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得编辑版]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7:43:28
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哥伦比亚(Columbia)公司一九六二年出品
制片:山姆.施比格尔
编剧:罗伯特.鲍特
导演:大卫.里恩
主要演员:
彼得.奥图尔(饰劳伦斯)
亚历克.金纳司(饰费萨尔王子)
奥马.萨里夫(饰阿里)
安东尼.奎恩(饰阿布塔古


第三十五届(6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原始音乐七项大奖
内容简介:

本片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片。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

影片一开始便是劳伦斯的死亡: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驾驶摩托车,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出席的有认识他的各界知名人士,其中有杰克逊.本特利,他同别人议论时出现了闪回。

这是1916年,劳伦斯中尉是在开罗英军司令部服役的一名不修边幅、全无献身精神的战士,他对沙漠的热爱和对阿拉伯事务的丰富知识引起了阿拉伯司司长的注意,他准备派他作为密使到菲赛尔王子那里,想方设法缓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倾轧。

途中他遇到了谢里夫.艾力,他成为劳伦斯在联合阿拉伯部落的事业中的一个强大的同盟者。菲赛尔同意把他的部队并入英军,但他和其余的人都认为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不会联合。劳伦斯促成了奇迹。他鼓动阿拉伯人艰苦跋涉越过尼福德沙漠,用一支小型游击队的力量到亚喀巴港抓捕土耳其驻军。胜利使他成为英雄。本特利对他广为宣扬。

后来,劳伦斯终于被土耳其人俘虏,受到一名土耳其省长的残酷折磨。同时也提到他出于需要而枪杀了一个自己人之后,发现自己喜欢杀人。当他带来队伍袭击土耳其沙漠中的一支军队,野蛮地参与杀绝所有的土耳其人时,这种感觉变得强烈强烈了。

劳伦斯的这种心理状况是病态的,但在当地英国指挥官艾伦比上将的催促下,他同意率领他的忠诚的阿拉伯士兵到大马士革建立一个部落委员会,以统治那个城市。可是古老的部落之间积怨太深,难于调解,劳伦斯知道他所抱的使阿拉伯人长久地相互了解的希望已经破灭,他接受了艾伦比授予的上校军衔。艾伦比同意官方的观点,认为劳伦斯已经不起作用,劳伦斯便回英国去。他向艾伦比和菲赛尔交代了情况,后者来此是为了签订一项英-阿临时协议,不出劳伦斯所料,它注定失败了。

阿拉伯人把他当作英雄来崇拜,他却怀着惭愧的悲痛心情离去……

阿拉伯的劳伦斯

文/余光中



--------------------------------------------------------------------------------

  一个半世纪前,一个英国人企图扶助一个弱小民族,反抗雄踞在中、近东的土耳其帝国,他失败了。半世纪前,又有一个英国人做同样的尝试,凭了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他成功了,结果是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前者是拜伦,后者是俗称阿拉伯的劳伦斯。两者还有一些类似之处:例如,都是成名甚早,都是英年夭逝,都是出身有名学府,都特立独行,和英国绅士社会格格不入。

  但是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差异。在私生活上,拜伦本是一个纨绔子弟,耽于逸乐,且顾影自怜,善于作态。劳伦斯的心中也有一株顾影水仙,但大任降身之际,他的灵魂能提升到史诗的高度,支持他的肉体,去忍受只有超人才能负担的痛苦和疲惫。多才的劳伦斯曾经翻译荷马的史诗,但他的名著《智慧的七大支柱》也已成为记述一次大战东战场的现代史诗,而他自己便是这篇史诗的主角。沙漠,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的煎熬和晕眩,那种对内要克服大自然的多重压力,对于这位现代史诗的主角,是一种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考验。沙漠,原是天才内在的气候。绝顶的天才,原就注定了要忍受绝对的寂寞。“天才恒侵袭,但凡人占据且拥有,”劳伦斯如是说。大漠中往返的长途跋涉,驼背上的日日夜夜,就劳伦斯的一生而言,正是一个缩影和一个象征。

