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军人的镇魂歌----漫谈北洋军史上的10大主力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36:28
作者:沙梨熊

 一,北洋时代
  
  毋庸置疑,北洋时代的主力,自然非北洋军莫属了,北洋军中则自然尤以北洋六镇为重。以下偶们分段来看北洋六师的兴衰。
  
  
  1,无主孤军-----第一师
  
  北洋陆军第一师。原为大清陆军第一镇,是由旗兵中挑选“年力精壮者”经训练而成。主持编练的为兵部尚书铁良(满洲镶白旗人,字宝臣,监生出身)。在当时清廷来说,铁是当时军中制约袁世凯的一大柱石。所部京旗兵,成军晚于北洋其余各镇,但是因为是朝廷嫡系部队,因此占了第一镇的番号。宣统临朝,政局变化,铁良得海归的良弼(字赉臣,红带子,镶黄旗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之助,二人联手拱倒了袁世凯,但很遗憾,之后二人为了军事改革,势成水火。所谓改革,即是接手袁世凯的政治遗产,收北洋军权于朝廷之方案。
  
  铁良主张恩结北洋旧将,实行缓进的策略,良弼不同,他主张启用留日士官生,代替北洋旧人,当然良弼也清楚自己的这批同学大多靠不住,倾向革命,所以他还主张抽调第一镇骨干,加快编练旗兵禁卫军。这种理想主义的方案,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一面驱狼吞虎,一面巩固基础。可惜经验告诉偶们,理想主义这回事。大多操作性很差,就如同斑竹曾经和小熊聊起他的娶妻标准,无非希望娶个漂亮的处女。但是小熊不得不遗憾的提醒斑竹,当今世风日下,漂亮的不一定是处女,是处女则未必漂亮,人生不如意总归十之八九。
  
  同样的道理,良弼的改革计划,事后证明,效果也是不甚理想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接着说当时铁良与良弼的权场角力,铁良起于州县,是靠资历熬上来的,良弼出身宗室,拿的是海归士官的生烫金文凭,背后靠山是摄政王的弟弟载涛,二者相比,胜负早已注定。而且还有袁世凯的从中协助,袁在洹上,放出假消息,硬说铁良是自己一党,各种情形交叉作用下,导致当时第一镇高级军官的人事大变动。陆军第一镇统制(师长)凤山(汉军镶白旗人,字禹门)外放荆州将军,陆军部尚书铁良,外放江宁将军。
  
  紧跟改革而来,就是辛亥革命。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待到袁世凯重出江湖,少壮亲贵们感觉情形不对,打算重新启用铁良任陆军总司令,预备迁都热河,做背水一战,良弼准备与铁良冰释前嫌,共赴国难时,不幸又被党人刺杀,当时第一镇中下级军官虽然群龙无首,但还想作最后一搏,预备除去袁世凯,拥肃亲王入宫主持大局,不想军火事先被袁世凯派人转移,整个大局遂不可问。
  
  进入民国时代,改镇为师,名为近畿陆军第一师,直属陆军部。以何宗莲为师长(何氏,字春江,山东平阴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其时,袁世凯借口津京兵变,第一师有复辟嫌疑,于是调防一师赴察哈尔戍边。当然现在偶们知道,兵变是袁世凯为了避免南下就任总统,指使本部嫡系第三师曹锟干的。不过在当时来说,借机逼走前朝旧军,对于袁总统来说,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买卖。袁总统干过相同性质的事情可是不少,例如调禁卫军南下,分拆吉林第23镇为三个镇守使辖区,压制黑龙江骑兵旅,扶正当地的巡防营为师一级编制,移奉天警卫军去南阳剿匪,整个前清嫡系旗兵被他不知削弱到何种地步。随着帝制风潮,袁皇帝把SM行动升级,把和前清关系密切的何宗莲与自己身边的总统府侍从武官蔡成勋(字虎臣,天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互调,进一步监控第一师。
  
  袁大总统龙驭上宾之后,皖系执政,蔡师长在历史上和直系关系接近,自然欠饷,欠补给之类的事情就难免在第一师身上不断发生。要到直皖,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后,第一师的环境才有所改善,但很不幸,蔡师长在接下来的的曹吴,津洛之争中,选错了边,站在津曹一边,于是被吴佩孚调去援赣,对抗孙大炮的北伐军。第一师调防江西。江西是直系在南方长江三督防守链中最弱的一环,不光直接面对粤方北伐压力,而且内部还要应对属于皖系的赣南镇守使,方本仁部的压力。没多久,北方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大败的消息传来,段执政重新出山,方本仁再无顾忌,驱本部邓如琢所辖中央第9混成旅攻击第一师,蔡被迫下野,所部第一旅旅长杨以来被俘,第二旅冯绍闵投降。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就如当年第一师建立时仰仗自己是朝廷嫡系,强夺原属北洋左镇,天下第一镇的番号一样,邓如琢仗着段执政,就势占了原第一师的番号,改编第一师为江西第3师,分发饶州戍边,可怜第一师从国字号变成了省字号,连领国家饷银的资格都丢了。之后辗转流落,冯部残军进入孙传芳五省联军系统,编为第7师,后在江浙为北伐军击破。具体到下篇北洋第二镇时,一块再提。
  
  第一师军歌(北洋各镇中,一师军歌是最传统的一首,调未变,词凡两变)
  《颂龙旗》(清末)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民初
  
  
  于万斯年,亚东大民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五色民国徽,唱我民国歌!
  
