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 的胜利<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0:50:02
译者:pigo
个人全文翻译----BD的胜利,新的开始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80219/rt052.htm
个人全文翻译,转载请注明


BD的胜利--新的开始



  随着东芝正式推出HD DVD事业,次世代光盘战争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随之而来,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么接下来的会是什么呢?」。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冷战结束后的恐怖破坏行动,次世代光盘战争结束了,那么接踵而来的又会是什么“新的战争”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来预测一下吧~~~



■软件战略下“英年早逝”的HD DVD■



  关于次世代光盘分裂的经纬,我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给于分析,这里就略过了。
关于这次“战争”的经纬,很多媒体都给与了“无视消费者”的评价。毫无疑问,分裂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无视,但我始终对类似“最后决定投票权的,并非消费者,而是好莱坞”这种无视消费者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消费者本身也是牵引战争重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VHS对BETAMAX战争的最后,同现在一样最后软件的数量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但与这次不同的是,在磁带的年代,电影公司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电影软件可以赚钱”。在以磁带为主的时代,作为过渡首先从磁带录像机开始,电影软件则是作为一种“附加的商业模式”逐渐开始成长的。最后,消费者首先倾向于VHS的“长时间录放”,其次才是“软件的数量”这种市场构成。

  然而,这次战争则完全不同。对于电影公司来说,电影软件的销售才是真正的“本职工作”。消费者方面选择光盘格式的基准来说,也自然而然方在“软件数量”上面。

  BD阵营和HD DVD阵营,也是在了解这种市场背景的前提下,为了让消费者能选择自己的格式,尽全力拉拢各大电影公司。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确实感觉“消费者自身选择前,已经被好莱坞选好了”,但实际上是“在消费者选择前,消费者本身已经决定了胜负”。回想一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倾重于BD的这种状况就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PIGO加一句:派拉蒙在BD占优的形势下,选择HD DVD可以想象背后自然有黑手控制)
2008年1月5日相关报道“华纳电影公司将仅发行Blu-ray。6月以后仅发售BD软件”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80105/warner.htm
2007年8月21日相关报道“派拉蒙,梦工厂倒戈加入HD DVD阵营”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70821/param.htm




■BD真的是“最后的光盘格式”?未来将是网络电影的天下?■



  BD阵营和HD DVD阵营在这次战争中可以说是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大的代价进行这场“世界大战”,因为双方都坚信这将是“最后一场光盘格式的战争”。

  当前,纵然4K*2K这样的超级高清影像已经诞生,但(普遍认为)还是将仅限在电影院,影像制作等有限的领域里,还无法进入一般的家庭。原因何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承受的显示设备尺寸毕竟有限,而按照视听距离计算出的必要精细显示程度来看,目前的1080p清晰度是最为合理和被容易接受的。关于这种理论,从近年的打印机“印刷分辨率”没有多大提高,就可以推论出来。

  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和“网络”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就光盘本身来说,如果不从“录像媒体”来看,而是从“影像的流通媒体”来看的话,必将和网络的普及革命撞在一起。在光盘的用户里,自然有用户会认识到“最终光盘还是无法与网络抗衡”这个道理。

  正因如此,为了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在“HD画质”,“无音损音频”,“网络互动”的前提下,两大阵营提出了次世代光盘。在这当中,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存在的一些矛盾没有能够互相融合,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




■高速网络下载实现的可能性■




  网络通信环境的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次世代光盘战争结束之后,话题自然转移到“下一场战争”上面。和往常一样,已经有不少新闻媒体开始以“网络通信的竞争”为主体,开始新一轮的报道。

  就音乐方面,网络下载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iTunes Store(苹果的网络影音下载平台)已经开始HD影像下载的业务。这样看来,这场不计成本的次世代战争好不容易决出了胜负,难道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被网络下载给活活吞噬吗?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也有不少人。就像刚才所说的,就连推举光盘事业的家电业界,也毫无争议的支持“终极网络”这种观点。“就是吧,这场战争压根儿就没有意义!”。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关键问题在于“无敌终极网络”的时代,何时才能够到来。

  技术上来说,在目前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基础上,根本无法满足高画质高音质的数据传送。原因在于非直线传输,反过来讲,最大的问题出在服务器和路由身上。