  而在舌敝唇焦之后,在摩顶放踵和出生入死之后,在肉体委顿和心灵颓丧之后,他成功了,因为他已名闻全球,而土耳其帝国也已经瓦解;但同时他也失败了,因为在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下,阿拉伯非但不能独立,反而惨被瓜分。他曾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那些游牧民族曾如此相信他,崇拜他,视他为救世主,凡他至处,人群争挽他的衣衫,而他也隐隐然以现代的米赛亚自命。然而战后的现实令他幻灭,他感到自己像一个骗子。一切光荣都变成耻辱。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加强他的自咎和厌憎。由于英国在法国压力下违背了战时对阿拉伯人的诺言,劳伦斯在英皇召见时当场拒绝了乔治五世的授勋,作为一种抗议。不久他又毅然谢绝出任英国海外某地总督,改名易姓,隐入行伍之间。

  劳伦斯在阿拉伯的英雄史迹,尽人皆知,不用我来复述。他在战后的种种表现,也非这篇短文所能详谈。此地我只能提一提他异常复杂的个性,和他在一次大战后期及战后所表现的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的心境。

  许多传记家,甚至劳伦斯自己的朋友,对于他的独立特行都感到难以理解,而有所谓“劳伦斯之谜”一说。例如:劳伦斯在进入土耳其重镇大马士革之后,何以在自己胜利的巅峰突然引退﹖何以在战后,朝野同钦,而国家方欲委以重任之际,他要遁世逃名于士卒之间,且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身为大英雄和名作家的他,经常在书信中透露悲观和懊丧。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诉苦说:“要安于无所事事,我还太年轻;要从头开始,我又太年长了。”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他说:“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

  劳伦斯所以突然离开大马士革,除了因为阿拉伯仍四分五裂,而英法的政治阴谋令他心寒齿冷之外,尚有另一隐衷。据说他一直因为自己是私生子而深感羞辱,乃视性为一种不洁,非但终身未娶,即女友也鲜闻来往。尤为不幸的是,在阿拉伯战役的后期,他因潜入敌后刺探军情,在德拉被捕。土耳其司令官并不知道他就是劳伦斯,但惑于他的白皙肌肤,竟令四名兵勇鞭笞他之后,轮流将他奸污。此事对劳伦斯身心的摧残,是无可比拟的。在德拉受辱之前,他在别人和自己的想像之中,俨然是米赛亚再世。但经过了那次事件,他的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便颓然崩溃了。

  在德拉事件之后,他几乎用完了精神的燃料。他的使命感消逝了,余下来的是野心和权力的欲望。他变得嗜杀,但杀伐之后只感到怜悯,不感到胜利的喜悦。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即使那种权力,也只是一个幻觉而已。他完全空虚地离开了大马士革。

  但何以战后劳伦斯坚持要加入空军呢﹖何以他必须如此贬抑自己﹖论者尝谓他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患有同性恋。这是很不可靠的臆想。劳伦斯的朋友们,都证实绝无此事。同时,他先后在战车队和空军的纯男性团体中生活了十二年之久,亦未闻有任何可疑的纪录。事实上,劳伦斯对任何肉体上的接触,都会深感震骇。劳伦斯所以要自谪于行伍而听命于士官,第一,是因为他已厌倦于做一个名人,他要从自己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第二,他在大战期间的超人表现,已经透支了自己的意志和定力。他曾经担当过太大的风险,负过太重的责任,现在,当一名二等兵,他可以仅仅服从命令,无论那命令有多愚蠢,而不用亲自负责了。第三,在沙漠的岁月中,他已惯于袍泽之情,惯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分享单纯的同情。战后他深深怀念那种袒露的人性,他需要恢复那种安全感。第四,正如前面提起过的,他是一个受虐狂患者,他需要严格纪律的自惩和肉体的操劳。

  同时,在军中他可以满足自己的另一个欲望——对速度的追求。他爱一切剧动而高速的东西。“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他如此说过。他爱在浩浩的沙漠中驶车。在空军服役时,他促使空军当局注意海上救难的需要,且亲自设计并监造救难的快艇。最后的几年,劳伦斯一直以电单车去看萧伯纳和哈代,每星期平均驶四百到六百英里。如果路好,他每每超速到每小时八十至一百英里。最后竟因此丧生。

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在沙漠中缓缓骑驼,也在文明里高速驶车。他的灵魂拥抱最单纯的自然,呼吸阿拉伯开阔的空间,同时也展望未来的世纪。他说:“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惟一主要的任务,是征服最后的一个元素,大气。”他是一个超人成就的军事家和战士,但同时也是探索灵魂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冒险家之一,但同时又那样羞怯,内向,且患得患失。他的生命,繁复、矛盾胜过一千个人。他的灵魂究竟有多少窍呢﹖然则,一切伟大的灵魂不都是如此宏丽地充满了矛盾吗﹖

