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外汇储备增量大幅增长震撼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3:05:15
2008年03月26日 06:20 第一财经日报
  



  前两个月的外汇储备增长在给市场震撼的同时,也留给市场太多疑问。

    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今年1~2月外汇储备增长分别达616亿美元和573亿美元。前两个月外汇储备增量超过1100亿美元,高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增量的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达60%和9%,其中1月外储增量系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

  外储剧增

  目前,央行还没有正式发布今年的外汇储备数据。对上述新增外储数据,外汇局一位人士并未作出明确回应。不过该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不管贸易顺差是增长还是下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然会比较突出,而且不平衡的矛盾会转到资本项下。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贸易顺差的确较此前有大幅下降,前两个月贸易顺差分别为195亿美元和86亿美元,而去年全年月均贸易顺差是218亿美元,同期FDI(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112亿美元和69亿美元。据此计算,1、2月外汇储备增量分别为当月贸易顺差和FDI之和的约2倍和3.7倍。

  即使扣除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央汇金公司所做的外汇期权交易等因素,外储增量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合理解释,更何况,如果考虑到1月份金融机构用美元上交存款准备金所转移的外汇储备,不可解释的资金规模将更大。

  外部冲击?

  对此,一种盛行的观点是,在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市场风雨飘摇之时,资金加剧流入新兴市场,不过,反对观点也不少。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新兴市场资金流入不但不大可能增加,反而会出现“无奈的回流”。

  他说,次贷危机在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传染性,损失冲减资本金,导致可贷资金下降,货币创造以及可用于新兴市场投资的资金也会同幅度的下降。“过去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资金寻求出路,现在这种情况出现逆转,可预期的一个结果是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入也会出现相应的逆转。”

  兴业银行(33.48,1.14,3.53%,吧)资金部一位分析师也认为,外储突增难以用外部资金来解释,大型投行遭受次贷损失,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业务,如果缺乏投行的资金支持,对冲基金也无处借钱,而自有资金一般从事长期投资,很少进行短期投机性交易。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对本报表示目前还难以看清资金流动的方向,“现在没有非常可信的数据来证明这些看法,没有可依赖的证据。”

  内部异动?

  不少分析人士将视线转向国内,上述兴业银行分析师认为,一种可能性是国内居民的外币存款结汇,另外可能与银行的外汇贷款激增有关。

  陆磊认为,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以往企业、居民沉淀在银行的外币存款,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之后结汇。不过,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外汇存款较去年年末共减少86亿美元,2月外汇存款反而增加近16亿美元,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上述巨额外汇储备增量。

  除此之外,近期外汇贷款尤为引人关注,今年1月和2月外汇贷款增量分别为170亿美元和214亿美元,其中2月同比多增1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由于人民币信贷投放受限制,且境内美元贷款利率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企业转向外币信贷,通过各种渠道变相结汇,进行套利活动。他认为,大部分的外汇贷款都以某种方式通过银行换成了人民币,银行再卖给央行,其结果就是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

  “这可能是信贷紧缩政策的一个后遗症。”上述兴业银行分析师认为。

  《第一财经日报》此前从银行了解到的操作方式包括企业借外汇贷款用于支付进口,而将自有外汇资金结汇。不过另一位外汇局人士对本报表示,上述方式只能说是减少了购汇,而不能说是增加了结汇。目前有关政策规定,境内金融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除出口押汇之外不可结汇,对此监管很严,一旦发现有违规现象,银行将面临严惩。

 2008年03月26日 06:20 第一财经日报
  



  前两个月的外汇储备增长在给市场震撼的同时,也留给市场太多疑问。

    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今年1~2月外汇储备增长分别达616亿美元和573亿美元。前两个月外汇储备增量超过1100亿美元,高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增量的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达60%和9%,其中1月外储增量系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

  外储剧增

  目前,央行还没有正式发布今年的外汇储备数据。对上述新增外储数据,外汇局一位人士并未作出明确回应。不过该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不管贸易顺差是增长还是下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然会比较突出,而且不平衡的矛盾会转到资本项下。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贸易顺差的确较此前有大幅下降,前两个月贸易顺差分别为195亿美元和86亿美元,而去年全年月均贸易顺差是218亿美元,同期FDI(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112亿美元和69亿美元。据此计算,1、2月外汇储备增量分别为当月贸易顺差和FDI之和的约2倍和3.7倍。

  即使扣除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央汇金公司所做的外汇期权交易等因素,外储增量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合理解释,更何况,如果考虑到1月份金融机构用美元上交存款准备金所转移的外汇储备,不可解释的资金规模将更大。

  外部冲击?

  对此,一种盛行的观点是,在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市场风雨飘摇之时,资金加剧流入新兴市场,不过,反对观点也不少。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新兴市场资金流入不但不大可能增加,反而会出现“无奈的回流”。

  他说,次贷危机在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传染性,损失冲减资本金,导致可贷资金下降,货币创造以及可用于新兴市场投资的资金也会同幅度的下降。“过去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资金寻求出路,现在这种情况出现逆转,可预期的一个结果是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入也会出现相应的逆转。”

  兴业银行(33.48,1.14,3.53%,吧)资金部一位分析师也认为,外储突增难以用外部资金来解释,大型投行遭受次贷损失,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业务,如果缺乏投行的资金支持,对冲基金也无处借钱,而自有资金一般从事长期投资,很少进行短期投机性交易。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对本报表示目前还难以看清资金流动的方向,“现在没有非常可信的数据来证明这些看法,没有可依赖的证据。”

  内部异动?

