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施琅将军故居如此破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5:40
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在泉州市区找到施琅将军故居,苍凉破败的景象令我大为吃惊。
站在碑前遥想当年此屋主人何等了得,很是感慨,有钱拍电视剧歌颂施琅,就不能拿出几万元修缮一下故居,这就是我们的怀念?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在泉州市区找到施琅将军故居,苍凉破败的景象令我大为吃惊。
站在碑前遥想当年此屋主人何等了得,很是感慨,有钱拍电视剧歌颂施琅,就不能拿出几万元修缮一下故居,这就是我们的怀念?
屎壳郎大将军,值得怀念
楼主自己出钱吧
我支持你
一个破房子有什么用?

因为出了名人就沾了灵气不成?

浪费
稍微整修下画不了多少钱,几顿饭而已,那些个政府官员省个牙缝钱就搞定了。
施琅的人品,至少比郑经强
人品?
他谈不上
古往今来,私仇公报,莫过于此公矣
嘿嘿,不好说,不好说啊
人品强过郑经?未见得啊。
这种事情轮不到LZ操心,施琅的后人MS很有钱,成立了个什么集团,在有的地方说是搞教育的,其实钻政府的空子大肆圈地赚钱。
原帖由 mscn1987 于 2008-2-21 01:13 发表
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在泉州市区找到施琅将军故居,苍凉破败的景象令我大为吃惊。
站在碑前遥想当年此屋主人何等了得,很是感慨,有钱拍电视剧歌颂施琅,就不能拿出几万元修缮一下故居,这就是我们的怀念?


这种败类的旧居现在还没拆迁呀!

有钱也应该先把李晋王、张苍水先生他们的庙宇好好修修。修屎壳郎故居纯粹吃饱了撑的
就该拆,组织个强迁
生平簡介
施琅本为鄭芝龍属下,自称“十七岁做海贼”。1645年黄道周由福建进军江西时,施琅料此行必败,于半道脱逃回闽。

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施琅随鄭芝龍降清,此为施琅第一次变节。降清后施琅跟随李成栋进攻广东。在李成栋军中施琅甚不得志。1648年(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李成栋在广东反正,施琅又跟着回到明军阵营,此为施琅第二次变节。同年八月,施琅离开李成栋,投入鄭成功麾下。

后施琅因傲慢跋扈而与郑成功交恶。1651年(明永曆五年),郑成功领兵进攻清军控制的潮州,施琅拒绝前往,被郑成功免职送回厦门。随后施琅擅杀郑成功亲信曾德,郑成功大怒,派人捉拿施琅。施琅畏罪潜往清军控制区,此为施琅第三次变节。于是郑成功将施琅之父施大瑄與胞弟施显处决。

施琅甫投清營,不受當朝信賴,初無所作為,遭北京冰凍二十幾年無兵權,甚至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期間鄭成功在台灣去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繼嗣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1681年,郑经薨,經過一番血腥鬥爭,先王幼子鄭克塽被得勢權臣馮錫範擁立繼位。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疏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并推荐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台的部署准备,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施琅上疏,以「台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經典名言說服康熙,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俱受姚啟聖節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明鄭水師獲得大勝,後鄭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编辑]哭國姓
施琅於收復台灣後,雖鄭成功殺施琅父兄,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禱鄭國姓,意略曰: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仇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

[编辑]拒住皇城
原本在兵部尚書姚啟聖預估會延宕數年才能光復台灣,施琅單憑一場澎湖海戰即立大功,康熙大喜過望,特准施琅所求皆如願,賞賜極豐。
施琅望住台灣鹿港,不住北京,康熙准議。
施琅於台灣,至衙門洽公,馬匹過衙門前謁君下馬碑,大清律例訂:形同面君,臣民皆需下馬栓馬改步行,否則即是欺君大罪;施竟不予理會,御史即上奏予康熙,康熙竟笑批:「施愛卿可免議!」特予恩准免咎。

[编辑]影響及評價

[编辑]中國官方看施琅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经营台灣,台灣首度納入一統治全中國之帝國的版圖。