  相关链接:《智慧的七大支柱》英T.E. 劳伦斯 著 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看了些。算是对战争历史研究的补充吧!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哥伦比亚(Columbia)公司一九六二年出品
制片:山姆.施比格尔
编剧:罗伯特.鲍特
导演:大卫.里恩
主要演员:
彼得.奥图尔(饰劳伦斯)
亚历克.金纳司(饰费萨尔王子)
奥马.萨里夫(饰阿里)
安东尼.奎恩(饰阿布塔古


第三十五届(6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原始音乐七项大奖
内容简介:

本片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片。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

影片一开始便是劳伦斯的死亡: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驾驶摩托车,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出席的有认识他的各界知名人士,其中有杰克逊.本特利,他同别人议论时出现了闪回。

这是1916年,劳伦斯中尉是在开罗英军司令部服役的一名不修边幅、全无献身精神的战士,他对沙漠的热爱和对阿拉伯事务的丰富知识引起了阿拉伯司司长的注意,他准备派他作为密使到菲赛尔王子那里,想方设法缓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倾轧。

途中他遇到了谢里夫.艾力,他成为劳伦斯在联合阿拉伯部落的事业中的一个强大的同盟者。菲赛尔同意把他的部队并入英军,但他和其余的人都认为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不会联合。劳伦斯促成了奇迹。他鼓动阿拉伯人艰苦跋涉越过尼福德沙漠,用一支小型游击队的力量到亚喀巴港抓捕土耳其驻军。胜利使他成为英雄。本特利对他广为宣扬。

后来,劳伦斯终于被土耳其人俘虏,受到一名土耳其省长的残酷折磨。同时也提到他出于需要而枪杀了一个自己人之后,发现自己喜欢杀人。当他带来队伍袭击土耳其沙漠中的一支军队,野蛮地参与杀绝所有的土耳其人时,这种感觉变得强烈强烈了。

劳伦斯的这种心理状况是病态的,但在当地英国指挥官艾伦比上将的催促下,他同意率领他的忠诚的阿拉伯士兵到大马士革建立一个部落委员会,以统治那个城市。可是古老的部落之间积怨太深,难于调解,劳伦斯知道他所抱的使阿拉伯人长久地相互了解的希望已经破灭,他接受了艾伦比授予的上校军衔。艾伦比同意官方的观点,认为劳伦斯已经不起作用,劳伦斯便回英国去。他向艾伦比和菲赛尔交代了情况,后者来此是为了签订一项英-阿临时协议,不出劳伦斯所料,它注定失败了。

阿拉伯人把他当作英雄来崇拜,他却怀着惭愧的悲痛心情离去……

阿拉伯的劳伦斯

文/余光中



--------------------------------------------------------------------------------

  一个半世纪前,一个英国人企图扶助一个弱小民族,反抗雄踞在中、近东的土耳其帝国,他失败了。半世纪前,又有一个英国人做同样的尝试,凭了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他成功了,结果是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前者是拜伦,后者是俗称阿拉伯的劳伦斯。两者还有一些类似之处:例如,都是成名甚早,都是英年夭逝,都是出身有名学府,都特立独行,和英国绅士社会格格不入。

  但是两者有一个基本的差异。在私生活上,拜伦本是一个纨绔子弟,耽于逸乐,且顾影自怜,善于作态。劳伦斯的心中也有一株顾影水仙,但大任降身之际,他的灵魂能提升到史诗的高度,支持他的肉体,去忍受只有超人才能负担的痛苦和疲惫。多才的劳伦斯曾经翻译荷马的史诗,但他的名著《智慧的七大支柱》也已成为记述一次大战东战场的现代史诗,而他自己便是这篇史诗的主角。沙漠,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的煎熬和晕眩,那种对内要克服大自然的多重压力,对于这位现代史诗的主角,是一种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考验。沙漠,原是天才内在的气候。绝顶的天才,原就注定了要忍受绝对的寂寞。“天才恒侵袭,但凡人占据且拥有,”劳伦斯如是说。大漠中往返的长途跋涉,驼背上的日日夜夜,就劳伦斯的一生而言,正是一个缩影和一个象征。