  实际上,服务器的超负荷传送成为网络传送最大的瓶颈,同时,数据要求无延迟,在主干网络传输的大流量数据下,同样对路由设备有极高的要求。

  人气的电影在DVD首发时,一般可以达到上万的销量,大片和重量级大片的话,可以达到数十万,上百万。也就是说在一次极短的时间内,将有巨大的需求量。很不幸,在目前的技术下,能保证安全完成上述传输的服务器和路由都还尚未出现。即使通过多重回线和多服务器并行也许有希望实现,但设想一下如此庞大的设备投资,是否能够收回成本呢?

  有人也许会回想起音乐领域,就音乐来说,数据量和影像无法相提并论,对网络传输的水平要求要低的多。反过来说,目前的影像网络传送仅仅停留在“少数用户的合理化存在”和“降低质量,合理的设备投资便可实现”的范围之内。但随着电脑性能的不断提高,这些瓶颈问题迟早将会得到解决。但就目前服务器的水平,即使性能提高数十倍,也很难实现。真正要能够达到面向消费群的高画质影音传送的话,至少还需要5年,甚至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把话题回到家电厂商方面。即使10年以后,网络传送可以达到相当水平的影音水平,但在这段时间内,仅仅依靠DVD来维持商业运转明显是不够用的。正因如此,BD,HDDVD才作为“最后的物质媒体”,是这段时间所必需的。


■为了追求娱乐,真的可以放弃画质?■



  与此同时,家电厂商和电影公司从其他方面来讲,对“网络传送”这种方式具有相当的危机感。原因何在?“李鬼如今胜过真李逵”。人的本质决定了,喜欢享乐。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各种影音享受,无异是一件乐事,如果再免费,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这里抛开盗版和网络上的违法上传,就算是有偿下载,“姑且抛开画质,起码能看”这种商业模式成长的可能性也很大。韩国的网络下载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iTunes Store这样的商业模式,正是这种追求“享乐”的理想模式。期待网络下载模式的用户,不也正是期待像这种“享乐”的方式吗?

  但会不会有用户这样说呢?“我不否认这种下载的享乐模式。我也同样在外出的时候通过ipod和笔记本观看电影,这样非常方便。但不是说仅仅方便了,我就不会追求画质和音质了。经常听有人说,我很喜欢某某电影,因为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画质。但我认为,这决算不上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如果自己掏腰包了,自然希望获得最高画质,音质的电影资源。”

  曾经某位BD的内部人士告诉过我,就网络下载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来说,并不否定。虽然他是站在例如平板电视,BD播放器等高画质电器的商家角度,但我同样赞成他的意见。

  虽然BD和HD DVD一直在画质,音质等最受瞩目的关键上大作宣传,但同样,网络服务支持和互动机能同样双方也一直存在竞争。AACS规定的Managed Copy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络模式的代表iTune Store也同样取光盘和网络之长,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服务内容。1月刚刚发表的iTune Digital Copy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FOX市面上销售的DVD影像可以拷贝到iTunes下面保存,并且通过认证以后,可以传送到移动终端上面欣赏。同时,索尼也在BD里内藏了面向PSP的影像内容,在今年的CES上展示了通过PS3将BD里的影像拷贝到PSP上的最新功能。

  类似这种双方各自特长的服务同时发展,光盘媒体追求画质,网络追求享乐,相辅相成构筑起来的商业模式,不正是最完美的商业模式形态吗?

  如果再次战斗下去,无论BD还是网络估计都会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如果真的追求享乐模式,并不是一定要自己掏腰包。录像方面来说,日本最新公布的“ダビング10”虽然较之模拟时代限制增大了很多,但多少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如果一定要期待网络下载的商业模式,估计要忍耐很长一段时间了吧。BD最为最后的光盘媒体,如果想完全的获得成功,是不是应该活用网络技术,缓解各种规定限制呢。译者:pigo
个人全文翻译----BD的胜利,新的开始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80219/rt052.htm
个人全文翻译,转载请注明


