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称要辛格总理在边界问题上“拒绝中国欺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9:42
印媒称要辛格总理在边界问题上“拒绝中国欺凌”
2008年01月10日 08:20环球时报

印度总理辛格将今年首次国事访问的地点选在中国,这是印总理5年来的首次。但个别印度媒体却站出来大唱反调。印度英文报纸《印度时报》8日刊登一篇题为“昂首应对中国”的文章,宣称中国“好战”,批评印度领导人“对华绥靖”,要求印总理“坚持自己立场,拒绝中国欺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日,《印度教徒报》等媒体则从积极角度报道中印关系,为总理访华造势。印度媒体的不同声音反映出中印改善关系的复杂性,印国内一些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依然根深蒂固。

要印领导人“昂首对中国”

“很难评估印中边界谈判是否在朝正确方向发展,以及印度领导人是否已被中国控制,只能艰难地讨价还价”。《印度时报》此文从一开始便对中印边界谈判发表消极评论,并称“印藏边境警察最近报道的多次中国入侵的情况显示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文章说,“2005年印中签署的协议激发了乐观情绪,但中国官员好战的公开表态,以及中国拒绝给一名印度官员签证(该官员来自双方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编者注)等举动已削弱达成持久的边界解决方案的前景”。

该文作者斯陶坦还列举出几个印中边界争议地区,以表明“印度领导人对华态度上过于软弱”的观点。文章说,新德里2003年接受“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部分”,却没留心中国把阿鲁纳恰尔邦列为藏南的一部分,达旺则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前总理瓦杰帕伊在锡金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他放弃阿克赛钦等地的意愿可能充分激发北京和印度讨价还价的劲头。

中印边界两侧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让该文作者感到担心,“我们面对现实吧,我们的边境地区在政治上被忽略,经济也不发达,边界两边的经济之间宛然一条鸿沟”。“除非在大片土地上安置人口,否则新德里加速发展实际控制线的计划将毫无意义”。文章最后批评中国“利用了印度的弱点,想将印度进一步逼向角落”,“我们有过绥靖中国的历史,那些访问过北京的印度领导人回来后都成了中国迷。而现在是印度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被中国欺凌的时候了。”

印总理称中印关系“非常好”

从印度总理辛格宣布将于本月13日至15日访华开始,印度媒体便给予此次访问很大关注,虽也有复杂声音从媒体中传出,但像《印度时报》这样的论调极为少见。翻开8日的印度报纸,《印度教徒报》援引总理辛格的话说,“中印关系正处在非常好的时期,复杂的边界谈判目前也进展顺利”;印度《经济时报》以“印度加快向中国敞开大门”为题,报道印度准备在北京设立签证处一事。就在一天前,不少印度媒体都报道了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的最新对华表态:“印度的‘向东看’政策(指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绝无对付中国之意”。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印度时报》此文似乎显得“另类”了些。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印度媒体大多属私营性质,并无官方背景。而《印度时报》在印度的英文报纸中发行量较大,在首都地区有不小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华报道大部分消极负面,有时为了扩大销量,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报道。从去年10月起,个别印度媒体炒作所谓“中国军队入侵”,一会儿说解放军越境拆毁印军哨所,一会儿说印度“调6000大军赴边境对峙中国”,这些报道随后均遭印度国防部长等政府或军方高层出面驳斥,而《印度时报》便是一直跟踪炒作这一话题的印度少数媒体之一。

中国对印报道更加客观

与多家中国媒体在印设有记者站不同,印度目前只有来自印度报业托拉斯和《印度教徒报》等媒体的4名记者常驻中国。他们发回的报道往往客观真实,与其他一些印度媒体转引西方对华报道的方式不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认为,在边界问题上印度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超过负责任的言论,倾向于情绪化。而中国媒体虽然也报道印度的负面新闻,但比印度媒体更加考虑维护中印关系大局,不会主动挑动和炒作中印间的敏感话题。

由于中印在历史上曾比较疏远,人员往来相比中日及中韩间少了很多。据记者了解,2007年,赴印中国人只有几万,而来华印度人数比这略多。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就成了左右印度人中国观的一大因素,而一些媒体的炒作又会增加中印间的战略不信任。赵干城说,当印度去年试射“烈火—3”导弹时,不少印媒体渲染这种导弹能打到北京、上海,这种挑衅性语言实际反映出印度对华夹杂着骄傲和畏惧的复杂心理。印度前驻华大使任嘉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政府非常重视对华关系,绝不会被个别媒体的炒作牵着鼻子走”。(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段聪聪)
印媒称要辛格总理在边界问题上“拒绝中国欺凌”
2008年01月10日 08:20环球时报