  而在舌敝唇焦之后,在摩顶放踵和出生入死之后,在肉体委顿和心灵颓丧之后,他成功了,因为他已名闻全球,而土耳其帝国也已经瓦解;但同时他也失败了,因为在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下,阿拉伯非但不能独立,反而惨被瓜分。他曾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那些游牧民族曾如此相信他,崇拜他,视他为救世主,凡他至处,人群争挽他的衣衫,而他也隐隐然以现代的米赛亚自命。然而战后的现实令他幻灭,他感到自己像一个骗子。一切光荣都变成耻辱。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加强他的自咎和厌憎。由于英国在法国压力下违背了战时对阿拉伯人的诺言,劳伦斯在英皇召见时当场拒绝了乔治五世的授勋,作为一种抗议。不久他又毅然谢绝出任英国海外某地总督,改名易姓,隐入行伍之间。

  劳伦斯在阿拉伯的英雄史迹,尽人皆知,不用我来复述。他在战后的种种表现,也非这篇短文所能详谈。此地我只能提一提他异常复杂的个性,和他在一次大战后期及战后所表现的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的心境。

  许多传记家,甚至劳伦斯自己的朋友,对于他的独立特行都感到难以理解,而有所谓“劳伦斯之谜”一说。例如:劳伦斯在进入土耳其重镇大马士革之后,何以在自己胜利的巅峰突然引退﹖何以在战后,朝野同钦,而国家方欲委以重任之际,他要遁世逃名于士卒之间,且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身为大英雄和名作家的他,经常在书信中透露悲观和懊丧。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诉苦说:“要安于无所事事,我还太年轻;要从头开始,我又太年长了。”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他说:“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

  劳伦斯所以突然离开大马士革,除了因为阿拉伯仍四分五裂,而英法的政治阴谋令他心寒齿冷之外,尚有另一隐衷。据说他一直因为自己是私生子而深感羞辱,乃视性为一种不洁,非但终身未娶,即女友也鲜闻来往。尤为不幸的是,在阿拉伯战役的后期,他因潜入敌后刺探军情,在德拉被捕。土耳其司令官并不知道他就是劳伦斯,但惑于他的白皙肌肤,竟令四名兵勇鞭笞他之后,轮流将他奸污。此事对劳伦斯身心的摧残,是无可比拟的。在德拉受辱之前,他在别人和自己的想像之中,俨然是米赛亚再世。但经过了那次事件,他的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便颓然崩溃了。

  在德拉事件之后,他几乎用完了精神的燃料。他的使命感消逝了,余下来的是野心和权力的欲望。他变得嗜杀,但杀伐之后只感到怜悯,不感到胜利的喜悦。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即使那种权力,也只是一个幻觉而已。他完全空虚地离开了大马士革。

  但何以战后劳伦斯坚持要加入空军呢﹖何以他必须如此贬抑自己﹖论者尝谓他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患有同性恋。这是很不可靠的臆想。劳伦斯的朋友们,都证实绝无此事。同时,他先后在战车队和空军的纯男性团体中生活了十二年之久,亦未闻有任何可疑的纪录。事实上,劳伦斯对任何肉体上的接触,都会深感震骇。劳伦斯所以要自谪于行伍而听命于士官,第一,是因为他已厌倦于做一个名人,他要从自己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第二,他在大战期间的超人表现,已经透支了自己的意志和定力。他曾经担当过太大的风险,负过太重的责任,现在,当一名二等兵,他可以仅仅服从命令,无论那命令有多愚蠢,而不用亲自负责了。第三,在沙漠的岁月中,他已惯于袍泽之情,惯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分享单纯的同情。战后他深深怀念那种袒露的人性,他需要恢复那种安全感。第四,正如前面提起过的,他是一个受虐狂患者,他需要严格纪律的自惩和肉体的操劳。

  同时,在军中他可以满足自己的另一个欲望——对速度的追求。他爱一切剧动而高速的东西。“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他如此说过。他爱在浩浩的沙漠中驶车。在空军服役时,他促使空军当局注意海上救难的需要,且亲自设计并监造救难的快艇。最后的几年,劳伦斯一直以电单车去看萧伯纳和哈代,每星期平均驶四百到六百英里。如果路好,他每每超速到每小时八十至一百英里。最后竟因此丧生。

