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圆馒头争论"源于记者捏造公众盲从--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7:23:15
《据称国家颁布新标准规定馒头应是圆形或椭圆形》,这则新闻引发了众多媒体的转载,也引发了众多网民对此“国家标准”的冷嘲热讽。不外乎“馒头有必要规定为圆形的吗”、“馒头也需要制定标准吗”、“是否多此一举”、“可笑滑稽”,诸如此类。
  
   看到这则新闻,我十分疑惑,因为根据我的新闻常识,这是一篇有硬伤的稿件:
  
   一是没有明确的、确定的消息源:通篇都是用“据称”、“某企业负责人介绍”。
  
   二是没有采访到权威的消息源:既然新闻内容是讲国家标准,为什么没有国家标准委员会的信息?这和道听途说有什么区别?
  
   三是没有进行深入求证:很简单,既然谈国家标准,就把这份国家标准拿在手里看一遍,对记者来说不算苛求吧。但是很遗憾,这位记者根本没见过这份国家标准。
  
   为什么这么判断,是因为笔者看到了这份国家标准,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篇新闻报道纯属“伪劣新闻”,记者的无知、哗众取宠,导致公众对国家标准产生了误解。
  
   标准编号:GB/T21118-2007,标准中文名称《小麦粉馒头》,由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等8个部分构成。
  
   其中,在技术要求一章中列明:
  
   4.2.1: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黑斑、灰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 
  
   4.2.2:内部:质构特征均匀,有弹性,呈海绵状,无粗糙大孔洞、局部硬块、干面粉痕迹及黄色碱斑等明显缺陷,无异物。”
  
   4.2.3:口感:无生感,不粘牙,不牙碜。
  
    4.2.4:滋味和气味:具有小麦粉经发酵、蒸制后特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针对感官质量要求是这样的:
    
    7.4,在“感官质量要求”检验中,如发现有异味、污染、霉变、外来物质时,判断该产品为不合格,不得供人食用。
  
   最为重点的是,在卫生指标中对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砷、铅等物质有了明确的指标和检验方法。
  
   翻遍了整本GB/T21118-2007标准,没有看到记者所说的“馒头必须为圆形、椭圆形”、或任何类似的表述。
  
   不知道这位伟大的记者是采访的何方神圣,得到这个信息,而且,对所有涉及民众健康的指标要求不进行报道,却编出了一个“圆形标准”的假信息,并制作成标题?
  
   一篇伪劣新闻,引发了“民间精英”的冷嘲热讽,反映出几大问题:
  
   一是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报道,而是制造、寻找所谓“新闻点”,不惜采用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种种非职业的做法,滥用民众对媒体的信任。
  
   二是民众的独立思考精神:由于新闻媒体的职业素质下降,我们更应该听到一则消息时有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三是网民对于“标准化”这一问题了解不多,用自己的常识对专业问题进行解读,难免有所偏差:例如,许多评论中,已经超出了对“形状”的讨论,出现了“难道馒头还要标准化吗”、“油条要不要标准化”、“难道我家蒸馒头也要根据国家标准”等等质问。
  
   我非标准化业内人士,但由于业务交叉,曾经屡次参加标准化制定的相关专业会议,如上个月在深圳,刚刚出席了《纺织品防螨抗菌性能评定标准审稿会》。对于标准化的意义与重要性,有了一些粗浅认识,散列于下(如有准确之处,见教于方家):
  
   1、“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是标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看一看VHS与 Betamax标准之战的经典案例,看看现在“蓝光技术”与“HD-DVD”,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争,再翻一翻中国企业在标准上吃过的大亏,就知道标准的重要性了。
  
   2、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但为何不是制造强国?原因也在于中国在标准上的话语权还不够强。看看关于“不合格洋化妆品”、“甲醛含量超标的名牌服装”、“汰渍洗衣粉去污能力不合格”等事件,相关部分在处理时遇到的“标准冲突”的尴尬,就知道标准的重要性了。
  