  
  2,五省联军------第二师
  
  北洋陆军第二师,原为大清陆军第二镇。由原武卫右军编练而来。成镇之时,原定番号为第一镇,后番号为京旗所占,故改成北洋第二镇。入民国后,改称近畿陆军第二师,直属陆军部管辖。此镇为直系的基本部队。最辉煌时期即为后来的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时代。
  
  说起孙传芳,不得不提北洋二王。孙之一生机遇就在于二人。大王,王英楷(字绍宸,辽宁海城人,军中花名---王胖子)。北洋参谋营务处总办,第二镇镇统。属于铁良系统的红人。孙传芳自幼丧父,其姐被王胖子买去做小妾,因缘际会,小孙母子投奔老王。老王原本并不打算收留,后来因为看小拖油瓶生来机灵,于是留下给王公子做了书童。之后,小孙讨得姐夫高兴,于是公派留日,士官毕业回来之后,在第二镇效力。入民国后,王胖子早死,第二师师长换成小王,王占元(字子春,山东冠县人,出身皮匠,故而军中花名---王皮匠)。王皮匠在河南追剿白狼时,孙传芳参画颇多,因而得了重用。
  
  此后,第二师长期驻军湖北,王皮匠大概是无产阶级出身,穷怕了,于是在任上极力收刮地皮,克扣军饷,于是激起鄂湘川倒王运动,王被迫下野,据说王回天津时,随火车托运的行李硬是把黄河铁道桥的路轨给压坏了。王的旧部第二师,交予孙传芳代理。孙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第二师原先的湖北地盘被吴佩孚的参谋长萧耀南接收,这时恰逢闽变,于是第二师受命入闽平乱。
  
  当时福建一共有四大武装。1,闽粤边境之许崇智部,当地土著,孙系人马,2,省会福州之李厚基部,闽军第二师(原第四师14团),皖系,此时倒向直系,3,延平王永泉旅,皖系(原边防军,徐树铮系统),4,厦门臧致平旅,出自皖系,浙江卢永祥系统。
  
  所谓闽变,就是在皖粤奉三角同盟的大背景下,福建各军共同驱除亲直的皖系叛徒李厚基所部。而直系派孙传芳之第二师入闽,孙在路过江西的时候,顺道叫上了自己的同学,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共同入闽,其后事态发展,孙,周二师人马占了福建地盘,赶以臧致平为首的皖系残部入浙,更与江苏第六师齐燮元南北对进,讨伐盘踞沪杭的皖系军头卢永祥。孙传芳入据浙江,奠定了第二师辉煌事业的基础。但不吉利的事也就在这时发生。孙军入杭州时,雷峰塔倒掉了,白娘子升仙了。据孙传芳对自己手下二师兄弟们的说法,这是所谓白蛇化龙,一飞冲天的好兆头。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鲁迅,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来败坏大家的兴致。
  
  不久之后,奉军南下,孙传芳顺天应人,进讨奉军,遂得江东五省地盘。所部第二师更是五省联军主力。北伐军兴,孙传芳本想收渔人之利,不想判断失误,棋差一招,出兵过缓,二十年功名事业皆付与流水。当然和也许和孙一向以来用兵谨慎的个人性格有关。孙出身寒微,幼年寄人篱下,前半生待人接物,更处处小心陪着小心,用兵也大体如此。凡事没有十成胜算,往往犹疑不决。说起性格决定命运,打个比方,例如小熊,幼读圣贤书,中了道德的蛊毒,到头来,每入酒肆青楼,仍拘泥礼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过来,看诸斑竹,皆性情中人,少年时喜好枪棒,日夜打熬筋骨,现如今,胯下胭脂马,腰间盘龙枪,怎一个帅字了得。羡杀熊也。
  
  第二师军歌(孙属金陵军官学校,中国青年党教官所作)
  
  我车既攻我马同,男儿敌忾奏肤功,
  内统一,外独立,世界仰英雄。
  国徽五色,长使耀晴空。
  发轫云程钦此日,一鼓作气,先后从戎,
  看旌旗所指,箪指融融。
  
  
  3,北洋铁军-------第三师
  
  这支部队其实无须多说,直系的王牌部队,吴佩孚赖以成名的铁军。以下偶们只来谈谈它的最后一战,看看一个人的运气究竟能差到何种地步。
  
  第二次直奉大战,第三师作为吴大帅的主力部队,本意放在秦皇岛,预备乘军舰北上,在葫芦岛登陆,抄奉军的后路,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再的出现状况。
  
  首先,吴大帅四照堂点兵,点灯熄灭,咒怨开始附身。
  
  然后,各军出发,吴大帅坐镇京城筹集粮饷,国库没钱,所谓民族气节发作,一不租山西铁路给日本友人,三菱银行拒绝融资,二不承认外蒙主权,托管中东路,于是苏联朋友也南下了,三不卖文渊阁书画文物给英美考古学家,什么外援都没了。最后只好绑架中国银行家到总统府,商借了几问钱,暂时解决一周的用度,这时,九门口失守的消息传来,玉帅出京。
  
  九门口,又名一片石,前明闯王折戟沉沙处。此时守九门口的为第13混成旅,失守原因在于旅长冯玉荣与手下团长彼此龌龊,互不救援,先后溃逃。其中根源,冯原为第九师陆锦手下,战前吴拟以亲信董政国代替陆锦师长职位,陆不肯,于是折中,让陆的亲信冯玉荣代换第13混成旅旅长,而杂牌旅长指挥不动嫡系团长的恶果,就在九门口出现。
  
  九门口失陷,战场转到石门寨,第二个状况出现,守卫石门寨的为陕军第2师张治公部。张愿为河南群盗出身,属于刘镇华镇嵩军系统,杂牌部队临阵闪人,也不算新闻,石门寨失守。
  