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在沙漠中缓缓骑驼,也在文明里高速驶车。他的灵魂拥抱最单纯的自然,呼吸阿拉伯开阔的空间,同时也展望未来的世纪。他说:“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惟一主要的任务,是征服最后的一个元素,大气。”他是一个超人成就的军事家和战士,但同时也是探索灵魂的作家和翻译家。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冒险家之一,但同时又那样羞怯,内向,且患得患失。他的生命,繁复、矛盾胜过一千个人。他的灵魂究竟有多少窍呢﹖然则,一切伟大的灵魂不都是如此宏丽地充满了矛盾吗﹖

  相关链接:《智慧的七大支柱》英T.E. 劳伦斯 著 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看了些。算是对战争历史研究的补充吧!
史诗式的巨片,片头是很难拍。如一开始就波澜壮阔,电影就变得没有起伏。必须要起承转合,逐步达到高潮。而这个起,尤为重要。因为大制作都有错综复杂的线路,往往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要能把线路理顺,把头开好,吸引住观众,不至于太枯燥,很难。我记得看过不错的例子有《大决战》。电影开篇在一间宁静的乡村小屋的前院里,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边悠闲地推着石磨,一边谈论着战局的最新变化。让你感觉到在这幽恬的画面背后蕴藏着的是波澜壮阔的战争景象。《沙漠枭雄》的开篇就更怪异和精妙了。一开始主角骑摩托车在一个乡间小道里面飞驰,突然控制不住翻车就死掉,让人摸不着头脑。镜头一转,主角的铜像已经被放在了英国军事纪念馆里面,观礼的几百号人各自对他做出着不一的评价,有褒有贬。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生前的重要性和争论性带了出来,提起了人对他生前事迹的兴趣。而如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被一桩微不足道的交通意外而夺取了生命,又让人隐约感到这个人物一生的幽默和讽刺性。一个开头,已经是如此的炉火纯青,导演的功力可想而知。

这部1962年的作品,记载着战争英雄T.E. Lawrence帮助阿拉伯世界解放的传奇一生。先不说T.E. Lawrence 这个历史人物,就电影来说,我认为这是属于Peter O'Toole一个人的电影。彼得奥图本人看上去也不怎么高大,肌肉也不怎么发达,唯独他那双剔透的蓝眼睛不知怎么就特别摄人,特别有说服力。让人觉得他既不羁,又铿锵有力。让你一看就知道这应该就是lawrence本人,一个智谋勇猛,处变不惊而又不乏幽默的铮铮男子汉。从lawrence身上,我明显的感觉到后来steven spielberg的 sindiana jones就受他启发的。我觉得,与其说是电影造就了彼得奥图,不如说是彼得奥图成就了这部电影。

影片述说的故事也是错综复杂,扣人心弦。话说阿拉伯世界本来是一个由各部落群雄割据的地区。外面受到土耳其的侵略,内部又存在着部落间的残杀,很有点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味道。英国想为了得到对阿拉伯的殖民控制,承诺对其中一个最大的部落领袖Hussein Ibn Ali提供军事包括武器的援助,条件是要把他们的军队收归于英军的编制下。Lawrence作为其中一个军事顾问,被派去了帮助Ali的二儿子,也就是最后成为伊拉克国王的费萨尔,处理战争事务。我觉得这种军事顾问,其实就是起到一种监控的作用。结果,Lawrence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同情,并开始热爱上了这块土地。他帮助费萨尔,成功抵御了土耳其的侵略,并试图统一起阿拉伯各部落,策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大起义。这个由部落组成的起义军,最后攻陷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费萨尔也在该地称叙利亚国王。可以说,lawrence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对阿拉伯独立运动作出了卓绝的贡献。情况有点像白求恩。

当然,结局是令人讽刺的,战争成果被政治家窃取了。叙利亚最终由联合国转交了法国委任统治,费萨尔被英国安排成为了伊拉克国王。而 lawrence由于愤恨政治家的卑鄙和觉得被出卖了,拒绝了担当总督的职务,归隐于英国多塞特郡的田园中,最后死于片头交待的那桩交通意外里。

电影的绝大部分对白都可以纳入经典。我印象深刻的有下面几句:

1.Lawrence 向同袍演示怎么用手捻灭火柴,同袍学着一试,发现很痛,问你不痛的吗?他回答:“certianly it hurts. the trick,william potter, 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

2.当有人觉得他的计划太冒险时,他说:”do you think i am just anyone? do you?"