   3、标准对国家来说,在“国际贸易战”、“国家安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如“美国美泰公司对中国玩具召回事件”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西方国家制定并在中国推行“面包标准”、“三明治标准”,目的在于向中国进口高筋小麦。中国主产的是“中筋小麦”,适合蒸煮类食品,然而,蒸煮类食品的创新与标准制定却落在了日本后面,如方便米饭、方便面等,都是日本首创技术,并抢占标准的话语权。
  
   4、很多标准还涉及到国家安全,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就连上文中批到了笔者参加的《纺织品防螨抗菌性能评定标准审稿会》,就有解放军装备部门的官员参加。
  
   谈到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标准的制定是十分严谨的,以这次审稿会来说,各大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医学机构、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高校、解放军等相关专业人士,对标准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术语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核实与认证,有些指标试验,要进行几年的时间。
  
   5、现在国家在标准化建设上已经在快马加鞭,公众对于“标准”的知识应该进行补充,对于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应该理解、支持。
  
   6、标准是为了规范市场、抢占技术高点,至于有些网友说“我家里蒸馒头是否也必须按国家标准”,这是抬杠。企业要出品“小麦粉馒头”,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或者严格遵守企业自行制定并经国家认可备案的企业标准(QB)。对于公众来说,这是件好事,不知道网上为何一片“糊涂的争论”?
  
   7、至于“国家有必要对馒头做标准吗”奇怪论调,不值一驳,你不支持我支持,而且希望对于此类涉及日常生活的标准制定越快越好。如目前常见的几种食品,目前有了商业标准,希望国家标准尽早制定:挂面标准:SB/T 10068-92、速冻饺子:SB/T 10422-2007、油炸类食品通用标准SB /T 10223-1994(包括油条)。
  
   引发这场争论,主要原因还在于无良记者、无良媒体,利用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挑起一场莫名其妙地争论。其次反应于公众的心态与素养(有些律师、学者也加入到冷嘲热讽的行列中来,不知道独立思考的精神哪里去了)。
  
   最后,把这个“祸源”在此曝光。联想到最近数起“假新闻”,都是在因为记者职业素养低下造成的,再多说一句:无良记者们,不要成为谎言的代名词。
  
   这篇“伪劣新闻”的源头:《华商晨报》,记者:王莉、祝洪美(胆子真大)。
  
   先后转载的媒体有:《羊城晚报》、《法制晚报》、《凉山晚报》、《邯郸日报》等(排名不分先后),转载的网站不计其数,悲哀。《据称国家颁布新标准规定馒头应是圆形或椭圆形》,这则新闻引发了众多媒体的转载,也引发了众多网民对此“国家标准”的冷嘲热讽。不外乎“馒头有必要规定为圆形的吗”、“馒头也需要制定标准吗”、“是否多此一举”、“可笑滑稽”,诸如此类。
  
   看到这则新闻,我十分疑惑,因为根据我的新闻常识,这是一篇有硬伤的稿件:
  
   一是没有明确的、确定的消息源:通篇都是用“据称”、“某企业负责人介绍”。
  
   二是没有采访到权威的消息源:既然新闻内容是讲国家标准,为什么没有国家标准委员会的信息?这和道听途说有什么区别?
  
   三是没有进行深入求证:很简单,既然谈国家标准,就把这份国家标准拿在手里看一遍,对记者来说不算苛求吧。但是很遗憾,这位记者根本没见过这份国家标准。
  
   为什么这么判断,是因为笔者看到了这份国家标准,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篇新闻报道纯属“伪劣新闻”,记者的无知、哗众取宠,导致公众对国家标准产生了误解。
  
   标准编号:GB/T21118-2007,标准中文名称《小麦粉馒头》,由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等8个部分构成。
  
   其中,在技术要求一章中列明:
  
   4.2.1: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黑斑、灰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 
  
   4.2.2:内部:质构特征均匀,有弹性,呈海绵状,无粗糙大孔洞、局部硬块、干面粉痕迹及黄色碱斑等明显缺陷,无异物。”
  