在大陆,官方以往僅正面宣传郑成功擊退荷兰殖民者「收復」台灣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傾向独立偏安的史實,作了有意的忽略;对施琅也鲜有著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從具有台灣獨立傾向的民进党籍陈水扁於2000年当选中華民國總統以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規模正面評價施琅,称其为维护國家统一的英雄,並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

200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康熙帝國,劇中即有大篇幅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克塽出降的段落。中國以軍方為首的團隊之後還曾製作了《施琅大將軍》一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放映。


[编辑]國民政府與台灣看施琅
在台灣,因為國民政府同情明鄭之“正統”意識型態,叛臣施琅長期得到負面評價。而在支持台獨的人眼中,施琅代表中國「併吞」台灣的背叛者,因而評價也以負面居多,甚至汪笨湖還曾在2006年以「施琅明德」一詞來抨擊施明德領導的倒扁運動。

施琅本人曾在祭郑成功庙的祭文中,以伍子胥蒙受楚平王殺父兄之仇自況;儘管他標榜自己不像伍子胥借吳國之力破楚復仇,並鞭屍楚平王那样对待郑成功,许多人仍认为,施琅投清攻台之举實乃公报私仇。


[编辑]李澤厚等論施琅
中國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若認為任何人有助於「疆土擴大」而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則可能導致同意汪精衛、吳三桂的危險,即未來有人支持美國征服中國也可能受到正面評價。李澤厚進一步認為,滿清政權比之明代更為閉鎖,對文化之壓制更甚,如若李自成擊敗清廷,中國之發展有可能較好。所以如此觀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從歷史、道德兩面來看,施琅都是負面人物。

關於施琅的爭論,與近來中國文化、社會各界對洪承疇、秦檜甚至汪精衛等的重新評價與探討相互連結,存在一個「翻案風」的趨勢。


[编辑]施琅與媽祖

[编辑]一般見解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為「天妃」(宋徽宗時期,中國朝廷已頒福建所信仰的媽祖以「正妃」稱號、元朝皇帝進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

據說施琅稱攻台時風高浪大,因媽祖庇佑而得戰事順利進展,是以上奏尊崇媽祖。但另說認為施琅以清廷乃是考慮安撫民心,事後諸葛,藉詞神蹟。出發點與清廷祭祀明思宗朱由檢的理由相同。所謂媽祖顯神蹟保佑施琅,純屬事後杜撰。


[编辑]近期研究
台灣學者宋光宇在泉州「施琅兩岸學術研討會」發表文章。

根據該文,施琅首發清廷「飛報大捷疏」,將海象危機之克服歸功皇帝,未曾語及媽祖:
「是役也,逆賊盤據海島四十餘載,茶毒生靈,蹂躪版圖。致厪皇上宵肝之憂。臣體聖衷,誓必滅此淨盡。故雖帶傷負創,賈督撲勦舟師,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連。稽古以來,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即驟起颶颱,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三軍懸命,悉聽之天。今抵澎湖旬餘日,海不揚波,俾臣等得以調度,七日夜破賊克捷。且二十二日進師,午刻潮漲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佑,皇上彌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鎮精銳、逆賊巨艦,不數日而全軍覆沒。雖各鎮將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寔賴皇上天威丕振。」

在描述施琅的「施壯襄公傳」中,則將克服海象歸諸於施琅自己的英勇信念:
「當是時,敵已據要地為壁,大集舟師于雞籠山左。公察其堵禦甚堅,故以羸師以張之,示無能為。敵果撒兵守。公遂揚帆入。諸軍陸續畢進。忽風大作,波濤洶湧,昏霧塞天地。軍中大恐,公再拜,望空禱告。須臾,雷聲震,風定霧收,視海波,恬如也。遂散金犒士卒而誓之曰:不滅臺灣,有如此水。」

地方誌的記載出現神蹟敘述。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拱乾的「台灣府誌」才有「天妃宮 在府治鎮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神靈有效,靖海將軍侯施琅同諸鎮捐俸鼎建」的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鳳山縣誌才明確出現關於媽祖庇佑征台的描述: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侯施琅奉旨徂征臺灣,師次平海,地方苦旱,有井在天妃廟前之左,舊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四萬餘眾汲之如裕,如是。及澎湖攻克,我師登岸,見妃像臉汗未乾,衣袍俱濕,迺知神功之默佑也。奏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

