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欧佩克会串通起来反对美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2:47
亚洲时报
撰文 Ehsan Ahrari   
2008/02/15, 周五

  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的年度评估报告几乎总是会引起媒体的最高关注。但今年2月6日的评估报告首度将俄罗斯、中国和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之间可能的勾结视为对美国的“金融威胁”。如果抛开哗众取宠的标题来看,这一评估的主旨是,美国担心这些国家或组织 “可能利用它们日益增强的金融影响力促进它们的政治目标……”

  但人们必须记住,欧佩克、中国和俄罗斯拥有大量美元储备;其中欧佩克和俄罗斯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交易获得了大量石油美元,而中国正在利用大量外汇储备获取安全的能源来源。因此,他们也担心美元持续疲软,并正在积极公开讨论将外汇储备多样化或完全转向欧元的可能性。

  世人也都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把它们显而易见的金融地位作为政治工具,寻求利益最大化。所有国家都这么做,而美国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高手。因此中国和俄罗斯看来正通过积极研究美国的做法来制定它们各自未来的行动方针。不过它们不大可能采取有损美国全球地位的行动。即便它们跟美国的政治分歧趋势它们朝损害美国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它们跟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相关性将会成为阻止它们这样做的首要因素。

  随时确保安全的能源来源是美国的关键利益之一。这一目标也是美国在中东永恒不变的利益之一,也是美国在中东存在的永久因素之一。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阿拉伯世界石油禁运的主要目标之一时,华盛顿甚至威胁通过军事行动获取沙特的油田。

  美国严重依赖西方石油公司,不仅依赖它们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其它工业国家的需求。它也许没有在开始于1980年代初的重要国际能源交易期货市场中发挥直接作用,但它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削弱这些期货市场的作用。它的确认同产油国和西方跨国公司之间的长期能源合同的作用,因为这些合同有助于遏制危险的石油价格浮动。

  换句话说,美国的能源政策完全是为其全球利益服务,如今依然如此。在这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政策并无不同。

  中国能源战略的国际方面包括:在亚洲和中东、非洲、拉美以及中亚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中东,伊朗供应中国14%的进口石油,中国从沙特进口的石油占自身石油需求的17%;在非洲,中国在苏丹、乍得、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加蓬、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共和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其中苏丹64%的石油产量已经出口到中国;拉美,委内瑞拉、巴西、秘鲁和厄瓜多尔尔被纳入中国的能源战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是如此。

  有消息来源说,对于中亚,“中国正通过两条不同的路线与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亚建立广泛的铁路联系。跟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联系将能增强中国石油公司获取这些国家石油资产的竞争力……”

  中国充分意识到美国对西非的依赖。《中国邮报》在1月28日的一份报道中指出,“西非已占美国进口石油的17%。”由于美国强烈希望降低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到2015年它对西非石油的依赖可能上升到25%。

  中国能源战略的第二个方面是,建立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网络。中国石油管道战略的首要动力是,中国80%的能源供应经过易受封锁的马六甲海峡。此外,无处不在的美国战舰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利用陆上管道能减轻中国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考虑到不可想象的因素

  中国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它预期会跟美国发生激烈冲突。这完全是中国的部分应急计划。中国试图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考虑到不可想象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必定会了解到缅甸海岸的Shwe气田对中国变得多么重要。

  中国和印度都曾争夺这个气田,但缅甸选择将它卖给中国。中国打算到2010年建立连接缅甸西海岸跟中国大陆的油气管道。虽然这个气田的蕴藏量跟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相比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在于缅甸与中国相邻。

  中国能源战略的第三个特征是,积极在国外寻找石油资源,跟所在国签署合资或生产合同,并慷慨提出为这些国家建立基础设施,为它们之间的合作“锦上添花”。这样的协议安排在急需基础设施的非洲国家中尤其受青睐。中国的这种能源战略在西方受到奚落,被称为“能源重商主义”(energy mercantilism)。

  中国能源战略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跟俄罗斯在上游和下游运营中进行能源合作。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首席设计师是普京总统。即便能源被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它也只是普京的国家总体“蓝图”中的一小部分。在普京看来,他的国家一直受到美国的不公正对待。他指责华盛顿“从各个方面”侵占俄罗斯的国家边界,“将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强加于人”。

