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菜觉得我们的语文水平有待提高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24:34
原标题为[url=]CCTV也能这样犯错误?[/url]
本菜不才,这个还是知道的。摆渡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
共商国是
词 目 共商国是

发 音 gòng shāng guó shì

释 义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注  释 不可写为“共商国事”

国是是指国家大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国事不必特意指大事

“是”字有“法则”的意思,“国是”即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含义。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这里的“共定国是”,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家事务。“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则,常也”,“法也”,“国是”即为“国家之法则”、“国策”。

  “是”也有和“事”含义相同的地方,指一般的事务、事情。《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孙子曰:”特来讲和一件是。 乐毅曰:“何是也?”此处,“是”和“事”就没有区别。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国是如此,大夫何以家为? 这里的”国是“就不应该是“国策”的意思了,而应该是“国家之事”。

  “是”有“事(事情)”的意思,但是“事”却没有“是(法则)”的含义,所以不能混淆。《礼记‧丧服大记》:“君言王事,不言国事。”这里 “国事”就没有“国策”、“国家大计”的含义。所有,在实际使用上,“国是”就要比“国事”的范围窄些,“国是”就只能够用在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以及商讨国家政策的地方,如共商国是,莫谈国事,纵论国是等等;“国事”一般用于讨论国家事务,如国事访问,家事国事天下事,国事繁多等等。

  有人把“国是”和“国事”的区别归纳为四条: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
“共商国是”和“共商国事”有什么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事”与“国是”都有词条,但前者专指“国家大事”,是比较具体的指称,而后者仅做书面用语,意为“国家大计”,是比较宽泛、广义的指称。因此“共商国是”一词中的“是”是不能用“事”来代替的。

“国是”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例如,“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 ——《后汉书.桓谭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 ——《老残游记》,而“共商国是”这样的词汇则是固定的,不能写成“共商国事”。
“国事”指国家事务,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如:“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红楼梦》。

从字面意思上看,“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从语境上理解,“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资料:http://qlwb.dzwww.com/qlwbxw/rxxw/t20040403_726799.htm原标题为[url=]CCTV也能这样犯错误?[/url]
本菜不才,这个还是知道的。摆渡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
共商国是
词 目 共商国是

发 音 gòng shāng guó shì

释 义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注  释 不可写为“共商国事”

国是是指国家大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国事不必特意指大事

“是”字有“法则”的意思,“国是”即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含义。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这里的“共定国是”,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家事务。“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则,常也”,“法也”,“国是”即为“国家之法则”、“国策”。

  “是”也有和“事”含义相同的地方,指一般的事务、事情。《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孙子曰:”特来讲和一件是。 乐毅曰:“何是也?”此处,“是”和“事”就没有区别。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国是如此,大夫何以家为? 这里的”国是“就不应该是“国策”的意思了,而应该是“国家之事”。

  “是”有“事(事情)”的意思,但是“事”却没有“是(法则)”的含义,所以不能混淆。《礼记‧丧服大记》:“君言王事,不言国事。”这里 “国事”就没有“国策”、“国家大计”的含义。所有,在实际使用上,“国是”就要比“国事”的范围窄些,“国是”就只能够用在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以及商讨国家政策的地方,如共商国是,莫谈国事,纵论国是等等;“国事”一般用于讨论国家事务,如国事访问,家事国事天下事,国事繁多等等。

  有人把“国是”和“国事”的区别归纳为四条:


  (1)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功能不同,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
“共商国是”和“共商国事”有什么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事”与“国是”都有词条,但前者专指“国家大事”,是比较具体的指称,而后者仅做书面用语,意为“国家大计”,是比较宽泛、广义的指称。因此“共商国是”一词中的“是”是不能用“事”来代替的。

“国是”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例如,“愿相国与诸大夫关定国是也。” ——《后汉书.桓谭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 ——《老残游记》,而“共商国是”这样的词汇则是固定的,不能写成“共商国事”。
“国事”指国家事务,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如:“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红楼梦》。

从字面意思上看,“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从语境上理解,“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资料:http://qlwb.dzwww.com/qlwbxw/rxxw/t20040403_726799.htm
同情你,为了2分发了几张图,你是好同志!:D
差不多
反正就是商量国家的事情嘛:D
以前貌似看过段时间叫咬文嚼字的东东``很小本的```
有人竟然说电视节目中“国是”用错了,居然不只一个地方的人这么说,跟贴的也没有知道的。这都是什么水平啊!
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锗们多年书读的,特别是语文,都还没毕业呢:L :L
恩恩,今天才知道啊。。。:L
今天在学习一次!
进来学习。进来学习。
好象一直都用是“国是”。
说“国事”的时候少,而且正规场合多半不会简称为“国事”
cctv在这方面还是很严谨,一般很少出错。
其实有疑问的时候先自己查了再确定
记得偶上学的时候这个还是经常考的呢,当时就说变态的.
有个词叫“国事访问”,很多人错在这了。
楼主
嘿嘿  这个词我这辈子都能记住 高考一摸语文挑错 哥们就栽了这么一个
百分之一万的告诉你
"共商国是"是没错的!:D
楼上的理解能力啊!:L ;P
学习,学习。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