   4.2.3:口感:无生感,不粘牙,不牙碜。
  
    4.2.4:滋味和气味:具有小麦粉经发酵、蒸制后特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针对感官质量要求是这样的:
    
    7.4,在“感官质量要求”检验中,如发现有异味、污染、霉变、外来物质时,判断该产品为不合格,不得供人食用。
  
   最为重点的是,在卫生指标中对大肠菌群、霉菌、致病菌、砷、铅等物质有了明确的指标和检验方法。
  
   翻遍了整本GB/T21118-2007标准,没有看到记者所说的“馒头必须为圆形、椭圆形”、或任何类似的表述。
  
   不知道这位伟大的记者是采访的何方神圣,得到这个信息,而且,对所有涉及民众健康的指标要求不进行报道,却编出了一个“圆形标准”的假信息,并制作成标题?
  
   一篇伪劣新闻,引发了“民间精英”的冷嘲热讽,反映出几大问题:
  
   一是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报道,而是制造、寻找所谓“新闻点”,不惜采用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种种非职业的做法,滥用民众对媒体的信任。
  
   二是民众的独立思考精神:由于新闻媒体的职业素质下降,我们更应该听到一则消息时有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三是网民对于“标准化”这一问题了解不多,用自己的常识对专业问题进行解读,难免有所偏差:例如,许多评论中,已经超出了对“形状”的讨论,出现了“难道馒头还要标准化吗”、“油条要不要标准化”、“难道我家蒸馒头也要根据国家标准”等等质问。
  
   我非标准化业内人士,但由于业务交叉,曾经屡次参加标准化制定的相关专业会议,如上个月在深圳,刚刚出席了《纺织品防螨抗菌性能评定标准审稿会》。对于标准化的意义与重要性,有了一些粗浅认识,散列于下(如有准确之处,见教于方家):
  
   1、“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是标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看一看VHS与 Betamax标准之战的经典案例,看看现在“蓝光技术”与“HD-DVD”,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争,再翻一翻中国企业在标准上吃过的大亏,就知道标准的重要性了。
  
   2、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但为何不是制造强国?原因也在于中国在标准上的话语权还不够强。看看关于“不合格洋化妆品”、“甲醛含量超标的名牌服装”、“汰渍洗衣粉去污能力不合格”等事件,相关部分在处理时遇到的“标准冲突”的尴尬,就知道标准的重要性了。
  
   3、标准对国家来说,在“国际贸易战”、“国家安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如“美国美泰公司对中国玩具召回事件”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西方国家制定并在中国推行“面包标准”、“三明治标准”,目的在于向中国进口高筋小麦。中国主产的是“中筋小麦”,适合蒸煮类食品,然而,蒸煮类食品的创新与标准制定却落在了日本后面,如方便米饭、方便面等,都是日本首创技术,并抢占标准的话语权。
  
   4、很多标准还涉及到国家安全,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就连上文中批到了笔者参加的《纺织品防螨抗菌性能评定标准审稿会》,就有解放军装备部门的官员参加。
  
   谈到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标准的制定是十分严谨的,以这次审稿会来说,各大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医学机构、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高校、解放军等相关专业人士,对标准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术语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核实与认证,有些指标试验,要进行几年的时间。
  
   5、现在国家在标准化建设上已经在快马加鞭,公众对于“标准”的知识应该进行补充,对于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应该理解、支持。
  
   6、标准是为了规范市场、抢占技术高点,至于有些网友说“我家里蒸馒头是否也必须按国家标准”,这是抬杠。企业要出品“小麦粉馒头”,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或者严格遵守企业自行制定并经国家认可备案的企业标准(QB)。对于公众来说,这是件好事,不知道网上为何一片“糊涂的争论”?
  
