恐怖。的确,技术引进本无原罪,可问题的核心在于,引进的最终目标是消化吸收与创新。而就是这一清晰的流程,中国企业却并不能完全贯彻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分贫弱。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而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但花5~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之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昨天的天使已经变成了眼前的魔鬼。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从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侵权案以及影响至今的DVD专利收费案等系列纠纷,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中国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多诉之秋”。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引进单行线上越走越远的中国企业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对于拿来主义保持最充分话语权的鲁迅先生曾说:倘若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B,还是X和Y,都是一样的。套用鲁迅先生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倘若企业无视自主创新,但要引进技术,则无论是合资生产,还是贴牌经营,都是一条十面埋伏的险途。(闻章)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04/content_8096718.htm

在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其中就包括,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而就是这一任何人都可以脱口而出的简单道理却涵盖着对中国企业的微妙批判以及对未来的一份期盼。


    扫描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路径,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种“三段

”的运行轨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可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总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进,而第三段总是遥不可及。结果是深深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以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例,中国所能实现的开放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企及,以至于人们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很难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车工业,而即便是我们花费了如此的代价,却同样没有“引进”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汽车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工业的火车头”,是因为它可以带动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如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

    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但是,令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中国似乎与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无缘。

    放眼全局,我们当然可以将问题设想得并没有上述那么恐怖。的确,技术引进本无原罪,可问题的核心在于,引进的最终目标是消化吸收与创新。而就是这一清晰的流程,中国企业却并不能完全贯彻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分贫弱。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而工业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但花5~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之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昨天的天使已经变成了眼前的魔鬼。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从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侵权案以及影响至今的DVD专利收费案等系列纠纷,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中国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多诉之秋”。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引进单行线上越走越远的中国企业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对于拿来主义保持最充分话语权的鲁迅先生曾说:倘若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B,还是X和Y,都是一样的。套用鲁迅先生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倘若企业无视自主创新,但要引进技术,则无论是合资生产,还是贴牌经营,都是一条十面埋伏的险途。(闻章)
近来难得好文章!今天在新华网主页上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北京现代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北京引进北京现代是一个巨大错误,北京这样的地方如果不走足主品牌的路线,那真是辜负了中国人对于北京的支持。
:D 最近车展,老北京、上海的品牌又浮出来了,估计是受到吉利和奇瑞的刺激, :D


:D 抱着金碗讨饭要改改了。
创新研发可是高技术含量的活动。你能期望刚刚才脱离泥腿子行列的TG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改变需要过程。
北京现代的轮子,我看得不全;
但是,可以肯定地是,一定是 韩泰 锦湖 冠军 的。。。一水的棒子品牌。
晕......敏感的轮子
文章比较有震撼力,不知道文章中所引用的数据是否可靠,如果可靠的话,实在是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不依靠技术进步,走通过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的道路,则未来我国的高经济增长很可能减速,甚至会步拉美化的后尘.
原帖由 飘渺神龙 于 2008-5-4 10:20 发表
创新研发可是高技术含量的活动。你能期望刚刚才脱离泥腿子行列的TG在这方面作的很好??

改变需要过程。


问题是这些与老外合资的国有大厂连研发创新的意识、想法、自信都没有,一味的得过且过,抱洋人大腿,没有半点骨气和责任心,连民营的小厂都不如,可悲。
不管合资还是引进技术,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主导权!
到底文章的重点在汽车还是在"现代"这个牌子:o :o
重点是什么无所谓
现代汽车确实不咋的 随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
没质量 没品位的棒子车迟早要被淘汰出中国市场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5-4 09:59 发表
近来难得好文章!今天在新华网主页上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北京现代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北京引进北京现代是一个巨大错误,北京这样的地方如果不走足主品牌的路线,那真是辜负了中国人对于北京的支持。


我只能说泥非常无知...
长三角大批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被楼猪无知的无视了...
以前散件关税低  不少在华合资车厂都是CKD组装 比如奔驰 宝马 卡迪拉克

后来关税变了 奔驰宝马开始国产化 卡迪拉克整车进口

现代是因为建厂初期产能和配套的原因 初期CKD 但并未持续多久就国产化了(从立项到下线仅8个月,宣布下线一个月后生产线才建好)
中国汽车不好说
奇瑞自主是不错
但是如果全国汽车企业中真要说自主技术
有谁可以比拟上汽?
自主汽车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仍然摆脱不了技术引进,不过换了个方式
呵呵
自主品牌自主的决心
中国汽车能有几人?
我认为

江淮汽车
自主品牌大旗,江淮扛的相当不错
]]
原帖由 一颗蘑菇 于 2008-5-5 00:15 发表
这文章硬伤是不少的

想今天民族汽车工业是凭空发展来的?捷达普桑的意义不只在于在当年提升我国的汽车制造水平,更重要的是成就了大批的零配件上游企业,如果没有长三角众多的“小厂”,有谁认为光凭吉利能造出车 ...

就素。。。。。这蘑菇就是博学:victory: :victory:
关键是问题是
为什么前几年国内汽车企业自主的激情于自主的步伐没有如今来的猛烈?
难道真的是未雨绸缪?
造汽车不是个简单的玩意
说简单点无非是制造与组装
基本的就有内饰,车灯,坐椅,仪表电器,空调,发动机,变速箱,后桥,悬挂,
可是再细分
诸如钢材,工艺,制造流程,装配工艺等等等,哪个不是和国外学来的
没有技术引进中国汽车也不好说
但是不能一味的如此
国内供应商的产品不是不能用,而是不敢用
为什么?
怕砸了自己的牌子
说个简单的,诸如门锁,转向球头,转向机
还是多做事,修炼自身内功
上汽通过和国外供应商合资,搞了不少汽车配件厂
还是人家精明
现在有的赚,咱就大赚,将来不能赚,咱也可以另起炉灶
不要小看零配件啊,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上次去合肥
江淮也是如此搞的
我看江淮搞的不丑
起码思路和模式要搞正确
自己的目标要搞准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5-4 09:59 发表
近来难得好文章!今天在新华网主页上出现,说明政府对于北京现代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北京引进北京现代是一个巨大错误,北京这样的地方如果不走足主品牌的路线,那真是辜负了中国人对于北京的支持。

很好!本来就是垃圾的棒子货。说实在的,每次打的,我都要骂一次北京现代!
楼主的文章没什么含量,现在的合资企业如果
不加大国产化的话,成本很难下得来,估计两
下就会被踢出中国市场。
内功是要积累的,但是象一汽红旗那样今天练德国内功,明天练日本流,能练成吗?
不过一汽怎么也是练了,二汽连练都免了,嘿嘿~~
其实中国汽车业国企不创新,让民企抗大旗,本身就是有问题啊!
国产卡车还是比较蒸汽的:D
原帖由 chchc 于 2008-5-5 08:59 发表
关键是问题是
为什么前几年国内汽车企业自主的激情于自主的步伐没有如今来的猛烈?
难道真的是未雨绸缪?
造汽车不是个简单的玩意
说简单点无非是制造与组装
基本的就有内饰,车灯,坐椅,仪表电器,空调,发动机,变速 ...


这个说得在理,咱们的基础产业如铸造、精密加工、化工等水平太次。汽车就是零配件的组合,没有过得硬的基件,组装不出好的整车来,光有漂亮的图纸是弄不出好车的。
当年普桑因为国产部件达不到大众的标准导致国产化率不达标可是由国务院出面组成联合攻关队伍的啊,在和大众谈判的时候普桑在德国都还没有销售呢,只不过我们的速度太慢了,等上马的时候普桑已经在德国退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