  事到临头,吴仍打算,由海道出击,登陆葫芦岛,不料军舰出港,遭遇日本舰队封锁,只好撤回。被迫变阵,把主力第3师投入山海关正面战场。
  
  王牌毕竟不是豆腐军,攻势一起,奉军正面主力第12旅几乎崩盘,不想由吉林而来的于琛徵团。恰好路过,奉军的防线才支撑下来,双方转入阵地相持。
  
  此时,正面主战场,直攻奉守,兵力奉军由入关时的11万减至7万,关外老家只余下四个补充团,而吴军5万主力尽数投入战场,形势稍占优势,客观地说,冯玉祥助吴,直胜,旁观,直系的胜面还是稍大一些。
  
  意外发生,冯玉祥倒戈,吴佩孚放主力于山海关一线牵制奉军,率卫队至天津,要求南方各省直系军头派兵勤王。
  
  援军是来了,可是意外还是不断发生,江苏齐燮元调徐州陈调元部北上,可山东督军郑士琦,命皖系第5师拆毁津浦路,援军无法到达,安徽田锦章率部援吴,安徽段津浦路为沿线皖系诸将拆毁,更发动蚌埠兵变,这一路也完了。至于河南段的津浦路,被撤至此地修整的陕军张治公派兵破坏,这就是有名的三拆津浦路事件。
  
  至于湖北,这是吴佩孚的最后的希望,萧耀南也的确命陈嘉寞提兵5万沿京汉线北上,不料开到石家庄附近,突然遭遇晋军阎锡山部拦截,说来真是命,阎老西的这四个旅本来战前派出援吴的,但走得很慢,等得知冯玉祥倒戈的消息,老西立刻下令急行军,无论如何要控制京汉线,挡住南方而来的直系援军。
  
  事到如今,吴佩孚也只能叹自己命苦,不过第3师还有机会,全线崩盘之后,冯玉祥还同意保留第3师建制,不过要发配青海屯垦,吴也拿出钱来,命人去塘沽收编旧部3万人,做日后东山再起的本钱,不想收编费为经手人王维成私吞,塘沽残军无人收编,自动溃散。第3师精华彻底就完了。其后,吴曾重建第3师于河南,不过这也不是原来那支铁军了。可怜啊。
  
  小熊其实蛮欣赏老吴的,不是因为他早年八方风雨会中州的豪气,也不是因为他晚年面对日本人的骨气,而是喜欢他身上那股秀才与生俱来的酸气,尤其是他那些骂人不带脏字的电报战,读过之后,实在能让人身心愉快,比如战后他给冯玉祥的这份,骂基督将军是犹大的书信,读来就如一个被骗的新郎给他的非处老婆的绝交信一般有趣。原文在这里,有兴趣,自己去看http://www.ebaomonthly.com:2480/ebao/readebao.php?eID=e00416
  
  第三师军歌(吴佩孚亲自作词作曲)
  北望满洲,
  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
  吉江辽沈,
  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
  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
  风云恶!
  甲午役,
  土地削;
  甲辰役,
  主权堕。
  江山如故,
  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
  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
  永作蓬山游,
  念弥陀。作者:沙梨熊

 一,北洋时代
  
  毋庸置疑,北洋时代的主力,自然非北洋军莫属了,北洋军中则自然尤以北洋六镇为重。以下偶们分段来看北洋六师的兴衰。
  
  
  1,无主孤军-----第一师
  
  北洋陆军第一师。原为大清陆军第一镇,是由旗兵中挑选“年力精壮者”经训练而成。主持编练的为兵部尚书铁良(满洲镶白旗人,字宝臣,监生出身)。在当时清廷来说,铁是当时军中制约袁世凯的一大柱石。所部京旗兵,成军晚于北洋其余各镇,但是因为是朝廷嫡系部队,因此占了第一镇的番号。宣统临朝,政局变化,铁良得海归的良弼(字赉臣,红带子,镶黄旗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之助,二人联手拱倒了袁世凯,但很遗憾,之后二人为了军事改革,势成水火。所谓改革,即是接手袁世凯的政治遗产,收北洋军权于朝廷之方案。
  
  铁良主张恩结北洋旧将,实行缓进的策略,良弼不同,他主张启用留日士官生,代替北洋旧人,当然良弼也清楚自己的这批同学大多靠不住,倾向革命,所以他还主张抽调第一镇骨干,加快编练旗兵禁卫军。这种理想主义的方案,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一面驱狼吞虎,一面巩固基础。可惜经验告诉偶们,理想主义这回事。大多操作性很差,就如同斑竹曾经和小熊聊起他的娶妻标准,无非希望娶个漂亮的处女。但是小熊不得不遗憾的提醒斑竹,当今世风日下,漂亮的不一定是处女,是处女则未必漂亮,人生不如意总归十之八九。
  
  同样的道理,良弼的改革计划,事后证明,效果也是不甚理想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接着说当时铁良与良弼的权场角力,铁良起于州县,是靠资历熬上来的,良弼出身宗室,拿的是海归士官的生烫金文凭,背后靠山是摄政王的弟弟载涛,二者相比,胜负早已注定。而且还有袁世凯的从中协助,袁在洹上,放出假消息,硬说铁良是自己一党,各种情形交叉作用下,导致当时第一镇高级军官的人事大变动。陆军第一镇统制(师长)凤山(汉军镶白旗人,字禹门)外放荆州将军,陆军部尚书铁良,外放江宁将军。
  
  紧跟改革而来,就是辛亥革命。这也没什么好多说的。待到袁世凯重出江湖,少壮亲贵们感觉情形不对,打算重新启用铁良任陆军总司令,预备迁都热河,做背水一战,良弼准备与铁良冰释前嫌,共赴国难时,不幸又被党人刺杀,当时第一镇中下级军官虽然群龙无首,但还想作最后一搏,预备除去袁世凯,拥肃亲王入宫主持大局,不想军火事先被袁世凯派人转移,整个大局遂不可问。
  