  在普京对俄罗斯地位的评估中,能源已成为重要因素。俄罗斯的天然气蕴藏量为世界之最,石油蕴藏量位居世界三位。他决定利用能源让俄罗斯崛起为超级大国。为此,他决定加强国家对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公司和最大的天然气开采者-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控制,并决定让国家全面控制向西方输送燃料的管道网络。

  普京能源战略的另一方面是,加强俄罗斯支持的双边供应合同(这样的合同是秘密的、长期的和固定的)。俄罗斯这一政策秘而不宣的但影响巨大的结果是,正在削弱以美国为基础而且也是由美元主导的自由石油市场。

  人们还必须研究中国、俄罗斯和欧佩克国家现金储备的性质,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体之间可能的勾结未必会伤害美国利益。

  据CNN报道,中国2007年5月的现金储备“为1.2万亿美元,其中大多为美元资产。中国计划建立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它可能对美国经济有害”。 CNN报道说,2007年头3个月流入的资金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1.2万亿美元,并超过了世界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在2008年,这些数字只会继续增加。

  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2月1日的一篇报道,“俄罗斯石油收益基金累积了1570亿美元。世界各地约40个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著25万亿美元,俄罗斯石油收益基金是其中一个。”

  至于欧佩克的收入,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库-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计,该组织成员2007年的石油净出口收入为6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10%。其中沙特获得了最大的份额,达到1940亿美元,占欧佩克总收入的29%。就平均来说,每个欧佩克成员净出口所得1147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加8%。基于能源信息管理局 2008年1月的《短期能源前景》(Short Term Energy Outlook),欧佩克净石油出口收入2008年可能为8500亿美元,2009年可能为7830亿美元。

无可厚非的常规政治行为

  鉴于它们拥有的庞大美元储备,欧佩克以及俄罗斯和中国寻找“最佳的可能方式”让它们积累的最终财富保值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行动并无恶意。

  美国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那些擅长制造流行词语来描述特定时间的现象或变化(特别是在具有重要含义的情况下)的人能够赢取公众的注意。然后围绕那个词语形成的公众感觉就会将它作为“真实的东西”。当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时,美国专栏作家克罗萨莫(Charles Krauthammer)杜撰了“单极时刻”来比喻这一历史事件。

  这个词语于是成为所有专家和分析家的分析基础。他们认为,这个不可战胜的超级大国拥有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世界上不存在能够挑战它的对手。单极全球秩序这个词语也逐渐流行起来。

  然而,当美国在伊拉克遭遇了一场看似难以名状的武装斗争时,那些擅长制造流行词语的人开始基于“非极化”世界这个概念来分析问题。于是他们认为,美国“太强大了,而不能在世界事务中袖手旁观,但又没有强大到可以独断专行的程度”。

  从来不存在美国可以独断专行的所谓“单极时刻”,这种看法可以说更接近事实。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只不过是说明了一个一直存在的现实。但那些人忽视了这一现实,是因为他们被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冲昏了头脑。但他们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并不意味著美国从此具有了为所欲为的“绝对”权力。

  自从美国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高科技泡沫经济破裂、债务增加和在伊拉克战争中不能自拔以来,美国模式的光辉黯淡下来,美国单极霸权时刻被认为结束了。这部分是布什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造成的后果,而更大程度上则是全球经济变化和财富转移的结果。

  在悲观主义弥漫的时刻,人们易于将俄罗斯、中国和欧佩克追求它们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常规政治活动看作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即便它们对美国的敌意驱使它们朝损害美国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它们跟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相关性也会成为阻碍它们这样做的首要因素。

  全球化世界的残酷经济现实是,如果一个或多个行为体禁不住想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这样做很可能损害所有主要行为体的利益。虽然全球化的世界仍在变化,但这一特定的现实过去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变化。

  本文作者Ehsan Ahrari是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反恐)安全研究领域的教授。本文表达的观点严格来说是私人的观点,不代表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美国太平洋指挥部或任何其它美国政府机构的观点