3.但他发现两人在沙漠里掉队时,他决定自己回途去寻找他们,同行阻止他,并说:“他们可能已经死掉,你也会渴死的!”他反驳说:“no, i would go to aqaba, it is written in my mind!"(意思是我会回来的,这些都是在我脑里注定了的事情)。然后当他成功救回那两人时,他却对刚刚劝阻他的人说:”nothing is written"(没什么事情是注定好的)。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虽然耗时将近4个小时,但是,绝对值得一看。当然,看之前你需要对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补补功课啦。
阿拉伯的劳伦斯出现的历史背景
  一战初期,土耳其对外宣称中立,待到军事准备妥当后便用军舰炮击位于黑海的俄国主要港口。其实,土耳其早已疏远协约国家而亲近德国,并与德国订下密约,帮助防御沙俄。
  土耳其的参战自动开辟了几个新战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问题。本来就不很是强大的土耳其遭遇了很大的困窘:通往俄国的海上补给线被严密封锁,各条战线又都距离遥远,气候差异极大。很多士兵在饥饿中冻死时,又有很多士兵在火炉里苦战,这片火炉便是神秘的阿拉伯半岛。
  时光的沙漏滴出一脉辽深阔土,这片土地上没有丰富的物产,没有清凉的甘泉,没有厚重的宝藏,只有狂沙漫天,惩戒着人类贪婪的欲望。
  这片一战时期沉闷的火炮撩拨过的沉寂,而又荒凉的沙土上,赤裸地斑驳着依稀的殷红,这域浩渺的金色城池需要一个英雄,一个就好……