BD的胜利--新的开始



  随着东芝正式推出HD DVD事业,次世代光盘战争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随之而来,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么接下来的会是什么呢?」。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冷战结束后的恐怖破坏行动,次世代光盘战争结束了,那么接踵而来的又会是什么“新的战争”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来预测一下吧~~~



■软件战略下“英年早逝”的HD DVD■



  关于次世代光盘分裂的经纬,我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给于分析,这里就略过了。
关于这次“战争”的经纬,很多媒体都给与了“无视消费者”的评价。毫无疑问,分裂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无视,但我始终对类似“最后决定投票权的,并非消费者,而是好莱坞”这种无视消费者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消费者本身也是牵引战争重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VHS对BETAMAX战争的最后,同现在一样最后软件的数量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但与这次不同的是,在磁带的年代,电影公司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电影软件可以赚钱”。在以磁带为主的时代,作为过渡首先从磁带录像机开始,电影软件则是作为一种“附加的商业模式”逐渐开始成长的。最后,消费者首先倾向于VHS的“长时间录放”,其次才是“软件的数量”这种市场构成。

  然而,这次战争则完全不同。对于电影公司来说,电影软件的销售才是真正的“本职工作”。消费者方面选择光盘格式的基准来说,也自然而然方在“软件数量”上面。

  BD阵营和HD DVD阵营,也是在了解这种市场背景的前提下,为了让消费者能选择自己的格式,尽全力拉拢各大电影公司。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确实感觉“消费者自身选择前,已经被好莱坞选好了”,但实际上是“在消费者选择前,消费者本身已经决定了胜负”。回想一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倾重于BD的这种状况就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PIGO加一句:派拉蒙在BD占优的形势下,选择HD DVD可以想象背后自然有黑手控制)
2008年1月5日相关报道“华纳电影公司将仅发行Blu-ray。6月以后仅发售BD软件”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80105/warner.htm
2007年8月21日相关报道“派拉蒙,梦工厂倒戈加入HD DVD阵营”
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70821/param.htm




■BD真的是“最后的光盘格式”?未来将是网络电影的天下?■



  BD阵营和HD DVD阵营在这次战争中可以说是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大的代价进行这场“世界大战”,因为双方都坚信这将是“最后一场光盘格式的战争”。

  当前,纵然4K*2K这样的超级高清影像已经诞生,但(普遍认为)还是将仅限在电影院,影像制作等有限的领域里,还无法进入一般的家庭。原因何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承受的显示设备尺寸毕竟有限,而按照视听距离计算出的必要精细显示程度来看,目前的1080p清晰度是最为合理和被容易接受的。关于这种理论,从近年的打印机“印刷分辨率”没有多大提高,就可以推论出来。

  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和“网络”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就光盘本身来说,如果不从“录像媒体”来看,而是从“影像的流通媒体”来看的话,必将和网络的普及革命撞在一起。在光盘的用户里,自然有用户会认识到“最终光盘还是无法与网络抗衡”这个道理。

  正因如此,为了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在“HD画质”,“无音损音频”,“网络互动”的前提下,两大阵营提出了次世代光盘。在这当中,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存在的一些矛盾没有能够互相融合,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




■高速网络下载实现的可能性■




  网络通信环境的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次世代光盘战争结束之后,话题自然转移到“下一场战争”上面。和往常一样,已经有不少新闻媒体开始以“网络通信的竞争”为主体,开始新一轮的报道。

  就音乐方面,网络下载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iTunes Store(苹果的网络影音下载平台)已经开始HD影像下载的业务。这样看来,这场不计成本的次世代战争好不容易决出了胜负,难道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被网络下载给活活吞噬吗?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也有不少人。就像刚才所说的,就连推举光盘事业的家电业界,也毫无争议的支持“终极网络”这种观点。“就是吧,这场战争压根儿就没有意义!”。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关键问题在于“无敌终极网络”的时代,何时才能够到来。

  技术上来说,在目前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基础上,根本无法满足高画质高音质的数据传送。原因在于非直线传输,反过来讲,最大的问题出在服务器和路由身上。

  实际上,服务器的超负荷传送成为网络传送最大的瓶颈,同时,数据要求无延迟,在主干网络传输的大流量数据下,同样对路由设备有极高的要求。

  人气的电影在DVD首发时,一般可以达到上万的销量,大片和重量级大片的话,可以达到数十万,上百万。也就是说在一次极短的时间内,将有巨大的需求量。很不幸,在目前的技术下,能保证安全完成上述传输的服务器和路由都还尚未出现。即使通过多重回线和多服务器并行也许有希望实现,但设想一下如此庞大的设备投资,是否能够收回成本呢?