   7、至于“国家有必要对馒头做标准吗”奇怪论调,不值一驳,你不支持我支持,而且希望对于此类涉及日常生活的标准制定越快越好。如目前常见的几种食品,目前有了商业标准,希望国家标准尽早制定:挂面标准:SB/T 10068-92、速冻饺子:SB/T 10422-2007、油炸类食品通用标准SB /T 10223-1994(包括油条)。
  
   引发这场争论,主要原因还在于无良记者、无良媒体,利用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挑起一场莫名其妙地争论。其次反应于公众的心态与素养(有些律师、学者也加入到冷嘲热讽的行列中来,不知道独立思考的精神哪里去了)。
  
   最后,把这个“祸源”在此曝光。联想到最近数起“假新闻”,都是在因为记者职业素养低下造成的,再多说一句:无良记者们,不要成为谎言的代名词。
  
   这篇“伪劣新闻”的源头:《华商晨报》,记者:王莉、祝洪美(胆子真大)。
  
   先后转载的媒体有:《羊城晚报》、《法制晚报》、《凉山晚报》、《邯郸日报》等(排名不分先后),转载的网站不计其数,悲哀。
还有一句,馒头如果都做成圆或椭圆形的话,那就不叫馒头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记者的素质仅低于鸡屁股。:(
有"众"愿意被"取宠"才会有人去"哗众取宠":D

指责无良记者、无良媒体之余别把公众的责任给撇清了哦,有时真觉得"精英"们说得对,某些人真的就是渔民啊:lol
公共政策信息为何变成了“明星绯闻”?

--------------------------------------------------------------------------------

2008年01月0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近段时间以来,“澄清”和“否定”是最热的两个新闻关键词。最新的版本是:关于制定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报道登上了各媒体的主要版面,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传言新标准规定了馒头的形状。国家粮食局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规定了馒头形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网1月3日)

  类似的例子随手可拾:去年12月20日,针对网上有传闻“明年高考适逢端午节,教育部将调整时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对记者表示:“网上对我的话理解有误,明年高考时间不会调整。”1月2日,上海本地媒体《东方早报》披露“上海拟以居住证制度限制外地人购房”,上海市有关部门随即予以否定。同一天,多家媒体报道,今秋起,包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内的全国警校将停止招收本科生,中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由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转变。公安部当晚就作出澄清:目前公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还在初步酝酿阶段,没有形成正式方案和文件。

  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是,现在的公共政策信息就像明星的绯闻,越来越娱乐化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公众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不同的是,对于明星绯闻,感兴趣的权当消遣,可以一笑了之,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但公共政策信息却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不关注是不可能的,但关注了却又真假难辨,实在让人无所适从。

  仔细阅读这几个报道,大多内容翔实,资料全面,我们很难说是“假新闻”。但公共政策是由相关部门制定的,他们的说法无疑更具有权威性。显然,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的时机和场合。我们都知道,媒体有媒体的职业标准,“及时”是新闻的要素之一,能够最先把公众关心的政策信息报道出来,无论是对媒体本身还是对读者,无疑是双赢之举,事实上,这也是现在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强势和优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新闻的另一要素“真实”难免要打上一个折扣。譬如通过外围的采访而作出自我推断,根据个人官员的话语而得出结论等等——不能说这样的报道完全是假的,但一定程度上这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而误导公众。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而言,公共政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也折射了信息发布制度的不健全。为什么媒体一报道,公众就会相信?因为听不到更权威的声音,我们还缺乏一个清晰、稳定和畅通的公共政策发布平台。尽管现在许多政府部门都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但是很多公共政策尤其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并没有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得到公布。事实上,很多公共政策早已是大势所趋,甚至已成既定事实,但就是没有政府部门出面正式表态,这给了媒体很大的发挥余地。

  公共政策信息不仅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因此,如何实现媒体与政府部门的“无缝对接”,保证公共政策信息发布的正规化和常识化,以使公众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媒体和政府都需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

2008年01月04日 来源:红网  

--------------------------------------------------------------------------------


  从1月1日起,《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开始实施。标准从感观、检测方法、检测依据、包装等多方面对馒头进行了规定。标准出台后,一些小作坊的生存空间将会被压缩。(华商晨报1月3日报道)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称规定馒头形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据悉,馒头国家标准是目前为止面制食品(包子、饺子等,不包括烘焙食品)中唯一的国家标准,比较强调“感官质量要求”,由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等8个部分构成。(中国网1月3日报道)

