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结号》的反思:中国人不能丢了牺牲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1:5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1/25/content_7492672.htm

《集结号》受到《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夸赞,但对这部“大片”的争议却远不会就此结束。原因在于,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军人还是民众、政治还是艺术的角度听起来,这声《集结号》都过于刺耳了。


    谷子地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但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  


    影片故事梗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唯一幸存的连长为他全部战死的46名部下争取烈士称号。编、导的意图在《集结号》的宣传海报上写得再清楚不过:“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笔者相信这句话不是无感而发的。如果一个群体,连它的牺牲者都不尊重,它还有什么是值得自豪的呢?影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对战争的思考中触及到了珍惜生命价值的命题。

    然而,不幸的是,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在笔者看来,《集结号》在反思牺牲的问题时,就多走了一步。

    生命需要珍惜,但旧中国是对生命的最大践踏者。中国革命付出的全部牺牲,恰是为了更多中国人得到生的权利和尊严。军人在这时的牺牲应该无条件付出,没有理由追问。影片的高潮是,谷子地从司号员口中得知,团长根本就没有打算吹响集结号,而是要以九连的牺牲换取全团安全撤退,他愤怒质问已经躺在墓碑下的老上级:你们怕被咬死,那我们呢?九连呢?谷子地锲而不舍为弟兄们讨名分的做法让人感动,但这番充满个人意气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却让真正的军人无法接受,而且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让你去打阻击就打阻击,不让你撤退就不能撤退,军令如山,何来怨气?放在任何一支军队,这种质问都不合常理。

    导演冯小刚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联想到前面冯导说 “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我军事实的。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区别是不拉壮丁,参军都是自愿的。参军就意味着打仗。人固然怕死,但不是在每个时刻都怕死。解放军官兵当年战胜死亡的恐惧,勇于绝地反击,正是因为中国革命的正义以及人民战争的性质。解放军的构成中有大量的国民党俘虏,昨天还贪生怕死,加入了解放军,提升了政治觉悟,明白了为谁打的道理,立即就变成了勇敢的战士。如果历史上的解放军真的都像“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的话,那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以弱胜强、艰苦卓绝的战争胜利奇迹该怎么解释?人民用“小车推出来一个淮海战役胜利”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在解放军的身后并没有督战队,在老百姓的背后也没有皮鞭。解放军及其前身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从诞生起就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这是它与中国历史上一切旧军队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的根本区别。

    不要误解了牺牲精神。没有一个生命是多余的、廉价的

    不怕死是我军历来的传统。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军指挥员对这一传统的实践似乎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不惜一切代价”,“战至最后一人”。国外也有文章形容我军是“人海战术”。这是一种误解。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别,我军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官兵的牺牲精神。但即使如此,我军依然凭借政治攻势和高超的军事智慧,努力做到节省生命。记得《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刘伯承司令员问一个连长,能不能守住掩护阵地?那连长气壮山河地说:就是全连都战死,也决不后退。刘伯承立即撤掉了那个连长,然后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老百姓养大一个儿子,二十多年不容易,不能轻易地说牺牲就牺牲了。作为一个指挥员,要善于动脑筋,既要完成好任务,又要尽可能保护好战士。

    不久前听一个学术报告会,某军事专家在讲到未来战争时,慷慨激昂地说,为了国家统一,我们不惜付出×十万人。时至今日高技术战争时代,一些人还这样误读、误解、误用我军的牺牲精神,让人不能不深感愤怒和震惊。笔者同样是搞军事战略研究的,我就不信,我们有足够多的智慧和选择,难道就没有不付出或少付出生命的办法吗?我们国家人口多,我们军队人数多,这是事实,但没有一个生命是多余的、廉价的!