  有人也许会回想起音乐领域,就音乐来说,数据量和影像无法相提并论,对网络传输的水平要求要低的多。反过来说,目前的影像网络传送仅仅停留在“少数用户的合理化存在”和“降低质量,合理的设备投资便可实现”的范围之内。但随着电脑性能的不断提高,这些瓶颈问题迟早将会得到解决。但就目前服务器的水平,即使性能提高数十倍,也很难实现。真正要能够达到面向消费群的高画质影音传送的话,至少还需要5年,甚至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把话题回到家电厂商方面。即使10年以后,网络传送可以达到相当水平的影音水平,但在这段时间内,仅仅依靠DVD来维持商业运转明显是不够用的。正因如此,BD,HDDVD才作为“最后的物质媒体”,是这段时间所必需的。


■为了追求娱乐,真的可以放弃画质?■



  与此同时,家电厂商和电影公司从其他方面来讲,对“网络传送”这种方式具有相当的危机感。原因何在?“李鬼如今胜过真李逵”。人的本质决定了,喜欢享乐。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各种影音享受,无异是一件乐事,如果再免费,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这里抛开盗版和网络上的违法上传,就算是有偿下载,“姑且抛开画质,起码能看”这种商业模式成长的可能性也很大。韩国的网络下载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像iTunes Store这样的商业模式,正是这种追求“享乐”的理想模式。期待网络下载模式的用户,不也正是期待像这种“享乐”的方式吗?

  但会不会有用户这样说呢?“我不否认这种下载的享乐模式。我也同样在外出的时候通过ipod和笔记本观看电影,这样非常方便。但不是说仅仅方便了,我就不会追求画质和音质了。经常听有人说,我很喜欢某某电影,因为其内容吸引人,而不是画质。但我认为,这决算不上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如果自己掏腰包了,自然希望获得最高画质,音质的电影资源。”

  曾经某位BD的内部人士告诉过我,就网络下载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来说,并不否定。虽然他是站在例如平板电视,BD播放器等高画质电器的商家角度,但我同样赞成他的意见。

  虽然BD和HD DVD一直在画质,音质等最受瞩目的关键上大作宣传,但同样,网络服务支持和互动机能同样双方也一直存在竞争。AACS规定的Managed Copy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网络模式的代表iTune Store也同样取光盘和网络之长,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服务内容。1月刚刚发表的iTune Digital Copy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FOX市面上销售的DVD影像可以拷贝到iTunes下面保存,并且通过认证以后,可以传送到移动终端上面欣赏。同时,索尼也在BD里内藏了面向PSP的影像内容,在今年的CES上展示了通过PS3将BD里的影像拷贝到PSP上的最新功能。

  类似这种双方各自特长的服务同时发展,光盘媒体追求画质,网络追求享乐,相辅相成构筑起来的商业模式,不正是最完美的商业模式形态吗?

  如果再次战斗下去,无论BD还是网络估计都会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如果真的追求享乐模式,并不是一定要自己掏腰包。录像方面来说,日本最新公布的“ダビング10”虽然较之模拟时代限制增大了很多,但多少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如果一定要期待网络下载的商业模式,估计要忍耐很长一段时间了吧。BD最为最后的光盘媒体,如果想完全的获得成功,是不是应该活用网络技术,缓解各种规定限制呢。
谁胜利无所谓,500快一张的ps3游戏鬼才会去买。
正版游戏的价格不会被存储介质影响太多,至于盗版软件……等BD普及,PS3成功破解之后自然会降价的。

另外我比较倾向于网络下载不会抢走太多BD份额的说法,网络下载目前的流量跟BD的超大存储量之间是有不小的鸿沟的。这也是我认为PS3很难走PSP那种D版策略的理由。
网络下载不会抢走太多BD份额: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