  进入民国时代,改镇为师,名为近畿陆军第一师,直属陆军部。以何宗莲为师长(何氏,字春江,山东平阴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其时,袁世凯借口津京兵变,第一师有复辟嫌疑,于是调防一师赴察哈尔戍边。当然现在偶们知道,兵变是袁世凯为了避免南下就任总统,指使本部嫡系第三师曹锟干的。不过在当时来说,借机逼走前朝旧军,对于袁总统来说,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买卖。袁总统干过相同性质的事情可是不少,例如调禁卫军南下,分拆吉林第23镇为三个镇守使辖区,压制黑龙江骑兵旅,扶正当地的巡防营为师一级编制,移奉天警卫军去南阳剿匪,整个前清嫡系旗兵被他不知削弱到何种地步。随着帝制风潮,袁皇帝把SM行动升级,把和前清关系密切的何宗莲与自己身边的总统府侍从武官蔡成勋(字虎臣,天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互调,进一步监控第一师。
  
  袁大总统龙驭上宾之后,皖系执政,蔡师长在历史上和直系关系接近,自然欠饷,欠补给之类的事情就难免在第一师身上不断发生。要到直皖,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后,第一师的环境才有所改善,但很不幸,蔡师长在接下来的的曹吴,津洛之争中,选错了边,站在津曹一边,于是被吴佩孚调去援赣,对抗孙大炮的北伐军。第一师调防江西。江西是直系在南方长江三督防守链中最弱的一环,不光直接面对粤方北伐压力,而且内部还要应对属于皖系的赣南镇守使,方本仁部的压力。没多久,北方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大败的消息传来,段执政重新出山,方本仁再无顾忌,驱本部邓如琢所辖中央第9混成旅攻击第一师,蔡被迫下野,所部第一旅旅长杨以来被俘,第二旅冯绍闵投降。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就如当年第一师建立时仰仗自己是朝廷嫡系,强夺原属北洋左镇,天下第一镇的番号一样,邓如琢仗着段执政,就势占了原第一师的番号,改编第一师为江西第3师,分发饶州戍边,可怜第一师从国字号变成了省字号,连领国家饷银的资格都丢了。之后辗转流落,冯部残军进入孙传芳五省联军系统,编为第7师,后在江浙为北伐军击破。具体到下篇北洋第二镇时,一块再提。
  
  第一师军歌(北洋各镇中,一师军歌是最传统的一首,调未变,词凡两变)
  《颂龙旗》(清末)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民初
  
  
  于万斯年,亚东大民国!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五色民国徽,唱我民国歌!
  
  
  2,五省联军------第二师
  
  北洋陆军第二师,原为大清陆军第二镇。由原武卫右军编练而来。成镇之时,原定番号为第一镇,后番号为京旗所占,故改成北洋第二镇。入民国后,改称近畿陆军第二师,直属陆军部管辖。此镇为直系的基本部队。最辉煌时期即为后来的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时代。
  
  说起孙传芳,不得不提北洋二王。孙之一生机遇就在于二人。大王,王英楷(字绍宸,辽宁海城人,军中花名---王胖子)。北洋参谋营务处总办,第二镇镇统。属于铁良系统的红人。孙传芳自幼丧父,其姐被王胖子买去做小妾,因缘际会,小孙母子投奔老王。老王原本并不打算收留,后来因为看小拖油瓶生来机灵,于是留下给王公子做了书童。之后,小孙讨得姐夫高兴,于是公派留日,士官毕业回来之后,在第二镇效力。入民国后,王胖子早死,第二师师长换成小王,王占元(字子春,山东冠县人,出身皮匠,故而军中花名---王皮匠)。王皮匠在河南追剿白狼时,孙传芳参画颇多,因而得了重用。
  
  此后,第二师长期驻军湖北,王皮匠大概是无产阶级出身,穷怕了,于是在任上极力收刮地皮,克扣军饷,于是激起鄂湘川倒王运动,王被迫下野,据说王回天津时,随火车托运的行李硬是把黄河铁道桥的路轨给压坏了。王的旧部第二师,交予孙传芳代理。孙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第二师原先的湖北地盘被吴佩孚的参谋长萧耀南接收,这时恰逢闽变,于是第二师受命入闽平乱。
  
  当时福建一共有四大武装。1,闽粤边境之许崇智部,当地土著,孙系人马,2,省会福州之李厚基部,闽军第二师(原第四师14团),皖系,此时倒向直系,3,延平王永泉旅,皖系(原边防军,徐树铮系统),4,厦门臧致平旅,出自皖系,浙江卢永祥系统。
  
  所谓闽变,就是在皖粤奉三角同盟的大背景下,福建各军共同驱除亲直的皖系叛徒李厚基所部。而直系派孙传芳之第二师入闽,孙在路过江西的时候,顺道叫上了自己的同学,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共同入闽,其后事态发展,孙,周二师人马占了福建地盘,赶以臧致平为首的皖系残部入浙,更与江苏第六师齐燮元南北对进,讨伐盘踞沪杭的皖系军头卢永祥。孙传芳入据浙江,奠定了第二师辉煌事业的基础。但不吉利的事也就在这时发生。孙军入杭州时,雷峰塔倒掉了,白娘子升仙了。据孙传芳对自己手下二师兄弟们的说法,这是所谓白蛇化龙,一飞冲天的好兆头。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鲁迅,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来败坏大家的兴致。
  