中国固然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但那不是靠一味畏避战争能够得到的

    笔者赞同影片关于牺牲应该得到尊重的呼吁,但不赞成对牺牲做过于变形的解读。珍惜士兵的生命是对的,但对于一个士兵来说,使命是高于生命的———对于全世界的军队都如此。看得出,《集结号》的编、导都是想把影片主题从军队和战争的党派、国家等政治属性上剥离开。也许这样就有了国际性,有了纯粹的人性或理性,就可以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走向世界了。于是有了关于解放军枪杀战俘;有了说好听到集结号就撤退,却根本不打算吹集结号的“欺骗”;有了主人公对掩护大部队却牺牲自己的憋屈和愤怒等看似符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许这种强行的剥离制造出了纯粹的军人,遗憾的是那却不是历史上、也不是今天的真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包含着利益、理想、信仰的大概念。如果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强行把政治的皮肉剥离掉,那剩下的战争只能是无法认出其本来面目的骷髅。即使是《集结号》刻意比肩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抹去正义战争的标签,不仅不抹,还以这种正义的光环照亮人性的深刻。手法上欠缺还在其次,最主要是《集结号》质问牺牲、追讨说法的立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从文学还是哲学的高度上理解,都不能与《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

    有媒体评论说:“《集结号》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在笔者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观后感,而是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混乱了。一个人可以这样,但一个民族以及随时准备保卫这个民族的军队决不能这样想。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战争,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一切。只有敢于牺牲,准备牺牲,才能避免牺牲。

    笔者建议发出类似评论的人也听听二战前夕西奥多?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的演说中是怎么评论当年“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他们还应该听听战争理论大师克劳塞维茨“你想和平吗?那么你就准备战争吧!”的警钟。

    中国固然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但那不是靠一味畏避战争、无底线退让能够得到的。无论是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还是建设现代化事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牺牲精神。这种牺牲不仅意味着平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奉献,还要敢于迎接任何时候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戴旭  作者是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1/25/content_7492672.htm

《集结号》受到《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夸赞,但对这部“大片”的争议却远不会就此结束。原因在于,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军人还是民众、政治还是艺术的角度听起来,这声《集结号》都过于刺耳了。


    谷子地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但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  


    影片故事梗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唯一幸存的连长为他全部战死的46名部下争取烈士称号。编、导的意图在《集结号》的宣传海报上写得再清楚不过:“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笔者相信这句话不是无感而发的。如果一个群体,连它的牺牲者都不尊重,它还有什么是值得自豪的呢?影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对战争的思考中触及到了珍惜生命价值的命题。

    然而,不幸的是,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在笔者看来,《集结号》在反思牺牲的问题时,就多走了一步。

    生命需要珍惜,但旧中国是对生命的最大践踏者。中国革命付出的全部牺牲,恰是为了更多中国人得到生的权利和尊严。军人在这时的牺牲应该无条件付出,没有理由追问。影片的高潮是,谷子地从司号员口中得知,团长根本就没有打算吹响集结号,而是要以九连的牺牲换取全团安全撤退,他愤怒质问已经躺在墓碑下的老上级:你们怕被咬死,那我们呢?九连呢?谷子地锲而不舍为弟兄们讨名分的做法让人感动,但这番充满个人意气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却让真正的军人无法接受,而且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让你去打阻击就打阻击,不让你撤退就不能撤退,军令如山,何来怨气?放在任何一支军队,这种质问都不合常理。

    导演冯小刚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联想到前面冯导说 “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我军事实的。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区别是不拉壮丁,参军都是自愿的。参军就意味着打仗。人固然怕死,但不是在每个时刻都怕死。解放军官兵当年战胜死亡的恐惧,勇于绝地反击,正是因为中国革命的正义以及人民战争的性质。解放军的构成中有大量的国民党俘虏,昨天还贪生怕死,加入了解放军,提升了政治觉悟,明白了为谁打的道理,立即就变成了勇敢的战士。如果历史上的解放军真的都像“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的话,那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以弱胜强、艰苦卓绝的战争胜利奇迹该怎么解释?人民用“小车推出来一个淮海战役胜利”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在解放军的身后并没有督战队,在老百姓的背后也没有皮鞭。解放军及其前身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从诞生起就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这是它与中国历史上一切旧军队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的根本区别。

    不要误解了牺牲精神。没有一个生命是多余的、廉价的

    不怕死是我军历来的传统。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军指挥员对这一传统的实践似乎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不惜一切代价”,“战至最后一人”。国外也有文章形容我军是“人海战术”。这是一种误解。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别,我军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官兵的牺牲精神。但即使如此,我军依然凭借政治攻势和高超的军事智慧,努力做到节省生命。记得《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刘伯承司令员问一个连长,能不能守住掩护阵地?那连长气壮山河地说:就是全连都战死,也决不后退。刘伯承立即撤掉了那个连长,然后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老百姓养大一个儿子,二十多年不容易,不能轻易地说牺牲就牺牲了。作为一个指挥员,要善于动脑筋,既要完成好任务,又要尽可能保护好战士。