傳統上認為施琅在媽宮與臺南建祠供奉媽祖,媽祖信仰在台灣的傳播和施琅建祠之舉有很大的關係。(但有學者認為臺南大天后宮之創建與施琅無關。參見大天后宮#施琅與天妃宮)臺南市北方海濱有地名將軍,即因清廷封予施琅之地而得名。施琅後代世為此地地主。
虱狼有什么好拜的??
整旧如旧才是真
原帖由 zhser 于 2008-2-21 11:11 发表
人品强过郑经?未见得啊。

起码不如我的人品无敌:D
施琅这个人的事迹必须全面分析, 不能单因为投降清朝就指责这个人, 我这里有一篇比较详细的介绍这个人生平的文章, 有兴趣的不妨看看. 老实说, 这里各位如果也碰到类似的事件, 莫非这里有人会乖乖留下来被人杀, 或者根本不去想办为亲人报仇不成? 事不关己的话唱唱高调是可以, 如果事情关涉到自己的利益, 我不认为这里有这么多人高风亮节可以放弃仇恨不去管乖乖等杀.

施琅,原名施郎,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泉州府晋江县衙口人。《浔海施氏族谱》、《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福建通志》、《清史稿》等均有施琅的记载。  

  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有识度,膂力绝人”,因家貧,幼時弃文习武,一边帮助父亲务农以补家计,一边从师“习距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 史书上说他精习兵法,但为人偏狭。

抗清

  崇祯十年(1637年),十七岁的施琅便加入郑芝龙的军伍,任千夫长。(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清史稿·列传47·施琅》曰:“(施琅)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后剿捕泉州山賊有功,明廷特授游击将军,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

从芝龙降清

  《清史稿·列传47·施琅》载曰:“顺治三年(1646年),师定福建(福建的南明王朝被清军打垮,郑芝龙降清),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

  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博洛回京之前,利用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奉芝龙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澄济伯郑芝豹和部下总兵十员,兵将十一万三千(《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四)。

  郑芝龙被博洛挟持北上后,施琅与五百名随行者一起被留下来,强制分配到各军营(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

  当李成栋由吴淞总兵奉调由浙江、福建入广东时,清方不仅利用了郑芝龙“平国公”的牌劄招抚了白沙、甲子等广东东部沿海地带,而且原属郑芝龙部下的总兵施郎(施琅)、梁立、黄廷、成升、洪习山还由武毅伯施福带领率兵马五千名跟随佟养甲、李成栋进军广东,在扑灭顺德县“海寇”和镇压东莞、增城地区的张家玉抗清义师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清世祖实录·卷34》)。

  直到顺治五年(永历二年,1648年)三月,在李成栋指挥下一直攻入广西东部。鲁可藻《岭表纪年》载:“□(虏)镇抚施福、耿献忠大小船数百号上梧州。”

投入郑成功部下

  由于提督总兵官李成栋对南方兵将存在歧视心理,李成栋系统的将领同随成栋入粤的福建将领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他们对郑芝龙的旧部施福、施郎、洪习山、黄廷等人,既利用他们冲锋陷阵,又在给清廷的奏疏里把他们贬得一钱不值。如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二十五日李成栋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郎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甚至伺机剪灭和解散。

  施福、施郎、黄廷、洪习山等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气吞声,大有怀才不遇、有功不赏之感。施福曾给清廷上疏奏报“剿抚粤寇之绩”,自称“总督广东陆师原武毅伯施福”,兵部“查施福原系孛罗王(博洛)发与佟养甲、李成栋酌用。今据自称总督,且广东经制久行佟养甲议定未到,应令将施福并议于经制之内,报部覆可也。”(顺治五年闰四月兵部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八册》)。从这件奏疏里也可以看出施福等人对自己功绩、地位的评价和清廷的冷遇 。

  顺治五年(1648年),李成栋反清复明。李成栋反正以后,意气发舒,把广东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奏请永历帝核准把施福等福建兵将遣送回籍。鲁可藻《岭表纪年·卷2》载,八月,永历朝廷“改封施福延平伯,杨(敕)仍回闽恢剿。”