  不久之后,奉军南下,孙传芳顺天应人,进讨奉军,遂得江东五省地盘。所部第二师更是五省联军主力。北伐军兴,孙传芳本想收渔人之利,不想判断失误,棋差一招,出兵过缓,二十年功名事业皆付与流水。当然和也许和孙一向以来用兵谨慎的个人性格有关。孙出身寒微,幼年寄人篱下,前半生待人接物,更处处小心陪着小心,用兵也大体如此。凡事没有十成胜算,往往犹疑不决。说起性格决定命运,打个比方,例如小熊,幼读圣贤书,中了道德的蛊毒,到头来,每入酒肆青楼,仍拘泥礼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过来,看诸斑竹,皆性情中人,少年时喜好枪棒,日夜打熬筋骨,现如今,胯下胭脂马,腰间盘龙枪,怎一个帅字了得。羡杀熊也。
  
  第二师军歌(孙属金陵军官学校,中国青年党教官所作)
  
  我车既攻我马同,男儿敌忾奏肤功,
  内统一,外独立,世界仰英雄。
  国徽五色,长使耀晴空。
  发轫云程钦此日,一鼓作气,先后从戎,
  看旌旗所指,箪指融融。
  
  
  3,北洋铁军-------第三师
  
  这支部队其实无须多说,直系的王牌部队,吴佩孚赖以成名的铁军。以下偶们只来谈谈它的最后一战,看看一个人的运气究竟能差到何种地步。
  
  第二次直奉大战,第三师作为吴大帅的主力部队,本意放在秦皇岛,预备乘军舰北上,在葫芦岛登陆,抄奉军的后路,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再的出现状况。
  
  首先,吴大帅四照堂点兵,点灯熄灭,咒怨开始附身。
  
  然后,各军出发,吴大帅坐镇京城筹集粮饷,国库没钱,所谓民族气节发作,一不租山西铁路给日本友人,三菱银行拒绝融资,二不承认外蒙主权,托管中东路,于是苏联朋友也南下了,三不卖文渊阁书画文物给英美考古学家,什么外援都没了。最后只好绑架中国银行家到总统府,商借了几问钱,暂时解决一周的用度,这时,九门口失守的消息传来,玉帅出京。
  
  九门口,又名一片石,前明闯王折戟沉沙处。此时守九门口的为第13混成旅,失守原因在于旅长冯玉荣与手下团长彼此龌龊,互不救援,先后溃逃。其中根源,冯原为第九师陆锦手下,战前吴拟以亲信董政国代替陆锦师长职位,陆不肯,于是折中,让陆的亲信冯玉荣代换第13混成旅旅长,而杂牌旅长指挥不动嫡系团长的恶果,就在九门口出现。
  
  九门口失陷,战场转到石门寨,第二个状况出现,守卫石门寨的为陕军第2师张治公部。张愿为河南群盗出身,属于刘镇华镇嵩军系统,杂牌部队临阵闪人,也不算新闻,石门寨失守。
  
  事到临头,吴仍打算,由海道出击,登陆葫芦岛,不料军舰出港,遭遇日本舰队封锁,只好撤回。被迫变阵,把主力第3师投入山海关正面战场。
  
  王牌毕竟不是豆腐军,攻势一起,奉军正面主力第12旅几乎崩盘,不想由吉林而来的于琛徵团。恰好路过,奉军的防线才支撑下来,双方转入阵地相持。
  
  此时,正面主战场,直攻奉守,兵力奉军由入关时的11万减至7万,关外老家只余下四个补充团,而吴军5万主力尽数投入战场,形势稍占优势,客观地说,冯玉祥助吴,直胜,旁观,直系的胜面还是稍大一些。
  
  意外发生,冯玉祥倒戈,吴佩孚放主力于山海关一线牵制奉军,率卫队至天津,要求南方各省直系军头派兵勤王。
  
  援军是来了,可是意外还是不断发生,江苏齐燮元调徐州陈调元部北上,可山东督军郑士琦,命皖系第5师拆毁津浦路,援军无法到达,安徽田锦章率部援吴,安徽段津浦路为沿线皖系诸将拆毁,更发动蚌埠兵变,这一路也完了。至于河南段的津浦路,被撤至此地修整的陕军张治公派兵破坏,这就是有名的三拆津浦路事件。
  
  至于湖北,这是吴佩孚的最后的希望,萧耀南也的确命陈嘉寞提兵5万沿京汉线北上,不料开到石家庄附近,突然遭遇晋军阎锡山部拦截,说来真是命,阎老西的这四个旅本来战前派出援吴的,但走得很慢,等得知冯玉祥倒戈的消息,老西立刻下令急行军,无论如何要控制京汉线,挡住南方而来的直系援军。
  
  事到如今,吴佩孚也只能叹自己命苦,不过第3师还有机会,全线崩盘之后,冯玉祥还同意保留第3师建制,不过要发配青海屯垦,吴也拿出钱来,命人去塘沽收编旧部3万人,做日后东山再起的本钱,不想收编费为经手人王维成私吞,塘沽残军无人收编,自动溃散。第3师精华彻底就完了。其后,吴曾重建第3师于河南,不过这也不是原来那支铁军了。可怜啊。
  
  小熊其实蛮欣赏老吴的,不是因为他早年八方风雨会中州的豪气,也不是因为他晚年面对日本人的骨气,而是喜欢他身上那股秀才与生俱来的酸气,尤其是他那些骂人不带脏字的电报战,读过之后,实在能让人身心愉快,比如战后他给冯玉祥的这份,骂基督将军是犹大的书信,读来就如一个被骗的新郎给他的非处老婆的绝交信一般有趣。原文在这里,有兴趣,自己去看http://www.ebaomonthly.com:2480/ebao/readebao.php?eID=e00416
  