历史
  英国需要一个外交官去试探阿拉伯的费瑟亲王是否可以与英军同盟并出军抵抗土耳其;费瑟亲王也一直期待着一位有能力把阿拉伯联合起来的政治家,借以扩张他的势力。很快,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年轻的英国军官劳伦斯。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E. Lawrence,1888-1935)是考古学家,冒险家,军人和作家。玩世不恭的性格使得他的一生注定充满传奇色彩。
  劳伦斯本姓查朴曼,后来他的父亲抛弃了他的家庭,和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在英格兰的某处开始了新的生活,劳伦斯就此改掉了自己原有的姓。多才的劳伦斯在牛津大学学习考古学,建筑学和历史,后随英国考古队去过土耳其等中东国家进行探险,并学会了阿拉伯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伦斯被派到开罗的英国军事情报部从事简单而毫无乐趣的地图描绘工作。1916年,当时的英军控制着埃及,而大部分阿拉伯地区则为德军盟友土耳其占领。阿拉伯部落首领费瑟亲王不满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率其部族进行起义,攻打麦加要塞。英国急于弄清费瑟的意图,于是派遣熟悉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尉前去执行这项使命。劳伦斯就此以英方派出的费瑟亲王的军事顾问的形象出现。
  劳伦斯是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的忠实支持者和促进者,但他的努力并未使这些充满野性的蛮荒部族得到团结。1917年,劳伦斯不断地炸毁阿拉伯所谓的汉志铁路线,割断土军。然而得到自己满意的战利品后,守着民族固有天性的豪维人纷纷撤退。
  劳伦斯在土耳其被俘并遭到凌辱,后设法逃脱,这段经历是他自负的后果,同时也使得他的性格发生了最终的变化。
  1918年10月,劳伦斯同费瑟王子一道率军攻下大马士革。这次他彻底改变了,他把沿途的土耳其军队全部杀光,并最终把阿拉伯的旗帜插遍了大马士革。他的这一举动使得他赢得了阿拉伯人的尊敬,也使得他有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一荣誉。后来劳伦斯为了顾全大局而代表英方许下的诺言终将使英国吃尽苦头,这里不多提了……
  随后英方开始与费瑟亲王进行谈判交易,由于不想卷入可耻的政治旋涡,劳伦斯毅然返回了不列颠。几个月后,土英两国在穆德罗斯湾的英国战舰----亚加米农号上签订了停战协定。在巴黎和会等多方面因素促进下,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终于建立起来了。
  1922年,为了躲避公共注意,他又把名字变为J.H.罗斯,并留在英国皇家空军任职。他在1926年发表了自己的著作《智慧的七根柱子》,这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自传类书军事资料书,同时也是瑰丽的抒情史诗。这本书直到1935年才正式出版发行。
  1935年5月13日,劳伦斯外出骑摩托时发生车祸,六天后,与世长辞。
  在艾伦比进军巴勒斯坦期间,劳伦斯和他的非正规部队为英军右翼作掩护,实施奇袭和侦察,并提供有关部门土耳其军队部署的珍贵情报。
  劳伦斯是那种逐渐消失的罗曼蒂克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对地形独具慧眼,并以从军为乐。阿拉伯人起义和劳伦斯的谋策虽然都很重要,但相较于艾伦比的成功来说都是次要因素。劳伦斯的那本不朽著作《智慧的七根柱子》比他参加的战斗更有名气。
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评介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而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巨片。罗伯特.博尔特独享了编写这部剧本的荣誉,可是他显然读过有关T.E.劳伦斯的各种书籍,其中包括劳伦斯的自传《智慧的七根柱子》。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
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两个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结合起来——它既有宏伟的战斗场面,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富有情趣和才智的研究。博尔特的优秀剧本是这一切成就的蓝本,然而巧妙的建筑师却是大卫·里恩。最富于创作才华的摄影师弗雷迪·扬对此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协助。他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摄影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时报》杂志曾经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的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象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由于此片的伟大成就,它获得了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音乐等七项大奖。并被誉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
影片对劳伦斯的早年生活一笔带过,也没有表现他到阿拉伯冒险之后所选择的默默无闻的生活。影片一开始便是他的死亡: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驾驶摩托车,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出席的有认识他的各界知名人士,其中有杰克逊·本特利,他同别人议论时出现了闪回。
这是1916年,劳伦斯中尉是在开罗英军司令部服役的一名不修边幅、全无献身的战士,他对沙漠的热爱和对阿拉伯事务的丰富知识引起了阿拉伯司司长的注意,他准备派他作为密使到菲塞尔王子那里,想方设法缓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倾轧。途中他遇见谢里夫·艾力,他成为劳伦斯在联合阿拉伯部落的事业中的一个强大的同盟者。菲塞尔同意把他的部队并入英军,但他和其余的人都认为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不会联合。劳伦斯促成了奇迹。他鼓动阿拉伯人艰苦跋涉越过尼福德沙漠,用一支小型游击队的力量到亚喀巴港抓捕土耳其驻军。胜利使他成为英雄,本特利对他广为宣扬。
劳伦斯终于被土耳其人俘虏,受到一名土耳其省长的残酷折磨。影片在此明显地暗示了兽奸和劳伦斯有同性恋倾向。同时也提到了他出于需要而枪杀了一个自己人后,发现自己喜欢杀人。当他带领队伍袭击土耳其沙漠中的一支军队,野蛮地参与杀绝所有土耳其人时,这种感觉变得强烈起来了。劳伦斯意识到自己这种心理状况是病态的,但在当地英国指挥官艾伦比上将的催促下,他同意率领他的忠诚的阿拉伯士兵到大马士革建立一个部落委员会,以统治那个城市。可是古老的部落之间的积怨太深,难于调解,劳伦斯知道他所报的使阿拉伯人长久地相互了解的希望已经破灭,他接受了艾伦比上将授予的上校军衔。艾伦比同意官方的观点,认为劳伦斯已经不起作用,劳伦斯便回英国去。他向艾伦比和菲塞尔交代情况,后者来此是为了签定一项英——阿临时协议,不出劳伦斯所料,它注定失败了。阿拉伯人把他当作英雄崇拜,他却怀着惭愧的悲痛心情离去。
被战争伤害了的孩子

他有一张俊美的脸庞,金色头发,白皙皮肤。

他有一个阿拉伯的爱人洪达——他死了。

他在英国军队中服役,他放纵不羁,从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上司的责骂。

他微笑着用手掐灭即将燃尽的火柴。"不疼吗?""关键是你不要在乎疼痛。"

他来到了他的爱人生长的土地上,他要在沙漠中寻找阿拉伯的王子,却只找到了一群相互争斗的部族。他游走各方,带领五十人的军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阿里说:"事情都是天注定的。"他说:"没有什么是天注定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他在阿拉伯半岛做着摩西做过的事情。他带领着阿拉伯人穿越西奈半岛时,看着远处高高扬起的尘柱,脸上挂着高傲的笑容:"是火柱吗?"旁边的人答道:"不,是灰尘。"

他杀了两个人,一个是他曾经冒死从沙漠中救出的人,为了防止部族冲突,他朝他一直放空了子弹,然后把枪远远的扔到身后。还有一个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在那片流沙中,他手中紧握着头巾的一角,眼睁睁的看着流沙渐渐淹没孩子的脸、头、手......