  闽系将领跟随李成栋反正,不仅没有像成栋嫡系那样因反正有功加官晋爵,反而在遣回福建途中遭到李部将领暗算,企图加以火并收编。施德馨《襄壮公传》(施琅《靖海纪事》)载,施郎所部“自南雄抵潮郡。适潮将郝尚久(李成栋部将,潮州总兵)者,粤师将也。阳犒师牛酒,而包藏祸心,召诸部阴为图公(施郎)。公侦知其事,急拔众走饶平,踞守阅月突围出,且战且行,连日夜间关险阻,从弟肇琏、肇序皆随殁军中”,勉强拖到粤闽交界的黄冈镇才得以脱身。

  顺治六年(1649年),闽系将领收到郑成功从厦门鼓浪屿发来的邀请,决定摆脱郝尚久的控制,率部乘舟投奔郑成功。

投清

  关于施琅投清公案,《清史稿·列传47·施琅》载曰:“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到处招兵买马),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清史稿》的记述并不准确。

  郑成功礼遇甚渥

  清·顺治六年(1649年),施琅与其弟施显应郑成功邀请,到安平(今安海)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受郑成功的器重,任左先锋职,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郑成功待他甚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礼遇甚渥,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
施琅也一心一意为郑成功效劳,郑军自楼舰、旗帜、伍阵相应之法,均是施琅传授的。施琅还率郑军攻漳浦、征揭阳,抗击清军,战绩辉煌。

  郑、施关系恶化

  据《先王实录》(亦称《从征实录》)、《赐姓始末》等书的记载,施琅甚有才干,但“行事微觉好胜”、“度量褊浅,恃功骄纵”(《康熙起居注·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屡忤成功,引起郑成功的恼怒。郑成功不能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不尊重。因此,施琅在郑军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清軍攻占广州,南明·永历政权危在旦夕,诏成功援广州。同时,由于兵员激增,粮饷的来源成了郑成功面临的首要问题。他的叔父定国公郑鸿逵在潮州地区筹集粮饷由于赋额太重,引起百姓反抗,又受到优势清军压力,也陷入困境。郑成功决定亲自带领主力前往潮州,留堂叔郑芝莞率领阮引、何德部水师、蓝登部陆师守御厦门。

  清·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军到达广东南澳,郑鸿逵由揭阳引兵来会。两人商议后决定鸿逵回厦门,部众交成功统一指挥攻取潮、惠。施琅任左先锋。

  此时发生两件事,造成郑成功对施琅日益反感及不满。

  一是郑軍严重缺饷,基本上依靠掳掠,其对象说是土豪,但实际上包括了广大老百姓。更为严重的是抢掠妇女,以鼓用兵。施琅強烈反对,拒不执行,还多次对郑成功正言劝阻。

  二是当时清·定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藩下的军队已基本上控制广东局势,郑成功的舟师虽可以称雄海上,但陆战较弱,征取粮饷必需占领较大的地方,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施琅认为,厦门初定,主力远征清方兵力较强的地方,有可能变生意外。他知道郑成功性格刚强,不敢直说郑军同闽、粤两省清军相比兵力处于劣势,更不便以疏间亲地说郑成功的叔父未必能保住厦门,于是,他面见成功时假托自己头天夜间做了一个梦,预示出师前景不利,请郑成功慎重考虑。郑成功并没有听出施琅弦外之音,认为他白日说梦,心存胆怯,阻碍自己的战略部署。

  郑成功当即下令,把施琅的左先锋印和部下兵将移交副将苏茂掌管,让施琅随定国公郑鸿逵一道回厦门。

  矛盾激化

  顺治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闰二月二十七日,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巡道黄澍、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获悉郑成功主力南下广东,厦门守兵单薄,调集军队乘坐小船渡海偷袭厦门。郑芝莞惊惶失措,乘船逃跑。