  不少分析人士将视线转向国内,上述兴业银行分析师认为,一种可能性是国内居民的外币存款结汇,另外可能与银行的外汇贷款激增有关。

  陆磊认为,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以往企业、居民沉淀在银行的外币存款,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之后结汇。不过,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外汇存款较去年年末共减少86亿美元,2月外汇存款反而增加近16亿美元,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上述巨额外汇储备增量。

  除此之外,近期外汇贷款尤为引人关注,今年1月和2月外汇贷款增量分别为170亿美元和214亿美元,其中2月同比多增1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由于人民币信贷投放受限制,且境内美元贷款利率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企业转向外币信贷,通过各种渠道变相结汇,进行套利活动。他认为,大部分的外汇贷款都以某种方式通过银行换成了人民币,银行再卖给央行,其结果就是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

  “这可能是信贷紧缩政策的一个后遗症。”上述兴业银行分析师认为。

  《第一财经日报》此前从银行了解到的操作方式包括企业借外汇贷款用于支付进口,而将自有外汇资金结汇。不过另一位外汇局人士对本报表示,上述方式只能说是减少了购汇,而不能说是增加了结汇。目前有关政策规定,境内金融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除出口押汇之外不可结汇,对此监管很严,一旦发现有违规现象,银行将面临严惩。

外汇储备累积丝毫无放缓势头 万亿资金如何"出海"
2008年03月12日 10:32 东方早报
  扭曲的外资外贸政策和长期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低估,令中国自1993年以来连续十余年累积的外汇储备,已接近1.6万亿美元的天量——相当于全球外汇储备第二名日本的1.5倍。然而这样累积丝毫没有放缓的势头。根据路透社报道,2008年1月,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便达到616亿美元!按这样的速度,中国一年新增的外汇储备可以达到7000亿美元——大大超过全球外汇储备第3名,整个欧元区的外汇储备额(数据截至今年1月)。

  伴随天量外汇储备而来的,是管理天量国家财富的压力。从大背景来看,外汇储备资产相对于实体投资收益率较低,美元持续贬值造成了国际购买力不断缩水,外汇占款增长又进一步削弱了货币政策自主权。这些成本因素越来越突出,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越来越迫急。

  传统上,承担外汇储备管理职能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过往外管局管理外汇储备的优先考虑依次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空前上升,安全性和流动性已经变得不再象外汇储备匮乏时那样重要,收益率的重要性却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中国政府仿效石油输出国和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做法,成立了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以求获得在风险可控条件下更高的收益与风险组合。中投管理着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约三分之一可用于海外投资。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中投已展开了对美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和美国投资银行的金融股权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中投之外,其他中国国有金融机构也在同时利用国有资金踊跃出海。

  2007年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30亿美元,购入英国巴克莱银行3.1%的股权。2007年底,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华安投资有限公司——购入了澳大利亚三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均不到1%的股权,投资金额合计约1.76亿美元左右。

  这两笔投资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想象力,难道中投公司并非中国主权资金布局海外的唯一棋子?在中投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和外管局的海外投资之间,是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甚至协同性?或者,只是各机构各自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个体行为?

  事实上,在成立中投公司之前,外管局已经开始了在海外进行更高风险资产投资的尝试。中投公司的成立以及相应外汇资产的剥离,客观上构成了外管局与中投公司在海外组合投资方面的竞争关系——也势必令外管局的海外探索提速。

  此外,随着对能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日益扩大,对冲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价格风险,也已成为中国国有资金在海外开展资源型并购主要驱动力。这一战略集中体现在中国铝业(23.22,0.70,3.11%,吧)闪电入股全球铁矿石供应商力拓一役。

  中国铝业这笔投资扩大了中国在全球铁矿石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符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的国家利益。耐人寻味的是,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的资金主要源自国开行提供的贷款——在中铝力拓交易不久前,国开行刚获得了中投公司200亿美元的资本金注入。

  毫无疑问,中国在寻找或者打通上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出海的各种渠道。可以想见,由于能有效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收益率,未来中投公司及其麾下的关联企业(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会继续加强对外国资源型企业的股权并购。

  然而,中投公司的海外资源投资,无疑与中国能源和矿业企业的传统投资范围发生了重叠。这既带来了广泛的合作空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和潜在利益冲突。例如,中投公司与中石油可能在对某个外国石油公司的并购过程中竞价,也可能出现二者联合投资,或中投公司及关联公司(如国开行)为中石油提供融资的情况。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微妙的竞合关系下,中国的万亿外汇储备“出海”是应该各自为政还是更多协同,是决策者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急迫问题。

买土地:victory:
投资发展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