后来另一个孩子也死了,他不想把受伤的他留给敌人。

他颤抖着说:"真可怕,我杀了人,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喜欢。"

他穿上一身白色的阿拉伯长袍,得意的看着自己的影子,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在火车上跳来跳去,听着下面的人海高呼自己的名字。一颗子弹从暗处射来,擦过他的肩膀,他看见了那只对着他的枪,没有躲避,反而直面朝着枪口,一动不动。第一枪射中了他身后的玻璃,第二枪射中了他身旁的钢管,第三枪......,他眼中闪着狂热的火光,是的,他喜欢这种感觉。

他太自大了,土耳其人抓住了他,侮辱他,毒打他,把他从那个别人和他自己建造的高高的神座狠狠的推了下来。他决定回到军队,去做一个普通的人,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却在愤怒和绝望中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群无耻的政客手中的棋子,已没有退路。他回到了沙漠,却已不是以前的他。

"No prisoner!"他拔出弯刀,制造了一场杀戳,带领着阿拉伯人赶在正规军前两天进驻了大马士革。可他不是一个野心家,他只是想为他爱的阿拉伯赢得自由。他占据要塞,召开议会,却只看见一群吵吵闹闹的部族,一群未开化的强盗在瓜分完猎物之后一个一个的离开了他。

他走了,决定再也不要回到那片的过他的爱人,他的朋友,他的梦想,他爱的干净的沙漠。

他参加了空军,喜欢在公路上疯狂的开摩托车,一天为了避开路上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而丧命。

他不是什么伟大的劳伦斯。

他只是一个被战争伤害了的孩子
这位实在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母国遵循着帝国主义传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抛弃了曾经的诺言,背叛了他的阿拉伯朋友们,要不是他有政治洁癖的话,本来心理遭受的痛苦会小些的。
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在沙漠中缓缓骑驼,也在文明里高速驶车。他的灵魂拥抱最单纯的自然,呼吸阿拉伯开阔的空间,同时也展望未来的世纪。

原来存放地方:

http://forum.taobao.com/forum-55/show_thread----8110671-.htm



真实故事:去年经典947有次提问:你最喜欢的电影音乐是什么?

偶不加思索直接短信回复:音乐之声  ,阿拉伯的劳伦斯

从此获得多次音乐会免费入场券
]]
战争成果被政治家窃取了:handshake :handshake
老实说我觉得劳伦斯也未必是真的想让那些阿拉伯人组建一个团结的国家,英国政府扮红脸他扮白脸.
很久以前看过电影。
其实我一直认为电影里面暗示了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之后,惨遭SM……
不是,是被一个断背的土耳其人给**了。:L :L :L
XX过程带有SM……
捆绑、强迫、抽打、等等等等。。
一个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如今的西方还有这样的人吗?
原帖由 帝国骄阳 于 2008-2-18 21:04 发表
一个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如今的西方还有这样的人吗?


丘吉尔称攒过他之后好象再没有象他那样的人。。。。。。。。。。。。。。
劳伦斯,是个好人啊(发卡)……[:a6:] [:a6:] [:a6:]
格瓦拉算西方还是算东方?他应该是继其之后的著名理想主义者。
还有西班牙内战时期,国际纵队的许多人也是理想主义者,包括海明威和罗伯特卡帕。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8-2-18 23:56 发表
格瓦拉算西方还是算东方?他应该是继其之后的著名理想主义者。

应该算南方吧……
]]
原帖由 幻海魔刀 于 2008-2-17 21:25 发表
老实说我觉得劳伦斯也未必是真的想让那些阿拉伯人组建一个团结的国家,英国政府扮红脸他扮白脸.

你犬儒主义了

劳伦斯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原帖由 jjjjhuojing 于 2008-2-18 10:50 发表
很久以前看过电影。
其实我一直认为电影里面暗示了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之后,惨遭SM……

不是

是那土耳其司令想找男人来XX, 于是派兵上街去抓年轻男子, 把劳伦斯也给逮了来

当时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以为他是个切尔克斯人

切尔克斯出美男美女. 奥斯曼帝国好几位苏丹的生母都是切尔克斯女奴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8-2-20 00:45 发表

你犬儒主义了

劳伦斯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这也太脱离现实了吧?连阿拉伯人自己都明白没了英国的枪炮弹药支援自己是闹不下去的。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8-2-20 00:45 发表

你犬儒主义了

劳伦斯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二占论坛的?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46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