印度总理辛格将今年首次国事访问的地点选在中国,这是印总理5年来的首次。但个别印度媒体却站出来大唱反调。印度英文报纸《印度时报》8日刊登一篇题为“昂首应对中国”的文章,宣称中国“好战”,批评印度领导人“对华绥靖”,要求印总理“坚持自己立场,拒绝中国欺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日,《印度教徒报》等媒体则从积极角度报道中印关系,为总理访华造势。印度媒体的不同声音反映出中印改善关系的复杂性,印国内一些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依然根深蒂固。

要印领导人“昂首对中国”

“很难评估印中边界谈判是否在朝正确方向发展,以及印度领导人是否已被中国控制,只能艰难地讨价还价”。《印度时报》此文从一开始便对中印边界谈判发表消极评论,并称“印藏边境警察最近报道的多次中国入侵的情况显示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文章说,“2005年印中签署的协议激发了乐观情绪,但中国官员好战的公开表态,以及中国拒绝给一名印度官员签证(该官员来自双方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编者注)等举动已削弱达成持久的边界解决方案的前景”。

该文作者斯陶坦还列举出几个印中边界争议地区,以表明“印度领导人对华态度上过于软弱”的观点。文章说,新德里2003年接受“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部分”,却没留心中国把阿鲁纳恰尔邦列为藏南的一部分,达旺则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前总理瓦杰帕伊在锡金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他放弃阿克赛钦等地的意愿可能充分激发北京和印度讨价还价的劲头。

中印边界两侧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也让该文作者感到担心,“我们面对现实吧,我们的边境地区在政治上被忽略,经济也不发达,边界两边的经济之间宛然一条鸿沟”。“除非在大片土地上安置人口,否则新德里加速发展实际控制线的计划将毫无意义”。文章最后批评中国“利用了印度的弱点,想将印度进一步逼向角落”,“我们有过绥靖中国的历史,那些访问过北京的印度领导人回来后都成了中国迷。而现在是印度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被中国欺凌的时候了。”

印总理称中印关系“非常好”

从印度总理辛格宣布将于本月13日至15日访华开始,印度媒体便给予此次访问很大关注,虽也有复杂声音从媒体中传出,但像《印度时报》这样的论调极为少见。翻开8日的印度报纸,《印度教徒报》援引总理辛格的话说,“中印关系正处在非常好的时期,复杂的边界谈判目前也进展顺利”;印度《经济时报》以“印度加快向中国敞开大门”为题,报道印度准备在北京设立签证处一事。就在一天前,不少印度媒体都报道了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的最新对华表态:“印度的‘向东看’政策(指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绝无对付中国之意”。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印度时报》此文似乎显得“另类”了些。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印度媒体大多属私营性质,并无官方背景。而《印度时报》在印度的英文报纸中发行量较大,在首都地区有不小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华报道大部分消极负面,有时为了扩大销量,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报道。从去年10月起,个别印度媒体炒作所谓“中国军队入侵”,一会儿说解放军越境拆毁印军哨所,一会儿说印度“调6000大军赴边境对峙中国”,这些报道随后均遭印度国防部长等政府或军方高层出面驳斥,而《印度时报》便是一直跟踪炒作这一话题的印度少数媒体之一。

中国对印报道更加客观

与多家中国媒体在印设有记者站不同,印度目前只有来自印度报业托拉斯和《印度教徒报》等媒体的4名记者常驻中国。他们发回的报道往往客观真实,与其他一些印度媒体转引西方对华报道的方式不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认为,在边界问题上印度媒体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超过负责任的言论,倾向于情绪化。而中国媒体虽然也报道印度的负面新闻,但比印度媒体更加考虑维护中印关系大局,不会主动挑动和炒作中印间的敏感话题。

由于中印在历史上曾比较疏远,人员往来相比中日及中韩间少了很多。据记者了解,2007年,赴印中国人只有几万,而来华印度人数比这略多。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就成了左右印度人中国观的一大因素,而一些媒体的炒作又会增加中印间的战略不信任。赵干城说,当印度去年试射“烈火—3”导弹时,不少印媒体渲染这种导弹能打到北京、上海,这种挑衅性语言实际反映出印度对华夹杂着骄傲和畏惧的复杂心理。印度前驻华大使任嘉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政府非常重视对华关系,绝不会被个别媒体的炒作牵着鼻子走”。(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段聪聪)
是不能太欺负印度了,好歹也是大国。
领土问题往往比较敏感!对谁都一样!
就阿3的德行不被人欺负就会欺负别人
我看等咱们有钱了,还是早点把它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