    不久前听一个学术报告会,某军事专家在讲到未来战争时,慷慨激昂地说,为了国家统一,我们不惜付出×十万人。时至今日高技术战争时代,一些人还这样误读、误解、误用我军的牺牲精神,让人不能不深感愤怒和震惊。笔者同样是搞军事战略研究的,我就不信,我们有足够多的智慧和选择,难道就没有不付出或少付出生命的办法吗?我们国家人口多,我们军队人数多,这是事实,但没有一个生命是多余的、廉价的!

中国固然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但那不是靠一味畏避战争能够得到的

    笔者赞同影片关于牺牲应该得到尊重的呼吁,但不赞成对牺牲做过于变形的解读。珍惜士兵的生命是对的,但对于一个士兵来说,使命是高于生命的———对于全世界的军队都如此。看得出,《集结号》的编、导都是想把影片主题从军队和战争的党派、国家等政治属性上剥离开。也许这样就有了国际性,有了纯粹的人性或理性,就可以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走向世界了。于是有了关于解放军枪杀战俘;有了说好听到集结号就撤退,却根本不打算吹集结号的“欺骗”;有了主人公对掩护大部队却牺牲自己的憋屈和愤怒等看似符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许这种强行的剥离制造出了纯粹的军人,遗憾的是那却不是历史上、也不是今天的真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包含着利益、理想、信仰的大概念。如果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强行把政治的皮肉剥离掉,那剩下的战争只能是无法认出其本来面目的骷髅。即使是《集结号》刻意比肩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抹去正义战争的标签,不仅不抹,还以这种正义的光环照亮人性的深刻。手法上欠缺还在其次,最主要是《集结号》质问牺牲、追讨说法的立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从文学还是哲学的高度上理解,都不能与《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

    有媒体评论说:“《集结号》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在笔者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观后感,而是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混乱了。一个人可以这样,但一个民族以及随时准备保卫这个民族的军队决不能这样想。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战争,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一切。只有敢于牺牲,准备牺牲,才能避免牺牲。

    笔者建议发出类似评论的人也听听二战前夕西奥多?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的演说中是怎么评论当年“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我们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中国今天已经发生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他们还应该听听战争理论大师克劳塞维茨“你想和平吗?那么你就准备战争吧!”的警钟。

    中国固然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但那不是靠一味畏避战争、无底线退让能够得到的。无论是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还是建设现代化事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牺牲精神。这种牺牲不仅意味着平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奉献,还要敢于迎接任何时候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戴旭  作者是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
D还是先想想为牺牲的军人都做了什么!不止一次的发生未发送的阵亡通知书由好心人帮助才送达烈属手里的事件,这本身就是对烈士牺牲生命最大的讽刺!:L
只要知道了为什么而牺牲,为谁而牺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缺乏烈士
我们的牺牲不少了。
只要知道了为什么而牺牲,为谁而牺牲,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缺乏烈士:handshake
我国从不缺牺牲精神,缺的是对牺牲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集结号出现的好
前一阵看了一个社会记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某地一病退警察为埋葬在此的志愿军烈士找亲属的事情,一对江苏的兄弟在事隔50年才知道自己的亲大哥由于在朝鲜负伤被辗转回国送到了某地后方疗养院,最后仍旧不治死在祖国的后方疗养院里,当地疗养院就近埋葬了他,但没有人将烈士的信息通告他在国内江苏的亲属,他的亲属日夜期盼,在他们在等待了50年后,才终于来到了自己大哥最后安息之地的时候,亲属们个个老泪纵横,他们的母亲也就是烈士的母亲在等待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由于没有大哥的消息,自然他们同烈士家属没有名分,怎知道自己的GG早以被带回了祖国,也命丧祖国很多年了!这位烈士还是有名有姓有籍贯出生地资料的人,他在祖国亲属居然还是在半个多世纪后靠着一个老人达成了心愿,这样的事情怎能不让人齿冷!这样轻慢烈士还有谁愿意再来牺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