  在清军登上厦门岛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候,施琅曾经率领部卒数十人奋力作战。施琅满以为郑成功班师归来将恢复自己的左先锋职务,但郑成功回到厦门,对施琅的傲慢跋扈却怀有戒心,尽管肯定施琅在厦门迎战清军的功绩,奖给白银二百两,并“未还其兵权”。左先锋仍由苏茂担任,且提升施琅的副将万礼为镇将(即总兵),施琅依旧落职闲住。

  施琅大为不满,向成功报告自己心灰意懒,想去当和尚,借以探测成功对他的态度。成功不为所动,叫他另行募兵组建前锋镇。施琅见难以挽回,一气之下剃光头发,不再参见郑成功。这时,施琅的弟弟施显任援剿左镇,也对成功的处置不满,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施琅与郑成功的个性都是冲动、爆燥的,施琅与陈斌以及右先鋒黃廷发生过严重的冲突,令郑成功对施琅的印象更为恶劣,但因平时军事斗争紧张,郑成功无暇顾及解决私人矛盾问题,积怨日深,终有一天爆发了。

  曾德事件

  导致郑、施公开决裂的是曾德事件。

  曾德原先是郑彩部下将领,隆武年间随郑彩、张家玉入赣,兵败后改守仙霞岭(邵廷寀《东南纪事·卷1》)。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因巡按御史尹民兴劾奏他“淫纵多端”,一度解职回京(福京,即福州),以都督杨耿接替。不久,应郑芝龙的请求仍派曾德回守仙霞岭(《思文大纪·卷8》)。

  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既被削去兵权,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利用过去在郑氏家族军队中的关系投入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所谓“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靖海纪事·施德馨“襄壮公传”》)。

  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悍然不顾,“促令杀之”(江日升《台湾外纪》)。

  许多史籍都说曾德是施琅的“亲丁”、“标兵”、“标弁”或“从将”、“逃将”,并且说他是犯了法逃往郑成功处,看来是不了解曾德原在郑军中地位较高。曾德虽一度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

  剧变投清

  明·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二十日,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断定他反形已露,密令援剿右镇黄山以商量出军机宜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同时命右先锋黄廷带领兵丁包围施琅住宅,拘捕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

  施琅被捕后,交由忠定伯洪习山缚于一船中。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用计逃脱,匿藏于副将苏茂家中,郑成功下令搜查不可得,最后竟然奇迹般逃到大陆。施琅《都阃安侯施公行述》(庄为玑、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云:“亡何,余以旧将苏茂仗义相周旋,因集众扬飘宵遁,赖族父武毅伯(施福)潜驾舟接□(至)安平内地。”

  施琅出逃后,“去安平投施天福(施福)依芝豹(郑成功的叔父),求为排解”(江日升《台湾外纪》)。郑成功获悉施琅已逃入安平(安海,时为清方管辖区)后,非但不接受调解,还派部下吴丰秘密去刺杀他。因施琅先已获得情报,吴丰刺杀失败。

  郑成功怒不可遏,在七月间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处斩,致使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郑、施关系不可挽回。

  至此,施琅既不能回归郑军,也不能久匿民间,被逼于順治八年(1651年)7月投清,与郑成功对抗。

  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御将之道。

  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有很大的区别。但他少年得志,性格刚毅,遇事容易冲动,往往凭一时的好恶不计后果地处理问题,缺乏作为统帅人物必需的全局观念。郑成功率军统属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在斗争中,虽然每多用表扬奖励来鼓舞斗志,但其“用法严峻,果于诛杀”,常以杀立威。被郑成功诛杀的部将,单在《先王实录》中记有姓名的多达七十余员,有的还杀及妻儿并全家的。被诛杀者,除了有几起定为贪污罪外,其他多是战场上“怕死不前”者,有的不杀会影响军心,可也有的则是不该杀的,冤案、错案绝非仅有。施琅叛逃之后,又株连到他的父亲和兄弟,很难说是明智之举,是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错杀案。

  郑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动起家,清军不习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郑成功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方怀抱,使清廷能够建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关系匪浅。