  第三师军歌(吴佩孚亲自作词作曲)
  北望满洲,
  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
  吉江辽沈,
  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
  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
  风云恶!
  甲午役,
  土地削;
  甲辰役,
  主权堕。
  江山如故,
  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
  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
  永作蓬山游,
  念弥陀。
 4,海上水军------第四师
  
  陆军第四镇,由北洋常备军右镇编练而来。进入民国后,改名陆军第四师,师长为杨善德(字树堂,安徽怀宁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所以这支部队一直以来都是皖系的台柱子。此军长期驻防上海,隶属凇沪护军使所辖部队序列。后杨善德为浙江督军,率第四师入浙,驻杭州。杨善德卒,卢永祥继任浙督,第四师由陈乐山(字耀珊,河南罗山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代理。
  
  
  第四师第14团曾入闽,即为前面提到过的闽督李厚基所辖闽军第3师,其后孙传芳入闽破浙,卢永祥战败,陈乐山随卢下野。驻沪的第四师不愿投第六师齐燮元所部,转而进入第二师孙传芳麾下,被孙传芳改编为浙军第四师,谢弘勋任师长。
  
  同年底,二次直奉战后,直系战败,卢任江苏宣抚使,陈重回上海滩,号召旧部,第四师再度反水,攻击孙军。孙传芳反奉,再次击溃陈乐山第四师,其残部退入租界,后由租界当局出面,海运青岛,其后彻底消亡。
  
  
  第四师成于上海,败于海上,一世三度反水,也算是民国一奇。还有2千余人后再投孙传芳,被编为护路队,其后经五省联军,安国军,国民革命军浮沉,编为国军第四十七师,出了郭华宗,上官云相这样的名将,特别是日后在皖南,借用本朝一位著名女诗人的诗词来说,正是,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第四师军歌(北洋部队中最流行的一首曲子)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还有张翼德,当阳桥前等,七啾喀嚓响连声,桥塌两三孔,河水倒流平,吓退曹营百万兵。
  云长武艺精,温酒斩华雄,孟德帐下显威风。五关斩六将,保嫂寻皇兄,匹马单刀千里行。
  翼德闭了城,后有蔡阳兵,擂鼓三通响连声。蔡阳丧了命,翼德吃一惊,从此兄弟又重逢。
  武侯是孔明,火烧新野城,博望坡前显奇能,草船去借箭,饮酒在船中,得箭十五有余零。
  择雾借东风,连环巧计成,火腾空中天地惊,满天飞火星,江水血染红,烧死曹营百万兵。
  马超报父仇,倒反西凉城,潼关前面大交兵,孟德败了阵,割须要逃生,马超追赶不放松。
  孟德前面跑,马超把抢拧,稀里哗啦响连声,枪刺树干中,孟德保性命,狼狈逃窜回了营。
  黄忠老英雄,保守长沙城,云长奉命去出征,二人对了阵,先礼而后兵,马跑疆场显奇能。
  来往数十阵,未见输和嬴,云长拖刀计谋成,黄忠马陷坑,云长刀留命,箭射盔樱报恩情。
  
  5,圣战奇兵-----第5师
  
  陆军第5师,由北洋常备军第5镇演化而来,入民国后,改名陆军第5师,长驻山东济宁,所部7千人,为亲皖系的地方部队。师长郑士琦,字云卿,安徽定远人。安徽陆军随营学堂毕业。曾任北洋第五镇队官、管带。后第五师师长。授济威将军,任山东督军。后受张宗昌排挤,由段祺瑞调为安徽军务帮办。
  
  其后第五师转入张宗昌直鲁联军建制,恰好此时孙公殿英来投,遂把五师交予殿帅,日后成为国军新5军,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孙公讳魁元,字殿英。河南永城人也。高祖父恺阳,故明辽东经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季殉国于高阳。君家徙于豫州,传至公,凡九世。
  
  公妣尝游黄河,祈子于河伯祠。因而有娠,十二月而生公焉。公方诞,即能言,乡人多异之,多谓此子异日必为我族千里驹也。周岁时,有神光自天烛其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赤心许国”。
  
  
  公考玉林,本亦为乡中豪杰,有贤名。因乡邑公事与旗民争讼,为人所诬,溲死狱中。公时年少,忿甚,指天誓曰,异日终当报之。公少好学,有志行。乡人皆以为贤。稍长,以任侠闻四闾。
  
  方天下板荡,龙蛇并起。公结豫州豪杰,会盟中州。以护卫桑梓相诩。初投镇嵩军憨玉昆所部,憨氏甚倚重之。时镇嵩军方与国民军胡景宜争衡于豫西,憨氏问计于孙公。公曰:胡氏所假者,马二之威势耳。而憨帅虽外有刘雷亚之奥援,内有段合肥之臂助。然一旦事急,合肥受制于冯氏,西援不济,恐豫州不复为憨帅所有矣。憨氏不纳柬言,遂至一战而亡。余部麾集密州,群推孙公为首,问今后之计。孙公曰,目下可暂投孙禹行,岳兄本吾同宗,谅能收留,且观天下之变。
  
  逾年,国民军欲入山陕,众将计议。殿帅语众人,吾辈皆关东子弟,与其西入秦,不若东向齐鲁。吾闻齐主方兴,或有可为。及至,燕齐二王甚礼遇之,齐主更以五师番号授公,依为柱石。然公私谓人言,观二张之情形,不过后汉本初,公路之流亚,不能与之为谋。
  
  恰楚师北伐,公遂乘势附义,转隶晋王麾下。时军驻东陵,一日,营前忽来一跛足道人,并不与人言,但指清室陵寝方向,且歌且舞。人多怪之,引之殿帅营帐,公知其异,摒左右,长拜谢之曰:先生以何教我?道人对:善,孺子可教。观君面,左颊有黑子三十六颗,此贵人之相也。今授汝宝镜一面,可观天下兴废,望君好自为之,莫失莫忘。语毕,隐去不见。公以宝镜鉴之,故知清廷王气未尽,隐然有复辟事。思对策,招诸将廷议。众人无不为殿帅马首是瞻。
  