译者:晏阳亚洲时报
撰文 Ehsan Ahrari   
2008/02/15, 周五

  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的年度评估报告几乎总是会引起媒体的最高关注。但今年2月6日的评估报告首度将俄罗斯、中国和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之间可能的勾结视为对美国的“金融威胁”。如果抛开哗众取宠的标题来看,这一评估的主旨是,美国担心这些国家或组织 “可能利用它们日益增强的金融影响力促进它们的政治目标……”

  但人们必须记住,欧佩克、中国和俄罗斯拥有大量美元储备;其中欧佩克和俄罗斯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交易获得了大量石油美元,而中国正在利用大量外汇储备获取安全的能源来源。因此,他们也担心美元持续疲软,并正在积极公开讨论将外汇储备多样化或完全转向欧元的可能性。

  世人也都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把它们显而易见的金融地位作为政治工具,寻求利益最大化。所有国家都这么做,而美国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高手。因此中国和俄罗斯看来正通过积极研究美国的做法来制定它们各自未来的行动方针。不过它们不大可能采取有损美国全球地位的行动。即便它们跟美国的政治分歧趋势它们朝损害美国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它们跟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相关性将会成为阻止它们这样做的首要因素。

  随时确保安全的能源来源是美国的关键利益之一。这一目标也是美国在中东永恒不变的利益之一,也是美国在中东存在的永久因素之一。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阿拉伯世界石油禁运的主要目标之一时,华盛顿甚至威胁通过军事行动获取沙特的油田。

  美国严重依赖西方石油公司,不仅依赖它们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其它工业国家的需求。它也许没有在开始于1980年代初的重要国际能源交易期货市场中发挥直接作用,但它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削弱这些期货市场的作用。它的确认同产油国和西方跨国公司之间的长期能源合同的作用,因为这些合同有助于遏制危险的石油价格浮动。

  换句话说,美国的能源政策完全是为其全球利益服务,如今依然如此。在这方面,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政策并无不同。

  中国能源战略的国际方面包括:在亚洲和中东、非洲、拉美以及中亚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中东,伊朗供应中国14%的进口石油,中国从沙特进口的石油占自身石油需求的17%;在非洲,中国在苏丹、乍得、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加蓬、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共和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其中苏丹64%的石油产量已经出口到中国;拉美,委内瑞拉、巴西、秘鲁和厄瓜多尔尔被纳入中国的能源战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是如此。

  有消息来源说,对于中亚,“中国正通过两条不同的路线与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亚建立广泛的铁路联系。跟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联系将能增强中国石油公司获取这些国家石油资产的竞争力……”

  中国充分意识到美国对西非的依赖。《中国邮报》在1月28日的一份报道中指出,“西非已占美国进口石油的17%。”由于美国强烈希望降低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到2015年它对西非石油的依赖可能上升到25%。

  中国能源战略的第二个方面是,建立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网络。中国石油管道战略的首要动力是,中国80%的能源供应经过易受封锁的马六甲海峡。此外,无处不在的美国战舰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利用陆上管道能减轻中国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考虑到不可想象的因素

  中国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它预期会跟美国发生激烈冲突。这完全是中国的部分应急计划。中国试图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考虑到不可想象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必定会了解到缅甸海岸的Shwe气田对中国变得多么重要。

  中国和印度都曾争夺这个气田,但缅甸选择将它卖给中国。中国打算到2010年建立连接缅甸西海岸跟中国大陆的油气管道。虽然这个气田的蕴藏量跟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相比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在于缅甸与中国相邻。

  中国能源战略的第三个特征是,积极在国外寻找石油资源,跟所在国签署合资或生产合同,并慷慨提出为这些国家建立基础设施,为它们之间的合作“锦上添花”。这样的协议安排在急需基础设施的非洲国家中尤其受青睐。中国的这种能源战略在西方受到奚落,被称为“能源重商主义”(energy mercantilism)。

  中国能源战略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跟俄罗斯在上游和下游运营中进行能源合作。俄罗斯能源战略的首席设计师是普京总统。即便能源被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它也只是普京的国家总体“蓝图”中的一小部分。在普京看来,他的国家一直受到美国的不公正对待。他指责华盛顿“从各个方面”侵占俄罗斯的国家边界,“将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强加于人”。