  同安副将、同安总兵到福建水师提督

  《清史稿·列传47·施琅》载:“(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施琅随征,攻克闽安镇、罗星塔),授同安副将(统兵驻扎同安)。(顺治)十六年(1659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史稿·列传47·施琅》载: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二十七日),迁(福建)水师提督。”
这可是民族的“脊梁”啊!!!哇哈哈
这种'脊梁'用得不甚可靠啊!:L
这样的脊梁不要也罢
此人脊梁说不上,快刀还差不多,不管他如何反反复复,平了台湾可是大功,佩服康熙英明,能用此人。
现在有人若能在收服台湾时立下大功,也能名留千古,只是如今的战争科技太多,人反而出不了名,就象海湾战争大家只记住了爱国者飞毛腿导弹,谁记得主将是谁
汪兆铭先生的故居据说也挺破败的,楼主要不要出点血
原帖由 mum 于 2008-2-21 04:06 发表
人品?
他谈不上
古往今来,私仇公报,莫过于此公矣

;P 我还真没看出来私通自己乳母,把郑成功气死的郑经怎么比施琅人品强了

施琅在平定台湾后对郑家后人也相当不错了
唐显悦给郑成功的信里就写着“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P
原帖由 zhser 于 2008-2-21 11:11 发表
人品强过郑经?未见得啊。

郑经无论军事才华和做人上,比他父亲郑成功差远了。估计郑成功在教育子女上没什么时间,所以很不成功啊
楼主拍的这个大概是在华侨大学附近的吧,大约以前在那住过罢了,SL真正的故居在晋江龙湖,好大一片宅子,看了不羡慕死你。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2-22 09:01 发表

郑经无论军事才华和做人上,比他父亲郑成功差远了。估计郑成功在教育子女上没什么时间,所以很不成功啊


一个不忠,一个不孝,两个悖乱纲常,都算不上什么好东西。。。

军事才华,郑成功本人也好不到哪去。。。

康熙会用人,能用人,不然,就施琅那个德行,难善终。
原帖由 zhser 于 2008-2-22 09:58 发表


一个不忠,一个不孝,两个悖乱纲常,都算不上什么好东西。。。

军事才华,郑成功本人也好不到哪去。。。

康熙会用人,能用人,不然,就施琅那个德行,难善终。

郑成功当年在迁移家眷去台湾的事情上太操之过急了,也直接导致了不少将领因此投降清朝
大前提变了,施琅都变身了:P
古往今来,私仇公报,莫过于此公矣
延平王如果不过早突然暴死,那很有可能实现他下一个目标——攻下吕宋 我中华衣冠就可不致中断
想必汪精卫,秦烩的“故居”也破败不堪吧;P
原来他是先投降了清朝,又反正了台湾
再投降了清朝;funk ;funk
或许,与他的老乡洪忠烈的纪念园相比,确实是寒酸了些。,可是这个,又能怨谁呢?时代在变,地方领导的思想也在变。他可以反复无常,又有哪个地方领导愿意捧他一辈子?只能说10年前的他与现在的洪忠烈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8-2-24 09:50 发表
延平王如果不过早突然暴死,那很有可能实现他下一个目标——攻下吕宋 我中华衣冠就可不致中断



打了吕宋,他还和谁做生意,得银子~??

木得银子,这帮海贼如何团结内部,筹集粮草~?

真要取吕宋~打下来不成问题~~~可是不出3个月~~~郑家立马玩完~
姜镶刀劈九姓家奴施郎,吴三桂枪挑康熙大麻子。




这个~~~这个~~~~~~~~~太汗了~!!!:L :L

若是施琅算9姓,姜镶这个真正的民族罪人算得多少姓~??:D :D :D
原帖由 迎海扬帆 于 2008-2-25 18:39 发表
姜镶刀劈九姓家奴施郎,吴三桂枪挑康熙大麻子。




这个~~~这个~~~~~~~~~太汗了~!!!:L :L

若是施琅算9姓,姜镶这个真正的民族罪人算得多少姓~??:D :D :D

---------------------------------
民族罪人?您指的是哪一方面?
破败就破败了,值得维修的古迹多了去了,他的故居?一边凉快去。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2-25 20:50 发表

---------------------------------
民族罪人?您指的是哪一方面?

姜和吴三桂有某些相似
原帖由 死亡一指 于 2008-2-25 21:51 发表

姜和吴三桂有某些相似

-----------------------------------
是因为反Q还是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