  真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早上新闻甫一露面,就见网络上板砖横飞,时评家们也摩拳擦掌准备痛快淋漓地打一场激战,一时间关于馒头该是啥标准,该不该有标准,众说纷纭,网络留言页面也是刷刷的更新。馒头,在2008年1月3日这一天,成为了举国上下的焦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边新闻说标准已经实施,那边就有消息说粮食局澄清“规定馒头形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之后还会有何种消息何种解释何种说法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就是不管馒头有没有标准或有什么标准,馒头我们还是需要吃的,而对于入口的事物而言,具体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并不重要,我们只需知道它是否能吃,吃下去是否安全——食品安全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除了馒头的安全问题之外,我发散的思维提醒我杞人忧天另一个范畴的问题,馒头标准倘若真的如新闻描述般实现并实施,那么必定会引发一场汉语关于“馒头”名词变革的一场地震。最直接问题是词海、词典等对“馒头”的解释要细化,要将馒头的特点标注清楚——圆形或椭圆形,无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体积不能太小等等。这范围之外的,都不能称呼为“馒头”。

  在百度上搜索到馒头的来历——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由此得知,馒头的“祖宗”是带馅的。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由馒头的历史可知,根据地域和习俗的不同,馒头本就是一个内涵多元化的称谓,形式各样而口味不同,符合了汉语博大精深的语言特点,有史以来就被广泛认知。而如今馒头标准倘若真要“天下一统”,那么问题就来了,以往称呼为“馒头”的那些荞麦馒头、黑米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还有方形馒头、带馅馒头等等食品我们该如何称呼之?是否会被“恩赐”新的名称?如此是否会引发一场汉语言关于“馒头”一词的语言和文化混乱?

  馒头,是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共伴生的东西,是传统食品,更是传统文化。因为有着多民族和多地域的文化蕴涵在那各种形状各种口味各种颜色的“馒头”中,承载着多少历史传说和动人故事。不管是否真的有标准将出台,单就想统一馒头标准的想法,就是与民族的历史的传统背道而驰,是个很可笑的用脚想事的馊主意。馒头标准,反衬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化、粗鄙化、肤浅化,甚至是没文化!(张成才)
这个红网的垃圾文章转来干啥~
一个连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还一点都不愿去找下来看看的人就写一篇自已为是,冠冕堂皇的
垃圾文章~说的好像标准一实行就国将不国一样。
网上最烦的就是那种煽情的文章,大话空话一大篇,可是作者对他要发表议论的对像一点了解都不清楚。
附《小麦粉馒头》国标”下载地址http://www.cndfd.com/bbs/UploadFile/mtgb.pdf
有点常识自已去看看那条不是必要的,那条又是荒唐的??
从这次事件就可看出中国大部份网民只会不负责任发表言论,基本没有自已寻求真像的动力,也就是一群只会等天上掉馅饼的人!
公众盲从?

MD,左也是媒体说,右也是媒体说,难道公众还要去自己查询国家数据库来核对?

还越来越搞笑了,何着是听众的错了?
没办法,信息不对称,公众很难不是渔民。
这个不算造谣。
没有危害党和政府。
原来是GB/T,是个推荐性标准。
不管圓饅頭方饅頭
能夠吃的饅頭~~就是饅頭
"圆馒头争论"源于记者捏造公众盲从
------------------------------------------------
这也提示着相关部门在发布新闻或者标准的时候要透明,完整,确切的说明,或者对重点要强调
媒体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追究报道记者的责任。
不加强学习的民众,很容易被媒体左右,成为“愚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些很容易戳破的假新闻,偏偏有人相信是真
有些明明是真实的,偏偏有人认为是假.
这也是TG活该```几十年来一些令人心生厌恶的事做太多了!~~