  公语众人:既如此,当遣人往西域请异人作法厌之,吾向闻西人谚曰,“男琼斯,女劳拉,得一可定九泉”。恰惹恼帐下一将,工兵校尉---颛孙子瑜,按剑而起,对曰,“明公奈何不知某之手段。吾本黄帝嫡传后人,更兼通东洋土龙攻之术。断清人龙脉,正吾所长。自请驱策帐下,毋用外人”。公甚喜,勉慰之,用其术,果收大效。
  
  无何,清废帝以诬状讼殿帅盗宝,天下震动。殿帅不惧,自辩于公堂。云:吾发其冢,利者有三,
  
  其一,昔彼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若吕留良,戴名世之辈,皆遭开馆戮尸之祸,吾虽不才,亦信佛,佛经八部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此诚一大功德也,
  
  其二,彼治汉土垂三百年矣,搜刮剽掠之财帛不知凡几,更穿地藏资于鹿鼎山,清东陵各处,致使吾民日匮,无以为继,今吾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
  
  其三,民间向有谣曰,清帝弘历者,本海宁陈家子,清室亦苦于不能自清,今吾发其棺,代其验之,还彼清白,彼不言谢,反以诬我,是何道理?
  
  廷辩良久,月上中天,月光皎皎,星汉迢迢。殿帅自褪其甲,袒左臂,现刺青,即西人所谓彩绘者。上刻赤心许国四字。廷尉为之泣下,壮曰;不想武穆之事复现于今日。无他,吾自当为将军代奏朝廷,示天下以公道。后闻其事,亦白于君前。上诏曰:天既以鹏举授寡人,吾岂能蹈赵构之覆辙?敕令开释。坊间有竹枝词赞云:
  
  金戈铁马入东陵,壮士长干断胡清。
  弘历虏首悬碧树,太后裸尸喂苍鹰。
  鞭尸三百效伍子,尽除建夷荡膻腥。
  至今神州犹传诵,大汉男儿孙殿英。
    
  
  越数年,晋,楚各师会猎于中原。公守亳州,楚军三师环攻,积不能下。遣说客往说,诱以重利,亦不为之所动。旋晋主北返,众人计议,或云返晋,或云投冯,一或归楚。殿帅独持异见。语众将:晋主虽吾故主,然观其为人,直一守成之富家翁耳,冯氏,三姓家奴,自不待代言,楚王,明主也,然吾辈方与彼新战,恐一时不能见容于楚国群臣,以吾所见,不若投燕,燕王新丧,少主当国,吾今往投,诚可谓雪中送炭,必可成功。众人咸服。
  
  顷之,东胡寇关,少主避战畏胡,自弃雄关不守,遂使辽东沦于敌国。倭寇更以熊本,弘前,丰桥三师团之重,兼之清兵张海鹏所部数万南犯热河,各军皆望敌崩溃,唯殿帅自将所部北上迎敌。并励众军,前者绝彼龙脉,唯关外三陵未破,至有今日彼复辟于一隅之祸,此次抗战,当与诸君痛饮于沈陵,永绝虏患。
  
  三军感奋,破敌弘前师团于赤峰。弘前所处,倭国良马劲兵聚处,更有雄鹿之产,自太阁以来,向有倭营第一马鹿名师之谓。今与孙公一战,自是不能复振。赤峰抗战,名动天下。奈何朝中肖小妒公之才,矫诏收兵,遂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转防察哈尔,时冯氏谋再起之术,暗以书信来招,书中或为,吾逐废帝出宫,公绝清陵地下,人称国之双璧,今后当各以桐,研自命,永为盟好云云。公不受伪命,挥师西向,招抚回羌各部。号令所指,莫敢不从。会天寒大雪而还。
  
  其后数年,驻节于太行,河北义勇,感其忠义,皆赢粮裹甲,血涕来会。有公在河北,倭寇一日不敢南下牧马。公并造红丸,贩与倭人,久之,彼无可御敌之兵,人多称殿帅之智。累数年,倭势日大,豫东各部皆溃去,势为孤军,力几不支,招诸将,正色曰:“今势迫,唯殉国尔。”欲自戕,诸将夺其剑,咸劝之。
  
  帐下主簿,文氏,本宋文信国后人,谏曰:“壮士断腕,可效王佐故伎”。公纳忠言,遂诈降于敌营,暗图恢复事。时天下人多不解,清议汹汹。独廷尉戴氏,当庭为孙公代辩,谏楚王莫蹈汉武诛李陵家人之大谬。越数年,果功成来归。清议誉为当世之司马,李氏相交之佳话。
  
  无何,红朝龙兴,公守汤阴,并谒武穆祠。秦军累攻不能下,诏以大义,历数楚王无道之种种形状。公对,夫尝闻西儒有谚,政府不善,当以法去之,或交国会,或付民意,奈何各拥甲相攻乎?今日事,但许保阖城百姓无恙,武穆陵寝无毁。吾自献城。议定,被获,红朝以往日功绩,亦多优礼。寻病卒,倍哀荣。子天义,现为陕西黄陵守。
  
  赞曰:
  