  在普京对俄罗斯地位的评估中,能源已成为重要因素。俄罗斯的天然气蕴藏量为世界之最,石油蕴藏量位居世界三位。他决定利用能源让俄罗斯崛起为超级大国。为此,他决定加强国家对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公司和最大的天然气开采者-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控制,并决定让国家全面控制向西方输送燃料的管道网络。

  普京能源战略的另一方面是,加强俄罗斯支持的双边供应合同(这样的合同是秘密的、长期的和固定的)。俄罗斯这一政策秘而不宣的但影响巨大的结果是,正在削弱以美国为基础而且也是由美元主导的自由石油市场。

  人们还必须研究中国、俄罗斯和欧佩克国家现金储备的性质,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体之间可能的勾结未必会伤害美国利益。

  据CNN报道,中国2007年5月的现金储备“为1.2万亿美元,其中大多为美元资产。中国计划建立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它可能对美国经济有害”。 CNN报道说,2007年头3个月流入的资金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1.2万亿美元,并超过了世界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在2008年,这些数字只会继续增加。

  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2月1日的一篇报道,“俄罗斯石油收益基金累积了1570亿美元。世界各地约40个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著25万亿美元,俄罗斯石油收益基金是其中一个。”

  至于欧佩克的收入,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库-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计,该组织成员2007年的石油净出口收入为6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10%。其中沙特获得了最大的份额,达到1940亿美元,占欧佩克总收入的29%。就平均来说,每个欧佩克成员净出口所得1147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加8%。基于能源信息管理局 2008年1月的《短期能源前景》(Short Term Energy Outlook),欧佩克净石油出口收入2008年可能为8500亿美元,2009年可能为7830亿美元。

无可厚非的常规政治行为

  鉴于它们拥有的庞大美元储备,欧佩克以及俄罗斯和中国寻找“最佳的可能方式”让它们积累的最终财富保值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行动并无恶意。

  美国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那些擅长制造流行词语来描述特定时间的现象或变化(特别是在具有重要含义的情况下)的人能够赢取公众的注意。然后围绕那个词语形成的公众感觉就会将它作为“真实的东西”。当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时,美国专栏作家克罗萨莫(Charles Krauthammer)杜撰了“单极时刻”来比喻这一历史事件。

  这个词语于是成为所有专家和分析家的分析基础。他们认为,这个不可战胜的超级大国拥有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世界上不存在能够挑战它的对手。单极全球秩序这个词语也逐渐流行起来。

  然而,当美国在伊拉克遭遇了一场看似难以名状的武装斗争时,那些擅长制造流行词语的人开始基于“非极化”世界这个概念来分析问题。于是他们认为,美国“太强大了,而不能在世界事务中袖手旁观,但又没有强大到可以独断专行的程度”。

  从来不存在美国可以独断专行的所谓“单极时刻”,这种看法可以说更接近事实。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只不过是说明了一个一直存在的现实。但那些人忽视了这一现实,是因为他们被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冲昏了头脑。但他们不知道,这一历史事件并不意味著美国从此具有了为所欲为的“绝对”权力。

  自从美国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高科技泡沫经济破裂、债务增加和在伊拉克战争中不能自拔以来,美国模式的光辉黯淡下来,美国单极霸权时刻被认为结束了。这部分是布什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造成的后果,而更大程度上则是全球经济变化和财富转移的结果。

  在悲观主义弥漫的时刻,人们易于将俄罗斯、中国和欧佩克追求它们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常规政治活动看作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即便它们对美国的敌意驱使它们朝损害美国利益的方向走,但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它们跟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相关性也会成为阻碍它们这样做的首要因素。

  全球化世界的残酷经济现实是,如果一个或多个行为体禁不住想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这样做很可能损害所有主要行为体的利益。虽然全球化的世界仍在变化,但这一特定的现实过去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变化。

  本文作者Ehsan Ahrari是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反恐)安全研究领域的教授。本文表达的观点严格来说是私人的观点,不代表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美国太平洋指挥部或任何其它美国政府机构的观点

译者:晏阳
不可能。。。。。。。。。。
当然不可能,我觉得可能是在为美帝纳粹树立新的邪恶轴心造势
我觉得可能是在为美帝纳粹树立新的邪恶轴心造势: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