  
  吾祖轩辕,典出少皇,剪除蚩尤,封国万疆,夏启继之,传于商汤,妲己媚主,周武勤王,衰周板荡,戎狄渐强,赖有秦帝,驱之河湟,皇汉肇兴,勒功石旁,晋道陵夷,南渡荆杨,五胡麋聚,渎乱华疆,胡祚世衰,受命隋杨,二世而禅,让与李唐,唐慕胡风,喜用羯将,胡旋未罢,鼓动鱼阳,唐祚中衰,延及朱梁,沙陀内寇,李伶跳梁,石晋刘汉,世载凶强,宋承周统,国失北疆,金元交替,汉室遂亡,幸庇明主,龙兴凤阳,虽不及汉,远迈宋唐,鉴宋之失,防重蒙疆,东事无备,祸起边墙,流寇犯阙,建夷逞狂,民气未贰,首义武昌,民国甫建。四维不张,藩镇并起,廷有朋党,倭寇犯境,国至再亡,天不绝汉,赐吾忠良,孙公跃马,横挑强梁,民咸怀德,景从赢粮,士皆感愤,共赴国殇,东发满冢,青龙脉伤,西略绝域,抚定回羌,北涉大漠,瀚海鹰扬,南靖海波,是亦龙骧,功成不居,还屯洛阳,司牧河朔,劝课农桑,三民所宗,四海名扬,世子孝义,守黄陵长,父子人杰,国士无双。
  
  殿帅,小熊总算是对得起您了,晚上托梦好歹把宝藏地址发短信给偶,到时发达了,一定给您举办祭拜大典,风头一定概过山东祭孔。顺便通知殿帅英灵一声,听说有部关于您的传记史诗片开拍了,男主角是小熊很仰慕的东兴耀阳,而且片中要和三个女子谱写爱情故事,到时小熊一定追看,为殿帅捧场。
  
  6,破军杀将---第六师
  
  这支部队堪称北洋第一凶师。出了名的防大将。清末民初,历任镇统,师长没有一个得了善终。
  
  赵国贤,河南省项城人。早年投袁甲三部,后在袁世凯之亲军中任职。入新建陆军.曾历任武卫右军宿卫营统领等职,授陆军第六镇镇统,并授记名提督衔。清末赴广东潮州任总兵。辛亥时被义军围困,自缢而死。
  
  吴禄贞,字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湖北武备学堂毕业。早年曾入湖北武备学堂。后官费入日本士官学校一期步兵科。毕业归国后,历任东三省督练处参议、延吉边务督办、加副都统衔、督办。受锡良赏识,授副都统。同年任第六镇统制。辛亥,密与张绍曾、蓝天蔚联络,准备响应革命,倾覆清室。至石家庄与阎锡山联合,拟乘隙进占北京,旋被袁世凯派周麟符(一说是良弼)刺杀于石家庄车站。
  
  
  
  马继曾,甘肃河州回人。民国后任陆军第六师师长。兼署江西赣北镇守使。率部至湘西,任第一路司令,进攻护国军,后因北洋第7混成旅旅长唐天喜,受蔡锷30万银元贿赂,发动叛乱,兵进师部,兵败自杀。据说唐天喜出身河南戏班,受袁世凯厚恩提拔,这次唐叛马殉,直接刺激袁世凯病情加重,龙驭上宾。
  
  
  周文炳,字善夫,河北人。毕业于日本振武学校及士官学校第三期,历任北洋督练处提调、陆军第六师十二旅旅长。接任马继曾,任第六师师长;同年秋,突得精神病,去职,以暴疾亡 。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历任北洋军政司教练处提调。第六镇第十一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后,所部改为混成旅,随冯国璋南下与革命军作战;民国成立后,改镇为师,任江西都督,第六师师长,后9调任江苏督军,兼兼苏皖赣巡阅使、授英武上将军;同年,暴死于南京,据说是为人下毒。
  
  
  齐燮元,字抚万,直隶宁河人,毕业于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历任军职。李纯暴亡后继任第六师师长,江苏督军署参谋长兼江宁镇守使,署理江苏督军。齐卢之战后,兼任凇沪护军使,任浙沪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十四省讨贼联军副总司令。任江北招抚使。中原大战后,寓居天津租界。抗日中,投日,历任华北临时政府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治安总长。汪伪政府华北绥靖总司令,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治安总署督办。抗战胜利后,被捕。枪决于南京。死处恰好就是他当年驻防的营部所在地雨花台,这第六师实在是太邪门了。
孙殿英传写得太强了。
老殿本来就很强口牙:D :D :D
楼主。绝对好文字
吴大帅坐镇京城筹集粮饷,国库没钱,所谓民族气节发作,一不租山西铁路给日本友人,三菱银行拒绝融资,二不承认外蒙主权,托管中东路,于是苏联朋友也南下了,三不卖文渊阁书画文物给英美考古学家,什么外援都没了。最后只好绑架中国银行家到总统府,商借了几问钱,暂时解决一周的用度。

====================================
与后来的誓死不做汉奸前后对照了!玉帅不愧为民族血性的代表!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8-1-18 00:31 发表
吴大帅坐镇京城筹集粮饷,国库没钱,所谓民族气节发作,一不租山西铁路给日本友人,三菱银行拒绝融资,二不承认外蒙主权,托管中东路,于是苏联朋友也南下了,三不卖文渊阁书画文物给英美考古学家,什么外援都没了。 ...

虽然不算汉奸。也是土匪行径了。:L :L :L
小学时,连北洋的概念还没有时,班上有个同学就会唱他爷爷教的所谓的“三国英雄歌”,在班上流行多时,现在都还记得些,对比一看,明明是北洋四师的军歌嘛。回想那同学的爷爷貌似“GMD大官”出身,现在看,应该是在北洋军中混过的了。
;P ;P 孙公殿英不是有一说。
父断清庭之龙脉,子守汉室之皇陵.一门忠烈,国士无双.
吴大帅不承认外蒙主权,托管中东路,于是苏联朋友南下了
赤俄以金卢布、军火、军官团援助炮党叛军,民国法统遂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